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道德風險
Ⅰ 道德風險的機理分析
審計道德風險外溢效應的機理分析
在近年來的中國證券市場下,銀廣廈、東方電子、麥科特、藍田股份等一批上市公司的舞弊性財務報告案被接連曝光,相關的湖北立華、深圳中天勤、華鵬、華倫等會計師事務所參與或幫助上市公司舞弊財務報告行為的披露,使會計師事務所的行業公信力面臨巨大的挑戰,可以說,經過20多年的發展,我國注冊會計師行業正面臨著有史以來最大的信任危機。要解決注冊會計師道德風險問題,就必須首先了解注冊會計師道德風險產生的客觀現實基因,據此尋找會計師事務所道德風險的約束措施。下面主要是從組織行為學的角度來分析注冊會計師和事務所道德風險產生的原因。
從組織行為學中的一個基本公式:
B=F(P,E)
式中B代表人的行為,P代表個人的素質(內在需求),E代表環境。人的行為是由個人的素質(內在需求)和環境共同決定的。當人的需求未得到滿足時,會產生內 部力場的張力,而周圍環境起著導火線的作用。就注冊會計師道德風險產生的內外兩個方面來看,道德風險源於人的自利性,其條件有三;一是利益主體的不一致; 二是信息的不對稱;三是不確定性的存在。人的自利性,即是追求效用的最大化。注冊會計師是具有理性的「經濟人」,或者說他尋求的也是效用最大化或收益最大 化。注冊會計師向社會提供審計服務,要付出成本——時間、知識、精力,還要承擔一定的風險等,他必然要索取相應的收益——審計報酬,這是其賴以生存的物質 基礎,並在成本和收益對比下決定行為的方式。具體原因如下:
1、扭曲的委託——代理關系誘發道德風險
在現代審計關系模式中,審計服務的「實際委託人」缺位,產生道德風險。此時審計的「實際委託人」是社會公眾,但由於審計結果具有外部性和公共品的特點以及實際委託 人之間協商一致存在較高的交易成本,實際選擇並支付審計費用的人變成了被審計單位的管理當局。我國審計市場總體上並不需要,甚至排斥高質量的審計(劉峰、 張立民、雷科羅2002),被審計單位管理當局只是為了「取悅」政府管制機構,沒有選擇高質量審計的要求,並有可能通過對審計師的選擇權和支付審計費用 對審計師施加影響。審計關系模式實質變成了由被審計單位管理當局選擇審計師來對自己的工作業績進行審計,這個服務市場明顯是買方市場。管理當局可以選擇自 己滿意或基本滿意的審計師,而審計師卻沒有或很少有選擇委託人的實力,尤其在會計市場不規范,會計師事務所之間存在惡性競爭的情況下,即使被審計單位需要 高質量的審計市場也缺少一種有效的機制來區分不同質量的事務所。當然,此時的股東、其他利害相關者、行業組織等都可以對注冊會計師施加一定的影響,但是,由於信息不對稱以及高昂的交易成本,其他各方的監督是有限的,公眾的索賠風險是潛在的,不可預見的,它的影響作用遠沒有選擇權直接。加之,我國審計市場上 注冊會計師和事務所的法律風險,特別是民事賠償責任風險近乎於零(劉峰、許菲2002)。所以,在各方的影響中,最直接的是管理當局的選擇,他直接影響 到審計師是否有業務可做,是否有經濟利益可得。從合同獲取的角度觀察,取悅被審計單位管理當局成為獲取審計合同的必然行為取向,會計中介組織的道德風險就 會產生於這種扭曲了的委託——代理關系。
2、不正當競爭壓價下交易風險均衡
聘請會計師事務所的委託人將審計授權後,就喪失了對審計過程的實際控制或監督的權力。審計師因受託而擁有這些權力。審計受託人按事先合同的約定執行審計並向委託人提供工作報告,而審計師在執行和報 告審計合同所規定的責任後,從委託人手中收取約定的合同審計費用。如果被審計單位管理當局對會計師事務所的選擇權對審計師的生存產生威脅時,根據馬斯洛的 需求層次理論,人的第一層次的需求是生理需求,即要吃飯,要穿衣等,只有在第一層次的需求基本得到滿足之後,才會考慮或追求更高層次的需求。注冊會計師 如果追求高質量的審計,其直接後果一是增加審計成本,在審計收費日漸降低的趨勢下,增加成本只會降低事務所的收益;二是失去市場份額-「劣幣驅逐良幣」。 作為「經濟人」注冊會計師和事務所必然會放棄對更高層次的審計獨立性以及職業道德的追求,而且注冊會計師和事務所由於不當競爭性壓價的原因被迫接受與履行 審計合約之責任不相稱的取費條件後,理性選擇就是通過簡化審計程序這種偷懶的方式以達成這項審計交易的均衡。這種低取費價格在信息不對稱的條件下,為注冊 會計師和事務所道德風險的產生提供了前提條件。
