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立法預測

立法預測

發布時間: 2022-06-30 04:09:47

❶ 怎麼論述法律的滯後性

法律的滯後性就是說法律是取決於立法者的認知水平等一系列因素,當在制定某個法律的時候預測的情況總是有限的,而社會又是快速發展的,此時先制定下來的法律對於新出現的新情況可能有顧及不到之處,這就是法律的滯後。

社會是運動的,但法律不可能時刻反映社會變化,便出現了法律的滯後性,這是法治無法迴避的代價。如果與社會一致的法條就適用,與社會不同步的法條因其滯後性就不適用,最終將沒有任何法律條文可適用。

面對法律的滯後性問題,我們應堅定不移地堅持依法辦事,但必須同時不斷提高立法技術,不斷強化修法程序,尤其是強化公民提出修法動議的權利,最大限度地解決法律的滯後性問題。

滯後性問題關於幾個方面:

一、法的作用

1、法的作用的特點:

①法的作用體現在法與社會的交互影響中;

②法的作用直接表現為國家權力的行使;③法的作用本質上是社會自身力量的體現。

2、法具有局限性

①法律是以社會為基礎的,法律不可能超出社會發展需要「創造」或「改變」社會;

②法律是社會規范之一,必然受到其他社會規范以及社會條件和環境的制約;

③法律規制和調整社會關系的范圍和深度是有限的;④法律自身條件的制約,如法的滯後性。

(1)立法預測擴展閱讀:

法律有一定滯後現象的原因:

(一)立法理念的偏差

我國立法的被動性首先體現在立法理念的偏差上。馬克思主義立法觀以立法與社會物質基礎相互關系作為我國立法的總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立法觀認為,立法的基礎是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立法者不是在製造法,而僅僅是在表述法的觀點等。

它強調物質的決定性和立法的客觀性,但是理論和實踐中曲解了它的內涵,在理念上產生了偏差:一方面認為一切立法行為都是因為社會物質生活條件而存在而發展,形成經濟基礎決定法的觀點。

片面看待立法,以至於一切與立法有關的行為都圍繞經濟展開,忽視了與社會管理緊密相關的立法,以至於社會生活中悲劇頻發而相關立法卻少之又少。

另一方面認為立法就是對社會物質的刻板寫照,否定了立法的主觀能動性以及對於社會的積極反作用。這就反映在一種具體的指導思想上,即先改革後立法的指導思想――以政策引導改革實踐,積累改革經驗,最後用法律的形式予以確認。

從立法工作看,過去著重考慮法律確認改革成果的作用較多,而對法律指導和推動改革的作用認識不足,由此造成:一是立法不適應改革的要求,許多在改革中產生的新事物,得不到立法的及時確認;二是不善於運用法律手段推進改革,仍習慣運用軟約束的政策性文件。

產生這種格局的原因是政策靈活多變,在我國建立初期,百廢待興,無法可依的時候,政策的作用不容小覷。但是隨著改革開放的加深,社會飛速發展,政策治標不治本的弊病逐漸凸顯,尤其是不具有國家強制力的特點,亟待法律的引導和監督。

「成熟一個,制定一個」的滯後立法觀對於瞬息萬變的社會管理情形已經捉襟見肘。因此這種舊的立法思想已經妨礙了社會管理相關法律的創新與完善,從而使得改革中出現的新矛盾找不到法律途徑來化解,政策思想得不到真正貫徹實施。

(二)立法運用的被動

特定時代的法只能是對特定階段法律關系一般性、普遍性的反映,那麼希望立法事無巨細,涵蓋一切法律關系,在現實社會中是不可能的。而面對社會高速的轉軌,立法永遠都是滯後的,這個論斷毋庸置疑。

