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古語
㈠ 關於「厚德」的名言、古詩、古語,如:國家之所以存亡者,在道德之深淺,不在乎強與弱。越多越好,越多越好
名言:1.土扶可城牆,積德為厚地 助人為樂的
2.巧言令色,鮮矣仁! 只有一張嘴,是沒有道德的
3.仁者莫大於愛人 寫仁義的
4.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古詩:1、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唐•元稹《菊花》)
倒不是百花中特別偏愛菊花,而是因為菊花開過後再也沒有花朵可賞了。句中隱含著對菊花獨傲寒霜而後凋的堅貞品格的贊美。
2、 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於我如浮雲。(唐•杜甫《》)
丹青,朱紅色和青色的顏料,借指繪畫。這兩句說,一生沉浸在繪畫藝術中而不覺得將近年老,富貴對我就像天上的浮雲一般淡泊。詩句贊揚了名畫家曹霸潛心藝術,不慕名利的高尚情操。
3、 富貴不淫貧賤樂,男兒到此是豪雄。(宋•程顥)
不為富貴所迷惑而安於貧賤,男子漢能達到這一境界才稱得上英雄豪傑。今賦予其新的含義,形容志士仁人不謀名利的高尚品質。
4、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記》)
蹊(xī):小路。桃樹李樹雖然不會說話,但是它們那芬芳的花朵和甜美的果實,卻吸引人們紛紛前去欣賞採摘,以至在樹下自然踩出一條條小路來。此句比喻品德高尚的人自然會贏得人們的敬仰。
5、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三國•蜀•諸葛亮《誡子書》)
沒有恬淡寡慾的修養,就不能使志向清白;沒有寧靜的心胸,不排除外界干擾,就無法達到遠大的目標。諸葛亮認為,修身治學應該首先擺脫名韁利鎖的束縛,切戒浮躁,方能成才。
6、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禮記•學記》)
如果孤獨地學習,沒有朋友相互切磋,那麼就會學識淺陋,見聞不廣。
7、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戰國策•趙策一》)
指記住過去的經驗教訓,可以作為以後的借鑒。
8、 卻是平流無石處,時時聞說有沉淪。(唐朝•杜荀鶴《涇溪》)
告誡人們,一帆風順時,不要自滿疏忽,而要小心謹慎。沉淪:指沉船、溺人。
9、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三國志》)
壞事即使很小也絕不要干,好事即使細微也一定要做。
10、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論語》)
對待自己,每天都要自省,有錯即改,無錯自勉。對別人給自己提出的意見,也應採取這種態度。
11、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宋•歐陽修《五代史•伶官傳序》)
辛勤操勞,艱苦奮斗,足以成就大業;貪圖安逸,放縱享樂,則必遭亡身之禍。
12、言必信,行必果。(《論語》)
說話要恪守信用,做事要果斷徹底,這是做人的准則和美德。
13、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何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秦•李斯《諫逐客書》)
讓:拒絕,舍棄。就:成就。原喻指要廣納人才,才能成就大業。也可喻指博學多聞,才有更深的造詣。
14、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宋•盧梅坡《雪梅》)
梅花不如雪花白,雪花則不如梅花香。現可用以形容人各有所長,各有所短,應該互相學習,取長補短。
15、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清•林則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以:與,交付。假如對國家有利,我可以付出自己的生命。豈能因為有禍患而逃避,有幸福就爭搶呢?詩句表現了林則徐以國家利益為重,不計較個人得失的高尚情懷。
16、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漢樂府古辭《君子行》)
在瓜田裡不要彎身提鞋(免得別人誤認為是摘瓜)。在李樹下不要舉手正帽(免得別人誤認為偷李子)。比喻在容易被人懷疑的地方要謹慎,注意檢點規范自己的行為。
17、君子坦盪盪,小人常戚戚。(《論語》)
君子,指有道德的人。小人,指道德低劣的人。這兩句說君子心地平坦寬廣,小人卻經常局促憂愁。
18、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詩經•小雅》)
景行(háng):大路。止:語助詞,無義。兩句的原意是:遇到高山就盡情仰望,遇到大路就順利通行。後以「高山」比喻道德高尚,以「景行」比喻行為光明正大。句意為:品德像山一樣崇高的人,就會有人敬仰他;行為光明正大的人,就會有人效法他。
19、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蘇軾《贈劉景文》)
擎(qíng):往上托,舉。擎雨蓋,指荷葉,因它像撐開的雨傘。兩句的意思是:荷花衰敗,那高擎如傘的荷葉也隨之枯萎;可菊花凋謝,卻還留下了在嚴霜中傲然挺立的枝椏。詩句以荷襯菊,表達了對友人高尚情操的仰慕欽佩之情。
20、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宋•鄭思肖《畫菊》)
寧願在枝頭含著芳香死去,也不為凜冽的北風所吹落。詩人借菊詠懷,抒發堅守節操,矢志不渝的愛國情懷。
21、人而無信,不知其可。(《論語》)
做一個人不講信用,真不知道怎麼能行。意為人不講信用是不行的。
22、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論語》)
君子幫助別人成就好事,不幫助別人做壞事。
23、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
自己不喜歡的事,不要強加在別人身上
24、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資治通鑒》)
