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法治
1. 城市及城市規劃區域內的新建民用建築什麼依法同步建設防空地下室
必須依法同步建設防空地下室。
2. 依法應當留置的被調查人如果在逃,_____可以決定在本行政區域 內通緝。應由____發布通緝令
依法應當留置的被調查人如果在逃,監察機關可以決定在本行政區域內通緝,由公安機關發布通緝令,追捕歸案。通緝范圍超出本行政區域的,應當報請有權決定的上級監察機關決定。
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法》第二十九條的規定。
(2)區域法治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法》中關於監察機關採取留置措施的規定如下:
1、第四十三條監察機關採取留置措施,應當由監察機關領導人員集體研究決定。設區的市級以下監察機關採取留置措施,應當報上一級監察機關批准。省級監察機關採取留置措施,應當報國家監察委員會備案。
(1)留置時間不得超過三個月。在特殊情況下,可以延長一次,延長時間不得超過三個月。省級以下監察機關採取留置措施的,延長留置時間應當報上一級監察機關批准。監察機關發現採取留置措施不當的,應當及時解除。
(2)監察機關採取留置措施,可以根據工作需要提請公安機關配合。公安機關應當依法予以協助。
2、第四十四條對被調查人採取留置措施後,應當在二十四小時以內,通知被留置人員所在單位和家屬,但有可能毀滅、偽造證據,干擾證人作證或者串供等有礙調查情形的除外。有礙調查的情形消失後,應當立即通知被留置人員所在單位和家屬。
(1)監察機關應當保障被留置人員的飲食、休息和安全,提供醫療服務。訊問被留置人員應當合理安排訊問時間和時長,訊問筆錄由被訊問人閱看後簽名。
(2)被留置人員涉嫌犯罪移送司法機關後,被依法判處管制、拘役和有期徒刑的,留置一日折抵管制二日,折抵拘役、有期徒刑一日。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政府法制信息網—《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法》
3. 全國三農法制調研中心地市中心能在管轄區域內設立下級機構嗎
全國三農法治調研中心地市中心可以在所管轄的區域設立三農問題縣域觀察站、三農信息鄉內鎮工作站、容三農信息鄉鎮服務站、三農信息行政村工作站、三農信息行政村服務站,按站點級別類型由總部分別授權使用168個村村通網站資訊發布平台和176個中心網站的資訊發布平台。
4. 發現國家依法宣布疫情,從該區域流出依據什麼法律採取措施
依法不依法的就不說了,但是武漢本地的政府的無作為,確實是主要原因
5. 招標人不得以特定區域或特定行業的業績、獎項作為加分或中標條件
列舉了七種屬於招標人以不合理條件限制、排斥潛在投標人或者投標人的情形專。
第三十二條屬 招標人不得以不合理的條件限制、排斥潛在投標人或者投標人。
招標人有下列行為之一的,屬於以不合理條件限制、排斥潛在投標人或者投標人:
(一)就同一招標項目向潛在投標人或者投標人提供有差別的項目信息;
(二)設定的資格、技術、商務條件與招標項目的具體特點和實際需要不相適應或者與合同履行無關;
(三)依法必須進行招標的項目以特定行政區域或者特定行業的業績、獎項作為加分條件或者中標條件;
(四)對潛在投標人或者投標人採取不同的資格審查或者評標標准;
(五)限定或者指定特定的專利、商標、品牌、原產地或者供應商;
(六)依法必須進行招標的項目非法限定潛在投標人或者投標人的所有制形式或者組織形式;
(七)以其他不合理條件限制、排斥潛在投標人或者投標人。
6. 九年級政治第九課第一課時民族區域法治制度的意義
1.既維護了國家主權統一,又保障了少數民族管理本民族地區事務的權利。
2.有助於把國家的方針政策和少數民族地區的具體特點結合起來。
3.有助於把各民族熱愛祖國的感情和熱愛本民族的感情結合起來。
7. 電力設施建設依法劃定區域與電力架空線路保護區域內佔地是否是一致的
第二章電力設施的保護范圍和保護區
第十條電力線路保護區:
(一)架空電力線路保護區:導線內邊線向外側水容平延伸並垂直於地面所形成的兩平行面內的區域,在一般地區各級電壓導線的邊線延伸距離如下:
1——10千伏5米
35——110千伏10米
154——330 千伏15米
500千伏20米
第四章對電力設施與其他設施互相妨礙的處理
第二十四條新建、改建或擴建電力設施,需要損害農作物,砍伐樹木、竹子,或拆遷建築物及其他設施的,電力建設企業應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給予一次性補償。
在依法劃定的電力設施保護區內種植的或自然生長的可能危及電力設施安全的樹木、竹子,電力企業應依法予以修剪或砍伐。
8. 如何從法治角度加強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建設
「落實民族區域自治,法律是基礎。我們西藏根據憲法和法律,先後制定了290多部地方性法規和具有法規性質的決議、決定,對多項全國性法律制定了適合西藏特點的實施辦法。」赤列多吉指著展廳中一本《西藏自治區地方立法匯編》告訴記者。
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必須要有法律作為保障,只有將民族區域自治逐步納入法制化、規范化軌道,才能保障這項制度得到更好的實施。
民族區域自治法的起草工作起源於20世紀50年代,因「文革」陷入停頓後,1980年才再次重新啟動。經歷了17次修改的草案稿,終於由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於1984年5月31日表決通過。這部囊括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各項事務的法律,強調了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明確了民族地區的自治機構和自治權利,規定了民族地區自主發展經濟的具體權利和上級國家機關的扶持幫助義務。
中國法學會民族法學研究會顧問敖俊德曾擔任全國人大民族委員會法案室主任,他既參加民族區域自治法起草制定,又參加該法修改工作。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他說,民族區域自治法所體現的改革和創新的時代精神,用今天的眼光來看也不落伍。一個創新就是在這部法律體例上寫了序言;另一個創新就是在序言中,宣告了自己的法律地位。序言末尾鄭重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是憲法規定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法律。」在我國,除憲法在序言中宣告自己是國家根本大法外,民族區域自治法是我國第一部宣告自己是基本法律的法律。這表明,民族區域自治法不僅是我國極為重要的法律,而且是我國僅次於憲法的基本法律。
9. 法治化建設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
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法治中國的現時代,區域法治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意義。而高度重視區域法治發展的理論研究,是建構法治發展的中國話語體系的題中應有之義。實際上,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偉大事業中,國家法治發展與區域法治發展這二者是一個內在關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法治共同體系統,反映了當代中國法治運行的基本狀況。面對著變革時代的區域法治發展這一重大法治議程,有必要從理論、歷史與現實的結合上,深入研究建設法治中國對於推進區域法治發展的全新要求,努力探尋區域法治發展的多樣性統一的運動樣式。 在這一過程中,關於區域法治發展的概念內涵、基本性質、客觀基礎、總體目標、主體內容、價值依歸、路徑選擇、動力機制、功能類型、文化機理、發展模式、評價指數和方法論等等問題的深入研究,以及對於法治中國進程中的區域法治發展的典型樣本分析和不同區域法治發展的實踐探索的比較考察,將會逐漸形成一個全新的理論分析工具系統,藉以概括與揭示區域法治發展的一般原理和基本規律,進而拓展和豐富中國特色的法學理論體系、法學學科體系和法治話語系統,以期為建設法治中國、推進中國法治現代化奉獻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