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學
『壹』 行政法學:對「法無授權皆禁止,法不禁止皆自由」的理解
這兩句話針對的其實是不同的主體,法無授權皆禁止是指國家機關尤其是行政專機關,在沒屬有法律的明確授權的情況下,不得擅自做出超出法律的越權行為,也就是說依法行政。
法不禁止皆自由針對的是公民和組織,只要法律對公民和組織的行為沒有禁止,那就是你的自由和權利,你有權做法律未禁止的一切事
『貳』 行政法要怎麼復習呀
復習《行政法學》之要領
1、通讀教材,把握脈絡
考生拿到教材後,應從頭到尾地通讀一遍,除了比較仔細地閱讀緒言,了解教材的指導思想,結構體系,主要內容以及在法律體系中的地位外,其餘部分也應循序漸進地認真地從整體上通讀教材。讀完一遍教材後,你就會發現全書可分為緒言和總論兩大部分,緒言主要闡明了行政法學的一般理論,包括行政法學的研究對象,歷史發展,學習行政法學的意義和方法等。總論又分十二章,第一至第三章主要闡明了行政法的一般理論,包括行政法的概念,淵源和作用,行政法律關系,行政法的基本原則等問題。第四至第五章講行政組織法,包括行政機關組織法,行政機關編製法,公務員法三部分。第六至第十章講行政行為法,包括行政行為的一般原理和程序,具體講了行政立法行為,行政執法行為和行政司法行為三大部分,還講了這些行為產生的法律後果即法律責任問題。第十一章講的是行政監督法,主要講了行政法制監督。最後第十二章講的是行政訴訟。這些是復習《行政法學》的目錄,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數,詳細以教材目錄為准。
通讀教材的目的,一方面是為了把握教材脈絡,另一方面還是為了熟悉教材內容,勾劃出教材的重點難點,使考生能了解教材內容的概貌。通讀教材時一定要認真閱讀理解,並注意前後內容的關聯性。每看完一章節,可看看目錄,看能否聯起教材內容,切忌斷章取義。因為作為一門學科的內容,前後是相互聯貫,自成一體,只有系統全面地通讀一遍教材,才能使學習了的內容脈絡清晰,心中有譜。而且通讀教材時,還忌走馬觀花,只看要點,而忽視對要點的解釋。因為每一要點後面的解釋都是幫助考生對要點的理解,有利於考生牢記要點,即使考試時忘記了要點,考生也可以根據對問題的正確理解以及前後連貫的內容自己概括並提煉出要點來。可以避免死記硬背要點造成相似問題的混淆以及克服一旦考試情緒緊張,容易忘記要點的負面作用。
2、抓住重點、濃縮教材
要真正掌握教材內容,光第一遍的泛讀還不行,還應對教材進行復讀,復讀就是精讀、深讀。只有這樣,才能抓住重點、難點,才能深入淺出,濃縮教材。具體地說就是首先要從理解、熟悉概念人手。掌握概念,並非死記硬背,要抓住決竅,掌握概念的中心詞,並旁推側引。比如行政行為這一概念,應這樣理解記憶:作為某一行為是一定社會主體實施的,就行政行為來說,肯定是行政主體實施的行為,而行政法所講的行政行為是與行政主體行使行政職權過程中作出的,並且具有行政法意義的行為,而非行政主體從事的與行政法規規定的行政職權無關的民事行為,行政主體實施的與法律意義無關的事實行為,也不是行政法所要研究的行為。因此,這個概念的中心詞就是:「行政主體」,「行政職權,行政法律意義」。另外還要根據這個概念夯推側引,注意一對或幾個相通概念的比較,找出其異同點。比如行政行為與行政立法行為、行政執法行為、行政立法行為等等,這些概念是同類概念,這幾個概念往往只是某個中心詞的差異。通過這樣比較,不易混淆同類概念,更能牢固地掌握基本概念。《行政法學》中的基本概念主要有以下幾組:行政與行政法;行政關系與行政法律關系;行政法與行政法規、行政規章;行政主體與行政法主體;行政合法性原則與行政合理性原則;行政行為與行政立法、執法、司法等行為;行政處罰與行政處分;行政處罰與行政強制措施,行政許可與行政確認;行政仲裁和行政裁決;行政監督與行政檢查;抽象行政行為與具體行政行為;行政法制監督與監督行政行為;行政復議與行政訴訟;行政責任與行政賠償等。這些概念必須牢固掌握,仔細領會。
