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調研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全社會范圍內開展了普及法律常識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績。與過去相比,我國公民的法律意識有了很大的提高,人民群眾掌握了一些法律知識,對如何依法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等有關的法律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開始有了依法辦事、依法治理的覺悟,人們的法制觀念初步形成。但是,這些成績與現代法治國家的要求仍有相當的差距,公民的法律意識仍然處在較低水平。因此,如何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識仍是一個具有時代意義的課題。
一、我國現階段公民意識欠缺的原因
公民意識在建構法治社會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國公民的公民意識還不是很強,還存在一些影響公民意識形成的消極因素,究其根源主要有:
(一)臣民意識的影響。從歷史上看,古代中國的基本政體形態是君主專制,維護皇帝的權力、地位和尊嚴,樹立皇帝至高無上的獨尊地位,乃是中國古代社會一切法律制度的出發點。而且法律的至高無上性也被皇權的絕對神聖所代替,皇帝一言可以立法,一言也可以廢法,使古代中國形成了系統嚴密的官僚體制,這種封建專制制度培育出的是適應封建政治文化發展的臣民意識。近代以來,中國曾經有過幾次思想啟蒙運動,但由於各種原因,大都是曇花一現。新中國成立後,人民群眾翻身做了主人,然而一次又一次的政治運動造成了嚴重的後果。特別是在思想文化方面,人權觀念、自由與平等、個性解放等現代價值觀念統統被視為資產階級的東西而拋棄,而許多與現代文明格格不入的封建主義的東西,其中就包括臣民意識卻一直存在了下來。改革開放後,人們的思想得到了較大的解放,但由於缺乏系統的公民教育和法制教育,家長制、特權思想、臣民意識在一部分人的大腦中仍然根深蒂固。
(二)權利意識的淡薄。權利意識是公民意識的核心,但在古代中國,民眾的權利意識極其淡薄。這主要是由於:1.客觀上由於自然經濟、宗法家族和集權專制三位一體的社會存在形式,導致商品經濟的發展舉步維艱。與之相聯系的權利、自由、平等等觀念無法正常發育與成長。這是傳統社會民眾缺乏權利意識的客觀原因。2.主觀上由於儒家思想一向推崇重義輕利。受其影響,時至今日部分公民依然羞於言利,當他們的權利受到侵害時,居然會因打官司有貪利嫌而不願用法律來維護自身權益。這就不是現代公民應有的意識和行為。
(三)公民教育的滯後。市場經濟的發展證明,市場經濟就是法治經濟。現代化的市場經濟實踐要求有現代法治觀念和倫理精神的支撐,需要有與之相應的思想教育理念和運作體系。然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還是沿用計劃經濟時代的那一套教育模式,而沒有及時轉變思路。轉變到提高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公民的法治意識和道德水平上來。這也是導致公民意識缺失的重要原因。
(四)社會轉型期制度的不完善。當前我國正處於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進程中,在制度建設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績,但仍然存在不完善的地方。這主要表現為:1.存在著制度空場和制度沖突。所謂制度空場,就是制度的供給滯後、不到位,人們有了新的活動卻無相應的活動規則。所謂制度沖突,就是不同制度之間存在著矛盾沖突。比如在法律、法規方面,有些人鑽法律的空子,干著損害國家、集體和他人利益的勾當。2.現存制度的效率不高或無效。制度的效率是指制度對人們行為的約束作用的大小。如果制度對人們行為沒有約束力,則是無效。如制度對公款吃喝、公款消費等行為的規定,基本上是無效的。如果制度對人們行為有一定約束力,但沒有達到制定製度時的預期效果,則是效率不高。如制度對假冒偽劣、偷稅漏稅等行為的規定。現階段,社會制度失效或效率不高的現象大量存在,甚至出現了諸如打假者被打、索賠者索不到賠、納稅人競爭不過高逃稅等現象。制度的不完善影響了國家社會的正常運轉,對公民意識的形成起著抑製作用。
二、提高法律意識的途徑及方法
培養和提高我國公民社會主義法律意識,是時代的呼喚和歷史的責任,也是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的基礎性工作。認為主要做到以下幾方面:
(一)必須創造適宜於社會主義法律意識形成和發展的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所謂外部環境,主要是經濟環境、政治環境和文化環境。經濟環境方面要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因為現代法律意識是商品經濟充分發展的產物。政治環境方面要大力推進政治體制民主體、政治活動程序和政治觀念的科學化。因為法制是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法律意識是在民主意識的基礎上產生的。文化環境方面要大力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作為精神文明組成部分的法律意識必然要受到精神文明整體發展水平的制約,公民法律意識的完善和提高也有賴於整個社會精神文明的完善和發展。所謂內部環境,主要是指法制自身狀況。包括兩方面,
一是建立和制定我國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基本理論和方針;二是努力形成知法、守法、用法的社會氛圍。
(二)深入持久地開展法制宣傳教育活動。社會主義法是以工人階級為領導的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意識的體現。其創制和實施都有賴於廣大人民群眾的自覺參與。但是,廣大人民群眾法律知識的掌握、法制觀念的增強、正確法律觀點的確立,都需要通過廣泛的宣傳教育來完成。從1985年開始,經過幾次普及法律常識的活動,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效,這對進一步提高公民法律意識將起到重要作用。
(三)堅定不移地實行依法治國、嚴格執法。認識來源於實踐。社會上日常的法制實踐活動對公民法律意識的形成和提高具有巨大的、現實的影響作用。如果國家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都能嚴格地依法行政,依法辦案,就能真正顯示出社會主義法制的權威和力量。顯示出法制的嚴肅性和強制性,使廣大人民群眾自覺遵守,並得到他們的信任。經過長期的重復實踐,就會形成固定的習慣和觀念,不斷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識。
