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治調查報告

法治調查報告

發布時間: 2022-07-07 04:15:33

① 關於在依法治國的環境下 如何保障公民的基本權利的調查報告

(1)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2)凡年滿18周歲的公民都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但是依照法律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人除外。
(3)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遊行、示威的自由。
(4)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5)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任何公民非經法定程序、法定機關批准和執行,不受逮捕。禁止非法拘禁和限制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身體。
(6)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對公民進行侮辱、誹謗和誣告陷害。
(7)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住宅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
(8)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國家保護。
(9)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對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有提出批評和建議的權利,對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違法失職行為有申訴權、控告權及其檢舉權。
(10)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勞動的權利和義務。勞動者有休息權利,年老時有獲得生活保障、社會救濟的權利。
(11)國家保護婦女、家庭、婚姻、兒童、老人、華僑、歸僑、僑眷的合法權益。

② 大學生的法律素養調查報告

摘要:
法律素質作為國家上層建築的組成部分對國家的法制建設起著舉足輕重
的作用。
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群體
,
大學生法律素質如何直接關繫到未來國家法制
建設的進程。
為此我們對在校大學生法律素質的狀況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
本次
調查以「大學生法律素質」為主題,通過調查、分析等方法的運用,對大學生的
法律素質進行分析,
進一步了解大學生法律素質的現狀,
並就此提出相應的改善
措施。

關鍵詞:
大學生

法律素質

調查

一、調查方法:問卷調查

我們對魯東大學商學院公管系和經濟系進行了抽樣問卷調查,
調查的對象是
在校大學生,調查方式是無記名調查,人工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

二、調查方式和結果

問卷結果如下:


1
)你生長在
(

)

A.
農村
76%

B.
城市
24%
(2)
違法和犯罪(



A.


23%

B
不一定

31%

C
不能

56%

(3)
在你的經歷中,曾用過法律途徑解決問題么(



A.
用過
25%

B
沒有用過
75%

4
)你是否會通過一些渠道了解國家的法律制度或法制進程(



A
經常會
20%

B
有時會

60%

C
不會

20%

5
)你知道勞動法是何時頒布的嗎(



A
知道
34%

B
不知道

66%

6
)超市的人員要求你被搜身,你會怎麼做(



A
拒絕
80%

B
如果對方度強硬就接受
15%

C
完全接受

5%

7
)如果你參加勤工助學或者工作時,你有意與用人單位簽訂合同么(



A


47%

B
沒有
53%

8
)你認為法律在你的日常生活中作用如何

A
非常重要

33%

B
一般

40%

C
不重要

27%

9
)目前我國的法治狀況:

A
已經是法治社會

21%

B
各方面差的還很遠

79%

10
)你覺得將《思想到的與法律修養》作為大學生的公共課程有意義么(



A
意義很大

63%

B
意義不大

29%

C

沒有意義
10%
問卷結果分析:

通過調查,我們對大學生法律素質是有了基本的了解。來自不同地區、不同背景的同
學對法律的認識程度不同,但總體看來,大學生的整體法律意識不強,法律素質亟待
提高。

③ 大學生法律素質調查報告 (原稿)

自己修改整理一下:

民法律素養的高低,是衡量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社會文明程度的標准之一。我國高校大學生法律素養如何,將直接影響當前和未來一個階段我們的法制建設,影響整個社會的協調發展。

所謂素養,是指人們在經常修習和日常生活中所獲得知識的內化和融合,它對一個人的思維方式、處事方式、行為習慣等方面都起著重要作用。具備一定的知識並不等於具有相應的素養。只有通過內化和融合,並真正對思想意識、思維方式、處事原則、行為習慣等產生影響,才能上升為某種素養。重視大學生的法律素養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迫切需要。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提出,要「貫徹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全面推進法制建設」。通過大學法律教育,使大學生擁有較高的法律素養和較強的法治文明意識,這對於提高全體國民的法律意識和法律素養,對於貫徹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推動我國法制進程、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將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又必須看到法律教育內化為法律素養的諸多制約因素一是功利性極強的就業至上評價體系。高校擴招後,隨著大學生就業壓力增加,一些高校為給非法律專業學生擠出更多時間應付各種有利於就業的資格證考試,主動降低包括法律在內的其他軟素質課程的教學與考查標准,這極大地影響了學生法律素養的提高;對於法律專業學生的法律教育,由於將主要精力放在法律條文的解讀和案例分析上,忽視對個人法律素養起綜合性、潛質性作用的哲學、史學、文學和自然科學等課程和知識的學習,相當一部分法律專業的學生雖然十分熟悉各種法律條文和案例,但法律素養不高。二是泡沫化明顯的法律專業重復建設。近年來,受高校擴招、合並和人才市場需求拉動等多方面影響,法學教育泡沫化傾向相當明顯,不少院校匆忙建立的法律系,師資力量薄弱。一些所謂的法學專家從未參加過法律實踐,對現實法制缺乏感性認識。這些學校本來法學淵源不深,加上法學教師素質不全面,無法引導學生將所學法學知識內化為深厚的法學素養。三是現實社會尚不健全的法制環境。由於我國目前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民主法制建設尚待進一步健全,法律在現實社會生活中的嚴肅性較差,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等現象和特權觀念還在一定程度和范圍內存在。大學生處於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成型成熟期,對外界信息吸收能力強、反應周期短,嚴肅性較差的現實社會法制環境對他們還相當薄弱的法律素養的消解作用也十分明顯。

基於此,提高大學生法律素養的主要途徑是:

首先,高校法律教育要回歸重在素養的本位。即教育和人事部門必須努力破除就業至上的評價體制,要科學定位就業與學業、知識與素養的關系,重建就業與學業並重、學業優先,知識與素養並舉、素養優先的評價體系。高校不可隨波逐流,應堅持獨立的學術精神和辦學理念,消除學術泡沫,始終將素質教育擺在首位,高度重視包括法律在內的各種素養的培養和提高。在法律教育內容的安排上,要更加註重與哲學、史學及其他人文和自然學科知識的融合,更加註重從人類社會文明發展規律的層面來解讀法治文明和法的精神,將法律至上等法的原則融化在大學生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之中,內化為一種素養。

其次,法律文明要對行為習慣起到培育作用。知識內化為素養要經歷一個不斷積累、逐漸形成行為習慣,由自在轉變為自覺的過程。因此,提高法律素養要重視法律文明建設,大力加強法制宣傳,注意借鑒世界先進的法治文明成果和優良的法的傳統,努力營造有益的法治文明氛圍,促進法律知識與法治文明的相互滲透與融合,促使當代大學生養成包含法律素養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

再次,法律環境要形成無所不在的外部約束。法律素養的形成並不是封閉的、單向的,而是開放的、互動式的。大學生法律素養的形成與整個社會的法律環境有著十分重要的關聯。為此,一要努力優化法律環境,有法必依,切實維護法律尊嚴;二要十分注重法律在現實生活中的運行,真正做到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不屈服於特權,努力消除司法腐敗。以此,讓大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真切感受到法律許可權內自由自在、超越法律必受制裁的外部約束。

貫徹依法治國方針,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關鍵在於廣大人民群眾法律素養的普遍提高。黨的各級領導幹部是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國家法律法規的具體執行者,是依法行政的主體。因此,要真正地貫徹依法治國、依法行政方略,就必須使各級領導幹部確立法律意識,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識,通曉用法途徑,從而不斷提高自身的法律素養,切實做到依法決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
不斷提高法律素養是黨中央在新形勢下為加強和改進黨的領導而對各級領導幹部提出的新要求。新時期,領導幹部在領導對象、領導內容、領導原則、領導手段、領導目標、領導方法等方面面臨著諸多變化,但歸根結底是民主法制建設方面由人治向法治的轉變。適應形勢要求,實現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的轉變,是各級領導幹部面臨的新課題。把黨的主張通過法定程序變成地方的法律規章,使其成為人民群眾的行為規范;以依法治國為龍頭,協調立法,依法行政,做好司法、普法、監督和法律服務等各項工作;黨組織自覺地在憲法及法律規定的范圍內活動;領導工作中的決策方式、議事規則、工作方法等逐步制度化、規范化,等等。這些都體現了黨要善於運用法律手段來管理國家事務的要求,相應地對各級領導幹部的法律素養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不斷提高法律素養是新時期的經濟發展任務對領導幹部提出的必然要求。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無論是價值規律的自發調節,還是政府的宏觀調控,都需要法律法規的規范、引導、制約和保障。因此,各級領導幹部要更多地學習和掌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方面的法律法規,轉變不適應市場經濟的領導方式和管理方式,依法履行維護市場經濟秩序的領導職責,學會運用法律手段管理社會、管理經濟事務,自覺地運用法律武器與破壞市場經濟秩序的違法行為作斗爭,依法維護市場主體的合法權益。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後,擴大對外貿易,引進國外資金和技術,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與交流,處理涉外關系,無一能離開國際法律、法規、原則和慣例。不具備一定法律素養的領導幹部,是難以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的,是難以適應促進經濟發展任務的要求。
不斷提高法律素養是健全人民民主制度的本質要求。我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之一,是使「社會主義民主更加完善,基層民主更加健全」。民主的本質就是人民當家作主。要更好地體現人民是國家的主人,要求各級領導幹部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善於發揮工、青、婦等組織的民主參與和民主監督作用,擴大基層民主,推進居(村)民自治等。做好這些工作需要領導幹部具備較高的法律素養。同時,隨著法制建設進程的加快,領導對象也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一是越來越多的非公有經濟實體的出現,使得靠行政命令對其進行管理已難以奏效,必須靠法律引導和規范。二是群眾對權力的崇尚已轉變為對法律的遵守。三是社會生產關系的表述已在相當程度上顯示為法律關系,法律在人際關系中的協調規范作用越來越大。如果領導幹部不能提高自身的法律素養,就難以適應「三個代表」中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的要求。
不斷提高法律素養是維護社會穩定的現實需要。領導幹部在維護社會穩定大局中肩負著重要責任。領導幹部法律素養的高低、運用法律能力的強弱,直接關繫到其能否廉潔公正、依法辦事,切實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減少和消除社會不安定因素;直接關繫到其能否正確處理好各種矛盾糾紛,維護社會穩定。因此,領導幹部不斷提高自身的法律素養,不僅可以增強遵紀守法、廉潔奉公的自覺性,而且能夠學會運用法律手段正確處理改革發展過程中產生的各種矛盾和問題,依法協調和處理各種利益關系,以維護社會的安定和團結。
領導幹部法律素養的構成包括領導幹部對法律意識的自覺強化、對法律條款的自覺學習、對自身言行的自覺約束、對依法行政的自覺貫徹等方面。領導幹部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法律素養,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一是要學好法,努力掌握履行領導職責所需要的法律知識。學好法是領導幹部不斷提高自身素養的前提。如果沒有足夠的法律知識做保證,提高法律素養只能成為一句空話。因此,領導幹部一定要積極主動地學習和掌握各種必要的法律知識。
二是要用好法,善於通過法律途徑實現領導目標。用好法是領導幹部不斷提高法律素養的有效途徑。各級領導幹部要在認真研究法、熟悉精通法的基礎上,在日常工作中自覺做到依法辦事,善於通過法律途徑實現領導目標。首先,要特別注意防止把黨的政策與法律對立起來,要充分發揮法在管理國家事務、經濟文化事業和社會事務中的作用。其次,要善於處理改革、發展、穩定工作中的「變」和制定法律法規工作中的「定」的關系,使現行法律體系的長期效應與短期效應更好地結合起來。再次,在對法律作評價和解釋時,要善於歷史、客觀、辯證要觀察和思考,以作出正確的判斷,使法律手段的運用與其他手段的運用更為科學合理。