3、法律約束軟化,放大道德風險的底線
目前中國國審計環境中法律約束機制軟化,民事賠償機制不到位,監管力度弱等問題,導致了注冊會計師及事務所違規被查出的概率很低,被起訴的概率更低。即使被發現、 被起訴,處罰也主要是以行政處罰為主的,民事賠償的種種限制使賠償的概率非常之低,賠償金額合理性嚴重不足。基本上起不到對注冊會計師和事務所的阻嚇作 用,反而放大了其道德風險的底線。
4、有限責任公司制的缺陷,導致道德風險溢出效應
在1999年的會計師事務所改制的過程中, 由於我國現行法律框架很難突破,不得不在組織設計上加入資合的成份,結果是絕大多數會計師事務所改制為有限責任公司,基本上套用的是《公司法》 ,而公司制 源於兩權分離,然而會計師事務所是兩權高度合一,這樣勢必造成了會計師事務所組織形式上的兩難境地。一方面完全按合夥制運行,除了法規不配套外,由於轉軌 時期市場風險的高度不確定性,很難為注冊會計師所接受;另一方面從採用公司制的現實看,又沒能抓住公司治理結構的要點。具體表現為,要麼股權過於向個人或 少數集團集中,大股東權重比例過高,通過對公司的整體控制而架空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甚至於侵害其他股東利益;要麼股權過於分散,影響決策效率,造成 不穩定因素等。即使在有限責任制下完全按《公司法》來規范,注冊會計師及會計師事務所也容易違規。因為在這種制度下,事務所的所有者只以其出資額為限承擔 審計失敗的賠償責任。其結果一是如果違規所得大於其違規成本,注冊會計師就有積極性違規,出具虛假的審計報告;二是注冊資本越低,注冊會計師出現審計失敗 時賠償限度就越低,就越有可能採取有損於獨立審計公信的敗德行為,導致道德風險外溢效益異常明顯。例如,銀廣夏案發後,為其審計的中天勤會計師事務所只留下200萬元的注冊資本金來承擔其虛假會計信息導致的銀廣夏市值從70億元跌至4億元損失的履約責任,客觀危害性極為嚴重。
5、審計客體「收買會計原則」釋放道德風險
審計客體通過「收買會計原則」進一步強化了注冊會計師和事務所的道德風險。審計客體按照法定程序在特定時點披露自已的財務信息,這些財務信息與市場各利 益主體客體存在著利益上的沖突(如股利分配、增發新股、吸引新的投資等等),正因為如此審計客體往往採取「有預定偏向的做賬方式」來粉飾報表信息,在 面對作為審計主體的會計師事務所的「批判性驗證」有兩種選擇:一是拒絕,二是收買。顯然拒絕審計是不符合游戲規則(RuleofGame)的,剩下 的只有收買了。而審計主體方面,在一個缺乏行業自律的審計服務供給競爭環境下,也有兩種選擇:既拒絕收買或被收買。在「殘酷的市場競爭壓力下」,為了生 存而被收買可能是一種利益獲得的惟一選擇。
綜上所述,審計的道德風險既有外部的誘因,又是一種內生變數。如果在研究和分析審計風險時把道德風險作為基本參數,那麼這種研究與分析將更有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Ⅱ 注冊會計師審計制度本身存在哪些缺陷
(一)注冊會計師考試制度不夠合理
1.報名條件較低、考試層級較少。具有高等專科以上學校畢業的學歷、或者具有會計或者相關專業中級以上技術職稱的中國公民,可以申請參加註冊會計師全國統一考試。報考資格要求比較低,這與國外規定必須取得會計學學士學位方可報考的要求相去甚遠。此外報名條件對學歷、專業的限定較多,導致考試層級較少。
