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寶章

道德寶章

發布時間: 2022-07-02 12:40:29

⑴ 中國史上,有哪些姓白的名人

1、白起(?—公元前257年),《戰國策》作公孫起,戰國時期秦國郿縣(今陝西省眉縣常興鎮白家村)人,出自羋姓。楚國白公勝後裔,唐代許多白氏墓誌銘詳言,其祖先是楚平王孫白公勝。《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白乙丙之說已考證為以誤而錯。中國戰國時代軍事家、秦國名將,兵家代表人物。

白起善於用兵,與來自楚國的秦宣太後異父同母的長弟-穰侯魏冉的關系很好。白起在秦昭王時征戰六國,為秦國統一六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曾在伊闋之戰大破魏韓聯軍,攻陷楚國國都郢城,長平之戰重創趙國主力,功勛赫赫。白起擔任秦國將領30多年,攻城70餘座,殲滅近百萬敵軍,被封為武安君。

2、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於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

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於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3、白英(1363—1419年),位元組之。明初著名農民水利家。山東汶上顏珠村人,後遷居汶上彩山。白英是運河上的一位「老人」(10餘名運河民夫的領班,不是指上年紀的人),治水、行船經驗相當豐富,十分熟悉山東境內大運河及其附近地勢、水情。因治河有功,於明正德七年(1512年)被追封為「功漕神」,建祠於南旺。清雍正、光緒皇帝追封他為「永濟神」和「大王」,受到人民敬仰。

4、白敏中(792年-861年),字用晦,華州下邽(今陝西渭南東北)人,祖籍同州韓城(今陝西韓城),郡望太原陽谷(今山西太谷),唐朝宰相,刑部尚書白居易從弟。

白敏中進士及第,早年曾入李聽幕府,後歷任大理評事、殿中侍御史、戶部員外郎、翰林學士、中書舍人、兵部侍郎。唐宣宗繼位後,白敏中以兵部侍郎加同平章事頭銜成為宰相,後改任中書侍郎兼刑部尚書,又升任右僕射、門下侍郎,封太原郡公。

大中五年(851年),白敏中以使相出鎮,授邠寧節度使,並討平黨項叛亂。後歷任西川節度使、荊南節度使,拜司徒,加太子太師。唐懿宗繼位後,白敏中回朝,授為門下侍郎、同平章事,又升侍中、中書令。

5、白玉蟾(1134~1229),原名葛長庚,字白叟、如晦、以閱、眾甫,號海瓊子、海蟾、雲外子、瓊山道人、海南翁、武夷翁,世稱紫清先生。北宋瓊管安撫司瓊山縣五原都顯屋上村(今海南省瓊山縣石山鎮典讀村)人。

7歲能賦詩,12歲應童子科落第,漸厭惡科舉仕途。南宋紹興十九年(1149年),16歲時離家雲游,養真於儋州松林嶺。23歲隻身渡海到大陸各地求師。最後入住武夷山止止庵,師從道教南宗四世祖陳楠,盡得其道術。並遵師命至黎母山遇真人授「上注法篆洞法玄累訣」,創立道教南宗宗派。

平生博覽群經,無書不讀。書法善篆、隸、草,其草書如龍蛇飛動;畫藝特長竹石、人物,所畫梅竹、人物形象逼真;又工於詩詞,文詞清亮高絕,其七絕詩《早春》被收入傳統蒙學經典《千家詩》。

所著《道德寶章》(又稱《老子注》),文簡辭古,玄奧絕倫,獨樹一幟,被收入《四庫全書》。其他著作有《海瓊集》、《金華沖碧丹經秘旨》、《海瓊白真人語錄》、《羅浮山志》、《海瓊白玉蟾先生文集》等。是海南歷史上第一位在全國有影響的文化名人。

⑵ 道德寶章的介紹

關於《道德經》的註疏,歷代不絕。白玉蟾對《道德經》的注釋頗具特色。他的注本叫《道德寶章》,被元代大書法家趙孟頫以楷體抄錄,清時收入《四庫全書》。

⑶ 民間五祖二師是哪位

南五祖編輯

紫陽真人張伯端

真人姓張名伯端,字平叔。後改名用成(誠),號「紫陽山人」,故後世又稱之為張紫陽。生於宋太宗雍熙元年(984年),登仙於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三月十五日,天台(今屬浙江)人。自幼聰穎好學,經史百家無不涉讀,通三教典籍及刑法、書算、醫術、戰陣、天文、地理、吉凶死生之術。後因株連被充軍於嶺南。宋英宗治平(1064-1067年)中,陸詵帥桂林,召置帳下,掌管機要。後隨陸詵轉至成都。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遇劉梅蟾授以「金液還丹火候之訣」,「指流知原,語一悟百」,乃改名用成(誠),字平叔,號紫陽。此後精誠至道,術業大成。伯端修道,力主內丹,認為「人人本有長生葯」,「何須尋草學燒茅」,教化世人「休煉三黃及四神,若尋眾草更非真」,要識真鉛汞,丹砂非水銀也。內丹修煉要「取將坎位心中實,點化離宮腹內陰」,即將坎中之陽氣以點化離中之陰精,乃運行交會而復還其乾健純陽之體。則人人修煉造化事畢。熙寧八年(1075年)著《悟真篇》宣揚道教、佛教、儒教「雖三分,道乃歸一」的「三教一理」的思想。

相傳張伯端曾遇一僧人,僧人專修戒、定、慧,自以為得最上乘禪旨,能入定出神,數百里問傾到就到。二人雅志大發,相與契合,約定同游於揚州觀賞瓊花。二人共居一室,瞑目而坐,皆出神遊揚州,伯端神至揚州時,僧已先到,伯端要求各折瓊花一朵為記。結果,二神歸,僧取不出瓊花,伯端卻取出瓊花玩耍於手中。僧十分慚愧,不明自其中道理。伯端告曰:「今世人學禪學仙,如吾二人者可問見矣。」二人連為莫逆之交。隨後弟子問曰:「彼禪師與吾師同此神遊,何以有折花之異?」伯端答曰:「我金丹大道,性命兼修,是故聚則成形,散則成氣,所至之地,真神見形,謂之陽神。彼之所修,欲速見攻,不復修命,直修性宗。故所至之地,人見無復形影,謂之陰神。」常說:「道教以命宗立教,故詳言命而略言性。釋氏以性宗立教,故詳言性而略言命。」調和道佛認為「性命本不相離,道釋本無二致。彼釋迦生於西土亦得金丹之道,性命兼修,是為最上乘法」。又謂:「老釋以性命學開方便門,教人修道積德以逃生死。釋氏以空寂為宗,若頓悟圓通,則直超彼岸,如有習漏未盡,則尚徇於有生。老氏以煉養為真,若得其樞要,則立躋聖位,如其未明本性,則猶滯於幻形。其次,《周易》有窮理盡性至命之解,《魯語》有毋意、必、固、我之說,此又仲尼極臻於性命之奧也。」釋曰:「心者道之體也,道者心之用也。人能察心觀性,則圓明之體自現,無為之用自成,不假施功,頓超彼岸」。

