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成語
Ⅰ 出自《道德經》的成語有哪些
老子的《道德經》全文出現成語53個,其中出自原文的39個,出自其他文章的14個.詳情如下:
【玄之又玄】
原文
《老子》第一章:「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功成不居】
原文
《老子》第二章:「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和光同塵】
原文
《老子》第四章:「和其光,同其塵.」
【天長地久】
原文
《老子》第七章:「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功成身退】
原文
《老子》第九章:「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金玉滿堂】
原文
《老子》第九章:「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目迷五色】
原文
《老子》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
【寵辱若驚】
原文
《老子》第十三章:「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聽而不聞】
原文
《老子》第十四章:「聽之不聞名曰希.」
【虛懷若谷】
原文
《老子》第十五章:「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
【芸芸眾生】
原文
《老子》第十六章:「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
【餘食贅行】
原文
《老子》第二十四章:「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行,物或惡之.」
【知雄守雌】
原文
《老子》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奚.」
【知榮守辱】
原文
《老子》第二十八章:「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
【知白守黑】
原文
《老子》第二十八章:「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
【天道好還】
原文
《老子》第三十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
【自知之明】
原文
《老子》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欲取姑予】
原文
《老子》第三十六章:「將欲奪之,必固與之.」
【無中生有】
原文
《老子》第四十章:「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大器晚成】
原文
《老子》第四十一章:「大方無隅,大器晚成.」
【若存若亡】
原文
《老子》第四十一章:「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
【知止不殆】
原文
《老子》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知足不辱】
原文
《老子》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大辯若訥】
原文
《老子》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大巧若拙】
原文
《老子》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訥.」
【出生入死】
原文
《老子》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福禍相依】
原文
《老子》第五十八章:「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長生久視】
原文
《老子》第五十九章:「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祗,長生久視之道.」
【深根固柢】
原文
《老子》第五十九章:「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輕諾寡信】
原文
《老子》第六十三章:「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原文
《老子》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慎終如始】
原文
《老子》第六十四章:「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儉故能廣】
原文
《老子》第六十七章:「慈故能勇,儉故能廣.」
【哀兵必勝】
原文
《老子》第六十九章:「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寸進尺退】
原文
《老子》第六十九章:「不敢進寸而退尺.」 唐·韓愈《上兵部李侍郎書》:「寸進尺退,卒無所成.」
【被褐懷玉】
原文
《老子》第七十章:「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懷玉.」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原文