(四)重視法學教育,開展法學研究。社會主義法律意識發達與否,與法學教育、法學研究是否繁榮有直接的關系。法學教育是培養法律人才的重要途徑,而法律人才又是宣傳、傳播、深化法律意識的使者,法學研究是培養健全的法律意識的重要條件。社會在不斷發展,法律也需要發展,人們在運用法律來改造社會的過程中,仍有許多未知的領域。在法律實踐中,一些新經驗、新思想也需要及時總結、推廣,這些都離不開法學研究。而研究的成果,又通過法學教育使一部分人先行接受,然後又通過這些受教育者用各種方式向社會傳播、推廣並付諸實踐,從而推動整個社會法律意識的不斷更新和提高。
(五)充分利用大眾傳播媒介。利用大眾傳播媒介進行法制宣傳教育,提高公民法律意識是一種涉及面最廣、運用最多、影響最大的途徑。所謂大眾傳播就是通過某種媒介(如廣播、電視、報刊等)向眾多對象傳遞思想和觀點的過程。大眾傳播具有信息來源的普遍性、強烈的時效性和敏感性、廣泛的普及性以及公眾教育機能等特徵。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眾傳播工具的普及率已大大提高。只要充分利用大眾傳播媒介,進行法制宣傳教育,就能產生迅速廣泛的影響,同時極容易在社會上形成一種強大的輿論和氛圍,使社會主義法律意識深入人心。
(六)強化或樹立具體的法律觀念。1.權利觀念。樹立公民的權利觀念,是對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義務本質」反思的結果,也是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建立民主政治和法治社會的需要。強化權利觀念,可以使廣大人民群眾當家作主的原則得以真正體現,在廣泛的經濟、社會活動中充分地適用權利,發揮其創造性,同時尊重維護他人的權利。樹立正確的權利觀,應當包括對權利概念、性質、來源的正確認識;行使權利的自主意識和自覺性;權利行使時的求實態度與自律觀念;建立和完善權利行使機制的使命感和創造精神等。這種權利觀首先是公民的,與以往只重視國家權力(利)是不同的,它是人民作為國家的主人在法律上的具體表現。2.契約觀念。商品經濟的交換活動是通過契約的形式連接起來的。而契約具有平等、自主、自願、互利、互相制約等特點。樹立契約觀念能夠減少交換過程中的不確定、不安全因素。其法律含義在於通過明確契約雙方的權利義務,使人們清楚地認識到自己所擔任的法律角色,從而有效地選擇自己的行為。契約觀念的普遍化,是指這種觀念延伸到更廣泛的政治社會領域,使整個社會活動既充滿活力,又有必要的約束,從而達到一種和諧的有序狀態。3.正確的訴訟觀念。程序法是對實體法的保護手段。訴訟是適用法律的必要方式,是解決矛盾和糾紛的正當途徑。由於傳統法律文化的影響,人們群眾對訴訟抱有一種深深的偏見。不管有理與否,都認為是很不光彩的事情。並往往把訴訟與受懲罰聯系在一起。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人們不是通過正當的法律程序解決各種社會矛盾和糾紛,而是尋求法律以外的方式,這樣就不能運用法律對其權利和利益進行有力保護。社會秩序是一種法律秩序,社會矛盾和糾紛如果只通過非正當途徑解決,往往造成對正常法律秩序的破壞。因此,樹立正確的訴訟觀念,既是維護個人權益的需要,也是維護正常社會秩序的需要。
三、結語
人們的法律意識狀態是受其物質生活條件和其他社會意識制約和影響的。社會生活的變化必然引起法律意識的變化。當前,我國正處在一個大變革時代,人們的法律意識尤其顯得復雜。因此,從實踐需要出發,深入到社會生活中,調查、了解、把握不同階層、不同群體和個體法律意識的狀況,分析、總結帶有規律性的東西,提出各種有益的看法、主張,對於培養和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識、推進現階段我國民主與法制建設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② 全國三農法治調研中心的社會監督員都有哪些工作職責
全國三農法治調研中心的社會監督員主要履行下列工作職責:
1、對「三農」政策法律法規落實監督和反饋;宣傳推廣黨和國家惠農政策及惠農項目;
2、對社會熱點、焦點「三農」現象等工作的監督反饋;
3、行使憲法賦予公民的監督權利(詳見憲法27條、41條);
4、利用「三農」領域的網路信息一體化應用平台的176網站群和168網站群,積極採集編發各類「三農」資訊信息;
5、監督和反饋所執行地的「三農」行政執法工作和行政執法人員的行政執法活動。
希望我的回答能對你有所幫助。
③ 中國法治調研中心是什麼單位
中國法治調研中心宗旨
關注社會焦點熱點、弘揚正氣遏制邪惡、反映民情民意,促進公平正義,展開學術爭鳴,推動法治進程。(從事企業戰略發展調研與策劃、政府重大項目戰略發展調研與策劃、重大法治個案調研、執法執政行為調研、綠色環保全面調研)
中國法治調研中心簡介
中國法治調研中心是司法部主管、中國行為法學會下屬的國家級綜合類法治調研單位。下設辦公室、顧問辦、研究室、社會工作部、宣傳部、機要室、對外聯絡部、機關事務接待處、內參部、編輯部、教育培訓中心、疑難及重大案件論證中心、事業發展部、資料檔案室、各省市聯絡處、法治人物評選委員會、全國培訓基地(暫定北京、湖南、浙江、廣東、遼寧)、等機構。
工作職能:進行法學理論及立法行為、行政行為、監察行為、審判行為、檢察行為、偵查行為、法律語言行為、企業商事法律行為、律師執業行為等實踐性調查研究。
中國法治調研中心的調研員和研究員分布全國多個領域,由著名法學家、行為科學家、社會心理學家、經濟學家、大法官、高級檢察官、高級警官、高級律師、人代代表和政協委員組成,其調研形成的《調研報告》,可作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國務院法制辦、著名法學院校、法學研究機構及地方黨政機關和司法機關等部門和領導的決策依據。
重大法治動態、優秀調研報告和具有參考價值的調研報告,調研中心不定期以《內參》或《法治動態》形式刊發並轉送中央和國務院有關領導及各省、市主要領導。
調研、監督、策劃、指導地方執法、執政、執教、醫療和環保行為是本中心義務。若有重大事件和個案,歡迎投稿或投訴。
中國法治調研中心
1、主 任:鮑衛兵
2、常務副主任:唐建華
3、副主任: 黃開堂、楊繼純、劉旭輝、任樹輝、何雨春
4、首席調研員:
5、各省、市調研分部主任、調研員
6、各機關、企業研究員
7、基層通訊員、聯絡員、監督員
中國法治網通聯部
部長:曹衛國
中國法治網通聯部湖南分部
主任:史有德 副主任:羅修雲、史承龍
中國法治調研中心
④ 從法杯全國大學生法治中國調研大賽實施方案
大賽主辦、指導、承辦與協辦單位
主辦單位:華東政法大學
指導單位: 中國社會學會法律社會學專業委員會
司法部公共法律服務協同創新與數字治理研究基地
《人民法治》雜志社
承辦單位:華東政法大學社會發展學院
華東政法大學法與社會研究中心
華東政法大學社會調查研究所
協辦單位: 從法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三、大賽工作機構
「從法杯」全國大學生「法治中國」調研大賽由大賽組織委員會(下文簡稱組委會)統籌安排和指導,組委會下設大賽工作委員會與專業評審委員會。
組委會負責大賽的統籌安排和總體指導,確定大賽規則、目標和程序。由主辦單位、承辦單位與協辦單位共同組成。
工作委員會負責大賽的組織、管理與協調,由主辦單位與承辦單位共同組成。下設會務、宣傳、財務三個分委員會以及辦公室。辦公室設在華東政法大學社會調查研究所。
