信用立法
㈠ 世界上信用法律體系最完善的國家是哪個國家立法的必要性
目前應該是美國把
㈡ 在信用立法中,信用立法所保護的對象主要是消費者而不是企業法人
不是,都保護。
在制定信用基本法方面,基本上是在沿著兩條軌道進行著:專
1、是呼籲保護信用權的屬立法,以《中國民法典·人格權法編(草案)》為標志,但它僅僅是強調保護公民、法人的信用權,並未對社會信用制度和體系的構建進行立法設計;
2、另一條是通過信用立法保護信用權,這是社會主流。
(2)信用立法擴展閱讀
我國信用立法重點要解決的問題
1、信用權及侵權責任的界定。
由於我國法律未承認信用權為一項權利而給予直接保護,《反不正當競爭法》中只調整具有競爭關系的商人間的權利和義務,民事主體的名譽權僅僅是人格權利,不直接與財產利益相關,故不能視為對信用權的保護。
2、信用信息中對個人穩私及商業秘密的界定。
信用信息的採集非常廣泛,信息採集者要保證信息的客觀性,並且應當承擔不得侵害被採集人的個人穩私和企業的商業秘密的義務。
3、規范信用徵信法律關系。
我國徵信業還非常落後,無論是民間機構的規模,還是整個社會的徵信制度建設,都遠落後於西方發達國家。
㈢ 第一個對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進行地方立法的是哪個省 直轄市
你說的這個我覺得應該是香港吧,他們那邊過早的資本化,所以當初是信用體系,信用卡什麼的都有。
㈣ 優化我國信用管理環境可以從哪些方面著手
普及現代市場經濟的信用文化和信用意識、引導企業健全內部信用管理制度、健全並完善社會信用信息的透明和開放制度、加強信用方面的立法和執法,健全失信懲罰機制、完善政府的信用監管體系和制度、發揮行業協會在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中的作用。具體解釋如下:
1、普及現代市場經濟的信用文化和信用意識
努力營造誠實守信的社會文化環境。一是通過各種宣傳、教育方式,利用學校、企業、社區、行業協會等組織機構廣泛開展行之有效的信用道德培養和教育。二是提高社會主體的守信意識和維權知識,並能自覺參與監督和抵制失信行為。
2、引導企業健全內部信用管理制度
可組織有關專家、學者和企業管理人員,研究分析國外企業信用制度和信用管理的經驗,為國內企業提供信用管理方面的咨詢,幫助企業建立起規范的信用管理制度。
3、健全並完善社會信用信息的透明和開放制度
社會基本信用信息的公開和開放、減少信用信息的不對稱性是建立社會信用體系的重要前提。
4、加強信用方面的立法和執法,健全失信懲罰機制
盡快制訂與公平信用信息服務有關的法律和法規。著手修改與建立社會信用體系有沖突的部分現行法律和法規;應盡快研究並完善失信懲罰機制。
5、完善政府的信用監管體系和制度
應明確政府的監管部門及其監管職能。明確監管部門的監督處罰權力和職責。建立成體系的制度化的監管制度,避免「運動式」的監管方式。
6、發揮行業協會在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中的作用
行業協會的工作重點是強化會員的守信和維權意識,引導行業內企業健全信用管理制度;制訂行業信用發展規劃,創造條件建立行業信用信息資料庫,並開展行業內的聯合徵信活動。
㈤ 為什麼信用立法的保護對象是消費者而不是企業法人
我覺得信用立法保護的對象是消費者,是因為企業是強勢的一方,消費者是弱勢的一方,如果不保護弱勢的地方,強勢的一方就會經常損害弱勢的一方的利益和權益,所以信用立法才保護的對象是消費者。
㈥ 信用立法的對象為什麼主要是消費個人而不是企業法人
企業法人也是消費個人,同樣適用
㈦ 請結合實際談談對你當下網路誠信問題解決措施的建議
網路誠信存在問題:
一是網路虛擬性合犯罪份子有機可乘;
二是電子商務的誠信影響了人們的消費心理;
三是網路存在許多安全技術問題;
四是普通網民的誠信引發道德問題;
五是信息資源提供者的誠信引發商家問題;
六黑客(hacker)攻擊影響網路安全。
如何建立網路誠信
網路誠信,
不僅對網路的發展到關重要,
是網路安全和健康的支柱,
更是有效利用網路
優勢的重要問題。對於網路誠信的建設,主要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是提高網路通信質量。網路通信的質量主要由網路硬體和通信技術決定。提高技術、