善於借鑒別人的經驗教訓來對照自己的言行,就會知道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
25、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戒。(《毛詩•序》)
提意見的人沒有罪過,聽意見的人,可引以為戒。
26、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友也;諂諛我者,吾賊也。(《荀子》)
正確地批評我的錯誤的人,是我的老師;恰當肯定我的優點的人,是我的朋友;一味奉承阿諛我的人,是存心要害我的賊寇。這是荀子處世做人的原則,時過千年,仍值得我們借鑒。
27、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唐•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晶瑩如冰的心藏於內,高潔如玉壺之形現於外,比喻為人內外純潔,品質高尚。
28、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唐•劉禹錫《浪淘沙》)
比喻清白正直之士,雖一時被誣陷,但歷盡千辛萬苦,其崇高品德終究會被人們認識的。現用以說明凡事經過艱苦努力,終能獲得寶貴成果。
29、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元朝•王冕《墨梅》)
這是通過自畫的墨梅表現出作者清高絕俗的節操。
30、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唐•劉禹錫《酬樂天》)
桑榆:日落時,其餘光留於桑榆之上,故桑榆指晚暮,也借指人的晚年。本句借絢麗的晚霞為喻,用勸勉的口吻,表現出老當益壯,力求進取的精神。
差不多了吧。。希望夠用
㈡ 衡量道德品質的一句古語
愛國篇
重莫如國,棟莫如德。——國語
利於國者愛之,害於國者惡之。——晏子春秋
樂以天下,憂以天下。——孟子
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屈原
豈余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屈原
苟利國家,不求富貴。——禮記
國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賈誼
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司馬遷
常思奮不顧身以徇國家之急。——司馬遷
孔子稱:「志士仁人,有殺身成仁,無求生以害仁」,「使於四方,不辱君命」,蘇武有之矣。——班固
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范曄
投死為國,以義滅身。——曹操
閑居非吾志,甘心赴國憂。——曹植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曹植
憂國忘家,捐軀濟難,忠臣之志也。——曹植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
烈士之愛國也如家。——葛洪
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范曄
時危見臣節,世亂識忠良。投軀報明主,身死為國殤。——鮑照
感時思報國,拔劍起蒿萊。——陳子昂
小來思報國,不是愛封侯。——岑參
報國行赴難,古來皆其然。——崔顥
中夜四五嘆,常為大國憂。——李白
丈夫誓許國,憤惋復何有。——杜甫
向來憂國淚,寂寞灑衣巾。——杜甫
願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戴叔倫
赤心事上,憂國如家。——韓愈
以國家之務為己任。——韓愈
憂國者不顧其身,愛民者不罔其上。——林逋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
專利國家,不為身謀。——司馬光
報國之心,死而後已。——蘇軾
一身之利無謀也,而利天下者則謀之;一時之利無謀也,而利萬世者則謀之。——胡宏
位卑未敢忘憂國。——陸游
一寸赤心惟報國。——陸游
一身報國有萬死,雙鬢向人無再青。——陸游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
袖裡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補天西北。——辛棄疾
一身憂國心,千古敢言氣。——樓鑰
但令身未死,隨力報乾坤。——文天祥
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胸中有誓深如海,肯使神州竟陸沉!——鄭思肖
盡忠報國。 ——脫脫
一寸山河一寸金。——脫脫
富貴倘來君莫問,丹心報國是男兒。——於謙
人生富貴豈有極?男兒要在能死國。——李夢陽
丈夫所志在經國。——海瑞
瞞人之事弗為,害人之心弗存,有益國家之事雖死弗避。——呂坤
君子之為學也,將以成身而備天下國家之用也。——宋纁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顧憲成
國亡家破欲何之,西子湖頭有我師。日月雙懸於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張煌言
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已。——顧炎武
丈夫不報國,終為愚賤人!——陳恭尹
富天下,強天下,安天下。——顏元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林則徐
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潸。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灣!——丘逢甲
海水沸騰,耳中夢中,炮聲隆隆。凡百君子,豈能無淪胥非類之悲乎?圖避謗乎?閉戶之士哉!——康有為
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紅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瀉汪洋。——梁啟超
誰憐愛國千行淚,說到胡塵意不平。——梁啟超
