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社會是
1. 中國是不是法治社會
衡量一個國家是不是法治社會,不能以某領導講話為標准,更不能以某法學家的著書立說為指針,也不能用一個國家的歷史背景、風俗人情、文化差異來人為地披上某種顏色,以區別一般性法治國家所固有的根本特徵。
就法治社會概念而言,它屬於上層建築領域,不同政體與國體的國家,法治社會的標準是一樣的,並無特色與非特色之分。
當代中國,那種動輒就強調社會主義特色的一些偽法學家,充其量不過是道貌岸然為專制政客所豢養的門客,是新時代的封建腐朽思想的辯護神和衛道士,在真理面前永遠不堪一擊。歷史的垃圾箱便是他們最終歸宿。
就當代中國而言,本人認為,目前沒有法治社會賴以生存的土壤和氣候。因此說,我們目前法律的歷史車輪所處的位置並非法治的軌道。究其原因如下:
一、當代中國的治理不符合法治社會的一般標准。
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治理結構,雖然他們意識形態各異,社會制度千差萬別,但就法治社會來說,其衡量標准就像我們給一個人下定義一樣,有其一般性和普遍性,法治社會的標准,應該至少包含以下幾個層次:
第一、法律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正如美國憲政之父潘恩所說:「在民主的國家,法律就是國王,在專制的國家,國王就是法律」,盡管我們對美國這個在國際社會經常扮演不光彩的角色有諸多看法,但不可否認的是美國是一個民主國家。法律至高無上,這從柯林頓與與萊溫斯基的桃色事件中可以看得出。總統雖然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但根據美國憲法規定,他仍然逃脫不了被彈劾的命運。這件事如果發生在中國是不可想像的。在中國,法律從其創制到法律實施都沒有遵循一般法律所應當經過的程序,法律在大多數情況下只是一種擺設。法律並不具有權威性。
第二、政府及政權更迭依法進行。政府的職能應該是為大眾服務。正如羅伯斯皮爾所說「政府是人民的創造物和所有物」,這種闡述在美國獨立宣言中第一段有很好的詮釋。政府是保障人民權利的,人民有權根據自己的意志選擇或建立自己的政府。一位法學教授到法國參觀巴黎市政廳,驚訝的發現市政廳沒有門衛,於是好奇地問:為什麼你們的政府機關沒有站崗的?講解對他好奇地反問:這里為什麼要有人站崗?難道市政廳不是讓市民自由出入表達民意或尋求幫助么?這在中國是不可想像的。即便在基層,政府機構和政權的產生也過多地披上政治色彩,政府和民意往往很難一致統一,甚至不能代表最廣泛的民意。在民主國家一般是法律創設政府,在中國,自古以來要麼是專制政府沒有法律,要麼改朝換代創設法律。政府及政權的更迭不是法律作用的結果,恰恰相反,法律是政府或政權更迭的結果。
第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英國法學家洛克在《政府論》中提到:「法律應當不論權貴貧富,更不應以特殊情況而有所出入」。通俗的講,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最主要的是法律實施人人平等。但就當代中國,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十分奢侈的事情。一部法律對於不同的人不同的地域發生不同的效力,地分南北,人分貴賤,同樣一個犯罪構成,不同的人被科以不同的刑罰,同樣一起交通事故,受害人還要分農民市民,就連最基本的受教育權,北京上海的學生竟然和同一個祖國其他地方學生考分不一樣,如此等等,大家對此已經麻木的習以為常了。
第四、政府缺乏權力制衡機制。凡是法制國家都建立了權力約束機制,這是因為絕對的權力產生絕對的腐敗。正像我們每個人不能為自己做手術一樣,腐敗如果沒有預防制衡機制,那麼政府的運轉就無法做到公開透明運行,腐敗就會永遠不能鏟除其賴以生存的土壤。這一點,孟德斯鳩在他的論法的精神里是這樣說的:從事物的性質來看,要防止腐敗就必須以權力約束權力。
綜上,法治社會的標准可能會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就其通常所說的基本標准,就是上述幾條。以上述幾條衡量我們的社會及其治理,我們會發現其並不具備上述特徵。
2. 法治社會好,還是人治社會好
法治社會更好,因為法治社會是以法律為標準的是有客觀性的,也更容易法律操作,使得人們可以很清楚的在心理上有一個底線;而人治則沒有以上的優點,容易使得社會混亂.中國的現狀是以法治為名,實為人治.
