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與道德
1. 你覺得知識與道德有關系嗎
知識的修養與知識的它所有關聯有區別,道德素養是一種心態,維護與升華是一種境界,而專知識探索屬是人們對自然世界感性的一種在認識,一種是心靈的堅守,一種是對感官世界的認識,有道德的人必定是一個智者,有知識的人不一定要道德。
2. 「道德和知識哪個更重要」辯論
如果對方說,落後就要挨打,被打了連說話的權利都沒有了,還談什麼道德和尊嚴?我內怎麼回答?..答。容如果沒有理智就不會清醒的頭腦,哪如何還手?要打也要先想好打那裡。
如果對方說,生產力對社會發展起決定性作用,最以更重要,我怎麼回答?答,起絕對性的作用,沒有生產就沒新的事物,就沒有美好的明天。但是沒有道德、理智。怎麼生產?生產本來就是覺得這樣東西好,才大量的生產。生產不是創造,而要以道德心來評判該不該生產這產品。。。所以說是盲目的生產重要還是判斷重要呢?
我沒有搞懂的是,你是哪方辯論,你的立場?
3. 高中作文:讓知識與道德並行,800字
哲學家薩特說過:「世界上有兩樣東西是亘古不變的,一是高懸在我們頭頂上的日月星辰;一是深藏在每個人心底的高貴信仰。」我們每個人都要有一個高尚的信仰——良好的道德。
我們國家的人民卻往往缺失了這些最重要的:禮儀,道德,正直,誠信,人文精神……我們應該避免這些不足,胡錦濤爺爺不也提出了「八榮八恥」來勉勵我們,讓我們有好的道德觀念和思想。八榮八恥像一面鏡子,照耀著每個公民的一舉一動,讓每個公民分清榮辱,樹立嶄新的社會風氣;它是光輝的,又是樸素的;它是崇高的,又是平凡的;它是理想的,又是現實的,更是我們今後工作的啟明星。八榮八恥也代表了時代的進步,代表了人們的道德觀,它是中國不斷進步的詮釋。
在我們的身邊有許許多多的人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我曾經在報紙上看到:計程車司機徐國平撿到乘客方女士丟失的新手機,通知方女士,方女士沒有時間去拿,他就讓妻子送到方女士的家中。一位普普通通的計程車司機作出了一般人所不能做的舉動,這種拾金不昧的良好品質是令人震撼的,讓人折服!我們學校里也發生過數件這種值得人學習的事情,就拿我的小學同學葉致遠來說吧!在一天下午,我們上完音樂課回到教室,途中,他撿到了一隻皮夾,內有現金百餘元,他毫不猶豫的上交給老師。事後,有人問他:「你為什麼不將錢占為己有呢?」他果斷的說:「如果我把錢占為己有失主一定會擔心的。」作為一個學生他能夠為他人著想,把別人放在第一位那是多麼的不容易啊!古人曰:「民無德不立,政無德不威。」有德,是修養、是文明、是基石;無德,是無信、是無恥、是卑鄙。
一個有道德、有修養的人,他會時時刻刻為他人著想,拾金不昧,不迷信愛科學,遵紀守法、艱苦奮斗,更是一個熱愛祖國的人。
周恩來,孔子,邱少雲,雷鋒……死而後已,認真對待學習,堅守紀律,為人民服務。這些偉人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是我們的方向,是我們的啟明星。但對於我們來說,熱愛祖國不一定要氣壯山河,我們可以隨手撿起地上的每一張紙,在公共汽車上主動給老人讓個坐,在生活上不攀比……只有做好這一系列的小事,才能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當一個當值無愧的學生。
作為21世紀的接班人,有良好的道德觀,有健康的思想是最重要的。我們一定要履行我們的職責,從自身做起,從點滴做起,爭當社會主義的文明標兵。「少年強則國強,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讓我們行動起來,讓社會主義榮辱觀發揚光大,使八榮八恥在每個人心中永駐!