我國法律體系具有成文法系的特點,注重法律的穩定性,所立之法一經公布確立並且生效實施,就不能朝令夕改,隨意變動。

而我國的社會體制正由封閉向多元開放的社會轉型,各種社會關系大量推陳出新,而法律的穩定性面對這樣多變的社會關系所表現出來的軟弱,是任何一個快速轉軌的國家無法避免的尷尬。

社會關系迅速發展,由此提出的繁重的立法任務,對我國立法者們來說也壓力不小。

(三)立法預測的輕視

社會變革與立法息息相關,也是立法的強大推動力。黨中央提出加強與創新社會管理,這與我國社會所反映的重要問題和解決這些社會問題的急迫程度有密切關系。社會問題主要存在於基層社會,當它們能夠引起黨中央領導高度關注的時候,證明其影響范圍較大又急需解決了。

其中與立法相關的熱點問題,尤其是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立法,亟待我們認真梳理、制定和完善。但是這些熱點民生問題,在現實社會中已經存在多時,並且引發了不小的社會矛盾,直至出現重大悲劇性後果才引起立法者們的思考和關注。

以食品安全為例,近年來,毒奶粉、「蘇丹紅」辣醬、石蠟火鍋底料、瘦肉精、毒大米、地溝油……問題食品之多,涉及范圍之廣,造成惡果之重,已到了令人談「食」色變的地步,特別是2008年爆出的「三鹿奶粉事件」,直接推動了當時正在三審中的《食品安全法(草案)》8個方面的修改。

按照道理說,該制定中的法案應該將這些社會頻發的重大食品安全問題考慮進去,為什麼卻又在悲劇發生後才進行所謂的調整和修改呢?立法如此滯後於社會需求,筆者認為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不論是立法學研究還是立法實踐以及立法制度的法律規定中,對立法預測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

運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考察和測算立法的發展趨勢和未來狀況,這就是立法預測。立法預測的主要任務是探尋現階段和今後一定時期內應當通過立法途徑加以解決的社會關系,同時對該社會關系進行立法預期達到的社會效果、可能產生怎樣的社會影響進行研究評估。

它的存在主要保證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從而有利於立法者作出科學適時的制定、修改、廢除和完善法律法規的決策。因此,立法預測是立法准備階段的關鍵環節。

隨著社會管理活動的發展,一些重大社會矛盾應成為立法活動的重點,由於這些問題在社會管理中本來就很難解決,通過立法對這些事項進行利益博弈,自然也會給立法工作帶來極大挑戰。

因此需要深入調查研究和科學論證,通過嚴謹的立法准備工作,才能充分認識和把握社會矛盾的發展變化,保證立法質量,使制定出的法律、法規盡可能具有可行性和前瞻性。

然而在立法實踐中,我國立法預測非常落後,缺乏對其理論、方法、技術、條件的研究,沒有立法預測的專門機構和專業人才;在立法實踐中,很少有人涉獵立法預測問題,因此法案起草者在立法技術、社會科學研究技術、立法理論和方法論上缺乏適當的訓練。

正是由於對立法預測的忽視,導致立法者不能深入社會了解社會一線問題,形成了兩種負面的立法態度和方法:(1)盲目的、隨意性的態度和方法,想到什麼法就立什麼法,喜歡立什麼法就立什麼法;(2)消極的、被動的態度和方法,哪方面出了問題就立哪方面的法,哪方面需要應付就立哪方面的法。

綜上所述,一些法律的出台缺乏主動性、科學性,而令社會管理活動無法同步進行,甚至就算頒布了卻因缺乏現實性而無法執行,坐等社會矛盾的激烈爆發,以悲劇收場。

可見,滯後立法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已遠遠超出我們的想像。這與我國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實施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目標和要求不相適應。

(四)信息溝通機制的缺失

立法是國家重大的政治活動,用來調整社會關系、緩解社會矛盾的有效手段之一,在這一活動的過程中,立法行為不會也不應該是完全獨立的,而是通過充分調研論證的基礎上,把各種利益訴求融入立法中。