陸公薨於成都後,伯端轉陟於秦隴之地,事扶風馬默處厚於河東,處厚被召,臨行,伯端以《悟真篇》授之,並曰:「平生所學盡在是矣,願公流布於此書,當有因書而會意者。後來處厚出任廣南漕,伯端又從之。於元豐五年(1082年)三月十五日坐化於天台山,世行九十九歲,留《屍解頌》雲:思大欲散,浮雲已空,一靈妙有,法界圓通。」哲宗元佑二年(1087年),劉奉真遇伯端於王屋山,留詩一章而去。徽宗政和(1111-1118年)中,伯端一日通報名姓謁黃公冕仲尚書於延平。黃公素傳窖成之道且酷嗜爐火,年加耄矣,語不契而去。其後寄書黃公素,言甚異,其孫銓見其書,秘不盡言,書中說:伯端自稱從前與黃公素都是紫微天宮中的神仙,號九皇真人。因犯棱勘劫運書籍而誤,於是被貶謫人間,現在垣中耀眼的只有六顆星,隱晦光明的有三顆星,他們是用成、冕仲及維揚於先生,用成為紫陽真人,冕仲日紫元,於公曰紫華,三星神一同被貶官職,現均已復職於漕都。今用成又復仙品,獨冕仲身化宦梅,本應為人十世,而只九世,終使來世苟復迷妄合塵,別溺異趣,無升遷之期,於是紫陽力斜仙契,力欲推拔,指點迷律,而黃公素竟不台而歿,只有自號紫元翁而罷了。九皇不載於天宮,即微星也。伯端在人間所度弟子甚多,其中白龍洞劉道人(名奉真,亦稱劉斗子),白日飛升,影響極大。

《神仙傳》雲:「紫陽自王屋九年功畢復返天台,於江陵遇董凝陽,知亦受道於劉師。及相訪於太華,得遇梅蟾,同拜鍾呂二師。謂曰:子本紫微天宮,號九皇真人,因校勘劫運之籍不勤,遂與同事三人並謫人間,今垣中可見者六星,潛耀者三,子為紫陽真人,汝南黃仲尚書為紫元真人,維揚於敬伯為紫華真人,今子與於,及一時被遣官吏皆復歸清都,性冕仲沉淪宦海,子可往使覺晤,庶幾返原。

《歷代神仙通鑒》雲:張伯端字平叔,天台纓絡街人,於己酉年(994年)宿天回寺,感遇青城丈人劉師博,傳金丹葯物火候之秘,乃改名用成,號紫陽,擇興安之漢陰山中修煉,即今之漢中紫陽洞,丹成連返台州。復游於蜀,再遇青華真人,授以玉清金笥,長生金寶內丹之訣……。

《鑄鼎余聞》卷一引方景濂《康熙台州府志》雲:宋,張伯誠,臨海人,原名伯端,字平叔。為吏,在府辦事,家送膳至,眾以其所食魚戲匿之梁間。平叔疑其婢所竊,歸撲其婢。婢自盡死。二日,蟲至梁間下,驗之,魚爛蟲出也。平叔乃喟然嘆曰:「積犢盈籍,其中類竊魚事不知凡幾!」因賦詩雲:

乃筆隨身四十年,是非非是萬千千。

一家溫飽千家怨,半世功名半世趣。

紫綬金章今已矣,芒鞋仃杖任悠然。

有人問我蓬萊路,雲在青山月在天。

賦完,將所署案卷縱火焚盡。以「火燒文書罪」被遣戍。

《天台山志》載:張伯端,天台人,嘗入蓉遇劉真人劉海蟾,得金丹秘訣八十一首,號《悟真篇》。盡言其平生好學,年九十九坐化於天台山。

《悟真篇》主述《道德》之玄,《陰符》之機,闡發《參同契》之秘,在內丹修煉上享有崇高的聲譽,與《同易參同契》同為「丹經之王」。因張伯端主張「性命雙修」、「先命後性」的修煉方法,對後世道教影響甚大,成為全真南宗之代表,被尊奉為全真南宗五祖之首,號為「紫陽真人」。

杏林翠玄真人石泰

真人姓石名泰字得之,號杏林,又號翠玄子。宋真宗乾興元年(1022年)生於常州(今江蘇常州)。石泰喜愛善行施化,利世助人,常以葯濟人,不惜酬謝,性願植一杏樹,久則成林,世人故稱之「石杏林」。杏子成熟時,任人摘取,自付其值於樹下。杏林取之買米、布,冬天以之濟貧。張伯端授之以金丹大道。著有《還元篇》(亦稱《還源篇》)行世。

據《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卷四十九說,海蟾傳道於張紫陽曰:「異日有為汝脫韁解鎖者當以此道授之,余皆不許。」其後,紫陽真人三傳非人,「三遭禍患」,發誓再不妄傳。乃作《悟真篇》行於世。曰:「使宿有仙風道骨之人讀之自悟,則是天之所授。」後因事冒犯鳳州太守,被黥流放,途經邠境,適逢大雪,遂與小吏俱飲酒肆中,逢杏林來。杏林拜而邀之同席。杏林音容笑貌,迎得眾客歡心,遂聚眾會飲。酒過數巡,林問其故,紫陽俱告之。杏林道曰:「邠守故人也,樂善忘勢,不遠千里能遇玉趾,有因緣可免此行。」紫陽懇請小吏,得到許諾,故相與於邠。杏林為人師表,一見獲免。紫陽感恩不盡,曰:「此恩不報,豈人也哉!吾平生學道,無所得聞,今將丹法傳於子。」杏林遂拜,敬受囑咐,勤心修煉,大道乃成,著《還源篇》行於世,主張以修煉內丹(亦稱「修性命」)為主,積精化氣,合先天真元之炁以成內丹。詩曰:

葯取先天氣,火尋太易精;

能知葯與火,定里見丹成。

強調「只尋身內葯,不用檢丹書」。後以「金液還丹訣」授與薛道光。於宋高宗紹興二十八年(1158年)八月十五日屍解升仙。有詩頌曰:

雪破泥丸穴,真身駕火龍;

不知誰下手,打破太虛空。

紹興三十年(1160年),顯真於廣東羅浮山。

石豪的思想對後世影響較大,被尊為道教全真派「南五祖」第二代,尊號「杏林真人」。

薛式

薛式(公元1078-1191),名薛道光、又名薛道原,字太源。北宋時閬州(今四川閬中)人,一說為陝西雞足山人。內丹名家,石泰嫡傳弟子,為道教南宗第三代傳人,道教稱為「紫賢真人」,南五祖之三。

