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市場法治論

市場法治論

發布時間: 2022-06-23 22:51:58

A. 論社會主義法治對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作用

1、如何評價空想社會主義的積極貢獻及其歷史局限?
積極貢獻:
①空想社會主義對資本主義的揭露和批判,提供了研究資本主義早期發跡史的極為珍貴的歷史文獻資料,也提供了啟發工人階級覺悟的極為珍貴的思想材料。
②空想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的重要思想來源。對未來社會的設想,包含著趨向歷史唯物主義的合理因素和許多精闢的思想及論證。

③空想社會主義發展歷史體現了社會主義思想與時俱進的品格

④揭示和論證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趨勢。
歷史局限性:
①否認歷史發展的必然性、崇拜幸運的偶然性,宣揚天才論和英雄史觀。
②空想社會主義看不到人民群眾特別是廣大無產階級群眾的力量,因而始終沒能找到改造現代社會的物質力量。
③空想社會主義者離開階級斗爭去設計、談論和實踐社會主義,他們的設想便成空話,他們的實踐活動也充滿幼稚的思想。
④空想社會主義者的理論基礎是理論原性,他們的社會主義是從道德情感出發的社會主義。缺乏科學性。
⑤空想社會主義「不成熟的理論,是同不成熟的資本主義生產狀況、不成熟的階級狀況相適應的」。
⑥空想社會主義有許多消極的成分:如保留奴隸與奴隸勞動、殖民地、宗教神秘主義因素、勞動偏見、政治極端主義和最高領導人職務終身制等;

2、試舉例說明馬克思恩格斯對待科學社會主義的科學態度。
①「科學社會主義自從成為科學以來,就要求人們把他們當作科學來對待。」馬克思恩格斯始終以嚴肅的科學態度對待科學社會主義,總是隨社會發展和自己認識水平的深化而不斷豐富、完善和修正自己的理論。
②馬克思恩格斯不惟我獨尊,用宗派主義態度對待別人,包括資產階級的學者。
③馬克思強調自己的理論不是教條,而應該是方法。使用時應該實事求是的考慮實際出發點,而不應該照搬結論。
④馬克思恩格斯指出科學社會主義具有普遍指導意義,但是達到共產主義的方法則需要各國無產階級根據本國具體情況,獨立自主的探索本國道路&制定自己方針。

3、戰時共產主義向新經濟政策轉變為我們提供了哪些啟示?
1)要客觀地估計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復雜性和發展階段;

2)社會主義要有雄厚的物質基礎;

3)利用商品和貨幣的關系;

4)通過合作制引導農民走社會主義道路;

5)正確看待和利用資本主義;

6)洋步驟地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反對官僚主義;

7)加強執政黨建設,改善黨的領導

①要重視市場作用。
②要重視各種經濟成分的作用。
③要堅持黨的領導,改善黨的領導。
④要改革集權體制,加強對權力的監督和制約。

4、試述社會主義蘇聯模式的歷史成就和特點及弊病。
社會主義蘇聯模式的特徵:

1、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指令性計劃有高度集中性、全面性和強制性的特點。

首先:單一的社會主義公有制:。

其次: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工業戰略。

再次:否定和限制商品的計劃經濟。

2、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

第一,高度集權的黨的領導體制。黨和國家融為一體,國家完全隸屬於黨,蘇共對國家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絕對控制。

第二,限制以至取消黨內民主。

第三,實行自上而下的幹部委派制。滋長了官僚主義,幹部只對上級負責。

第四,總書記個人專權模式建立。總書記獨攬黨政軍大權,不受任何組織和法律的限制而可以隨意決定重大國務。斯大林執政期間,不需要召開黨政大會了。

3、高度集中的文化和意識形態管理體制

第一,文化學術上的是非往往由黨組織和黨的領導人說了算。例如:《聯共(布)黨史》、《政治經濟學教科書》都由斯大林審定。

第二,個人迷信、個人崇拜盛行。個人崇拜是國家高度集權的需要,是為執行高度集權制服務的。

社會主義蘇聯模式的歷史成就:

第一,建成了世界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第二,蘇聯模式建立了一個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

第三,蘇聯模式有利於實行宏觀經濟控制和 管理,改變了蘇聯的工業布局。

社會主義蘇聯模式的弊病:

第一,壓抑了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影響了經濟 發展。

第二,幹部特殊化和官僚化嚴重。

第三,文化專制導致社會意識貧困和教條主義盛行。

第四,長期突出階級斗爭和政治高壓,使社會政治氣氛和人際關系不正常。

第五,高度集中的管理體製造就了龐大臃腫的管理機構,為以後的改革增加了極大的難度。

5、試述社會主義蘇聯模式失敗的根本原因和歷史教訓。(P212-P218)
社會主義蘇聯模式失敗的根本原因:

一是原有蘇聯模式積弊太深;

二是戈爾巴喬夫錯誤的改革路線;

三是西方從外部推行和平演變戰略。

社會主義蘇聯模式失敗的歷史教訓:

一是要警惕右面的,但主要糾正「左「的錯誤;

二是改革必須堅持並發展科學社會主義;

三是要警惕帝國主義的和平演變。

6、如何認識和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P239-P243)
認識: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中國共產黨 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 ;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發展先進的生產力是發展先進文化、實現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礎條件,人民群眾是先進文化和先進生產力的創造主體,也是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斷發展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歸根到底都是為了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不斷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個代表」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徵。三個代表是決定社會性質的。有符合三個代表的黨,不僅可以保證公有制真正落實,甚至也可以使其他形式所有制,包括集體所有制、私人所有制都改變性質來為全體人民服務。
如何實踐:⑴必須把「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落實到維護穩定的各項工作中去。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⑵堅持以馬義毛思為指導的新民主義文化;堅持以馬毛鄧為代表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營造良好的文化環境。⑶堅持尊重社會發展規律與尊重人民歷史主體地位的一致性,為崇高理想奮斗與為最廣大人民謀利益的一致性,完成黨的各項工作與實現人民利益的一致性。

7、試述資本主義全球化的基本特徵和本質
①蘇東巨變以後,資本主義全球化主導全球。
②全球化是指貨物(或商品)與資本的越境流動,經過了跨國化、局部國際化&全球化階段。
③全球化以經濟全球化為核心、但同時也包括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安全、意識形態、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多層次多領域的全球化。
④全球化是資本主義現代化的新階段。其原動力是新科技革命,主動力是生產力革命。
⑤全球化同時帶來很多負面惡果,如犯罪全球化、污染全球化、犯罪全球化等。
本質:資本主義全球化主流是把資本主義剝削與壓迫制度推廣到全球。不少發展中國家認為全球化實質是西方文明主導的現代化。

