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宣傳
❶ 普法宣傳的重要性及意義
法律分析:目的在於通過法制宣傳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質、推進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實施、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法律依據:《中央宣傳部、司法部關於在公民中開展法制宣傳教育的第五個五年規劃》 法制宣傳教育是提高全民法律素質、推進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實施、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一項基礎性工作。繼續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是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屇五中全會精神的一項重要任務,是實施「十一五」規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保障。各級黨委、人大和政府要高度重視法制宣傳教育工作,切實加強對法制宣傳教育工作的領導和監督,把這項工作納入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確保「五五」普法規劃落到實處。全黨同志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要帶頭學習法律知識,努力提高憲法意識和法制觀念,不斷增強依法執政和運用法律管理經濟和社會事務的本領。要進一步加強公務員法制宣傳教育,提高法律素養,做到依法決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不斷提高工作效率和為人民服務的水平。要進一步加強法制宣傳教育立法,促進法制宣傳教育工作的制度化和規范化。各地區各部門各行業都要結合實際,大力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工作,堅持學用結合,深入推進依法治理,全面提高全社會法治化管理水平,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
❷ 如何促進立法的公眾參與,使得立法能夠更好地反映公共利益
擴大公眾參與,是民主立法、科學立法的必然要求。近年來,公眾參與地方立法已經成為地方立法發展的必然趨勢,其不僅能夠克服地方立法中可能存在的地方保護主義和部門利益傾向,提高地方立法質量,還可以提升地方立法的公眾認同度,降低地方立法實施的風險和成本,增強地方立法實施效果。但必須看到,當前公眾參與地方立法在具體實踐中還存在諸如公眾參與意識不高、參與能力不強、參與渠道不暢、參與效果不好等問題,影響和阻礙了公眾參與地方立法的功能發揮,亟待尋找對策將其完善。
提高公眾參與地方立法的意識。只有公眾內心真正願意參與地方立法,參與的效果才可能會更好。當前,地方立法機構向公眾徵求意見時,往往由於公眾參與地方立法的意識不強,導致參與的熱情和積極性不高。對此,應加強公眾參與地方立法的法制宣傳。可以通過報紙、電視台、電台、網路等媒體加強公眾參與立法的相關法制宣傳,給公眾提供一個了解地方立法的機會,使公眾明白地方立法同他們的利益息息相關,進而有效調動公眾參與立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要通過主動引導公眾參與地方立法,提高公眾參與地方立法的意識。在公眾參與意識和積極性不高的情況下,地方立法機關可以深入公眾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主動引導公眾參與地方立法,通過長期引導將地方立法參與轉化為公眾的自發行為。要通過營造參與型民主政治文化氛圍,促使公眾樹立參與地方立法的意識。在公眾中培育參與型法律文化,增強公眾參與信心,從而促使公眾樹立起參與地方立法的意識,使公眾參與從被動式消極參與轉變為主動式積極參與。
提升公眾參與地方立法的能力。公眾參與地方立法能力的強弱對於公眾參與地方立法效率高低的影響至關重要。當前,我國公眾參與地方立法的實際能力還比較低,由此導致公眾參與的質量較低。地方立法機關應當確立立法信息公開制度,這是提升公眾參與地方立法能力的前提。只有在信息相對對稱的情況下,公眾才有參與地方立法的能力。因此,地方立法機關應當主動公開立法過程,確立多樣的信息發布體系,將立法信息最大范圍地傳遞給公眾,使公眾能夠了解立法目的、立法過程和其中的利益均衡,從而給公眾參與地方立法提供必要信息前提。開展公眾參與地方立法的方法培訓,提升公眾參與地方立法的能力。就當前我國公眾參與地方立法提出的意見而言,原則性意見居多,缺乏可操作性,創新性建設性的意見少之又少。有鑒於此,可以到社區、學校、機關、企事業單位等地方開展公眾參與地方立法的方法培訓,教授公眾參與地方立法的方法,提升公眾參與地方立法的能力。引導公眾參與地方立法的有序化,提高其參與集合能力。當前公眾參與地方立法多以個體化、隨機化形式出現,尚處於無序狀態。未來需要地方立法機關加以適當引導,引導公眾適度集中參與,以集體智慧提升公眾參與地方立法的影響力和主動性。
