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形而上學
㈠ 道德形而上學原理的內容簡介
本書是康德關於倫理道德方面的一本經典著作。雖然它的篇幅不長,但回集中論述了答德性是人的意志的道德力量而具有自主性的思想,是康德德性論的代表作,對西方的倫理思想產生過極其深刻的影響。
本書由苗力田教授從德文原本譯出,現被選為《袖珍經典》的一種。
全書包括譯者的一篇長序,可作為康德原著的導讀,同時還選了英國著名康德研究專家H.J.帕通的「論證分析」作為附錄,逐段解釋、分析,大大降低了閱讀康德原著的難度。
本書里所採用的方法是最便利的方法,它分析地從普通認識過渡到這種認識的最高原則的規定;再反過來綜合地從這種原則的驗證、從它的源泉回到它在那裡得到應用的普通認識。
㈡ 康德哲學---道德的形而上學
又是康德的道德論...
1.在康德哲學中hypothetical 和categorical imperatives的區別?
"Act only according to that maxim whereby you can at the same time will that it should become a universal law." 這句話是康德對categorical imperative的定義。簡單來說,就是在所有可能發生的情形下的絕對的,無條件的行為規范。
與hypothetical imperatives的區別:hypothetical imperative是在一種情形下的必須行為。比如「如果我想解渴,就必須喝點東西」。雖然categorical imperative是對其的絕對化結果。但是它們都是end in itself的概念。
2.為什麼moral command 需要有hypothetical imperative?
hypothetical imperative是對絕對道德規則之外的行為准則劃定的界限,是對「應該」而不是「必須」做的事的定義。這種行為准則與categorical imperative一樣,必須來自自我理性意願,也就是實用理性主義的結果。
3.在康德哲學中moral law的「ground」是什麼?
就是categorical imperative...= =
4.康德的第二formulation of the categorical imperative是什麼?用的是哪四個例子?
你是不是懶得看書啊...
Second formulation:
"Act in such a way that you treat humanity, whether in your own person or in the person of any other, always at the same time as an end and never merely as a means to an end."
例子自己去看書...
㈢ 解釋康德《道德形而上學的奠基什麼是道德行為的基本
1、道德是建立在每個人誠實守信人格上的自覺性,這是道德的基礎。2、道德,回指衡量行為正當與否答的觀念標准。一個社會一般有社會公認的道德規范。誠實守信是社會公認的道德規范3、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道德觀念,沒有任何一種道德是永恆不變的。
㈣ 康德的道德為什麼叫形而上學道德
首先形而上,這是一個學派。以 形式 為主。即看本質,或看到片面孤立。
㈤ 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學屬於形而上學的范疇嗎
不是哦!純粹的自律行為(在沒有人現場監督的情況下,通過自己要求自己,變被動為內主動,自覺地遵循法度容,拿它來約束自己的一言一行.)
他是以責任感來說的(我不同意:仁者愛人是形而上學的范疇這是人與禽獸的區別).
當然為了說明責任感(對康德來說,「我們應當說真話」的道德判斷)責任的基礎不能從人性中尋找,而只是在返先天的理性概念中(形而上學的范疇).
哦!還有形而上學我指的是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本質層的形而上學!
而不是與辯證法對立的東西!
在我看來辯證法與形而上學就是一家人(和諧的)
㈥ 《道德形而上學原理》是誰的著作
《道德形而上學原理》,是著名德國哲學家伊曼努爾·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的名著,發表於1785年,是康德第一本在道德哲學領域上成熟的作品,至今仍在道德哲學領域中舉足輕重。中文版由著名西方哲學史專家苗力田先生翻譯。望採納哦
㈦ 康德的著作有哪些
1、《道德形而上學》是2013年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康德,由張榮、李秋零譯。本書主要講述了道德與法的關系,讓人向著好的地方發展。
㈧ 如何理解康德《道德形而上學的基礎》的這句話
如果愛好不存在,建立在愛好上的要求不存在,愛好的對象就沒有價值了。愛好本身,作為要求的來源,並沒有一種絕對的價值,本身並不值得追求,完全擺脫愛好倒應該是一切理性動物理學普遍願望。所以,一切通過我們的行動去獲得的對象,永遠只有有條件的價值。有些東西的存在並不靠我們的意志,是靠自然的,它們如果是無理性的動物的話,就只有一種作為手段的相對價值,因此稱為物,而理性動物則稱為人,因為他們的本性就已經表明他們是目的本身,不能僅僅是主觀的目的,因我們的行動而存在,對我們具有一種價值。而是這樣一種目的,這種目的是不能為任何其他目的服務的,因為如果沒有 人,就根本沒有什麼具有絕對價值的東西了;如果全部價值都是有條件的,因而是偶然的,理性就根本不可能有最高的實踐原則了。
所以,如果要有一個最高的實踐原則,如果對人的意志來說,要有一種直言律令,那它就必須是這樣一個原則:這個原則要來自一樣東西的表象,那東西必然是每一個人的目的,因為它就是目的本身,構成了意志的客觀原則,因而能夠充當普遍的實踐規律。這個原則的根據是:理性的本性是作為目的本身而存在的。人必須把他自己的存在看成這樣;就這一點說,人的存在就是人的行動的客觀原則。每一個別的理性動物也是根據同樣的理由把自己的存在看成這樣,這個理由對我也是有效的。所以這個原則同時也是一個客觀的原則,一個最高的實踐原則,從其中應當可以推出意志的一切原則來。所以,實踐的律令就是下面這句話:你的行動要把人性,不管是你身上的人性,還是任何別人身上的人性,永遠當作目的看待,決不僅僅當作手段使用。
㈨ 道德形而上學原理的目錄
代序 德性就是力量——從自主到自律
前言
第一章 從普通的道德理性知識過渡到哲學的道德理性知識
第二章 從大眾道德學過渡到道德形而上學
第三章 從道德形而上學過渡到純粹實踐理性批判
結束語
附錄 論證分析
譯者後記
㈩ 道德形而上學原理的作者簡介
伊曼努爾·康德 (Immanuel Kant, 1724—1804),德國哲學家,德國古典唯心主義的創始人。生於東普魯士的哥尼斯堡(今俄羅斯加里寧格勒)。哥尼斯堡大學畢業。1755年起在母校執教,1770年升教授。
康德的思想分為「前批判時期」和「批判時期」。
在前批判時期,以自然科學的研究為主,並進行哲學探究。1755年發表《自然通史和天體論》,提出關於太陽系起源的星雲假說。
在批判時期,「批判」地研究人的認識能力及其范圍與限度,將世界劃分為「現象界」與「自在之物」世界;人的認識分為「感性」、「知性」、「理性」三個環節,並提出「先天綜合判斷」概念。認為時間和空間是感性的先天形式;因果性等十二個范疇是知性固有的先天形式;理性要求對本體——自在之物有所認識,但這已超出人的認識限度,必然陷入難以自解的矛盾,即二律背反。人的認識只能達到「現象」。在自在之物世界中,上帝、自由、靈魂等為超自然的東西,屬信仰范圍,它們的存在是為了適應道德的需要。由於兩個世界之間存在明顯的鴻溝,康德試圖通過審美判斷與自然界的目的論判段以達到溝通,提出審美的主觀性與沒有目的的目的性與自然界的內在目的性與外在目的性,最後以有文化有道德的人為其體系的終結。
在政治上,同情法國革命,主張自由平等。在教育上,認為應重視兒童天性,養成兒童自覺遵守紀律的習慣。主要著作有:《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未來形而上學導論》、《道德形而上學基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