望採納,謝謝~
4. 一個人的知識水平和道德水平,有關系嗎
有關系。
一般說來,知識水平越高,道德水平相應較高。
5. 道德就是知識
(1)蘇格拉底重視發展人的智慧和道德品質修養,提 出「美德就是知識」的命題,並認專為教育的目屬的就是要發展人的智慧,完善人的道德。 (2)美德不是天生的,知識也不是與生俱來的;要實現人的美德,必須使人接受知識、理解知識和掌握知識,而人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又離不開教育。
6. 知識與道德的辯證關系
中國古代哲學對道德與知識的關系辨析可分為兩類,其一是根本不相信道德的存在。典型的就是「楊朱哲學」。《孟子·盡心上》曾說它「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其一則是信仰道德的。孔子和莊子都屬此類。他們的本義雖有出入,但對生命本身都是持有道德觀的。其不同處在於,孔子將道德根源置於人的經驗領域(血緣和心理)中;而莊子則將之賦予超驗的「道」的地位。
對於不信仰道德一派,筆者不予討論。因為沒有討論的基礎。
對於孔子,顯然是持「道德高於知識」這一信念的。道德屬於人的精神領域,崇高的道德是排斥功利和實用價值的。而知識,作為人類種族維持生存和尋求發展的文化工具,它的目的恰是純粹的功利效益。因此,道德與知識產生矛盾具有必然性。
社會發展依靠知識的積累和增長,依靠「物」與「利」對人本能的刺激和獎勵。從某一角度來講,「惡」往往成為歷史進步的杠桿。這種進步也必然要以犧牲人類純潔的童年、美好的人性、道德感和對善的追求為代價。這就是歷史與道德、理性與人性、真與美的二律背反。
孔子解決此兩難處境時,是以保護道德,限制、否定知識來進行的。如在《論語》中我們可以見到,他反復闡釋的就是「道德高於知識」這一信念。
巧言令色,鮮矣仁!(《學而》)
有徳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子路》)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憲問》)
知德者鮮矣。(《衛靈公》)
巧言亂德。(《衛靈公》)
這些記載都鮮明地表達出孔子對知識(「言」、「巧言」、「利口」)的道德批判和道德立法。他要求的是言行一致,且合於禮(道德規范)。雖然儒家(尤其是理學)能在理論體繫上統一道德與知識,但一落到實踐上,全然就走了模樣。掛道德之羊頭,賣私慾之狗肉。
道德的價值與功利、知識毫不相干。事實上,從功利、知識角度探尋道德,結果總是為「惡」披上道德的外衣,或者成為一種烏托邦。儒家將道德植根於人性心理(孟子謂「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於心」)和對經驗典範的追求模仿(孔子的「吾從周」),實際上就失掉了道德根源,為不道德、偽道德實踐大開方便之門。而且越有知識,就會偽裝的越隱蔽,危害也越大。
7. 舉例論述掌握知識與提高思想道德的關系
掌握知識與提高思想品德之間的關系也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
一方面,掌握知識是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基礎。道德認識是思想品德的重要構成部分,因為思想品德是由以下幾個要素構成的:"知"(道德認識),"情"(道德情感),"意"(道德意志),"行"(道德行為)."知"這個要素不僅是思想品德的構成部分,它還與其他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影響。
這就形成了知識與思想品德之間的內在聯系,並且產生了知識對思想品德的影響和作用.科學知識(真的知識)與人的思想品德也有密切聯系,在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也起著重要作用。
但另一方面,道德認識也只是思想品德的一個因子,科學知識也只是影響思想品德的一個要素,所以掌握了知識並不等於品德得到了提高。也就是說,品德的提高離不開知識的掌握,但知識與品德之間不存在必須的正比關系。
根據知識與思想品德的聯系和知識在思想品德形成過程中的作用,教育過程要有效地促進學生思想品德的發展,就必須重視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不斷地提高思想品德。
為此,需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首先,要加強知識教學的教育性;
其次,要培養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
最後,要引導學生在掌握知識過程中不斷提高道德判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