2.科目設置較少、實務經歷要求低。目前注冊會計師考試科目與英國特許會計師資格考試的科目相比較少,且考試內容理論不夠深,實務不夠強,與注冊會計師專業勝任能力的要求相差甚遠。
(二)注冊會計師的業務范圍偏窄
目前我國注冊會計師向客戶提供的業務內容分為鑒證業務和非鑒證業務兩大類。鑒證業務主要包括財務報表審計、審閱、驗資、預測性財務信息審核、內部控制審核等。非鑒證業務主要包括執行商定程序、代編財務信息、稅務服務、管理咨詢、會計制度設計、信息系統設計與完善、風險管理等。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全面進步和改革開放的持續深化,特別是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日益融合,經濟業務類型更加多樣化,愈顯注冊會計師業務范圍過窄。
(三)會計師事務所組織形式存在缺陷
目前國際上通行的會計師事務所組織形式主要有四種,即獨資、普通合夥制、有限責任合夥制和有限責任公司制。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注冊會計師法》規定了我國會計師事務所組織形式:合夥制和有限責任公司制兩種形式。在無限合夥制形式下,合夥設立的會計師事務所的債務,由各合夥人承擔無限連帶責任,這種組織形式最能體現注冊會計師行業的職業特性,符合社會公眾的要求,並能促使注冊會計師在執業時保持足夠的謹慎和足夠的壓力,防止出現道德風險。但其不利於事務所做大做強。在有限責任事務所形式下,各出資者以其出資額承擔事務所的債務,這種組織形式對注冊會計師最有利,它可以減輕事務所的責任,有利於事務所擴大規模。但其突出的缺陷就是弱化了注冊會計師在執業過程中的風險意識,容易出現道德風險,造成審計失敗。我國會計師事務所體制本身就存在著各自的缺陷,並且隨著我國經濟環境和審計環境的發展和變化,這更加突出了我國會計師事務所體制所存在的缺陷,所以說我國目前的會計師事務所體制已經不能完全滿足注冊會計師行業發展的要求。
(四)審計委託人與被審計人集於一身,使審計關系中委託人形同虛設
實際中由於存在「一股獨大」等問題,來自於發起人或控股股東的經營者事實上集公司決策權、管理權、監督權於一身,股東大會形同虛設。董事會不但不能對公司經營者起到應有的監督作用,相反,公司的董事會常常就是公司的管理層。經營者由被審計人變成了審計委託人,並且決定著審計人的聘用、續聘、收費等事項,完全成了事務所的「衣食父母」,從根本上破壞了審計關系結構,使審計失去了客觀公正的基礎。
(五)對審計質量控制基本准則執行情況不能有效地進行監督
我國注冊會計師質量控制基本准則是在1997年1月1日開始施行的。2006年,新的質量控制准則出台,雖然新准則中規定了會計師事務所對特定業務執行質量的項目質量控制復核以及會計師事務所對自身的監控,但會計師事務所作為質量控制准則的執行者和監督者,必然使得質量控制准則的執行情況大打折扣,執行效果不得而知。而作為我國注冊會計師行業的管理組織也只是在每年年末對會計師事務所進行少量的抽查。由於抽查量不大,並帶有很強的隨意性,因此不能形成有效的監督效果。
(六)對注冊會計師獨立性的規定存在漏洞
我國《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基本規范》規定:「注冊會計師不得兼營或兼任與其執行的審計或其他鑒證業務不相容的其他業務或職務」。但這種規定不夠具體和明確,指代不清晰,同時也未將其上升到法律層面,使執行很難到位。實際上許多不應被注冊會計師同時提供的非審計服務仍然在執行。有些會計師事務所在向客戶提供審計業務的同時,又提供代理記賬、代理納稅、代理設計會計制度、擔任會計顧問等會計服務業務,這事實上違背了內部控制中不相容職務應分離的規定。會計師事務所過度地介入被審企業的業務活動,必然會將兩者的利益更緊密地捆綁在一起,審計就不可能再具有獨立性,要求客觀公正就只能是奢望。