8、如何理解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沒有改變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的歷史規律
①當代資本主義制度的經濟基礎仍然是私有制經濟。因此其基本矛盾仍然存在。
②資本剝削現象依然存在,兩極分化現象嚴重。
③資本主義社會的統治階級依然是資本家階級。
④資本主義基本矛盾依然發生作用,資本主義經濟危機依然頻頻爆發,並引起各種社會矛盾。
⑤當然資本主義的新變化,顯示了社會主義在全世界最終勝利的客觀歷史趨勢。

9、在當今時代,科學社會主義主要面臨哪兩大挑戰。
1、發達資本主義對科學社會主義的挑戰;

2、民主社會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對挑戰;
其一,是當代發達資本主義對科學社會主義的挑戰。為此,要了解三個問題:一是為什麼腐朽、垂死的資本主義還能帶頭掀起第三次科技革命?二是當代資本主義究競發展到了什麼樣的新階段?三是為什麼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競爭不過當代發達資本主義國家?
其二,民主社會主義對科學社會主義的挑戰。為此,也要了解三個問題:一是為什麼民主社會主義的影響越來越超過科學社會主義?二是應當怎樣看待民主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及其走勢?三是蘇聯東歐各國的共產黨為什麼大都社會民主黨化,並從科學社會主義轉向民主社會主義?

10、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基本經驗。
①堅定不移地堅持共產黨的領導
②堅持不懈地搞好黨的理論、政治、組織、思想和作風建設。
③始終如一地堅定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信念。
④毫不動搖地堅持並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
⑤努力探索反映時代特點、適合本國國情和具體歷史條件的革命、建設和改革道路。
⑥善於把握時機,勇於在歷史轉折關頭把社會主義事業推向新的階段。

二 論述:
1.如何聯合各類社會主義黨,尤其是民主社會主義政黨,實行多黨合作,結成統一戰線(P447-451)。
從以下八個方面對社會黨及其民主社會主義進行具體分析,作出區別對待:
一、在理論上要區分社會黨指導思想中的錯誤體系與其中的某些正確思想成分。
二、在綱領上要區分社會黨背離科學社會主義之處與其正確成分。
三、在路線上要區分社會黨放棄社會主義革命的改良主義本質,與其在當前實踐中的某些合理之處。
四、在政策上要區分社會黨維護資本主義制度和資產階級統治的本質與其不同於資產階級右翼政黨、有利於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方面。
五、在派別劃分上要區別對待社會黨領導層中的左中右三派,不要把他們看做是鐵板一塊、是清一色的右派。
六、在干群關繫上要區分社會黨的領導層與基層廣大黨員以及黨外支持社會黨的廣大群眾。
七、對不同地區的社會黨要加以區分。
八、與共產黨的關繫上要區分社會黨的反共本質與聯共可能性。

2.新時代應該如何樹立什麼樣的新觀念。
(1)人類社會正面臨科學技術全面加速發展時代。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並沒有使資本主義擺脫必然滅亡的命運。(2)經過全世界人民的斗爭,新的世界戰爭並非不可避免。(3)和平與發展取代戰爭與革命,成為當代世界的兩個主題。(4)社會主義在全世界的實現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5)社會主義國家的根本任務是大力發展生產力、搞好本國建設、不斷增強社會主義制度的吸引力(6)社會主義國家如何處理好同資本主義國家的關系,這決定世界社會主義命運的重大問題。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制度處於並存、共處、競爭和斗爭新時代。(7)共產黨要善於聯合各社會主義政黨,尤其是民主社會主義政黨,實行多黨合作,結成廣泛統一戰線。

B. 當代中國法對市場經濟的積極作用主要有哪些

第一、確認市場經濟主體的獨立地位,標准其運營行為市場經濟的主體是具有獨立地位的主體,市場經濟的主體,是基於法律的規則享有權益才能和行為才能,具有獨立的財產或經費,依法獨立承擔民事義務和民事責任的主體。這些權益和身份的界定都是經過法律來運行的,需求用法律這種特殊社會標准來確認運營主體的地位。在人類社會演化的進程中,經濟主體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伴隨著剩餘價值的出現和對個人利益的追求而產生的,自然人出於對剩餘價值的追求和嚮往,獨立或與別人一同成為了運營主體。法律的作用在於賦予這些運營主體與自然人同樣的人格,將其上升到民事主體的地位加以保護、標准,正是由於作為獨立的民事主體,市場經濟主體才可以以自己的名義運行各種經濟活動,成為了法律意義上的人。第二、經過契約關系,來保障市場經濟的有序運行市場經濟關系是契約型經濟關系,沒有契約這種法定的形式,也就無所謂市場經濟。當人類社會從滿足本身需求的自然經濟走向市場經濟的時分,就必需樹立一種普遍恪守的形式,來保證買賣的順利運行,以雙方合意為前提的契約就是基於這種需求而產生的。市場經濟的本位在於市場,而市場運營的詳細行為,主要是經過市場主體之間自由、對等協商所訂立的契約來運行的。契約是市場法治屬性的表現,市場經濟最主要的法律特徵就是經濟關系的契約化。在現代市場經濟中,契約成為經濟交往的主要形式。經過契約的形式來樹立經濟關系和實現資源配置,是市場經濟不同於其他經濟形式的最本質的區別。第三、樹立自由、對等競爭的市場經濟次序。競爭是市場主體為實現本身利益最大化而實施的一種積極行為。經過競爭,運營者可以改良生產方式,加強本身效益,促進市場的昌盛。由於競爭是市場主體的意思行為,也有正當和不正當之分,假如運行惡性的不正當競爭勢必會形成經濟次序的混亂,障礙市場經濟的健康開展。假如僅僅依託道德和運營者的自律來約束其本身的競爭行為,則很難創造一個自由、對等、公道的運營環境,所以必須應用法律的形式,以國家強迫力來調整擾亂市場的惡性競爭行為。經過法律的調整,來樹立自由、對等競爭的市場經濟次序,鼓舞和保護正當的、自由的、對等的競爭,充分發揚競爭的積極作用,促進市場經濟的健康開展。這種調整的作用在於:第一,標准市場主體的競爭行為,維護正常的市場次序。競爭機制的正常運轉,需求有自由、對等的買賣次序。在市場經濟中,由於買賣主體、買賣手腕、買賣對象的不固定性,導致了市場運營行為的紛繁復雜,就需求用法律來確定買賣者所共同恪守的、普遍適用的買賣原則,劃分正當與不正當競爭行為的界線。第二,制止不正當的競爭行為,鼓舞和保護正當的競爭行為,維護社會經濟次序。不正當競爭行為直接擾亂競爭次序,抑制了市場經濟的開展,阻礙了競爭所具有的合理配置資源、引導運營這一作用的有效發揚。所以必需經過法律來制止運營者違背市場買賣准繩的行為,保護和鼓舞有利於市場的行為,維護社會經濟次序的正常開展,這也充分表現了法律社會責任本位的性質。第四、對市場經濟運行宏觀調控,補償市場經濟的不足市場經濟的健康開展決不僅僅取決於市場經濟主體自行的運作,還需求國家對其運行宏觀的調控。國家在對市場經濟運行宏觀調控時,往往是經過法律對其運行引導、標准、保障和促進。一方面要給市場經濟主體最大限制運行經濟活動的自由,另一方面又必須以完善的法律制度確保經濟活動的順利運行。由於市場經濟的主體具有獨立的經濟地位,所以它更多的是依據本身對市場的認識和部分的利益,運行運營和取捨,以尋求本身利益的最大化,這就使市場容易受部分利益的影響和調理,帶有盲目性、沖動性和片面性,容易導致市場的供需....

