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的基本特徵

道德的基本特徵

發布時間: 2020-12-17 09:30:37

Ⅰ 簡述中國傳統道德思想的基本特徵是什麼

主要特點為:
1、在來道德價值的最終自目標上,追求「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交融的境界。
2、在道德價值的應用上,重視道德思想與政治思想的融合。
3、在道德價值的導向上,為維護血緣關系、宗法制度和君主專制,強調個體服從整體。
4、在道德價值的分寸把握上,具有中庸居間的性質。
5、在道德價值的取向上,具有「重義輕利」、「貴義賤利」的傾向。

Ⅱ 簡述道德行為的基本特徵。

道德行為的基本抄特徵襲
1、道德品質與道德行為是統一的。
2、道德品質是自覺意志的結果。
3、道德品質是通過道德行為整體表現出來的穩定的特徵和傾向。
4、道德品質對於一個人的身心健康、塑造完美人格和立志成才具有重要的作用

Ⅲ 社會公德的基本特徵和主要內容是什麼

一、社會公德的基本特徵:

1、基礎性。社會公德是社會道德體系的基礎層次,它被認為是每個社會的最低道德規范,是維護社會公共生活正常發展的最基本道德要求。遵守社會公德是每個人在社會生活中的最低道德要求。在此基礎上,有許多更高的道德標准和要求。社會道德水平也反映了社會道德水平。

2、全民性。社會公德是社會全體成員都必須遵守的道德規范,具有最廣泛的群眾性和適用范圍。在同一個社會里,任何一個社會成員無論屬於哪個階級、什麼職業,都必須遵守社會公共生活的簡單規則,否則就會受到輿論的譴責。

3、相對穩定性。社會公德作為「多少世紀以來人們就知道的、千百年來在一切行為守則上反復談到的、起碼的公共生活規則」,是人類歷代調整公共生活中最普遍關系的經驗結晶。

這種最普遍的關系存在於不同的時代和社會形態中,因此調整這種關系的社會道德在歷史上比其他道德分支具有更大的穩定性。而且,隨著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展,社會道德始終保持和發展其進步性和合理性,消除其落後性和不合理性。

4、簡明性。社會公德大多是生活經驗的積累和風俗習慣的提煉,往往不需要做更多的說明就能被人們理解。

5、滲透性。社會公德具有廣泛的滲透性,它作為調節公共生活的准則,它包含了遵紀守法,保持公共衛生,敬老愛幼,尊師愛生,言而有信,互相關心,互相幫助,禮貌待人,互相謙讓,濟困扶危,拾金不昧,見義勇為等等。

二、社會公德的主要內容:

1、文明禮貌

2、助人為樂

3、愛護公物

4、保護環境

5、遵紀守法



(3)道德的基本特徵擴展閱讀:

社會公德的作用和重要性:

1、社會公德的作用:社會公德的這種作用體現在:一方面是肯定、維護和促進一切有利於或有利於社會和個人生存、發展和完善的思想和行為;另一方面否定、抑制和阻止一切有礙於或有害於社會和個人生存、發展和完善的思想和行為。

2、社會公德的重要性:隨著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變和發展,人們的公共交往領域在不斷擴展,人際傳播半徑也大大突破了以往的地域限制。人們之間,特別是陌生人之間的社會交往越來越頻繁和復雜。

相應地,規范人與人之間行為的規范必須豐富而復雜,其中一些規范被納入強制性法律規范,另一些規范則以社會公德的形式制約人們的行為。因此,正是公共傳播領域迅速擴張的社會背景,決定了社會公德在調整人們社會交往活動中除了法律法規外,在社會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Ⅳ 職業道德具有的特徵包括

1、職業性。職業道德的內容與職業實踐活動緊密相連,反映著特定職業活動對從業人員行為的道德要求。每一種職業道德都只能規範本行業從業人員的職業行為,在特定的職業范圍內發揮作用。

2、實踐性。職業行為過程,就是職業實踐過程,只有在實踐過程中,才能體現出職業道德的水準。職業道德的作用是調整職業關系,對從業人員職業活動的具體行為進行規范,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具體道德沖突。