Ⅲ 審計中發現的主要風險有哪些
1、預算編制中的道德風險;2、預算編制依據不足風險;3、預算編制滯後風險;4、預算分析不足風險;5、隨意調整預算風險;6、預算考核失效風險。
Ⅳ 如何防範金融中的道德風險
道德風險是在信息不對稱條件下,不確定或不完全合同使得負有責任的經濟行為主體不承擔其行動的全部後果,在最大化自身效用的同時,做出不利於他人行動的現象。
道德風險是從事經濟活動的人在最大限度的增進自身效用的同時做出不利於他人的行動,或者當簽約一方不完全承擔風險後果時所採取的使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自私行為。
道德風險是指在信息不對稱的情形下,市場交易一方參與人不能觀察另一方的行動或當觀察(監督)成本太高時,一方行為的變化導致另一方的利益受到損害。
理論上 講道德風險是從事經濟活動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進自身效用時做出不利於他人的行動。它一般存在於下列情況:由於不確定性和不完全的、或者限制的合同使負有責任的經濟行為者不能承擔全部損失(或利益),因而他們不承受他們的行動的全部後果。同樣地,也不享有行動的所有好處。顯而易見,這個定義包括許多不同的外部因素,可能導致不存在均衡狀態的結果,或者,均衡狀態即使存在,也是沒有效率的管理與技術層面(固有、控制、檢查)的風險雖然可惡,但它影響的只是微觀層面事件,其不良後果我們已經找到了克服它的制度規范和對應措施。而道德風險對社會的影響則是一個宏觀事件,其不良後果往往會使社會信用陷入崩潰境地,它影響的是宏觀層面。而且還沒有找到特別有效的治理方案。因此,在審計風險中,必須引入道德風險的分析變數則更具檢驗意義。
Ⅳ 內部審計風險防範的意義~ 急! 在線等!!!
一、內部審計在風險預警、防範和控制方面所起的作用
企業要實現其既定的經營目標就應當擁有健全面有效地風險預警、防範和控制機制,內部審計應當在確定企業是否建立健全風險預防、控制及其程序的有效性方而起到了監督和保障作用。具體地說,就是內部審計人員通過檢查、分析、評價並且報告風險控制的有效性和健全性,並以此提出改進的意見和建議幫助企業管理當局有效地預防、控制風險。
內部審計在風險管理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識別和防範風險,從評價內部控制制度入手,在企業生產經營的各個環節查找漏洞,測定風險點和風險度,進而幫助公司及時查錯糾弊,並對既成的損失提出應對策略。二是通過咨詢服務的方式,積極協助公司風險管理機制的建立和健全。三是在部門風險管理中發揮協調作用,協調各部門共同管理公司的風險,以防範由於錯誤決策帶來的風險。
二、內部審計參與風險管理應當注重的方面
(一)轉變觀念,樹立全新的審計監督理念。樹立全新的審計監督理念,就是要實現兩個方面的轉變。第一,要審計監督向風險性審計的轉變。日前,審計監督主要還是合規性審計,這種監督模式不利於有效地揭示風險,不能夠使企業內部審計目標與企業的目標相一致。第二,要實現事後檢查和監督向事中、事前監督和檢查的轉變。目前企業的內部審計更多地停留存對已經發生和完成事項的事後監督、檢查,側重於對已經出現的漏洞和突出的問題進行審查,並提出處理意見。這種監督方式是明顯滯後和被動的,不符合企業風險控制與防範的要求。因此,企業內部審計應積極探索風險管理審計,變被動為土動,開展事中和事前的監督和檢查,防患於未然,充分發揮內部審計監督和防範風險的效能。