專業評審委員會負責確定有關規范及賽題、制訂賽事評審規則和實施細則、評審參賽作品等工作,由法律實證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組成。
四、大賽主題
圍繞法治中國建設,2021年大賽包括以下主題(也可自主選題):
1. 如何解決基層司法所在公共法律服務中的缺位問題
2. 人民調解發展的動力機制研究(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調解員職業化)
3. 基層公共法律服務的實際運作及其影響因素
4. 公共法律服務標准化、規范化、精準化
5. 大數據與市域社會治理中的矛盾排查和風險研判
6. 基層軟法治理的必要性與可能性
7. 推進法治政府建設與優化營商環境語境下的執法公信力研究
8. 律師行業服務評價模型研究
9. 公證行業服務評價模型研究
10. 司法鑒定行業服務評價模型研究
11. 法治宣傳效能評估模型
五、參賽對象和參賽作品
(一) 參賽對象
關注中國法治進步並對法律實證研究有一定興趣的本科生、碩士研究生。以個人或團隊為單位(原則上每支團隊人數不超過8人)。團隊調查報告的著作權屬於第一作者所在單位。考慮到賽事的公平性,分為本科生組和碩士研究生組,兩組獨立評審、分別設置入圍名單和最終獎項。鼓勵本科生以團隊形式報名參賽。
(二) 參賽作品要求
1. 參賽作品為調查報告,利用現有資料庫(如CGSS等)撰寫報告的不能參賽
2. 選題新穎,並具有理論與應用價值
3. 研究方法運用恰當,包括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
4. 格式規范,以《社會學研究》格式為准
5. 正文部分不超過20000字,其他支撐材料可以放在附錄
6. 提交作品為近三年原創作品(即調研時間自2019年起),不得侵犯他人的知識產權。已經發表過的作品不得參加本次調研大賽。一經發現,取消參賽資格。
六、賽程賽制
「從法杯」全國大學生「法治中國」調研大賽每年舉辦一屆。
本次大賽分為初審、復審、決賽展示三個階段。
(一)初審環節
將邀請由不少於6個單位的專家進行評審打分,評審標准包括選題、資料收集與分析、結果呈現、學術規范等,每一參賽作品由多位評委進行評分後,取平均分為該作品最終成績。最終推薦排名本科生組第1-12名、碩士研究生組第1-12名進入復審。
(二)復審環節
將邀請由不少於6個單位的專家進行評審打分。評分結構:選題意義20%,內容結構50%,學術規范性30%。每一參賽作品由多位評委進行評分後,取平均分為該作品最終成績。兩組評分第1-6名的作品,共12個參賽作品進入決賽展示環節,第7-12名的作品獲優秀獎。
(三)決賽展示環節
將邀請由不少於8個單位的專家進行現場評審打分。參賽選手通過PPT、視頻、圖片等形式進行現場答辯。每一參賽作品的現場打分取平均分為該作品的最終成績。最終分別評選出本科生組一等獎1個、二等獎2個、三等獎3個;碩士研究生組一等獎1個、二等獎2個、三等獎3個。
七、賽事流程
本次大賽採取網上報名方式,參賽選手在截止日期(2021年9月15日24點)前,將報名表(附件1)與參賽作品電子版(統一封面格式見附件1)以郵件形式發送到[email protected]。郵件標題統一格式:「從法杯」大賽+姓名+就讀學校院系。
⑤ 如何運用法治思維法制方式化解矛盾糾紛調研
(一)持續保障改善民生。各級黨委、政府應牢固樹立宗旨意識,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預防和 化解矛盾糾紛的治本之策,強化源頭防範。要持續關注並切實解決與民眾日常生活直接相關的問 題,要把財政更多地投向民生領域,並把保障改善民生作為政績考評的重要取向,構建政府、社 會、民眾相結合的考評機制,確保將保障和改善民生落到實處。各級政法部門應依法查處民生領 域的職務犯罪,維護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對征地拆遷、環境保護、勞資關系等領域的突出問題, 要積極提出政策建議,推動完善維護群眾合法權益的制度機制,預防減少利益沖突。
(二)著力打造法治政府。政府應遵照法治精神,運用法治方式,在法治化軌道上行使公權力, 以法律的公信力保障政府的公信力,以法律的執行力提升政府的治理能力。要堅持科學決策、民 主決策,對涉及全局的重大決策和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項,必須嚴格執行專家論證、風險 評估、合法性審查等程序,確保不因重大決策、重大事項的出台引發影響安定穩定的問題。要加 強對各級領導幹部的法治理念教育,嚴格依法辦事,明確責任主體和權力運行流程,提升各級領 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依法預防化解矛盾。法治是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最權威、最長效的手段。各級黨委、政府 在處理矛盾糾紛和解決信訪問題時,應當堅持法律思維、堅守法律底線,對於群眾的合理訴求, 依法依政策解決到位,但對於寄希望於「大鬧大解決」的錯誤思想要堅決糾正,絕不能為保一時 平安,亂承諾、亂開口子或突破政策、法律底線,確保矛盾糾紛在法治軌道上解決。對於進入法 定渠道的矛盾,司法、執法部門應嚴格依據事實、法律,不偏不倚、公開公正處理,通過依法化 解矛盾的實際效果,讓群眾信服法律,自覺通過法定程序表達訴求、依靠法律手段解決紛爭。要 加強對群眾的法制宣傳教育,引導群眾自覺把法律作為規范自身活動的基本准則,依法、理性地 反映自身訴求。政法部門對於為實現個人目的,甚至合法訴求解決以後,仍然無理取鬧甚至聚眾 滋事,構成違法犯罪的,要依法追究責任,樹立法治權威。
(四)依法構建體制機制。要著力構建對群眾利益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體系,暢通群眾利益協調、 權益保障法律渠道,進一步完善調解、仲裁、行政裁決、行政復議、訴訟等有機銜接、相互協調 的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保障合理合法訴求依照法律規定和程序就能得到合理合法的結果,以吸 引更多人通過法定渠道解決利益矛盾。在此基礎上,發揮好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社會組織、基 層群眾自治組織在暢通和拓寬群眾訴求表達渠道方面的作用,並依法按政策妥善處理群眾合理訴 求。要不斷完善大調解工作格局,形成調處化解矛盾糾紛的綜合機制,及時有效地把矛盾化解在 基層、在萌芽。
⑥ 調研:結合社會案例,談談如何加強社會主義法治建設
1996年,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制定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明確指出,到下世紀初要初步建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中國共產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乾重要問題的決議》又再一次肯定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的社會理想。1999年3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又對1982年憲法進行了修改,將法治與法治國家予以了憲法確認。法治的目標意義更加突出,而且成為了憲法的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1997年召開的中共十五大。十五大的政治報告首次明確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目標,不久後,這一目標又被寫進我國的憲法,從中國共產黨的政治目標轉變為國家的政治目標。