C. 簡述法制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作用

(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的基礎是法治
1、獨立自主的企業制度離不開法治。企業是最重要、最基本的市場主體。因為作為資源配置基本方式的市場經濟就是建立在作為發達商品經濟細胞的、自主經營和自負盈虧的獨立商品生產經營者基礎上的。但是,企業要成為這樣的獨立商品生產經營者需要一系列條件。一是企業必須有明確的產權。因為市場上商品交易直觀看起來是物品交易,實質上是產權交換。不僅在企業的商品交換過程中,而且在企業的生產和分配過程中也都要求有明確的產權。二是企業與企業、企業和其他之間的地位必須是平等的。三是企業必須是經濟上、法律上獨立自主的實體,擁有自主經營發展必需的各種權利。
2、完善的市場體制離不開法治。完善的市場體系不僅要求有消費品生產資料等商品市場,而且要求有資本市場、勞動力市場、技術市場。信息市場和土地市場等生產要素市場。這即是企業實現自主經營的前提,也是市場實現資源配置的必要條件,而沒有法制就沒有完善的市場體制。
3、健全的宏觀經濟調控體系離不開法治。健全的宏觀經濟調控體系,要求必須以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為前提。越過了這一點,就會削弱市場經濟,甚至變成計劃經濟。健全的宏觀調控體系要求以經濟的和法律的間接手段為主,以行政的直接手段為輔;健全的宏觀調控體系要求嚴格地依法調控。
4、嚴格的市場運行規則離不開法治。市場經濟原本具有契約經濟的特點。市場運行規則是有關機構(政府和立法機構等)按照市場運行的客觀要求和法律、法規規定的市場主體各方必須共同遵守的行為准則。它要求:使各市場主體能夠機會均等地進入市場,自主經營;使各市場主體能夠平等地承擔稅收和其他負擔;使各市場主體在市場交易中處於平等地位,並在平等的基礎上展開競爭。
(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法律加以規范和保障
1、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完善,必須有完備的法治基礎。市場交易行為離不開規則的調整和約束,而法律制度就是市場交易的核心組成部分。我國目前經濟體制尚處於轉型時期,長期實行的計劃經濟的弊端短期內難以完全消除,市場經濟的消極面也會產生。只有建立完備的法治基礎,逐步建立和完善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法律制度,才能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創造良好的法治環境,才能確保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繁榮和發展。
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完善,必須有完備的法律規范市場主體資格,杜絕各種名不副實的企業進入市場經濟活動之中。我國實行計劃經濟的歷史較長,行政干預、長官意志仍存在於經濟活動之中;市場經濟的發展使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市場經濟所固有的消極影響必然會沖擊正常的經濟秩序。這就要求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必須適度,既充分體現市場主體的自願和自主,又確保建立新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秩序。因此,市場主體法律、市場行為法律、宏觀調控法律和社會主義保障法律將成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體系的主體框架。
3、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完善,必須有完備的法律保障。每一個參與市場活動的經濟主體都有追求經濟利益的內在動因,因而法律應對市場主體通過正當途徑所獲取的利益予以保護,確保市場主體的財產權不受侵犯。對市場經濟活動中的各種違法行為,要確立與之相適應的法律責任,以保護守法主體、制裁違法主體。要保證公證執法和司法,確保行政機關和人民法院生效法律文書的切實執行,以維護法律的尊嚴。