(二)引入風險管理審計理念,樹立風險管理意識。風險管理審計以企業的管理活動為審計檢查的內容,對組織機構、決策的科學性、可行性、效益性和內部控制制度的合法性、完整性、合理性、有效性、經濟性等進行審核檢查,較為全面地提供所需要的有關經營管理活動方面的信息,有效防範經營風險和遏制了「道德風險」的發生;企業應當增強經營管理的透明度,從而達到監督和控制的目的。同時,通過風險管理審計可以有效地判斷企業防範風險的能力和水平,有效地幫助企業針對薄弱環節採取補救和糾正措施。
(三)理順內部審計管理體制,充分發揮內部審計防範風險的作用。企業設置內部審計機構應堅持兩條原則:一是獨立性原則。這足設立內部審計組織機構開展審計活動最重要的原則。在獨立性原則的基礎上,內部審計組織部門獨立行使市計職權,不受任何人員和部門的干預,充分體現審計的客觀性、公正性和有效性。二是權威性,內部審計組織地位的提高使得獨立性增強,為內部審計人員卓有成效地履行職責,發揮內部審計的職能作用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另外內部審計機構要有一定的處罰權,以此充分體現內部審計的權威性。內部審計只有在獨立性和權威性的保證之下,才能夠發現風險因素,並且對企業風險防範和控制有效性進行持續的監督和評價,幫助企業防範風險堵塞漏洞。
三、審計人員參與企業風險管理的途徑和方式
(一)進行風險的預測和識別。風險的預測和識別是指審計人員對企業所面臨的以及潛存的風險加以分析、判斷、歸類和風險性質予以鑒定過程,確定企業正在或將要面臨哪些風險。內部審計人員要對企業所面臨的主要風險進行預測和識別,並找出未被識別的風險,可採用的方法包括決策分析、可行性分析、因果分析和專家調查法、專家打分法、風險報酬法及解析方法等。
(二)對已經存在和將要發生的風險進行評估。企業的內部審計人員在收集和分析經營的各項信息的基礎之上,通常內部審計人員要將各種風險因素予以量化和評估,究其實質,就足審計人員的一種職業判斷。審計人員按照量化的風險水平的高低,對食業擬審計項目進行排序,從而確定開展審計工作的先後順序,進行風險評估應當考慮以下要素(但不限於以下因素):貨幣金額的大小、資產的變現能力、管理水平和經營能力、內部控制的有效性、上次審計的時間、市場環境等。依據以上的因素,可以將風險進行最化評估,應用各種管理科學技術,採用定性和定最分析相結合的方式,預測風險的大小,並找出主要的風險源,合理的評價風險可能產生的影響,以此為依據,對風險採取相應對策。
內部審計人員還必須了解企業的管理層對待風險的態度和風險對影響企業戰略目標實現的程度,以此確定審計工作計劃和目標。
(三)提出改進和防範的意見及建議。向企業的管理層提出如何降低和防範風險的建議的報告,使內部審計部門能夠幫助管理層有效防範和降低風險。內部審計機構可以根據不同的情況,提出避免風險、接受風險、還是降低風險的具體措施和建議,風險的防範的意見及建議為企業為降低已識別出的風險及其可能造成的損失採取的措施:以加強食業的風險管理,降低風險損失,並對有關部門所採取的風險防範措施進行監督和檢查。
採用改進和防範措施主要有:避免風險、損失控制、分散風險單位、轉移風險(包括轉移風險源、簽訂免除責任協議、利用合同中的轉移責任條款)和投保等。
四、充分掌握企業對風險防範的水平和控制的程度以確定審計范圍
風險審計的范圍就是收集重大風險的證據並進行分析、判斷的范圍,最為重要的就是內部控制,其中分別有建立風險防範機制的企業和尚未建立風險防範機制的企業。內部審計部門應當在充分評估風險的基礎上,應用風險因素的模式,確定風險影響的程度,制定審計上作計劃並確定審計工作的重點。審計主管領導就可以依此確定審計工作的范圍和先厲次序,對於高風險的業務和領域優先實施審計。
通過強化內部控制減少風險,對企業風險預警、防範和控制的評價和報告是風險審計的重點,對於尚未建立風險防範和控制機制的企業,內部審計人員應當提請管理層關注此種情況,並提出建立風險防範和控制機制的作用和意義。