和諧社會 家庭先行

家庭,作為社會最基本的細胞,與我們每個人都有著最直接的聯系,家庭和睦是保證社會穩定和事業成功的基礎。因此,構建和諧社會要從構建和諧家庭著手,家庭才是和諧的「實踐地」,才是和諧的「先行者」。

現實生活中,不少不和諧因素都是從不和諧家庭產生和引發的,例如夫妻不和離異導致青少年精神空虛,人格形成不健全,違法犯罪嚴重;比如,家庭成員尤其是夫妻關系不好,產生各類矛盾糾紛問題;比如因父母與子女教育、代溝影響家庭成員溝通困難,互不關愛,親情冷漠等問題,都應該引起我們足夠的警覺。

和諧家庭應該是有其具體標準的,主要概括起來有這幾條:家庭成員身心健康,能互相關心、關懷,家庭成員之間能進行正常的溝通和交流;家庭成員有較高的道德素養,有安身生存的一技之長;家庭子女能正常接受教育;家庭收入呈增長趨勢,有可持續發展態勢等等。而要達到這個和諧家庭的具體標准,最關鍵的就是要提高每個家庭成員的法律素養,成為懂法、守法、用法的合法公民,這是構建和諧家庭和構建和諧社會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因素。

對於現今最普遍的三口之家來說,家庭關系主要是由婚姻關系和父母子女之間的關系組成的,而其中婚姻關系又是起關鍵決定作用的一環。如何通過婚姻來建立充滿活力和生氣的美好家庭,保證和促進社會的健康、穩定發展,是一個很復雜的社會問題。婚姻制度是社會制度的一個組成部分,伴隨著社會整個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發展而發展。解放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辦婚姻,「一夫多妻」的夫權現象極為普遍,舊的婚姻制度壓抑了人民群眾尤其是婦女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成為阻礙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一大障礙。新中國成立後,我國頒布的第一部法律就是婚姻法,該部法律把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規定為我國的婚姻制度,並據此做出了一系列的規定。新婚姻制度的確立和實行,為打碎封建婚姻制度提供了有利的法律武器,也為在我國普遍建立平等、和睦、文明的家庭提供了法律保障。

根據我國婚姻制度實踐經驗和婚姻家庭領域里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我國又對1980年的第二部《婚姻法》進行了修正。修正後增設的制度和規定,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過去的立法空白,豐富了婚姻立法的內容,進一步完善我國婚姻家庭法制。然而,在我們完善立法的背後卻隱藏著執法缺陷以及守法者的脫節,兩性關系不平等、「家庭暴力」現象的存在,很大程度上證明了守法者的法律意識淡薄以及對婚姻立法宗旨的漠視。因此,加強法制宣傳教育,普及法律知識,努力營造「和睦家庭」的和諧環境是構建平等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環節。同時對於大多數處於弱勢地位的女性來說,更要自尊自信自強自立,增強依法維權的自主意識,提升自我實現的能力。

父母子女之間的關系同樣也是家庭關系中的重要一環,其中包括父母與未成年子女之間的權利義務以及父母與成年子女之間的權力義務。父母與成年子女之間的權利義務主要包括互相扶養的權利與義務、相互不幹涉婚姻自由的義務等等。而父母與未成年子女之間的權利義務相比較尤其重要,因為未成年人善惡評價標准混亂,模仿慾望強烈,法制觀念淡薄,容易滋長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的個人主義思想。最令人擔憂的是未成年人犯罪呈現上升趨勢,而且有低齡化、暴力化的傾向。未成年人犯罪固然有自身文化低下、人格缺陷、沖動偏激等主觀因素,但不可否認的是,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淡化,加之社會不良風氣的熏染,是極為重要的原因。因此,筆者認為需要學校、社會和家庭聯手,共同加強對未成年人的法制和道德教育,提高孩子的法制意識,樹立保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意識,為孩子的成長營造良好的環境。

和諧家庭的建設,不僅需要提高家庭成員的法律素養,同時家庭成員之間還需要加強責任意識、誠信意識,這些是保障公民婚姻家庭權益的需要,也是促進全社會安定、文明和進步的需要。