D. 市場經濟與法的關系是什麼

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與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健全為主題,以我國目前剛剛加入WTO的形勢為背景,試論我國社會主義法制建設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關系。實踐使我們清醒地看到,加入WTO在為我們帶來良好的發展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嚴重的挑戰。加強法制建設對確立和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具有重大意義,二十多年來的改革實踐,可以說是圍繞市場經濟問題展開的思想解放歷程。市場經濟在本質上要求用法律規范和調整經濟關系,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沒有法制的市場經濟是不可想像的。沒有健全、配套的法律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體制就不可能從根本上確立起來。要害詞:市場經濟,法制建設作為國民經濟的一種運行機制,市場經濟不論在什麼社會制度下存在,都是按自身的規則和秩序來運行的。這些規則和秩序的確立,是以完備的法律體系為基礎的,尤其是中國加入WTO以後,為國內外企業營造一個統一、穩定、透明、可預見的法律環境,以保障企業在公開、公正、公平的環境里參與市場競爭顯得尤為重要。實踐使我們清醒地看到,加入WTO在為我們帶來良好的發展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嚴重的挑戰。加強法制建設對確立和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具有重大意義,二十多年來的改革實踐,可以說是圍繞市場經濟問題展開的思想解放歷程。市場經濟在本質上要求用法律規范和調整經濟關系,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沒有法制的市場經濟是不可想像的。沒有健全、配套的法律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體制就不可能從根本上確立起來。一、市場經濟概述1992年中國正式向全世界宣告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不僅是社會主義理論上和建設上的一大突破和飛躍,而且也是體制上的一次根本性改變,因為這意味著中國擺脫了那種經實踐證實輕易導致社會主義事業萎縮甚至失敗的舊模式,發現了適合自己國情、能夠使社會主義事業繁榮昌盛的科學道路。所謂市場經濟,是與過去的計劃經濟相對而言的,即指在以社會大生產為基礎的商品經濟中,利用市場機制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並以市場機制激勵人們節約經濟資源的一種經濟體制,它包括自由市場經濟體制和有宏觀調控的市場經濟體制等等類型。(1)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中國開創的新一種類型的市場經濟體制,它既不同於過去社會主義國家的計劃經濟,也不同於資本主義國家的各種類型的市場經濟,而是以先進技術武裝起來的社會化、集約化、國際化大生產的現代化市場經濟,是以公有制經濟成份為主、多種經濟成份並存、提倡效率和競爭、追求公正和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性質的市場經濟。二、市場經濟與法制建設的關系市場經濟雖然主要運用市場機制(價格杠桿和競爭機制)合理配置資源、實現優勝劣汰、促進生產和需求的及時協調,但同時也存在有自身難以克服的弱點和消極方面,必須運用法律法規和必要的行政治理,加強和改善國家對市場的宏觀調控,才能引導市場經濟健康發展。資本主義國家市場經濟的建立與發展,是同以1804年拿破崙民法典的制定為標志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法律制度的建立與完善密不可分的。與其他市場經濟一樣,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也必須有與之相適應的法律加以規范、引導、制約和保障,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前提就是必須首先通過法制建設確立適應市場經濟需要的新的法制基礎、新的法律秩序和新的基本原則,可以說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際上就是嚴格按照體現人民意志、反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的法律法規進行運作的法治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與社會主義的法制建設密不可分,這是市場經濟客觀規律的內在要求。(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發展需要確立新的法制基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發展,是對過去奉行的計劃經濟體制的否定,這兩種截然不同的經濟體制所依靠的法制基礎也是截然不同的。適應計劃經濟需要的是由國家直接治理經濟的這一舊法制基礎,其突出特點:一是排斥市場、否定市場主體、禁止競爭;二是只講所有制而忽視對法人、自然人的財產權的尊重和保護;三是否定意思自治、合同自由;四是國家直接地、全面地治理經濟;五是國家包攬一切、忽視社會保障等等。而市場經濟所需要的則是全新的法制基礎,其突出特點就是:第一,確認市場主體資格制度。市場發展的首要條件就是必須存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市場參加者,即市場活動的法律主體,因此市場經濟需要以法律保障符合條件的市場主體(即相互獨立、法律地位平等、有完全的行為能力和責任能力的自然人的法人)都能夠以真正獨立、平等的資格進入市場、參與競爭。第二,充分尊重和保護財產權制度。市場不僅需要有主體,而且還必須要有財產,要有市場主體自己的財產,因此市場經濟需要以法律充分尊重和保護市場主體的財產權。第三,維護合同自由制度。市場主體只有採取合同的形式確定他們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才能保障他們之間相互獨立、平等的法律地位,因此合同法律制度構成市場經濟最重要的法制基礎。第四,政府對市場的適度干預制度。即便現代資本主義國家也離不開政府對市場的適度干預,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更要求適度的政府幹預和宏觀調控法律制度,既避免市場經濟的自發性可能導致的各種濫用合同自由等違法行為;又克服政府全面直接治理經濟之舊弊。第五,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市場經濟的法則就是公平競爭、優勝劣汰,打破由政府包攬一切的體制,這對於在競爭中失敗的勞動者以及不具備競爭能力的群體等來說是殘酷無情的,不利於社會穩定,因此市場經濟必須要建立社會保障法律制度,補充市場經濟的這一缺陷。(2)由此可見,必須通過法制建設來確立適應市場經濟需要的新的法制基礎,才能談得上建立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否者只能是一句空話。(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發展需要確立新的法律秩序在過去計劃經濟體制下,法律是用來保障國家計劃的完成的,也就是說"計劃就是法律"。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的自發性和趨利性,不可避免地帶來諸多消極影響,而這種傳統的法律秩序已遠遠不能解決市場經濟面臨的這些新難題。因此,必須重新確立相應市場經濟需要的新法律秩序,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才能得以真正建立和發展。這種新的市場經濟法律秩序就是所謂的公正自由的競爭法律秩序,其特點是:第一,維護市場的統一性,打破地方保護主義,取消對市場的人為肢解和分割,使全國市場經濟活動都遵循統一的法律、行政法規;第二,維護市場的自由性,通過制定必要的市場經濟治理法律、法規實現企業經營機制的轉換、政企分開和國家對市場行為的適度干預,弱化行政干預對市場主體尤其是對企業的各種束縛和限制(包括企業的主管機關基於行政隸屬關系而強加於企業的束縛和限制;具有市場治理許可權的國家機關對企業的過度干預等),使市場主體享有充分的意思自治;第三,維護市場的公正性,做到法律制度統一、市場活動機會均等、國家稅負公平等等,以保障所有市場主體不論自然人還是法人、不論大小、不論強弱、不論所有制性質,均能夠以平等的地位,在平等的基礎上相互競爭;第四,維護市場的競爭性,通過制定反不正當競爭、反壟斷等法律法規,使所有的市場主體都能夠依據法律相互競爭,為他們創造一個良好的自由競爭的環境,等等。(3)以上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所需要的截然不同的法律秩序說明,要建立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必須首先變革舊的適應計劃經濟需要的法律秩序、確立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新的法律秩序,而確立新的法律秩序,就離不開必要的法制建設,否者也只能是一句空話。

E. 法治與經濟有什麼關系

法制是指社會的制度和環境。我們講法制社會,依法治國。這是社會的大制度專和環境,在這個制度和屬環境下我們可以發展經濟、文化、醫療等事業。大力發展經濟是目前我們國家的發展主體,和主要任務。所以,針對經濟發展,法制有相應的經濟法、金融法等與經濟相關的,用於約束和規范經濟發展的法律法規。
通俗的比喻法治是路,經濟是車。車無論往哪跑,怎麼跑,跑多快一方面是根據道路條件(法制的完善、健全程度),另一方面跑在路外面(不能違法)。

F. 法治和人治,法治和法制的區別

法制、法治以及人治是三個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概念。

首先,從約定俗成的意義上說,法制和法治兩個概念的用法歷來不同。

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簡稱,它是相對於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文化制度以及其他各種制度而言的。

法治則是與人治相對的一個概念:主張法治意味著否定人治,贊成人治則意味著反對法治。

法治和人治被人們在對立的意義上加以使用,在中外歷史上已經存在了幾千年。中國近代資本主義思想家政治家如孫中山等也倡導以民主政治和法治取代封建專制政治和人治,並有精闢論述。尤其是中國共產黨的歷任領導人中,也同樣是在與人治相對的意義上運用法治一詞。

其次,法制與法治兩個概念的內涵不同。法制的基本內涵是指法律以及與法律的制定和實施相關的各種制度(如立法制度、司法制度等)。法治的基本內涵是與人治不同甚至對立的一種治國理論和治國方略或原則。作為一種治國理論,法治和人治探討的是一個國家長治久安、興旺發達的關鍵問題。「法治論」認為,關鍵在於要有一套良好的法律制度,並予以充分實施;「人治論」則相反,認為關鍵在於國家領導人是不是賢明,「法律只能作為辦事的參考".主張法制並不意味著否定領導人可以發揮巨大作用,而是認為領導人賢明與否不應成為決定國家前途命運的關鍵所在。作為一種治國原則,「法治論」主張法律應有極大甚至無上的權威,不能聽任個人和組織的權威凌駕於法律之上;「人治論」則相反,它主張或默認組織和個人的權威高於法律的權威,權大於法。