薛道光原是僧人,法號紫賢,又號毗陵禪師。本參禪了得,為禪門所首肯。後雲游長安,在開福寺修習禪法,頓悟「無上圓明真實法要」。他臨化去前作偈曰:「鐵馬奔入海,泥蛇飛上天。蓬萊三島路,原不在西邊。」

據《陝西通志》載:宋徽宗崇寧五年(1106)冬,遇石泰,得授口訣真要。後至京師,棄佛入道。以金丹導養術著稱,成為道教南五祖中第三代傳人。

著有《丹髓歌》、《還丹復命篇》、《悟真篇注》傳世。闡發南宗內丹思想。

陳楠

陳楠(公元?-1213),字南木,號翠虛。南宋高道,惠州博羅(今廣東博羅)人,以箍桶為業。自雲「道光禪師薛紫賢,付我歸根復命篇」。從毗陵禪師薛道光學習太乙刀圭金丹法訣,後又得景霄大雷琅書於黎姆山神人,遂入道。

宋徽宗政和年間擢舉道錄院事,後歸隱羅浮山。不數年,定居長沙,開創南宗「清修派」。為南宗第四代傳人,「南五祖」之四。

陳楠常以泥土滲符水,捏成小丸救人治病,無不靈驗。時人稱為「陳泥丸」。又常以雷法符籙驅鬼降魔,濟人利物。

陳楠平日衣裳襤褸,塵垢遍身,終日爛醉,吟詩歌詠,出口成章,皆成文理,但世人多不解其意。曾有詩雲「嘉定壬申八月秋,翠虛道人在羅浮……還以金丹火候訣,說與瓊山白玉蟾」。

按《混元列仙圖》陳楠傳道有鞠九思、沙道彰(沙蟄虛)、白玉蟾、黃天谷四人。南宗自陳楠起,門徒始眾,至其門徒「南宗五祖」之白玉蟾,才形成較具規模的社團。

陳楠的內丹承前啟後,強調練功者必須采先天真鉛為葯,按煉精、煉氣的過程循序漸進,重以氣為本,所謂「氣之根本凝成神,方曰無為而通靈」。他將內丹分為上中下三品:

下品:「地仙之道」者,「以閉咽搐摩為火候」,「以存想升降為運用」,這是指《靈寶畢法》、《鍾呂傳道集》等所記述的鍾呂傳統丹法。

中品:「水仙之道」者,以神、氣為鉛汞,他在《紫庭經》中所記述的,當屬此類。

上品:「天仙之道」者,「以精神魂魄意為葯材,以行住坐卧為火候,以清靜自然為運用」,「以定為水,以慧為火」,「以念頭起處為玄牝,......以打破虛空為了當」(白玉蟾《修仙辯惑論》,任繼愈主編《中國道教史》引《修真十書》卷四)。陳楠認為此種丹法看起來雖然「與禪法稍同」,但實際上比禪門的「終日談演問答」「長年枯兀昏坐」為優。

陳楠繼承南宗傳統,秉承「大隱混俗」,不倡出家,所謂「吾所以混俗和光者,不欲自異耳。魚欲異群魚,舍水登岸,則死;虎欲異群虎,舍山入市,則禽。」(留長元《海瓊問道集.序》)陳楠明確主張「獨身清修」,反對房中御女術。由於陳楠得到黎姆山神人所傳授的「設壇關請雷神驅妖除魔的雷神秘書」——景霄大雷琅書,陳楠兼修雷法,以內煉金丹與外用符籙合而為一,稱內丹煉就便能役使鬼神,呼召風雨。

南宗自陳楠開始,亦就兼傳雷法。從此南宗內丹與雷法並傳,為南宗最終形成有廣大信徒的教派奠定了基礎。著有《翠虛篇》、《翠虛妙悟全集》、《羅浮翠虛吟》等。

白玉蟾

白玉蟾(公元1194-?),本姓葛,名長庚。為白氏繼子,故又名白玉蟾。字如晦、紫清、白叟,號海瓊子、海南翁、武夷散人、神霄散吏。南宋時人,祖籍福建閩清,生於瓊州(今海南瓊山)人,一說福建閩清人。幼聰慧,諳九經,能詩賦,長於書畫,曾舉童子科。及長,因「任俠殺人,亡命至武夷」。後出家為道士,師事陳楠九年,陳楠逝後,游歷天下,後隱居著述,致力於傳播丹道。

白玉蟾為南宗第五代傳人,即「南五祖」之五。「南宗」自他之後,始正式創建了內丹派南宗道教社團。飛升後封號為「紫清明道真人」,世稱「紫清先生」。

白玉蟾師事陳楠,相從流浪各地,盡得其道法。嘉定五年在羅浮山得陳楠臨終付囑。白玉蟾游歷於羅浮、武夷、龍虎諸山。時而蓬頭赤足,時而青巾野服,「或狂走,或兀坐,或鎮日酣睡,或長夜獨立,或哭或笑,狀如瘋顛」。白玉蟾於嘉定中(公元1208-1224),曾詔征赴闋,對御稱旨,命建太乙宮。嘉定十年收彭耜、留元長為弟子。十一年寧宗降御香,玉蟾「為國升座」,主國醮於洪州玉隆宮,後又於九宮山瑞慶宮主國醮。十五年赴臨安,伏闕上書,言天下事,「沮不得上達,因醉執逮京尹,一宿乃釋」,然臣僚上言其以左道惑眾。一日不知所在。

白玉蟾「身通三教,學貫九流」。其內丹學說的基本理論為宇宙生成論和精、氣、神的修為。摻揉易學理學的「知止」說,認為「人身只有三般物,精、神與氣常保全。其精不是交感精,乃是玉皇口中涎。其氣即非呼吸氣,乃知卻是太素煙。其神即非思慮神,可與元始相比肩。……豈知此精此神氣,根於父母未生前。三者未嘗相返離,結成一塊大無邊。」

白玉蟾為南宗第五代傳人,即「南五祖」之五。「南宗」自他之後,始正式創建了內丹派南宗道教社團。飛升後封號為「紫清明道真人」,世稱「紫清先生」。其哲學引儒家理學入道,丹法道儒結合。

白玉蟾不僅對道學或理學集大成者朱熹傾拜得五體投地,塑朱熹遺像,並給予以極高的評價:

皇極墜地,公歸於天,武夷松竹,落日嗚蟬。 ——《誨瓊玉蟾先生文集》卷六議朱文公贊》

而且,他的《無極圖說》,就是仿周敦頤的《太極圖說》而撰寫的,他的著作中不僅吸收了很多程顥、陸九淵理學的思想和語匯,如「萬法從心生,心心即是法"(《海瓊白真人語錄》卷四),「至道在心,即心是道,六根內外,一般風光」(同上,卷三((東樓小參》);而且,同樣吸收了大量理學家的思想資料和語匯,如「知止"、「道心」、「氣"、「精氣」等等。