其次,要抓住各章重點,領會各章精髓。每章都有各自的核心問題,考生在全面復習時要善於抓住這一核心問題,前後延伸展開。尤其是在精讀教材後,要能合上書本將各章節的主要內容聯想回憶,找出它們之間的聯系點。較好的方法是平時看書時自己能盡量地多找出每一章節可能擬出的論述題和簡答題,同時還要注意有時一個論述題又可以分解為幾個簡答題,要注意題型之間的相互轉化。比如教材第六至八章主要是圍繞行政行為展開的,其中涉及到幾個重要的具體行政行為,如行政執法行為中的行政處罰,行政強制執行、行政許可、行政確認、行政檢查、行政合同等行為;行政立法行為中的行政調解、行政仲裁、行政裁決、行政復議等行為。行政立法行為又是圍繞抽象行政行為展開的,涉及到行政立法體制、行政立法的原則和程序、行政立法的技術和效力等。
3、勤奮練習,功夫在書外
考生要在無硝煙的考場上做到臨陣不亂、胸有成竹、運籌帷幄,還要多做練習。在練習過程中不斷檢查自己對知識的掌握程度。練習主要有三大類,一類是輔導資料上的同步練習,一類是考生自己在閱讀教材過程中自己根據往年考試中的題型及自己的需要自編的練習,還有一類就是模擬試題和往年的考題。這三類練習,一般是先做前兩類,同步練習一般蓋著了每章的知識點,考試八九不離十;自編練習往往是考生自己認為的重點、難點以及自己容易疏忽忘記的知識點,雖有個體差異但針對考生自己有幫助。通過這兩類練習,可總結出自己的錯誤,並將錯誤牢記心中,步步為營,穩扎穩打,直至練習到最後能熟練地做模擬試題和往年的考試題。
另外,考生在做練習過程中,會發現有許多題型如填空題、判斷題、選擇題、案例題很多是針對法律條文出題的。「功夫在書外」就是要求考生不僅要掌握教材內容,還應注意我國行政立法的發展動態,熟悉那些沒有附在教 的法律、法規主要有:《公務員暫行條例入《行政處罰法》、《國家賠償法》、《行政復議法》、《行政訴訟法》等。還應熟悉一些相關的行政管理法規,如《治安管理處罰條例》、《土地管理法》、《海關法》、《道路交通管理條例》等等。掌握這些法律法規不僅對考生進一步了解行政法很有幫助,而且可以使考生答題時心中有數,游刃有餘。
『叄』 憲法與行政法學考研冷門嗎
憲法與行政法學考研不冷門。憲法學與行政法學是部門法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屬公法范疇。憲法學是以國家根本法為主要研究對象的科學。行政法學是以行政法規范為主要研究對象的科學。它通過對行政法的概念、原則及其所確定的關系和相關制度等問題的研究,為監督和維護行政機關依法行政,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提供理論指導,為行政法治服務。
法學考研生就業前景
社會的發展對法律人才需求加大隨著國家經濟、科技和社會的發展,我國法制建設也處在一個迅速發展和逐步完善的時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不但需要憲法、刑法、民法、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經濟法的制定或修改,而且急需加速對行政管理法規的制定或修改,加強對行政法學的研究,搞好國家機關的建設和體制改革。
法律使國家機關更好地實行民主集中制原則,不斷提高工作質量和工作效率,克服機構臃腫、人浮於事、辦事拖拉和官僚主義的作風。使我國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成為密切聯系群眾,為人民服務,效率極高、辦事公正而又廉潔的機關和工作人員。
『肆』 三大行政法學流派是什麼
一、三大行政法流派 : 控權論學派、平穩論學派、管理論學派。
二、各自的主張和內容:
1、控權版論學權派主張,行政法調整行政主體與行政相對人的關系,其重點是控制行政主體的權力,保護行政相對人的權益免受行政主體濫用行政職權行為的侵害,以建立和維護自由,民主和人權保障的法的秩序。
2、平衡論學派主張,行政法調整行政主體與行政相對人的關系,應盡可能"在總體上平衡行政主體與相對主的權利義務關系,兼顧公共利益和人人利益",以建立維護民主和效率有機統一和協調的法的秩序。
3、管理論學派主張,行政法調整行政主體與行政相對人的關系,其重點是規范行政相對人的行為,保障行政管理的順利進行,以建立和維護有利於提高管理效率,實現管理任務的法的秩序。
三、行政法學是以行政法以及行政相關的社會關系為研究對象的一門法律學科。作為一門獨立的法律學科,行政法學主要研究行政法產生和發展的規律,行政法的本質、內容和形式,行政法的地位和作用,國家行政管理關系以及在這種關系中當事人的地位,由此確立行政法的原則、原理和理論體系。