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個根本任務和原則,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的一個基本目標。依法治國的重大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第一,實行依法治國是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的重要措施。中國共產黨的主張是代表和體現人民的意志與利益的。依法治國把堅持黨的領導、發揚人民民主和嚴格依法辦事統一起來,從制度和法律上保證黨的基本路線和基本方針的貫徹實施,保證黨始終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第二,實行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必須有完備的法制來規范和保障。一個比較成熟的市場經濟,必然要求並具有比較完備的法制。因此,只有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才能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優勢,最大限度的調動億萬人民創造財富的積極性,推動生產力不斷發展,從根本上解決生產力落後的狀況。第三,實行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標志。第四,實行依法治國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社會穩定、國家長治久安,是人民的最高利益。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社會穩定,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保證。
⑦ 一篇關於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調研報告,急用啊!!哪位幫下忙先謝謝啦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調研報告目前
全國各級政法機關正在深入開展「規范執法行為,促進執法公正」專項整改活動。中央政法委決定2009年對全體政法幹警開展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這是加強政法隊伍建設的一項基礎性工作,是促進政法幹警公正執法,提高執法水平和辦案質量的治本之策。根據中政委關於開展「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專題調研的通知精神,高檢院組織了專題調研組,深入北京市檢察院及所屬分院進行了初步的調研,先後與基層院檢察長、業務部門負責人和一線幹警座談討論,相互交流,廣泛聽取了各方面的意見。
調研中,大家認為,理念是指信念、思想和觀念。法治理念是人們對法律的功能、作用和法律的實施所持有的內心信念和觀念,是指導一國法律制度設計和司法、執法、守法實踐的思想基礎和主導價值追求。一定的法治理念由一定的社會歷史制度、法律文化和價值觀所決定,一旦形成,便固化於人們的思想中,具有相當的穩定性、持久性;另一方面,法治理念與立法、執法和守法等法治行為是內因與外部表現的關系。有什麼樣的法治理想、信念和觀念,就會表現為什麼樣的立法、執法及守法行為。法治理念是靈魂,引導、統攝、支配和決定著法治活動,決定著法治行為及法治效果。法治理念的樹立是一項長期的任務,不可能一勞永逸,需要循序漸進,不斷深化,與時俱進。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指關於社會主義法治的理想、信念和觀念,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內在要求、精神實質和基本原則的概括和反映。我國是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當家作主,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永葆司法工作的社會主義性質,這是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與西方國家法治理念的根本的區別。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應當與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徵相適應,符合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並隨著時代的變化和實踐的發展而不斷更新和深化,其中也包括對世界現代法治文明成果的吸收和融合,借鑒符合法治國家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先進的、科學的法治思想和理念,但決不能盲目移植和照搬西方國家法治理念和民主政治模式。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當前關鍵是要堅持我們的國體和政體,堅持社會主義本質論,堅持以科學發展觀和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論等戰略思想為指導,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實事求是,一切從中國的實際出發。
一、當前政法工作在理念層面存在的突出問題
鑒於我國幾千年封建法律思想觀念的承傳和建國後長期「左傾思潮」的影響,現階段我國社會法治理念中存在許多問題與偏差,制約和阻滯了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建設步伐。尤其在執法層面,執法不公、執法不文明、執法不嚴格、執法不規范的背後總是可以從深層次理念的視角找到原因。據調查,當前司法機關在執法理念上存在的突出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重打擊犯罪,輕保護人權
即在價值觀念上,重視刑事法律的懲治功能,忽視其保護人權尤其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權的功能。政法機關被簡單地視為「刀把子」和專政工具,國家本位主義傾向嚴重,甚至認為打擊是第一位的,保護是第二位的,強調保障人權會對犯罪打擊不力,為了打擊犯罪,維護社會、集體的安全與穩定,損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乃至被害人的利益是一種必要的代價,出現錯案在所難免。在執法中人權意識淡薄,特權思想濃厚,隨意抓人、捕人。習慣有罪推定,先入為主,重口供,輕其他證據。在案件有罪無罪證據並存或「一對一」時,對被告人定罪牽強卻仍按疑罪從有、疑罪從掛處理;在一些超期羈押案件中,久查無果,定罪無據,卻仍然對犯罪嫌疑人久押不決。重從重從嚴,忽視按照寬嚴相濟的形勢政策對符合條件的案件從寬從緩處理。