白玉蟾師承陳楠的內丹及雷法,又兼通大洞法籙,齋醮科儀,尤以神霄雷法著稱。在雷法及符咒應用上,認為靈驗與否,主要以行法者的內煉功夫高下而定。他主張以內煉為基礎,雷法與內丹術相結合。而內煉功夫,全賴心之作用。他稱「法是心之臣,心是法之主,無疑則心正,心正則法靈,守一則心專,心專則法驗,非法之靈驗,蓋汝心所以。」且認為符咒召役的神靈實際上是行法者的精氣所化。

白玉蟾對內丹的理解是「身有一寶,隱在丹田,輕如密霧,淡似飛煙」(見《道藏輯要》之《冬至小參文》),他主張性命雙修,先性後命,融道教修命之術與上清養神之方於丹道一爐之中。

白玉蟾的內丹學說理論,奉南宗傳統,主張獨身清修,他身體力行、終身無娶。其內丹學說之風格與張伯端、石泰有所不同。張伯端以圓通釋內丹還虛,白玉蟾則謂「至道在心,即心是道」,純以理學入道。又寓內丹於雷法之中,使南宗修持具有「內煉成丹,外用成法」的特點。對五代以後道教的修煉方術有較大影響。

白玉蟾還是金丹派南宗正式創立者,他先後了收留元長、彭耜、陳守默、詹繼瑞等為徒。打破張伯端至陳楠以來南宗單傳的歷史。復歸武夷止止庵即傳道授法。同時取漢天師「二十四治」法,按「師家曰治,民家曰靖」的傳統,立「靖」為建宗傳法之所。這也標志著南宗至此形成道教社團。

白玉蟾著有《玉隆集》、《上清集》、《武夷集》(後由弟子彭耜編為《海瓊玉蟾先生文集》)、謝顯道編《海瓊白真人語錄》、《道德寶章》、《海瓊詞》、彭耜編《海瓊問道集》。

2北五祖編輯

東華帝君王玄甫

王玄甫(參見東王公條),道經中稱之為「少陽帝君」。《金蓮正宗記》稱其為太上之傳人(太上 金母 白雲 帝君),號東華子,稱」東華帝君「或」紫府少陽君「,為北五祖之第一祖,又稱之為漢代人,生而奇表,幼具玄風,白雲上真喜而愛之,攜入山中,以青符玉篆,金科靈文,大丹秘訣,周天火候,青龍劍法授之。後傳道於正陽真人鍾離權。而《金蓮正宗仙源像傳》則說帝君姓王,不知其名,世代地里皆不詳。得太上之道後隱修於昆嵛山,號東華帝君;復居於五台山紫府洞天,故稱「紫府少陽帝君」;後顯靈於終南山凝陽洞,以道授鍾離子。但《歷世真仙體道通鑒》敘述就比較詳細,帝君不僅有名有姓,而且有誕辰日、成道日、籍貫、修煉思想等,文曰:「上仙姓王名玄甫,漢代東梅(今江蘇連雲港西部)人,師白雲上真,得道。一號華陽真人,六月十五陣世,十月十六上升。後傳道於鍾離覺,即正陽子鍾離權也。有詩一章載《棍成集》,其詩曰:

華陽山裡多芝田,華陽山叟復延年。

青松岩畔離柯下,白雲堆里故飛泉。

不寒不熱神盪盪,東來西往氣綿綿。

三千功行好歸去,休向人間說洞天。

綜上所述,東華帝君一般認為得道為仙是經過由人而神的過程,即先人後神的過程。但也有生而為仙者,據杜光庭《仙傳抬遺》載:「帝君蓋青陽之氣,萬神之先也。居太晨之宮。紫雲為蓋,青雲為城,仙僚萬億,校錄仙籍,以稟於老君,所謂王仙者,乃尊高貴上之稱,非其氏族也,斯言蓋得之歟!」可見唐以後,東華帝君的地位十分顯赫。

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正月,詔封其為「東華紫府少陽帝君」。後,元武宗又加封為「東華紫府輔元立極大道帝君」。

正陽帝君鍾離權

帝君姓鍾離名權字雲房(參見八仙條),號正陽子,五代京兆咸陽(今陝西咸陽)人,一雲燕台(今北京)人。面容慈善,身材魁梧,貫文通武,長八尺七寸,須髯過腹,目含神光,仕漢為將軍,出兵不利,隱遁終南山,得赤符玉篆,金科靈文,大丹秘訣,周天火候,青龍劍法於東華帝君。後又隱於晉州羊角山,與世隔絕,束發為雙譬,采槲葉為衣,自稱「天下都散漢鍾離權」。道成,天真喝號太極 太宮真人。神遊人間,變化無常,世人往往遇之,有詩頌曰:

生我之門死我聲,幾個惺惺幾十誤;

夜來鐵漢細尋思,長生不死自人做。

作《破迷證道歌》、《靈寶畢法》行於世。今終南山凝陽洞傳道觀即為其遇東華帝君處;咸陽周曲灣正陽宮即為其故居。

《白雲仙表》稱正陽帝君曾祖諱朴,祖諱守道,父諱源,當後漢末年皆據要律,有功於國。師少工文學,尤善草聖,身長八尺七寸。仕至佐諫議大夫,因表李堅邊事不當,謫為南康知軍,漢亡復仕於晉,與偏將軍周處領兵,失利逃於亂山,得遇東華帝君,遂棄俗入道。

《宣和書譜》卷十九雲:「神仙鍾離先生名權,不知何時人,而間出接物。自謂生於漢,呂洞賓於先生執弟子禮。」

鍾離權著《破迷證道歌》,認為修道應以先天一炁為本,「一炁循環無阻礙,散在萬物與人身。」只有金木合交,鉛汞交結,龍虎合歡,子母相會,神炁歸根,合於混沌未分真,則金就丹成。這樣就能產生仙胎,煉成純陽之體,「聚則成形,散則成炁,返本還原太虛同」。強調內丹煉養,創內丹葯物、採取、火候之理論,崛起內丹道之先聲,故被全真教尊為北派第二祖。元世祖詔封其為「正陽開悟傳道真君」,元武宗加封為「正陽開悟傳道垂教帝君」。

純陽帝君呂洞賓

帝君姓呂名岩字洞賓,號純陽子(參見八仙條)。世稱呂祖或純陽祖師,唐德宗貞元丙子年(796年)四月十四日生於山西蒲坂縣(今山西濟縣)永樂鎮招賢里,幻登仕途,屢考不第。後游灃水之上而遇正陽子,歷經「十試」後,始知「黃梁夢覺忘世上之功名」,遂入道,得金丹太乙之功於正陽子,後隱廬山修成仙道。常翱遊人間自稱回道士,時隱時現,變幻莫測。時有詩曰:

捉得金精作命基,日魂東畔月華西;

於中煉就長生葯,服了還同天地齊。

曾在邯鄲逆旋,授於盧生一枕,又於東鄰沈氏家賦詩以榴皮書壁,其靈跡正籍野史中不可勝數。

《金蓮正宗仙源像傳》稱其生於唐貞元丙子年(796年),咸通三年(862年)六十四歲,進士及第,游於長安酒肆(今西安東關八仙宮門前)遇鍾離權,經十試皆無所折,連得授大道天遁劍法,龍虎金丹秘文。其潛心修煉,百餘歲而童顏,故《宋史·陳持傳》曰:「步履輕疾,傾到數百里。」

《歷代神仙通鑒》稱其曾祖諱延之,終浙東廉使。祖諱渭,終禮部恃郎。父諱讓,為太子右庶子,遷海州刺史。母王氏夫人,於貞觀丙午年(646年)四月十四巳時,天樂浮空,一白鴻似鶴,自天入懷而生。取名紹先,有黑子於左眉角。大如箭頭,後變赤色,周歲即能誦讀。五歲時,諸子之經無不皆通,二十歲時,娶劉棱尉之女為妻,但終不肯近之。既長,身長八尺二寸,淡黃笑臉。

純佑帝君劉海蟾

帝君姓劉名操字宗成,號海蟾子,又字昭遠。五代燕山(今北京西南宛平)人。在遼應舉,中甲科進士,事五代燕主劉守光,官至丞相。平素好性命之學,崇尚黃老之道。相傳一日一道士拜謁,自稱正陽子,海蟾師之以賓禮,問其姓名,默而不答。向海蟾索要十枚銅錢和十月雞蛋,間而相壘而不墜。海蟾驚呼曰:「危墜!」道人即笑曰:「相公地位比這更危險!」說完,棄雞卵、銅錢於地,長笑而去。海蟾忽然開悟,於是散家財,辭官職,離妻別子,易道服,遠游秦川。他常往來於華山與終南山之間,復遇正陽子授以丹訣,後得道仙去。曾有歌曰:

醉騎自驢來,倒提銅尾柄。

引具碧眼奴,擔十獨胡癭。

自忘塵世事,家住葛洪井。

不讀黃庭經,豈燒龍虎鼎。

獨立都市中,不受俗人請。

欲攜霹靂琴,去上昆侖頂。

吳牛賣十角,溪目耕半頃。

種黍釀白醪,便是神仙境。

醉卧古松蔭,閑立白雲巔。

要去即便去,直入秋霞彩。

輔極帝君王重陽

王重陽(1112年—1170年),原名中孚,字允卿,又名世雄,字德威,入道後改

名喆,字知明,道號重陽子,故稱王重陽。北宋末京兆咸陽(今陝西咸陽)大魏村人。

中國宋代道士。出生於庶族地主家庭。幼好讀書,後入府學,中進士,系京兆學籍。金天眷元年(1138),應武略,中甲科 ,遂易名世雄。年47 歲,深感「天遣文武之進兩無成焉」,憤然辭職,慨然入道,隱棲山林。金正隆四年(1159),棄家外游,自稱於甘河鎮遇異人授以內煉真訣,悟道出家。金大定元年(1161),在南時村挖穴墓,取名「活死人墓」,又號「行菆」,自居其中,潛心修持2年。三年,功成丹圓,遷居劉蔣村。七年,獨自乞食,東出潼關,前往山東布教,建立全真道。其善於隨機施教,尤長於以詩詞歌曲勸誘士人,以神奇詭異驚世駭俗。在山東寧海等地宣講教法。同時,先後收馬鈺、孫不二、譚處端、劉處玄、丘處機、郝大通、王處一為弟子,遂後建立全真教團。收弟子7人,後世稱全真教七真人。十年攜弟子馬鈺、譚處端、劉處玄、邱處機4人返歸關中,卒於開封途中。葬於終南劉蔣村故庵(今陝西戶縣祖庵鎮)。

⑷ 中國古代有哪些姓白的名人。至少十個個以上,都是做什麼的

白姓是中國的姓氏之一,漢族姓氏。白姓在新百家姓排名:第68位。

源出有五:源自嬴姓、羋姓、出自以地名為氏、出自部落、出自改姓。白姓最早源自嬴姓。秦武公死後,公子白未能繼立,武公的同母弟德公將君位從公子白手中奪走。武公居住的故地在秦國都城雍(今陝西鳳翔)附近的平陽(今陝西歧山、噤縣一帶),德公把平陽封給了公子白。公子白死後,他的後人就以白為氏。

歷代白代名人:

  1. 白圭,戰國時期中原(洛陽)人,名丹,字圭。有"商祖"之譽。在魏惠王屬下為大臣,善於修築堤壩,興修水利。《漢書》中說他是經營貿易發展生產的理論鼻祖。他主張減輕田稅,徵收產物的二十分之一。提出貿易致富的理論。主張根據豐收歉收的具體情況來實行"人棄我取,人取我與"的方法經商。穀物成熟時,進收糧食;蠶繭出產時收進絮帛,出售糧食。白圭並提出了農業經濟循環說,認為農業的一個周期為12年。他亦認為經商要按時機,就像孫子吳起用兵、商鞅行法。一說,水利專家白圭和貿易致富的白圭是兩人。

  2. 白起(?-公元前257年),《戰國策》作公孫起, 戰國時期秦國郿縣(今陝西省眉縣常興鎮白家村)人,出自羋姓。楚國白公勝後裔,唐代許多白氏墓誌銘詳言,其祖先是楚平王孫白公勝。《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白乙丙之說已考證為以誤而錯。中國戰國時代軍事家、秦國名將,兵家代表人物。白起善於用兵,與來自楚國的秦宣太後異父同母的長弟-穰侯魏冉的關系很好。白起在秦昭王時征戰六國,為秦國統一六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曾在伊闋之戰大破魏韓聯軍,攻陷楚國國都郢城,長平之戰重創趙國主力,功勛赫赫。白起擔任秦國將領30多年,攻城70餘座,殲滅近百萬敵軍,被封為武安君。白起是繼中國歷史上自孫武、吳起之後又一個傑出的軍事家、統帥,《千字文》將他與廉頗、李牧、王翦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位列戰國四大名將之首。