3、繼承性。在長期實踐過程中形成的,會被作為經驗和傳統繼承下來。即使在不同的社會經濟發展階段,同樣一種職業因服務對象、服務手段、職業利益、職業責任和義務相對穩定,職業行為的道德要求的核心內容將被繼承和發揚,從而形成了被不同社會發展階段普遍認同的職業道德規范。

4、具有多樣性。不同的行業和不同的職業,有不同的職業道德標准。

(資料來源:網路:職業道德)

Ⅳ 簡述道德行為的基本特徵。

道德行為的基本特徵

1、道德品質與道德行為是統一的。回
2、道德品質是答自覺意志的結果。
3、道德品質是通過道德行為整體表現出來的穩定的特徵和傾向。
4、道德品質對於一個人的身心健康、塑造完美人格和立志成才具有重要的作用

Ⅵ 道德行為的基本特徵

道德行為的基本特徵在於,它是個體對他人和社會利益的自覺認識和自由選擇的表現。作為一種社會行為,它並不是孤立的純粹道德意義上的行為,它可以進行善惡評價。善惡的標准取決於它是否有利於他人和社會。

因此,道德行為也可以說是能夠按照一定的道德原則和規范進行評價的社會行為。它可以是一時性的,也可以是經常性的。那種已經鞏固且自動化了的道德行為變成了道德行為習慣。組織行為練習是使道德行為轉化為道德行為習慣的重要途徑。

(6)道德的基本特徵擴展閱讀

改善組織成員的道德行為

(一)挑選高道德素質的員工

人在道德發展階段、個人價值體系和個性上差異的存在使管理者有可能通過嚴格的挑選過程(挑選過程通常包括審查申請材料、組織筆試和面試以及試用等階段)而把低道德素質的求職者淘汰掉。

(二)建立倫理守則和決策規則

倫理守則是表明組織的基本價值觀和組織期望員工遵守的倫理規則的正式文件。倫理守則既要相當具體以便讓員工明白以什麼樣的精神來從事工作、以什麼樣的態度來對待工作,也要相當寬泛以便讓員工有判斷的自由。

(三)在倫理方面領導員工

高層管理人員在倫理方面的領導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①高層管理人員在言行方面是員工的表率——盡管他們所做的比所說的更為重要,所以他們作為組織的領導者要在倫理方面起模範帶頭作用。如果高層管理人員把公司資源據為己有、虛報支出項目或優待好友,那麼這無疑向員工暗示,這些行為都是可接受的。

②高層管理人員可以通過獎懲機制來影響員工的倫理行為。選擇什麼人和什麼事作為提薪和晉升的對象,會向員工傳遞強有力的信息。

(四)設定工作目標

員工應該有明確和現實的目標。如果目標對員工的要求不切實際,即使目標是明確的,也會產生倫理問題。在不現實的目標的壓力下,即使道德素質較高的員工也會感到迷惑,很難在倫理和目標之間做出選擇,有時為了達到目標而不得不犧牲倫理。

(五)對員工進行倫理教育

越來越多的組織意識到對員工進行適當的倫理教育的重要性,它們積極採取各種方式(如開設研修班、組織專題討論會等)來提高員工的道德素質。

(六)對績效進行全面評價

如果僅以經濟成果來衡量績效,人們為了取得結果,就會不擇手段,從而有可能產生不符合倫理的行為。如果組織想讓其管理者堅持高的倫理標准,它在評價過程中就必須把倫理方面的要求包括進去。在對管理者的評價中,不僅要考察其決策帶來的經濟成果,還要考察其決策帶來的倫理後果。

(七)進行獨立的社會審計

有不符合倫理的行為的人都有害怕被抓住的心理,被抓住的可能性越大,產生不符合倫理的行為的可能性越小。根據組織的倫理守則來對決策和管理行為進行評價的獨立審計,會使不符合倫理的行為被發現的可能性大大提高。