世間無物抵春愁,合向蒼冥一哭休。四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譚嗣同
粉身碎骨尋常事,但願犧牲保國家。——秋瑾
濁酒不銷憂國淚,救時應仗出群才。拚得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秋瑾
抖擻精神,喚起國魂,思獨立,心如百煉金堅。把微軀為國捐,把微軀為國捐。羞偷生,怕神州瓦解難全。——黃遵憲
各出所學,各盡所知,使國家富強不受外侮,足以自立於地球之上。——詹天佑
中華道德名言精粹
守法篇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老子
和民一眾,不知法不可;變俗易教,不知化不可。——管子
法者,天下之程式也。萬事之儀表也。——管子
私情行而公法毀。——管子
凡將舉事,令必先行。事將為,其賞罰之數必先明之。——管子
求必欲得,禁必欲止,令必欲行。——管子
誅不避貴,賞不避賤。——晏子春秋
舉事不私,聽獄不阿。——晏子春秋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
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論語
有權衡者,不可欺以輕重;有尺寸者,不可差以長短;有法度者,不可巧以詐偽。——慎到
欲不得干時,愛不得犯法,貴不得逾親,祿不得逾位。——慎到
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李悝
法者所以愛民也,禮者所以便事也。——商君書
言不中法者,不聽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為也。——商君書
背法而治,此任重道遠而無馬牛,濟大川而無船楫也。——商君書
夫制國有常,而利民為本,從政有經,而令行為上。——戰國策
賞必加於有功,刑必斷於有罪。——戰國策
一天下者,令於天下則行,禁焉則止。——屍子
賞不行,則賢者不可得而進也;罰不行,則不肖者不可得而退也。——荀子
一民之軌莫如法。——韓非子
言行而不軌於法令者,必禁。——韓非子
家有常業,雖飢不餓;國有常法,雖危不亡。——韓非子
賞罰不信,則禁令不行。——韓非子
治強生於法,弱亂生於阿。——韓非子
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韓非子
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國治。——韓非子
法不阿貴,繩不撓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辭,勇者不敢爭。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韓非子
寄治亂於法術,托是非於賞罰。——韓非子
好以智矯法,時以私雜公,法禁變易,號令數下者,可亡也。——韓非子
國家必有文武,官治必有賞罰。——韓非子
治國無法則亂,守法而弗變則悖,悖亂不可持國。——呂氏春秋
大臣法,小臣廉,官職相序,君臣相正,國之肥也。——禮記
矯不正不可以為方,規不正不可以為圓。——淮南子
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司馬遷
法正則民愨,罪當則民從。——司馬遷
奉公如法則上下平,上下平則國強。——司馬遷
世不患無法,而患無必行之法。——桓寬
曲木惡繩直,姦邪惡正法。——桓寬
刑一而正百,殺一而慎萬。——桓寬
功同賞異則勞臣疑,罪均刑殊則百姓惑。——班固
政令必行,憲禁必從而國不治者,未嘗有也。——王符
國無常治,又無常亂,法令行則國治,法令馳則國亂。——王符
賞毫釐之善,必有所勸;罰纖芥之惡,必有所阻。——桓范
盡忠益時者雖讎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陳壽
刑罰者,治亂之葯石也;德教者,興平之粱肉也。——范曄
賞一勸百,罰一懲眾。——王通
刑濫,則小人道長;賞謬,則君子道消。——吳兢
若甑生獲免……有功之人,皆須犯法。——吳兢
賞當其勞,無功者自退;罰當其罪,為惡者戒懼。——吳兢
法,國之權衡也,時之准繩也。權衡所以定輕重,准繩所以正曲直。——吳兢
賞妄行則善不勸,罰妄行則惡不懲。——魏徵
法大行,則是為公是,非為公非。——劉禹錫
法者,國家所以布大信於天下;言者,當時喜怒之所發耳。——劉昫
法者,國仰以安也;順則治,逆則亂,甚亂者滅。——宋祁
法者,所以禁民為非而使其遷善遠罪也。——歐陽修
令在必信,法在必行。——歐陽修
立善法於天下,則天下治;立善法於國,則一國治。——王安石
執法而不求情,盡心而不求名。——蘇洵
約之以禮,驅之以法。——蘇洵
法行於賤而屈於貴,天下將不服。天下不服,而求法之行,不可得也。——蘇轍
賞而不誠不勸也,刑而不誠不戒也。——崔敦禮
法無寬嚴,清者斯貴。——徐禎稷
凡事不可輕疑,惟斷獄不可不疑。——呂坤
賞及壬人,則善者不以賞為榮;罪及善者,則惡者不以罰為辱。——呂坤
嚴下吏之貪,而不問上官,法益峻,貪益甚,政益亂。——王夫之
法不立,誅不必,而欲為吏者之毋貪,不可得也。——顧炎武
立法非難,守法為難;聽諫非難,樂諫為難。——張廷玉
強人之所不能,法必不立;禁人之所必犯,法必不行。——魏源
中華道德名言精粹
誠信篇
無信患作,失援必斃。——左傳
信,國之寶也。——左傳
君子之言,信而有徵。——左傳
失信不立。——左傳
信不由中,質無益也。——左傳
誠信者,天下之結也。——管子
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老子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辨,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老子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
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論語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論語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論語
言必信,行必果。——論語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論語
民無信不立。——論語