『伍』 行政法學是指什麼
法律分析:行政法學是指研究行政法的科學。行政法學屬於法學的范疇,行政法學的任務包括:1.研究行政法的基本原則和規范;2.研究行政法的歷史發展規律;3.研究行政法的本質、內容和形式;4.研究行政法的制定、執行和遵守;5.研究人們關於行政法的觀念、學說的理論。行政法學是有關行政法的學問,其特點因法系的不同而不同。
法律依據:《行政法規制定程序條例》 第一條 為了規范行政法規制定程序,保證行政法規質量,根據憲法、立法法和國務院組織法的有關規定,制定本條例。
『陸』 急求!!!!!!!《行政法學》學習心得
通過參加**縣人大法律培訓班學習,我對法律條文由表面理解到深層次內涵的深刻領悟,有了質的變化。對照所學的知識,結合本職工作,聯繫到執政為民、依法辦事上,真正覺得法律對一個基層幹部來說,既是護心鏡,又是當家寶。
——領悟學法的重要性
普法教育已經開展了十幾個年頭,隨著法律知識的不斷普及,公民法律意識的明顯增強,各級幹部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自覺性不斷提高,維護了社會穩定,促進了經濟發展。聯系自身工作經歷,我認為,法律知識的匱乏,法律運用的不完善,法律制度的不健全,極大程度地阻礙著經濟發展,引發著各種矛盾。無論在工作方式上,還是在決策領域上,總是習慣於運用行政手段去管理經濟和社會事務,而不善於運用法律手段。雖然認識到學法的重要性,但知識准備不足;雖然對法的公正價值有了認識,但樹立信心不足;雖然有了一定的法律知識,但依法辦事的能力低下。隨著公民法制觀念的普遍增強,領導幹部的思想、言行,毫無掩飾地接受著群眾的裁判。所以說,作為基層的一把手、大當家,不僅要自己學好、用好法律知識,還必須引導群眾學好法律知識,運用法律去溝通思想、交融感情、理順工作、維護正義、實現和諧、謀求發展。尤其是在飛速發展的經濟社會,窮富懸殊的差異,急功近利的貪欲打破了心態平衡,盲目的發展,使土地、水資源、森林、能源等出現了嚴重的生態赤字,私慾的膨脹占據了法律的位置。當我面對愚昧的做法,面對貪婪的糾纏,面對苛刻的質疑,面對辦一件事得不到理解,面對辦一個企業是如此艱難時,深深感到:法律意識淡薄和執法的蒼白,是那樣毫不留情地阻礙著發展。因此,這一個多月的法律知識學習,對我是個很大的鞭策,更是一個很大的收獲。我不僅一掃缺少法律知識帶來的困惑和迷惘,更收獲了增長法律知識帶來的巨大財富。所以說,學法重要,用法必然,執法關鍵。
——堅持學法的自覺性
作為一名基層領導,在日常生活中加強法律法規學習,不斷增強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提高自身法律素質和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是關繫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和黨委政府在人民群眾心目中形象的大事。我深深體會到,當人大代表要學好《代表法》;搞行政事務要學好《公務員法》、《行政許可法》;抓生產要學好《農業法》、《土地法》;植樹造林要學好《森林法》;項目引進要學好《環保法》;優生優育要學好《計生法》;調解糾紛、維護穩定要學好《民法》和《刑法》,如此等等,每一項工作都涉及到法律法規。要學深學透,靠上級安排不行,必須形成自覺的、有序的、重點的學習風氣和習慣,只有不斷學習,不斷充實,不斷領悟,依法履行職責的觀念才能得到增強,自身法律素質才能明顯提高。
——提升用法的技巧性
學法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用法。通過從書本學到實踐學,我深深感到,只有把學習法律知識與依法辦事緊密結合,與管理工作緊密結合,與群眾關心的熱點問題緊密結合,在涉及經濟建設、社會發展重大問題決策時,才能做到充分論證,依法決策,才能運用法律手段解決改革、發展、穩定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如何去用法?我認為:
