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東吳大學法學院

東吳大學法學院

發布時間: 2022-07-04 23:25:09

㈠ 東吳大學法學院的學校簡介

東吳大學法學院,1915年成立於上海,是中國在教授中國法之外惟一系統地講授英美法的學院,解放前中國最著名的法學院之一,為亞洲第一所比較法學院,培育比較法學及國際法人才貢獻至鉅。從1930年代到1990年代,國際法院一共有過6位中國籍法官,從顧維鈞開始,一直到1997年的聯合國前南國際刑事法庭法官李浩培,都是東吳法學院的教授或畢業生。該校校史上最值得誇耀的一段是在1946年:東京審判採用的是英美法程序,由於一時找不到合適的人選,當時的國民黨政府急了,最後,蔣介石點名從東吳大學要人,其結果是———中國赴遠東軍事法庭的法官、檢察官、顧問等人,幾乎全部來自該校。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上,負責審理28名甲級日本戰犯的《東京大審判》,開庭計817次,以6票對5票的微弱優勢,將28名甲級戰犯繩之以法,法庭上中方人員泰半出身東吳大學法學院,包括:向哲浚(檢察官)、倪征燠(首席顧問)、桂裕、鄂森(檢察官顧問)、裘邵恆(首任檢察官秘書)、高文彬(翻譯、檢察官秘書)、方福樞、楊壽林(法官秘書)、劉繼盛、鄭魯達(翻譯)。
1949年,國民黨政府遷台。東吳大學在台校友倡議復校,1951年籌組董事會,於台北市漢口街借屋設東吳補習學校,設法政、商業、會計及英文四科。1954年台灣當局「教育部」以東吳補習學校辦學績效卓著,核准先行成立台灣東吳大學恢復法學院,設法律、政治、經濟、會計四系並附設外國語文學系,為台灣地區第一所私立大學。1957年購得士林外雙溪土地七甲加上士林鎮公所贈與之土地共十五甲,此時石超庸校友接任院長,積極推動建校事宜。

㈡ 南朝陽北東吳是哪兩所大學

「北朝陽」是指北京的「朝陽大學」,它是民國元年(1912年)由汪子健先生倡導、北京法學會同仁集資創辦的國內第一所專門研究和教授法律的大學。
「南東吳」則是指上海的東吳大學法學院。東吳大學法學院是由美國人創辦的一所以研究英美法為主、兼及國內法的比較法學院。上海的東吳大學法學院是蘇州東吳大學的一個分部。1915年9月3日,「中華比較法律學院」(即東吳大學法學院)正式成立,蘭金先生任教務長。

㈢ 台灣東吳大學如何

東吳大學是台灣一所頂尖的私立老牌普通大學,專業以文學、法學、商學為主,也有理學專業.此校以法學為最佳。中國第一所私立西制大學.

東吳大學(Soochow University)始建時在蘇州。於1900年由基督教監理會在中國蘇州創辦,是中國第一所西制大學。1951年先在台灣設立東吳補習學校。54年奉教育部核准恢復東吳大學法學院,為台灣第一所私立大學。現今已是台灣重點實力高校。

源遠:

十九世紀中葉以後,清廷不敵英法俄日等國侵略,被迫簽下數紙不平等條約。戰事連連潰敗使政府及百姓喪失了信心,社會呼籲改革及學習列強之長的聲浪日增。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美國基督教會來到中國興辦教育事業。監理會(The 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 South)是美國基督教重要差會之一,1846年成立,本部設於田納西州。1879年起該會先後在蘇州創辦博習書院(Buffington Institute)、宮巷書院(Kung Hang School) ,在上海創辦中西書院(Anglo-Chinese College) 。

1900年決議合並三書院

以宮巷書院為基礎,在蘇州天賜庄博習書院舊址,擴建為大學。1900年12月制定校董會章程,推林樂知(Young J. Allen)先生(萬國公報創辦人)為董事長、孫樂文先生(David L. Anderson)為校長。二十世紀初中國第一所民辦大學東吳大學正式誕生。