④ 如何加強法治文化建設,增強公民法治觀念調研報告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全社會范圍內開展了普及法律常識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績。與過去相比,我國公民的法律意識有了很大的提高,人民群眾掌握了一些法律知識,對如何依法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等有關的法律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開始有了依法辦事、依法治理的覺悟,人們的法制觀念初步形成。但是,這些成績與現代法治國家的要求仍有相當的差距,公民的法律意識仍然處在較低水平。因此,如何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識仍是一個具有時代意義的課題。
一、我國現階段公民意識欠缺的原因
公民意識在建構法治社會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國公民的公民意識還不是很強,還存在一些影響公民意識形成的消極因素,究其根源主要有:
(一)臣民意識的影響。從歷史上看,古代中國的基本政體形態是君主專制,維護皇帝的權力、地位和尊嚴,樹立皇帝至高無上的獨尊地位,乃是中國古代社會一切法律制度的出發點。而且法律的至高無上性也被皇權的絕對神聖所代替,皇帝一言可以立法,一言也可以廢法,使古代中國形成了系統嚴密的官僚體制,這種封建專制制度培育出的是適應封建政治文化發展的臣民意識。近代以來,中國曾經有過幾次思想啟蒙運動,但由於各種原因,大都是曇花一現。新中國成立後,人民群眾翻身做了主人,然而一次又一次的政治運動造成了嚴重的後果。特別是在思想文化方面,人權觀念、自由與平等、個性解放等現代價值觀念統統被視為資產階級的東西而拋棄,而許多與現代文明格格不入的封建主義的東西,其中就包括臣民意識卻一直存在了下來。改革開放後,人們的思想得到了較大的解放,但由於缺乏系統的公民教育和法制教育,家長制、特權思想、臣民意識在一部分人的大腦中仍然根深蒂固。
(二)權利意識的淡薄。權利意識是公民意識的核心,但在古代中國,民眾的權利意識極其淡薄。這主要是由於:1.客觀上由於自然經濟、宗法家族和集權專制三位一體的社會存在形式,導致商品經濟的發展舉步維艱。與之相聯系的權利、自由、平等等觀念無法正常發育與成長。這是傳統社會民眾缺乏權利意識的客觀原因。2.主觀上由於儒家思想一向推崇重義輕利。受其影響,時至今日部分公民依然羞於言利,當他們的權利受到侵害時,居然會因打官司有貪利嫌而不願用法律來維護自身權益。這就不是現代公民應有的意識和行為。
(三)公民教育的滯後。市場經濟的發展證明,市場經濟就是法治經濟。現代化的市場經濟實踐要求有現代法治觀念和倫理精神的支撐,需要有與之相應的思想教育理念和運作體系。然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還是沿用計劃經濟時代的那一套教育模式,而沒有及時轉變思路。轉變到提高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公民的法治意識和道德水平上來。這也是導致公民意識缺失的重要原因。
(四)社會轉型期制度的不完善。當前我國正處於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進程中,在制度建設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績,但仍然存在不完善的地方。這主要表現為:1.存在著制度空場和制度沖突。所謂制度空場,就是制度的供給滯後、不到位,人們有了新的活動卻無相應的活動規則。所謂制度沖突,就是不同制度之間存在著矛盾沖突。比如在法律、法規方面,有些人鑽法律的空子,干著損害國家、集體和他人利益的勾當。2.現存制度的效率不高或無效。制度的效率是指制度對人們行為的約束作用的大小。如果制度對人們行為沒有約束力,則是無效。如制度對公款吃喝、公款消費等行為的規定,基本上是無效的。如果制度對人們行為有一定約束力,但沒有達到制定製度時的預期效果,則是效率不高。如制度對假冒偽劣、偷稅漏稅等行為的規定。現階段,社會制度失效或效率不高的現象大量存在,甚至出現了諸如打假者被打、索賠者索不到賠、納稅人競爭不過高逃稅等現象。制度的不完善影響了國家社會的正常運轉,對公民意識的形成起著抑製作用。
二、提高法律意識的途徑及方法
培養和提高我國公民社會主義法律意識,是時代的呼喚和歷史的責任,也是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的基礎性工作。認為主要做到以下幾方面:
(一)必須創造適宜於社會主義法律意識形成和發展的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所謂外部環境,主要是經濟環境、政治環境和文化環境。經濟環境方面要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因為現代法律意識是商品經濟充分發展的產物。政治環境方面要大力推進政治體制民主體、政治活動程序和政治觀念的科學化。因為法制是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法律意識是在民主意識的基礎上產生的。文化環境方面要大力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作為精神文明組成部分的法律意識必然要受到精神文明整體發展水平的制約,公民法律意識的完善和提高也有賴於整個社會精神文明的完善和發展。所謂內部環境,主要是指法制自身狀況。包括兩方面,
一是建立和制定我國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基本理論和方針;二是努力形成知法、守法、用法的社會氛圍。
(二)深入持久地開展法制宣傳教育活動。社會主義法是以工人階級為領導的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意識的體現。其創制和實施都有賴於廣大人民群眾的自覺參與。但是,廣大人民群眾法律知識的掌握、法制觀念的增強、正確法律觀點的確立,都需要通過廣泛的宣傳教育來完成。從1985年開始,經過幾次普及法律常識的活動,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效,這對進一步提高公民法律意識將起到重要作用。
(三)堅定不移地實行依法治國、嚴格執法。認識來源於實踐。社會上日常的法制實踐活動對公民法律意識的形成和提高具有巨大的、現實的影響作用。如果國家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都能嚴格地依法行政,依法辦案,就能真正顯示出社會主義法制的權威和力量。顯示出法制的嚴肅性和強制性,使廣大人民群眾自覺遵守,並得到他們的信任。經過長期的重復實踐,就會形成固定的習慣和觀念,不斷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識。
(四)重視法學教育,開展法學研究。社會主義法律意識發達與否,與法學教育、法學研究是否繁榮有直接的關系。法學教育是培養法律人才的重要途徑,而法律人才又是宣傳、傳播、深化法律意識的使者,法學研究是培養健全的法律意識的重要條件。社會在不斷發展,法律也需要發展,人們在運用法律來改造社會的過程中,仍有許多未知的領域。在法律實踐中,一些新經驗、新思想也需要及時總結、推廣,這些都離不開法學研究。而研究的成果,又通過法學教育使一部分人先行接受,然後又通過這些受教育者用各種方式向社會傳播、推廣並付諸實踐,從而推動整個社會法律意識的不斷更新和提高。
(五)充分利用大眾傳播媒介。利用大眾傳播媒介進行法制宣傳教育,提高公民法律意識是一種涉及面最廣、運用最多、影響最大的途徑。所謂大眾傳播就是通過某種媒介(如廣播、電視、報刊等)向眾多對象傳遞思想和觀點的過程。大眾傳播具有信息來源的普遍性、強烈的時效性和敏感性、廣泛的普及性以及公眾教育機能等特徵。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眾傳播工具的普及率已大大提高。只要充分利用大眾傳播媒介,進行法制宣傳教育,就能產生迅速廣泛的影響,同時極容易在社會上形成一種強大的輿論和氛圍,使社會主義法律意識深入人心。
(六)強化或樹立具體的法律觀念。1.權利觀念。樹立公民的權利觀念,是對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義務本質」反思的結果,也是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建立民主政治和法治社會的需要。強化權利觀念,可以使廣大人民群眾當家作主的原則得以真正體現,在廣泛的經濟、社會活動中充分地適用權利,發揮其創造性,同時尊重維護他人的權利。樹立正確的權利觀,應當包括對權利概念、性質、來源的正確認識;行使權利的自主意識和自覺性;權利行使時的求實態度與自律觀念;建立和完善權利行使機制的使命感和創造精神等。這種權利觀首先是公民的,與以往只重視國家權力(利)是不同的,它是人民作為國家的主人在法律上的具體表現。2.契約觀念。商品經濟的交換活動是通過契約的形式連接起來的。而契約具有平等、自主、自願、互利、互相制約等特點。樹立契約觀念能夠減少交換過程中的不確定、不安全因素。其法律含義在於通過明確契約雙方的權利義務,使人們清楚地認識到自己所擔任的法律角色,從而有效地選擇自己的行為。契約觀念的普遍化,是指這種觀念延伸到更廣泛的政治社會領域,使整個社會活動既充滿活力,又有必要的約束,從而達到一種和諧的有序狀態。3.正確的訴訟觀念。程序法是對實體法的保護手段。訴訟是適用法律的必要方式,是解決矛盾和糾紛的正當途徑。由於傳統法律文化的影響,人們群眾對訴訟抱有一種深深的偏見。不管有理與否,都認為是很不光彩的事情。並往往把訴訟與受懲罰聯系在一起。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人們不是通過正當的法律程序解決各種社會矛盾和糾紛,而是尋求法律以外的方式,這樣就不能運用法律對其權利和利益進行有力保護。社會秩序是一種法律秩序,社會矛盾和糾紛如果只通過非正當途徑解決,往往造成對正常法律秩序的破壞。因此,樹立正確的訴訟觀念,既是維護個人權益的需要,也是維護正常社會秩序的需要。
三、結語
人們的法律意識狀態是受其物質生活條件和其他社會意識制約和影響的。社會生活的變化必然引起法律意識的變化。當前,我國正處在一個大變革時代,人們的法律意識尤其顯得復雜。因此,從實踐需要出發,深入到社會生活中,調查、了解、把握不同階層、不同群體和個體法律意識的狀況,分析、總結帶有規律性的東西,提出各種有益的看法、主張,對於培養和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識、推進現階段我國民主與法制建設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⑤ 中學生的法制觀念調查報告

一直以來,xx市的中小學法制教育工作在市司法局、教委、關工委的聯合關心支持下,開展得有聲有色,如:舉辦普法「手抄報」比賽;通過舉辦普法系列講座培訓教師,部分區縣教委落實了一月一課;編寫了法制課教案,實行了統一教學;舉辦「法制課」賽課活動,提高法制課教學水平;開展小品表演競賽活動;配備法制副校長;等等。這些活動以全市各個學校為主體,各區縣司法局直接參與指導,各區縣教委積極貫徹落實,區縣關工委配合協調,效果顯著。此外,許多區縣採取因地制宜、形式多樣的教育方式,拓寬了法制教育渠道,提高了法制教育質量。如:各中小學充分利用班會、校會、聽報告、法律知識競賽等教育手段,並用請進來、走出去、結對子的方法,加強對學生的法制教育。下關區還針對後進生特點,專門為行為有缺陷的學生舉辦法制教育培訓班,使其增強法制意識,增強自律能力。 系列普法活動的開展,有利實踐了依法治國方針和鄧小平同志倡導的「法制教育要從娃娃抓起」的要求,促進了中小學生自覺培養法治觀念和法律意識,為造就合格公民、提高中小學生自身素質、推動全市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的深入發展做出了貢獻。但筆者也發現以下一些帶有普遍性的問題:
一是課時不落實。法制教育進課堂仍然是個沒有完全解決的根本性問題。雖然這個問題已經在我市有關會議和文件中規定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在落實過程中卻難乎其難。問題就在於:編制教學大綱、規定哪門課進入課堂,並不是市級教委這一機構自己就能做主、決定了的事,必須有省或者國家教委的統一部署。如果自行其是、擠占其他課時安排法制教育課,一則破壞了上級機關的工作安排,沒有完成必要課時;二則也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學生負擔,造成一些學生家長怨聲載道。無論如何都行不通。雖然法制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點,德育課本中也有部分法制內容,但法制教育的份量顯然不足,不符合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
二是師資不到位。由於從國家教委始就沒有法制教育進課堂的規定,因此,各級各類師范院校在課程設置上沒有專門法律教育專業;各級各類學校在師資配備上也沒有專門法制教育人才,只有政治課教師。雖然政治課教師接受過一定程度的法律知識教育,但並不系統、全面;尤其是要面對沒有將法制教育作為一個專業來研究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如:各個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應該知道和掌握些什麼?如何針對各個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認知規律講授法律知識?如何使學生能夠容易接受和掌握?如何讓學生感受到「法律就在我身邊」?等等。而這些問題往往又是關繫到教育質量和教育效果的關鍵問題。

三是教材不配套。就筆者個人掌握的資料看,國家統編教材系列中,只有初中二年級有法制課本,且從1998年秋季才開始使用。全國各地的一些學校在四個五年普法教育過程中,積極響應普法的有關號召,在法制教育進課堂中進行了有益嘗試,編印了一些法制教育讀本。天津走在全國前面。我市在借鑒天津等地經驗基礎上編印的《法制教育讀本》,雖然得到有關領導的贊譽,但後續工作沒有跟上:一是僅有《讀本》,沒有教案和參考資料,老師上課沒有參考依據;二是法制課教師缺乏培訓,上課效果保證不了;三是教材發行不到位,全市中小學生共70多萬,教材發行卻只有15萬冊。