然而,就是因為兩者互動不夠,造成立法者盲目、被動。從一方面來看,立法的行為過程本應該就是需要公民積極參與的民主立法,在廣泛收集民意的基礎上,進行科學的立法預測。

但是在立法實踐過程中,由於經常遇到一些復雜艱深的專業問題,所以法律草案起草者大多是專門的學者和專家。

從法案到法的過程幾乎是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狀態下進行,立法的公開渠道不夠暢通,公眾參與的可能性較小,過多的依賴於「精英」立法。導致各種利益群體少有途徑來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無法在相互交流基礎上進行利益博弈最大化。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_吳志攀:「互聯網+」的興起與法律的滯後性

❷ 立法准備階段分為幾個環節

立法准備階段可以分為兩個環節:
1、對於某一類事項、某一類社會關系,國家權利機關研究那一階段是否納入法規調整的范圍;
2、對於已初步決定納入法規調整的事項,如何擬就最初的法規文字。

❸ 簡述立法預測的種類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2-21

❹ 為什麼立法有一定滯後現象

有關立法滯後產生的主要原因
(一)立法理念的偏差
我國立法的被動性首先體現在立法理念的偏差上。馬克思主義立法觀以立法與社會物質基礎相互關系作為我國立法的總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立法觀認為,立法的基礎是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立法者不是在製造法,而僅僅是在表述法的觀點等。它強調物質的決定性和立法的客觀性,但是理論和實踐中曲解了它的內涵,在理念上產生了偏差:一方面認為一切立法行為都是因為社會物質生活條件而存在而發展,形成經濟基礎決定法的觀點,片面看待立法,以至於一切與立法有關的行為都圍繞經濟展開,忽視了與社會管理緊密相關的立法,以至於社會生活中悲劇頻發而相關立法卻少之又少;另一方面認為立法就是對社會物質的刻板寫照,否定了立法的主觀能動性以及對於社會的積極反作用。這就反映在一種具體的指導思想上,即先改革後立法的指導思想――以政策引導改革實踐,積累改革經驗,最後用法律的形式予以確認。從立法工作看,過去著重考慮法律確認改革成果的作用較多,而對法律指導和推動改革的作用認識不足,由此造成:一是立法不適應改革的要求,許多在改革中產生的新事物,得不到立法的及時確認;二是不善於運用法律手段推進改革,仍習慣運用軟約束的政策性文件。產生這種格局的原因是政策靈活多變,在我國建立初期,百廢待興,無法可依的時候,政策的作用不容小覷。但是隨著改革開放的加深,社會飛速發展,政策治標不治本的弊病逐漸凸顯,尤其是不具有國家強制力的特點,亟待法律的引導和監督。「成熟一個,制定一個」的滯後立法觀對於瞬息萬變的社會管理情形已經捉襟見肘。因此這種舊的立法思想已經妨礙了社會管理相關法律的創新與完善,從而使得改革中出現的新矛盾找不到法律途徑來化解,政策思想得不到真正貫徹實施。
(二)立法運用的被動
特定時代的法只能是對特定階段法律關系一般性、普遍性的反映,那麼希望立法事無巨細,涵蓋一切法律關系,在現實社會中是不可能的。而面對社會高速的轉軌,立法永遠都是滯後的,這個論斷毋庸置疑。我國法律體系具有成文法系的特點,注重法律的穩定性,所立之法一經公布確立並且生效實施,就不能朝令夕改,隨意變動。而我國的社會體制正由封閉向多元開放的社會轉型,各種社會關系大量推陳出新,而法律的穩定性面對這樣多變的社會關系所表現出來的軟弱,是任何一個快速轉軌的國家無法避免的尷尬。社會關系迅速發展,由此提出的繁重的立法任務,對我國立法者們來說也壓力不小。
(三)立法預測的輕視