東吳大學創辦初期之二十六年,歷經三位美籍校長孫樂文(David L. Anderson)、葛賚恩(John W. Cline)及文乃史(W. B. Nance)。這個時期的辦學經費主要來自於捐款及學費。校園內的教學大樓林堂、孫堂及葛堂及教職學生宿舍等設施陸續興建完成,校園規模日趨完整。學科發展包括文、理、醫學、神學及法科(在上海崑山路),另有四所附中、二十所附小、惠寒小學、吳語學校等組成完整的東吳教育體系。各學科除在學術研究上表現突出,更為社會培養無數專業人才。學校以「Unto a Full-grown Man」為校訓強調學生人格的陶冶。

1915年,以東吳大學為本,於上海創設「東吳大學法學院」。學院教學突出"英美法"內容,專以講授「比較法」為主,其科學的培養目標和鮮明的教學特色,使東吳大學的法學教育在當時飲譽海內外,時有「南東吳、北朝陽」之稱。

五四運動激發了中國知識分子的愛國熱情,為順應中國社會的潮流,東吳大學逐步進行中國化的過程。1926年首先廢除宗教必修課程,禮拜儀式亦改為學生自由參加。繼而改組校董校旗會,三分之二的成員改由中國人擔任。1927年楊永清先生當選首任中國籍校長,訂「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為中文校訓;1929年南京國民政府正式核准東吳大學在國民政府注冊立案。

建國前,中國共有13所基督教教會大學,分別是燕京大學Yenching University、齊魯大學Shantung Christian University(cheeloo)、東吳大學Soochow University、聖約翰大學St. John's University、之江大學Hangchou Christian College、華西協和大學West China Union University、華中大學Huachung University、金陵大學University of Nanking、福建協和大學Fukien Christian University、華南女子文理學院Hwa Nan College、金陵女子文理學院Ginling College、滬江大學Shanghai University、嶺南大學Lingnan University等。

雖然數量不多,但起點很高。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特別是在20世紀20年代以後,教會大學在中國教育近代化過程中起著某種程度的示範與導向作用。因為它在體制、機構、計劃、課程、方法乃至規章制度諸多方面,更為直接地引進西方近代教育模式,從而在教校歌育界和社會上產生頗為深刻的影響。由此可見,教會大學史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不可缺少的重要篇章,它們為中國高等教育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1949年,國民黨政府遷台。東吳大學在台校友倡議復校,1951年籌組董事會,於台北市漢口街借屋設東東吳大學吳補習學校,設法政、商業、會計及英文四科。1954年台灣當局「教育部」以東吳補習學校辦學績效卓著,核准先行成立台灣東吳大學恢復法學院,設法律、政治、經濟、會計四系並附設外國語文學系,為台灣地區第一所私立大學。1957年購得士林外雙溪土地七甲加上士林鎮公所贈與之土地共十五甲,此時石超庸校友接任院長,積極推動建校事宜。

兩年內完成第一棟教學大樓(寵惠堂)及學生活動中心。1961年全校由台北市漢口街遷到外雙溪現址。至此東吳師生終於有了一個屬於自己的美麗校園。在台復校的過程艱辛坎坷,衛理公會及美國基督教高等教育聯合會未予支持,物質條件極其窘困。但在董事會苦心奔走,海內外校友及教會熱誠捐助下,東吳依然堅守嚴謹校風踏實辦學,為東吳學子樹立了良好的典範。

1969年「教育部」終於核准東吳大學恢復大學建制。

引證文獻:

東吳大學的起源──上海中西書院簡論 胡衛清

㈣ 求教一下,東吳大學的錄取分數線是多少

東吳大學的錄取分數線是489。

東吳大學的文理學院、蘇南文化教育學院和江南大學的數理系合並組建蘇南師范學院,同年更名為江蘇師范學院,在原東吳大學校址辦學,擁有東吳大學檔案全宗。



主要優勢:

截至2020年3月,蘇州大學共設有130個本科專業;49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33個專業學位碩士點;28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個專業學位博士點,30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4個國家重點學科,1個省級重點學科,8個江蘇高校優勢學科,12個省級一級學科重點學科(含2個培育學科),5個江蘇省重點序列學科,15個「十三五」江蘇省一級學科重點學科。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東吳大學

㈤ 台灣東吳大學怎麼樣

是重點實力高校。

㈥ 誰了解中國近代的「東吳大學」情況

東吳大學

十九世紀中葉以後,清廷不敵英法俄日等國侵略,被迫簽下數紙不平等條約。戰事連連潰敗使政府及百姓喪失了信心,社會呼籲改革及學習列強之長的聲浪日增。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美國基督教會來到中國興辦教育事業。監理會(The 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 South)是美國基督教重要差會之一,1846年成立,本部設於田納西州。1879年起該會先後在蘇州創辦博習書院(Buffington Institute)、宮巷書院(Kung Hang School) ,在上海創辦中西書院(Anglo-Chinese College) 。

1900年決議合並三書院,以宮巷書院為基礎,在蘇州天賜庄博習書院舊址,擴建為大學。1900年12月制定校董會章程,推林樂知(Young J. Allen)先生(萬國公報創辦人)為董事長、孫樂文先生(David L. Anderson)為校長。二十世紀初中國第一所民辦大學東吳大學正式誕生。

東吳大學創辦初期之二十六年,歷經三位美籍校長孫樂文(David L. Anderson)、葛賚恩(John W. Cline)及文乃史(W. B. Nance)。這個時期的辦學經費主要來自於捐款及學費。校園內的教學大樓林堂、孫堂及葛堂及教職學生宿舍等設施陸續興建完成,校園規模日趨完整。學科發展包括文、理、醫學、神學及法科(在上海崑山路),另有四所附中、二十所附小、惠寒小學、吳語學校等組成完整的東吳教育體系。各學科除在學術研究上表現突出,更為社會培養無數專業人才。學校以「Unto a Full-grown Man」為校訓強調學生人格的陶冶。

五四運動期間,東吳學生籌組學生會,一般的學生社團則以學術研究、辯論及體育活動為主。東吳大學早期在三位校長的努力下,為日後校務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五四運動激發了中國知識分子的愛國熱情,為順應中國社會的潮流,東吳大學逐步進行中國化的過程。1926年首先廢除宗教必修課程,禮拜儀式亦改為學生自由參加。繼而改組校董會,三分之二的成員改由中國人擔任。1927年楊永清先生當選首任中國籍校長,訂「養天地正氣 法古今完人」為中文校訓;1929年南京國民政府正式核准東吳大學在國民政府注冊立案。

此後十年各項校務發展成果豐碩令人矚目。1930年時學校共有文、理及法三學院,十二個學系。在教學方面積極籌款推動學術研究、加強師資陣容提升教學品質、推動師生以其專業服務社會。校園內主要建築設施均在此階段建成或動工。1930年學生人數達755人為全國基督教大學之冠。

1937年爆發抗日戰爭,此後八年東吳大學蘇州上海兩校區受戰事影響,輾轉遷徙各地。其間隨戰況發展演變,兩校區或各自遷校或與他校聯合辦學,雖烽火連天但教學活動未曾稍息。直至1945年抗戰勝利,東吳大學師生紛紛自各地返回上海及蘇州校園,展開復校的艱巨工作。1952中共進行院系調整,東吳大學在上海的法學院,並入華東政法學院,會計系並入上海財經學院;在蘇州的文理學院部份學系就地移交蘇南師范學院,1952年12月蘇南師范學院改名江蘇師范學院。1982年,江蘇師范學院改制為蘇州大學。