《老子》第七十三章:「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想往來】
原文
《老子》第八十章:「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小國寡民】
原文
《老子》第八十章:「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無為而治】
引用
《老子》第三章:「為無為,則無不治.」
【視而不見】
引用
《老子》第十四章:「視而不見名曰夷.」
【少思寡慾】
引用
《老子》第十九章:「見素抱朴,少思寡慾.」
【委曲求全】
引用
《老子》第二十二章:「曲則全,枉則直.」
【不得已而為之】
引用
《老子》第三十一章:「兵者,不詳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以而用之,恬淡為止.」
【富在知足】
引用
《老子》第三十三章:「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
【雖死猶生】
引用
《老子》第三十三章:「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淡而無味】
引用
《老子》第三十四章:「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
【物極必反】
引用
《老子》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欲益反損】
引用
《老子》第四十二章:「故物或益之而損,或損之而益.」
【損之又損】
引用
《老子》第四十八章:「為學而益,為道而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赤子之心】
引用
《老子》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比於赤子.」
【取長補短】
引用
《老子》第七十七章:「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結繩而治】
引用
《老子》第八十章:「使人復結繩而用之.」
Ⅱ 道德經中的成語有哪些
知足抄常樂,自知之明,千里之行,始襲於足下,天網恢恢,疏而不漏,根深蒂固,功成不居,無為而治,和光同塵,多言數窮,天長地久,上善若水,金玉滿堂,功成身退,目迷五色,寵辱若驚,絕聖棄智,絕仁棄義,見素抱朴,少私寡慾,餘食贅行,知雄守雌,佳兵不祥,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多藏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出生入死,福禍相依,深根固柢,根深蒂固,長生久視,報怨以德,以德報怨,請諾寡言,得寸進尺,哀兵必勝,小國寡民,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安居樂業。
Ⅲ 老子《道德經》中的常用成語
1、玄之又玄
幽昧深遠,不可測知。後泛指事理非常奧妙難懂。
出處:《道德經》第一章:「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2、功成不處
成功以後而不以為是自己的功勞。
出處:《道德經》第七十七章:「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3、功成不居
任其自然存在,不佔為己有。後用來表示立了功而不把功勞歸於自己。
《道德經》第二章:「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4、和光同塵
本意是道家無為而治思想的體現。指不露鋒芒,與世無爭的平和處世方法。隨俗而處,不露形跡,不顯鋒芒。
出處:《道德經》第四章和第五十六章:「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5、多言數窮
言多必失,必有理屈之時。比喻話說多了就會影響、限制和羈絆自己的行動。政令繁多反而更加讓人困惑,難以施行。
出處:《道德經》第五章:「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6、天長地久
跟天和地存在的時間那樣長。形容時間悠久。也形容永遠不變(多指愛情)。
出處:《道德經》第七章
7、功成身退(功遂身退)
大功告成以後,自身引退,不再做官。
出處:《道德經》第九章:「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8、目迷五色
「五色令人目盲」,是說五色紛呈,使人眼花繚亂。
出處:《道德經》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
9、寵辱若驚
君王以居下為道,得之則驚喜,失之則驚恐。
出處:《道德經》第十三章:「寵物若驚,貴大患若身。」
10、虛懷若谷
意指胸懷像山谷那樣深而且寬廣,形容十分謙虛
出處:《道德經》第十五章:「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
11、見素抱朴
現其本真,守其純朴。謂不為外物所牽。
出處:《道德經》第十九章:「見素抱朴,少私寡慾。」
12、絕仁棄義
一說:指放棄世俗倡導的仁義,回復到人的本性;二說:不樹立仁義的典型、不倡導仁義的標准,放任人的本性做出獨立的判斷和取捨。絕、棄:消滅、摒棄。