  3. 白建(?~576年),字彥舉,太原郡陽邑縣(今山西省太谷縣)人。北齊時期重臣,都官尚書白長命之子,大詩人白居易六世祖。東魏時期,起家大丞相(高歡)府騎兵曹,聯合唐邕典執文帳。天保十年,兼中書舍人、大丞相(高演)騎兵參軍。河清三年,遏止突厥入境搶馬事宜。後主高緯即位,歷任特進、驃騎大將軍、檢校中書令、吏部尚書、並州大中正,冊封南昌郡公,食邑二千戶。武平七年,去世,贈司空。

  4. 白瑜娑:寧夏靈武人,隋末農奴起義首領。其出身奴隸,一呼四方皆應,聚眾數萬人,給隋政權以沉重打擊。

  5. 白鍠(706 - 773),同州韓城(今陝西韓城)人,生於華州下邽(今陝西渭南東北),白居易之祖父。自幼好學,善於文章,尤工五言詩,有集十卷,十七歲明經及第,官至河南府鞏縣令。

  6. 白季庚(公元729 - 公元794), 華州下邽(今陝西渭南東北)人,祖籍同州韓城(今陝西韓城),唐朝詩人白居易父。字子申,鞏縣府君之長子。玄宗天寶末,擢明經第。德宗建中初,為彭城令。李正己據河南十餘州叛,季庚說刺史李洧自歸。累擢襄州別駕。

  7.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於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於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8. 白行簡(776年-826年)唐代文學家,字知退,下邽(今陝西渭南東北) 人,生於河南鄭城西的東郭宅(今城關鄉東郭寺村)。 著名文學家白居易之弟。貞元末年(805年)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累遷司門員外郎,主客郎中,又曾任度支郎中,膳部郎中等職。著有文集10卷,文辭簡易,有其兄風格。元和13年(818年),白居易被貶為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司馬,白行簡與白居易在江州相聚。當白居易被任命為忠州刺史時,白行簡也一同與兄長溯江而上。元和14年(819年),在前往忠州之途,白行簡、白居易、和元稹三人在夷陵黃牛峽相會,同游長江西陵峽三游洞,吟詩作賦,被稱為"三游洞摩崖"。現時宜昌市三游洞內仍有白行簡、白居易和元稹三詩人的石像。白行簡後來又隨白居易入朝,先後出任左拾遺、司門員外郎、主客郎中等職。白行簡文筆優美,著有《李娃傳》、《三夢記》等唐人傳奇。白行簡所作《天地陰陽交歡大樂賦》由法國漢學家伯希和從敦煌石窟發現,帶回巴黎;後又經荷蘭外交家高羅佩翻譯成英文,名聞世界。

  9. 白敏中(792年-861年),字用晦,華州下邽(今陝西渭南東北)人,祖籍同州韓城(今陝西韓城),郡望太原陽谷(今山西太谷),唐朝宰相,刑部尚書白居易從弟。白敏中進士及第,早年曾入李聽幕府,後歷任大理評事、殿中侍御史、戶部員外郎、翰林學士、中書舍人、兵部侍郎。唐宣宗繼位後,白敏中以兵部侍郎加同平章事頭銜成為宰相,後改任中書侍郎兼刑部尚書,又升任右僕射、門下侍郎,封太原郡公。大中五年(851年),白敏中以使相出鎮,授邠寧節度使,並討平黨項叛亂。後歷任西川節度使、荊南節度使,拜司徒,加太子太師。唐懿宗繼位後,白敏中回朝,授為門下侍郎、同平章事,又升侍中、中書令。咸通二年(861年),白敏中出任鳳翔節度使,並於同年七月病逝,終年70歲。追贈太尉,謚號丑。

  10. 白玉蟾(1134~1229), 原名葛長庚,字白叟、如晦、以閱、眾甫,號海瓊子、海蟾、雲外子、瓊山道人、海南翁、武夷翁,世稱紫清先生。北宋瓊管安撫司瓊山縣五原都顯屋上村(今海南省瓊山縣石山鎮典讀村)人。6歲喪父,母改嫁澄邁縣白家,改名白玉蟾(白出生時,母夢有白色蟾蜍入懷)。7歲能賦詩,12歲應童子科落第,漸厭惡科舉仕途。南宋紹興十九年(1149年),16歲時離家雲游,養真於儋州松林嶺。23歲隻身渡海到大陸各地求師。最後入住武夷山止止庵,師從道教南宗四世祖陳楠,盡得其道術。並遵師命至黎母山遇真人授"上注法篆洞法玄累訣",創立道教南宗宗派。嘉定年間(1208~1225年),詔入太乙宮中,為皇帝講道,被封為紫清明道真人。後往來名山,行蹤莫測。紹定二年(1229年),卒於盱江(今江西省境內,一說卒於今海南省定安縣文筆峰)。平生博覽群經,無書不讀。書法善篆、隸、草,其草書如龍蛇飛動;畫藝特長竹石、人物,所畫梅竹、人物形象逼真;又工於詩詞,文詞清亮高絕,其七絕詩《早春》被收入傳統蒙學經典《千家詩》。所著《道德寶章》(又稱《老子注》),文簡辭古,玄奧絕倫,獨樹一幟,被收入《四庫全書》。其他著作有《海瓊集》、《金華沖碧丹經秘旨》、《海瓊白真人語錄》、《羅浮山志》、《海瓊白玉蟾先生文集》等。是海南歷史上第一位在全國有影響的文化名人。

  11. 白樸(1226年-約1306年),原名恆,字仁甫,後改名朴,字太素,號蘭谷,漢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汴梁(今河南開封)人,晚歲寓居金陵(今江蘇南京), 終身未仕,生於公元1226年,卒於公元1306年。白樸是元代著名的雜劇作家,與關漢卿、馬致遠和鄭光祖並稱為"元曲四大家"。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簡稱《梧桐雨》)、《裴少俊牆頭馬上》(簡稱《牆頭馬上》)、《董秀英花月東牆記》(簡稱《東牆記》)、《天凈沙·秋》等。

  12. 白景亮,字明甫,南陽人。明法律,善書算。由征東行省譯史有勞,超遷南恩知州,升沔陽府尹,奏最於朝,特授衢州路總管。先是,為郡者於民間徭役,不盡校田畝以為則,吏得並緣高下其手,富民或優有餘力,而貧弱不能勝者, 多至破產失業。景亮深知其弊,乃始核驗田畝以均之,役之輕重,一視田之多寡,大小家各使得宜,咸便安之,由是民不勞而事易集,他郡邑皆取以為法。

⑸ 《易經》哪種最好

廣,簡潔深刻。王弼本是目前公認最好的古本,現代人的書里《老子注譯及評介》最好。另外嚴遵《道德真經注》最古老,非常有價值,適合深入研究。

周易就更多了,現代比較好的有高亨《周易古經今注》《周易大傳今釋》古本李鼎祚《周易集解》尚秉和《周易尚氏學》來知德《易經集注》追問

王弼是個才華橫溢、英年早逝的傢伙。當世《道德經》的世傳本就是他整理的。雖然說他的水平也很高,但畢竟對《道德經》的原文作了較大改動。會影響讀者對老子原本思想智慧的探究。至於閣下對《黃帝內經》的推介,覺得還不錯。而《周易》本人則還在觀望中