1949年秋大陸易幟,國民政府遷台。東吳大學在台校友倡議復校,1951年籌組董事會,於台北市漢口街借屋設東吳補習學校,設法政、商業、會計及英文四科。1954年教育部以東吳補習學校辦學績效卓著,核准先行成立東吳大學恢復法學院,設法律、政治、經濟、會計四系並附設外國語文學系,為台灣第一所私立大學。1957年購得士林外雙溪土地七甲加上士林鎮公所贈與之土地共十五甲,此時石超庸校友接任院長,積極推動建校事宜。

兩年內完成第一棟教學大樓(寵惠堂)及學生活動中心。1961年全校由台北市漢口街遷到外雙溪現址。至此東吳師生終於有了一個屬於自己的美麗校園。在台復校的過程艱辛坎坷,衛理公會及美國基督教高等教育聯合會未予支持,物質條件極其窘困。但在董事會苦心奔走,海內外校友及教會熱誠捐助下,東吳依然堅守嚴謹校風踏實辦學,為東吳學子樹立了良好的典範。

遷入外雙溪校區後的二十年,是東吳大學在台復校後的關鍵成長期。歷經石超庸(任期1957~1968)、桂崇基(任期1968~1969)及端木愷(任期1969~1983)三任校長。石校長任內全心致力教學水準的提升,學生成績采嚴格的淘汰率,為學校奠立穩定的根基。1969年教育部終於核准東吳大學恢復大學建制。

端木校長接任後則積極開創發展,任內增設十二個學系、七個研究所、三個博士班,圖書館、哲生樓、音樂館及教師研究大樓等校舍相繼建成,又在台北市貴陽街設城區部,並興建兩棟教學大樓。教學設施日趨完善,校區規模已然成型。愛校的熱情凝聚了董事會、全體師生及校友,東吳人憑借著堅強的毅力走過慘澹歲月,培育英才無數,締造了辦學佳績,也贏得社會的認同與支持

東吳大學經過過去二十年的耕耘,已成為一結構完整的綜合性大學。此時期的東吳大學發展為兩個校區。外雙溪校區位於文化風景區,安置文、外語及理三學院;城中校區位於政經文化中心,安置法、商兩學院及推廣部。兩校區均屬台北市的精華區域。東吳大學已演變成一有特色、有內涵、有制度的精緻大學。歷任校長致力於提升學術研究能力、拓展與國際及大陸的學術交流、推行校務運作制度化,並與社區建立良好互動關系。東吳與附近中小學形成一校群彼此支持。國內各地校友會、系友會及校友總會亦相繼成立。

公元二千年東吳慶祝建校一百年,展望未來東吳大學仍將秉持「養天地正氣 法古今完人」的校訓精神,以「教育而得天下之英才」的辦學理念,培育「朴實熱誠堅毅 專業通識宏觀」的青年學子。不僅要維護學校作為人才培育的勝境,更在新世紀致力發展成為學術研究的清源。

建國前,中國共有14所教會大學,分別是燕京大學、齊魯大學、東吳大學、聖約翰大學、之江大學、華西協和大學、華中大學、金陵大學、華南女子文理學院、湘雅醫科大學、金陵女子文理學院、滬江大學、嶺南大學、協和大學等。雖然數量不多,但起點很高。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特別是在20世紀20年代以後,教會大學在中國教育近代化過程中起著某種程度的示範與導向作用。因為它在體制、機構、計劃、課程、方法乃至規章制度諸多方面,更為直接地引進西方近代教育模式,從而在教育界和社會上產生頗為深刻的影響。由此可見,教會大學史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不可缺少的重要篇章,它們為中國高等教育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㈦ 上海東吳大學現在叫什麼大學