出處:《道德經》第十九章:「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德。
13、道法自然
是出自《道德經》的哲學思想,意思是 「道」所反映出來的規律是 「自然而然」的。「道法自然」揭示了整個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間所有事物的屬性,宇宙天地間萬事萬物均效法或遵循「道」的「自然而然」規律。
出處:《道德經》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4、知白守黑(知雄守雌)
知白守黑,是意在教人處世之道,自己一定要明白是非對錯,而外表要裝成愚鈍,對世俗之流既不贊美也不批判,沉默笑看塵世,與「大智若愚」有同工之妙,實乃大隱於市之道。韜晦自處的處世哲學。
出處:《道德經》第二十八章:「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
15、去甚去泰
事宜適中,去其過分。
出處:《道德經》第二十九章:「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16、佳兵不祥
好用兵是不吉利的。
出處:《道德經》三十一章:「夫佳兵者,不詳之器,物之惡也 」
17、將奪固與
軍事或外交上常用的一種策略,要想奪取佔有,暫時先放棄。
出處:《道德經》三十六章:「將欲奪之,必固予之。」
18、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天道公平,作惡就要受到懲罰,它看起來似乎很不周密,但最終不會放過一個壞人。比喻作惡的人終究逃脫不了天法的懲處。
出處:《道德經》七十三章:「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19、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謂走一千里路,是從邁第一步開始的。比喻事情是從頭做起,逐步進行的。
《道德經》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20、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辦任何事情,自始至終都應慎之又慎,這樣才不會出現差錯。故老子「慎終如始」的名言告誡人們辦事應有始有終,始終如一,這樣才不致把事情辦糟,這是很有教育意義的。
出處:《道德經》第六十四章
21、金玉滿堂
形容財富極多。也形容學識豐富。
出處:《道德經》第九章:「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22、哀兵必勝
原意是力量相當的兩軍對陣,悲憤的一方獲得勝利。後指因受欺侮而奮起抵抗的軍隊,必定能取勝。
出處:《道德經》第六十九章:「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23、被褐懷玉(被褐懷珠)
身穿粗布衣服而懷抱美玉。比喻雖是貧寒出身,但有真才實學。
出處:《道德經》第七十章:「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懷玉。」
24、小國寡民
國家小,人民少。
出處:《道德經》第八十章:「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25、雞犬相聞
現指人煙稠密。(其實與原文相甚遠)
出處:《道德經》第八十章:「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26、老死不相往來
指彼此不聯系,不交流情況。
出處:《道德經》第八十章:「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27、安居樂業
指安定愉快地生活和勞動。
出處:《道德經》第八十章:「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樂其業,至老死不相往來。」
28、上善若水
說的是做人的方法,即做人應如水,水滋潤萬物,但從不與萬物爭高下,這樣的品格才最接近道。
出處:《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29、少私寡慾
指慾望很小。
出處:《道德經》第十九章:見素抱朴,少私寡慾,絕學無憂。
30、餘食贅行
吃剩的食物,身上的贅疣。比喻遭人討厭的東西。
出處:《道德經》第十九章: 「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行,物或惡之。」
31、視之不見,聽之不聞
看見了同沒有看見一樣,聽見了同沒有聽見一樣。形容不重視,不注意。同「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出處:《道德經》第三十五章:「道之出口,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32、大器晚成
指能擔當重任的人物要經過長期的鍛煉,所以成就較晚。也用做對長期不得志的人的安慰話。
出處:《道德經》四十二章:「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
32、大音希聲
指最大最美的聲音乃無聲之音。
出處:《道德經》:「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
33、多藏厚亡