(八)提供正式的保護機制

正式的保護機制可以使那些面臨倫理困境的員工在不用擔心受到斥責的情況下自主行事。例如,組織可以任命倫理顧問,當員工面臨倫理困境時,可以從這些倫理顧問那裡得到指導。

Ⅶ 社會主義道德的特徵包括()

社會主義道德體系,是指社會主義道德不同層次、不同方面的行為規范有機結合起來的整體。它主要包括兩個方面:
一方面是指社會主義道德的內容體系,它由各方面的道德規范構成,如政治道德、商業道德、家庭道德以及各行各業都有自己具體的規范、具體的內容,各種規范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構成了社會主義道德的內容體系。另一方面是指社會主義道德的層次體系。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由低到高存在著四個層次的道德要求。處於最低層次的、也就是最簡單、最一般的道德要求,是社會主義起碼道德要求,它包括社會公德和家庭道德兩大部分。處於第二層次的是社會主義基本道德,具體概括為「五愛」,即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處於第三層次的是社會主義職業道德,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的特殊道德要求。
處於第四層次的是共產主義道德。這是社會主義時期的最高道德要求。以上這四個層次的道德要求有機結合,構成了社會主義道德的層次體系。
社會主義道德存在層次體系,這是由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特點決定的。
首先,由於社會主義時期的經濟基礎是多種經濟成分並存,多種利益主體並存,多種分配方式並存,這從根本上決定了社會主義的道德要求是多種層次並存。就所有制形式而言,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存在著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全民(國家)所有制、集體所有制、混合所有制、私人所有制和個體所有制等,多種經濟成分並存必然出現多種利益主體,包括國家利益、集體利益、私人利益、個人利益等等。私人利益也是個人利益,但這不是一般的個人利益,而是對社會財富佔有量相對較大的人的個人利益。據統計,到2000年底,全國40%以上的財富集中在1%的人的手裡。這1%的人的個人利益與一般的個人利益是不可同日而語的。由於存在著多重經濟成分和多重利益主體,決定了不能只有一種道德要求,必須要有適應多重利益主體的道德要求。
第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還存在著封建道德糟粕殘余的影響,還存在著西方資產階級道德中腐朽成分的影響,人們的思想覺悟還沒有達到足以完全抵制和消除這些影響的程度,這也決定了我們必須從實際出發,不能只有一種道德要求,而要有適應不同覺悟程度的人的道德要求。在「極左」時期,我們曾經企圖用一種美好的、理想化的道德去要求每個人,結果造成道德要求與道德現實脫節,道德承諾與道德行為背離,並沒有也不可能形成所期望的道德局面。

Ⅷ 道德有哪些基本特性

(一)調節手段的特殊性:道德的調節作用不是通過國家強行制訂和強制推行的,而是依靠社會輿論、教育、習俗以及人們內心信念的力量,自覺約束、自我節制、自我規范自己的行為。道德的調節作用雖然不需要強制執行機構,但道德評價卻貫穿於道德作用的全過程。

道德評價是通過善與惡、正義與非正義、公正與偏私、誠實與虛偽等道德觀念評價自己或他人的行為,從而調整人們之間的關系,促進個人良心道德品質和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

道德的調節作用也具有精神上強制性的一面,但它同法律規范、管理規范等硬性規范的強制性是不同的。不道德行為要受到社會輿論的壓力、群眾的批評、良心的責備,形成一種強大的意識力量的壓力,要人們悔過自新,棄惡從善,從而符合整個社會的行動規范。

(二)道德作用的廣泛性:道德作為調節人與人、個人與社會的各種利益關系的行為規范,其作用貫穿於人類的各個社會形態,廣泛地存在於社會關系的各個領域。道德作為獨立的意識形態,所涉及的范圍比政治、法律、宗教等更為廣泛。道德作用的廣泛性,要求人人都要講道德,自覺遵守道德的規范。

