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能力
1. 法學專業的特點
法學專抄業是朝陽學科,從社襲會需要來看是大有發展前景的。從法律系畢業生就業現狀來看,他們擁有扎實的專業基礎,能夠在檢察機關、審判機關、行政機關、企業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仲裁機構和法律服務機構從事法律服務工作。
就業前景非常廣泛,做警官、檢察官、法官、行政機關公務員,到大公司主管法律事務,做律師,到高校做法學教師,到研究所做法學研究者都是不錯的選擇。
(1)立法能力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學習法律知識,並非單個的苦思冥想或者獨自奮斗,可以和朋友或者同事合作學習,用問題引導彼此進行探討,這個是學習法律的一個好方法,也是一個學習法律的人需要注意的一個細節問題。
學習法律需要養成一種運用法律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而這種思維方式是需要通過不斷的訓練所能獲得的,而非是單純的記憶法律條文的方式而能獲得的。因此學習法律需要注意養成法律思維方式而費訓練大腦記憶力。
2. 中國立法對自然人行為能力的法律適用有哪些規定
對於自然人行為能力的規定,主要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17條至第24條。
第十七條十八周歲以上的自然人為成年人。不滿十八周歲的自然人為未成年人。
第十八條成年人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獨立實施民事法律行為。
十六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第十九條八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經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認,但是可以獨立實施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
第二十條不滿八周歲的未成年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實施民事法律行為。
第二十一條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成年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實施民事法律行為。
八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適用前款規定。
第二十二條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經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認,但是可以獨立實施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智力、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
第二十三條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監護人是其法定代理人。
第二十四條不能辨認或者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成年人,其利害關系人或者有關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認定該成年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
被人民法院認定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經本人、利害關系人或者有關組織申請,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其智力、精神健康恢復的狀況,認定該成年人恢復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本條規定的有關組織包括: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學校、醫療機構、婦女聯合會、殘疾人聯合會、依法設立的老年人組織、民政部門等。
3. 十八屆四中全會對新形勢下法治工作人員提升業務能力提出的要求包括哪些
法治專門隊伍主要包括在人大和政府從事立法工作的人員,在行政機關從事執法工作的人員,在司法機關從事司法工作的人員。這支隊伍承擔著立法、執法、司法重任,建設好這支隊伍,特別是建設好立法、執法、司法機關各級領導班子,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至關重要。