(二)重實體,輕程序
即在執法觀念上,程序工具主義、虛無主義還有很深的影響。不少執法人員認為,只要查清實體問題,案件沒有搞錯,就是依法辦案了,程序違法不算違法。有的辦案手續不全,文書不規范;有的不能按照法律規定全面把握逮捕條件,以捕代偵,認為抓起來保險。有的為了查清事實,獲取證據,不惜違反程序,變相延長訊問羈押時間,甚至刑訊逼供;有的超范圍查封、扣押、凍結財產;在證據問題上,對採取刑訊逼供、指供誘供等違反程序規定獲取的證據,仍然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在審判活動中,內部請示使二審終審製成為擺設。「重實體,輕程序」是造成司法不公、執法不文明的重要原因。從近年來處理的涉法上訪問題看,很多執法過錯都是出在程序不完善和不嚴格遵守程序上。
(三)重辦案數量,輕案件質量即片面追求辦案效率的政績觀,忽視了執法水平和辦案質量。與重打擊犯罪輕保護人權執法理念一脈相承,並受工作評價標准、激勵機制和利益驅動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片面強調辦案數量輕視執法質量,辦案下指標,搞攀比,不該立案的立案,立湊數案,有的將經濟糾紛當作刑事案件立案,為實現「法網恢恢,疏而不漏」的理想,把破案率、批捕率、有罪判決率等作為衡量工作業績的重要指標,甚至制定「命案必破」、「末位淘汰」等過激政策,個別地方為完成指標任務居然不惜製造假案。
(九)重配合,輕監督制約
法律規定,辦理刑事案件,公、檢、法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人民檢察院依法對刑事訴訟活動實行法律監督。但在執法辦案的實踐中,強調配合的多,認為這是關繫到與犯罪作斗爭的立場、態度問題,強調形成合力,不願意接受制約監督,認為是找茬子,過不去,有的檢察機關不敢監督,怕影響關系,照顧面子,搞遷就,放棄法律賦予的把關、監督、糾錯的職責。配合有餘,監督不足,有的導致錯案的發生。
(九)重就案辦案,輕運用司法職能維護和諧穩定服務大局
在執法中,存在單純的辦案思想,就案辦案,機械執法,簡單地對號入座,不善於運用刑事政策指導辦案,圍繞經濟建設、社會和諧穩定服務的大局觀念比較淡薄。重打擊輕教育預防,重判決輕調解,重監管輕教育改造,重法律效果,輕政治社會效果,重辦案環節本身,輕視向前、向後、向外延伸,綜合運用司法手段和職能解決沖突,化解矛盾糾紛,減少消極因素。有的辦案中不講方式方法,影響企業正常經營和經濟發展,有的執法缺乏文明作風和人文關懷精神,導致滋生怨恨情緒,有的案件辦結,引發新的矛盾,引起涉法上訪。
(九)地方保護主義和部門保護主義
即本位主義的執法觀,損害了法制的統一。由於執法機關現行的人、財、物管理體制受制於地方,一些執法機關往往以地方利益和部門利益為重,在涉及重大經濟利益的案件中爭取管轄權,對一些執法難度大、無經濟利益的案件又相互推諉,或者為「保護」本地企業及本系統部門不顧司法公正,偏袒一方當事人。
二、開展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在調研座談中,檢察幹警普遍反映,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法學理論界和司法領域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方法律文化和法治思想的沖擊,導致一些政法幹警的執法思想、執法觀念產生混亂,執法工作出現偏差,中政委決定對全體政法幹警開展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十分必要,非常及時和具有針對性,把握住了源頭和根本,完全符合政法工作和政法隊伍建設的實際。
(一)開展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是政法工作適應新形勢新任務,更好地服務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和在此指導下的「十一九」規劃建議的提出,反映出我們黨的執政理念正在發生著深刻變化。這必將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進程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也必將對置身於其中的政法工作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我國的經濟體制已經基本實現從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型,這種變革已經並將繼續對我國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產生重大影響。市場經濟從一定意義上講就是法治經濟,隨著以法治國進程的推進,法律調節社會關系、化解矛盾糾紛、維護社會和諧的作用越來越重要,人民群眾對司法的需求和公正執法的期望日益增強。如何在新的形勢下,圍繞黨中央在新時期的新思想、新論斷、新要求來思考、改進和加強政法工作,推動政法工作的與時俱進,為實現黨的執政理念和「十一九」規劃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服務,是政法機關面臨的重大課題。
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九中全會精神,當前政法機關的首要政治任務,就是要自覺地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政法工作全局,堅定不移地堅持我國社會主義司法工作的前進方向,牢牢掌握司法領域意識形態的主導權,確保各項執法活動充分體現黨和人民的意志,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司法保障。政法機關要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就必須根據時代的變化和實踐的需要,堅持把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作為政法機關業務建設和隊伍建設的一項根本性和長遠性的措施來抓,對廣大政法幹警進行持續深入的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教育幹警毫不動搖地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旗幟鮮明地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始終不渝地把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司法工作永恆的價值追求,不斷增強黨的觀念、大局觀念,堅決摒棄傳統陳舊的執法觀念和習慣做法,牢固樹立與依法治國和構建和諧社會相適應的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努力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法治環境。