如何改善中小學法制教育的這種狀況? 鄧小平同志早就指出:「加強法制重要的是進行教育,根本問題是教育人。法制教育要從娃娃開始,小學、中學都要進行這個教育」。全國人大常委會在《關於繼續開展法制宣傳教育的決議》中指出:「青少年應當具備必要的法律知識。大專院校、中學、小學都應當開設法制教育課」。黨的十五大報告又進一步指出:要深入開展普法教育,增強全民的法律意識。」 認真貫徹落實鄧小平同志的講話和中央、省、市有關精神,首先應該是我市各級普法主管機關和教育行政部門、學校以及各級黨委、政府(公、檢、法、司等有關職能部門)的共同任務。其次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各級各類學校的中小學法制教育是依法治市、依法治區、依法治校的重要工作,應當把它列入精神文明建設奮斗目標加以落實。再次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都應建立法制教育領導小組,做到計劃落實,人員落實,制度落實,確保中小學法制教育工作正常、有序地開展。具體應做到: 1、在根本上提高認識、轉變觀念。認識是實踐的先導。 加強中小學生法制教育,提高中小學生法制觀念,並非僅僅出於減少、控制在校生犯罪率的需要,它是思想道德建設的基礎,是精神文明建設的核心,是實施素質教育、實現依法治國戰略目標的需要。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必須從根本上認識這項工作的重要性、長期性、艱巨性,在轉變觀念的基礎上加大法制教育工作宣傳力度。各個學校要通過廣播、電視、班會、校會等多種形式進行法制教育的宣傳,提高教師、學生的學法、懂法、守法意識和積極性。 2、在落實上師資到位、保證課時。由我市依法治市領導小組辦公室、市教委、市關工委共同組織編寫的《中小學法制教育讀本》已經出版,經過一段時間的使用已在進行修改。各區縣教委、各個學校應當認真做好法制課的有關工作,做到任課有教師,課時有保證。教師在授課中應當針對不同層次學生的年齡、心理、生理特點、知識結構,用以案說法、以例釋法等方式,深入淺出闡釋基本法律常識,形象生動地上好每一堂課,使學生學習後能牢記在心,受用終身。 3、在結合上重視「轉後」、齊抓共管。 在認真貫徹落實《關於完善xx市轉化後進學生工作網路的意見》的基礎上,加強對後進學生的法制教育,加強幫教隊伍建設。充分發動社會方方面面的力量積極參與這一工作,齊抓共管,形成合力,使每個後進學生在家有人關心,在社會有人幫助,在學校有人管理,提高後進學生的法律意識和思想道德素質,進而帶動全體學生法律素質的提高。 4、在管理上健全組織、完善制度。各區縣教委、 各個學校應當建立並充實法制教育領導小組,完善各項工作制度,加強法制教育隊伍建設。實施「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任課教師課堂抓」的工作格局,做到每季度開一次工作會、每學期開一次研討會、每學年開一次現場會或經驗交流會、每兩年開一次總結表彰會,確保學校法制教育工作走上正常化、科學化、制度化軌道。 5、在指導上督查評估、提高實效。 作為市普法宣傳教育主管機關,應當在適當時機,會同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組織對各區縣、中小學法制教育情況進行調研、檢查、評估、指導。實現市對區、區對校、校對班的督查,做到一級抓一級,一級對一級負責的良性督查機制,推進法制教育,提高工作實效。 以上這些具體措施,只是在不改變現有總體教育格局情況下的應付之策。要想在根本上改變中小學法制教育的狀況,非我司法行政和教育兩家所能。國家必須著眼於社會進步對人材需求的發展大局,審時度勢,轉變觀念,徹底改革現有的教育體制,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徹底改變現有的教材編寫體例,融各種需要學生掌握的專業知識於一體,循序漸進,形成梯次;徹底打破現有科目的劃分界線,滿足學生對任何知識的需求。唯有如此,法制教育才會真正進入課堂,並進入未來建設者的心中。

⑥ 關於青少年知法、守法、法律貫徹的調查報告。

學法 懂法 用法就在身邊

-----有關法在身邊的調查報告

調查小組人員:湖州市吳興高級中學

指導老師:

一,課題的提出:

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發展和社會主義法制制度的逐步建立及完善,社會對個人的要求越來越高,法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依法辦事,已成為人們的共同信念。一個國家的法律體制完善與否也日益成為衡量這個國家現代化程度高低的標志。我國法律法規也日趨完善,只要留意不難發現我們身邊無處不存在法律的氣息。《未成年人保護法》、《教育法》、《教師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現代社會是一個法制社會,作為一名青少年要學習法律知識,學法才能知法,知法才能守法,知法才能用法,知法才能護法,只有全體人民的法制意識加強了,才能實行依法治國,我們的國家才能不斷強大。
本次調查主要由此出發,關注了解國家的法律法規,爭做一個義務法制宣傳員,在社會實踐活動中體驗,感悟法制社會遵紀守法的重要性,爭做一個守法的好公民,推動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為和諧社會創造良好氛圍。
這給社會進步帶來很大的影響.因此我們小組決定以開展一次"法在身邊"為主題的社會實踐活動,通過接觸社會,了解什麼是法等.通過發放問卷調查為社會提倡"法制"提供依據.我們知道,研究性學習是一種解決具體問題的學習方法,它能夠培養我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生活中的各種問題遍布身邊。所以在研究性學習開始只初,就決定要以解決實際問題為題。本案例問題的提出,對於我們高中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社會理論基礎,從身邊的實際問題出發,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一個很好的例子。
在廣大中小學生中開展「法制」教育,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學校責無旁貸,更需要全社會的合力。只有全社會共同努力營造一個懲惡揚善、知理守法、明辨是非的良好氛圍,才能推進青少年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進入一個新境界,才能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薪火相繼,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才會有希望。

二,研究方法的確定:

為了了解"法制"對周圍人們生活的影響以及人們對"法制"的認識,同時到農村,社區,親朋好友家,我們在探討的開始使用了走訪,觀察法,通過與社區居民,學習夥伴,家長的交談,基本掌握大概情況。
為了進一步對"法在身邊"的了解,我們在報社叔叔阿姨的指導下,通過新聞和社會人物的表現對"法制社會"有了更深的理解,並請其對我們中學生對學習"法制"提出了可行性建議方案.

調查方法:調查法,訪問法等.

三,調查與研究:

(一)調查過程:

為了全面了解"法律"影響你,我,他的情況.我們分三步調查,分別是發放調查卷,從新聞社了解,與社會人士交談.

1,發放調查卷和結果:

(1),發放調查卷:我們研究小組成員兵分兩路,順著人群最多的市中心和我們周圍的社區發放我們的調查卷,並統計了結果.

問卷:

姓名: 職業: 年齡: 單位:

1.你知道一些國家的法律嗎?

A.很清楚B.知道一些C.不知道

2.你能說出多少法律法規?

A.10以上B.10以下C.5以下

3.你經常關注法律法規嗎?

A.經常B.偶爾C.從不

4.你們學校或單位舉辦有關法律的講座嗎?

A.經常B.偶爾C.從不

5.你願意成為一名宣傳法律法規的志願者嗎?

A.願意B.沒想過C.不願意

答卷:

1.A.87.78% B.4.82% C. 7.40%

2.A.81.15% B.5.82% C.13.03%

3.A. 46.32% B. 42.78% C. 10.90%

4.A.70.84% B. 20.16% C. 8.99%

5.A.93.70% B.3.2% C.3.1%

(2),結果:可見大多數人都能認同了解"法制社會"的實踐.青少年學習法律知識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是四化建設的生力軍。青少年學法、知法、守法的狀況如何對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關系極大,青少年要通過學習法律知識,接受法制教育逐步把自己培養成四有新人。
青少年學習法律知識是自身健康成長的需要。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是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廣大青少年都想成為有用之才,而要成才首先必須健康的成長。由於青少年年齡小,閱歷淺,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易受不良風氣的影響,青少年容易沖動,特別是當自尊心受到傷害或自己的利益與他人利益發生沖突時,容易失去理智,導致違法犯罪。因此,為了保護青少年健康成長,預防和減少犯罪,就需要對青少年進行正面的法制教育,正確引導、讓他們能懂法、守法、自覺約束自己的言行,養成守法習慣,培養守法意識,提高守法能力。