一是思想上綳緊「一根弦」。計劃辦什麼事,首先要在思想上打問號,符合法律的就去預謀、策劃;計劃說什麼話,先想想群眾願不願聽,聽了是什麼反映,會有什麼效果和後果,用換位思路反復去想,自己先和自己過不去,直到說出來公平、公正、依法為止。
二是工作中穿好「二根線」。作為書記、鎮長一肩挑,又是一名人大代表,必須撲下身子,深入基層,從群眾的角度去審視問題,以發自內心的真情與群眾溝通交流。在今年「七一」煤礦60萬噸甲醇項目征地補償的問題上,群眾一時不能理解,我就堅持「換位思考」,除親自接待來訪群眾外,多次走田間、進農戶、坐坑頭,講《土地法》,講國家征地補償政策,一次講不通多次講,口頭講不清用書本,一條條列印出來,發到群眾手中,經過反復宣傳、講解,群眾解除了疑慮,最終達成了合法、合情、合理的佔地補償協議。通過這件事,我深深感到自己有法律知識還不夠,還必須讓群眾有法律意識。群眾和國家這二根線,針眼再小也得穿過去,並成一根線。
三是決策上把好「三道關」。我始終認為為民辦事、辦民謀利,必須依法執政、依法決策。面對虒亭「地大、物稀、財薄、民困」的現狀,也曾想放「三把火」燒個通紅,砍「三板斧」來個痛快,強建基礎,調產增收,招商引資,開發旅遊一步到位。想法是好的,但做起來不易。在不斷的強化法律意識上,我明白了一個道理,符合實際,體現民意,只要是依法決策,再硬的石頭也去啃。我體會到,要想辦成一件大事,還必須把握好「三道關」。即:
——法律關。法律是准繩,法律至上、法律至尊、法律至貴;學法律充實自己心中有數,用法律保護群眾深得民心,依法律辦事得心應手。
——公開關。公開是依法行政的窗口。近年來,國家補償政策多,農民實惠大,但要把握不好,就會造成不穩定因素和違法事件發生,把各項補償政策、標准公布於眾,接受廣大群眾的監督,才能保一方穩定。
——行政關。依法行政是政府工作最有效的行為。幹部在工作中的每個具體的行為都能反映政府的形象。在具體工作中,作為領導、班子,必須做學法榜樣,當用法先鋒,行法定職權。行政權的運用,最經常、最廣泛、最密切地關系著社會公共利益和公民個人利益。學習法律知識,樹立法制觀念,崇尚法制權威,是實現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克服以言代法、以權執法的有效途徑。
『柒』 什麼是行政法什麼是行政法學二者有什麼區別
行政法是指行政主體在行使行政職權和接受行政法制監督過程中而與行政相對人、行政法制監督主體之間發生的各種關系,以及行政主體內部發生的各種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行政法學是以行政法以及行政相關的社會關系為研究對象的一門法律學科。
1、分類不同
行政法是法律規范。
行政法學是一門獨立的法律學科。
2、涵義不同
行政立法的涵義:行政立法是一種抽象的行政行為,其所針對的對象具有不特定性。行政立法是委託立法或叫准立法。
從行使職能的機關的性質著眼,說明行政的含義的,是形式意義上的行政。從國家職能的性質著眼,說明行政的含義的,則是實質意義上的行政。
(7)行政法學擴展閱讀:
許可權
(1) 國務院的行政立法許可權:
a) 為領導和管理各項行政工作制定和發布具有法律效力的規范性文件。
b) 尚未立法的事項先行制定行政法規。
c)憲法和法律規定范圍內批准。
(2)國務院各部門的行政立法許可權:
國務院各部、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審計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直屬機構,可以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在本部門的許可權范圍內,制定規章。
(3)地方政府的行政立法權:
依據地方組織法和相關法律,深圳、汕頭、珠海和廈門有地方規章的制定權。
(4) 特別行政區政府的行政立法許可權:
制定行政政策,發布行政命令和制定行政法規並頒布執行。
『捌』 行政法學的專有名詞解釋
行政行為以其對象是否特定為標准(有人以相應行為是一次適用還是多次適用作為補充標准),分為抽象行政行為與具體行政行為。
抽象行政行為,是指行政主體針對不特定的行政管理對象實施的行政行為。其行為形式體現為行政規范性文件,包括行政立法(行政法規和規章)和一般行政規范性文件(具有普遍約束力和能多次適用的行政措施、決定、命令等)。