再次,雖然法治與法制具有內在聯系,即實行法治必須要有法制。但我們不能說有了法制就必定有法治。從人類的政治法律實踐看,任何國家在任何時期都有這樣或那樣的法制,但卻不一定是在實行法治,如當年希特勒統治的德國和蔣介石統治的中國也有法制,但都不是在實行法治。

最後,即使在動態意義上理解「法制」,也與現代意義的「法治」相去甚遠。「法制」的動態含義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簡單地說就是有法可依,依法辦事。對此,我們可以提出兩方面的問題,一是有什麼法?「惡法"還是「良法」?二是如何才能保證做到「依法」?「依法」的程度如何?顯然,這些都是動態意義上的「法制」概念所不曾也無法回答的。與此不同,現代「法治」與民主政治密切相關,它不局限於形式或邏輯意義上考慮問題,不單純以「有法」、法律完備為滿足,還要求在價值層面上考慮法律的好壞,而且,作為現代「法治」的一個鮮明特徵,它還強調《憲法》和法律應該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得凌駕於《憲法》和法律之上。因此,現代「法治」要求在法律制定和實施的各個環節上貫徹民主原則,實行立法權、司法權和行政權的分離和互相制約,嚴格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體現法律的正當程序原則。

G.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治的制度建設包括哪些內容

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行法治,必須建設好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客觀需要的法律制度。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制度,是指調整有關市場經濟的民商事行為、經濟調控行為、行政管理行為、勞動和社會保障行為等法律規范的總稱。經過28年的努力,中國基本上建立起了自己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制度。為了更好地對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行法治,要在現有的基礎上進一步健全社會主義市場法律制度。
一、健全民事法律制度
民法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法律。它的調整對象是平等主體(市場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集中地反映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自願、平等、等價有償、自負盈虧、誠實信用等屬性的內在要求。民法屬於私法,民法的自治精神是市場經濟活力的不竭源泉。民法規定了自然人制度、法人制度、法律行為制度、代理制度、時效制度、物權制度、知識產權制度、債權制度、人身權制度、民事責任制度等市場經濟所必需的法律制度。它使市場主體的權利得以明晰化、法定化,為市場主體制定了行為規則,給法院裁判糾紛提供了依據。所以說,民法是市場經濟最為重要、最為基本的法律。我國已於1986年制定了民法通則。同時,先後制定了經濟合同法、涉外經濟合同法、技術合同法、城市房地產管理法、擔保法等民事單行法律。1999年,我國在原有三個合同法的基礎上制定了統一的合同法。此後,制定民法典的任務提上了日程。這不僅是進一步健全民事法律制度的需要,而且也是完成2010年建成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目標的要求。2002年12月17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在實際部門和學界的協助下,完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草案》的起草工作,並於同月底將該草案正式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我國民法典正式進入了立法機關的審議程序。
近年來,全國人大常委會對作為民法典重要部分的物權法進行了審議。物權法律制度的建立有利於調動全社會創造、積累和保護財產的積極性,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促進社會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物權法草案業已經過全民討論,全國人大常委會四次審議,經過進一步斟酌修改後,將會予以通過。現在的主要任務應該是集中精力從整體上修改和審議民法典草案,力爭在2010年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置於堅實的法治基礎之上。
二、完善商事法律制度
商法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法律。它作為規范商事行為的法律,是民法的特別法,屬於私法范圍。我國實行民商合一的體制,不單獨制定商法典,而是分別制定包括公司法、票據法、保險法、海商法、證券法等在內的各項單行商事法律。商事法律的任務在於規范市場主體,規范交易活動的支付、信用手段,建立商業風險互助分擔機制,制定海上運輸共同規則,規范資本市場。20世紀90年代,我國已完成海商法、公司法、票據法、保險法、證券法、信託法、合夥企業法、獨資企業法等主要商事法律的制定。2005年,為了滿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我國對公司法和證券法進行了大幅度的修改。修改後的公司法降低了公司設立門檻,保障了投資創業自由,擴大了公司自治空間,加強了對股東特別是中小股東權益的保障,強化了公司大股東、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的責任,完善了公司治理結構,充實了對職工民主管理和保護職工權益的規定,確立了公司的社會責任和公司人格否定製度。這無疑有利於推動現代企業制度在中國的建設,大幅度提升公司的整體素質、誠信水平和競爭能力。修改後的證券法進一步完善了證券發行和交易制度,開辟了證券市場發展的新空間,加大了對中小投資者權益的保護,強化了證券監管措施和手段,增強了對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完善了監管執法機制和監管責任制度,為中國資本市場的繁榮發展提供了更為有效的制度保障。現在,我們還要根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中提出的新問題,盡快制定合作社法、商品期貨交易法、金融期貨交易法、商業信託法、破產法等商事法律,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中的新變化而進一步修改合夥企業法、保險法等現行法律,從而更好地完善市場主體法律制度,規范市場行為,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有序發展。
三、健全經濟法律制度
經濟法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法律。這里所說的經濟法不是我們平時所講的有關經濟的法律,也不是多數經濟法學者所說的對縱橫統一關系都調整的經濟法,而是各國都認同的作為一個法律部門的經濟法。它是國家從社會整體利益出發對市場干預、監管和調控的法律。就其性質而言,它是公法,也就是經濟調節法。現代市場經濟雖然應以市場主體的自主、自治為前提,但為了維護社會的整體利益、保障市場的健康發展,國家對市場的適度干預和宏觀調控是非常必要的。如果說民商法是允許市場主體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去創造最新技術、最新產品,奪取最佳業績,以促進生產發展和經濟繁榮,那麼,經濟法則是利用國家強制干預,克服市場經濟的消極因素,保障其沿著有利於全社會的方向發展。
經濟法大體可以包含三個部分:
一是創造競爭環境、維護市場秩序的法律,如反壟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廣告法、商業秘密保護法。現在反壟斷法和商業秘密保護法還沒有制定出來。反壟斷法是禁止壟斷和其他限制競爭行為的法律,其立法目的在於禁止限制競爭行為、創造公平競爭的良好環境進而使市場經濟得以健康發展。制定反壟斷法對於我們社會主義國家來說,還有一個維護社會主義宗旨的意義。因為任何企業不靠提供更優質的產品、更優良的服務的競爭獲取利益,而是通過壟斷撈取好處,實質上是以超經濟手段佔有他人勞動。這是與社會主義宗旨相悖的,必須予以反對。而且,反壟斷法並不與規模經營、強強聯合、組建企業集團相矛盾。它反對的只是限制競爭、扼殺經濟活力。反不正當競爭法也應根據發展了的新情況加以修改,以便更好地維護市場公平競爭秩序。
二是國家宏觀調控和管理的法律。我國是社會主義大國,人口眾多,發展不平衡。因此,這種法律非常重要。我們已制定了預演算法、審計法、中央銀行法、物價法、稅收徵收管理法、銀行業監督管理法等重要法律。下一步需要逐步制定規劃法、經濟科學增長法、地區經濟協調發展法、城鄉經濟協調發展法、循環經濟促進法、節能法等法律。應當適時修訂預演算法,以進一步健全公共財政制度,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細化預算科目,強化項目預算,增加預算透明度和可監督性。要進一步修改稅法,改革增值稅,統一稅制,完善稅收優惠制度,加大培育稅源力度。這些法律主要是擬定國家間接調控經濟的規則,但是也必須規定在特定的條件下依法採取直接行政調控和管理的手段,以維護經濟的穩定和社會的安定。
三是國家對重要產業和新興產業促進的法律。這方面,我們已經制定了農業法、電力法等法律。現在有必要制定諸如高新技術產業促進法、裝備製造業振興法、能源法、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法等重要法律,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產業升級。
四、完善行政法律制度
行政法是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正常運行的重要法律。它是調整政府與法人、自然人之間行政管理關系的法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與發展需要行政法的調整。因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與發展既需要政府的組織與推動,又要求政府職能的轉變、行政管理水平的提高、公共事務管理方式的改變。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政府對經濟的管理發生了從直接管理到間接管理、由經營性的具體管理到宏觀調控、從行政隸屬管理到依法定職能管理的轉變。政府對經濟的職能已經轉變為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這勢必對政府的工作從客觀上提出更高、更多而且嶄新的要求。因此,進一步健全行政法律制度以促進、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就顯得極為迫切與必要。
應該切實實施公務員法,以強化公務員考核與管理,提高公務員的素質.應當制定行政組織法,合理分工、科學配置行政權力,使我國國家機關的設立、職權、編制、工作程序法定化,保證國家行政體制的穩定,提升專業化水平,提高行政效率,從根本上發揮機構改革的作用。要制定行政程序法,以保證行政工作的公正、公開、合法。要制定國有資產管理法、國有自然資源管理法、國有行政和公用財產管理法、外匯儲備管理法,把作為公權力的政府和作為國有財產所有者代表和國有公司出資人代表的政府分開,強化對國有財產的行政監管,保證國有財產所有權有效行使和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加強對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采礦權出讓、國有股權轉讓和國有公司資產轉讓的規范,防止國有財產被侵佔和國有資產流失。要更好地實施行政許可法、行政處罰法,制定行政強執法,進一步規范行政行為,防止行政權力濫用。要進一步完善經濟行政監管法律制度,以加強、改善國家對環境保護、自然資源、安全生產、基礎設施建設、醫葯衛生、海關等方面的監督管理。要加強廉政法律制度建設,用法律把高級公務員的財產申報制、任期制、迴避制等制度規定下來,從制度上防止公職人員以權牟私、貪污腐敗現象的發生。總之,要對我國的行政法律制度進一步加以完善,使政府對經濟工作的行政管理高效、廉潔、合法,從而保障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
五、健全社會法律制度
社會法是規范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一種必不可少的重要法律,主要是保障勞動者、老人、失業者、喪失勞動能力的人和其他需要扶助的人的社會權利的法律。社會法作為一個法律部門主要是20世紀60年代以後的事情。其目的在於,從社會整體利益出發,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維護弱勢群體利益,保證社會公正,實現社會安定,保障市場經濟健康發展。
社會法律制度主要包含三類法律:第一類是勞動法;第二類是社會保障法;第三類是社會救濟法。我國勞動法作為勞動法律制度的基本法已於1994年頒布,但是相關的配套法律至今尚不健全。應當抓緊制定勞動合同法、集體合同法、勞動安全衛生保障法、勞動就業促進法、職業培訓法、就業歧視禁止法、勞動爭議處理法,建立比較完善的勞動法律體系,把我國的勞動關系盡快納入法治軌道,切實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構建和諧的社會主義勞動關系,充分調動勞動者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我國雖然已經制定了一系列關於社會保障的條例,初步建立起社會保障體系,但社會保障立法還相對滯後。應當盡快制定養老社會保險法、醫療社會保險法、失業社會保險法、工傷事故社會保險法等強制性的社會保險法律。在社會救濟法律制度方面,我們已經制定了公益事業捐贈法,現在應該將行之已久、卓有成效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法律化。要加快城鄉特殊困難群眾社會救助體系的建設。要制定慈善事業促進法,鼓勵捐助,弘揚義舉,營建扶弱濟困、互助和諧、共享改革開放成果的社會風尚。