完善公眾參與地方立法的渠道。只有參與渠道暢通,公眾參與地方立法的效果才能得到有效體現。當前,我國公眾參與地方立法雖然已經建立了不少渠道,但其多樣性、便捷性仍不夠,尚需結合時代發展作出完善。要優化公眾參與地方立法的傳統渠道。對於傳統的信函、電話、傳真、意見箱、電子郵件、網站留言板、面談、問卷調查、座談會、聽證會等行之有效的公眾參與地方立法渠道,要用好用足,進一步優化其參與便捷性,降低公眾參與的難度,提高其參與廣泛性。要積極探索公眾參與地方立法的新渠道、新方式。除了優化公眾參與地方立法的傳統渠道以外,還要積極探索公眾參與地方立法的新渠道,尋找更加行之有效的公眾參與途徑,例如微博、微信調查和聽證等,創造更多機會,使公眾與地方立法者和決策者能共同進行討論、商議、評估、選擇。此外,
❸ 如何充分發揮法治文化在新時期法制宣傳中的作用
一、法治文化是弘揚和傳播社會主義法治精神的重要載體
法治文化是一種以弘揚法治精神和傳播法治理念為宗旨的法律實踐活動。一方面,它培養形成了人有關法的理念、心理和習慣;另一方面,它給大家灌輸了對法的崇尚和信仰意識。大量的法律法規是一種法治文化,這是一種看得見的文化。以往的普法宣傳重點就是放在了「宣傳以憲法為核心的法律法規,宣傳新頒布的法律法規」上,這在客觀上給人們造成普法就是「學法」、「知法」和「懂法」的印象。但普法的實質,應當是傳播先進文化精神和文明理念的過程,僅僅機械、教條地講法條、說法言法語,這不是法制宣傳的根本目的。十七大報告在黨的報告中首次提出了「加強法制宣傳,弘揚法治精神」這一概念,標志著我們黨對「法」的理解與追求又躍上了一個新的層面,標志著中國特色民主法治建設將走入一個新時代。而法治文化所蘊涵的法治觀念意識、價值取向,正是宣傳法治理念、法治心理和傳播先進文化的有力工具,將法治文化建設作為法制宣傳中「弘揚法治精神」的有效載體,必將促進法治文化氛圍的形成和法治精神的崇尚,提高法治建設的「軟實力」。
二、法治文化是傳播現代法治理念的重要途徑
1、法治文化在宣傳的效用上有著巨大潛力。文化是宣傳工具的靈魂,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精神力量。 任何一個國家、一種文明在文化上的成就,較之於經濟和政治,往往具有更持久的競爭力和生命力。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文化的力量滲透其間,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文化建設也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思想保證、輿論支持和精神動力。無論是影響力、滲透力,文化都有著與生俱來的優勢。建設法治文化,就是要發揮文化的作用與魅力,通過倡導和組織各種法治文化活動,使人們在喜聞樂見的法制宣傳活動中,自覺接受法律知識的傳播和法治思想、法治習慣的熏陶,享受著法治文明帶來的身心愉悅,在自覺自願的學習中不斷提高法律意識和法律素質。
2、法治文化在宣傳的形式上體現了以人為本。在以往的普法工作中,我們更多運用的宣傳方法是政治教育的模式,集中大課學習、小課宣講,板報宣傳,條文灌輸,重形式輕效果,重知識輕理念,這種宣傳模式很難激發起自覺自願的學習興趣,更不要說法治理念的傳播與滲透了。法治文化則不同,它的形式可以活潑,它的內容可以多樣,可以涉及到道德與法律、情感與法律等方方面面。它能將理性與感性、剛性與柔性有機地結合起來,更能適應普通人的審美觀念和精神需求。近幾年在全國各大電視傳媒開辟的一些法治欄目,都在進行著這些方面的實踐,力圖用觀眾最易接受的方式傳播著現代社會的法制文明,其實就是法治文化的一種表達。在今天倡導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的時代里,我們需要的正是這種宣傳方式,潛移默化,潤物無聲。
3、法治文化在傳播的功能上有著突出的優勢。首先,從傳播的范圍來看,文化傳播覆蓋面是一般工作所無法比擬的,發展法治文化,就是要通過增強覆蓋面,將法治理念傳播到機關、企事業單位、農村、社區,讓每個公民都能接觸到、感知到;其次,從傳播的主體來說,法治文化的傳播主體更加廣泛,有法制宣傳工作者、專家學者、學生、甚至是文藝工作者,只要有熱情,就可以參與到法治文化建設的大潮中,充當法治建設的推動者;再次,從傳播內容來看,法治文化內容比較寬泛,只要與社會主義法治思想、法治理念、法律習慣法律內容等有所關聯,都可以成為文化的內容。同時,法治文化也有助於將法與其它文化的融合,從而增強文化發展的活力與創新,讓更多的人享受到文化發展與交融的成果。最後,從傳播的方式來看,文化傳播的形式更加豐富,不同的現代媒體,文藝陣地、宣傳陣地都可成為傳播載體,多渠道、多平面、多視角的傳播模式必將幫助大家獲取更多的法律信息與資訊,對法也將會有更深的認識和了解。
三、法治文化是推動當前法制宣傳工作的重要動力