3. 法治社會是什麼
法治來社會不同於法制社自會
它是指這樣的一種社會:
一 這個社會擁有完整的法律體系
二 這個社會的國家機構的所有的機關都嚴格依照法律辦事
三 這個社會的公民信服法律,善於利用法律來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四 這個社會的司法機關擁有完善的司法體制
五 這個社會的法律職業者群體健全
法治社會應當包括以下幾點 :
一、法律至上
二、法律必須具有一般性
三、法律必須具有公開性
四、法律必須具有統一性
五、法律必須具有穩定性
六、法律必須清晰明了
七、法律不溯及既往
八、法律普遍得到遵守
九、審判獨立
十、訴訟應當易行
4. 法治社會還是法制社會
原來是第二個法制社會,就是說是法律制度的社會,現在來說都說第一個法治社會,其意思就是用法律來治理國家治理社會,現在一般已經不說法制了
5. 法制社會還是法治社會
都可以哈。現在復流行法治。制
怎麼說呢。毛澤東時代說「法治」是走資本主義道路滴。
法治與法制的最大不同是,強調以法的理念治理一個國家。
僅僅有制度是不夠的,沒有與制度向匹配的理念,任何制度都會畫虎不成反類犬。
法治的終極目標是法律成為調整全社會生活的權威,現階段目標是實現「憲政」——憲法權威、全民選舉。
法制社會是指社會在法律和制度的管理下運作。
法治社會是指法律成為社會調整一切矛盾的權威。
真要說區別的話,就是法制社會最高統治者不一定要遵守法律,法治社會就是最高統治者一樣要面臨法律的制裁。
不是官方或者權威解答,僅作參考。以上。
6. 法制社會還是法治社會
兩者都有。
1、法制社會,指的是社會是依法的,講法的,是有法律制度的。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簡稱,是一種社會制度,屬於法律文化中的器物層面。法制是一種正式的、相對穩定的、制度化的社會規范。
2、法治社會是和人治社會相對而言的;
它是指國家權力和社會關系按照明確的法律秩序運行,並且按照嚴格公正的司法程序協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解決社會糾紛。
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不是依照執政者的個人喜好以及親疏關系來決定政治、經濟和社會等方面的公共事務。一個成熟的法治社會,具備精神和制度兩方面的因素,即具有法治的精神和反映法治精神的制度。
簡約而言,法治的精神方面主要是指整個社會對法律至上地位的普遍認同和堅決的支持,養成了自覺遵守法律法規,並且通過法律或司法程序解決政治、經濟、社會和民事等方面的糾紛的習慣和意識。在法治民主的社會中,法律和行政法規等由規范的民主程序產生和制訂出來,並且其司法和執行過程通過規范的秩序受到全社會的公開監督。
(6)法治社會是擴展閱讀
「法制」與「法治」都是法律文化中的重要內容,都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其中,「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簡稱,「法治」則是一種與「人治」相對應的治理社會的理論、原則、理念和方法。簡而言之,法制是一種社會制度,屬於法律文化中的器物層面;法治是一種社會意識,屬於法律文化中的觀念層面。與鄉規民約、民俗風情、倫理道德等非正式的社會規范相比,法制是一種正式的、相對穩定的、制度化的社會規范。
法治與人治則是相對立的兩種法律文化,前者的核心是強調社會治理規則(主要是法律形式的規則)的普適性、穩定性和權威性;後者的核心是強調社會治理主體的自覺性、能動性和權變性。雖然法律也是由人來制定的,而且法治也不排斥人的能動性,但從法律的制定、執行到修改都必須按照法律本身制定的規則,人的能動性只能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發揮作用,而不能超越法律,這正是法治內在的本質要求。
7. 中國真的是法治社會嗎
法治社會是人類的一種理想,也就是法天下,法律大於權利,理想是好的,現實卻很殘酷,試問,你沒權怎麼來維護法律的公平呢?你權大就掌握法律,所以要實現法治社會,全世界還有漫長的路要走。
8. 法治社會是什麼樣的
法律公正,條文規范,邏輯科學使用,執法嚴格公平。
9. 中國是法治社會嗎
中國當然是法治國家,只是法治還不夠健全,很多法律都有待完善,但是中國人口太多,要想法律符合所有人的利益,不現實,希望國家為人民服務的決心依舊,加強農村的法治建設,很多農村的法治建設太落後。
10. 什麼是法治社會
法治社會不同於來法源制社會
它是指這樣的一種社會:
一 這個社會擁有完整的法律體系
二 這個社會的國家機構的所有的機關都嚴格依照法律辦事
三 這個社會的公民信服法律,善於利用法律來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四 這個社會的司法機關擁有完善的司法體制
五 這個社會的法律職業者群體健全
法治社會應當包括以下幾點 :
一、法律至上
二、法律必須具有一般性
三、法律必須具有公開性
四、法律必須具有統一性
五、法律必須具有穩定性
六、法律必須清晰明了
七、法律不溯及既往
八、法律普遍得到遵守
九、審判獨立
十、訴訟應當易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