H. 中國資本市場的法制建設的看法,整體思路

證券法、公司法實施一年來,我國資本市場正在經歷重大轉折。權威統計顯示,在今年市值規模擴大了一倍,超過8萬億元的同時,市場成交活躍,成交接近8萬億元。同時,基金、券商、保險、社保、QFII等機構投資者持股市值已佔流通市值約41%,比2005年末提高了10個百分點。

有關專家指出,伴隨「兩法」實施等資本市場改革發展各項基礎性工作的全方位推進,一年來,我國資本市場在運行基礎、改革創新、市場結構和市場自我約束能力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

在市場運行基礎方面,股權分置改革就是貫徹落實\"兩法\"所要求的同股同權的基本法律原則。這項改革歷時一年多,目前已經基本完成改革的目標。股改解決了上市公司股權分置帶來的兩類股份、兩個市場、兩種定價機制的問題,消除了影響資本市場功能發揮的體制和機制障礙,奠定了公司股東的共同利益基礎,為完善資本市場定價功能、推進相關改革、加快市場創新創造了條件,股改使我國資本市場基礎更堅固、運行機制更扎實。

在市場改革創新方面,以保薦、詢價、審核等制度改革為內容的市場化發行、定價機制初步形成,並購重組的方式不斷創新,權證產品繼續發展與規范,資產證券化產品以及分拆交易的可轉換公司債券等固定收益類產品不斷推出,融資融券交易、股指期貨交易正在積極推進,證券投資基金、保險資金、社保基金、QFII等機構資金不斷擴大,資本市場、貨幣市場與保險市場出現了一定的融合。市場改革創新呈現十分活躍的局面,激發出強大的活力和能量。