(三)道德規范的多層次性:歷史上各個時代的道德都有其層次和序列性,不論哪個階級的道德規范體系,都體現出多層次性的特點。

這是由於人們在社會生活中,處於各種關系之中。在一個階級內部、一個單位、一個家庭,人們之間的關系是多種層次的,社會關系的多樣性和層次性決定了道德規范的層次性。為此,我們應根據道德規范多層次性這個特點,對不同對象提出不同的道德要求。

(四)道德內容的階級性:在階級社會里,由於人們所處的經濟地位不同,階級利益也必然不同。這就形成了不同的甚至完全對立的道德觀念、道德原則和規范,以及不同的道德評價標准等。

在階級社會中,道德內容的階級性主要表現在:階級社會的一切道德,都是不同階級根本利益的反映,都是為一定階級的利益服務的;一切階級都是從自身的階級利益出發,確定本階級的道德原則、道德規范和道德評價標准;不同階級的道德,體現不同階級的意志和要求。總之,一切階級的道德,無不是該階級的一種特殊思想工具。

(五)道德形態的繼承性:道德作為一種相對獨立的意識形態,有著自身的發展過程。人類對於道德准則的認識,經歷了曲折的前進過程。階級社會中各階級的道德除了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內容之外,還有某些一致及相似之處,即人們必須普遍遵循的共同行為准則。

所以,堅持道德的階級性,並不排除道德的繼承性。當然,這種繼承性是在對前人道德遺產予以分析的基礎上進行批判地繼承,即吸取道德的優秀成果部分,剔除其糟粕的部分。

道德的以上特性,特別是道德的階級性和歷史繼承性啟迪我們,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道德觀,繼承中華民族傳統道德的積極思想和規范,用以豐富和完善社會主義道德體系,也包括我們公務員的道德體系,同時還要抵禦和消除腐朽道德觀念對我們公務員的進攻和腐蝕。

Ⅸ 請問道德的特徵是什麼

道德的起源

一、倫理學史上的爭論
神啟論把道德起源歸結於神秘的天啟和神的意志。
理念論倫理學認為道德起源於至高的理念和精神。教育論、環境論和社會關系論所指的外在條件和外部的事物已是屬人的事物和條件,這些思想已具有了唯物主義的萌芽和傾向。
先天論認為,道德根源於人生而有之的東西。
本能論認為道德根源於人的本能和本性。
人性論認為,道德根源於人類自然的天性,人的自然本性、本能決定共同的人性,是決定社會本質的共同的東西,因而也是決定道德的根本層次。所以一定社會的階級道德的產生和形成都是與人的自然本性密切相關的,人的本性不僅決定了道德的產生,而且決定了道德發展的總趨勢。道德正是為了滿足人們的本能欲求和自然感覺而產生的一種工具性的方式。
需要論認為,道德是人根據自己的生存發展需要,自己為自己立法的產物。道德作為人類社會的重要成果源於人的需要,人類社會產生了道德,就是因為道德滿足了人的某種需要。人類通過各種對世界的掌握方式來滿足自身的各種需要,以實現對自己的肯定和發展。而道德作為人類理性的結晶,不是表達個人的偏愛和欲求,而是表現人們的共同願望和需要。從道德發生的歷史看,道德產生於人們調節社會群體內部各種關系以維護一定社會秩序以及個人自我肯定、自我發展的需要。這用千百年來客觀存在著的道德協調性因素和進取性因素就可證明。