一:現在蘇州大學只是當年東吳大學的部分。但蘇州大學目前自稱是東吳大學的延續。
二:東吳大學(Soochow University)是中國第一所西制大學,由美國基督教監理會於1900年創辦,前身是蘇州的博習書院、宮項書院和上海中西書院。東吳大學最先開展法學(英美法)專業教育,是中國現存最早開展研究生教育並授予碩士學位的學校,並可授予博士學位,也是第一家創辦學報的大學。首任校長為孫樂文(美籍)。1927年,楊永清當選為首任中國籍校長。
東吳大學設有文、理、法三個學院。文理學院設在蘇州天賜庄,法學院設在上海崑山路。文學院曾設有中文系、歷史系、經濟系、政治系、社會系、教育系。理學院曾設有物理系、化學系、化工系、生物系、體育系,並附設醫學預科、神學預科、化學研究所、生物研究所及生物材料處。法學院曾設有法律系、會計系、法學研究所。學制為預科三年、本科四年、研究生一年或兩年,實行學分制。學校確定國文為學生必修課程,注重理科實驗,並重視英文教學,教學質量在全國高校名列前茅。東吳大學的附屬學校有蘇州的第一中學、上海的第二中學、湖州的第二中學、無錫的第四中學、松江聖經學校以及二十幾所附屬小學。東吳大學辦學半個多世紀以來,培養了許多著名學者和社會知名人士。
1952年,東吳大學的文理學院、蘇南文化教育學院和江南大學的數理系合並組建蘇南師范學院,同年更名為江蘇師范學院,在原東吳大學校址辦學,擁有東吳大學檔案全宗。1982年,學校更名為蘇州大學,英文校名恢復為Soochow University。台灣東吳大學與蘇州大學同宗同源,互為姊妹學校。

㈧ 東吳大學的院系調整

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時東吳大學與蘇南文化教育學院、江南大學數理系合並為蘇南師范學院,同年定名為江蘇師范學院,在原東吳大學校址辦學。1982年經國務院批准改辦為蘇州大學。經教育部和江蘇省省政府批准,蘇州蠶桑專科學校、蘇州絲綢工學院、蘇州醫學院先後於1995年、1997年、2000年並入蘇州大學。設立於上海崑山路146號的東吳大學法學院,法律系並入華東政法學院(今華東政法大學),會計系和原東吳大學法學院院址並入上海財政經濟學院(今上海財經大學)。

㈨ 金庸是哪個大學畢業的

金庸(1924年3月10日—2018年10月30日),本名查良鏞,生於浙江省嘉興市海寧市,1948年移居香港。當代武俠小說作家、新聞學家、企業家、政治評論家、社會活動家,「香港四大才子」之一。
1944年考入重慶中央政治大學外交系。1946年秋,金庸進入上海《大公報》任國際電訊翻譯。1948年,畢業於上海東吳大學法學院,並被調往《大公報》香港分社 。1952年調入《新晚報》編輯副刊,並寫出《絕代佳人》、《蘭花花》等電影劇本。1959年,金庸等人於香港創辦《明報》。
也就是現在的蘇州大學

熱點內容
民法上的時效是指 發布:2025-01-23 04:38:28 瀏覽:31
刑事訴訟法簽字 發布:2025-01-23 04:32:04 瀏覽:933
洪公法院 發布:2025-01-23 04:30:23 瀏覽:972
最高法院適用民事訴訟法的解釋 發布:2025-01-23 03:30:20 瀏覽:940
司法中打架 發布:2025-01-23 03:18:00 瀏覽:895
鐵路法法律法規 發布:2025-01-23 03:03:11 瀏覽:403
農業發展公司管理規章制度範本 發布:2025-01-23 02:40:29 瀏覽:507
新婚姻法夫妻共同財產司法解釋 發布:2025-01-23 02:26:07 瀏覽:293
初中籃球競賽規章制度 發布:2025-01-23 02:12:16 瀏覽:258
南通十大律師 發布:2025-01-23 01:41:49 瀏覽: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