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影響中國法治

影響中國法治

發布時間: 2020-12-24 05:43:39

法治和人治對中國歷史有什麼影響

從人治到法制、法治,是人類文明進步的表現。我黨自建國以來,對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法制,進行了艱苦的探索,吸取了人類文明的共同成果。從建國初的人治,到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健全社會主義法制",特別是改革開放後的從「法制國家"到"法治國家",其中一字之差,產生了質的飛躍,它包含著新的、更高層次的理論內涵和重大的實踐意義,反映了中國領導人在認識上的統一和重大提高。

法制、法治以及人治是三個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概念。首先,從約定俗成的意義上說,法制和法治兩個概念的用法歷來不同。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簡稱,它是相對於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文化制度以及其他各種制度而言的。法治則是與人治相對的一個概念:主張法治意味著否定人治,贊成人治則意味著反對法治。法治和人治被人們在對立的意義上加以使用,在中外歷史上已經存在了幾千年。中國近代資本主義思想家政治家如孫中山等也倡導以民主政治和法治取代封建專制政治和人治,並有精闢論述。尤其是中國共產黨的歷任領導人中,也同樣是在與人治相對的意義上運用法治一詞。

其次,法制與法治兩個概念的內涵不同。法制的基本內涵是指法律以及與法律的制定和實施相關的各種制度(如立法制度、司法制度等)。法治的基本內涵是與人治不同甚至對立的一種治國理論和治國方略或原則。作為一種治國理論,法治和人治探討的是一個國家長治久安、興旺發達的關鍵問題。「法治論」認為,關鍵在於要有一套良好的法律制度,並予以充分實施;「人治論」則相反,認為關鍵在於國家領導人是不是賢明,「法律只能作為辦事的參考".主張法制並不意味著否定領導人可以發揮巨大作用,而是認為領導人賢明與否不應成為決定國家前途命運的關鍵所在。作為一種治國原則,「法治論」主張法律應有極大甚至無上的權威,不能聽任個人和組織的權威凌駕於法律之上;「人治論」則相反,它主張或默認組織和個人的權威高於法律的權威,權大於法。

再次,雖然法治與法制具有內在聯系,即實行法治必須要有法制。但我們不能說有了法制就必定有法治。從人類的政治法律實踐看,任何國家在任何時期都有這樣或那樣的法制,但卻不一定是在實行法治,如當年希特勒統治的德國和蔣介石統治的中國也有法制,但都不是在實行法治。

最後,即使在動態意義上理解「法制」,也與現代意義的「法治」相去甚遠。「法制」的動態含義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簡單地說就是有法可依,依法辦事。對此,我們可以提出兩方面的問題,一是有什麼法?「惡法"還是「良法」?二是如何才能保證做到「依法」?「依法」的程度如何?顯然,這些都是動態意義上的「法制」概念所不曾也無法回答的。與此不同,現代「法治」與民主政治密切相關,它不局限於形式或邏輯意義上考慮問題,不單純以「有法」、法律完備為滿足,還要求在價值層面上考慮法律的好壞,而且,作為現代「法治」的一個鮮明特徵,它還強調《憲法》和法律應該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得凌駕於《憲法》和法律之上。因此,現代「法治」要求在法律制定和實施的各個環節上貫徹民主原則,實行立法權、司法權和行政權的分離和互相制約,嚴格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體現法律的正當程序原則。

總之,在中國用法治置換法制,其意義就在於與人治的徹底決裂,法制將真正成為法治下的法制,而不可能是「人治底下的法制」,更不可能再是「法制底下的人治」。倡導法治,反對人治,為解決以下兩個始終困擾著中國政治體制和民主法制建設的根本問題提供了切實可行的途徑:一是長期以來人們總是把國家和社會的治亂興衰主要寄託在一兩個領導人的英明和威望上,因而在指導思想上忽視甚至無視法治的意義;二是權大於法,辦事依人不依法,依言不依法。

⑵ 中國古代法治傳統對今天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有哪些積極和消極影響

在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中,法家的法治思想非常引人注目,法家的思想家們認為法具有普適性,應對所有的人一視同仁。公開宣揚宗法等級制度的儒家,從維護統治階級的整體利益出發,也歷來重視聖君賢人的典範作用,強調君臣守法的重要性。