第一,把思想政治建設擺在首位。立法、執法、司法工作政治性、政策性很強,對立法、執法、司法工作者的政治立場、政治追求、政治品格、政治要求很高。政治上合格,是成為法治專門工作者第一位的條件。要加強理想信念教育,教育引導法治專門工作者常補精神之「鈣」,練就金剛不壞之身,把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的信念作為終身追求,真正立牢「主心骨」,增強政治定力,自覺抵制各種錯誤思想影響,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始終不渝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懈奮斗;帶頭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包括「忠誠、為民、公正、廉潔」法治專門隊伍核心價值觀涵養自己,內化於心、外化於行,以自己的思想、行動和良好形象樹標桿、立標准、做榜樣,並自覺貫徹和體現到立法、執法、司法的具體實踐中;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始終堅持黨的事業、人民利益、憲法法律至上,始終做到黨在心中、人民在心中、法在心中、正義在心中。
第二,推進立法、執法、司法幹部和人才跨部門交流。《決定》提出:「暢通立法、執法、司法部門幹部和人才相互之間以及與其他部門具備條件的幹部和人才交流渠道。」這是深化幹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舉措,對於法治專門隊伍改善結構、增強活力、開闊視野、提高能力水平,十分必要。要推進立法、執法、司法幹部和人才相互之間交流。建立健全人大與「一府兩院」幹部和人才交流機制,打通立法、執法、司法三支隊伍之間的幹部交流通道,積極推動立法、執法、司法系統幹部上下交流,注重從基層立法、執法、司法機關和崗位選拔幹部。要注重從其他黨政部門選拔符合條件的幹部和人才到法治部門工作。推動立法、執法、司法機關優秀幹部特別是優秀年輕幹部到其他黨政部門任職、到基層一線和艱苦崗位培養鍛煉,幫助他們加深對國情社情民意的了解,增強黨的觀念和執政意識,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水平。重點抓好立法、執法、司法機關各級領導幹部的交流,在更大范圍、更寬領域選賢任能,積極推動幹部跨部門跨條塊交流。尤其要把那些政治上強、經歷多崗位鍛煉、領導經驗豐富、善於抓班子帶隊伍的人選拔到政法部門主要領導崗位上來。進一步健全領導幹部交流制度,認真執行新提拔擔任法院、檢察院、公安機關主要領導的必須異地交流任職的規定。
第三,積極推進法治專門隊伍正規化、專業化、職業化。《決定》強調:「推進法治專門隊伍正規化、專業化、職業化,提高職業素養和專業水平」,並部署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任務。一是完善法律職業准入制度,從源頭上把好法治專門隊伍的素質關。健全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制度,將司法考試制度改為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制度,改革考試內容,將法律職業立場、倫理、技能納入考試范圍。建立法律職業人員統一職前培訓制度,對職前培訓實行統一管理,著力提高法律職業人員法律信仰、職業操守和職業技能。健全從政法專業畢業生中招錄人才的規范便捷機制,重點解決專業人才引進難、公安院校畢業生入警難、邊遠艱苦地區招錄門檻高等問題。二是探索建立法律職業從業者之間良性流動和開放的人才吸納機制。建立從符合條件的律師、法學專家中招錄立法工作者、法官、檢察官制度。暢通具備條件的軍隊轉業幹部進入法治專門隊伍特別是執法隊伍的通道。三是加快建立符合職業特點的法治工作人員管理制度,探索實行差別化管理模式。完善法治人員職業保障體系,建立法官、檢察官、人民警察專業職務序列及工資制度,特別是要重視解決基層法治人員流失的問題,切實增強他們的職業榮譽感和使命感。
第四,建立法官、檢察官逐級遴選制度。這是提升司法隊伍專業化、職業化水平的重要措施,對於建立合理的法官、檢察官培養階梯和機制,推動法官、檢察官眼睛朝下、精力下沉、主動接地氣,增強司法能力,滿足司法為民要求,提高司法公信力,意義重大。根據《決定》精神,除書記員、司法警察等司法輔助人員外,中級以上人民法院和市級以上人民檢察院不再直接從應屆畢業生中招錄法官、檢察官。初任法官、檢察官由高級人民法院、省級人民檢察院統一招錄,一律在基層法院、檢察院任職。在充分消化現有在編人員基礎上,中級以上人民法院、檢察院不再任命助理審判員,今後各級人民法院、檢察院招錄的法官助理符合轉任法官、檢察官條件的,應當經過法定選任程序,一律到基層人民法院、檢察院任職。上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的法官、檢察官,除可面向社會公開招錄符合條件的律師、法學學者和其他法律工作者外,一般從下一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中經過一定年限職業訓練的優秀法官、檢察官中遴選。