回答

朋友認為《老子想爾注》如何呢?竊以為此書乃道教重要經典,不得不看。至於王弼河上公這些一般古本泛泛看些也就行了。不知道朋友傾向哪方面。如果有機會深入研究的話我再推薦兩本:葛玄《老子節解》白玉蟾《道德寶章》。嚴遵《老子指歸》應該算比較接近原本的。

至於周易,不知朋友想學哪派。以上推薦的李鼎祚《周易集解》尚秉和《周易尚氏學》來知德《易經集注》 均為象數派。至於義理確實不懂也不好推薦了。見諒

追問

我希望能找到一些有深入研究價值的版本,並不是想找幾本泛泛而讀。市面上這三種書的版本多如牛毛、良莠不齊,這三部老祖宗留給子孫的經典甚至已被某些知識食客用作為忽悠大眾的賺錢工具,所以我覺得現市面上很多的版本都缺乏可讀性,摻雜著太多未見高明的編者個人不知所謂的見解。所以我盡量想找原版本,但如果是一些高明大師的註解本也可以(前提這個注編者一定要夠高明,不讀那些誤人子弟的注本)

⑹ 道德寶章的心性學說

《道德寶章》的突出特點是以心性學說解釋老子之道,反映了儒道佛三教合流的思想傾向.白玉蟾著道德寶章以內丹術解老子.這是用的是四庫全書欽定本.

⑺ 白姓 歷史上有那些名人

白圭:明代萬曆年間兵部尚書.其族人後代現居河北省南宮市西白塔村,約1500人,村中約九成的人為世襲白姓.

白雲上:清代書法家。

白玉蟾:宋代名士。博覽群書,善書,工畫。有《海瓊集》等。

文學上他積極倡導現實主義和樸素文風。所著《與元九書》詩論,為我國文學批評史上的重要文獻。詩文朴實無華,廣為流傳。

關於白玉蟾的補充介紹:

白玉蟾(1194-1229; 現學界對其卒年尚有多種說法;))南宋道人,原名葛長庚,字以閱,號繽庵、海瓊子、武夷散人。祖籍福建閩清縣。出生於海南島瓊州,後來母親改嫁,繼為白氏子,遂易名白玉蟾,字象甫、如晦、紫清、白叟,號海瓊子、海南翁、武夷散人、神霄散吏。幼天資聰敏穎異,七歲能誦九經,十二歲舉童子笠。宋開禧二年(1206)冬,隨金丹大師陳楠(泥妨真人陳翠虛),攜入羅浮,凡九年始得其道。後隱居著述,遍游江南名山勝地,致力於傳播丹道。宋寧宗嘉定間,詔征赴闕,召對稱旨,封為紫清明道真人,命館太乙宮,一日,不知所往。平生「蓬頭跣足,一衲弊甚」,然神清氣爽。每往來於名山大剎,神異莫測,時稱其入水不濡,逢兵不害。白玉蟾博洽群書,能詩善賦,工書擅畫。為人豪爽俠義,狂飲而不醉,常乘酒興即席揮毫,所作篆、隸、草書,所畫人物、梅竹,恣肆超妙、奇拔俊逸,在閩浙、粵、贛、鄂一帶頗有影響。近代一些書畫家的梅花、草書亦源於白氏。著有《海瓊集》、《道德寶章》、《羅浮山志》等書。

白玉蟾為南宗第五代傳人,即「南五祖」之五。金丹派南宗正式創立者,「南宗」自他之後,始正式創建了內丹派南宗道教社團。飛升後封號為「紫清明道真人」,世稱「紫清先生」。他先後了收留元長、彭耜、陳守默、詹繼瑞等為徒。打破張伯端至陳楠以來南宗單傳的歷史。復歸武夷止止庵即傳道授法。同時取漢天師「二十四治」法,按「師家曰治,民家曰靖」的傳統,立「靖」為建宗傳法之所。這也標志著南宗至此形成道教社團。

白玉蟾的內丹學說理論,奉南宗傳統,主張獨身清修,他身體力行、終身無娶。其內丹學說之風格與張伯端、石泰有所不同。張伯端以頓悟圓通釋內丹還虛,白玉蟾則謂「至道在心,即心是道」,純以禪理入道。又寓內丹於雷法之中,使南宗修持具有「內煉成丹,外用成法」的特點。對五代以後道教的修煉方術有較大影響。

白玉蟾著有《玉隆集》、《上清集》、《武夷集》(後由弟子彭耜編為《海瓊玉蟾先生文集》)、謝顯道編《海瓊白真人語錄》、《道德寶章》、《海瓊詞》、彭耜編《海瓊問道集》。

白玉蟾平生博覽群經,無書不讀,尤以書法造詣為深。他擅長草書,兼善篆隸。《天朗氣清詩貼》是白玉蟾的傳世之作,從該幅作品看,行筆氣勢不凡,情感淋漓盡致,大有草書大家張旭、懷素的墨韻。《天朗氣清詩帖》現收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白玉蟾還是一名畫家、詩人。他的畫精於梅竹和人物肖像。他的詩文集自南宋至1969年的七百多年間先後刻印6次。現有《宋白真人玉蟾全集》11卷,約八十萬字。白玉蟾的《道德經章句注》共八十一章,是作者對老子經典著作《道德經》的註解。有學者評之為「文簡辭古,言奧絕倫,乃為千金之注,千古來唯此注堪與王弼本比綸」,是研究道家哲學思想的珍貴資料,後由元代書法家趙孟俯以楷體抄錄,清時被收入《四庫全書》。

白行簡:白居易弟,當時有名文學家。他長於辭賦,但未有流傳下來,現存傳奇小說《李娃傳》是他的代表作。

關於白行簡的補充:

唐代文學家。字知退。華州下陝西渭南東北人,白居易之弟。元和二年(807)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累遷司門員外郎,主客郎中,又曾任度支郎中,膳部郎中等職。著有文集10卷,文辭簡易,有其兄風格。辭賦尤稱精密,文士皆師法之。白行簡以傳奇著稱。代表作《李娃傳》。又名《國夫人傳》。寫滎陽大族鄭生熱戀長安娼女李娃,屢經波折,幾經喪生,終獲美好結局(見《太平廣記》)。《李娃傳》表現了唐代傳奇創作中寫實手法的高度成就。白行簡還撰有《三夢記》,三事皆篇幅短小,文辭簡質,而情節頗為離奇。《聊齋志異》中《鳳陽士人》一篇,即受其影響。