司法不獨立,不公正的現象普遍存在:由於受到傳統法律文化的制約,我國的司法體制,法院機構設置,法官制度,司法運行過程都帶有明顯的行政化的色彩,行使司法權時往往受到行政權強有力的干涉。而且公開,透明是現代司法體制的基本要求,而當前的司法體制離此還甚遠。

(2)影響中國法治擴展閱讀:

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注意事項: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體現社會主義法治內在要求的一系列觀念,信念,理想和價值的集合體,是指導和調整社會主義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監督的方針和原則。

從以階級斗爭為綱轉變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實行計劃經濟轉變為實行市場經濟,從實行閉關鎖國轉變為實行對外開放,從人治向法治過渡,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把握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必須從中國社會主義國體和政體出發,立足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發展的時代要求,以科學發展觀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思想為指導,深刻地認識社會主義法治的內在要求、精神實質和基本規律,系統地反映符合中國國情和人類法治文明發展方向的觀念、基本信念和價值取向。

⑶ 佛教對中國法治的影響

基本沒有影響。中國刑法大抵借鑒蘇聯刑法體系。民商法的基本專框架、思想來源於法、徳屬、日、我國台灣地區以及英美法的一些商事理論等。社會法經濟法行政法之類來源混雜,但本質上都是以現代法治思想為框架立法。中國現代法律以歐美法治思想、馬克思法治理論為

⑷ 法治中國對全社會有什麼重大影響

1954年第一部社會主義憲法的頒布,為新中國法治建設奠定了基礎。在隨後兩三年裡,我國頒布了近千件法律、法令和法規,確立了我國基本法律制度。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法制建設進入快速發展時期。1997年黨的十五大確立「依法治國基本方略」。2004年「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被寫入憲法。截至目前,我國現行法律共有231部、行政法規近600件,地方性法規超過7000件,形成了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法制建設成就舉世矚目。 在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調整社會關系、規范社會行為、保障人民權益,法治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法治既是現代國家的重要特徵,又是社會和諧的根本保證。當前,中國正處於黃金發展期和矛盾凸顯期,在利益格局多元、社會價值多樣的新形勢下,更需要依靠法治解決社會矛盾、保障社會公平、維護國家安全。 弘揚法治精神,才能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當前,我國保障人民民主權利的法律體系日趨完備,人民民主權利的法治保障水平日益提高。但用發展的眼光來看,民主法制建設與人民民主不斷擴大的客觀要求還不相適應,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還有待進一步保障,促進人民有序參與國家治理還需要完善法制建設。只有弘揚法治精神,才能加快法制建設,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法律化、制度化。 弘揚法治精神,才能鞏固黨的執政地位。依法執政、科學執政、民主執政是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重要內容,也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國,就是要從法律制度上把堅持黨的領導、發揚人民民主和嚴格依法辦事統一起來,保證黨的基本路線、基本綱領的貫徹落實。只有堅持依法治國,才能實現黨的意志和人民意願的有機統一,贏得人民的擁護和支持。 弘揚法治精神,才能加強憲法和法律的實施。經過多年努力,各級政府依法行政取得了明顯進展,司法公正進一步加強,但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現象仍然在一些地方、一些領域存在。尤其是在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一些問題上,不嚴格依法辦事的現象時有發生。推進依法行政、司法公正,要始終堅持以人為本,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切實維護人民合法權益。 弘揚法治精神,才能形成全民學法守法用法的社會氛圍。建設法治國家,需要全社會積極參與。各種社會組織和全體公民既是法制建設的主體,又是法律適用的對象,人人尊重法律權威,自覺學法守法用法,依法平等參與、平等發展和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才能實現人與人和諧相處、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各級黨組織和全體黨員要自覺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帶頭維護憲法和法律的權威。 「天下之事,不難於立法,而難於法之必行」。在今日之中國,法治正在成為人們共同的追求。只有堅持並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加快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國家才有光明前途,人民才有美好未來。

⑸ 《道德經《》對中國法治建設的積極影響

道德經是用來修行的,如果說對中國法制的建設的話,那麼就是他的陰陽的思想,能夠為中國的法制建設起到作用,也就是說凡事都有兩面,能夠只從一面去判斷,要多聽經聽才能夠明白。