指積聚很多財物而不能周濟別人,引起眾人的怨恨,最後會損失更大。
出處:《道德經》第四十四章:「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34、知足不辱
知道滿足就不會受到羞辱。表示不要有貪心。
出處:《道德經》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35、知止不殆(知足不殆)
知道適可而止的人就不會遇到危險。舊時勸人行事不要過分。
出處:《道德經》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36、大直若屈
最正直的人外表反似委曲隨和。亦作「大直若詘」。
出處:《道德經》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訥。」
37、大巧若拙
指真正聰明的人,不顯露自己,從表面看,好象笨拙。
出處:《道德經》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訥。」
38、知足常樂
知道滿足,就總是快樂。形容安於已經得到的利益、地位。
出處:《道德經》:「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39、出生入死
原意是從出生到死去。後形容冒著生命危險,不顧個人安危。
出處:《道德經》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40、福倚禍伏(福禍相依)
指福禍互為因果,互相轉化。
出處:《道德經》第五十八章:「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41、深根固柢(根深蒂固)
使根基深固,不易動搖。比喻基礎穩固,不容易動搖。
出處:《道德經》第五十九章:「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42、報怨以德(以德報怨)
不記別人的仇,反而給他好處。
報怨以德出處:出處:《道德經》六十三章:「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以德報怨出處:《論語·憲問》:「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43、輕諾寡信
輕易答應人家要求的,一定很少守信用。
出處:《道德經》六十三章:「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44、得寸進尺
得了一寸,還想再進一尺。比喻貪心不足,有了小的,又要大的。
出處:《道德經》第六十九章: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
45、委曲求全
勉強遷就,以求保全。也指為了顧全大局而讓步。
出處:《道德經》第二十二章:「曲則全,枉則直。」
46、不得已而為之
沒有辦法,只能這樣做
出處:《道德經》第三十一章:「兵者,不詳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以而用之,恬淡為止。」
47、富在知足
有了財富之後,要知道滿足,不要貪得無厭。出處:《道德經》第三十三章:「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
48、雖死猶生
指人雖死,精神不滅,楷模猶存。也指心無牽掛、憾事,雖死猶同活著。
出處:《道德經》第三十三章:「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49、淡而無味
菜餚因鹽少而沒有味道,亦泛指清淡無味。亦形容說話、寫文章內容平淡,無趣味。
出處:《道德經》第三十四章:「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
50、欲益反損
原想有所得益,結果反受損害。形容事與願違。
出處:《道德經》第四十二章:「故物或益
Ⅳ 出自道德經的成語
1、自知之明
【成語出處】《道德經》第33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成語含義】對自己的優點和缺點都有透徹的了解。指了解自己的情況,對自己有正確的估計。多用於指人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
【智慧精髓】
自知,就是要知道自己、了解自己。《戰國策·齊策》中的鄒忌就很有自知之明,沒有被旁人的吹捧搞昏了頭腦,他說:「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自知之明來源於自我修養和自我慎獨。一個嚴於自省和自律的人,往往是有自知之明的。但人要做到這一點,往往是比較難的,要求別人易,要求自己難。
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的長處和短處,避己所短,揚己所長,才能對自己的人生坐標進行准確定位。當你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之時,也正是進步的開始。
2、慎終如始
【成語出處】《道德經》第64章: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成語含義】謹慎地做到最終,就像開始時一樣,就不會有失敗和差錯。指始終要謹慎從事。
【智慧精髓】
在日常生活中,普通人為人處事不能善始善終,原因一般可以歸結於兩個方面。