具體行政行為,是指行政主體針對特定的行政管理對象實施的行政行為。其行為形式主要表現為具體行政決定,如行政處罰決定、行政強制執行決定,授予相對人某種權益或剝奪其某種權益的決定,拒絕相對人某種申請、請求的決定,等等。 行政徵收是指行政機關根據國家與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以強制的方式無償向相對人徵集一定財物或勞務的行政行為。(多指金錢、動產;無償的)
行政徵收特徵:(1)單方性;(2)公益性;(3)強制性;(4)法定性;(5)無償性。
行政徵收的種類:稅收徵收(收稅);行政性收費(收費)。
行政徵收的原則:1)、法定原則;2)、公平、公開原則;3)、尊重相對人財產權原則。
行政徵收與行政徵用的區別:多指動產、不動產,不包括金錢;大多是有償的。 概念:行政許可,是指行政機關根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申請,經依法審查,准予其從事特定活動的行為。行政許可是依申請的行政行為,是外部管理性的具體行政行為,是要式行政行為。
行政許可的原則:(1)許可法定原則。應當依法定許可權、范圍、條件和程序設定行政許可。(2)許可公開、公平、公正原則。公開:A、設定行政許可的過程公開,B、實施行政許可的法定依據公開,C、實施行政許可的過程和結果公開;公平公正:A、設定行政許可的條件和標准要公平合理、統一,B、公正平等地對待所有申請人,不得實行歧視性待遇,C、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辦理行政許可不得收受財物、謀取不正當利益,D、重大行政許可應聽證。(3)效率和便民原則。A、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經國務院批准,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可以決定一個行政機關行使有關行政機關的行政許可權;B、一個窗口對外;C、並聯審批;D、一站式審批;E、便民的多種申請方式(信函等);F、公開辦事程序和制度(及時辦理);G、行政許可的法定期限;H、推行電子政務,提高辦事效率。(4)當事人權益保障原則。A、申請人享有陳述權、申辯權、申請行政復議或提起行政訴訟的權利,B、因行政許可權益受到損害,有權要求賠償。(5)信賴保護原則。依法取得的行政許可受法律保護,行政機關不得擅自改變已經生效的行政許可,行政機關依法變更或撤回已經生效的行政許可造成相對人權益損害的,行政機關應依法給予補償。信賴保護原則的基本涵義,是公民因為信賴既存的法律秩序而安排其生活或處置其財產,則不能因為後來法規或行政行為變動而使其遭受不能預見的損害;其目的在於保障私人的既得權,並維護法律的安定性以及私人對其的確信。(6)被許可的權利不得轉讓的原則。除法律另有規定外,一律不得轉讓;(7)許可不予收費的原則。財政保障,依法收取的上繳國庫;(8)監督與責任原則。A、對行政機關的監督,B、對被許可人的監督以及相應的法律責任。 1、概念:是指行政主體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對違反行政法律規范的行政相對人給予行政制裁的行政處理。
違反法定程序的行政處罰無效。
2、特徵:1)、行政處罰的主體是行政主體;2)、行政處罰是針對違反行政法律規范的行政相對人的行政制裁;3)、行政處罰對象是作為外部相對人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4)、行政處罰是一種行政制裁措施。
3、原則:1)、處罰法定原則;2)、處罰公正、公開、公平原則;3)、處罰與教育相結合原則;4)、處罰救濟原則;5)、處罰職能分離原則;6)、一事不再罰原則。
4、程序:
(1)簡易程序(當場處罰程序)
(2)一般程序(基本程序:立案、調查、當事人陳述和申辯、作出書面處罰決定)
(3)聽證程序(一般程序中的特殊程序,只限於責令停產停業、吊銷許可證或者執照、較大數額的罰款)
