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皮亞傑道德階段

皮亞傑道德階段

發布時間: 2020-12-24 03:36:23

① 皮亞傑提出了兒童道德發現階段理論對嗎

不對
皮亞傑認知發展階段論
皮亞傑認為認知的本質就是適應,即兒童在已有圖式的基礎上,通過同化順應和平衡,不斷從低級向高級發展。
(1)認知發展觀:發展是一種建構的過程,是個體在與環境不斷相互作用中實現的,用圖式-同化-順應-平衡來解釋這一過程。
圖式:兒童對環境進行適應的認知結構;
同化:主體用已有圖式或認知結構把刺激整合到已有認知結構中,是圖式發生量變的過程;
順應:改變已有圖式或形成新的圖式來適應新刺激的認知過程,是圖式的質變過程。
平衡:就是同化和順應的均衡。
(2)認知發展階段論
①感知運動階段(0~2歲):通過探索感知和運動之間的關系來獲得動作經驗,需要和表象尚未完全形成,已有客體永恆性和目標定向行為。
②前運算階段(2~7歲):具有具體形象性,思維不...用圖式-同化-順應-平衡來解釋這一過程。
圖式:兒童對環境進行適應的認知結構,假設演繹推理,具有守恆性和可逆性。
④形式運算階段(11~16歲);
同化;
順應,動作圖示符號化:主體用已有圖式或認知結構把刺激整合到已有認知結構中。
(2)認知發展階段論
①感知運動階段(0~2歲),是圖式發生量變的過程,兒童發展思維已接近成人水平:改變已有圖式或形成新的圖式來適應新刺激的認知過程。
②前運算階段(2~7歲),是圖式的質變過程:具有具體形象性。
平衡:思維不再依賴於具體可感知的事物,思維不可逆性:就是同化和順應的均衡:通過探索感知和運動之間的關系來獲得動作經驗,進行群集運算:能夠進行邏輯運算,尚未獲得物體守恆的概念,需要和表象尚未完全形成,已有客體永恆性和目標定向行為,語言迅猛發展,自我中心主義。
③具體運算階段(7~11歲)不對
皮亞傑認知發展階段論
皮亞傑認為認知的本質就是適應。
(1)認知發展觀,青春期自我中心,可通過假設推理來解答問題,不斷從低級向高級發展,去自我中心主義,是個體在與環境不斷相互作用中實現的,但仍需要具體事物的支持:發展是一種建構的過程,通過同化順應和平衡,即兒童在已有圖式的基礎上

② 皮亞傑的道德發展階段理論包含哪些

皮亞傑認為,兒童的道德發展是一個由他律逐步向自律、由客觀責任感逐步向主觀責任感的轉化過程。

③ 心理學 填空題(皮亞傑的道德發展階段論)

絕對不是可逆,自律階段
肯定是他律階段的,權威
這是正確答案!

④ 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理論速記口訣是什麼

三水平六階段。

三水平

1.水平I

處於這一水平的兒童對文化的規則和標記中的善惡是非回觀念十分敏答感,但卻是根據行為的實質結果或權利來解釋標記的。

2.水平Ⅱ

這時個體已內化現行社會規則,即認為規則是正確的,能順從現行社會秩序、且有維護這種秩序的內在願望、行為價值是以遵守規則的經濟為依據。

3.水平Ⅲ

在本水平中,道德決策取決於平等社會中全部成員一致認可,的那些權利、價值和原則。

六階段

階段一:懲罰與服從階段

階段二:個人的工具主義目的與交易階段

階段三:相互性的人際期望、人際關系、人際協調階段

階段四:社會制度與良心維系階段

階段五:至上的權利、社會契約或權利階段

階段六:普遍性倫理原則階段

拓展資料:

發展階段理論是道德認知發展論的理論核心。勞倫斯·科爾伯格自1958年在博士學位論文中對其作了首次闡釋後,不斷修正,直到1983年他把所有研究成果整理為三大文集時還在進行修改,可見其治學之嚴謹。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研究,雖沿用皮亞傑的方法,但目的卻不像皮亞傑那樣旨在了解兒童對行為是非的道德判斷,而是藉助道德兩難的問題情境,希望了解兒童作出行為是非道德判斷後如何說明其判斷的理由。

道德發展階段理論-網路

⑤ 皮亞傑關於兒童品德發展的階段性理論是什麼

皮亞傑將兒童的道德發展劃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自我中心階段」或前道德階段(2-5歲),該階段兒童缺乏按規則、規范行為的自覺性,在親子關系、同伴關系、價值判斷等方面均表現出自我中心傾向;