首先,虎頭蛇尾,開端和過程都很重視、謹慎,而到結尾處卻放鬆了警惕和要求;其次,急於求成,開頭和過程都很認真,眼看將要大功告成,雜念、慾望、貪念便起來了,患得患失,最終前功盡棄。
「慎終如始」帶給我們的啟示,是既要嚴於律己,老老實實地將該做的事情做到最後,又要「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始終保持平和、「虛靜」的心態。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成功三要素:勤奮、堅持加心態。
3、和光同塵
【成語出處】《道德經》第56章: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成語含義】指不露鋒芒、與世無爭的平和處世方法。
【智慧精髓】
和光同塵,就是要含斂光耀,混同塵世,不要標新立異,不要過分張揚自己的特殊之處,融入社會,融入周圍的環境。要不在前也不在後,這樣就能遠離紛爭和恥辱。
「和光同塵」既是對外的處世,也是對內的修身。大凡有道之君子,或德行高潔之士,必有一股清高之氣,不願與人和同,於是流於狂狷。狂者過之,狷者有所不及。
道家聖人處世,要的則是雖然懷和氏之璧,但是外面看過去卻十分朴實,穿著普通的衣服。以及「光而不耀」,雖然有光芒,但是卻不會那麼耀眼,不會過於招搖。這既是處世遠禍的智慧,其實又何嘗不是修行的一種境界呢?
4、知雄守雌
【成語出處】《道德經》第28章: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
【成語含義】知剛守柔,比喻胸有主見而與人無爭。
【智慧精髓】
知雄守雌,是最為恰切、穩妥地對全面情況進行把握。老子不僅提倡「守雌」,關鍵更在於「知雄」。「知雄」不是仗勢欺人或「得理不讓人」,而是知己知彼,對症下葯;「守雌」不是被動地「任人欺凌」,而是處後、守柔、含藏、內斂。假裝不知,實際上清楚;假裝不行動,實際上是因還不能行動,或需要待機而動。這才是真正的知雄守雌。
5、多藏厚亡
【成語出處】《道德經》第44章: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成語含義】指積聚很多財物而不能周濟別人,引起眾人的怨恨,最後會損失更大。
【智慧精髓】
在老子看來,尋求聲譽、財物與顧全性命是相對不相容的。過於愛名利必定要付出很大的消耗,越大的積藏必遭受越大的損失。
多藏,就是指對物質生活的過度追求。一個片面追求物質好處的人,一定會採用各種手腕來滿足自己的願望,因不義而落入不利的因果,必將招致反噬。
「多藏必厚亡」,並不僅僅指物資方面的損失,也指人的精力、人格、品德方面的損失。貪求私慾者往往被財欲、物慾、色慾、權欲等迷住心竅,攫求無已,終至縱欲成災。
6、禍福相依
【成語出處】《道德經》第58章: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成語含義】禍能夠生福,而福也能夠生禍。比喻壞事可以引出好的結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壞的結果。
【智慧精髓】
禍能生福的原因,是當一個人處在危險或災難的時刻,很認真地想求平安,並且能夠深入地體會求得平安的道理,尤其是他能夠心存畏懼恭敬,謹慎自己的言行。
而福能生禍的原因,就是當人在居安的時候,不能夠思危,而且還放縱自己奢侈逸樂的念頭,言行舉止驕傲懈怠,尤其多有處事輕率、態度傲慢,甚至欺侮別人的情形發生。
「行善如春園之草,不見其長,日有所增;行惡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禍福會在不知不覺中增減變化,沒有智慧的人,是不容易覺察到的。
7、天道好還
【成語出處】《道德經》第30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
【成語含義】指天可主持公道,善惡終有報應。
【智慧精髓】
有一句非常流行的網路語: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這就是天道好還。
事物發展到非常強力的狀態之後,勢必逆反,因為物極必反,所以不管不顧地將強力推行到底,一定是「不道」的行為,這種「不道」的行為就一定會很快衰亡、滅亡。
暴力必然引來暴力,只有用柔性的策略才能化解暴力。不要用暴力去解決問題,對人要做到仁至義盡,不要逞強好勝,取得了成功不要居功自傲。不要做過頭之事,要有一份仁慈的心,以人為本,以和為貴。
8、知足不辱
【成語出處】《道德經》第44章: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成語含義】懂得滿足,才不會遭受屈辱。表示不要貪心。
【智慧精髓】
老子所說的知足,不是滿足現狀,不是固步自封,也不是對煩惱的麻木和對矛盾的逃避,而是承認人的時間、精力、智慧和機遇都是有限的,不可能滿足所有的慾望,也不可能達到完美的境界。
所以,人的要求和行為應該把握好度,適可而止,不要超越可能與應該的范圍。如果一味貪求得不到或無須得到的東西,無休止地奔波忙碌,不僅活得痛苦,還有可能導致全盤皆輸。
9、知止不殆
【成語出處】《道德經》第44章: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成語含義】懂得適可而止,就不會遭遇危險。
【智慧精髓】
知止需要智慧,要知道何時應該停止、何地必須停止,否則就會過猶不及,出現危險。
現代生活中,有人坦然面對人生,懂得知止不殆,因而終生如意。也有一些人生性耿直,不會轉彎,不知知止不殆,雖然才華橫溢,卻常常遭人嫉妒,往往無辜受敵。也有一些人,炫耀富貴,喜歡顯擺,結果招來禍患。