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論語
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孟子
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孟子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國寶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國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國用也;口言善,身行惡,國妖也。——荀子
君子養心莫善於誠……誠者,君子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荀子
小信成則大信立,故明主積於信。賞罰不信,則禁令不行。——韓非子
君子必誠其意。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禮記.大學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禮記.大學
•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禮記•中庸
口惠而實不至,怨災及其身。——禮記•表記
君子不失口於人,故言足信也。——禮記•表記
不寶金玉,而忠信以為寶。——禮記•儒行
內不自誣,外不誣人。——韓嬰
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司馬遷
人先信而後求能。——劉安
誠無垢,思無辱。——劉向
布令信而不食言。——劉向
堯舜之時,不貴爵賞而民勸,不重刑罰而民不犯,躬率以正而遇民信也。——班固
夫高論而相欺,不諾忠論而誠實。——王符
忠信謹慎,此德義之基也;虛無譎詭,此亂道之根也。——王符
以信接人,天下信之;不以信待人,妻子疑之。——楊泉
開誠心,布公道。——陳壽
以信待人,不信思信;不信待人,信思不信。——傅玄
精誠所加,金石為開。——范曄
巧偽不如拙誠。——顏之推
以一偽喪百誠者,乃貪名不已故也。——顏之推
為國之本,在乎忠信;古人去食去兵,信不可失。國家興廢,莫不由之。——李廷壽
推之以誠,則不言而信。——王通
夫婦有恩矣,不誠則離;交接有分矣,不誠則絕。——魏徵
不信之言,無誠之令,為上敗德,為下則危身。——吳兢
父子不信,則家道不睦。——武則天
盡誠可以絕嫌猜,徇公可以弭饞訴。——劉禹錫
推誠而不欺,守信而不疑。——林逋
忠信廉潔,立身之本,非釣名之具也。——林逋
齊斗堆金,難買丹誠一寸真。——晏幾道
聖,誠而已矣。誠,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周敦頤
夫信者,人君之大寶也。國保於民,民保於信。非信無以使民,非民無以保國。——司馬光
不誠於前而曰誠於後,眾必疑而不信矣。——司馬光
丈夫一言許人,千金不易。——司馬光
以至誠為道,以至仁為德。——蘇軾
成事在理不在勢,服人以誠不以言。——蘇軾
誠無不動者,修身則身正,治事則事理。——楊時
處己、事上、臨下,皆當以誠為主。——薛瑄
諾而寡信,寧無諾。——彭汝讓
輕諾者必寡信,與其寡信,不如勿諾。——申涵光
半句虛言,折盡平生之福。——唐彪
忠誠敦厚,人之根基也。——魏裔介
誠信相接,如坐人春風。——王晫
心口如一,猶不失為光明磊落丈夫之行也。——梁啟超
中華道德名言精粹
知禮篇
滿招損,謙受益。——尚書
令儀令色,小心翼翼。——詩經
凡人之所以貴於禽獸者,以有禮也。——晏子春秋
衣冠不正,則賓者不肅。進退無儀,則政令不行。——管子
君子動則思禮,行則思義。——左傳
禮之可以為國久矣,與天地養。君令臣恭,父慈子孝,兄愛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婦聽,禮也。——左傳
富貴而驕,自遣其咎。——老子
見素抱朴,少私寡慾。——老子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老子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老子
道之以致,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
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論語
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論語
不學禮,無以立。——論語
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論語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論語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
見賢而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
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國語
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孟子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
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孟子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也。——孟子
贈人以言,重於金石珠玉;勸人以言,美於黼黻文章;聽人以言,樂於鍾鼓琴瑟。——荀子
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荀子
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荀子
國無禮則不正。禮之所以正國也,譬之猶權衡之於輕重也,猶繩墨之於曲直也,猶規矩之於方圓也,既錯之而人莫之能誣也。——荀子
禮起於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以養人之欲,給人之求。使欲必不窮乎物,物必不屈於欲,兩者相持而長,是禮之所起也。——荀子