1、法治文化與推進依法治國、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緊密結合。當前法制宣傳的主要任務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為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保駕護航。法治文化建設有助於將法治思想滲透到文化的傳播中。因為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是適應和促進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先進文化,是推動和促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先進文化,是實踐和落實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推進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先進文化。它將以加強公民意識教育為已任,培育和發揚全體社會成員的平等參與、平等發展的觀念;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等參政議政的水平與能力;以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尊嚴、權威的理念。
2、法治文化與推進基層的普法宣傳緊密結合。任何文化要富有生命力,必須來源於社會,貼近廣大群眾,才能發揮它的感染力,得到社會的共鳴。法治文化容易紮根基層,增強文化與群眾的互動,擴大群眾的參與渠道,提高群眾的參與深度。如今年鎮江市組織開展了「律師送法進村入戶」活動,就是一項增強群眾與法律互動,推進法治文化建設的有效舉措,各行政村與律師結對,向每家農戶發放便民聯系卡,律師定期到各村、各農戶家中宣講法律,傳播法治理念、解決群眾生活中的法律難題、幫助村委會解決管理中的法律問題,而農民也可以通過聯系卡,隨時解決身邊的法律問題。這種形式的推廣,得到了基層群眾的普遍歡迎,讓法律知識的傳輸、法律思想的熏陶始終保持在自己的身邊,權利始終得到保障,法律也顯得不再那麼神秘、高不可攀。同時,這項活動也有力地促進了社會的穩定與和諧,矛盾糾紛隨時得到解決,大家的心情舒暢了,社會文明的風氣與氛圍自然就形成了。
3、法治文化與解決群眾的精神需求緊密結合。文化從來都不是懸空和抽象的,它總是積存於人們的觀念內,又反映在人的行為中。因此,法治文化的作用發揮,可以幫助解決人們內心對法、法治的精神需求。如句容市在平時的普法工作中,發現句容的廣大農民在近階段最想了解的法律知識是農村土地徵用、房屋拆遷等相關法律法規,因此,運用普法講師團巡迴宣講、司法所幹警業務培訓、村務公開欄、電視欄目、開展法律咨詢、組織法制文藝等多種形式開展不同層面的土地拆遷相關政策、法律等的宣傳,讓大家了解立法的目的、社會的權利義務、個人的權利義務,無論是政府、企業家、群眾個人,通過這些法律文化與內容的熏陶,都學會了更加理性地處理這些問題,有助於拆遷工作的順利開展和各方利益的維護。
4、法治文化與群眾喜聞樂見的宣傳方式緊密結合。宣傳教育注重的是內容與形式的統一,採取什麼樣的形式對實現其目的有著直接的關系。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文明意識、審美觀念以及鑒賞能力都有了極大的提高,因此,法治文化可以使人們在參加喜聞樂見的宣傳教育形式中,自覺接受法律知識和法治思想的熏陶。如我市普法辦在2003年與市電視台聯合主辦了一檔電視欄目《法治12分》,採用發生在鎮江的案例進行以案說法,節目播出後,收到非常好的普法效果,受到了社會各界以及廣大市民的認可。前不久,我市舉辦了大型的法治文藝匯報演出活動,全部採用基層選報上的節目,表現了各地、各部門的法治工作情況,節目取得了相當的成功。這些來源於生活的第一素材的表演,正是基層社會在法治建設過程中的真實寫照,而樸素的表現形式讓所有的觀眾受到了感動並產生了共鳴,演出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宣傳效果。而我市潤州區舉辦的「法治文化節」系列活動,包括了十個子活動:舉辦群眾自發演出的法治文藝演出、舉辦了「環保杯」法律知識競賽、「檢察杯」法治論壇、開展了法治文化書畫攝影展、以案釋法巡迴報告會、法治講座、法律知識圖片巡迴展、開辟了法治文化街(社區、廣場、市場)、評選10件法治新人新事、開展學法讀書徵文活動。該系列活動採取了豐富多彩的形式,並讓社會各界與廣大群眾共同參與,營造了非常好的傳播法治觀念、法治文明的良好氛圍。
人類文明的方向是先進文化前進的方向,而先進文化前進的方向就是社會發展規律指出的方向。今後的中國是沿著依法治國的道路不斷前行,加強法制宣傳,弘揚法治精神,必然離不開法治文化的傳播與推動,因此,立足文化的視角,創新觀念、創新載體、創新形式,從人民需要出發,從人民滿意出發,從宣傳效果出發,增強法治文化在法制宣傳中的感染力和滲透力,法制宣傳工作一定會大有作為,為推動我國社會主義的法治進程譜寫出新的篇章。
❹ 如何加強法制宣傳教育,提高全民法制意識
1、圍繞中心工作,推進法制宣傳教育工作深入開展