降低成本、提升產品質量,這樣可以極大程度地提高人們的誠信,同時也便於網路法規的制定。
二是大國發展網路誠信教育。
網路誠信不僅要以法制來約束,
不僅要宣傳要引導,還要教育。提高整體素質,樹立誠信觀。要在網路上樹立誠信,就要所有領域,所以人都樹立誠信,要在全體國民中都建立信用,就要靠加強素質教育和信用、誠信歡的灌輸。應從學校抓起,讓網路誠信深入人心。只有在所有領域大力建設誠信,才能把誠信
從其他領域轉出到網路上來。如果從都能在網路上做個誠實的人,遵守網路道德,真正的網
絡教育才會成為現實。
三是制定相關的網路法規。
加強信用立法,建立完善的食用法制體系,保護網上知識產權,以法治來保證信用,以規則來維護食用沒有相關的法律法規來約束人們的行為,誠信是很難建立的。所以,必須在提倡建立誠信教育的同時,健全相關的法規。
四是樹立黑客新形象,
黑客形象的轉變對網路發展是十分重要的。
只有黑客不再對網路進行曲攻擊,網路才會更安全。當黑客建立了誠信形象,開始轉變為服務於建設網路安全上來,把攻擊網站轉變為測試網站漏洞,這種誠信一旦建立,網路將更加安全,更加受其他用戶信賴,才能更好地促進網路發展。
五是加大輿論監督力度。
對誠信單位和個人及時通過互聯網進行宣傳,對違反誠信的單位和個人在網上給予曝光揭批。樹立網路正氣,加強社會監督,營造良好氛圍。
誠信網路的建設,將會推動網路的發展,將會使網路走上健康發展之路;誠信網路的建設,更加發揮網路的優勢,達到資源更加有利地共享;誠信網路的建設,將會使網路成為新式的廉價、最主要的通信平台,也能便網路拉進人與人的距離,從而建立良好的人際氛圍;誠信網路的建設,將會全面推動社會的資源更優化,推動社會的進步。
㈧ 歐陸國家在立法上是怎麼規定誠實信用原則的
結論:
歐陸國家在立法中明文規定誠實信用原則
分析:
在歐陸國家,誠實信用原則主要是以成文法的形式來規定的,表現為兩種形式:一種是統一規定誠實信用原則,主要在法典的總則或者開端部分做出規定;二是在具體條文中規定誠實信用原則,依據適用情況的不同,做出不同的規定。
《歐洲示範民法典草案》(DCFR)是歐洲私法統合的階段性成果,是歐洲私法理念的區域性表現,從中可一窺歐陸國家對誠實信用原則的集體態度。在草案第二卷「合同及其他法律行為」的第1-1:103條中,對誠實信用與公平交易做出了具體且一般化的規定——(1)「誠實信用與公平交易」,是指一種行為准則。這一行為准則具有以下特徵:誠實、公開並考慮到相關交易或法律關系的對方當事人的利益。(2)特別是,一方當事人違背對方當事人已經對之產生合理信賴的在先陳述或行為,從而損害對方當事人利益的,即構成對誠實信用與公平交易原則的違反。又在第2-3:301條第(2)至(4)款對有悖於誠實信用與公平交易的磋商中再次提出了注意性規定——(2)已開始磋商的當事人應依誠實信用與公平交易原則進行,並不得違背誠實信用與公平交易原則中斷磋商。這一義務不得依合同加以排除或限制。(3)違反這一義務的人對因此給對方當事人造成的損失承擔責任。(4)在沒有真正達成協議的意圖的情況下而進行磋商或繼續磋商的,尤其構成違背誠實信用與公平交易原則。
補充:
歐陸國家之所以將誠實信用放在如此重要的地位,是因為它有利於補充和限制意思自治。一方面,合同當事人不但要求遵守自己作出的承諾,而且要求遵守未承諾但應遵守的義務,補充了原本並不足夠完善的意思表示;另一方面,基於他人對自己的信賴和自身人格利益的考慮,在承諾之後,即使有更大利益可取,也必須遵守原先的承諾,不容有半點的自由選擇可言,限制了當事人逐利的天然人性弱點,維護了合同的穩定。
㈨ 最大誠信原則在我國的立法缺陷與司法困境以及如何完善
我國1995年制定的《保險法》,帶有明顯計劃經濟體制烙印,存在一些法律空白和缺陷,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在范圍上,都已越來越不適應保險業自身發展和保險經營環境的變化。本文約5000餘字,試從保險立法中「近因」原則的缺失;不利解釋原則適用上的模糊;合同陷阱的隱藏;不易把握的明確說明義務及滯後的保證保險立法等五個方面分析了我國保險法律法規存在的問題及缺陷;並從完善保險活動的基本原則、規范保險人義務,加大對投保人合法權益的保護、強化監管機構職能,提高監管水平等方面提出了對建立與國際慣例相一致的現代化保險法律法規體系的建議,以求拋磚引玉。