⑹ 中國古代是否具有現代意義上的法律

如果指整部法律,當然沒有;如果指法律原則、法律精神等,當然有;
一、中國的現代法律,並非憑空而來,離不開法的繼承與法的移植。
1、法的繼承
法的繼承是不同歷史類型的法律制度之間的延續和繼受,一般表現為舊法對新法的影響和新法對舊法的承接和繼受。中國的現代法律當然離不開中國古代的法律的繼承,只是這種繼承是一種批判的、有選擇的繼承,也就是在否定舊法律制度固有的階級本質和整體效力的前提下,經過反思,選擇,改造,吸收舊法律中某些依然可用的因素,賦予它新的階級內容和社會功能,使之成為新法律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因此,不加分析地根本否定新舊法律之間存在歷史聯系和繼承關系的虛無主義是錯誤的。
(二) 法的移植
法的移植是指在鑒別整合的基礎上,引進吸收外國法,使之成為本國法律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為本國所用。法的繼承體現時間上的先後關系,法的移植則反映一個國家對同時代其他國家法律制度的吸收和借鑒,法的移植的范圍除了外國的法律外,還包括國際法律和慣例。如果認為中國的現代法律是全盤西化的結果,顯然是違背了法律作為上層建築,是由中國客觀經濟基礎決定的原理。
二、中國歷史上,(秦朝)法家的基本主張及其影響:
1、在中國歷史上,法家推行「以法治國」的「法治」,反對「禮治」,要求代之以「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的「法治」。
法家主張「不務德而務法」,認為法律是「禁暴止亂」的工具,法律是最有效的,甚至是唯一有效的統治方法,主張以嚴刑重罰治國御民。
2、在法家的「法治」統治下,除了權力,一切以法為標准,合於法者賞,違於法者刑。戰國末期,多年的戰亂、動盪使人們渴望出現一個強有力的政權統一天下,穩定社會。於是,以「法治」為理論指導的專制帝國王朝——秦朝便應運而生。
3、法家的「法治」理論對於社會發展進步所起到的促進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1)強化了法的概念,並宣揚了貴族平民在法律上的平等。如「法不阿貴」「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的「法治」等思想,至今都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2)法家的法治思想,採取「世異而事異」的變法態度,這對推動社會的進步也有一定的作用。
當然,法家中「法治」不是現代意義上的法治。他們雖然強調以法來管束削弱貴族勢力,但根本目的在於將權力集中在君王手中。法律之上的仍是君主、皇帝的權力。
秦朝的滅亡,導致「法治」聲名不佳,「法治」地位一落千丈,人們談「法」色變,視法為不祥之物。漢人在沿用秦制的同時,對秦朝的「法治」進行了尖銳的批判,儒家思想因此而復活,「禮治」自漢代起便成為統治者的立國之本。
從此,是實行「禮治」,還是實行「法治」,成了中國古代聖主與昏君、廉吏與貪官的分水嶺。除秦朝以外,中國歷史上再也沒有任何一個王朝敢公開標榜「以法治國」,法治在中國的命運也就顯得異常坎坷艱辛。

⑺ 西方現代法治對中國法治的影響

西方法治體系帶有濃重的西方文化色彩,是鮮明的個人主義,而中國的文化核回心是群體主義。隨著經答濟全球化中國在關系經濟方面的法律將會和國際接軌,將會和西方法治接近,但是關繫到中國傳統文化以及民生問題將會遵循中國的文化,不會效仿西方

⑻ 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的依法治國對中國未來的發展有何影響

你好,這是很好的參考,你看看呢:
四中全會核心議題是「依法治國」,要在原有「依法治國」基礎上對中國法治體系進行全面升級,以適應社會進步和發展。四中全會關於依法治國將形成一個影響中國未來至少數十年的《決定》。那麼,為何此時中央刻意強調依法治國?依法治國的升級版目的又是為了治誰呢?