改革開放越深入,經濟社會越發展,越需要加強全社會的法制宣傳教育。要始終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從各地、各部門的實際出發,根據不同對象的特點,確定宣傳教育的重點內容,精心組織實施,不斷增強法制宣傳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要把學習貫徹憲法作為法制宣傳教育的首要任務。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全民法制宣傳教育要始終堅持以憲法為核心,在全社會廣泛普及憲法知識。要在各級領導幹部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中加強憲法教育,牢固樹立黨的事業至上、人民利益至上、憲法法律至上的觀念,努力養成自覺遵守憲法、忠實執行憲法、維護憲法權威的行為習慣。要大力開展以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准確領會和把握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深刻內涵,把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基本要求貫穿到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中,不斷增強依法執政、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增強各級幹部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依法辦事的素質和本領。要不斷探索完善憲法學習宣傳的方式方法,提高憲法宣傳的實效性、生動性,使憲法知識和憲法精神家喻戶曉、深入人心。
要把促進科學發展作為法制宣傳教育的重要目標。要把保障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作為法制宣傳教育的重要任務,作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舉措。要立足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大力宣傳市場經濟相關法律法規,尤其要加強對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要按照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積極開展人口、資源、環境、公共衛生等方面的法制宣傳,積極開展知識產權法制宣傳,努力營造有利於科學發展的良好法治環境。
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法制宣傳教育的工作重點。法制宣傳教育要以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積極開展與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宣傳教育。要以促進民生問題解決為目標,大力加強安全生產、社會保障、社會救助、食品葯品安全等方面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大力開展房屋拆遷、土地徵用、承包地流轉、國企改制、醫療改革等社會熱點和矛盾多發領域的法制宣傳,大力提倡和宣傳通過法律途徑、運用法律手段進行社會管理和服務,積極引導群眾依法表達利益訴求,依法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2 、加快立法,保障法制宣傳教育工作持續健康發展。雖然經過近二十年的普法,全民的法律意識有了很大程度的增強。但在實際工作中,無論是法制宣傳教育的主體還是客體,仍有相當一部分人的認識程度、工作力度,學法態度與提高「法律素質」的要求相去甚遠。法制宣傳教育工作者被動應付,熱衷搞形式主義;一些黨政領導不聞不問,捨不得投時間、投精力、投經費;宣傳教育對象漠然輕視,甚至有厭煩抵觸情緒,這些現象在很多地方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在這種情況下,單靠過去那種一般號召、行政命令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工作難以奏效,不能適應形勢的需要,必須加強法制宣傳的立法工作。按照人民的意志和要求,制定出有關法制宣傳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規,以及與之相配的實施辦法和細則,充分發揮法律的震攝功能、強制功能和調節功能。
3 、加強領導,明確法制宣傳教育工作機構職責。法制宣傳教育工作直接關繫到政治穩定、社會安寧和經濟繁榮的大事,具有全局性、長期性、艱巨性,而當前領導組織和辦事機構地位較低、功能較弱。一方面,各級普法領導小組都由黨委、人大、政府負責人擔任組長、副組長,有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組成,一般有二三十人。如此龐大而鬆散的指揮機構,擔負起如此重要的社會職能,常常顯得笨拙、乏力,有時開一次會;也得進行長時間的請示和預約,更談不上對一些問題的及時研究處理了。同時,領導成員大部分是一種社會兼職,沒有具體的職責任務,其積極性、主動性難以保障。另一方面,普法辦事機構名義上是領導小組的日常工作機構,實際上是設在司法行政機關的臨時機構,沒有級別,沒有法定的職能,沒有有力的物質保障。因此,普法的領導組織和辦事機構的現狀難以適應形勢的發展和工作的需要,亟等採取相應的對策加以解決。必須:一要加強普法領導小組的領導合力。實行領導小組成員目標責任制,完善成員單位工作職責,並與成員單位領導的政績掛鉤。要建立例會制度,定期總結工作研究解決普法工作的實際問題。二要強化普法辦事機構的職能任務。要通過黨委、政府行文作出決定,人大作出決議,賦予普法辦事機構組織、指導、協調、檢查、監督的職能,明確工作目標和任務,會同有關部門負責對人大擬任命幹部、國家公務員進行法律知識考試或考核。要建立科學有效的工作機制和約束機制,以便各級普法工作機構能更好地發揮作用。