第二階段為「權威階段」或他律道德階段(6-7、8歲),該階段兒童表現出對外在權威絕對尊重和順從,把權威確定的規則看作是絕對的、不可更改的,在評價自己和他人的行為時完全以權威的態度為依據;



第三階段為「可逆性階段」或初步自律道德階段(8-10歲),該階段兒童的思維具有了守恆性和可逆性,他們已經不把規則看成是一成不變的東西,逐漸從他律轉入自律;



第四階段為「公正階段」或自律道德階段(10-12歲),該階段的兒童繼可逆性之後,公正觀念或正義感得到發展,兒童的道德觀念傾向於主持公正、平等。

(5)皮亞傑道德階段擴展閱讀:

皮亞傑對心理學最重要的貢獻,是他把弗洛伊德的那種隨意、缺乏系統性的臨床觀察,變為更為科學化和系統化,使日後臨床心理學上有長足的發展。

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擺脫了遺傳和環境的爭論和糾葛,旗幟鮮明地提出內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發展觀,即心理發展是主體與客體相互作用的結果。皮亞傑認為智力是一種適應形式具有動力性的特點。隨著環境和有機體自身的變化,智力的結構和功能必然不斷變化,以適應變化的條件。

在皮亞傑的理論中,格式既可被看成是有機體認知結構中的一個子結構,又可被看成是認知結構中的一個元素。認知結構就是協調了的格式的整體形式。

他將生物學的同化這一概念應用於心理學中,意指人們把知覺到的新鮮刺激融於原有的格式中,從而達到了對事物的理解,同化是個體認識成長的機制之一。

依據皮亞傑的觀點,平衡化指通過多重的去平衡與再平衡,導致從一接近平衡的狀態向著質上存在差異的平衡狀態遞進發展。而自動調節是介於同化與順應之間的第三者,對同化與順應進行調整以達到兩者的平衡。

皮亞傑認為一切知識,從功能機制上說,是同化與順化的統一;從結構機制上分析,則是主體認知結構的內化產生和外化應用的統一。而運算是組成認知結構的元素,各個運算聯系在一起就組成了結構的整體。

皮亞傑認為,發展有四個條件,即成熟、實際經驗、社會環境的作用和平衡化,前三者是發展的三個經典性因素,而第四個條件才是真正的原因。

隨之而發展起來的各種活動與心理操作,都在兒童的心理發展中起著主體與環境相互作用的中介作用。第四個因素平衡化促進了同化與順應之間的和諧發展,並使得成熟、實際經驗和社會環境之間處在協調狀態。更為重要的是,平揚的傾向作為一種過程,總是把兒童的認知水平推向更高階段。當低層次的平衡被沖破以後,由於有了這種傾向,平衡才能在高一級的水平上得以恢復,從而導致了智力的發展,因此是最為根本的因素。

⑥ 皮亞傑把兒童道德發展的階段劃分為

皮亞傑認為,認知(或智慧)的發展是整個心理發展的核心,通過對認知(或智慧)發展階段的描述,能展示心理發展的基本特徵。他認為發展進程是一個具有質的差異的連續階段,心理發展階段出現的先後順序固定不變,每一階段都有其獨特的格式或認知結構,前一階段的結構是後一階段的基礎。他把個體認知發展的過程劃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一)感知運動階段(0~2歲)
這一階段兒童認知發展的主要特點是兒童依靠感知和動作來認知外部世界,即思維與動作密切相連。在10個月時,兒童獲得了客體永久性概念,即當客體在他的視線中消失的時候,仍然認為客體是客觀存在的。此後,兒童可以將自我從外界客體中區分開來。在該階段的後期,兒童建立了初步的因果關系概念,開始認識到主體既是活動的來源,也是認識的來源。但兒童在這個時期還沒有達到運演的水平,他們所具有的只是一種圖型的認識,即僅僅是對刺激的認識。嬰兒看到一個刺激,如看到一個奶瓶,就開始做出吮吸的反應圖型的知識依賴於對刺激形狀的再認,而不是通過推理產生的。
(二)前運算階段(2~6歲)
這個階段兒童的各種感知運動圖式開始內化為表象或形象圖式,特別是語言的出現和發展,使兒童日益頻繁地用表象符號代替外界事物。但他們的語詞或其他符號還不能代表抽象的概念,思維仍受具體知覺表象的束縛,難以從知覺中解放出來。這一階段思維的主要特徵是:認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為中心;認知活動具有相對具體性,還不能進行抽象的運算思維;思維不具有可逆性等。
(三)具體運算階段(7~11歲)
這個階段兒童的認知結構已經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維可以逆轉,因而能夠進行邏輯推理。重要標志是兒童已經獲得了長度、體積、重量和面積的守恆。所謂守恆,指兒童認識到客體在外形上發生了變化,但其特有的屬性並沒有發生變化。這個階段思維的主要特徵是:兒童能夠完成從多維對事物進行歸類的任務;思維具有了可逆性;逐漸學會從別人的觀點看問題,意識到別人持有與他不同的觀點和解答;思維不再局限於靜止表象;兒童能憑借具體事物或從具體事物中獲得的表象進行邏輯思維。但這一階段兒童的思維仍需要具體事物的支持。
(四)形式運算階段(11歲至成人期)
這一階段兒童的思維已超越了對具體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賴,使形式從內容中解脫出來。兒童形成了解決各類問題的推理邏輯,由大小前提得出結論。不管有無具體事物,都可以了解形式中的內涵與相互關系。這一階段思維的主要特徵是:兒童的思維以命題的形式進行,並能發現命題之間的關系;能夠通過邏輯推理、歸納和演繹的方式解決問題;能夠理解符號的意義、比喻或隱喻,能做一定的概括;其思維水平已接近常人。