先義而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者辱;榮者常通,辱者常窮;通者常制人,辱者常制於人。是榮辱之大分也。——荀子
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友也;諂諛我者,吾賊也。——荀子
權力不能傾也,群眾不能移也,天下不能盪也。生由乎是,死由乎是,夫是之謂德操。德操然後能定,能定然後能應。能定能應,夫是之謂成人。——荀子
君子崇人之德,揚人之美,非諂諛也;正義直指,舉人之過,非毀疵也。¬——荀子
水行者表深,使人無陷;治民者表亂,使人無私。禮者,表也。——荀子
正直者順道而行,順理而行,公平無私,不為安肆志,不為危易行。——韓嬰
行德則興,倍德則崩。——大戴禮記
忠信,禮之本也。忠信之人,可以學禮。——禮記
治國不以禮,猶無耜而耕。——禮記
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禮記
富潤屋,德潤身。——禮記
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禮記
遇士無禮,不可以得賢。——劉安
不作威,不作福,靡有後羞。——司馬遷
禮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後;法之所為用者易見,而禮之所為禁者難知。——司馬遷
君子之行,動則思義。不為利回,不為義疚。——班固
在官唯明,蒞事唯平,立身唯清。——馬融
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漢樂府
讓禮一寸,得禮一尺。——曹操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
貴而不驕,勝而不悖,賢而能下,剛而能忍。——諸葛亮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三國志
渴不飲盜泉水,熱不息惡木陰。——陸機
寧可玉碎,不能瓦全。——李百葯
激濁揚清,嫉惡好善。——吳兢
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內不愧心。——韓愈
樂人之樂,人亦樂其樂;憂人之憂,人亦憂其憂。——白居易
良馬不念秣,烈士不苟營。——張籍
內睦者家道昌,外睦者人事濟。——林逋
求名莫如自修,善譽不能掩惡也。——歐陽修
禮貴從宜,事難泥古。——王安石
禮之始作也,難而易行;既行也,易而難久。——蘇洵
民習禮義,易與為善,難與為非。——蘇轍
撓節以求貴,市道以營私,吾家之所深恥,子孫戒之。——陸游
人之為善,百善而不足;人之為不善,一不善而足。——楊萬里
日省其身,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朱熹
知恥是由內心以生。人須知恥,方能過而改。——朱熹
鋤一惡,長十善。——脫脫
種樹者必養其根,種德者必養其心。——王守仁
名節重泰山,利慾輕鴻毛。——於謙
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於謙
三生不改冰霜操,萬死常留社稷身。——海瑞
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顧炎武
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朱柏廬
居官以正己為先;不獨當戒利,亦當遠名。——張廷玉
待人要豐,自奉要約,責己要厚,責人要薄。——陳弘謀
好說己長便是短,自知己短便是長。——申居鄖
律己宜帶秋風,處事宜帶春風。——張潮
評論(5)|23
2010-12-05 17:32袋鼠99|三級最快回答
在一個人民的國家中還要有一種推動的樞紐,這就是美德。 —— 孟德斯鳩
人不能象走獸那樣活著,應該追求知識和美德。 —— 但丁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 —— 劉備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恥祿之不伙,而恥智之不博。 —— 張衡
土扶可城牆,積德為厚地。 —— 李白
行一件好事,心中泰然;行一件歹事,衾影抱愧。 —— 神涵光
入於污泥而不染、不受資產階級糖衣炮彈的侵蝕,是最難能可貴的革命品質。 —— 周恩來
一個人最傷心的事情無過於良心的死滅。 —— 郭沫若
害羞是畏懼或害怕羞辱的情緒,這種情緒可以阻止人不去犯某些卑鄙的行為。 —— 斯賓諾莎
應該熱心地致力於照道德行事,而不要空談道德。 —— 德謨克利特
㈢ 古文中形容美好品德的詞彙(兩個字的)有哪些越多越好,最好能說出出處和意思啊
1、高尚
意思是有使保持高潔,高潔的節操,志行高潔的人,又指脫離了一版般情趣的行為權,或指脫離了人性中劣根性的,具備朴實,大度,英勇,真誠,清廉等的優秀品德和美好情操。
出自《贈方秀才楷》、《桃花源記》等。
2、真誠
意思是真心實意,坦誠相待以從心底感動他人而最終獲得他人的信任。
出自《漢武帝內傳》:「至念道臻,寂感真誠。」
3、謙虛
意思是指虛心,不誇大自己的能力或價值;沒有虛誇或自負,不魯莽或不一意孤行。還指當一個人有信心地做出決定或採取行動之前,能夠主動向他人請教或徵求意見的習慣。
引證:宋代蘇轍 《龍川別志》卷上:「上以謙虛為賢,下以傲誕為高。」
4、寬容
意思是寬大有氣量,不計較不追究,包涵,原諒。
引證:《莊子·天下》:「常寬容於物,不削於人,可謂至極。」《後漢書·傅燮傳》:「陛下仁德寬容,多所不忍,故閹豎弄權,忠臣不進。」
5、廉潔
意思是清白高潔,不貪污;女子品行端正,為人貞潔。
出自屈原的《楚辭·招魂》中:「朕幼清以廉潔兮,身服義爾未沫。」
㈣ 職業道德的名言名句
1、驕傲道德導致豐盈,然後導致貧困,最後導致聲譽掃地。
2、橫眉冷對隱患,仁心堅守平安。
3、我們尊重知識分子是完全應該的,沒有知識分子,就不地勝利。
4、行業盡管不同,天才的品德並無分別。
5、老老實實做人,認認真真教書。
6、思想上要純潔,工作上要勤懇,生活上要清廉,經濟上要清白,作風上要務實。
7、有道德的人不損人而利己,不害人而求名。
8、蒙蒙細雨伴清風,高風亮節照心中;薄名淡利毀名節,顧己益私人心邪;無欲無求身正剛,大公無私正義張。
9、為群眾排憂解難的過程,也是領導幹部凈化心靈、提升境界、增強黨性的過程。
10、世界上有兩種東西最有力量:一是劍,二是思想;而思想比劍更有力量。
11、誠實是為人的行為支撐,守信是立業的道德基石,正直是從政的品質核心,廉潔是做官的行為准繩!