今之白州,或有以地為氏者」。

白氏早期主要分布於秦、楚、魏等地。戰國時,秦國有名將白起,郿(今陝西眉縣)人,屢戰獲勝,公元前278年攻克楚都郢,因功封武安君,後被逼自殺。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因思其功,封其子白仲於太原,子孫世為太原人。

《新唐書》說白起是白乙丙的裔孫,而《太原白氏家狀二道》則說白起是白公勝的裔孫。白仲23世孫白邕,任北魏太原太守,邕五世孫白建,北齊五兵尚書,因功賜田韓城。白建曾孫白溫,任唐朝檢校都官郎中,遷華州下邽(今陝西渭南東北),第六子白鍠,任鞏縣令,居鄭州,生五子,各以其官散居四方。白鍠長子白季庚,任襄州別駕,生四子,次子就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白居易晚年居洛陽香山,成為白氏遷洛始祖,其後代分衍今河南偃師、伊川、宜陽、鞏義、鄭州、新鄭、沁陽等地,枝繁葉茂。此外,白氏在秦漢時期有遷至今山東者,如西漢白光為東海蘭陵(今山東蒼山縣西南)人;隋唐時期有遷至今寧夏、甘肅、廣西者,如唐代白孝德為安西(府治今甘肅臨潭縣東)人,白聳為馬平(今廣西柳州)人,這時還有一些其他姓氏的人改姓白;宋、明時期還分布於今浙江、安徽、江西、江蘇、廣東、福建、河北以及東北、西北的一些地方。自清初開始,閩、粵白氏陸續有人遷至台灣,後又有移居新加坡等國者。

白氏在文化方面取得最突出成就的人物是白居易。他是唐代中期詩人,官至刑部尚書,在文學上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被稱為「詩史 」。此外,戰國時有兩個白圭,一為貿易理論家,一為水利專家。隋代有靈武(今屬寧夏)人白瑜舉,於大業九年(613年)起義,起義軍曾發展至數萬人。唐代還有文學家白行簡(白居易之弟),唐宣宗時宰相白敏中。五代後周有中書令白文珂。元曲四大家之一白樸,代表作品《牆頭馬上》,元末有紅巾軍將領白不信。明代有水利專家白英。清代有書法家白雲上、名臣白准泰。近現代有豫西農民武裝起義領袖白朗,地理學家白毓昆,國民黨桂系首腦白崇禧等。

如今,白姓在中國姓氏中居於第73位,不僅是漢族大姓,而且在回、蒙古等民族中也有較多人口。 (中華文化信息網)

據詩人白居易的自序家狀,他是周代時楚國太子建之子白公勝的後裔。《姓纂》一書上也有一段記載說:「黃帝之後,秦大夫白乙丙,楚有白公勝,楚平王太子建之子也」。把這兩個說法相互印證,則可知白氏家族是源自兩三千年以前的楚國公族,推溯起來是上古顓頊帝後裔。

白氏的得姓始祖白公勝,因亂國被誅之後,楚國白氏家族的子孫,為了避亂而紛紛出奔他地,到了戰國時期,白姓古人便遍布於山西和陝西等地。

這個成名了兩三千年的家族,依照白居易的自序家狀和《姓纂》的考證,是源自楚國的公族已如上述。然而,也有一些學者認為他們的歷史還要更早些,像《姓氏考略》及《姓氏尋源》等古籍就指出:「元命苞,炎帝臣有白阜,怪義之子,為神農通水脈,當為白姓之始。」白姓是早在炎帝神農氏的時期就已經有了的,他們的姓氏的歷史,遠遠超過了五千年。不論這種說法的可靠性如何,而後來白氏家族發展確是相當復雜的。除了源自楚國公族的一支之外,另外在唐朝以及五代時期,還有許多突厥人和胡人也都以白為姓,甚至,更有人「以地為氏」而姓了白。

關於白氏家族,有以下的文獻可資參考——《姓氏考略》:「又或以地為氏,唐置白州,即逸周書所雲白氏之國」;《萬姓統譜》:「五代,吐谷渾酋長白承福,庄宗賜姓李。陳永貴,胡人,本姓白,為行軍總管。李可久為吐谷渾寧朔兩府留後,本姓白氏,賜姓李,望出南陽」;《北縣氏族略》:「唐白元光本突厥人,封南陽郡王,其後為白氏。」

⑻ 《道德經》較好的注本有哪些

《道德經》主要注本有哪些?
《道德經》言簡意深,自秦漢以後被歷代道家學者奉為根本經典,為之註解者極多。僅現存《道藏》中的《道德經》注本,就有50多種,這些註解因時代不同而不斷變化其宗旨,因此研究老子學的變化,可以了解道教義理發展演變的歷史蹤跡。
現存最早的老學著作,是西漢末年嚴遵的《道德真經指歸》,本書以「自然無為」為宗旨,以修身正法與仁義道德相統一,用以經世治國,養物生民,實人君南面之術。《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相傳為西漢文帝時河上公傳授,實際上是東漢黃老學者假託之作;本書闡發以道治身治國之旨,而以治身養性為本,是東漢黃老學從經術政教之道向神仙道教轉化的象徵。《老子想爾注》,相傳是東漢五斗米道祖天師張道陵所撰,本書是早期道教思想教義註解經文,反映道教神化老子,以宗教神學改造《道德經》的特點。
魏晉玄學家註解《道德經》的代表作,有王弼的《老子微旨略例》和《老子注》,都是以玄學本體論哲學解經為其特色,表明道家哲學從漢代黃老學宇宙論進至魏晉玄學本體論,影響極大。自南北朝至隋唐,道教哲學從玄學本體論演變為重玄雙遣論,當時出現的《道德經》注本有數十種,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唐代道士成玄英《老子道德經開題序訣義疏》和李榮的《道德真經注》。宋元時代,老子學的新發展是以內丹學說注經,如南宋白玉蟾的《道德寶章》,以道教內丹學融會佛教禪宗思想,書中雜有不少煉丹葯物和火候圖像。

熱點內容
勞動法團建 發布:2025-01-23 06:38:49 瀏覽:868
公司法律顧問年度總結報告 發布:2025-01-23 06:30:36 瀏覽:143
經濟法合同法提綱 發布:2025-01-23 06:30:27 瀏覽:456
陪標有什麼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23 06:14:52 瀏覽:15
安全標准化法律法規清單 發布:2025-01-23 05:55:24 瀏覽:658
公司法修改回購 發布:2025-01-23 05:43:20 瀏覽:271
經濟法產品質量多選題 發布:2025-01-23 05:43:10 瀏覽:170
民法上的時效是指 發布:2025-01-23 04:38:28 瀏覽:31
刑事訴訟法簽字 發布:2025-01-23 04:32:04 瀏覽:933
洪公法院 發布:2025-01-23 04:30:23 瀏覽: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