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法
1. 法律與道德的關系是什麼
在法律的范疇內,來講到底源是不合適的,在道德底線錢講法律也是扯淡的,但是我覺得這兩個東西還是有一定的關系的,在我看來法律基本上是最低限度的道德。
我記得在法律中有一個規定就是在維護國家和社會公公利益的同時要維護良好的道德風尚,這是法律的一條基本原則。
總結:
從這個案子可以看到,就算是法律有時候也不是萬能的,更多意義上來講,法律只是道德的最低限度,那個法律的規定,只是給法律的一個圓場說法而已。
2. 簡述法與道德的區別
法律與道德屬於上層建築的不同范疇,法律屬於制度范疇,道德屬於社會意識范疇。法和道德的區別,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法律和道德起源的時間不同
道德在原始社會(或初民的社會)作為獨立的或與宗教、習俗(習慣)相混合的形態而存在,道德是逐漸形成的。而國家的實在法(國法,法律)只是隨著一定的條件的成就而成就,如生產力的發展、生產關系的變化、階級和國家的產生、語言文字的發達等等,才在一定的社會階段出現,由國家通過一定程序產生。
2.法律和道德調整的范圍不盡相同
道德比法律調整的范圍要廣泛得多。一般地說,凡法律調整的關系,大多也由道德調整。而且,道德調整的對象不僅是人們現實的行為,而且還包括人們的思想、品格和行為的動機。在此方面,盡管法律在懲罰違法犯罪時也考慮人們的主觀過錯,但它不能懲罰這種主觀過錯本身。另外,在一定條件下,它們調整的范圍可以相互轉化:原本只屬於道德調整的某些問題,將來可能由法律來調整;反之亦然。
3.法律和道德具體內容規定不完全相同
一般地說,法律的內容比較具體、明確、肯定、嚴謹,既規定人們的義務,也規定人們的權利,而且通常以權利義務的一致性作為條件。道德的內容則不同,它側重於人們的義務而不是權利,也不要求體現權利和義務的一致性。因此,在法學上有一種看法,說法律具有「兩面性」(既重權利又重義務);而道德僅具有「一面性」(只重視義務),側重於個人對他人、對社會履行的義務。
4.法律和道德的表現形式不同
道德通常是約定俗成的,存在於人們的思想和觀念之中,即使通過文字表述,其內容也是比較原則、抽象的,其制定、修改和廢除程序也很不嚴格。法律是作為國家制定或認可的規范而存在的,其成文形態多為法典、法規等具體的規范性文件,它們的制定、修改和廢除都有嚴格的程序規定。
5.法律和道德實現的方式和手段不同
道德的實施,不是憑借國家的強制力,而主要是依靠社會輿論和傳統的力量以及人們的自覺維護。可見,道德的強制是一種精神上的強制,道德正是以此來調整人們的行為的。法律則不同,它的實施,必須依靠國家強制力保證,以國家機關為後盾,通過外在的強制(法律制裁)來強迫人們遵守。
6.法律和道德的歷史命運不同
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隨著階級的消滅、國家的消亡,法律也將不存在。而道德在無階級社會中仍將存在。
3. 論述法律與道德之間的關系
一、聯系:
1、相互制約
法律是通過立法、實施並強制執行的, 以此來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 而道德則是通過科學、正確的評價, 推動法律的廢除、修改以及實施等。制約道德或者不道德的行為, 都不會超越社會基本秩序的許可范圍。
2、在內容上相互滲透, 相互重疊
在法律規章制度中, 會存在一些道德條款, 同樣的, 在道德規范中, 也會有一些具有法律性質的條款。
法律中的很多規章制度都是通過道德規范演變而來的, 其中蘊含著道德精神;同樣的, 在道德規范中, 也存在著很多具有法律性質的條款。尤其是在價值層面上, 兩者之間更是存在著密切的聯系。由此可知, 兩者之間是相互滲透、相互重疊的。
3、在地位上相互轉化, 相互吸收
法律和道德兩者之間的根本目的是相同的, 都是保障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具體來說, 道德是法律的基礎, 道德規范中所規定的, 在法律中也會有所體現, 這也就體現了道德法律化的結果, 可見, 兩者是相互吸收的。
4、在實施過程中相互作用