(二)開展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充分發揮政法機關職能作用的重要保障
政法機關肩負著貫徹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重要使命,在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維護國家長治久安,保障人民群眾安居樂業,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協調發展方面,負有重大責任。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的歷史條件下,政法機關的作用越來越重要,肩負的責任越來越重大。
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是我們黨從新世紀新階段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提出的重要戰略思想,是指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也是指導政法工作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落實科學發展觀,要求政法機關牢牢把握「以人為本」這個核心理念,堅持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把人民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真正做到關心人、尊重人、愛護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以對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正確處理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各種問題;
牢牢把握發展是硬道理的戰略思想,樹立「黨的第一要務就是政法工作第一要務」的觀念,平等保護一切經濟主體的合法權益;牢牢把握「公正執法是政法工作生命線」、「執法為民就是政法工作宗旨」的觀念,依法妥善協調各方面的利益,堅持最大限度地保護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公平促和諧,以穩定促和諧。因此政法機關只有堅持扎實有效地開展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堅定不移地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才能有效地發揮政法機關的職能作用,努力完成新世紀新階段的使命。
(三)開展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是切實解決政法隊伍中的突出問題,提高整體素質的客觀需要
近年來,全國各級政法機關認真履行憲法和法律賦予的職責,為實現社會的公平和正義作出了積極的貢獻,對此應當充分肯定。但也確有一些地方的司法機關和司法工作者濫用手中的權力,侵犯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損害了黨和政府的形象。產生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很大程度上與一些檢察人員的執法理念落後有關。沒有正確的執法理念,再好的制度設計和程序規范在執法實踐中也會被扭曲。
從檢察機關的情況看,高檢院連續兩年組織全國檢察機關開展「強化法律監督,維護公平正義」的檢察工作主題教育,今年圍繞開展先進性教育活動繼續深化主題教育,對於提高幹警的法治理念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仍有少數檢察人員的法治理念不能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客觀要求。在中央政法委組織的專項整改活動中,高檢院組織各地檢察機關對佘祥林、孫萬剛、黃亞全等典型錯案進行了剖析,總體上看,執法觀念上的偏差是導致錯案的根本性因素。「有罪推定,先入為主」的觀念根深蒂固,辦案中一味追求有罪、罪重的證據,忽視無罪、罪輕的證據,沒有從依法維護當事人合法利益的角度出發,綜合全面地審查判斷各種證據。如在佘祥林案件的偵查中,公安機關在證據不足的情況下對佘祥林採取了強制措施,在佘口供前後矛盾時先入為主,選擇有罪供述。在存在法醫鑒定有誤等疑點、證據不到位、犯罪嫌疑人屢屢翻供和辯解的情況下,公訴人員和審判人員片面採信公安機關提供的證據,從而未能避免該起錯案的發生。佘祥林等錯案充分表明,執法思想不端正、執法觀念不正確,理想的法律制度也難以轉換成執法者自覺的執法行動,就必然執不好法,辦不好案,甚至辦錯案、辦冤案。如何使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走入執法者頭腦,讓他們在深刻理解、共同感受、真切內化這些法律理念的基礎上,引導和自律執法辦案行為,應當成為政法隊伍建設共同面臨、必須正視和認真對待的一項重要而極有現實意義的任務。教育和引導廣大政法幹警徹底摒棄那些過時的、錯誤的、不符合法治進步要求的思想和觀念,牢固樹立公開、公平、公正、人權、文明、廉潔的執法理念,並自覺以之指導檢察執法實踐,從根本上改變政法機關的執法狀況,提升執法形象,確保類似佘祥林錯案不再重演已是當務之急。
三、政法機關應當著重提倡的法治理念
在調研中,大家一致認為,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一系列信念、觀念和理想的集合體。把握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必須深刻地認識社會主義法治的內在要求、精神實質和基本規律,系統地反映符合中國國情和人類法治文明發展方向的核心觀念、基本信念和價值取向。在開展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中,政法幹警要牢牢把握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是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核心和精髓。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基本價值取向,尊重和保障人權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基本原則。法律權威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要求,權力的監督和制約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內在機制保證。