(4)執行程序(申訴不停止執行、裁執分離、罰繳機構分離) 1、概念:行政指導是指行政主體在其法定的職權范圍內,為實現特定的行政目的,依據國家的法律或政策,適時靈活地採取引導、勸導、建議、協商、示範、制定導向性政策、發布有關官方信息等非強制性手段,指導行政相對人自願作出或不作出某種行為之非強制行政行為。
2、行政指導的作用及意義:
(1)行政指導是對「依法行政」的有效補充。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引起政府職能的擴張,立法不可能完全滿足現代行政的需求,而採用及時、靈活、成本較低的非強制性的行政指導手段,以其作為法律不完備的及時補充,能更好地滿足現代公共行政的客觀需求。
(2)行政指導是協調政府與公眾關系的有效手段。行政指導作為一種新型的行政手段,因其具有較多的民主性、柔和性、非強制性,較大程度地體現了平等、獨立、民主、責任、寬容的人文精神,它以其制定時的公民參與、官民協商、以及執行時的靈活、簡捷、便利、柔和等特性,調動了「官民」雙方的積極性,有助於減少磨擦、降低行政成本,有效地實現行政目標。
(3)行政指導是實現政府職能轉變,增強政府服務功能的重要手段。行政主體通過行政指導,主動為社會組織和個人提供信息、咨詢、建議等,引領和啟發相對人作出正確的行為選擇,這是轉變政府職能發揮政府服務功能的重要形式。
(4)行政指導是市場經濟條件下行政管理方式的一種理性選擇,可以促進社會主義民主的發展。市場經濟必然要求靈活性而非僵硬性、民主性而非專制性的行政管理方式,行政指導以其柔和的、富含民主的色彩,既體現了政府行為的目的性,又兼顧了市場經濟的自由性,既是現代行政法中合作、協商的民主精神發展的結果,也是現代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對市場調節失靈和政府幹預失效雙重缺陷的一種補救方法,對促進生產力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行政指導主要存在的問題是:(1)觀念上對行政指導缺乏正確的認識;(2)制度上行政指導處於嚴重失范、無序的狀態。
因此行政指導應建立和完善以下制度:
(1)政府信息發布、告示制度。建立和完善各級各種行政信息發布、告示制度,為相對人提供全面、准確的信息服務;(2)行政協調、審議制度。結合實際,建立行政政策審議會制度;(3)行政建議、勸告、告誡制度。對相對人提出建議、勸告、告誡,以促使其為一定行為或不為一定行為;(4)建立與行政指導相配套的獎勵制度。對接受行政指導的相對人予以獎勵;(5)建立、完善對行政指導的救濟制度。對因接受行政指導蒙受損害的相對人提供廣泛的救濟途徑,如行政指導導致其權益損害的,被指導人應有權依法申請國家賠償。 概念:行政程序是指行政主體實施行政行為時所應當遵循的形式、方式、步驟、順序和時限。
特徵:(1)是規范行政權行使過程的程序;(2構成要素包括:形式、方式、步驟、順序和時限;(3)是一種法律程序。
主要功能和作用:
(1)行政過程的民主化功能。就是容許相對人參與行政過程,創設一種「行政權——相對人權利」的互動和制衡關系;(2)行政決定的理性化功能。行政權作用的結果必須是符合理性的,理性化的決定在一定程度上依賴於程序所具有的「工具理性」。(3)行政活動結果的正當化功能。行政權對相對人作用的效力不能僅僅依靠其「強制力」,還需要一種能使相對人願意接受和認可的效力,就是行政的「正當性」。行政程序使相對人的主張和異議可以得到充分的表達,各種不同的利益和價值得到更充分的權衡,最後的決定因而有理由被認為是基於給定的條件和標准而作出的最妥當的方案。(4)「行政權——相對人權利」的平衡功能。通過承認或規定相對人充分的程序性權利,而將行政權的行使置於相對人的監控和司法審查的監督之下,這意味著行政主體在擁有實體權力的同時必須承擔相應的程序義務,這同時也意味著相對人可以通過行使程序性權利,對抗和抵制恣意或違反程序規則而活動的行政權。