社會變革與立法息息相關,也是立法的強大推動力。黨中央提出加強與創新社會管理,這與我國社會所反映的重要問題和解決這些社會問題的急迫程度有密切關系。社會問題主要存在於基層社會,當它們能夠引起黨中央領導高度關注的時候,證明其影響范圍較大又急需解決了。其中與立法相關的熱點問題,尤其是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立法,亟待我們認真梳理、制定和完善。但是這些熱點民生問題,在現實社會中已經存在多時,並且引發了不小的社會矛盾,直至出現重大悲劇性後果才引起立法者們的思考和關注。以食品安全為例,近年來,毒奶粉、「蘇丹紅」辣醬、石蠟火鍋底料、瘦肉精、毒大米、地溝油……問題食品之多,涉及范圍之廣,造成惡果之重,已到了令人談「食」色變的地步,特別是2008年爆出的「三鹿奶粉事件」,直接推動了當時正在三審中的《食品安全法(草案)》8個方面的修改。按照道理說,該制定中的法案應該將這些社會頻發的重大食品安全問題考慮進去,為什麼卻又在悲劇發生後才進行所謂的調整和修改呢?立法如此滯後於社會需求,筆者認為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不論是立法學研究還是立法實踐以及立法制度的法律規定中,對立法預測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
運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考察和測算立法的發展趨勢和未來狀況,這就是立法預測。立法預測的主要任務是探尋現階段和今後一定時期內應當通過立法途徑加以解決的社會關系,同時對該社會關系進行立法預期達到的社會效果、可能產生怎樣的社會影響進行研究評估。它的存在主要保證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從而有利於立法者作出科學適時的制定、修改、廢除和完善法律法規的決策。因此,立法預測是立法准備階段的關鍵環節。隨著社會管理活動的發展,一些重大社會矛盾應成為立法活動的重點,由於這些問題在社會管理中本來就很難解決,通過立法對這些事項進行利益博弈,自然也會給立法工作帶來極大挑戰,因此需要深入調查研究和科學論證,通過嚴謹的立法准備工作,才能充分認識和把握社會矛盾的發展變化,保證立法質量,使制定出的法律、法規盡可能具有可行性和前瞻性。然而在立法實踐中,我國立法預測非常落後,缺乏對其理論、方法、技術、條件的研究,沒有立法預測的專門機構和專業人才;在立法實踐中,很少有人涉獵立法預測問題,因此法案起草者在立法技術、社會科學研究技術、立法理論和方法論上缺乏適當的訓練。正是由於對立法預測的忽視,導致立法者不能深入社會了解社會一線問題,形成了兩種負面的立法態度和方法:(1)盲目的、隨意性的態度和方法,想到什麼法就立什麼法,喜歡立什麼法就立什麼法;(2)消極的、被動的態度和方法,哪方面出了問題就立哪方面的法,哪方面需要應付就立哪方面的法。綜上所述,一些法律的出台缺乏主動性、科學性,而令社會管理活動無法同步進行,甚至就算頒布了卻因缺乏現實性而無法執行,坐等社會矛盾的激烈爆發,以悲劇收場。可見,滯後立法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已遠遠超出我們的想像。這與我國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實施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目標和要求不相適應。
(四)信息溝通機制的缺失
立法是國家重大的政治活動,用來調整社會關系、緩解社會矛盾的有效手段之一,在這一活動的過程中,立法行為不會也不應該是完全獨立的,而是通過充分調研論證的基礎上,把各種利益訴求融入立法中。然而,就是因為兩者互動不夠,造成立法者盲目、被動。從一方面來看,立法的行為過程本應該就是需要公民積極參與的民主立法,在廣泛收集民意的基礎上,進行科學的立法預測。但是在立法實踐過程中,由於經常遇到一些復雜艱深的專業問題,所以法律草案起草者大多是專門的學者和專家,從法案到法的過程幾乎是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狀態下進行,立法的公開渠道不夠暢通,公眾參與的可能性較小,過多的依賴於「精英」立法,導致各種利益群體少有途徑來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無法在相互交流基礎上進行利益博弈最大化。
近年來,我國立法學界已經認識到「公民參與」的重要性和急迫性,公民參與立法的呼聲一波高過一波,為了能更全面地反映不同群體、不同階層民意對立法的願望和要求,立法不論在制度上和還是實踐中都有所考慮,並開通了多種渠道吸引公民參與,直接體現民主立法,但是發展相當緩慢,成效不明顯。這些都表明了立法機關和民眾之間並沒有建立一種長期、有效和直接的互動機制,這種良性循環的缺失,直接導致立法沒有以一定的科學方式和手段對民主內容進行必要的集中,也沒有從廣泛的、宏觀的、甚至是零散的和盲目的話語中提煉出能夠真正反映絕大多數人民的意願,立法與民眾意願出現鴻溝,自然容易形成立法滯後。