4 、完善考核,健全法制宣傳教育監督約束機制。我們從事普法的同志都親身感受到,普法工作要求越來越高,任務越來越重,廣大群眾呼喚法治的聲音越來越響,但開展這項工作卻困難重重。一些單位領導更是認為,經濟建設是硬標,是大事;法制宣傳工作是軟任務,可有可無。因此,普法工作存在「說起來重要,干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現象。出現這些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法制宣傳工作的考核措施不硬,沒有形成將獎優罰劣的制度,沒有形成有效的監督約束機制,因此要在建立健全保障措施上狠下功夫。一是要建立健全法制教育工作責任制。將該項工作納入各級黨委、政府的目標管理。把工作完成情況同幹部的提拔、任免、獎懲掛鉤,作為幹部考核和使用的重要依據。二是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要實行一票否決制度。法制教育和依法治理工作是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基礎性工作,各級黨委、政府應當把它擺到與經濟建設同等重要的位置來抓,賦予其一票否決。三是要建立獎懲激勵機制。調動廣大幹部群眾開展普法工作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工作熱情和創新精神。通過建立獎懲激勵機制,獎優罰劣,把普法工作同幹部切身利益掛鉤,推進普法工作的發展。
❺ 我國在法制宣傳方面存在的問題有哪些
《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我們黨高度重視法治建設,但必須清醒看到,同黨和國家事業發展要求相比,同人民群眾期待相比,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目標相比,法治建設還存在許多不適應、不符合的問題。
主要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有的法律法規未能全面反映客觀規律和人民意願,針對性、可操作性不強,立法工作中部門化傾向、爭權諉責現象較為突出;
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現象比較嚴重,執法體制權責脫節、多頭執法、選擇性執法現象仍然存在,執法司法不規范、不嚴格、不透明、不文明現象較為突出,群眾對執法司法不公和腐敗問題反映強烈;
部分社會成員尊法信法守法用法、依法維權意識不強,一些國家工作人員特別是領導幹部依法辦事觀念不強、能力不足,知法犯法、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現象依然存在。
這些問題,違背社會主義法治原則,損害人民群眾利益,妨礙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必須下大氣力加以解決。
❻ 如何促進立法的公眾參與
首先提高公眾參與地方立法的意識。只有公眾內心真正願意參與地方立法,參與的效果才可能會更好。當前,地方立法機構向公眾徵求意見時,往往由於公眾參與地方立法的意識不強,導致參與的熱情和積極性不高。對此,應加強公眾參與地方立法的法制宣傳。可以通過報紙、電視台、電台、網路等媒體加強公眾參與立法的相關法制宣傳,給公眾提供一個了解地方立法的機會,使公眾明白地方立法同他們的利益息息相關,進而有效調動公眾參與立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要通過主動引導公眾參與地方立法,提高公眾參與地方立法的意識。在公眾參與意識和積極性不高的情況下,地方立法機關可以深入公眾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主動引導公眾參與地方立法,通過長期引導將地方立法參與轉化為公眾的自發行為。要通過營造參與型民主政治文化氛圍,促使公眾樹立參與地方立法的意識。在公眾中培育參與型法律文化,增強公眾參與信心,從而促使公眾樹立起參與地方立法的意識,使公眾參與從被動式消極參與轉變為主動式積極參與。