人的一生中,經常聽到的教導和鼓勵是「不斷進取,奮斗不止」,很少有人勸告人們「結合實際,適可而止」。進是勇氣,是方向;止是智慧,也是一種方向。漢張良就是因為懂得審時度勢,在劉邦為帝後主動請辭,只求封留侯,才保全了性命。相反,自負的韓信不知何時該止,才最終落得個「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場。
10、大巧若拙
【成語出處】《道德經》第45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訥。
【成語含義】指真正聰明的人,不顯露自己,從表面看,好像笨拙。
【智慧精髓】
這一章還很有意思,如果反過來呢?看上去能力特強的人,一定不是最強的;看上去特滿的,一定不是最充實的;看上去特別正直的,一定不是最正直的;看上去技巧最多的,一定不是最聰明的;看上去最能說的,一定不是口才最好的。
而事實就是如此,否則「深藏不露」「真人不露相」這些說法就不會那麼深入人心。金庸武俠小說里很多角色都是如此,越牛的人,越不顯山露水;而且越厲害的功夫,也都越顯得笨拙;比如神一般的掃地僧,比如獨孤求敗的重劍無鋒。
一力破十會,一白遮百丑。高手之所以若拙,是因為他們實力足夠強大,所以才有底氣。需要技巧么?需要。但在實力面前,技巧的作用就顯得非常渺小了。老老實實積累自己的實力,比什麼都重要。
11、被褐懷玉
【成語出處】《道德經》第70章: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
【成語含義】身上披的是粗布衣服,胸前卻揣著寶玉。比喻懷抱大才而深藏不露,或出身貧寒而懷有真才實學。
【智慧精髓】
一個人的真實價值,終歸還是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得到體現,時間不會蝕去珍寶的光華,而只會把它打磨得更加璀璨。
因此,真正的智者和聖人不會介意世俗外物,更沒有興趣用自身的寶物換取浮名。我就在這里,不管你承認,或者不承認。聖人是寂寞的,因為他能夠體味到生命中那揮之不去的孤獨,並且在堅守當中完成價值的沉澱。
平庸的人往往會在隨波逐流中沉淪和迷失,我們很難有勇氣為了保有那一份真實自我,而去抵抗寂寞蝕骨的滋味,因而也就沒有機會去領略聖人的境界。
12、見素抱朴
【成語出處】《道德經》第19章:見素抱朴,少私寡慾,絕學無憂。
【成語含義】現其本真,守其純朴。表示不為外物所牽。
【智慧精髓】
明末崇禎年間,有個人畫了一幅畫,畫上一棵松樹,松樹下面一塊大石,大石之上,擺著一個棋盤,棋盤上面幾顆疏疏落落的棋子,除此之外,別無他物,意境深遠。
後來有個人拿著這幅畫,去請當時的高僧蒼雪大師題字。蒼雪大師一看,馬上提起筆來寫下:松下無人一局殘,空山松子落棋盤。神仙更有神仙著,畢竟輸贏下不完。
世事變化不盡,輸贏沒個盡頭,神仙尚且如此,所以就應該選擇「見素抱朴」的心態,面對復雜,始終守持單純和淡然的心態,存心淳樸,將慾望和恩怨都看得輕一些。問題和困難來了,先別急著解決,緩緩神,靜觀其變,或許就會悄然而退,總比苦思攻破之法或執意迎難而讓人輕松。這是一種修養,也是一種智慧。
13、虛懷若谷
【成語出處】《道德經》第15章: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
【成語含義】胸懷像山谷一樣深廣。形容十分謙虛,能容納別人的意見。
【智慧精髓】
《易經》六十四卦中唯一六爻全吉的卦,正是謙卦。所以《菜根譚》中有語:建功立業者,多虛圓之士。意思是說,古來建立功業成就功勛的全都是謙虛圓融的人士,那些執拗固執、驕傲自滿的人往往與成功無緣。文王謙虛,渭河之濱訪太公,最終成就周朝八百年的基業;劉備謙虛,三顧茅廬請卧龍,最終天下三分一分歸劉。
謙虛的人懂得怎樣尊敬別人,包容別人。做人如果太驕傲太自滿,物極必反,盛極而衰,最終災禍臨頭,只能悔之晚矣。山谷因為胸懷空闊而羅納萬物,萬物生長其間,不受排斥,不受拘禁,自由生長;同時,山谷間的萬物也裝飾和點綴了山谷,使山谷變得鬱郁蔥蔥,生機勃發。所謂謙虛禮讓、敬人敬己,就是這個道理。
14、大器晚成
【成語出處】《道德經》第41章: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成語含義】原指大的材料需要長時間才能成器,後指能擔當大事的人要經過長期鍛煉,成名往往較晚。
【智慧精髓】
擔當大事的人的確要經過長期磨練,最著名的便是姜子牙,72歲才出山輔助文王武王父子完成滅商立周大業。有年少成名者,除了天賦高,也往往因為他們所做的事還不夠大。
成功是日趨豐盈、等待蓄勢後的絢麗震撼。唐代賈島說「兩句三年得,一吟淚雙流」,司馬遷寫《史記》用了18年,曹雪芹寫紅樓「批閱十載,增刪五次」……先賢的智慧不是體現在頃刻間閃現的靈感與筆下流淌的華麗,而是他們的謙遜與艱苦,以及對於知識虔誠而持久的吸納。他們等待骨骼的完整、血肉的豐滿,他們等待時機。
朱自清說:「我要一步步踏在泥土上,打上深深的腳印。」成功沒有捷徑。用拼搏的血汗與頑強的韌性換來的成果,才是歷久彌香。
15、知足常樂
【成語出處】《道德經》第46章: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成語含義】知道滿足,就能長久快樂。
【智慧精髓】
知足常樂不是安於現狀、故步自封,這樣的滿足所帶來的快樂也是不能長久的。老子要告訴我們的,是警惕無止盡的慾望,以及追逐慾望所可能帶來的禍患。如何應對呢?那就是「知足」。
當然,無論知足還是不知足,都不能改變人在現實生活中的真實處境,所以由「知足」帶來的「常樂」就不是現實上的,而是一種精神上的對名與利的超越。要達到這種境界,我們就要知道自己的位置,明白自己的目的,了解自己的能力,把握自己的機遇。不是自己的別想的太多,是自己的要從容享受,以此來平復自己不切實際的妄想。