在市場結構方面,中小企業板穩步發展,代辦轉讓系統逐步擴容,中關村科技園區非上市公司股份報價轉讓試點工作適時啟動,多層次市場體系建設初見成效;中國銀行、工商銀行等一批超大型公司成功上市,定向發行、並購重組催生了許多公司整體上市,市場集中度得以迅速提升,大盤藍籌股在穩定市場中的作用開始顯現;基金、券商、保險、社保、QFII等機構投資者持股市值已佔流通市值約41%,比2005年末提高了10個百分點,投資者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各種基金、權證、固定收益類產品等陸續推出,為投資者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市場產品結構得以優化。

同時,市場自我約束能力也進一步增強。按照「放鬆管制、加強監管」的監管理念,市場化的發行審核方式得以完善,交易所的上市審核權得到落實,中介機構對市場行為的約束得到強化。另外,建立以凈資本為核心的證券公司風險控制機制,落實上市公司高級管理人員法律義務等方面,也取得了積極進展,相關主體自我約束、自律規范、自治管理的各項制度要求開始落到實處,市場自我約束的能力進一步增強。

專家認為,「兩法」實施以來的一年,是資本市場改革發展的各項工作按照「兩法」規范全面推進的一年。「兩法」的修訂實施,不僅是我國資本市場法治建設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我國資本市場發展實現歷史性轉折的重要推動力。

I. 為什麼市場經濟就是法治經濟 舉例說明

參見 雲南農業大學,李永純《論市場經濟就是法治經濟》,發表於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03期

論市場經濟就是法治經濟

李永純 (雲南農業大學, 昆明 650201)

摘 要:文章闡示了法治與法治經濟的內涵, 指出法治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 市場主體的確立、市場經濟秩序、規則的形成和發展及宏觀調控都需要法治。中國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離不開法治, 必須建立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法律體系, 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識, 健全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和相應的監督、制約機制。

關鍵詞:法治; 市場經濟; 法治經濟

二、市場經濟呼喚法治

一般認為, 市場經濟是一種開放性、競爭性、高效率的經濟體制, 是調節經濟運行、合理配置資源, 推動整個社會經濟發展的有效機制。所謂市場經濟, 用經濟學的語言來表達就是: 社會上不同的利益主體, 在社會化大生產的基礎上通過市場進行資源配置的經濟體制。

1.法治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

(1) 市場主體的確立需要法治改變計劃經濟體制下的所有制結構, 承認生產資料歸不同的所有者是建立市場經濟的前提條件, 因為市場經濟的主體要求所有的商品生產者是獨立的經濟實體。過去, 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下, 實際上政府是主體, 政府直接控制領導著企業並層層編制計劃下達給企業組織生產。在市場經濟體制下, 則要求企業必須是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獨立的商品生產者。所有這些獨立商品生產者都要面對市場, 在市場上商品所有者出售的是商品, 購買者購買的也是商品, 他們通過市場進行商品買賣和交換, 其目的是為了追求和實現自身的經濟利益。要滿足自身經濟利益的需求, 市場經濟主體的財產必須得到充分的確認和維護, 而要使市場經濟體主體的財產權得到充分確認和維護又必須以法律來保障, 這是市場機制運行的基礎。一方面, 法律保證市場主體對其合法擁有物質財富包括土地、自然資源、勞動產品、貨幣和各種有價證券享有支配、使用和處置的權利; 另一方面法律保證市場主體對其精神產品, 如專利權、著作權、商標權進行佔有、使用的權利, 這是市場主體經濟活動的前提條件。法律保,所有權是一種排他性的財產權,某人取得了某項財產的所有權, 就意味著排除了其他任何人對該項財產的干涉。所有權可以對抗任何人, 其他人均不得妨礙、干涉所有人行使所有權, 也不得侵害所有權。所有權是商品生產和交換的前提, 也是商品生產和交換的結果。離開了法律, 市場主體的所有權就得不到充分的確認和保護, 市場經濟也就無從談起。

(2) 市場經濟秩序、規則的形成需要法治在市場經濟體制下, 人們在社會勞動中生產出來的商品, 按等價交換的原則在市場上進行交換, 使生產者和消費者取得各自所需要的價值和使用價值。因此, 全社會必須遵循價值規律來組織商品生產。而價值規律作用的發揮勢必引起競爭, 競爭又需要良好的秩序。理想的、完備的市場經濟應具有公平性和契約性。市場經濟是公平競爭的經濟, 競爭是市場經濟的必然產物, 是市場經濟正常運行的推動力,它要求每個市場主體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 遵守共同的規則。市場經濟也是契約經濟, 各個市場經濟主體之間的交換關系是靠合同形式連接的。在市場經濟中, 公平競爭的規則和秩序, 只有通過法律形式才能有效地確認並貫徹下去。市場交換中的合同、信用關系也只有得到法律上的確認, 成為一種受法律保護的契約關系, 才能有效地加以實現。市場經濟是一種有秩序、遵循一定規則的經濟活動, 這種秩序、規則需要法律的強有力的保證。但是市場經濟常受到來自內外兩個方面的干擾。來自市場內部的干擾主要是因為市場主體的行為不規范造成的, 表現為作偽、欺詐、騙取、違約、非
法壟斷、不正當競爭等。來自外部的干擾主要是行政權力行使不當造成的, 表現為權力「尋租」、亂攤派、亂罰款、亂收費、濫發許可證等。內外干擾相互影響, 使市場活動陷入無序、混亂狀態。因此, 不僅需要以法律的名義來宣布市場的基本規則, 以建立良好的市場秩序,還需要法律來限制政府的權力, 防止權力對市場的不正當干預。

(3) 市場經濟宏觀調控需要法治市場經濟關系的一方面是財產關系, 另一方面是經濟管理關系, 是政府對社會生產總過程的經濟活動進行計劃、組織、指揮、監督和調節過程中發生的物質利益關系。市場經濟離不開政府的宏觀調控, 但多年的經濟實踐證明, 對政府的調控行為如果不加以規范, 就會促使生產主體的短期行為, 誘發市場主體產生不規范行為, 而市場主體的短期行為一旦變得嚴重, 就一時難以用常規的調控方式解決, 政府的調控行為也難以規范化, 這就形成了惡性循環。而且, 政府往往為了一定的權力和利益,對經濟活動干預的力度過大。如嚴格控制物資和資金分配權、產品定價權、人事管理權等,肆意侵犯企業、個人的權利和利益, 個別政府官員大肆進行權錢交易、中飽私囊、貪污腐化,這成為腐敗產生的重要原因因此, 在發展市場經濟時, 必須對政府施以一定的法律約束。