2,懂法,守法,用法的重要性:
根據管家有關數據表明:我國青少年犯罪率呈大幅度增長趨勢,可見增強法律意識、提高法制觀念對我們來說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青少年違法犯罪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法律意識淡薄、受社會不良習氣的影響。比如在社會不講社會公德,惹事生非、打架斗毆、偷竊敲詐。在學校不遵守中學生守則、違反校紀校規。這些青少年學生雖然也知道自己所作所為是違法違紀的,但他們無法真心地體會到事態的嚴重性。因此校園中違紀的現象屢見不鮮。有的同學認為違紀與違法是兩碼事,違反校規校紀大不了被老師批評,沒什麼大不了的,殊不知習慣成自然,違紀就會逐步成違法,以後到社會就有可能作為法的事。有的同學認為如今是追求個性化的社會,如果被學校這個規那個矩束縛,不利於自己發展,作了違紀的事才能體現自己的瀟灑,但是,設想一下,如果學校沒有了校規校紀,那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如何保障?一個從小沒有遵紀守法的意識與習慣的人,長大了很難說他能成為一個守法的公民。
有人說「掌握電子計算機應用技術是跨入21世紀的名片,而具備法律知識和法制觀念才是跨入21世紀的通行證」。我國社會主義法律是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共同意志的體現,是促進生產力發展,實現人民民主專政的工具,它的根本任務是保障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現。公民的生活離不開法律,學法才能明確哪些是可以做或必須做的,哪些是不該做或禁止做的,用法律來規范自己的行為,維護自身和他人的合法權益。
3,新聞社報了解:
(1),"法在身邊"在湖州的實踐:
浙江湖州法院首次以故意殺人罪判「見死不救者」
一個小偷遭失主等三人毆打,掙脫後又被追逐,跳入河中逃走時溺亡。面對在水中掙扎的小偷,失主等三人「見死不救」。失主等人應該負法律責任嗎?是否觸犯刑法?日前,浙江湖州市南潯區法院做出一審判決,三名被告人以故意殺人罪分別獲刑。宣判後,三人沒有提出上訴。
這樣的判決結果在當地引發爭議,有的人認為這體現了對「生命價值」的尊重,有的人認為對被告人的處罰過重,而不少法學專業人士認為,判決未必完全合於法理,再一次凸顯我國法律對「先行行為」以及由此類責任行為引出的「不作為犯罪」界定上的模糊。
該案件的經過相對簡單。今年5月25日中午,在湖州市南潯區安達碼頭附近,17歲的周某在盜竊自行車時被失主顏某等三人抓住,並遭到三人毆打。周某掙脫後,逃上停靠在碼頭的大貨船。顏某等三人也跳上船對周某繼續圍追。周某眼看無處可逃,就跳入河中,並向河對岸游去。游出數米後,周某往回遊,最終因體力不支沉沒死亡。周某在水中劃水掙扎的整個過程中,顏某等人「袖手旁觀」,沒有採取搶救措施,直到確認周某沉入河中。顏某等三人後來被民警抓獲。
南潯區法院一審判決,顏某等三人行為構成故意殺人罪,分別被判處有期徒刑三年零九個月、三年零三個月和三年緩刑四年。
判決引起的社會反響較大。顏某開始是失主,是盜竊的受害人,最後變成故意殺人犯罪的加害人,許多人覺得不能理解。
發表時間:2007-11-27 21:14:5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作者:顧 春
(2),其他的評論:
-- 網友「浙中小民」說:法律應該懲處壞人惡行,應該保護好人,約束人們不幹壞事。按照判決,失主都不能追小偷了,這不就倡導了另一種風氣嗎?
--也有網友提出小偷跳河是否有必要的問題。有網友說:毆打小偷固然不對,但小偷「跳」入河中是自主行為,小偷的「跳」與失主的「打」並無法律上的因果關系,即失主「打」並不必然帶來小偷「跳」,小偷還可以有其他選擇,比如請求失主原諒或跟失主一起找公安部門解決,因此小偷的「死」與失主的「打」並無因果關系。
--還有網友質疑:下水救人有難度,搞不好要把自己的命搭上,讓失主下水救人,要求是不是高了?
--同情周某的網友也不少:難道犯了一點小小的錯誤,就一定要付出性命的代價?
--有媒體評論說,追打小偷的「道理」在壞人落水掙扎時就失效了,眼睜睜看著別人絕望地死去,是殘忍的、不人道的。一個人生命的價值,不能因其做了壞事而有所貶損。
本案焦點在於「不作為犯罪」的認定——有法律義務而未救助,則構成不作為犯罪。法律義務有三類:一是法律規定義務,如夫妻之間;二是職務義務,如醫患之間;三是先行義務,即「先行行為」對行為後果具有法律責任和義務。本案中追打小偷導致其落水,是否產生了救助的法律義務?在采訪中,各方說法不一。法官認為,和一般旁觀者的不作為不同,追打小偷是「先行行為」,因而產生法律義務。專家認為,正是由於「先行行為」法律依據的不明晰,此類案件難免有爭議。
(3),爭論推動實踐:
法官:追打是跳河的先行行為
案件承辦人、浙江湖州南潯區人民法院法官 潘勤勤
抓小偷是正義行為,但實施毆打是非法的,從而導致了被害人慌不擇路地逃跑,無路可逃時就跳下了河,三名被告人目睹被害人因體力不支等原因沉下了河而不救助,最後發生了被害人溺水身亡的結果。可見,正是因為三被告人毆打、追趕的「先行行為」迫使被害人跳河,法律上的救助義務就此產生。先行行為人致使行為對象處於生命危險境地,具有救助義務,在明知應該實施救助,也有救助條件,仍不予實施任何救助行為,使行為對象發生死亡的結果,先行行為人對此具有刑法上的因果關系,構成故意殺人罪。這里的故意,是對危害結果的放任,屬於間接故意。
專家:應該深入研究相關法理
浙江大學法學院教授 阮方民
「先行行為」在理論上是個籠統的概念,何為「造成結果的先行行為」,在何種場合、何種情形下才是先行行為,從而產生義務、必須採取救助,法律沒有明確說法。由先行行為——產生義務——不作為導致犯罪的案件認定非常少。在法律教材上,先行行為產生義務的例子是大人帶孩子去深山玩,孩子丟了,大人自己走了,這就構成犯罪。因為,孩子是無獨立行為能力者,大人是監護人,所以他有了先行義務。至於本案,小偷是成年人,自己選擇跳水行為,那追打者是否對此形成必然救護義務,就不一定了。小偷如果選擇了拿刀自殺這種更極端的做法呢?法律因果關系成立嗎?救助義務構成嗎?法律界定並不明晰。而且,小偷跳進河裡,他本人應該對自己是否會游泳有掂量,是他本身選擇了置自己於非常境地,跳下河並不是當時他唯一能選擇的途徑。
所以,引發司法界、理論界對「不作為犯罪」的構成要件深入研究,推動相關法律制定,才是討論本案的意義所在。
(4),總結:
根據案例我們知道現代社會是一個法制社會,作為一名青少年要學習法律知識,學法才能知法,知法才能守法,知法才能用法,知法才能護法,只有全體人民的法制意識加強了,才能實行依法治國,我們的國家才能不斷強大。那麼前提就是要懂法,提倡法律和法規.
四,總結: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時刻不忘,法在身邊".錦州電視台的《法在身邊》、遼寧電視台的《法制時空》、中央電視台的《今日說法》等欄目以其喜聞樂見的形式、大量翔實的案例而深受廣大觀眾尤其是中學生的喜愛。它告訴我們,青少年更要學法、知法、守法、護法,在法制的陽光下健康成長。
五,研究體會:
通過這次調查活動,同學們都說收獲很大.首先使同學們進一步通過自身活動認識到探究性學習是一種過程學習.除了使同學們對課堂內的學科知識靈活利用外,還獲得一定關於"法制社會"的知識,同時也使我們以親身的經歷認識到"法制社會"的重要性,引導同學們關注自己的社會法律意識到關系國家,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其次通過這次活動增加了同學們各方面的能力:鍛煉同學們溝通與合作精神,增進了小組內成員之間的友誼,培養了學習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
「法在身邊」讓我清晰地認識了應有的法律和法規,我作為一名中學生,一個國家的青年,鄭重承諾始終堅持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知榮明恥,努力向上,堅持信仰和追求,我也想向所有同齡人呼籲遵紀守法,學法護法是一種被人們公認的美德。國有國法,家有家規,校有校紀,遵紀是守法的基礎,青少年時代是處在長身體、長知識的黃金時代,我們青少年學生要認真學習《中學生守則》、遵守校紀校規,遵紀守法,嚴以律己,從小事做起,從自己做起,自強、自尊、自重、自愛,爭當一個文明的新時代青少年。!