4. 當前中國學前教育立法面臨怎樣的契機和緊迫性
學前教育有其職業的特殊性,要求較高,個人求職簡歷的工作和能力應根據學期教育老師所要求的具備的能力和經驗去重點突出、撰寫,這樣可以學校/幼兒園更直觀了解你是否有符合要求。
下面是學前教育的能力要求(可以參考撰寫個人簡歷):
1、由於學前教育的對象是學齡前兒童,處於教育的啟蒙階段,對於幼兒教師來,「如何教」比「教什麼」更重要。
(一)他們要有較強的教育教學技能,教育計劃設計新穎、恰當,能將教育計劃有效地轉化為教育實踐,教學效率高、適用。
(二)具有觀察、了解、分析、評價幼兒的能力,能及時發現幼兒的行為和現象的變化,採取有效措施加強和改善幼兒的生長發展。
(三)能及時准確進行個別教育,有因材施教的能力。
(四)有較強的隨機應變的能力,能及時捕獲教育契機進行恰當的教育,善於處理教育教學中的各種突發事件,能創設和設計最佳教育情境。
(五)有利用時間、空間、材料進行教育的能力,能創設良好的精神環境,能提供、布置適合幼兒發展需要的物質環境,能利用環境資源對幼兒進行適當的教育。
(六)他們的語言能力要突出,口語表達規范、清晰、准確,說普通話,指導幼兒的語言簡練、恰當,有較強的寫作能力,善於運用語言進行交往。
(七)有較強的組織管理能力,班級管理井然有序;能為幼兒建立良好的生活常規和習慣;班級環境適合不同幼兒發展。
2、學前教育對教師的職業技能中的彈、說、舞、唱、畫等藝術教育能力有較高的要求。他們應具備相應的、好的教學基本功,並在某方面有特長,為藝術教學鋪路。
3、幼兒教師要在日常生活中引導孩子接觸客觀世界和各種現象,這幾乎涉及到各類學科的基本現象和常識,因此學前教育要求教師要具備廣泛的學科知識,能勝任多學科的教育活動。他們要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和教科研能力。對學習要有深厚的興趣,能積極主動地自我學習和提高。樂於掌握新的學習、研究方法,善於學習積累教育教學理論。能及時廣泛地吸收、借鑒、運用最新的教科研信息和成果在教育實踐上。善於不斷總結、提煉、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學特色。能積極開展、參與教科研活動,獨立進行課題研究,至少在某些方面有初步的研究成果。有努力從知識型向科研性、專家型轉變的自主意識。
4、就其教育方法而言,由於教育對象的特殊性和幼稚性,需要教育者採用符合幼兒身心發展特點的獨特方法,將廣博的知識,創造性地融合到孩子所喜歡的活動中去,在活動中引導他們去觀察、感受、操作、體驗,進而形成一定概念和經驗。另外,學前教育還要求教育者要善於激發、培養和保護學前兒童正在萌發的對自然、對社會、對科學、對藝術的興趣和愛好,並注重兒童不同個性的培養。因此,與其他師范專業相比學前教育專業的教育又有自身的特殊性,對師范性的要求更高。
5. 欠債不還最新立法的規定是如何的
對於債務人欠債不還的情形,符合法律規定情形的,屬於違約行為,當事人可以依法協商解決,協商無效的,債權人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通過訴訟方式,要求債務人償還債務。
6. 我國刑事責任能力的立法完善
中華法系是世界五大法系之一,其他四個分別是:大陸法系、英美法系、伊斯蘭法系、印度法系,其中印度法系和中華法系已經解體,現存的共三大法系。中華法系在歷史上不但影響了中國古代社會,而且對古代日本、朝鮮和越南的法制也產生了重要影響。 中華法系開始形成於秦朝 ( 公元前 221 年~公元前 206 年 ) ,到隋唐時期(公元 581 年~公元 618 年)成熟。最初的國家與法產生於夏朝,以後經商朝到西周時期逐漸完備。經過春秋戰國時期法律制度的大變革,成文法在各國頒布,到秦朝時中華法系有了雛形。秦朝的法律制度從現在湖北雲夢出土的秦簡來看,已經很完備,初步確立了中國古代各項法律的原則。 此後,經過西漢和東漢,以及三國兩晉南北朝長達八百多年的發展,到隋唐時,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都很成熟,自成體系了。代表性的法典就是保存至今的《唐律疏議》,這是中華法系完備的標志。唐朝以後,宋元明清各朝都以此為藍本創制自己朝代的法律制度。日本所學的正是隋唐的法制,至今日本還用的省(相當於中國的部)、地方的縣(相當於中國的省)、府、道都是學習隋唐法制的結果。 到清朝末年,在修律的過程中中華法系宣告解體,同時建立了中國近代法制的雛形。中華法系的特點有:第一,法律以君主意志為主。第二,禮教是法律的最高原則。第三,刑法發達,民法薄弱。第四,行政司法合一。 中國古代法的含義 在中國古代,「法」這個字寫作「灋」,《說文解字》中對這個有專門解釋:「刑也,平之如水,從水。廌(音志),所以觸不直者去之,從去。」傳說廌是堯時的法官皋陶審案時蹲坐一旁的獨角神獸,能辯曲直、斷疑案,如果誰有罪,就會用角去觸他。後來,廌又寫為獬豸,古代法官都戴一種獬豸冠,來表示自己執法公正。現在北京故宮太和殿房檐上的小獸中就有獬豸。 在夏、商、周的文獻中,「刑」就是法,春秋時期的一些成文法也稱《刑書》、《竹刑》。戰國時「法」才有了法律的含義,「律」也同時作為成文法的主要形式出現,如商鞅的「改法為律」,表示法要有穩定性。在古代,刑、法和律經常通用,不過,歷代各朝的基本法典都以「律」為名,通稱為刑律。 