法律和道德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是相互作用的。在社會的發展中, 法律和道德在維護社會穩定方面均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 法律應是以道德為基礎的, 切不可認為法律是萬能的。因此, 只有將法律和道德兩者進行有機的融合, 才能更好地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
二、區別:
1、產生的時間不同
據史料記載, 法律最早產生於奴隸社會, 在當時, 人類經過不斷地發展, 逐漸進入到了私有制經濟時期, 統治階級為了更好地維護自身的利益, 就產生了不成熟的法律體系。道德的產生最早可以追溯到人類的產生, 可以說有了人類就有了道德, 例如:最初的宗教等等。
2、表現形式不同
法律是由國家立法機關強制制定、實施並執行的, 具有嚴格的程序性, 從而就使得法律具有強烈的穩定性和權威性。而道德則是社會在潛移默化的發展過程中悄然形成的, 道德並沒有具體的表現, 它是通過一個人的內心來影響一個人的行為規范的。
3、調整范圍不盡相同
法律是對人的行為規范進行調整、規定, 並不涉及人的思想限制。而道德則更加全面, 對人的行為規范、思想等方面均進行了科學、合理的調整, 在這其中, 更加註重對人的思想方面進行調整, 進而調整人的行為。
4、作用機制不同
法律是通過國家強制實施的, 若人違法犯罪, 就會依法受到處罰。而道德則是依靠社會輿論的力量來譴責的。一個人的道德品質怎麼樣, 和法律並不相關。
5、內容不同
法律以權利和義務為主要內容, 兩者是相等的, 沒有無權利的義務, 更沒有無義務的權利。而道德則不同, 道德更注重對義務的強調, 對於權利的涉及少之又少,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 兩者之間的內容是存在一定區別的。
(3)道德的法擴展閱讀:
法律的門類
1、法律最初指國內法,只在一國主權范圍內適用。隨著國家間交流的頻繁,國際法也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重視。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下,國際法和國內法常常發生沖突,也隨著沖突逐漸彼此協調。
2、雖然所有的法律體系處理的議題通常都是很類似甚至是一樣的,不同的國家對於各種法律的分類和命名上通常都會不同。
3、最一般的區分為與國家密切相關的「公法」(包括憲法、行政法和刑法)和規范私人間權利義務關系的「私法」(包括合同、侵權行為和物權法)。
4、在大陸法系中,合同法和侵權行為法屬於債法的一部分,信託法則在法令制度或國際公約下運作的。國際法、憲法、行政法、刑法、合同法、侵權行為法、物權法與信託法被視為「傳統核心課題」,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可能更為重要的課題。
4. 《道德與法治》「道德」和「法冶"分別是什麼意思
道德: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 。道德通過社會的或一定階級的輿論對社會生活起約束作用 。
法治:是人類社會進入現代文明的重要標志。法治是人類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現代社會的一個基本框架。
《道德與法治》共18冊,其中小學12冊,教材內容依據與兒童生活的緊密程度,由近及遠地安排了六大生活領域,同一生活領域內,按照學習難度的不同,採用螺旋上升的編排方式;初中6冊,圍繞個人、家庭、學校、社會、國家、世界展開編排。
(4)道德的法擴展閱讀
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道德觀念,沒有任何一種道德是永恆不變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的宣傳教育及社會輿論的長期影響而逐漸形成的。這是一種道德相對主義,與之相反的主張則稱為道德絕對主義。道德很多時候跟良心一起談及,良心是指自覺遵從主流道德規范的心理意識。
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才是真正的依法;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進,才是真正的法治。無論是經濟改革還是政治改革,法治都可謂先行者,對於法治的重要性,可以說怎麼強調都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