提升公眾參與地方立法的能力。公眾參與地方立法能力的強弱對於公眾參與地方立法效率高低的影響至關重要。當前,我國公眾參與地方立法的實際能力還比較低,由此導致公眾參與的質量較低。地方立法機關應當確立立法信息公開制度,這是提升公眾參與地方立法能力的前提。只有在信息相對對稱的情況下,公眾才有參與地方立法的能力。因此,地方立法機關應當主動公開立法過程,確立多樣的信息發布體系,將立法信息最大范圍地傳遞給公眾,使公眾能夠了解立法目的、立法過程和其中的利益均衡,從而給公眾參與地方立法提供必要信息前提。開展公眾參與地方立法的方法培訓,提升公眾參與地方立法的能力。就當前我國公眾參與地方立法提出的意見而言,原則性意見居多,缺乏可操作性,創新性建設性的意見少之又少。有鑒於此,可以到社區、學校、機關、企事業單位等地方開展公眾參與地方立法的方法培訓,教授公眾參與地方立法的方法,提升公眾參與地方立法的能力。引導公眾參與地方立法的有序化,提高其參與集合能力。當前公眾參與地方立法多以個體化、隨機化形式出現,尚處於無序狀態。未來需要地方立法機關加以適當引導,引導公眾適度集中參與,以集體智慧提升公眾參與地方立法的影響力和主動性。
完善公眾參與地方立法的渠道。只有參與渠道暢通,公眾參與地方立法的效果才能得到有效體現。當前,我國公眾參與地方立法雖然已經建立了不少渠道,但其多樣性、便捷性仍不夠,尚需結合時代發展作出完善。要優化公眾參與地方立法的傳統渠道。對於傳統的信函、電話、傳真、意見箱、電子郵件、網站留言板、面談、問卷調查、座談會、聽證會等行之有效的公眾參與地方立法渠道,要用好用足,進一步優化其參與便捷性,降低公眾參與的難度,提高其參與廣泛性。要積極探索公眾參與地方立法的新渠道、新方式。除了優化公眾參與地方立法的傳統渠道以外,還要積極探索公眾參與地方立法的新渠道,尋找更加行之有效的公眾參與途徑,例如微博、微信調查和聽證等,創造更多機會,使公眾與地方立法者和決策者能共同進行討論、商議、評估、選擇。
❼ 全國法制宣傳日是什麼日子有何來由
全國法制宣傳日是每年的12月4日,設立「國家憲法日」是法律界由來已久的呼聲。12月4日是中國的「全國法制宣傳日」。
之所以確定這一天為「全國法制宣傳日」,是因為中國現行的憲法在1982年12月4日正式實施。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了堅持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的要求,全國人大便擬以立法形式設立「國家憲法日」。
四中全會公報提出,法律的生命力在於實施,法律的權威也在於實施。憲法的生命力和權威也在於實施。
「憲法不是為了印在紙上、掛在牆上給人看的,但是多年來,憲法的實施和保障是不完備的。」在不少人的頭腦中有一種觀念,認為刑法、民法是比較嚴厲的法律,違反這些法律要受到制裁。
但憲法好像是很「寬容」的,違反憲法可以不追究法律責任。這種「違法可怕,違憲不可怕」的觀念相當普遍。其實,違憲,是最嚴重的違法。
「這首先是由憲法與其他法律的關系決定的。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凌駕於所有法律之上,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從內容上來講,憲法是人民權利憲章,最大程度集中了全國人民的共同意志、追求和信念,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
❽ 我國加強法制宣傳教育活動有什麼重要意義
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 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我國正處於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隨著改革的進一步深入,在當前和今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矛盾和問題可能更復雜、更突出。
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是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的客觀要求 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是我們黨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依法執政是新的歷史條件下黨執政的基本方式,是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提高黨的執政能力、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必然要求。
只有加強法制宣傳教育,才能在全社會牢固樹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觀念、維護法律權威的觀念、嚴格依法辦事的觀念,才能使公民懂法、守法、用法、護法,自覺運用法律手段管理經濟社會事務,推動社會管理走上法治化的軌道。
(8)立法宣傳擴展閱讀:
通過法制建設取得的成就:
確立了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成為國家基本方略和全社會共識。以依法治國為核心內容、以執法為民為本質要求、以公平正義為價值追求、以服務大局為重要使命、以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為根本保證的社會主義法治理念逐步確立。