行政程序的基本原則:(1)參與原則。要求行政機關在行使職權、作出行政行為的過程中,應該吸納相對一方的參與,允許和鼓勵利益可能受到行政行為影響的相對一方表達意見,並認真考慮這些意見。(2)程序公開原則。除涉及國家機密的、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等不能公開的情形外,行政活動應當以公開方式進行,行政活動的有關信息應當向行政相對人和社會公開。(3)程序中立原則。主持程序或作出決定的機構或個人是中立的、沒有偏見的;程序活動中的當事人應當受到程序上的平等對待。(4)程序理性原則。其核心意義在於防止和限製程序活動的恣意。法律程序的一個重要價值即理性。A、不論是行政機關還是相對一方,在主張某種事實和理由時都必須提供有說服力的論證和推理;B、對於各種意見和主張,行政機關作為程序的主持者必須無偏私地予以客觀、全面的考慮;C、決定方案的形成應當基於理性討論的基礎之上;D、行政機關應當為自己所作的決定說明理由;E、行政機關在主持程序的進行和作出決定時,應當遵循形式理性的要求,即行政決定內容在時間上和空間上都應當體現同樣情況同樣對待,不同情況不同對待的一致性要求。(5)程序自治原則。行政程序的自治原則至少有以下兩方面的要求:1)就空間意義上講,制定行政決定的依據必須來自於在行政程序活動過程中被認可和論證了事實和理由,而不是來自於程序之外。2)、就時間意義上來講,行政決定必須產生於所有程序活動結束之後,而不是產生於程序開始之前或者程序正在進行之中。 (6)、程序效益原則。在行政程序中,程序效益性原則在於表達這樣一種思想:受到程序保護的相對一方的利益、行政機關提供這種程序保護以及相對人參與該程序所要投入的成本、程序所涉及到的政府利益以及程序可能產生錯誤結果的風險這四個因素應當得到平衡考慮。程序效益性原則要求通過程序活動而產生的利益,包括實體結果所帶來的利益和程序過程所產生的利益應當小於操作程序所必須投入的成本。 概念:行政復議是指行政相對人不服行政主體的行政行為,依法向有復議權的行政機關提出申請,由受理申請的行政機關對引起爭議的行政行為依照準司法程序進行審查並作出裁決的活動。
特徵:(1)是有復議權的行政機關的職權行為;(2)以相對人申請為前提;(3)是一種裁決行政爭議的活動;(4)具有準司法性(按照法定的准司法程序進行);(5)具有監督行政和行政救濟性。
特有規則:(1)一級復議規則[一級復議為原則,二級復議為例外,上一級復議為原則,本級復議為例外];一級復議規則指行政復議決定一經作出和決定書一經送達,行政復議程序即告結束,即使當事人不服也不得再向上級國家行政機關要求再復議。《行政復議法》第十四條規定:「對國務院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向作出該具體行政行為的國務院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申請行政復議。對行政復議決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也可以向國務院申請裁決,國務院依照本法的規定作出最終裁決」。(2)對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和適當性進行審查的規則[附帶審查部分抽象行政行為的合法性];(3)不適用調解的規則;(4)不停止執行的規則;(5)書面審查為主的規則。 行政賠償義務機關
行政賠償義務機關是指代表國家依法履行行政賠償義務、接受行政賠償請求、支付行政賠償費用、參加行政賠償訴訟程序的行政機關。行政賠償義務機關不同於行政賠償責任主體,國家是行政賠償責任的主體,是行政賠償責任的最終承擔者。
行政賠償責任的構成要件
(1)損害必須是行政主體及其工作人員的行為造成的;(2)損害必須是行政主體及其工作人員行使職權時造成的[公務行為];(3)行政主體及其工作人員的行為必須具有違法性;(4)損害是現實已經產生或必然產生的,不是想像的、預見的,是直接的、不是間接的;(5)賠償必須是法律規定的。
行政賠償訴訟不完全採取「被告負舉證責任」原則
民事:誰主張、誰舉證(原告)
行政:行政主體舉證(被告)
行政賠償訴訟:參照民事訴訟規則,要求行政賠償請求人(原告)對其訴訟請求和主張負一定舉證責任。
『玖』 行政法學的內容簡介
該書對行政法學的基本原理、基礎知識、基本概念進行了簡明闡釋。全書分為四版章:行政法概念、行政主權體與行政組織法、行政行為與行政程序法、行政救濟與國家賠償法。
全書內容精當、用語簡潔易懂,是初學法律的本科生易於接受的法學教材。
『拾』 行政法學的行政法常識
概念:行政法學是研究行政法規范、行政法律關系、行政法律制度、行政法的理念、價值、原則以及行政法產生發展歷史規律的一門獨立的法律學科。