根據調研的情況,我們認為政法機關在執法中應當著重提倡的法治理念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樹立正確接受黨的領導的理念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黨對司法工作的領導和監督,是憲法賦予執政黨的歷史使命。首先,要毫不動搖地堅持黨對司法工作領導的原則。在我國,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堅持黨對司法工作的領導,是政法工作沿著正確的軌道發展的前提,是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職權的根本保證。黨的方針、政策集中反映了黨對司法工作的基本政治主張,蘊含著先進的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和深刻的政治內涵,是制定法律的根據,是執行法律的靈魂,對司法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依法獨立行使職權同正確執行黨的方針、政策是一致的,要全面理解和准確把握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精神實質,自覺地把執行黨和國家的刑事政策和策略與執行法律統一於司法工作的全過程,既要防止搞法律虛無主義,用政策代替法律,又要堅持以黨和國家的一系列重要政策、策略為指導,堅定不移地依靠和接受黨的領導和監督,決不能倡行西方國家的「三權分立」,堅決抵制非黨化、非政治化、絕對獨立等錯誤思想。其次,要正確處理具體工作中獨立行使司法權與接受黨的領導的關系。要充分認識黨的領導是對司法工作的路線、方針、政策的領導,是對司法機關是否依法履行法定職責進行的監督和制約。堅持把黨的領導與嚴格依法辦事,把執行法律與執行黨的政策有機結合起來。再次,要樹立大局觀念,堅持執法工作自覺服從服務於黨和國家的工作大局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必須把打擊刑事犯罪、懲治貪污腐敗、調停民事糾紛、穩定社會秩序等各項具體工作,納入黨和國家整體工作部署來通盤考慮。防止用陳舊過時的思想觀念對待改革開放中出現的新事物,有效克服狹隘的局部本位執法觀,樹立全方位的大局執法觀。只有這樣,政法工作才能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掌握工作的主動權;才能與黨的中心工作同步進行,與時俱進;才能順黨心,合民意,最大限度地發揮職能作用。
(二)樹立執法為民的理念
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一切權力來源於人民,這不僅是我國憲法確立的基本原則,也是我們黨一貫倡導的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思想源頭。司法機關是在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下產生的,這個權力歸根到底來源於人民、屬於人民。為人民服務、對人民負責是執法的根本目的和要求。做好執法工作,必須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尊重人民,真心實意的接受人民群眾的監督。政法幹警應當牢固樹立「公正執法、一心為民」的宗旨,始終不渝地把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司法工作永恆的價值追求,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人民滿意不滿意、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作為檢驗工作的根本標准。執法為民,服務社會,必須認真分清和妥善處理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執法人員要學會善於和正確運用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方法,努力做到及時化解矛盾、消除糾紛、息訟寧人,努力減少和消除社會對抗,促進社會穩定。
在政法工作中,要進一步強化公僕意識,本著對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執法,從人民群眾最希望做的事情做起;帶著對人民的深厚感情辦案,從人民群眾最不滿意的地方改起,堅持人民利益至上的原則,運用法律手段保護廣大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辦好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每一個案件;保障人民群眾對司法活動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要堅決克服執法中的特權思想和霸道作風。
(三)樹立嚴格執法的理念
依法治國,依法辦事,嚴格執法,前提必須是樹立憲法權威,遵循憲法原則,一切執法行為都不得與憲法相違背。只要執法理念中充分滲透了憲法原則,嚴格執法,文明執法,公正執法就有了基礎和保證。法律的適用和對法律的解釋都不得擅自超越憲法。
嚴格執法的前提是依照基本法律規定和法律原則開展執法活動。一是要通過理論學習,加深對基本法律原則的理解和把握。例如,認定罪與非罪不得與罪行法定原則相違背;量刑不得違背罪行相適應原則重罪輕判或者輕罪重判;訴訟活動中不得以任何理由剝奪被告人應當享有的辯護權等。二是遵循法定程序和司法活動的內在規律,必須嚴格區分執法、司法活動與行政活動的界限,保證法律程序的正當性,努力避免行政化傾向。三是要維護法律的統一實施,旗幟鮮明地反對地方和部門保護主義。維護法治的統一是維護國家統一的內容之一。要堅決反對執法、司法過程中基於地方或部門利益的需要,破壞國家法律的統一實施。
要保證國家法律的正確實施,必須增強法律監督意識。要確保法律的正確實施,不僅要加強法律監督,還要有自覺接受監督的意識。被監督對象要自覺接受法律監督機關的監督,法律監督機關也要依法履行監督職責,維護司法公正,同時堅持自覺接受其他司法執法機關的制約,接受人大、人民群眾和其他方面的監督。
(九)樹立公正執法的理念
公正是社會公眾對司法活動的期待和對法制社會的信心之所在,是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的根本特徵和目標追求。樹立公正執法理念,至少應當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要堅持實體公正與程序公正並重的原則。實體公正與程序公正是實現司法公正不可缺少的兩個方面。執法、司法實踐中因為違反程序法而發生的許多錯案、冤案已經給了我們許多深刻的教訓,徹底扭轉重實體、輕程序的觀念已刻不容緩。程序不僅是實現實體公正的手段,更是防止、限制司法權被濫用,保障訴訟參與人的合法權利並提供救濟途徑的重要機制,重視程序的價值,維護程序正義是法制進步、司法文明的重要標志。