❺ 法的制定的立法技術

1、立法技術是指在整個立法過程中產生和利用的經驗、知識和操作技巧,包括立法體制確立和運行技術、立法程序形成和進行技術、立法表達技術等。這里主要是指立法表達技術,它包括:
①規定性法律文件的內部結構、外部形式、概括的語言表達、文體的選擇技術等;
②法律規范的結構和分類技術;
③規范性法律文件規范化和系統化技術。
2、立法技術的內容立法技術有立法預測技術、立法調查技術、立法規劃技術、立法決策技術、立法協調技術、立法表達技術以及立法監督技術等。這里僅句立法表達技術要求的重要內容予以敘述。
第一,規范性法律文件的表達。規范性法律文件的要求,也就是規范性法律文件的規范化。首先,法的名稱的表達要規范和統一也就是說,不同的制定法律的機關所制定的法律文件,因為其法律效力層次不同必須有不同的名稱來表達。
②法的內容要完整,法的要素應該齊全、完備。
③法的體例安排要規范和統一。
第二,法律規范的表達。法律規范的表達要做到完整、概括和明確。
第三,立法語言的運用。立法語言的運用要做到准確、嚴謹和簡明。
①所謂准確,就是說要用明確肯定的語言表達明晰的概念。
②所謂嚴謹,是指用邏輯嚴密的語言表達法律規范的內容。
③所謂簡明,是指用盡可能簡練明白的語言表達法律的內容。

❻ 法的創制名詞解釋是什麼

法的創制,通常與廣義立法含義相同,指由特定的政權機關依據一定職權和程序、運用一定技術、為體現執政階級意志所進行的,制定、認可、修改、補充和廢止法律規范的活動。

社會主義法的創制,應是工人階級領導下的廣大人民根據經濟、政治和其他社會生活的客觀需要,依據法定製度,將自己的意志上升為國家意志、最終表現為法的形式的活動過程,也是充分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吸收廣大人民群眾參加國家政權活動的過程。

法的創制,通常可分三階段

(1)前立法階段,即立法准備階段。這一階段的基本工作是作出立法創意和決策,進行立法預測、規劃和法案的准備、起草、修改。立法創意和決策主要是有權立法的機關或決策者的工作;立法預測和法案的准備、起草、修改,主要是具體的立法工作者的操作性工作;立法規劃是兩者結合的工作。

(2)中立法階段,即由法案變為法律或其他規范性法律文件的階段,包括提出、審議、表決、通過法案和公布法律或其他規范性法律文件。這一階段的立法工作一般更具程式化,通常所說立法程序,即為這一階段的程序。

(3)後立法階段,即完善法律規范或法律規范性文件的階段,主要包括立法解釋,立法備案,法的修改、補充或廢止,法的編繁等。法的創制各階段各有特定的目的、任務和方式,又是緊相關聯的完整的過程。許多法學著述講到法的創制階段或立法過程,只講三個階段中的第二階段,是片面的。