12、實際上,每一個階級,甚至每一個行業,都有各自的道德。
13、教師的最大幸福就是把一群群孩子送往理想的彼岸。
14、真理和美德是藝術的兩個密友。你要當作家,當批評家嗎?請首先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15、應該熱心地致力於照道德行事,而不要空談道德。
16、所謂惡人,無論有過多麼善良的過去,也已滑向墮落的道路而消逝其善良性;所謂善人,即使有過道德上不堪提及的過去,但他還是向著善良前進的人。
17、斂財無度身名敗,為官無德難安邦;一身正氣凌冰霜,兩袖清風任意往。
18、教師是火種,點燃了孩子的心靈之火,教師是石級,承受著孩子一步步踏實地向上。
19、為民大於天,修身德行先,一心繫百姓,貪字切莫沾。
20、一心一意清白做人,二話不說干凈幹事;三省吾身廉潔勵志,四海九州浩然正氣。
㈤ 關於德行的名言古詩
1、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蘇軾
2、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論語》
3、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史記》
4、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楚辭》
5、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管子
6、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孟子
7、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易經》
8、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史記》
9、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歐陽修
10、亡羊補牢,未為遲也。——《戰國策》
11、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
12、寧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齊書·元景安列傳》
13、一張一弛,文武之道。——《禮記》
14、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秦伯》
15、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呂氏春秋》
16、慈孝之心,人皆有之。——蘇轍
17、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
18、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諸葛亮
19、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朱熹
20、公家之利,知無不為,忠也。——《左傳·僖公九年》
21、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無名氏
22、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論語·顏淵》
23、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
24、知而好問者聖傾,勇而好問者勝。——《文字·自然》
25、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里仁》
26、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漢書》
27、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
28、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楊繼盛
29、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禮記》
30、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
31、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
32、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論語·憲問》
33、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老子》
34、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
35、雖不能至,心嚮往之。——《詩經》
36、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易經》
37、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於謙
38、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中庸》
㈥ 道德的重要性名言名句
1、德行的實現是由行為,不是由文字。
2、道德和才藝是遠勝於富貴的資產。專墮落的子孫可以把貴顯的門第屬敗壞,把巨富的財產盪毀,而道德和才藝卻可以使一個凡人成為不朽的神明。
3、不論你是一個男子還是一個女人,待人溫和寬大才配得上人的名稱。一個人的真正的英勇果斷,決不等於用拳頭制止別人發言。
4、國家用人,當以德為本,才藝為末。
5、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㈦ 古人關於道德修養的名言
1、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資治通鑒》