《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第二條規定:「保險是指投保人根據合同約定,向保險人支付保險費,保險人對於合同約定的可能發生的事故因其發生所造成的財產損失承擔賠償保證金責任,或者當被保險人死亡、傷殘、疾病或者達到合同約定的年齡,期限時承擔給付保險金責任的商業保險行為。」投保人為了預防危險,將一定的保險費支付給保險人,如果危險事故發生或出現合同約定的條件,保險人則須按合同約定向被保險人或者保險受益人支付賠償金或保險金;作為保險人的保險公司則通過建立保險基金來分散危險,消化損失。由此可見,保險是為了分散危險、消化損失的一種商業活動,其目的是通過合同法律行為來實現的。保險合同具有「最大善意」、「雙務、有償」、「射幸」等特徵。
我國自1980年恢復國內保險業務以來,保險立法經歷了以無到有,由粗到細的過程,逐步完善了相關法規:1983年實施《財產保險合同條例》,1985年發布《保險企業管理暫行條例》,1992年通過《海商法》,1995年通過了《保險法》。為了更好地貫徹實施《保險法》,中國人民銀行於1996年、1997年、1998年分別發布了《保險管理暫行規定》、《保險代理人管理規定(試行)》、《保險經紀人暫行規定(試行)》。這些法律法規對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促進保險事業的發生,解決保險爭議,完善商事法制建設,都具有重要意義。但也還有許多不成熟和不規范的地方,對比世界其他國家特別是發達國家完善的保險體系還 存在著相當的差距。主要表現為保險活動的基本原則不夠全面,規范保險新業務的立法相對滯後等方面,以下筆者試從「近因」原則缺失、條款文字歧義等方面分析我國保險法律體系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以求拋磚引玉:
一、「近因」原則的缺失
《保險法》規定保險活動的基本原則有:自願原則、試實信用原則和遵守法律和行政法規的原則。而「近因原則」這一被國際保險業普遍運用的原則在我國缺乏運用的法律依據。所謂「近因原則」是指保險人按照約定的保險責任范圍承擔責任時,其所承保危險的發生與保險標的的損害之間必須存在因果關系。在近因原則中造成保險標的損害的主要的,起決定作用的原因,即屬近因。只有近因屬於保險責任,保險人才承擔保險責任。而近因原則的缺失正是導致保險合同當事人,尤其是投保人產生凡是投保的利益遭到損失時皆可獲得賠償的想法的根源,從而導致一些不必要的糾爭。近因原則作為常用的確定保險人對保險標的的損失是否負保險責任以及負何種保險責任的一條重要原則,在我國《保險法》、《海商法》竟未作出明文規定,不得不說是我國保險立法的一重大缺憾。
二、不利解釋原則適用上的模糊
投保人和保險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是通過保險合同來確立的,而作為附合合同的保險合同,不論是投保單、保險單還是特約條款,大部分都由保險人制定,在制定時,必然經過深思熟慮,反復推敲,內容多對自己有利,且已經基本實現了格式化。格式保險合同由保險人備制,極少反映投保人、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的意思,投保人在訂立保險合同時,一般只能表示接受或者不接受保險人擬就的條款。再者,保險合同的格式化也實現了合同術語的專業化,保險合同所用術語非普通人所能理解,這在客觀上有利於保險人的利益。因此,一旦合同成立而雙方發生糾紛,投保人將處於不利的地位。為了保護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的利益,各國在長期的保險實務中積累發展了不利解釋原則,以示對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給予救濟。在格式保險合同的條款發生文義不清或者有多種解釋時,應當作不利於保險人的解釋,實際上是作有利於被保險人的解釋。我國合同法第四十一條規定「對格式條款有兩種以上解釋的,應當作不利於提供格式條款一方的解釋。」