行政法是憲法統領下的三大部門法之一。行政法是調整行政關系以及在此基礎上產生的監督行政關系的法律規范和原則的總稱。
作用:
(1)為行政立法提供立法理念、立法價值觀與立法基本原則。A、行政法學關於行政相對人權利保護觀念,可幫助擺正行政立法重心;B、行政法學研究可在一定范圍填補行政立法空白;C、行政法學界的某些評論,往往是某一行政立法制定、修改的前奏。
(2)為行政執法提供統一的法律規范,為行政執法活動的有序進行創造良好的法律環境。法律實施中,對法學術語、同一規范有不同的解釋,往往會造成行政執法不統一的結果,行政法學對行政規范的闡釋,科學界定行政規范的含義,有利於執法統一。
(3)為保護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抵制違法行政提供理論依據和法律保障。「徒法不足以自行」,提高行政執法隊伍素質,可以不斷提高執法水平,最大限度的保護相對人權益。
(4)為行政審判和對行政權實施嚴格的司法監督、司法救濟提供法律准則和學理上的支持。在法律實施過程中,行政法學研究成果可以為執法提供學理上的、大家公認的准則,對處理疑難案件作用不可低估。 淵源:即行政法的表現形式。分為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地方性法規和地方政府規章,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法律解釋,國際條約和國際協定。
特點:
1、行政法沒有統一、完整的法典;
2、行政法規范的數量多、內容廣泛;
3、行政法規范具有專業性、技術性、易變性;
4、行政法淵源、形式的多樣性、復雜性;
5、行政法是實體法和程序法交織在一起。實體法規范和程序法規范往往同時在一個法規中出現。
原則:
1、行政合法性原則
概念:是指行政權力的設立、行使,必須要依據法律、符合法律要求,不能與法律相抵觸。它是行政法治原則的核心原則。行政合法性原則包括實體合法和程序合法兩個方面的內容。實體法是指規定行政主體在行政管理活動中的權利與義務關系的行政法律規范。程序法則通常是為保證行政程序公正,沒有偏私,從而保障實體權利得以實現的法律規范。行政程序合法包含三方面的內容:1)、任何人不能成為審理自己案件的法官,公職人員在處理與自己有利害關系的事務時應予以迴避。2)、行政機關在裁決行政糾紛時不能偏聽偏信,應當給予當事人同等的辯論機會。3)、做出對當事人不利的決定時,應預先通知當事人並給其發表意見的機會。
內涵:(1)職權法定,授權行政;(2)於法有據,越權無效;(3)行政授權與行政委託必須在法律授權和委託的范圍內行使行政權力。這里所講的「法律」是廣義上的法律。
辨析:被授權組織以自己的名義對外行使法律、法規所授職權,並承擔相應法律責任;受委託組織不是行政主體,不能以自己的名義,只能以委託行政機關的名義行使職權,所產生的法律責任由委託的行政機關承擔。
2、行政合理性原則
概念:是指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凡法律沒有詳細規定的,行政機關在處理具體事件時,可以根據其合理的判斷,決定作為或不作為,以及如何作為,但這種決定應符合法律精神和公平正義原則。
行政合理性原則中的「理」是指體現全社會共同遵守的行為准則的法理。行政合理性原則也正是基於自由裁量權而產生的。所謂自由裁量權是指行政機關在法律規范明示或默示的范圍內,基於行政目的,在合理判斷的基礎上決定作出或不作出某種行為,以及如何作為的權力。法律雖然賦予行政機關以自由裁量權,但為了防止這一權力的濫用,法律同時必須加強對行政自由裁量權的控制。
內涵:(1)行政行為的動機應符合法律目的;(2)行政行為應建立在正當考慮的基礎上;(3)行政權力的內容應當合乎情理、公平、適度、具有可行性;(4)違反合理性原則也要承擔法律責任。
立法:
行政立法是指國家行政機關依法定許可權和法定程序制定行政法規、規章的活動。行政立法具有立法的性質,是一種從屬性立法行為,又具有行政的性質,是一種抽象行政行為。
分類:職權立法和授權立法;執行性立法和創制性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