中國共產黨依法執政能力顯著增強。中國共產黨不斷增強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的自覺性和堅定性。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制定憲法和法律,同時以憲法為根本的活動准則,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堅持憲法和法律至上,帶頭維護憲法和法律的權威。
人權得到可靠的法制保障。在通過經濟社會發展改善人民的生存權和發展權的同時,國家高度重視通過憲法和法律保障公民的基本權利和自由。依法保證全體社會成員平等參與、平等發展的權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法制建設
❾ 法治宣傳哪個部門負責
法律分析:法治宣傳是主要是中央宣傳部,各級司法部門負責的,「誰執法誰普法」原則。根據法治宣傳教育相關規劃規定:1、把普法融入立法過程,在法律法規制定、修改過程中,通過公開徵求意見、聽證會、論證會、基層立法聯系點等形式擴大社會參與。通過立法機關新聞發言人等機制解讀法律問題,回應社會關切。在司法解釋制定過程中,加強相關普法工作。法律法規正式公布時,一般應當同步進行解讀。2、把普法融入執法、司法過程。制定執法、司法辦案中開展普法的工作指引,加強行政許可、行政處罰、行政強制、行政復議、行政訴訟等相關法律規范的普法宣傳,把向行政相對人、案件當事人和社會公眾的普法融入執法、司法辦案程序中,實現執法辦案的全員普法、全程普法。在落實行政執法公示、執法全過程記錄、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制度中,加強普法宣傳。在行政復議工作中,利用受理、審理、決定等各環節實時普法,引導教育申請人依法維權、表達訴求。充分運用公開開庭、巡迴審判、庭審現場直播、生效法律文書統一上網和公開查詢等生動直觀的形式宣講法律,釋法說理。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 第二十七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充分利用公共文化設施,促進優秀公共文化產品的提供和傳播,支持開展全民閱讀、全民普法、全民健身、全民科普和藝術普及、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活動。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法庭規則》 第十一條 依法公開進行的庭審活動,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通過電視、互聯網或其他公共媒體進行圖文、音頻、視頻直播或錄播:(一)公眾關注度較高;(二)社會影響較大;(三)法治宣傳教育意義較強。
❿ 法制宣傳與法治宣傳哪個正確
兩個都是正確的。只不過二者的含義不同,如下:
法制宣傳:指的是法律制度的宣傳。
法治宣傳:指的是法律治理的宣傳。
(10)立法宣傳擴展閱讀
法制
「法制」我國古代已有之,在現代,人們對於法制概念的理解和使用是不一樣的。
其一,狹義的法制,認為法制即法律制度。詳細來說,是指掌握政權的社會集團按照自己的意志、通過國家政權建立起來的法律和制度。
其二,廣義的法制,是指一切社會關系的參加者嚴格地、平等地執行和遵守法律,依法辦事的原則和制度。
其三,法制是一個多層次的概念,它不僅包括法律制度,而且包括法律實施和法律監督等一系列活動過程。
法制是法律和制度的總稱。統治階級以法律化、制度化的方式管理國家事務,並且嚴格依法辦事的原則,也是統治階級按照自己的意志通過國家權力建立的用以維護本階級專政的法律和制度。
任何國家都有法,但並非有法制。法制在不同國家其內容和形式不同。
在君主制國家,君主之言即為法;在資本主義國家,雖然排除了奴隸制、封建制國家法制的專制性質,但資產階級受階級本性的局限,當有的法律規定不符合本階級的利益時,就加以破壞。
只有徹底消滅剝削制度,實現人民民主的社會主義國家,才能真正實現社會主義法制。
法治
法治是人類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現代社會的一個基本框架。大到國家的政體,小到個人的言行,都需要在法治的框架中運行。對於現代中國,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才是真正的法治。
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才是真正的依法;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進,才是真正的法治。無論是經濟改革還是政治改革,法治都可謂先行者,對於法治的重要性,可以說怎麼強調都不為過。
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既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客觀要求,也是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確保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