保險法第三十條也規定:「對於保險合同的條款,保險人與投保人、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有爭議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關應當作有利於被保險人和受益人的解釋。」我國關於保險合同條款解釋的規定,已經實際上確立了不利解釋原則,與國際慣例是相一致的。這對於被保險人和受益人(經濟上的弱者)的利益維護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但在司法實踐中,由於缺乏統一明確的標准,以及不承認判例的拘束力,不同種類的保險合同用語經不同的法院解釋,關於該用語的正確含義,所表達的當事人意圖,以及由此產生的效果,可能會存在相互沖突甚至截然相反的結論。而由於不利解釋原則在適用上缺乏統一的標准,究竟何種條款能適用該原則,特別是不利原則能否適用於國家保險管理機關核定發布的基本保險條款,將直接影響保險合同雙方當事人的爭議結果。而我國保險法律法規中對此既沒有相應規定,關於這方面的案例和研究也鮮見於眾。
依照我國保險法第一百零六條規定。商業保險的主要險種的基本保險條款,如保險法第十八條規定的保險人、投保人、被保險人名稱和住所;保險標的;保險責任和責任免除;保險價值;保險金額等條款,由金融監督管理部門制訂。基本保險條款是運用於主要商業保險險種的保險條款;商業保險的主要險種,由金融監督管理部門核定;凡金融監督管理部門核定為商業保險的主要險種的,金融監督管理部門應當制訂基本保險條款。國家發布的基本保險條款,各保險公司應當執行。此類條款所使用的語言被保險管理機構依法規定核准,理應不存在歧義,但實際生活中,保險人根據其自己的認識水平和為了謀取最大化的利益,在備制保險合同時依自己需要將基本條款插入其中,而投保人對保險合同的備制不能做任何事情,而且往往在訂約時也難以全面知曉保險合同的性質和內容,根本就無從知曉哪些條款屬於基本條款,就更別提理解了,例如對「現金價值」一詞,有的保險合同中將其定義為:「本合同的保證現金價值、所有繳清增值保險的現金價值以及累計紅利之和。」有的保險公司則乾脆對其未作任何解釋,投保人對該詞只有靠自己理解,但實際上「現金價值」一詞的定義應該是責任准備金扣除退保費用後的金額,而責任保證金指的是保險公司從保戶累積的保險費中扣除被保險人的死亡成本以及分攤保險公司所發生的費用再加上利息計算後所得金額。所以被保險人在訂立保險合同中的弱勢地位是顯而易見的。一旦當事人對基本條款發生歧義或者文義不清的爭議時,法院對是否應當適用不利解釋原則就會因缺乏統一的認知標准而感到無所適從,不僅會影響被保險人的利益和保險人的商業信譽,也會給國家法制的統一和法院裁判的權威性帶來不利的影響。
三、合同陷阱的隱藏
根據《保險法》的規定,保險人與投保人應各自依約履行義務,承擔責任,其中投保人的主要義務和責任有:告知義務、維護義務(包括維護保險合同標的安全及其危險程度增加的通知義務)、繳納保險費的義務;保險人的主要義務和責任則是:說明義務、及時賠償、解約限制和承擔費用等。可以看出,在交付保險費與賠償方面,投保人的交付保險費的義務與責任,與保險人承擔賠償的義務與責任,兩者是相互獨立的。誰違反自己的該項義務,便要承擔與該項義務相應的責任。但雙方的義務與責任之間不具有此消彼長的對應性,投保人交付保險費義務的違反,並不必然導致保險人賠償責任的減輕或免除。但有些保險公司(主要指財產保險公司)在使用格式合同與投保人協商財產保險費的交付與賠償方式時,作出了如下約定:經雙方同意,投保人未按約定繳付首期保險費的,保險合同不生效,發生保險事故保險人不予賠償;投保人未按約定繳付第二期保險費的,發生保險責任范圍內保險事故,保險人按下列一種方法賠償或承擔保險責任:1、按實交保費與應交保費比例折扣支付賠償金額;2、按實交保費計算保險期限,過期不負賠償責任。上述賠償方法是按實交保險費與應交保險費的比例,來確定保險人承擔的賠償責任。實際上將投保人違反交費義務的責任,規定為減輕或免除保險人賠償義務的依據。通過保險人制定解釋格式條款的優勢,全部或部分地剝奪了投保人獲取賠償的主要權利,加重了投保人的責任,這與《合同法》的公平原則和《保險法》的立法宗旨是明顯相悖的。