❼ 立法的各種規范職能與法的規范職能有哪些共同點與不同點

相同點:都屬於法的內容
不同點:
立法的規范職能:
(一)、立法的指引回職能
(二)、立法的評價職答能
(三) 、立法的預測職能
(四)、立法的強制職能
(五)、立法的教育職能
法的規范功能,具體的就是:
1、 指引作用--作為自己行為的標准
2、 評價作用—以法的標准評價別人的行為
3 、預測作用—對人與人之間的行為
4、 教育作用

❽ 立法的表達技術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1、規定性法律文件的內部結構、外部形式、概括的語言表達、文體的選擇技術等。

規范性法律文件的表達。規范性法律文件的要求,也就是規范性法律文件的規范化。首先,法的名稱的表達要規范和統一也就是說,不同的制定法律的機關所制定的法律文件,因為其法律效力層次不同必須有不同的名稱來表達。

2、法的內容要完整,法的要素應該齊全、完備。

法律規范的表達。法律規范的表達要做到完整、概括和明確。

3、法的體例安排要規范和統一。

法律規范的表達。法律規范的表達要做到完整、概括和明確。

4、法律規范的結構和分類技術;

5、規范性法律文件規范化和系統化技術。

6、立法語言的運用。立法語言的運用要做到准確、嚴謹和簡明。

①所謂准確,就是說要用明確肯定的語言表達明晰的概念。

②所謂嚴謹,是指用邏輯嚴密的語言表達法律規范的內容。

③所謂簡明,是指用盡可能簡練明白的語言表達法律的內容。



(8)立法預測擴展閱讀:

用立法表達中國人的精神:

這些年,熱點社會新聞中常常有好心人挺身而出、見義勇為,卻反而可能被要求賠償,讓「流血又流淚」。長此以往,誰還敢對陌生人出手相助?

民法總則為匡正社會風氣,鼓勵見義勇為的行為,不僅規定,因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

而且還規定,因保護他人民事權益使自己受到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民事責任,受益人可以給予適當補償。沒有侵權人、侵權人逃逸或者無力承擔民事責任,受害人請求補償的,受益人應當給予適當補償。

「法不遠人,民法乃至法律中充滿著濃厚的人文關懷色彩。」中國民法學研究會秘書長助理王雷認為,民法總則第183條、第184條中關於對見義勇為行為的鼓勵和寬容,是團結互助、友善待人的社會美德在民法典具體規則中的體現,增強了民法典的道德底蘊。

以法安天下,才能以德潤人心。在一個利益日趨多元、結構深刻變動的社會中,道德價值的堅守更加離不開可靠制度的支撐。老百姓對於得到廣泛認同、較為成熟的道德要求及時上升為法律規范有迫切需求。