⑦ 關於法律方面的一篇社會調查報告 3000字左右

關於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社會調查報告 本次調查是受學院兩課教師委託通過實驗室全體人員齊心協力,艱苦奮斗,歷時三周才圓滿完成,本次調查採用多階隨機抽樣,抽取的樣本單位專業結構齊全,融經濟、管理、人文藝術、外語等專業學生,因此避免了調查對象過於集中的弊端。發出問卷共300份,收回問卷270份,其中有效問卷266份,問卷如附錄所示:1、2、3、4、10、16、17為非固定答案的題目,5、6、7、9、11、12、13、14、15為考察題(考察同學對法律知識的了解程度)九道考察題的總分設為100分,其中最高分是100分,最低分是11.1分。 以下是非固定答案題的統計結果: 1、你認為法律在現實生活中的用處? a、非常有用45.11% b、一般35.71% c、基本沒用6.02% d、法律不如權力有用11.65% 2、你生活中的法律知識是從什麼地方來的? a、電視上48.12% b、報紙上16.54% c、學校的課本上35.34% d、家庭的影響4.51% e、其他 13.91% 3、你認為你在生活中平均每學期遇到法律問題的頻率為: a、20次以上 5.26% b、20次?10次 6.39% c、10次?5次 21.8% d、5次以下 50.75% e、0次 16.17% 4、當你的權益受到侵害時,你首先想到的是? a、拿起法律的武器來保護自己 50% b、用武力解決 6.02% c、通過關系解決. 15.79% d、感覺很委屈但是認為也是沒辦法的事 16.17% e、根本沒有在意過9.40% 8、當今雖然是法制社會,也存在著家庭暴力、婚姻財產糾紛等很多問題,你認為:a、清官難斷家務事 74.05% b、清官易斷家務事 25.95% (1)、如果你選擇了a,那麼你認為是什麼原因? a、法律法規不健全 30.70% b、群眾的法制意識不強 29.57% c、法官的職業素質不夠高 4.01% d、法律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35.21% (2)、如果你選擇了b,那麼你認為是什麼原因? a、法律法規健全 52.6% b、多年的普法工作取得了較大的成效 9.40% c、法官能夠正確地把握「一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的原則 15.41% d、一切問題在法律面前都能夠得到解決 3.38% 10、假如你在公交車上遇到騷擾時,你會如何去做? a、出聲制止,維護自己的權益 49.25% b、用適當的方法讓他得到懲罰 28.95% c、瞪他一眼,然後換個地方或下車 20.31% d、默默的離開,不敢出聲。3.38% 16、你希望多了解一些法律知識嗎? a、希望 92.11% b、不希望 7.89% 17、你希望法律基礎課要如何上? a、盡可能介紹能解決社會生活的法律法規 33.08% b、從案例中說明相關法律理論,類似於《今日說法》61.65% c、按照教材的內容和順序進行教學 5.26% d、最好取消這門課,與日常學習生活無關4.14% e、我覺得這樣比較好: 其中固定答案的答對率為: 5、對於學校不允許到達法定年齡的同學結婚的做法,你的觀點是?27.443% 6、某學生因為考試舞弊而被開除,你認為這種做法是否合法?51.879% 7、因為沒有過四級而不發放學位證,你認為這種做法是否合法?67.293% 9、某某商場公示:某某手機實行三包,七天包退,假一罰十,一女士買了一部,回家後發現手機的電板有問題,於是拿手機去檢驗,該公司說手機不是本公 司的產品,這部手機是假的。如你是該女士你該向誰要求賠償? 56.015% 11、某地有兩名同姓考生,其中甲考取而乙落榜,乙方家長為了自己兒子能上大 學,和某高校商量,將甲的檔案改成乙的檔案並仍以乙的名義投給錄取學校。 你認為他們違反了哪一些法律?16.54% 12、甲某和其12歲兒子共同搶劫,其子的行為是否構成犯罪?39.473% 13、父母離婚,19歲的兒子考上大學,是否有權向父親要生活費?62.78% 14、王某有三個兒子,王某在病死之前當某個兒子的面做了口頭遺囑,這種遺囑是否有效?50% 15、我國選舉採取什麼樣的投票形式?90%多 可見他們還是很關心身邊的人和事的,一些法律常識大部分同學還是知道的,對於5、6、7題,由於問卷設計的不夠合理,可能誤導了同學們的思想,讓數據不夠真實, 此次調查的結果說明,同學們的法律意識比較弱,知識也比較缺乏,從數據上看,同學們都沒有太在意生活中的法律問題,也許他們覺得,在生活中遇到麻煩是必然的,並不是法律問題,也有可能受家庭、社會等各種因素影響,讓他們認為權利比法律有用,在次問題中雖然有50%的同學回答是「拿起法律武器保護自己」,次數據有很大的誤差,因為答案本身的誤導性非常強,很多同學自然而然就選擇了此答案,它並沒有代表性。 決大多數 同學認為學校的有關規定是不合理也不合法的,有這種反映也是意料中的事,據分析有以下幾種可能性:①為了自己的權益②法律意識③答案本身的誤導,從我們學校來看,同學們的法律意識並不是很強,但是關乎到自己利益和前途,關乎到自己今後的發展,大家自然而然就會認為那是不合理也合法的,人都是自私的動物,誰不會為自己謀利益,誰不希望今後的路能夠更加順利,這也是人之常情。 此次問卷調查採取的是抽樣調查法,是分專業的調查,但在此過程中卻忽略了性別的界限,性別的不同致使他們的愛好也不同,所關心的也不一樣,男孩子可能要廣闊一些,看法要強烈一些,女孩子要緩和得多,因此,定量的數據就不夠精確。 我們的問卷中有一個問題是這樣的,當你在車上遇到騷擾時,你會如何去做,同學們的答案很多,有很大一部分人認為自己會默默離開,不與理會,一個大學生是如此,那麼我們國家各族人民呢?中國是一個法治國家,提倡依法治國,可是殺人放火、搶劫、拐賣婦女兒童等等犯罪行為比比皆是,甚至乎知法犯法,遇到這種情況時又有多少人會站出來說一句或者出來阻止呢?這也說明在同學們心中在人民心中法律的意識還非常的弱。 以上統計結果是令人很滿意的,因為有92.11%的同學希望多了解一些法律知識,而且有45.11%的同學認為法律在現實生活中非常有用(即使仍有11.65%的同學認為法律不如權利有用)。從第二題的統計結果上看電視是同學們了解法律知識最重要的工具和渠道,其次是書本,從最後一道題上可以看出案例教學是最能讓同學們接受的一種教學方式,也有不少同學非常關心他們將要學習的「法律基礎」的實用性。 本次問卷調查的最高分100分,最低分11.1分,平均分48.79分。說明還是有很多同學關心身邊的人和事,同時也反映出同學們對法律知識的缺乏,總的來說,04級的同學們學習《法律基礎》的熱情還是很高的,我們在次建議學院採取大多數同學都樂於接受而又有效的教學方式,讓同學們增長見識,認識生活,關心身邊的人和事。 http://www.pubest.cn/html/1/2007/0618/19.html

⑧ 怎樣寫有關法律的調查報告

關於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社會調查報告
本次調查是受學院兩課教師委託通過實驗室全體人員齊心協力,艱苦奮斗,歷時三周才圓滿完成,本次調查採用多階隨機抽樣,抽取的樣本單位專業結構齊全,融經濟、管理、人文藝術、外語等專業學生,因此避免了調查對象過於集中的弊端。發出問卷共300份,收回問卷270份,其中有效問卷266份,問卷如附錄所示:1、2、3、4、8、10、16、17為非固定答案的題目,5、6、7、9、11、12、13、14、15為考察題(考察同學對法律知識的了解程度)九道考察題的總分設為100分,其中最高分是100分,最低分是11.1分。 以下是非固定答案題的統計結果:
1、你認為法律在現實生活中的用處? a、非常有用45.11% b、一般35.71% c、基本沒用6.02% d、法律不如權力有用11.65%
2、你生活中的法律知識是從什麼地方來的? a、電視上48.12% b、報紙上16.54% c、學校的課本上35.34% d、家庭的影響4.51% e、其他 13.91%
3、你認為你在生活中平均每學期遇到法律問題的頻率為: a、20次以上 5.26% b、20次?10次 6.39% c、10次?5次 21.8% d、5次以下 50.75% e、0次 16.17%
4、當你的權益受到侵害時,你首先想到的是? a、拿起法律的武器來保護自己 50% b、用武力解決 6.02% c、通過關系解決. 15.79% d、感覺很委屈但是認為也是沒辦法的事 16.17% e、根本沒有在意過9.40%
8、當今雖然是法制社會,也存在著家庭暴力、婚姻財產糾紛等很多問題,你認為:a、清官難斷家務事 74.05% b、清官易斷家務事 25.95% (1)、如果你選擇了a,那麼你認為是什麼原因? a、法律法規不健全 30.70% b、群眾的法制意識不強 29.57% c、法官的職業素質不夠高 4.01% d、法律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35.21% (2)、如果你選擇了b,那麼你認為是什麼原因? a、法律法規健全 52.6% b、多年的普法工作取得了較大的成效 9.40% c、法官能夠正確地把握「一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的原則 15.41% d、一切問題在法律面前都能夠得到解決 3.38%
10、假如你在公交車上遇到騷擾時,你會如何去做? a、出聲制止,維護自己的權益 49.25% b、用適當的方法讓他得到懲罰 28.95% c、瞪他一眼,然後換個地方或下車 20.31% d、默默的離開,不敢出聲。3.38%
16、你希望多了解一些法律知識嗎? a、希望 92.11% b、不希望 7.89%
17、你希望法律基礎課要如何上? a、盡可能介紹能解決社會生活的法律法規 33.08% b、從案例中說明相關法律理論,類似於《今日說法》61.65% c、按照教材的內容和順序進行教學 5.26% d、最好取消這門課,與日常學習生活無關4.14% e、我覺得這樣比較好:
其中固定答案的答對率為:
5、對於學校不允許到達法定年齡的同學結婚的做法,你的觀點是?27.443%
6、某學生因為考試舞弊而被開除,你認為這種做法是否合法?51.879%
7、因為沒有過四級而不發放學位證,你認為這種做法是否合法?67.293%
9、某某商場公示:某某手機實行三包,七天包退,假一罰十,一女士買了一部,回家後發現手機的電板有問題,於是拿手機去檢驗,該公司說手機不是本公 司的產品,這部手機是假的。如你是該女士你該向誰要求賠償? 56.015%
11、某地有兩名同姓考生,其中甲考取而乙落榜,乙方家長為了自己兒子能上大 學,和某高校商量,將甲的檔案改成乙的檔案並仍以乙的名義投給錄取學校。 你認為他們違反了哪一些法律?16.54%
12、甲某和其12歲兒子共同搶劫,其子的行為是否構成犯罪?39.473%
13、父母離婚,19歲的兒子考上大學,是否有權向父親要生活費?62.78%
14、王某有三個兒子,王某在病死之前當某個兒子的面做了口頭遺囑,這種遺囑是否有效?50%
15、我國選舉採取什麼樣的投票形式?90%多

⑨ 我想找三千字左右法律調查報告

首先,我想向所有為我的實習提供幫助和指導的嶽麓區人民法院的工作人員及我的老師致謝,感謝你們為我的順利實習所作的幫助和努力。

我的實習是由中南大學法學院和嶽麓區人民法院共同安排的。通過實習,我在我的專業領域獲得了實際的工作經驗,鞏固並檢驗了自己幾年來本科學習的知識水平。實習期間,我了解了大量庭審案件從立案到結案的全過程,在一些案件的立案過程中我還擔任了具體的案卷整理工作,並且對部分參與案件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在此期間,我進一步學習了相關法律知識,對立案的程序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時注意在此過程中將自己所學理論與實習實踐有機結合起來。實習結束時,我的工作得到了實習單位充分的肯定和較高的評價。

實習期間我主要對以下案件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參加了一些案件立案審判的過程,並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意見:

一:73戶居民訴市規劃局侵犯其採光權、陽光權、通風權案
1:案件由來

73個原告認為市規劃局規劃的「亞大數碼港」從佔地面積到與居民住房間距都嚴重違反了GB50180-93強制性國家標准,違反〈〈長沙市城市規劃管理辦法〉〉的具體技術規定即〈〈長沙市城市規劃管理技術規定〉〉,並且其通道與防火安全均存在重大安全隱患,在多次請求政府協調未果後,向法院起訴,要求撤銷行政許可,賠償用戶損失。

2:案件主要辯論焦點

被告長沙市規劃管理認為「亞大數碼港」規劃許可的審查核發經過了嚴格的規劃誰廣泛徵求相關職能部門的意見,並嚴格遵照規定的程序核發的,亞大數碼港與其北側的居民所住建築的間距符合被告所提的GB50180-93強制性國家標准和〈〈長沙市城市規劃管理辦法〉〉,對原告的合法權益並不構成損害。而且,規劃管理局提供了相關證據證明「亞大數碼港」不適用〈〈長沙市城市規劃管理技術規定〉〉。