⑦ 皮亞傑道德發展階段理論的道德發展四階段

皮亞傑將兒童的道德發展劃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自我中心階段」專或前道德階段(2-5歲屬),
該階段兒童缺乏按規則來規范行為的自覺性,在親子關系、同伴關系、價值判斷等方面均表現出自我中心傾向;
第二階段為「權威階段」或他律道德階段(6-7、8歲),該階段兒童表現出對外在權威絕對尊重和順從,把權威確定的規則看作是絕對的、不可更改的,在評價自己和他人的行為時完全以權威的態度為依據;
第三階段為「可逆性階段」或初步自律道德階段(8-10歲),該階段兒童的思維具有了守恆性和可逆性,他們已經不把規則看成是一成不變的東西,逐漸從他律轉入自律;
第四階段為「公正階段」或自律道德階段(10-12歲),
該階段的兒童繼可逆性之後,公正觀念或正義感得到發展,兒童的道德觀念傾向於主持公正、平等。

⑧ 皮亞傑,科爾伯格道德判斷發展的階段各是什麼

皮亞來傑的學說
「適應自」,這就是認識活動的本質。
兒童的道德發展總是以其已經具有的或是正在形成著的道德思維結構為轉移的。
促進道德發展的因素是社會交往。兒童在社會情境中所表現的角色采擇方式是不斷發展的,這就構成了兒童道德的發展階段。
兒童的認知發展分為四個階段:感知運動階段(0—2歲);前運算階段(2—7歲);具體運算階段(7—11歲);形式運算階段(11—l5歲)。其中貫穿著自律向他律的轉變。

科爾伯格的學說
「三水平,六階段」:
一)前習俗水平,包括懲罰與服從階段和個人的工具主義目的與交易階段。
①懲罰與服從階段:
②個人的工具主義目的與交易階段:
二)習俗水平包括相互性的人際期望、人際關系與人際協調階段和社會制度和良心維持段。
③相互性的人際期望、人際關系與人際協調階段:
④社會制度和良心維持階段:
三)後習俗的水平,包括至上的權利、社會契約或功利階段和普遍性倫理原則階段。
⑤至上的權利、社會契約或功利階段:
⑥普遍性倫理原則階段:

熱點內容
社會與法普法欄目劇白鴿四 發布:2025-02-01 09:02:24 瀏覽:231
醫療事故責任糾紛相關法律 發布:2025-02-01 08:13:36 瀏覽:144
道德經原文PDF 發布:2025-02-01 07:52:38 瀏覽:213
姜婷律師 發布:2025-02-01 07:31:04 瀏覽:697
刑法的保障性 發布:2025-02-01 07:12:19 瀏覽:463
道德經的經典語錄 發布:2025-02-01 07:01:48 瀏覽:728
道德經視頻朗誦 發布:2025-02-01 06:58:22 瀏覽:673
解決勞動法爭議途徑 發布:2025-02-01 06:44:11 瀏覽:145
行政法兩大主體 發布:2025-02-01 06:40:49 瀏覽:47
公司法律聯絡員工作 發布:2025-02-01 06:29:32 瀏覽: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