二、道德的起源
(一)經濟關系決定道德的產生是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道德根源於經濟關系,是從歸根結底的意義上講的。一是說決定道德產生的要素都是在經濟關系的不同作用下產生的;二是從歸根結底的意義上來理解經濟是道德的根源,可以避免對經濟決定道德產生簡單的、機械的理解。道德的產生最終只能從經濟關系中找到根源,經濟關系是道德產生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二)勞動實踐是道德產生的動因。首先,勞動實踐是人的創造性的體現。其次,經濟關系對道德的決定作用,是通過勞動實踐起作用的,勞動實踐是道德產生的根本動力。另外,勞動實踐的創造推動了道德的產生。
(三)倫理關系是道德發生的前提。道德是對利益的調節,而利益關系和矛盾是存在於廣泛的社會關系中的。沒有社會關系,就不會有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利益沖突,也就不會有道德的發生。只有在倫理關系中,在人與人的交往中,才存在調節和規范的問題。作為社會關系中的社會分工,是道德作為一種社會現象發生的關鍵。
(四)人的生存與發展需要是道德發生的誘因。首先,人類生存的需要是道德發生的直接原因。為了調節人們的利益需要,最初便形成了一些最簡單的行為規范和准則,以緩和利益的沖突和矛盾。其次,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人的生存需要不再是社會利益的主要矛盾時,由人們的發展的需要所引發的矛盾沖突就會成為道德所要調節的主要內容。
(五)意識水平是道德發生的主觀條件。人類的意識是在實踐中產生的,但一經產生就具有相對獨立性。這種獨立性一是表現在它使社會實踐中存在的經濟關系、社會關系服從於人的需要;二是表現在意識由不自覺到自覺的過程所形成的能動作用。

第二節 道德的本質

一、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道德的一般本質)
社會經濟關系對道德的決定作用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社會經濟結構的性質直接決定各種道德體系的性質。
2、社會經濟關系所表現出來的利益,直接決定著道德的基本原則和主要規范。
3、在階級社會中,人們在同一經濟結構中的不同地位和不同利益,也決定著各種道德體系的階級屬性、社會地位和彼此間的矛盾斗爭。
4、經濟關系的變化必然引起道德的變化。

二、道德是一種特殊的調節規范體系(道德的特殊本質)
1、道德規范是一種非制度化的規范。
2、道德規范沒有也不使用強制性手段為自己開辟道路。
3、道德規范是一種內化的規范。

三、道德是一種實踐精神(道德的深層本質)
道德需要促使人類結成相互滿足的價值關系,推動人們改善這種關系,調節人與人的交往、協作,完善人的人格,形成人類特有的實踐精神。
道德是有目的的活動。目的性是人類活動的最基本特徵,也是人類精神能夠進入實踐的主要依據。道德源於現實,又超越現實,道德是理想與現實的統一體。道德作為實踐精神,以其理想性、目的性指引人們的行為,將理想轉化為現實。學習倫理學不僅僅在於掌握有關的理論知識,更在於將這些理論知識應用於實踐。我們訴諸理智、情感,更要訴諸行動,自覺修養,成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

Ⅹ 社會主義道德的基本特徵是什麼

一、社會主義道德的基本特徵:
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回為原則,以誠實守信為重點答,以社會主義公民基本道德規范和社會主義榮辱觀為主要內容。
二、社會主義道德是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對中國古代優良道德傳統的傳承和升華,是中國革命道德傳統的直接繼承和發展。
1、社會主義道德是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的經濟基礎的反映;是在無產階級自發形成的樸素的道德基礎上,以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為指導,由無產階級自覺培養起來的道德;是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誠實守信為重點,以社會主義公民基本道德規范和社會主義榮辱觀為主要內容,以代表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的先進道德體系。
2、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道德的實質是真正的人的世界和人的關系的體現,即它們始終如一地關注人的發展與完善、關注人際關系的協調與和諧。

熱點內容
社會工作中級法規試題 發布:2024-09-20 08:01:39 瀏覽:13
每個月休息八天符合勞動法嗎 發布:2024-09-20 08:01:05 瀏覽:69
百萬網民學法律知識競賽活動 發布:2024-09-20 07:35:27 瀏覽:727
私人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4-09-20 07:29:00 瀏覽:61
貴州省計劃生育條例2017 發布:2024-09-20 07:07:36 瀏覽:762
司法考試超難 發布:2024-09-20 06:50:01 瀏覽:391
教育立法程序一般分為 發布:2024-09-20 06:45:48 瀏覽:427
羅雲法院院長 發布:2024-09-20 04:50:17 瀏覽:660
人民法院委託鑒定 發布:2024-09-20 04:30:59 瀏覽:678
如何完善我國刑事法律援助制度 發布:2024-09-20 03:29:33 瀏覽: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