而且該賠償方法還隱藏著非經留意難以發現的合同陷阱。如按第1種方法,當投保人交付了第一期保險費後,在第二期交費義務履行期限未至時,如發生保險事故,盡管投保人無任何違約行為,也只能獲得部分賠償。按第2種方法,實際上賦予了保險人根據投保人交費情況而單方變更保險期限的權利,甚至免責,對保險事故不負擔任何責任。保險人巧妙地利用格式合同設置了能使自己規避應盡的部分或全部義務而使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喪失利益的陷阱,充分說明保險人在擬制這種格式合同時,已經嚴重地違背了誠信原則。此類條款的適用,違背了現代社會民事法律關系中最基本的公平與誠信原則,損害了許多被保險人的利益,應受到保險監管部門依職權的主動干涉。
四、不易把握的明確說明義務
《保險法》第十六條詳細規定了投保人對保險標的或者被保險人情況的說明義務以及保險人對保險條款的說明義務,第十七條則規定了保險人對免責條款的明確說明義務。上述兩款雖對投保人履行「如實告知」義務和違背義務的責任,作了詳細明確的描述和規定,但對保險人的「明確說明」義務的履行卻沒有規定相應的形式,使其在實踐具有極大的彈性和不確定性。僅從以上述條款的字面上來看,第十六條針對投保人故意隱瞞事實,不履行或因過失未履行如實告知義務的情形分別賦予保險人有解除保險合同、不承擔賠償或給付保險的責任、不退還保險費或視情況退還保險費的權力。而對保險人未盡明確說明保險條款的責任則未作任何規定,而保險人對其責任免除條款未作明確說明的後果也僅是導致該有關條款不產生效力而已。通過對比,不難看出《保險法》在這一問題上對投保人明顯科以了較保險人為重的責任,有違民事主體雙方權利義務平等原則之嫌。作為素有「最大善意和最大誠信合同」之稱的保險合同,在現實生活中,卻因保險合同雙方當事人在履約過程中對合同中使用的語言文字理解不同從而產生爭議的例子屢見不鮮,恐怕與《保險法》對保險人上述義務的規定太過寵統有著一定的關系。此外,因《保險法》對有關保險中介組織規定不完善,以及國內保險行業體系的不成熟,目前國內還沒有一家專業化的保險代理公司或經紀公司,一些保險公司大量聘用(嚴格意義上來說,只能算是使用,因保險公司與個人代理人員之間並未建立勞動關系)個人代理從業人員,此類人員數量雖多,素質卻差次不齊,而且流動性極大,他們為了獲取傭金,在對一些可能影響投保人決定的合同條款進行說明時,也難免會為了一己之利而有意作出含混甚至違背條款本義的解釋,所以導致爭議的發生也就無足為奇了。
五、滯後的保證保險立法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日趨活躍,在商品流通過程中出現了許多新的交易方式,建立在信用基礎上的交易方式日漸增多,特別是隨著分期付款這一現代消費方式的出現,涉及到保證保險的問題越來越多,不少保險公司均開辦了此類業務,但《保險法》除在第九十一條確定財產保險業務范圍時提到信用保險外,根本沒涉及到保證保險。作為一種特殊的財產保險合同,保證保險合同是保險人為被保證人(債務人)向被保險人(債權人)提供擔保而成立的保險合同。投保人向保險人支付保險費,在被保險人因債務人不履行債務等原因遭受損失時,由保險人承擔賠償責任。保險人的地位相當於保證合同中的保證人,所以也可以說保證保險合同實際上屬於保證合同的范疇,只不過採用了保險的形式。在保證保險合同中,保險利益是債權人的債權,而債權屬於財產權,因此,保證保險在性質上仍屬於財產保險,原則上法律對於財產保險的規定也可適用於保證保險,但其與一般的財產保險又存在著顯著區別,保證保險承保的危險是針對被保證人信用不良造成的主觀性損害,具有明顯的信用性。由於保證保險是從擔保法中的保證制度演變而來,同時兼具二者的特徵,是保證制度同保險制度的融合,其當事人(關系人)在法律上具有多重身份,使之難以同保證合同截然分開。
由於《保險法》未對保證保險合同作出明確的規定,對保證保險的性質及保證保險和保證的關系也存在爭議,所以就導致當事人在訂立合同時往往只考慮自己的利益,保險人除考慮收取保險費外,常常在保證保險合同中訂立很多的免責條款,而被保險人卻以為一經投保即可萬事大吉,糾紛的產生也就不足為奇了。由於保證保險既涉及保證又涉及保險,對此類糾紛是適用但保法還是保險法?由於保證保險合同往往與另一合同相關,如汽車買賣合同、借款合同等,而且保險合同一般是買賣合同或借款合同的附屬合同,因而發生糾紛時,涉及兩個合同、三方當事人,債權人或被保險人如何起訴就存在著爭議。在司法實踐中也極易將保證保險合同糾紛定性為保證合同糾紛,從而導致適用法律的混亂和失誤。