內部審計要在企業風險管理中發揮作用以及保證風險管理的有效實施,必須得到企業管理當局的重視和支持。一些食業盡管設立了防範風險的管理部門,但不具有獨立性,其意見往往會屈從於管理層的壓力,這使得風險管理部門的作用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而內部審計部門獨立於其他管理部門,其風險評估的意見可以有接向企業的最高管理當局匯報,這樣會加強管理當局對內部審計部門意見的重視程度。
Ⅵ 近幾年發生的有關審計風險的案例有哪些
案例:安然審計失敗案
一。案情介紹安然通過會計創新的手法,設立特殊目的公司進行表外融資和交易安排虛增業績並隱瞞負債,最終導致公司破產。為其出具審計報告的會計師由銷毀帳目而接受司法審查。
二。本案的失敗原因與風險點(一)事務所經營戰略風險1.激進的創新業務 2.過快的業務擴張 3.新審計模式的迷信 4.商業文化過濃5.多元業務利益沖突 6.獨立性的缺失 7.有限責任經營模式 8.合夥人的道德風險安然審計失敗案的風險在哪裡?
三、學者對注冊會計師行業經營理念和方針的批評1.CPA以盈利為主導,已經墮落為非獨立行業2.為了共同利益而進行聯合和壟斷,又為了自身利益而惡性競爭;3.專業服務商品化,過度進行商業化的營銷,毫無專業文化品質;4.管理咨詢服務按企業負擔能力收費,體現不了價值取向和增值;5.推銷稅務籌劃,遊走於法律邊緣,公然向稅法挑戰;6.缺乏外部監督機制,行業協會自身的同業評價機制形同虛設,但業界又為了自身利益,以種種理由拒絕政府的監管;7.薪資結構,頭重腳輕,合夥人厚顏無恥地剝奪專業人員創造的財富,導致專業人才流失,專業服務水平下降。8.規模大不僅無助於獨立性的提高,反而成為獨立性的障礙。四。 注冊會計師業需要直面的職業風險和挑戰1.商業文化面臨專業風險考驗2.合夥文化面臨道德風險考驗3.獨立性面臨沖突業務考驗4.會計准則面臨技術創新考驗
Ⅶ 什麼是金融市場的道德風險
道德風險是80年代西方經濟學家提出的一個經濟哲學范疇的概念,即「從事經濟活動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進自身效用的同時做出不利於他人的行動。」 或者說是:當簽約一方不完全承擔風險後果時所採取的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自私行為。道德風險亦稱道德危機。道德風險(moral hazard)一詞是源於研究保險合同時提出的一個概念。簡單地說,由於機會主義行為而帶來更大風險的情形稱為道德風險。
理論上講道德風險是從事經濟活動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進自身效用時做出不利於他人的行動。它一般存在於下列情況:由於不確定性和不完全的、或者限制的合同使負有責 任的經濟行為者不能承擔全部損失(或利益),因而他們不承受他們的行動的全部後果;同樣地,也不享有行動的所有好處。顯而易見,這個定義包括許多不同的外部因素,可能導致不存在均衡狀態的結果,或者,均衡狀態即使存在,也是沒有效率的(Y科托威茨Y.kotouitz)。如果從委託——代理雙方信息不對稱的理論出發,「道德風險(MoralHazard)是指契約的甲方(通常是代理人)利用其擁有的信息優勢採取契約的乙方(通常是委託人)所無法觀測和監督的隱藏性行動或不行動,從而導致的(委託人)損失或(代理人)獲利的可能性」。
Ⅷ 審計道德風險有哪些
審計道德風險是指審計工作人員故意違反工作程序和審計紀律,給審計工作造成不良影響和後果的行為,是審計風險中最重要的表現形式。
引發審計道德風險的誘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信息不對稱誘發審計道德風險