❾ 如何發揮人大在立法中的主導作用 推動科學立法民主立法精準立法

堅持人大在立法中的主導地位,推動科學立法、民主立法、精準立法,提高立法的針對性和精細化水平,是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立法工作的一個重要著力點,也是充分發揮立法引領和推動作用的必然要求。按照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關於地方人大立法的工作要求,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作為法定的立法機關和立法機構,在立法過程中應進一步明確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立法主體地位,彰顯主要的、導向性的主體功能,充分發揮人大及其常委會在地方立法中的主導作用。
一、要注重發揮人大在立法選項中的主導作用
法律法規立項工作是體現人大立法主導作用的關鍵,是立法主導性的第一道關口;制定立法規劃,選擇確定好立法項目,決定著地方立法的價值取向,關系著立法工作的成敗得失。一般法規立項要經過立法預測、立法徵集、調查研究、分析比較和科學論證。在立法選項階段,地方人大一定要牢牢把握主動權,不斷健全立法項目公開徵集制度,堅持立法公開、開門立法。首先要通過各種媒體,向社會廣泛徵求立法項目,積極引導公眾提出立法項目,廣納民聲民意,克服以往那種以行政部門申報為主、受制於行政部門立法積極性的不良現象。其次立法選項要體現人民意志。立法選項涉及具體應該立什麼法?需要立什麼法?要根據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的需求,按照輕重緩急、成熟與否的原則進行逐項論證。應注意堅持問題導向,從服從服務於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考量、且急需解決的事項中選取立法項目,而對那些涉及有關行政執法方面的立法項目、或一些立法條件不成熟、條件不具備、需要不迫切的問題,堅持能不立就不立,能緩立的就緩立,要加強重點領域立法,把保障公民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保障公民人身權、財產權、基本政治權利,保障公民經濟、文化、社會等各方面權利作為立法重點,實現公民權利保障法治化。再次要做好立法項目的統籌協調,做好立法選項的審查工作。一方面應積極探索立法協商的方式、方法和途徑,建立健全立法決策咨詢制度,加強人大及其常委會與政府的整體協調,通過召開立法徵集座談會、論證會、聽證會,充分聽取社會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對初選立法議題進行逐一篩選,從而使立法選項既能充分反映民意,又能體現各方利益平衡;另一方面立法計劃編制要注重長遠規劃和年度計劃相結合,長遠規劃要進行預測和頂層設計,注重前瞻性、戰略性,注重法律法規體系的科學性和完整性。年度計劃要以問題為導向,注重解決社會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防止受部門提議立法權的誘導,努力改變「政府提什麼,人大立什麼」的傳統慣例,從而為立法決策更加充分體現各方面、各領域對立法引領和推動作用的呼聲和期盼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要注重發揮人大在立法起草中的主導作用
立法的起草工作直接關繫到法律的質量,也決定著立法工作的成敗。因此,立法計劃由誰來編制? 法規草案由誰來起草? 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立法的質量和水平。目前,關鍵是加強人大的主導作用,明確立法權力邊界,切實改變過去那種法律法規草案文本由政府部門起草、再提交人大審查,向社會徵求意見提請人大審議通過的錯誤做法,從體制機制和工作程序上有效防止部門利益和地方保護主義法律化。地方人大在具體的立法實踐中,不能當「甩手掌櫃」,要敢於勇於挑起立法計劃編制和主導法規草案起草的重擔,推進立法主體多元化,一些立法事項,既可以聘請相關法律顧問、由人大專門委員會或常委會相關工作機構負責起草法規草案,也可以委託大專院校、專家學者、社會團體、科研機構或者公民起草,還可委託市轄區(縣、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在廣泛徵集民意、認真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地方性法規草案的建議稿。對綜合性、全局性、基礎性等重要法律草案,應當成立由人大及其常委會有關專門(工作)委員會牽頭、政府法制辦和有關部門、人大代表及專家學者共同組成的專項立法起草小組,積極探索立法機關主導、社會各方有序參與的立法途徑和方式,拓寬公民有序參與立法途徑,充分汲取各方智慧,廣泛凝聚社會共識;對部門間爭議較大的重要立法事項,由決策機關引入第三方評估,通過座談、咨詢和分析論證,並將法規規章草案向社會公開,充分聽取各方意見,最後協調決定。同時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規集中起草制度,積極探索開放式、多元性的起草機制,建立健全立法專家顧問制度、徵求人大代表意見制度、向下級人大征詢立法意見機制、社會公眾溝通機制,發揮好人大在立法起草過程中的統籌協調作用。
三、要注重發揮人大在立法審議中的主導作用
立法審議是立法的重要環節,法律法規草案的審議工作也是立法工作的最後一道關口,必須精雕細琢,細之又細,充分發揮常委會組成人員、人大代表的作用。首先,要嚴格遵守立法程序,依法行使立法權。立法審議法規草案是一項政治性、法律性、程序性很強的工作,決不能簡單省事走過場,必須嚴格按照法定的立法程序進行。提交人大審議的法規草案應有提案人、依法向本級人大提出法規案,先由專門委員會對法規草案進行審查,並向大會作出說明;列入大會議程的法規案印發會議,由人大及其常委會組織進行討論,提出修改意見,法規案在審議中有重大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可授權常委會相關機構根據代表的意見做出修改,提請下一次會議進一步審議;對法規草案涉及的一些重要問題意見分岐較大、爭執不下時,可暫緩審議。這里需要說明和強調的是審議法規案,應盡量採用「二審三表決」(即經過兩次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後不提交第二次會議表決,在召開第三次人大常委會會議時不再進行審議,直接提交第三次會議表決)或「三審」(即經過三次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後提交第三次會議表決)的審議模式。目前最常用的「二審」(即經過二次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後提交第二次會議表決)方式,普遍存在以下缺憾:草案在第二次會議期間審議提出來的許多意見,由於馬上要提交表決,時間緊迫,人大法制機構來不及仔細推敲,難於充分研究吸收。「二審三表決」的審議方式可以充分利用第二次和第三次人大常委會會議間隔的兩個月時間,解決以上缺憾。其次要保證充分的審議時間,充分汲取各方智慧。一方面,要克服直到人大常委會會議召開前一天才拿到法律法規草案的現象,敦促有關議案提前提交並送到審議者--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和有關人大代表手上,讓他們有足夠的時間進行審議前的研究、分析和論證,這是決定草案審議工作質量的前提。另一方面,在人大常委會會議期間,審議時間也要給足,讓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有充足的時間逐條甚至逐句審議草案條文,同時也給人大法制機構留足時間研究吸收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在審議中提出的修改意見。對立法中的重大問題和分歧意見,需要在深入調研基礎上,把握好各方利益訴求,平衡好各種利益關系,防止部門利益法制化,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第三,要明確各審次的審議重心,提高表決程序科學性和民主化水平。一審著重審議草案的體例、框架、結構和重點、焦點問題。二審要對草案的條文進行逐條逐句審議;三審重點看吸納公眾意見進行立法修改情況。同時應探索法規草案條文單獨表決機制,對經過修改後仍有重大分歧的個別條款,先實行單獨表決,然後才進行整體表決,從而真實反映審議者的意見。對涉及面廣、綜合性強,事關區域改革發展穩定和人民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項作出規定的法規草案,建議事先進行立法評估,進行科學論證分析,提請人代會審議通過,發揮好人民代表大會的立法功能作用,從而使地方立法上合國家法律政策規定,下合人民群眾的心願和要求,真正實現科學立法、民主立法、精準立法,推動全面實施依法治國的進程。