2、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孔子
3、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
4、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行人。——劉備
5、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後《漢書》
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
7、疾風知勁草,板盪識誠臣。——唐太宗
8、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三國·曹植
9、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論語》
10、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
11、黃鍾毀棄,瓦釜雷鳴。——《楚辭》
12、 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國語》
13、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東晉·陶淵明
14、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三國·諸葛亮
15、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禮記》
16、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論語》
17、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三國·曹操
18、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明·於謙
19、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三國·諸葛亮
20、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呂氏春秋》
21、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
22、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宋·陸游
2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24、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清·龔自珍
25、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而毀於隨。——唐·韓愈
現代道德修養的名言警句的精選
1、如果沒有德行,人類就是一種忙碌、有害和可憐的生物,不會比任何一種渺小的害蟲更優越。——培根
2、使自己快樂也使他人快樂,別傷害自己也別傷害他人,我以為這就是倫理學的全部意義。——尚福爾
3、德行的實際是由行為,不是由文字。——誇美紐斯
4、道德首先被要求的是支配自己——康德
5、道德的基礎是人類精神的自律。——馬克思
6、如果你的道德觀念令你消沉,那它們就一定是錯誤的道德觀念。——史蒂文生
7、德行啊,你是純朴的靈魂的崇高科學。——盧梭
8、美德有如名香,經燃燒或壓榨而其香愈烈,蓋幸運最能顯露惡德而厄運最能顯露美德也。——培根
9、我願證明,凡是行為善良與高尚的人,定能因之而擔當患難。——貝多芬
10、講話氣勢洶洶,未必就是言之有理。——薩迪
11、不會寬容人的人,是不配受到別人的寬容的。——貝爾奈
12、脾氣暴躁是人類較為卑劣的天性之一,人要是發脾氣就等於在人類進步的階梯上倒退了一步。——達爾文
13、作為一個人,對父母要尊敬,對子女要慈愛,對窮親戚要慷慨,對一切人要有禮貌。——羅素
14、應該熱心地致力於照道德行事,而不要空談道德。——德謨克里特
15、智慧和德行,有如一輛車的兩個輪子。——日本
16、好脾氣是一個人在社交中所能穿著的最佳服飾。——都德
17、無論你怎樣地表示憤怒,都不要做出任何無法挽回的事來。——培根
18、有謙和、愉快、誠懇的態度,而同時又加上忍耐精神的人,是非常幸運的'。——塞涅卡
19、如煙往事俱忘卻,心底無私天地寬。——陶鑄
20、道德常常填補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卻永遠填補不了道德的缺陷。——義大利
21、以為智慧比美德更重要的人,會失去自己的智慧。——猶太人
22、道德是永存的,而財富是每天都在更換主人的。——希臘
23、凡是有良好教養的人有一禁誡:勿發脾氣。——愛默生
24、在一個人民的國家中還要有一種推動的樞紐,這就是美德。——孟德斯鳩
25、本性流露永遠勝過豪言壯語。——萊辛
㈧ 形容品德高尚的古詞
1、德高望重:[釋義]指道德高尚,在群眾中有很高的聲望。[ 用法]用作褒義,多用來稱頌老人。
2、德隆望尊:[釋義]指道德高尚,在群眾中有很高的聲望。
3、道不拾遺:[釋義]東西掉在地上沒有人撿走,據為己有。 形容社會風氣很好。
4、懷瑾握瑜:[釋義]懷里揣著瑾,手裡拿瑜。 比喻人具有純潔而優美的品德。[用法]用來比喻人的品德純潔、 情操高尚。
5、克己奉公:[釋義]嚴格要求自己,一心為公。[用法] 用作褒義。多用於褒揚、勸勉的場合。 6、仁人志士:[釋義]原指有高尚志向和道德的人。 現泛指愛國進步人士。
7、日月經天,江河行地:[釋義]象太陽、月亮每天經過天空, 江河永遠流經大地。形象光明磊落,永恆不變。[用法] 多用於形容偉人,名人或永恆不變的事情、道理。
8、捨己救人:[釋義]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去拯救別人。[用法] 用作褒義。用來稱頌人的崇高行為和高尚的品質。
9、舍己為公:[釋義]為了公眾的利益而犧牲個人的利益。[ 用法]用作褒義。用來稱頌人的高貴品質。多作書面語。