在審計過程中,被審計單位往往比會計師事務所擁有更充分的會計信息: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承認,在2000年每l5份年報中的一份才有可能被審閱,根本沒有足夠的人手處理,而能夠破譯安然公司資產負債表的高級財務專家的人數更是鳳毛麟角。現實世界,由於人是有限理性的經濟人,同時信息又是不完全時稱的,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動機使得人有機會、也有積極性在交易中使用不正當的手段來謀取自身的利益。還因為信息不對稱而凸現「內部人交易」。它是傳統的盜竊行為在新的社會經濟關系條件下的衍生物,是利用知悉內幕信息的方便條件。從投資者兜里竊取財產.正是因為利用了信息關系給被害人設置陷講或圈套,它也是一種特殊的詐騙。
2.契約不完備的委託——代理關系誘發審計道德風險。
在現代審計關系模式中。審計服務的「實際委託人」缺位,產生道德風險。此時審計的「實際委託人」是社會公眾,但由於審計結果具有外部性和公共品的特徵以及實際委託人之間協商一致存在較高的交易成本,實際選擇並支付審計費用的人變成了被審計單位的管理當局。我國審計市場總體上並不需要甚至排斥高質量審計,被審計單位管理當局只是為「取悅」政府管制機構,沒有選擇高質量審計的需求,並有可能通過審計選擇權和審計費用支付對審計主體施加影響。審計關系模式實質演變成由被審計單位選擇審計師對自己業績進行審計,這明顯是買方市場。被審單位可以選擇自己滿意的審計師,而審計師卻沒有或很少有選擇委託人的實力,尤其在市場不規范,事務所之間惡性競爭的情況下,即使被審計單位需要高質量的審計,市場也缺少一種有效機制來區分不同質量的事務所。當然,此時的股東、其他利害相關者、行業組織等都可以對審計師施加一定的影響,但是,由於信息不對稱以及高昂的交易成本,其他各方監督的有限性,潛在的不可預見的公眾索賠風險。它的影響作用遠不如選擇權直接。所以,在各方的影響中,被審單位的選擇權是最直接影響到審計師是否有業務可做,是否有經濟利益可得。從合同獲取角度。取悅被審計單位成為獲取審計合同的必然行為取向,審計道德風險就會產生於這種扭曲的委託—— 代理關系。
3.不正當競爭壓價誘發審計道德風險。
聘請會計師事務所的委託人將審計授權後,就喪失了對審計過程的實際控制或監督權力。審計師因受託擁有這些權力。審計受託人按事先合同約定執行審計並向委託人提供工作報告。審計師在履行審計合同所規定的責任後,從委託人手中收取約定的審計費用。若被審計單位的審計代理選擇權對審計師生存產生威脅時,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人的第一層次需求是生理需求,只有在生理需求基本得滿足後,才會考慮或追求更高層次需求。審計師如果追求高質量的審計,其直接後果一是增加審計成本,在審計收費日漸降低趨勢下,增加成本只會降低收益;二是失去市場份額—— 「劣幣驅逐良幣」。作為有限理性「經濟^ 』,審計師或事務所必然會放棄更高層次的審計獨立性以及職業道德的追求。而且審計師和事務所由於不正當競爭性壓價,被迫接受與履行審計合約責任不相稱的收費條件後,其理性選擇就是通過簡化審計程序等偷懶方式以取得審計交易的均衡。這種低取費價值在信息不對稱條件下,為審計師和事務所道德風險的產生提供前提條件。
4.過低的法律責任軟化法律約束,放大審計道德風險。
目前我國審計環境中法律約束機制軟化,民事賠償機制不到住,監管力度弱等問題,導致審計師行為失當被發現概率不高,被起訴概率更低。即使被發現、被起訴,其處罰主要是以行政處罰為主,民事賠償的種種限制使賠償概率非常低,賠償金額嚴重不合理,對審計師和事務所的威懾作用不大甚至無效,反而放大了其道德風險的底線。這種低風險容易誘發新的道德風險。審計師可能會簽發一些嚴重失實的財務報袁;或者出於法律上的考慮,對一些嚴重失實的財務報表只是追加一些語氣緩和的提示。更嚴重的情況是會計師事務所規模越大,其抗擊風險能力更大.越敢於對一些存在重大疑問的財務報表簽發較好的審計意見。我國審計市場上出現的帶說明段的無保留意見審計報告,正是法律風險低的一種體現。作為經辦審計師,敢於簽發標准無保留意見,其原因是:法律風險幾近於零。