占豪認為,當前提出依法治國根本原因有三:

一、法治文明建設的需要。

新中國以後,中國法治文明呈螺旋式上升趨勢,總體取得了可喜的進步。但是,我國的法治無論是體系、人民的法律意識或是執法機構,所體現出來的法治文明程度都仍然不夠。文明的社會一定是法治的社會,一定是法治體系完善、執法公平的社會。基於當前現狀,繼續推進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與社會和諧的根本需要。

二、深化經濟體制改革,規范政府和資本權力的需要。

隨著我國經濟不斷發展,政府應逐漸從主導經濟資源配置、主導社會經濟發展的主導者角色中解脫出來,在市場機制逐漸完善的情況下,應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激發市場的活力嗎,只有這樣才能更加有利於市場經濟的發展,才能推動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在這方面,十八屆三中全會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已經明確,繼續深化市場體制改革,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同時,要加快轉變政府職能,由事前審批向事中、事後監管轉變。另外,還有包括深化財稅改革、城鄉一體化改革等一系列改革、創新等。

如此變化,意味著政府在經濟運行中的人為干預減少了,事前管得少了、限制少了,市場本身在經濟運行中起的作用將被大大放大。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沒有法律法規等制度限制,那麼市場就會陷入原始的市場競爭當中。這種原始的競爭,市場上的競爭者會為了經濟利益不擇手段。這種野蠻的市場競爭,不但不會促進經濟發展,還會破壞市場的有序運行,如此必然會導致社會混亂,經濟發展會受到重創。鑒於此,國家出台法律法規,由政府加強市場監督、監管並依法治理的體系是非常必要的。通過這些法治體系,去監督市場的運行,從而保證市場處於公平的競爭之下。只有這樣,市場才能是公平的市場,競爭才能是公平有序的競爭。當然,國家才能對資本不失控,社會經濟才不會變成各種勢力之間的征伐,經濟、社會才會處於可持續發展和進步當中。

更直白點說,就是國家、政府放權給市場,是為了充分發揮各種生產要素的積極性,促進經濟發展;但是,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卻不能失去對資本、資源的終極控制,避免經濟走向失控,社會走向失序。

當然,這種規范更為重要的是規范政府的權力,避免權力濫用影響社會經濟發展,避免權力和市場進行直接的、私下的利益交換,避免以權謀私形成黑色利益,增加市場的不公平競爭。一個公平的市場,一定是一個在政府依法嚴密監督,同時又給市場足夠發展空間的市場。中國的依法治國的改革,正是基於此,目標就是建立一個充分活躍、有序的市場經濟體系,同時建立一個和諧、有序的公民社會。

三、反腐、打黑除惡,打破局部利益,避免形成阻礙社會發展的既得利益集團。

我們知道,自新一屆領導人上台,中國就進入了建國以來最大規模的反腐進程。反腐近兩年來,共有18萬幹部落馬受到懲治,僅省部級以上官員的落馬數量就達53名。在此期間,不僅僅是對政府官員反腐,還包括對媒體的反腐,對學術的反腐,對媒體的反腐等。當然,也包括打黑除惡。改革開放以來,包括腐敗分子、黑社會、無良媒體等黑惡勢力,他們已經形成了既得利益集團。這些利益集團創造的價值有限,但卻不斷巧取豪奪社會資源,掮取更大的權力以保護自己的既得利益和繼續得利模式。譬如,面家形成的官僚集團,保護傘下卻是黑社會集團劉漢。再譬如,一些媒體失去職業道德的敲詐行為、以權謀私行為等等。

上述這些黑惡勢力,他們逐漸聯合起來,形成了很強大的利益集團,他們占據了大量社會資源、經濟利益,掌握了大量的權力。如果整個國家、社會,盤踞著大量這種既得利益集團,那結果會是什麼呢?就是國家發展逐漸喪失活力,經濟陷入停滯,國家推行的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也將無法改動。因為,一改就會動到這些勢力的利益,他們就會利用自己掌握的各種權力、各種社會資源,對改革者進行抹黑、打壓。如此一來,國家改革將無法繼續推行,民眾利益將無法得到保證,社會將逐漸變成一潭死水。至於那些利益集團,他們猶如盤踞在國家人民身上的吸血鬼,他們不創造經濟利益,倒是不斷貪婪地吸食著百姓的血汗。長此以往,社會各個階層會出現嚴重對立,社會矛盾必然激化,整個國家可能因此陷入動盪之中。歷史上,所有的朝代興替幾乎都是因為這種原因導致的。