❿ 立法的技術內容

立法技術 (廣義)指在法的創制過程中所形成的一切知識、經驗、規則、方法和技巧等的總和。(狹義)如何表達規范性法律文件的內容的知識、經驗、規則、方法和技巧等,包括法律文件的內部結構、外部形式、概念、術語、語言、文體以及立法預測、立法規劃等方面的技術。立法技術的價值和目的在於使法律規范的表達形式臻於完善,使其與內容相符合,以便法律的遵守和適用。采不同標准可分為預測技術、規劃技術和表述技術。

熱點內容
商標權利人鑒定結論承擔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23 07:37:58 瀏覽:408
行政法律關系的不對等性 發布:2025-01-23 07:28:29 瀏覽:228
勞動法團建 發布:2025-01-23 06:38:49 瀏覽:868
公司法律顧問年度總結報告 發布:2025-01-23 06:30:36 瀏覽:143
經濟法合同法提綱 發布:2025-01-23 06:30:27 瀏覽:456
陪標有什麼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23 06:14:52 瀏覽:15
安全標准化法律法規清單 發布:2025-01-23 05:55:24 瀏覽:658
公司法修改回購 發布:2025-01-23 05:43:20 瀏覽:271
經濟法產品質量多選題 發布:2025-01-23 05:43:10 瀏覽:170
民法上的時效是指 發布:2025-01-23 04:38:28 瀏覽: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