八議 八議是封建社會官員、貴族享受的一種特權法,是「刑不上大夫」具體體現。 具體內容是:議親,即皇帝的親戚;議故,即皇帝的故舊;議賢,即德行出眾的人;議能,即有大才乾的人;議功,即對國家有大功勞的人;議貴,即三品以上的官員和有一品爵位的人;議勤,即特別勤於政務的人;議賓,即前朝國君的後裔被尊為國賓的; 唐朝法律規定,上述八種人犯了死罪時,司法機關不能直接審判,要先稟報皇帝,說明他們犯的罪行,以及應議的種類,然後請求大臣商議處罰方案,然後交皇帝決定批准。如果犯的是「流」罪以下,就不必再議,照慣例減一等處理。但如果犯了十惡重罪,享受八議的人也不能完全免罪,有的只是改變處死方式,有的則仍然流放。 禮與刑 周公制禮後,禮在西周就具備了法的性質。禮從積極方面來規定人們應該做什麼,而刑則從消極方面來規定人違禮以後如何處罰。禮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國家系統的典章制度,如宗法制、分封制和國家活動等,二是人們的行為規范和婚、喪、冠、祭等各種禮儀。刑則指《呂刑》,是西周中期穆王命司寇呂侯製作的,以論刑為主,強調執法慎重。 禮主要在貴族內部執行,所以一般都是用教化的方式推行,使人們自覺遵守,防止犯上作亂。如果違背了禮,就要受到刑的制裁。「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是對兩者關系的概述。因為庶人忙於勞動,沒有時間也沒有財力按照禮的要求做事,但他們要受禮的約束,嚴重違禮的行為也要受處罰。另一方面,大夫以上犯罪,一般可以得到減免或寬恕,比如不用殘酷的肉刑,不公開處死等,但嚴重違禮也會受制裁,甚至被處死。 殺和戮 殺和戮都有殺死的意思,但二者又有一些區別。在古代,人們將戮刑視為奇恥大辱,所以,在這里戮又有了羞辱和恥辱的含義。戮可以分為兩種,即生戮和死戮。 生戮即先將犯人示眾,然後再殺死。死戮是先將人殺死,然後再陳屍示眾,如果沒有被殺就已經死的,就陳屍示眾,有時為了泄憤,還要鞭屍。或者將屍骨故意弄得到處都是,叫做鞭屍揚灰,這不但是對死者的侮辱,還是對他在世的親屬的羞辱。 戮刑是對要受刑的人的一種羞辱,所以,到近代以後,都注重人的尊嚴和榮譽,處死犯人時一般要秘密處死。 禹刑 禹刑是夏朝法律的總稱,基本是夏啟以及後來的繼承者根據氏族晚期的習俗積累起來的習慣法,其具體內容已無法考證了。有的史籍中記載說「夏刑三千條」,實際並沒有那麼多,現在知道的包括墨、劓、刖、宮、大辟(具體參見「五刑和肉刑」)。 具體內容包括三種:昏、墨、賊。這三種罪名都要殺頭。其中的昏是指自己做了壞事卻竊取別人的美名。墨是指人貪得無厭,敗壞官
7. 什麼是康德的人為自然立法
康德所謂的「自然」是指人的認識能力所認識的「自然」。也就是說,世界是人根據自己的認識條件所認識的世界。而這些用以認識的工具如樓上所說,如時空范疇等,這些是屬於康德所謂的「知性」(也翻譯為理智)的。
所以,確切地說,是人的知性為自然立法,換言之,是人根據知性認識了這個世界。 而這個世界或自然只有必然沒有自因,換言之,一切都在因果律之內,沒有自因,自因屬於理性范疇。而理性主要涉及道德領域,道德領域不屬於康德所謂「自然」的領域。 康德所謂的自然是一個機械的世界。
(7)立法能力擴展閱讀
康德認為,人的知識有兩個來源:感性和知性。這二者都是先驗的能力,或者說是先天的能力,是與生俱來的。就像人吃飯睡覺等等,都是與生俱來的能力一樣。
感性能力提供感性直觀的事物,康德哲學里稱為直觀的雜多,即雜亂紛多的式樣。在康德看來,直觀的雜多不過是時間和空間形式而已,只能作為知識的材料,本身不具備確定的意義,不能算作知識。
如同庫房裡的貨物需要整理歸類才能使用一樣,感性的雜多,只有通過理性對它們按照一定的規則進行分類分析綜合,形成概念,最後通過「判斷」才夠成知識。這種分類分析綜合的概念規則,哲學上稱為范疇。先驗的知性作用就是提供范疇。
康德把研究感性先天形式的理論稱為「先驗感性論」。所謂「感性」,指人的認識的一種被動的接受性,也就是「直觀能力」。
康德認為,當外在的對象刺激我們的感官時,在主體方面接受刺激印象的感受能力便開始活動,一切對象只有通過感性才能被主體接受,對象與主體感受能力處於一種直接的關系牛。因此,康德稱這種認識是「感性直觀」。
8. 請從立法的角度思考,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起始年齡確定為多少歲比較合適為什麼
目前來看,不應該降低到16歲。
1、青年時期是青少年成長、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社會技能的專關鍵時期,如果過早的進入屬社會,容易走歪方向。所以,現在18歲的年齡標准並不高。多在學校學習點東西,有利於今後進入社會發展,提高自身素質。
2、人的生理成長有自然的規律,也需要適應社會環境。現在營養各方面都比以前好,生理上成熟的早,但是社會適應上不能馬上跟上,所以保持18歲的標准比較適合。
3、與國際接軌。世界各國的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年齡都在18左右,很少低於18.
4、我國已經根據實際情況,規定:年滿16周歲,主要靠自己勞動所得生活的人,視同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