5.有限責任公司制的缺陷,導致審計道德風險。
在會計師事務所改制過程中,絕大多數事務所套用《公司法》改制為有限責任公司。而公司制源於兩權分離,會計師事務所是兩權高度合一。這造成會計事務所組織形式上的兩難境地:一方面按合夥制運行,除了法規不配套外,由於轉軌時期市場風險高度不確定,事務所很難接受;另一方面採用公司制又沒能抓住公司治理結構要點。即使在有限責任制下按《公司法》來規范,審計師及事務所也容易違規。因為在這種制度下,事務所所有者只以其出資額為限承擔審計失敗的賠償責任。其結果一是若連規所得大於其違規成本,審計師就有積極性違規,出具虛假審計報告;二是注冊資本越低,審計師出現審計失敗時賠償越低,就越有可能採取有損於獨立審計公信的敗德行為,導致道德風險外部效益異常明顯。
6.審計客體「收買審計原則」,導致審計道德風險。
審計客體通過「收買審計原則」。進一步強化審計師和事務所的道德風險。若審計客體按照法定程序披露財務信息與市場各利益主體客體存在著利益沖突,審計客體往往採取「有預定偏向的做賬」來粉飾報表信息,在面對審計主體的「批判性驗證」有兩種選擇:一是拒絕。二是收買。顯然拒絕審計不杼合游戲規則,剩下只有收買。而審計主體方面。在一個缺乏行業自律的審計服務供給環境下。也有兩種選擇:拒絕收買或被收買。在「殘酷的市場競爭壓力下」。為了生存而被收買可能是一種利益獲得的惟一選擇。綜上所述,審計的道德風險既有外部的誘因。又是一種內生變數。如果在研究和分析審計風險時把道德風險作為基本參數,這對如何約束防範審計道德風險的研究具有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Ⅸ 道德風險有哪些
道德風險並不等同於道德敗壞。道德風險是80年代西方經濟學家提出的一個經濟哲學范疇的概念,即「從事經濟活動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進自身效用的同時做出不利於他人的行動。」 或者說是:當簽約一方不完全承擔風險後果時所採取的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自私行為。道德風險亦稱道德危機。 金融中道德風險:資金短缺者獲得資金盈餘者提供的資金後,違反合約從事高風險投資活動。 保險中道德風險:投保者購買保險後可能降低自我防範意識,因為一旦發生事故,將由保險公司承擔損失。 股份公司中道德風險:亦稱「委託---代理問題」。所有權與控制權的分離可能使經理人員無視股東利益,按照自己的利益,利用自己的信息優勢,為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掩飾公司經營的真實狀況。 在經濟活動中,道德風險問題相當普遍。獲2001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斯蒂格里茨在研究保險市場時,發現了一個經典的例子:美國一所大學學生自行車被盜比率約為10%,有幾個有經營頭腦的學生發起了一個對自行車的保險,保費為保險標的15%。按常理,這幾個有經營頭腦的學生應獲得5%左右的利潤。但該保險運作一段時間後,這幾個學生發現自行車被盜比率迅速提高到15%以上。何以如此?這是因為自行車投保後學生們對自行車安全防範措施明顯減少。在這個例子中,投保的學生由於不完全承擔自行車被盜的風險後果,因而採取了對自行車安全防範的不作為行為。而這種不作為的行為,就是道德風險。可以說,只要市場經濟存在,道德風險就不可避免。
不良貸款法律風險監管風險籌資風險操作風險信用風險經營風險利率風險審計風險
經濟風險國家風險 環境風險 市場風險 財務風險 流動性風險 匯率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