煩惱多與「不知足」有關,知足也許不能改變現狀,卻能消除煩惱,而這不正是人無論追求什麼,都所要達到的最終目標嗎?如此才能獲得長久的平安、富足和快樂。用一個「淡」字觀照世間千情百態,才能懂得動靜相宜、取捨有法的道理。
Ⅳ 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的成語有哪些
1.天長地久[ tiān cháng dì復 jiǔ ]
跟天和地存制在的時間那樣長。形容時間悠久。也形容永遠不變(多指愛情)。
原文
《老子》第七章:「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2.功成身退[ gōng chéng shēn tuì ]
身:自身,自己。 指大功告成之後,自行隱退,不再復出。
原文
《老子》第九章:「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3.金玉滿堂[ jīn yù mǎn táng ]
堂:高大的廳堂。 金玉財寶滿堂。形容財富極多。也形容學識豐富。
原文
《老子》第九章:「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4.目迷五色[ mù mí wǔ sè ]
五色:各種顏色。形容顏色既多又雜,因而看不清。比喻事物錯綜復雜,不易分辨清楚。
原文
《老子》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
5.寵辱若驚[ chǒng rǔ ruò jīng ]
驚:驚惶不安。無論受寵、受辱,心裡都要振動。形容人非常計較得失。
原文
《老子》第十三章:「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Ⅵ 出自《道德經》的成語有哪些
出自《道德經》的成語有:功成身退、上善若水、天長地久、目迷五色、金玉滿堂等。
1、上善若水 [ shàng shàn ruò shuǐ ]
基本釋義:說的是做人的方法,即做人應如水,水滋潤萬物,但從不與萬物爭高下,這樣的品格才最接近道。
出處:春秋 老子《道德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白話譯文:最好的德行就像水:水善於滋養萬物而不爭功德,能夠在眾人都厭惡的環境中安居樂業,所以它就接近於道的境界。
2、功成身退 [ gōng chéng shēn tuì ]
基本釋義:身:自身,自己。指大功告成之後,自行隱退,不再復出。
出處:春秋 老子《道德經》:「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白話譯文:大功告成之後,功績、名聲均已取得,然後自行隱退,這是上天安排的道路。
3、天長地久 [ tiān cháng dì jiǔ ]
基本釋義:跟天和地存在的時間一樣長,形容永久不變(多指愛情)。
出處:春秋 老子《道德經》:「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白話譯文:天和地存在的時間那樣長天地所以能長久存在,是因為它們不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運行著,所以能夠長久生存。
4、金玉滿堂 [ jīn yù mǎn táng ]
基本釋義:堂:高大的廳堂。金玉財寶滿堂。形容財富極多。也形容學識豐富。
出處:春秋 老子《道德經》:「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白話譯文:金玉滿堂,無法守藏;如果富貴到了驕橫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禍根。
5、目迷五色 [ mù mí wǔ sè ]
基本釋義:形容顏色又雜又多,使人看得眼花。也比喻事物錯綜復雜,令人分辨不清。
出處:春秋 老子《道德經》:「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
白話譯文:繽紛的色彩,使人眼花繚亂;嘈雜的音調,使人聽覺失靈;豐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縱情狩獵,使人心情放盪發狂。
Ⅶ 《道德經》的別名是什麼《道德經》裡面有什麼四字成語
《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道德經》的總字數因為版本不同而有所差異:馬王堆帛書,甲本為5344字,乙本為5342字(外加重文124字);今本,河上公《道德經章句》為5201字(外加重文94字),王弼《老子道德經注》為5162字(外加重文106字),傅奕《道德經古本》為5450字(外加重文106字)。
現代《道德經》通行本,是以王弼所注,字數為5162字。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
Ⅷ 出自道德經的成語有哪些
道德經里出的成語:天長地久 上善若水 無為之治 大巧若拙 金玉滿堂 功成身退 寵辱若驚 視而不見 聽之不聞 自知者明 出生入死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以德報怨 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盈若沖,大辯若訥,大方無隅,大直若屈,大成若缺。
Ⅸ 與道德經有關的成語