3:原判結果

合議庭經過多次合議討論,做出判決:判定規劃許可,駁回訴訟請求。

本案是一個行政案件,通俗點就是民告官。通過對本案的審理,我認為在現階段中國的行政訴訟原先要勝訴很難。如果有民告官的行政案件 原告勝訴了,媒體都會以大力度報道,以此為典範。其實這是個很大的誤區,一個法治的社會不應當存在這樣的現象。如果行政機關的具體行為違法了,它就應該承擔相關責任。中國的行政訴訟之所以原告難以勝訴,主要還是司法與行政還沒有完全區別開來,相互制約,相互牽扯。權比法大,政策高於法律。所以才會有這種狀況的出現。在本案中,我覺得法院或多或少受到行政的影響:法院雖為司法機關,可其辦公建築用地、宿舍用地都得經規劃局批准。

二:幾起用簡易程序審理的刑事案

這是我第一次看見簡易程序在審理案件中的具體運用。這些案件案情清晰、事實清楚、證據充分、爭議不大,嶽麓區法院也屬基層法院,符合簡易程序的條件。在整個審理過程中,審理時限很短,而且感覺開庭審理只是走下過場,法官對於此案如何判早有結論。

通過這幾起適用簡易程序的刑事案的審理,我看到雖然審理時限很短,必備的程序卻很完備的,法院在這方面控製得很好。但是,另一方面了我認為法院在庭審制度方面還是存在一些缺陷的,而且審理的環境還可以改進。

三:一收廢品公民訴長沙市公安局嶽麓區分局行政不作為案

本案案件由來:2002年,本案的原告在清理從中南大學收購到的廢品時被廢品中摻雜的雷管炸掉右手掌,且右腿、右胸均因此雷管受傷,經簽定為四級殘疾。事發報案後他將餘下雷管交給被告長沙市公安局嶽麓區分局,要求其查出該雷管出處,而被告稱無法查出雷管出處。原告遂向法院提出訴訟,訴訟請求為要求被告給予原告一個關於雷管出處的明確的書面結論。

&n

首先,我想向所有為我的實習提供幫助和指導的嶽麓區人民法院的工作人員及我的老師致謝,感謝你們為我的順利實習所作的幫助和努力。

我的實習是由中南大學法學院和嶽麓區人民法院共同安排的。通過實習,我在我的專業領域獲得了實際的工作經驗,鞏固並檢驗了自己幾年來本科學習的知識水平。實習期間,我了解了大量庭審案件從立案到結案的全過程,在一些案件的立案過程中我還擔任了具體的案卷整理工作,並且對部分參與案件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在此期間,我進一步學習了相關法律知識,對立案的程序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時注意在此過程中將自己所學理論與實習實踐有機結合起來。實習結束時,我的工作得到了實習單位充分的肯定和較高的評價。

實習期間我主要對以下案件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參加了一些案件立案審判的過程,並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意見:

一:73戶居民訴市規劃局侵犯其採光權、陽光權、通風權案
1:案件由來

73個原告認為市規劃局規劃的「亞大數碼港」從佔地面積到與居民住房間距都嚴重違反了GB50180-93強制性國家標准,違反〈〈長沙市城市規劃管理辦法〉〉的具體技術規定即〈〈長沙市城市規劃管理技術規定〉〉,並且其通道與防火安全均存在重大安全隱患,在多次請求政府協調未果後,向法院起訴,要求撤銷行政許可,賠償用戶損失。

2:案件主要辯論焦點

被告長沙市規劃管理認為「亞大數碼港」規劃許可的審查核發經過了嚴格的規劃誰廣泛徵求相關職能部門的意見,並嚴格遵照規定的程序核發的,亞大數碼港與其北側的居民所住建築的間距符合被告所提的GB50180-93強制性國家標准和〈〈長沙市城市規劃管理辦法〉〉,對原告的合法權益並不構成損害。而且,規劃管理局提供了相關證據證明「亞大數碼港」不適用〈〈長沙市城市規劃管理技術規定〉〉。

3:原判結果

合議庭經過多次合議討論,做出判決:判定規劃許可,駁回訴訟請求。

本案是一個行政案件,通俗點就是民告官。通過對本案的審理,我認為在現階段中國的行政訴訟原先要勝訴很難。如果有民告官的行政案件 原告勝訴了,媒體都會以大力度報道,以此為典範。其實這是個很大的誤區,一個法治的社會不應當存在這樣的現象。如果行政機關的具體行為違法了,它就應該承擔相關責任。中國的行政訴訟之所以原告難以勝訴,主要還是司法與行政還沒有完全區別開來,相互制約,相互牽扯。權比法大,政策高於法律。所以才會有這種狀況的出現。在本案中,我覺得法院或多或少受到行政的影響:法院雖為司法機關,可其辦公建築用地、宿舍用地都得經規劃局批准。

二:幾起用簡易程序審理的刑事案

這是我第一次看見簡易程序在審理案件中的具體運用。這些案件案情清晰、事實清楚、證據充分、爭議不大,嶽麓區法院也屬基層法院,符合簡易程序的條件。在整個審理過程中,審理時限很短,而且感覺開庭審理只是走下過場,法官對於此案如何判早有結論。

通過這幾起適用簡易程序的刑事案的審理,我看到雖然審理時限很短,必備的程序卻很完備的,法院在這方面控製得很好。但是,另一方面了我認為法院在庭審制度方面還是存在一些缺陷的,而且審理的環境還可以改進。

三:一收廢品公民訴長沙市公安局嶽麓區分局行政不作為案

本案案件由來:2002年,本案的原告在清理從中南大學收購到的廢品時被廢品中摻雜的雷管炸掉右手掌,且右腿、右胸均因此雷管受傷,經簽定為四級殘疾。事發報案後他將餘下雷管交給被告長沙市公安局嶽麓區分局,要求其查出該雷管出處,而被告稱無法查出雷管出處。原告遂向法院提出訴訟,訴訟請求為要求被告給予原告一個關於雷管出處的明確的書面結論。

因本案尚未審結,故無法得知法院將會如何宣判。在此案中,通過了對此案原告教育背景、文化水平的了解,我感想頗多:表面看,原告是一個以收廢品為生,文化水平不高的人,但他懂得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權益,這說明我國公民的法律意識在不斷地加強,法治的思想已經逐漸深入人心。然而從深層次來看:一方面也正是因為原告的文化水平不高,使得他不能更好地運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己的權益———他不知道委託代理人,不知道收集對自己有利的證據呈給合議庭,他甚至不知道公安局的行為在法律上叫「行政不作為」;另一方面,公安分局的行為明顯已經構成行政不作為,因為保衛地方公共安全是公安系統的最基本行政職能,對於雷管這類嚴重危害到公民人身安全的危險物品,原告即使不提出請求,被告也應本著盡職盡責的態度查明其來源,消除安全隱患。由此案我看到了我國普法工作的任重而道遠,同時也深切地感受到在十六大報告政府職能中強調服務功能的重要性。

四:一起重婚案

本案中被告在已經結婚的情況下,通過欺詐騙婚與另一女性結婚。原告自訴其重婚。通過此案不由得聯想起新實行的《婚姻登記條例》。新《婚姻登記條例》在簡化婚姻登記程序,給人們帶來方便的同時,又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婚姻的風險,一系列的問題也將隨之而來。政府和個人誰該承擔婚姻風險?個人在婚姻風險中如何自我保護?政府又如何加強管理降低婚姻風險?我想,這些問題應該是新條例所做的改革出台後,作為法律工作者和行政工作者應該考慮的問題。

在實習過程中還有些其它的案件也讓我學到了很多東西。在近一個月的實習時間里,我基本上掌握了案卷的整理、清卷、訂卷、貼封條等工作具體操作細節;在實踐鞏固了一些司法文書如執行通知書、結案登記表、換押證、上訴函、開庭公告、提押票、傳票等的書寫;進一步鞏固了一些具體的司法程序知識如:刑事案件和行政案件庭審的簡易程序、普通程序。

這次實習是我大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經歷,其收獲和意義可見一斑。通過實習,我將自己所學的知識應用於實際的工作中.理論和實際是不可分的,在實踐中我的知識得到了鞏固,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受到了鍛煉;本次實習開闊了我的視野,使我對法律在現實中的運作有所了解,也對專業用語有了進一步的掌握;此外,我還結交了許多法官和律師朋友,我們在一起相互交流,相互促進,從他們身上我學到很多為人處世的方法,這些都是在書上學不到的。在整個實習過程中,作為一個中南學生,我竭力成為一名中南文化的使者,向社會各界的朋友們介紹中南,使他們走近中南,了解中南。最後,我想藉此機會,再一次向為我的實習提供幫助和指導的嶽麓區人民法院的工作人員及我的老師,在實習過程中幫助我的朋友、我的同學致以衷心的感謝!