2.法治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

從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來看。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經歷了兩個大的發展階段, 即自由競爭階段和壟斷階段。不同的階段要求相應的法律規范,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得以確立的基本前提是原始積累, 「劍與火」的文明把直接生產者轉化為僱傭勞動者, 把貨幣轉化為資本, 經濟法在這個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其中, 英國最為典型。從十七世紀開始, 英國推行圈地運動,並於1700 年到1801 年頒布了2 200多個土地法規, 通過這些法律把封建土地所有制改為資本主義所有制, 迫使農民與土地分離, 為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僱傭勞動者。與此同時, 為了加快資本積累, 開展自由貿易和自由競爭, 促進資本主義的發展, 各資本主義國家都制定和實施了《民法》和《商法》, 以保證讓看不見的手調節市場的運行。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資本主義開始從自由競爭階段向壟斷階段的過渡, 新興科學技術的產生和發展, 生產和資本的高度集中, 使社會經濟關系日趨復雜, 為了避免壟斷資本之間的激烈競爭造成整個社會經濟生活的動盪, 各國資產階級開始憑借其國家權力制定和頒布經濟法律, 干預社會經濟生活, 公法開始正式介入經濟生活, 並逐漸成為政府調控市場經濟的一種手段。

經濟法律作為國家干預經濟的手段, 對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產生了重大影響, 特別在1929 年到1933 年,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之後,各國政府開始經濟立法和司法工作, 並以法律作為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羅斯福新政時期, 採用凱思斯主義的經濟理論和政策, 頒布了《全國產業復興法》、《農業調整法》、《勞工關系法》、《社會保險法》、《出口管理法》等一系列有關經濟法律, 運用經濟立法作為調整國家經濟的措施, 有力地促進了美國經濟的繁榮。二戰以後, 國際間的經濟競爭和龍斷進一步加劇, 各國政府進一步利用法律干預經濟, 尤其以德國和日本最為典型。德國頒布了以反壟斷法為核心的龐大的經濟法律規范, 對促進德國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同樣, 面對戰後一片廢墟和混亂不堪的社會經濟, 日本仿照德國制定了一系列經濟法律和法規, 進行土地改革, 緩和勞資矛盾, 並根據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的要求, 調整立法重點, 形成了一個比較完備的經濟法規體系, 這對日本從一個技術後進的工業國一躍成為一個工業技術高度發達的國家, 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可見, 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過程就是市場經濟法治化的過程, 法律制度同市場經濟發展密不可分, 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

3.中國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離不開法治

改革開放以來, 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逐漸萎縮, 市場逐漸進入了社會經濟生活, 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但在新舊體制轉換過程中, 難免出現一些新的問題, 如由於缺乏合理的財產權觀念和契約精神, 經常發生各種毀約行為, 商業活動中的種種不道德行為等, 嚴重影響和干擾了經濟健康發展, 加之市場自身難以克服的短暫性、盲目性、趨利性、分化性等缺陷, 在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了非法倒賣、地方保護主義、環境污染、兩級分化日趨嚴重等一系列值得關注的問題, 其主要原因之一是缺乏完善的經濟立法、司法和執法, 特別是缺乏正常的市場運作的法律法規體系。因此, 為了加強和鞏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迫切需要我們從中國國情出發, 根據市場經濟運行的內在規律, 制定頒布並實施一整套相關法律, 維護市場經濟的秩序, 調節和控制市場經濟的運行, 促進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第一,在基本制度方面, 應維護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 保護以公有制為主的多種所有制經濟的合法權益。第二, 在市場秩序方面, 還應進一步加強立法和監督, 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 規范人們的經濟交往, 保護合法的經濟行為, 制裁和禁止違法行為。第三, 在體制轉軌方面, 應從法律上進一步規定、限制政府行為,避免政府對企業的任意過度干擾, 保證政企分開, 實現政府職能轉變。第四, 在對外關系方面, 隨著我國對外經濟關系聯系日益增多, 涉外經濟糾紛也不斷增加, 這就需要我們強化對外法律機制, 解決對外經濟關系中出現的經濟利益糾紛, 維護國家主權、促進對外經濟的發展。

J. 當代中國法律對市場經濟的積極作用主要有哪些

可以維護市場經濟的有效有序運行和維護國家和社會穩定的行為規則。

市場經濟要求明確產權、充分尊重和平等保護各類市場主體的財產權,要求企業是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獨立的市場主體,可以在市場上自主表達經濟利益需求。

法治保證市場主體對其合法擁有的物質財富享有支配、使用和處置的權利。市場主體的獨立性又與平等性相聯系、相統一。市場主體的平等地位是交換正常進行的前提,「參加交換的個人就已經默認彼此是平等的個人」,而市場主體的平等地位是需要法治確認和保障的。

(10)市場法治論擴展閱讀

市場經濟越發達,法治也就越發展。

馬克思認為:「先有交易,後來才由交易發展為法制……這種通過交換和在交換中才產生的實際關系,後來獲得了契約這樣的法的形式。」

這深刻說明,法律產生於市場交換的實踐,並隨著市場交換實踐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和創新。恩格斯指出:

「在社會發展某個很早的階段,產生了這樣的一種需要:把每天重復著的生產、分配和交換產品的行為用一個共同規則概括起來,設法使個人服從生產和交換的一般條件。這個規則首先表現為習慣,後來便成了法律。」

由此可以看出,市場經濟是法治產生和發展的基礎。在自然經濟條件下,對各種社會關系的調整主要依靠血親關系、宗法關系、宗教戒律、傳統習慣和倫理道德,法律主要是維護統治階級權力和社會秩序的工具。

在計劃經濟條件下,雖然生產社會化程度很高,但沒有獨立的市場主體,政府利用行政權力來管理經濟、配置資源。在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條件下,隨著商品生產、交換的規模越來越大,交換過程中產生的糾紛超出血親、宗族、倫理道德和行政權力等調整的范圍。

就需要有專門的權威的行為規則來約束和規范經濟社會活動,於是,法治真正產生和發展起來。在我國,自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來,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進入新階段,經濟社會活動法治化快速發展。

熱點內容
地方政府規章有效期多長 發布:2025-01-23 13:33:46 瀏覽:306
北京豐台人民法院 發布:2025-01-23 13:27:13 瀏覽:260
我國刑事訴訟法與刑法的關系 發布:2025-01-23 13:14:02 瀏覽:616
法院個人榮譽 發布:2025-01-23 13:10:17 瀏覽:736
新婚姻法法定年齡 發布:2025-01-23 12:42:36 瀏覽:545
公民道德視頻 發布:2025-01-23 12:25:13 瀏覽:991
我國勞動法不認可雙重勞動關系 發布:2025-01-23 12:06:33 瀏覽:890
司法仲裁委員會 發布:2025-01-23 12:05:17 瀏覽:306
溫州中級法院院長 發布:2025-01-23 12:02:52 瀏覽:268
華南理工社會保障法課程作業 發布:2025-01-23 11:37:47 瀏覽: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