「為無為,自矜者不長,卒無所成,長生久視之道;福兮禍之所伏.」 【儉故能廣】 原文 《老子》第六十七章.」 【無為而治】 引用 《老子》第三章.」 【淡而無味】 引用 《老子》第三十四章,雞犬之聲相聞,自知者明:「得之若驚,生於毫末,則我者貴.」 【欲益反損】 引用 《老子》第四十二章,大辨若訥:「將欲奪之.」 【不得已而為之】 引用 《老子》第三十一章.」 【小國寡民】 原文 《老子》第八十章:「道之出口:「知足不辱老子的《道德經》全文出現成語53個.」 【取長補短】 引用 《老子》第七十七章,是以聖人被褐懷玉:「不敢進寸而退尺.」 【委曲求全】 引用 《老子》第二十二章,不得以而用之.」 【寵辱若驚】 原文 《老子》第十三章,哀者勝矣,其在道也.」 【天長地久】 原文 《老子》第七章,多易必多難,可以長久:「見素抱朴,比於赤子:「上士聞道:「以道佐人主者,損之又損:「禍莫大於輕敵.」 【天網恢恢,知止不殆,知止不殆:「知其榮:「有國之母;下士聞道.」 【長生久視】 原文 《老子》第五十九章:「含德之厚:「天下萬物生於有:「慎終如始,是謂寵辱若驚:「知其白.」 【若存若亡】 原文 《老子》第四十一章,可以長久,不詳之器,大器晚成,長生久視之道:「有國之母:「鄰國相望.」 【欲取姑予】 原文 《老子》第三十六章:「玄之又玄,為天下式:「知其雄.」 【雞犬之聲相聞:「自伐者無功:「故物或益之而損,其事好還,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不以兵強天下,疏而不失,其中出自原文的39個,故能長生.」 【功成不居】 原文 《老子》第二章,故抗兵相加.」 【知白守黑】 原文 《老子》第二十八章,守其雌.」 【芸芸眾生】 原文 《老子》第十六章,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聽之不聞名曰希:「天網恢恢;九層之台.」 【被褐懷玉】 原文 《老子》第七十章,若存若亡;千里之行,大辯若訥,少思寡慾,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知榮守辱】 原文 《老子》第二十八章,功成而不居,是謂深根固柢,可以長久.」 【虛懷若谷】 原文 《老子》第十五章.」 【大巧若拙】 原文 《老子》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為學而益.詳情如下.」 【目迷五色】 原文 《老子》第十二章:「使人復結繩而用之:「大方無隅,疏而不失】 原文 《老子》第七十三章,大巧若拙、身退.」 【少思寡慾】 引用 《老子》第十九章,必固與之:「知人者智.」 【赤子之心】 引用 《老子》第五十五章,死而不亡者壽.」 【知止不殆】 原文 《老子》第四十四章:「和其光.」 【哀兵必勝】 原文 《老子》第六十九章,弱者道之用.」 【無中生有】 原文 《老子》第四十章;中士聞道:「知足者富,出自其他文章的14個:「反者道之動.」 【功成身退】 原文 《老子》第九章,則無敗事.」 【福兮禍所伏:「五色令人目盲,為天下谷,枉則直.」 【餘食贅行】 原文 《老子》第二十四章,死之徒十有三,大巧若拙.」 【天道好還】 原文 《老子》第三十章.」 【大器晚成】 原文 《老子》第四十一章,則無不治.」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原文 《老子》第六十四章,老死不想往來】 原文 《老子》第八十章,守其辱:「功成.」 【大辯若訥】 原文 《老子》第四十五章,物或惡之:「慈故能勇.」 【富在知足】 引用 《老子》第三十三章:「寸進尺退:「夫物芸芸:【玄之又玄】 原文 《老子》第一章.」 【深根固柢】 原文 《老子》第五十九章.」 【損之又損】 引用 《老子》第四十八章,使民重死而不遠徙,眾妙之門:「不失其所者久:「天長地久,有生於無:「生而不有,非君子之器:「兵者:「合抱之木,淡乎其無味,禍兮福所倚】——【福禍相依】 原文 《老子》第五十八章,為而不恃:「小國寡民.」 【寸進尺退】 原文 《老子》第六十九章:「視而不見名曰夷,儉故能廣:「禍兮福之所倚,各復歸其根,不足者補之,可以長久.」 【物極必反】 引用 《老子》第四十章,失之若驚,強行者有志.」 【知雄守雌】 原文 《老子》第二十八章,守其黑、天之道,以至於無為:「有餘者損之,始於足下.」 【自知之明】 原文 《老子》第三十三章,生之徒十有三,起於累土,或損之而益,勤而行之:「知我者希.」 【視而不見】 引用 《老子》第十四章,恬淡為止,大笑之,輕敵幾喪吾寶,曰餘食贅行,曠兮其若谷:「大直若屈、名遂,為天下奚,是謂深根固祗:「金玉滿堂,為道而損:「夫輕諾必寡信.」 【聽而不聞】 原文 《老子》第十四章.」 唐·韓愈《上兵部李侍郎書》:「出生入死.」 【雖死猶生】 引用 《老子》第三十三章.」 【慎終如始】 原文 《老子》第六十四章.」 【和光同塵】 原文 《老子》第四章:「曲則全,以其不自生,莫之能守.」 【知足不辱】 原文 《老子》第四十四章.」 【金玉滿堂】 原文 《老子》第九章.」 【結繩而治】 引用 《老子》第八十章:「敦兮其若朴.」 【輕諾寡信】 原文 《老子》第六十三章.」 【出生入死】 原文 《老子》第五十章:「知足不辱,同其塵
Ⅹ 老子道德經共有多少成語
道德經里出的成語:來天長地久 上善若水自 無為之治 大巧若拙 金玉滿堂 功成身退 寵辱若驚 視而不見 聽之不聞 自知者明 出生入死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以德報怨 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盈若沖,大辯若訥,大方無隅,大直若屈,大成若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