因此,我們可以這么認為,四中全會依法治國主要針對的目標是包括貪官、違法商人和擁有某種權力的既得利益體,依法治國的目的是節制包括政府行政權力、資本權力和其它權力,將各種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讓各種權力只能在合法的渠道內、社會的陽光下有序運行。只有這樣,才能還社會一個清明,還市場一個公平,才能可持續地推動國家社會和經濟發展。

如果對回答滿意,請採納,鼓勵鼓勵熱心人,這年頭助人為樂也不容易啊~~~·

⑼ 儒家思想對中國古代法制的影響

儒家思想對中國古代法制的影響是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和「禮」,即「仁者愛人」和「克
己復禮」,仁禮之道具體派生出家族主義,而家族又是中國法律所著重維護的秩序。

1、「仁」對我國古代法制的作用

孔子的「仁」,貫徹給我們最重要的就是一個「恕」字。

我國古代歷代王君也正是意識到了仁義和寬恕的貢獻,才使得當時的法制不斷從野蠻走向文明,西周的「有德」就是得民心,針對商紂王亂刑無辜,周朝的法制思想轉變為「明德慎罰」以達到保護臣民的目的。

歷史的見證無不體現了儒家思想的仁義道德對中國法制發展的巨大貢獻,這里的仁德思想與我們當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中所貫徹的以人為本理念也是一脈相承的,真正做到以史為鑒,才能更好的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2.「禮」對我國古代法制的作用

「禮」亦是孔子的儒家學說中極為重要的思想。

義在其中,義體現為禮,禮是人內心的義的具體實現形式。一方面,禮是統治者根據人民面臨的實際生活狀況也就是「中」的原則制定出來的,因此,禮就是「中」的哲學思想的體現。另一方面,禮,尤其是周禮,是長期以來逐漸形成的,被證明是非常有效的。

在中國法律漫長的歷史發展中,「法」的內涵不斷豐富 ,而且許多「禮」的內容也逐漸融入其中。西周時期, 周公制禮, 呂侯制刑, 禮與刑成為當時兩大部門法。禮是調整行政、經濟、軍事、民事、訴訟各方面的綜合大法, 刑是定罪量刑的法律。

(9)影響中國法治擴展閱讀

儒家文化思想的核心內容

儒家思想也稱為儒教或儒學,由孔子創立,最初指的是司儀,後來逐步發展為以尊卑等級的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儒家的學說簡稱儒學,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儒家學派對中國,東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1、儒家基本上堅持「親親」、「尊尊」的立法原則,維護「禮治」,提倡「德治」,重視「人治」。儒家思想對封建社會的影響很大,被封建統治者長期奉為正統思想。

2、儒家的「禮治」主義的根本含義為「異」,即使貴賤、尊卑、長幼各有其特殊的行為規范。只有貴賤、尊卑、長幼、親疏各有其禮,才能達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的理想社會。

國家的治亂,取決於等級秩序的穩定與否。儒家的「禮」也是一種法的形式。它是以維護宗法等級制為核心,如違反了「禮」的規范,就要受到「刑」的懲罰。

3、儒家的「德治」主義就是主張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認為,無論人性善惡,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這種教化方式,是一種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恥辱而無姦邪之心。這是最徹底、根本和積極的辦法,斷非法律制裁所能辦到。

4、儒家的「人治」主義,就是重視人的特殊化,重視人可能的道德發展,重視人的同情心,把人當作可以變化並可以有很復雜的選擇主動性和有倫理天性的「人」來管理統治的思想。

熱點內容
聘用書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2-01 14:23:18 瀏覽:609
江蘇勞動法立法權 發布:2025-02-01 12:09:09 瀏覽:684
新婚姻法24條廢除了嗎 發布:2025-02-01 12:01:25 瀏覽:169
河南電視台法治頻道記者 發布:2025-02-01 10:51:14 瀏覽:82
猇亭區法院 發布:2025-02-01 10:37:55 瀏覽:948
律師樓備案 發布:2025-02-01 10:37:54 瀏覽:522
巨鹿法院迫賣 發布:2025-02-01 10:36:25 瀏覽:790
童裝店管理規章制度 發布:2025-02-01 10:02:53 瀏覽:693
六安工傷法律咨詢熱線 發布:2025-02-01 09:44:30 瀏覽:159
河南項城法律咨詢中心 發布:2025-02-01 09:42:55 瀏覽: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