10、舍己為人:[釋義]為幫助別人面放棄自己的利益。[用法] 用作褒義。用來稱頌人的崇高品質。
11、拾金不昧:[釋義]撿到財物不隱藏起來, 而是想方設法交還失主。[用法]用作褒義。 13、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釋義]小心謹慎, 不怕勞苦地貢獻自己的一切直至死。
12、無名英雄:[釋義]姓名不為世人所知的英雄人物。[用法] 用來表示姓名不為世人所知而對事業或人民有貢獻的人。
13、志士仁人:[釋義] [釋義]原指有高尚志向和道德的人。現泛指愛國進步人士。
14、日月經天,江河行地:[釋義]象太陽、月亮每天經過天空, 江河永遠流經大地。形象光明磊落,永恆不變。[用法] 多用於形容偉人,名人或永恆不變的事情、道理。
15、奉公守法:[釋義]奉行公事,遵守國家規定的法令制度, 不違法徇私。[用法]多用於勸勉的場合。
16、剛正不阿:[釋義]剛強正直,不徇私迎合。[用法] 用於正直、不阿諛逢迎的人。
17、潔身自好:[釋義]保持自身的純潔,不同流合污。 現也指怕招惹是非,只顧自己的,不關心公眾事情。[用法]褒、 貶兩方面都可以用。
18、兩袖清風:[釋義]原指兩袖迎風而拂,飄飄欲仙的姿態。 後比喻做官的時候,十分清廉,退休後沒有錢財。現也指貧窮, 沒有財產。[用法] 多用來形容於為政清廉或雖辛苦的工作而生活接近於清貧的人。
19、一塵不染:[釋義]原不佛教用語。佛家把色、聲、香、味、 觸、法叫做「六塵」,說道者不為六塵所玷污,保持心地清靜。 形容不受壞思想、壞作風的沾染而腐蝕。也形容環境非常清潔干凈。 [用法]用於人和環境。
20、一清二白:[釋義]清楚,明白。形容非常純潔, 沒有一點污點。[用法]可用於人或事。 21、玉潔冰清:[釋義]像玉那樣純潔,似冰那樣清明。 形容人品高潔。[用法]用作褒義。用來形容人品德高尚, 出淤泥而不染。
22、大公無私:[釋義]一心為公,沒有私心。 也指處理事情公正,不偏向任何一方。[用法] 多稱頌人的精神品質和秉公處理事情。
23、公而忘私:[釋義]為了公事忘掉了私事。比喻一心為公, 不考慮個人得失。[用法]含褒義。
24、公事公辦:[釋義]公事按公事的原則去辦,不講私人情面。 [用法]含褒義。表示拒絕求情,秉公辦理。
25、光明正大:[釋義]形容心地光明,言行正派,公正無私。[ 用法]用作褒義。表示人及其言行高尚。
26、浩然之氣:[釋義]正大剛直的精神、氣質。[用法] 含褒義。
27、襟懷坦白:[釋義]形容胸懷坦白、正直誠實。[用法] 用作褒義。
28、任人唯賢:[釋義]任用人只選擇德才兼備的人。[用法] 用作褒義。
29、堂堂正正:[釋義]原來形容強大整齊的樣子, 後多指嚴肅正派,光明正大。[用法]多用作褒義。
30、鐵面無私:[釋義]形容辦事嚴明公正,不講情面, 不徇私情。[用法]多作褒義。多用於執法者和其他有權勢的人。
31、先人後己:[釋義]先為別人著想,然後才想到自己。[ 用法]多用來形容人的品格。
32、一視同仁:[釋義]原指賢明的統治者對百姓同施仁愛。 後泛指對人不分厚薄親疏,一樣看待。[用法]指待人平等。
33、正大光明:[釋義] :[釋義]形容心地光明,言行正派,公正無私。[用法] 用作褒義。表示人及其言行高尚。
34、救死扶傷:[釋義]救治將死的,照顧受傷的。[用法] 含褒義。表示醫務工作者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
35、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釋義] 憂慮在別人之前,享樂也在別人之後。形容關心人民的疾苦。[ 用法] 用作褒義。形容人的品德高尚。
《畫菊》
(宋)鄭思肖
花開不並百花叢
獨立疏籬趣無窮
寧可枝頭抱香死
何曾吹落北風中
《石灰吟》
(明) 於謙
千錘萬鑿出深山 ,
烈火焚身若等閑 .
粉骨碎身渾不怕 ,
要留清白在人間 .
《題吾友梁鐵君俠者畫竹》
(清)康有為
生挺凌雲節,飄搖仍自持.
朔風常凜冽,秋氣不離披.
亂葉猶能勁,柔枝不受吹.
只煩文與可,寫照特淋漓.
《竹石》
(清)鄭板橋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墨梅》
(元) 王冕
吾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
不要人誇顏色好,只要清氣滿乾坤.
㈨ 中國古代道德名言
文以行為本,在先誠其中。
唐.柳宗元《報袁君陳秀才避師名書》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誡子書》
----諸葛亮----
孟子曰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告子上)
忿怒二字,聖賢亦有之;特能少忍須臾,便不傷生。
——曾國藩
芝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其道德,不為窮困而改節。(《重訂增廣》)
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誠能體而存之,則眾善之源,百行之本。——宋.朱熹
金有一分銅鐵之雜,則不精;德有一毫人偽之雜,則不純矣。《讀書錄.體驗》喻私心雜念影響人之德行的精純。
——明.薛瑄
類君子之有道,入暗室而不欺。——唐.駱賓王
小信誠則大信立。(韓非子)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孔子)
德不廣不能使人來,量不宏不能使人安。(明·劉基)
無德而官,則官不足以勸有德;無功而賞,則賞不足以勸有功。(宋·李覯)
天下有三危:少德而多寵,一危也;才下而位高,二危也;身無大功而受厚祿,三危也。(《淮南子·人間訓》)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謂不朽。(《左傳》)
不誘於譽,不恐於誹。 (荀子)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大學》
人重官非官重人,德勝才毋才勝德。(明·李廷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