⑩ 有關遵紀守法的調查報告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要建設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會主義國家,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必須在全社會形成「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的社會主義道德觀念,讓遵紀守法成為我們的榮譽。「法律」可以說是黑色的,因為它在犯罪人面前,意味著判決、處罰;「法律」亦可以說是紅色的,因為它在無辜者面前,代表著正義,公平。當某人被證據確鑿地證明有罪或無罪的時候,法律就得到了體現,正義就得到了伸張。「法」是體現統治階段的意志,國家制定和頒布的公民必須遵守的行為規則,「律」是具體的規則,條文。「法」、「律」結合起來,組成了這個社會中神聖的詞語。古羅馬的西塞羅曾在《論法律》中說道:「法律是根據最古老的、一切事物的始源自然表述的對正義與非正義的區分,人類法律受自然指導,懲罰邪惡者,保障和維護高尚者。」法律在這個社會中是一種權威,人們需要參照它來生活;法律是一扇屏障,是那些弱小的人溫暖的家,他們的利益在這里得到了保障,他們權利在這里得到了自由;法律更是一條粗大的鐵鏈,它緊緊地綁住犯罪分子,讓他們無法在這個社會中胡作非為。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社會的進步,法律同樣也會進一步完善,因為整個世界的和平發展是要依靠法律才能穩步的前進。法律離我們並不遙遠,無論是在家庭生活、社會生活中,法律都與我們息息相關。我們需要學法,懂法,用法,不犯法。才能像法國的泰·德薩米在《公有法典》中說的那樣:「這些神聖的法律,已被銘記在我們的心中,鐫刻在我們的神經里,灌注在我們的血液中,並同我們共呼吸;它們是我們的生存,特別是我們的幸福所必需的。」遵紀守法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社會責任和道德義務。一個國家即使經濟實力再強,假如沒有健全的法制,沒有遵紀守法的國民,仍不能算是一個真正文明、強大的國家,照這個標准來看,我們離真正的「強盛」還有相當一段距離。雖然,我國目前已經構建起了比較完備的法律框架,普法教育也搞了多年,但實事求是地講,「遵紀守法」四個字還遠沒有成為所有公民的自覺行動。應該說,我們這個五千年的文明古國,雖然距離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法制國家尚需時日,但卻並不缺少建立和諧社會所必不可少的道德傳承。民眾對法紀是忠誠的,他們甚至希望像蘇格拉底那樣用生命去追隨自己心中神聖的法律。古希臘雅典的「當權者」以對神不敬等罪名逮捕了蘇格拉底並判他極刑。臨刑前,他的弟子們決定幫他越獄,而且一切都准備妥當。但蘇格拉底卻說:「我的信仰中有一條就是法律的權威,既然法律判處我極刑,作為一個好公民,我必須去遵守。」 蘇格拉底最終帶著對法紀的忠誠含笑離開了人世,但他的思想卻流芳百世。在大多數國人來看,蘇格拉底確實有點迂腐,既然法紀本身不公正,那為什麼還要服從呢?有人認為,由於人們的道德准則與正義原則並不完全一致,也就必然存在意見分歧與矛盾。因而,為了建立良好社會秩序,人人都應當遵紀守法。在人民當家作主的現代中國,法律是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人民制定出來的,反映了人民的基本意志,我們更應當自覺遵守和維護。什麼時候,我們國家不僅經濟實力足夠強大了,而且「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的榮辱觀也真正成為一種被全社會廣泛認同、自覺追求的公共時尚時,中華民族的實力才能軟硬兼備,傲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遵紀守法是現代社會公民的基本素質和義務,是保持社會和諧安寧的重要條件。在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條件下,從國家的根本大法到基層的規章制度,都是民主政治的產物,都是為維護人民的共同利益而制定的。「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就是遵從人民意願、維護人民利益的高尚之舉,必將受到人民的肯定和贊同。這應該是每一個積極向上的人所追求的榮譽所在。國無法不治,民無法不立。人人守法紀,凡事依法紀,則社會安寧,經濟發展。倘若沒有法紀的規范,失去法度的控制,各項秩序就無從保證,人們生存、發展的環境就會遭到破壞,人民群眾就不可能安居樂業。十年「文革」,社會動亂,民主與法制遭到瘋狂踐踏,黨紀、政紀、軍紀受到嚴重破壞,社會秩序盪然無存,正常生產、生活無法進行,憲法賦予公民的基本權利得不到應有的尊重與維護,就連國家主席的人身自由與生存權利也得不到基本保證。這種「史無前例」的混亂無序狀況,破壞了社會的安定,阻礙了經濟的發展,給國家和人民帶來了無可估量的巨大損失,教訓極其慘痛而深刻。今天,我們強調「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就是要進一步告誡人們,無論一個國家、一個社會、一個軍隊,還是一個地區、一個單位,須臾不可沒了法紀的規范,須臾不可亂了正常的秩序。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本質上是民主法治社會。在民主法治的背景下,違法亂紀就是踐踏民意,危害社會。有人似乎覺得違法亂紀可以撿便宜、撈好處,所以不惜以身試法,鋌而走險,甚至沾沾自喜於鑽一下法紀的空子。這是一種極其危險的玩火行為。那些最終被繩之以法的人,在最初都毫無例外地抱有僥幸心理,以為可以超越於恢恢法網,乃至為自己的違背法紀而驕傲。當正義的宣判來臨之際,他們才開始悔恨、自責,留下了多少以警後人的教訓!如果當初多一點遵紀守法的光榮感,少一點違法不遵的行為;多一點違法亂紀的恥辱感,少一點違法亂紀的僥幸心,又何至於此!總之,只有遵紀守法才能獲得自由。法紀不僅反映人民的意願,也是人類對社會生活的深刻總結,反映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遵紀守法是遵從規律的表現,是聰明睿智的表現。馬克思曾經講過,「法典是人民自由的聖經」。逆法而動,越規而行,不是什麼勇敢的舉動,恰恰是無知和愚昧的表現。這種無視實踐經驗、無視客觀規律的行為,絕不會帶來什麼好的後果,終究難逃客觀規律的制裁。例如有人對交通法規毫不在意,任意穿行。當災難降臨時,既貽害自己,也貽害他人,留給人們的絕不是對英雄行為的扼腕痛惜,而是對冥頑落後的鄙視和警示。 遵紀守法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石。
做一個合格小公民。 關心體貼他人,在他人急需的時候,能主動熱情地給予幫助和照顧,急人之急,幫人之苦,憂人之憂,救人之危,以幫助別人為快樂,這是人際交往中的一種高尚行為。 助人為樂,是建立在共同的理想和利益基礎上的。在聞名世界的二萬五千里長征的途中,有許多戰士把僅有的糧食、葯品,甚至生存的希望讓給了戰友,而把飢餓、苦難和死亡的威脅留給了自己。這就是因為紅軍戰士認識到自己肩負的責任。在關鍵時刻幫助別人, 是的,古代有英雄的劫富濟貧,當代有雷鋒精神的出現。再看一看我們現在。我們這一代是獨生子女的時代。在座的不少同學是獨生子女。我們這一代獨生子女雖然有著自信、樂觀、積極向上等優點。但是也暴露出一些缺點,如自私、以個人為中心等等。要改正一個群體的缺點是不容易的事。而提倡助人為樂、熱心公益卻可以很好地加強當代獨生子女自立、合作精神,彌補自私這一缺點。 我們從各個鄉鎮來,走到同一個學校來,走到同一個班來。我們都有共同的理想。而你助人為樂,說大不大,說小不小。走進教室,隨手關門,將呼呼的寒風擋在門外。當你走過衛生角,隨手撿起掉在地上的紙屑。當你經過講台,隨手將零亂的講台整理好。當你穿過馬路,扶起一位摔倒的小男孩,安慰他不要哭泣。這一些平時看起來微不足道的事,都是助人為樂的表現。 親愛的同學,當你身陷困難時,你是否渴望得到別人的幫助?你肯定會的。同樣,當別人身陷困難時,我們也要助人一臂之力。 慶幸的事,現在我們的身邊已悄悄地湧起助人為樂的熱潮。扶弱助殘,春蕾計劃,希望工程,甚至有許多同學也參加了青年志願者服務隊等等。這些都讓我們驚喜地發現,雷鋒精神不但沒有消失,而且以各種各樣的形式在我們周圍蓬勃地發揚光大起來。 生活本身是酸甜苦辣的。但做人的情操和理念卻是自己可以牢牢把握的。親愛的同學們,請不要再猶豫,伸出你的友愛之手,助人並且以之為樂,世界將因你而更加美麗! 今的社會追求個性,有人以自我為中心,隨心所欲,在不知不覺中便違反了遵紀守法的原則。曾問一個朋友如何理解遵紀守法,她回答說一切順其自然便是了,其實遵紀守法拆開理解只有八個字——遵守紀律,守護法則。如果問:「如何做一名遵紀守法的好學生」?說真的,我也不知道如何回答更准確。也許不做傷天害理的事,不做違反紀律的事應該可以了吧。遵紀守法可使社會變的更和諧、更美好。設想一下,當你每天走在爭吵的街道,處在混亂的社會,在一個完全沒有法的國度,你會安心嗎?再換回來說,當你每天走在祥和的街道,處在和諧的社會,在一個處處洋溢著友愛有法的國度。你更喜歡前者還是後者,答案應不言而喻了吧。記得老師曾講過,在我們社會主義國家中「人民享受著廣泛的民主和自由,同時又必須用社會主義的紀律約束自己。」「一個懂紀律的人必然是一個遵紀守法的人」。因此,在強調個性發展時,必須用基本的社會道德和紀律約束自己的言行,做一個遵紀守法的人,只有這樣才能使大家和諧相處在一個有著廣泛民主和自由的社會中。遵紀守法的習慣需要從小養成,特別是學生一定要做一個遵紀守法的模範。那麼如何做一名遵紀守法的學生呢?是沒有任何個人見解,完完全全的服從嗎?不,不是,不能說是服從,可以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風格,屬於自己的個性。但同時,必須用社會主義公民基本道德規范約束自已言行,在學校則用學生守則的要求約束自己言行。常言道:「守法是公民的義務」,同樣遵紀守法也是我們的義務,我們有責任遵守紀律,守護法則。簡單的理解遵紀守法可以就是不做禁止不做的事,不做不提倡的事,做提倡的事和要求必須做的事。

熱點內容
南通十大律師 發布:2025-01-23 01:41:49 瀏覽:609
法官宋魚水的故事 發布:2025-01-23 01:41:39 瀏覽:424
法院員額人大 發布:2025-01-23 01:17:52 瀏覽:600
法院怎樣找到被執行人 發布:2025-01-23 00:40:09 瀏覽:227
小悅悅事件社會道德 發布:2025-01-23 00:27:10 瀏覽:869
一站式供應鏈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23 00:15:38 瀏覽:348
多元司法救助 發布:2025-01-23 00:08:40 瀏覽:519
寧夏司法胡 發布:2025-01-23 00:06:05 瀏覽:168
北京通州區國家法官學院 發布:2025-01-22 23:24:10 瀏覽:810
按照勞動法臨聘人員傷亡補助 發布:2025-01-22 22:47:54 瀏覽: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