二是要兼顧公正與效率的辨證統一。公正和效率是執法活動中相互依存的兩個方面:公正離不開效率,因為遲到的公正就可能喪失公正的應有含義;而離開公正的效率是盲目的效率,這種效率產生的後果是對社會的有害無益。要正確處理辦案數量和辦案質量之間的關系,堅持質量第一,數量第二,把辦案質量視為執法工作的生命線,堅決防止冤假錯案的發生。在強調辦案質量的基礎上講求辦案數量,努力做到數量和質量齊驅並進。要充分考慮在當前改革深化、利益格局調整、矛盾糾紛增多、政法機關受理案件上升的趨勢,充分運用多種司法手段,創新制度、機制,在保證質量效果的前提下繁簡分流,提高司法工作的效率。
三是要注重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相協調。要發揮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雙重作用,做到既要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又要立足於穩定社會,為經濟建設保駕護航,正確處理和合理兼顧國家、社會和公民三者之間的關系,樹立多元平衡的價值觀,擯棄一元片面的價值觀。要堅持區別對待、寬嚴相濟的政策,突出打擊重點,把打擊的鋒芒對准嚴重刑事犯罪,該嚴則嚴,該寬則寬。既要克服就案辦案、關門辦案、不注意發揮辦案的社會效果的作法,也要克服放棄辦案、離開政法機關職能搞服務的作法。堅持正確處理打擊和預防、治標和治本的報辯證關系,防止因強調治本而不敢打擊,也不能只顧打擊而忽視抓源頭治理,自覺地寓打擊於預防之中,寓保護於打擊之中。
(九)樹立司法民主的理念
司法民主與司法專橫是相對立的。當前倡導司法民主,著重要克服司法神秘主義。實行審判公開、檢務公開、警務公開,是促使政法工作走向民主化的很好形式,對於吸納來自社會各界對執法工作的監督,培育執法人員自覺接受社會監督、群眾監督、輿論監督以及媒體監督的意識,保證司法權的運行受到有效的監督和制約,具有不可低估的積極作用。
積極完善人民陪審員制度,努力推進人民監督員制度,為進一步完善我國司法體制,促進司法民主的法制化走出了一條新路,為擴大司法民主提供了一個科學的全新模式。近年來,檢察機關正在積極推行人民監督員制度。這一制度的推行,對增強檢察工作的公開性和透明度,加強對職務犯罪偵查權的監督,提高執法水平和辦案質量,排除干擾和阻力發揮了積極作用,得到了社會的充分肯定和認可。
(九)樹立人權保障的理念
從總體上看,我國已經逐步建立了加強人權保障的基本法律體系,並且從組織形式上也建立了相應的人權保障機制。但是,重義務、輕權利觀念對人權保障的負面影響仍然存在。修訂後的憲法明確規定:「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政法工作涉及到對公民的人身自由、生命、財產等基本人權的限制與剝奪,更應當牢固樹立打擊犯罪、維護穩定與保障人權並重的觀念。
加強刑事訴訟中對訴訟參與人的人權保障,一是要嚴禁刑訊逼供、超期羈押以及體罰虐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罪犯,加強對司法工作中侵犯人權的違法犯罪的查處和責任追究,切實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罪犯的合法權利不受侵犯。二是要從根本上消除部分執法、司法人員頭腦中固存的「有罪推定」觀念,防止隨意抓人、傷害無辜。嚴格貫徹《刑事訴訟法》第12條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的規定。三是要完善健全律師辯護、代理制度,充分發揮律師在保障當事人的合法權利,維護司法公正方面的作用,堅決糾正違法限制或剝奪律師履行職責的權利的做法。九是要確立和貫徹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堅決把以刑訊逼供、誘供等非法方法取得的證據排除在指控犯罪和定案的證據之外。九是要在執法中切實尊重當事人的主體地位,尊重當事人及其家屬的人格尊嚴,體現人文關懷,文明執法,防止擾民害民行為。
⑧ 全國三農法治調研中心的地市級三農調研中心工作內容是什麼
您好,地市級三農調研中心主要負責:
1、開展三農政策、法律法規宣傳教育工作以及法版律法權規的司法實踐探討及社會調研反饋工作,
2、重點三農課題調研和三農政策項目反饋的學術性工作對社會熱點、焦點三農現象等課題研究,提供三農維權援助服務。
3、利用三農領域的網路信息一體化應用平台的176和168網站,積極採集編發各類三農資訊信息
⑨ 如何增強公民的法治意識調研報告
調研報告,我可以幫你寫
調研報告不同於調查報告,調查報告是因為發生了某件事(如案件、事故、災情)才去作調查,然後寫出報告。調研報告的寫作者必須自覺以研究為目的,根據社會或工作的需要,制定出切實可行的調研計劃,即將被動的適應變為有計劃的、積極主動的寫作實踐,從明確的追求出發,經常深入到社會第一線,不斷了解新情況、新問題,有意識地探索和研究,寫出有價值的調研報告。
調研報告的核心是實事求是地反映和分析客觀事實。調研報告主要包括兩個部分:一是調查,二是研究。調查,應該深入實際,准確地反映客觀事實,不憑主觀想像,按事物的本來面目了解事物,詳細地鑽研材料。研究,即在掌握客觀事實的基礎上,認真分析,透徹地揭示事物的本質。至於對策,調研報告中可以提出一些看法,但不是主要的。因為,對策的制定是一個深入的、復雜的、綜合的研究過程,調研報告提出的對策是否被採納,能否上升到政策,應該經過政策預評估。
調查報告是整個調查工作,包括計劃、實施、收集、整理等一系列過程的總結,是調查研究人員勞動與智慧的結晶,也是客戶需要的最重要的書面結果之一。它是一種溝通、交流形式,其目的是將調查結果、戰略性的建議以及其他結果傳遞給管理人員或其他擔任專門職務的人員。因此,認真撰寫調查報告,准確分析調查結果,明確給出調查結論,是報告撰寫者的責任。
⑩ 如何加大法制宣傳,營適法治文化氛圍 調研
一是大力實施法治文化「四大工程」,奮力助推「文化繁榮」。將法治文化融入崇州機關文化、校園文化、企業文化、旅遊文化、社區文化等活動中,把弘揚法治文化與實施「文化強市」結合起來,把培育提高公民法律素養與建設結合起來,為崇州「十二五」營造濃厚的法治文化氛圍,為提升西蜀文化繁榮發展增添創新力。
二是全面實施普法規劃,著力增強普法對象法治理念。結合「法律七進」活動,崇州將通過實施普法教育「個十百千萬」工程,努力實現公民法律素質、公務員依法辦事能力、黨委政府和其他組織依法管理服務水平的顯著提升,在崇州形成崇尚法律、遵守法律、維護法律權威的濃厚氛圍。
三是深入開展依法治理,著力創新社會管理。督促責任單位打造一批社會規范體系建設和法治崇州建設的示範點,把深化普法依法治理與創新社會管理有機結合;在實踐中,更加註重運用法律手段回應群眾訴求、引導群眾行為,在法治框架內化解矛盾糾紛,維護社會穩定;在目標考核、日常督促方面下大力氣,推進法治建設工作扎實有效的開展。
四是加強法制教育陣地建設,實現普法教育全覆蓋。加大法制宣傳教育工作力度,完善城鄉公共活動場所法制宣傳教育設施,在農民集中居住區和產業功能區建立法制學校,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性法治文化活動,在崇州「法的傳播」宣講隊的基礎上,成立普法講師團,深入開展「法律七進」活動,使法治文化隨時隨地融入群眾生產生活;在傳統宣傳模式的基礎上,更加註重網路媒體的使用,進行有效的法治傳播,擴大法治文化的受眾面,強化法制宣傳,使創建法治城市工作做到家喻戶曉,為崇州經濟社會發展營造良好的法治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