綜上所述,由於我國在保險立法上存在的一些法律空白和缺陷,現行的帶有明顯計劃經濟體制烙印的《保險法》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在范圍上,都已越來越不適應保險業自身發展和保險經營環境的變化,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特別是在我國加入WTO後,中國的保險市場必將逐步同國際接軌。1997年底,佔全球金融服務貿易95%以上的70個WTO成員國在《服務貿易總協定》基礎上又達成《金融服務協議》。其中,有六個基本准則適用於發展中國家保險業的開放問題:1、最惠國待遇准則;2、透明度准則;3、發展中國家更多參與准則;4、國民待遇准則;5、市場准入准則;6、逐步自由化准則。這些基本准則中任何一項准則都會對我國現行的計劃保險制度提出明確的挑戰,任何一項准則的實施都將沖擊我國現行的保險制度。如何抓住保險業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加強保險立法建設,盡快調整、修改、制定出符合WTO要求的保險法律法規,優化保險市場的法制環境,以引導並保障我國還處於初步階段的保險業健康發展,使其在規范軌道上運行,就顯得尤為迫切。在此,筆者僅就如何完善我國保險法律法規發表一下個人的淺見。
一是完善保險活動的基本原則。要在進一步完善自願、最大誠信和遵守法律和行政法規原則的基礎上,在保險立法中將公平原則、近因原則等符合民法基本原則和國際保險行業普遍運用的原則作明文規定,以充分發揮保險合同「最大善意」、「最大誠信」的作用。此外,還應根據WTO成員國約定的協議與保險市場發展的趨勢,將考慮市場准入政策、取消外資優待、實行國民待遇,逐步自由化等問題的規范化納入立法的視界,盡快建立起與國際慣例接軌的保險基本法律制度,促進國內保險業的規范化發展,以更好地參與競爭,迎接挑戰。
二是規范保險人義務,加大對投保人合法權益的保護。主要是要強化保險人在訂立保險合同時應履行的解釋、告知等義務和責任,對超額保險、重復保險等規定應載入保險合同的專項備注條款,並盡善意提配和說明的義務,當保險人未盡上述義務時,賦予投保人變更或者解除合同的權力,使保險合同雙方當事人的權利義務平等,以保護弱勢地位的投保人合法權益。此外,還可推行《確認書》制度,對於雙方應履行的告知和說明義務,由雙方逐項簽署一式兩份確認書來作為雙方已盡各自義務的證明,以把保險合同的最大誠信原則落到實處。既可維護保險合同的穩定性,又可避免雙方在發生糾紛時各執一詞卻又無法提供證據。
三是強化監管機構職能,提高監管水平。保險業監督管理機關要在檢查保險公司的義務狀況、財務狀況、資金運用狀況和對保險公司償付能力進行監督管理的同時,加強對商業保險合同中非主要條款和保險費率的監管,對存在合同陷阱,規避法律法規和加重對方義務責任等情況的合同條款要依職權主動進行查處,責令限期改正,並予以一定經濟處罰。同時對一些應用廣泛,易引起歧義如「現金價值」一類的保險專業詞彙,實行統一的標准化解釋,並作為強行標准載入相關合同條款,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紛爭的出現,促進保險業的健康發展。
四是要逐步建立與國際慣例相一致的保險法律法規體系。通過借鑒發達國家保險業制度的先進之處,結合我國保險業發展的實際情況,進一步完善保險投資的相關法規,通過立法,據展投資領域,控制投資比例,細化保險資金運用的規范,提高保險投資的盈利能力,為保險公司提高投資回報率創造條件;完善有關保險中介組織的法律法規,加強對保險代理人、保險經紀人及其相關組織的管理,規范保險中介行業及其從業人員的責、權、利;加快保險精算報告、保險機構資產管理及保險機構的接管等配套法律法規的建設,以建立起一整套既具有中國特色,又能與國際慣例接軌的保險法律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