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儋州
『壹』 中國改革開放30年的變化,取得的成就有些什麼
一、經濟建設方面:
改革開放中,我們把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結合起來, 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這是對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重大創新, 也是改革開放的重大成果, 有力地推動了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在此體制下,中國經濟平均以9.75%的速度快速增長,遠高於同期世界經濟3.3%左右的年均增長速度。
國內生產總值由1978年的600億元人民幣上升到2007年的24.66萬億元人民幣,成為世界第四大經濟體;2008年我國的經濟總量已超過了德國躍居世界第三位;2009年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但中國的GDP仍保持了8%以上的增長速度,並趕超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中國的人均GDP也由1978年不足100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2200美元以上,與此同時,中國現已成為世界第一外匯儲備大國,人民生活總體上實現了由溫飽到小康。在改革開放的推動下,中國的經濟實力、綜合國力顯著增強,中國發展模式也越來越有吸引力。
二、民主法治建設方面: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始終奉行「以人為本」的作風,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保障人民享有廣泛的民主權利,不斷開創中國社會主義新局面。改革開放之前,中國缺乏基本自由,只能奉旨「四大」—大鳴大放大字報大辯論;單位制度、人民公社制度、戶籍制度、票證制度、計劃經濟制度把人民牢牢地束縛起來;那時沒有法治,憲法不能保護國家主席,更不能保護平民百姓。
改革開放之後,中國人民逐漸獲得了經濟自由以及部分的政治自由、社會自由,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言論自由、遷徙自由,絕大多數國民的公民權利獲得保障;中國社會、文化呈現多元化發展的態勢;民主政治有所進展,集體領導取代了個人專斷;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的事業在曲折中前行,物權法、監督法、行政許可法、反壟斷法等得以實施;新聞媒體擺脫了全盤歌功頌德的局面,輿論監督、網路監督的力度不斷加大;人大、政協、司法、監察、審計等的獨立作用越來越明顯。人民的民主法治意識增強,社會漸趨穩定和諧。
三、文化體育方面: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教育事業穩步發展。1983年,鄧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對世界,面對未來!高考制度恢復之初,全國有570萬人參加高考,卻僅錄取27萬名;而到2007年,全國普通高校招生報名人數達到1010萬,錄取新生達567萬名。伴隨著教育規模的發展,更有越來越多的中華兒女在世界高精尖人才中占據著日益重要的位置。
改革開放以來,也使我國體育事業蒸蒸日上,1984年許海峰摘得中國奧運首枚金牌,自此之後,中華體育健兒奮勇爭先:2000年悉尼奧運會,中國代表團收獲28枚金牌,取得了金牌榜和獎牌榜均名列第三的佳績;2004年雅典,中國軍團更是將金牌總數擴增到32枚,位列金牌榜第二位;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國51金21銀28銅,獲金牌榜第一名。2010年亞運會,我國更是以199枚的金牌總數,穩居第一。剛結束的2012年倫敦奧運會,中國38金27銀22銅,僅次美國位居世界第二。這一切都是我國體育事業蓬勃發展的見證,這一切都是改革開放帶來的輝煌。
四、民生方面: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脫貧事業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中國農村絕對貧困人口數量從2.5億下降到2148萬,農村絕對貧困人口從1978年占農村總人口的30.7%下降到2007年的1.6%。來自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過去25年全球脫貧事業成就的67%來自中國,聯合國2008年發展目標報告中稱,中國通過深入有效的扶貧措施,已經提前實現絕對貧困人口和飢餓人口減半的目的,是目前全球唯一提前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中貧困人口減半目標的國家。
世界衛生組織發表的《2007年世界衛生報告》顯示2007年中國人男女壽命分別達到71歲和74歲,比1978年提高了4歲多。中國在社會保障方面也取得了進展。2006年參加養老、醫療、失業保險的人數分別達到1.293億、1.405億和1.035億(據《人民日報》海外版2007年9月27日報道);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斷完善,2007年在全國農村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3451.9萬農村居民納入保障。農村的新農合制度也發展的如火如荼。
『貳』 三十而立的海南如何展望未來
「相知無遠近,萬里尚為鄰,真誠歡迎大家到海南走一走,看一看,休閑度假、放鬆身心,也增進友誼、加強合作。」2月2日,在外交部海南全球推介活動上,海南省委書記劉賜貴向全球發出了春天的邀請。
在博鰲,一個「超級醫院」正在謀劃創建。所謂「超級醫院」,即通過工程院院士以及頂尖的學科帶頭人,整合國內科研力量,以臨床中心的形式進駐基地醫院,建一個國資控股混合所有制的醫院。如孫穎浩院士泌尿外科、李蘭娟院士感染病科、張志願院士頭頸腫瘤科、韓德民院士聽力學科、王辰院士呼吸科,等等。今年4月份即將投入運營,不僅可滿足海南本地群眾對高水平醫療條件的需求,也可為國內外遊客提供一流的醫療健康服務。
在建設「國際醫療旅遊先行區」的同時,海南省也將「美麗海南百鎮千村」建設和全域旅遊、脫貧攻堅、「五網」基礎設施建設等工作相結合。圍繞宜居宜業宜游宜養的目標,建設美麗家園,促進生態、生產、生活緊密結合,相得益彰,為遊客打造了一個個旅遊點,為百姓拓寬了可持續增收渠道;取消12個市縣的GDP考核,把考核重點轉到了居民收入、民生改善、生態環境,為轉變發展方式騰出了更大空間,實現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
『叄』 大力推進普法工作創新把法制教育納入什麼創新
堅持普法創新
法治文藝進校園形成品牌
中學生因染上不良嗜好而借高利貸,債務纏身,不得安寧;中學生因哥們義氣參與斗毆而觸犯法律,踏上人生歧途……這是11月6日在儋州大劇院上演的法制情景劇《甩不掉的幽靈》、《阿海的哥們》中的情節。
為貫徹落實「六五」普法規劃,繼續深化「法律進校園」活動,進一步增強青少年學生思想道德和法治教育,自2013年11月啟動以來,「為了明天—海
南省法治文藝進校園」巡演活動,已分三批先後在全省18市縣、洋浦開發區和18所省屬中等學校開展了160多場演出。巡演通過情景劇表演的方式,形象、生
動地再現了來自海口市未成年人法制教育中心的真實案例,以其創新的教育方式,改變了以往生硬、刻板的說教式普法教育,深受廣大師生、家長和社會各界人士的
喜愛。截至目前, 35萬多名學生觀看了演出,取得良好的普法效果。
防微杜漸,方能未雨綢繆。近年來,海南省司法廳一直將未成年人法治宣傳教育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任務。
省司法廳副廳長、省普治辦副主任林琳在接受采訪時一再強調:「沒有什麼比孩子的健康成長更重要!」他認為,社會環境是影響未成年人成長的最直接因素。他多次呼籲,家庭、學校、社會及青少年本人要共同構建法治防線,全力打造保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防火牆」。
據介紹,省司法廳、省普治辦將把「法治文藝進校園」巡演活動打造成我省法治宣傳著名品牌,堅持做下去,讓更多的青少年學生都受到法治文化的熏陶和滋養。
堅持服務大局
系列主題活動營造氛圍
為突出重點,著力服務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近年來,省司法廳、省普治辦堅持突出憲法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學習宣傳、堅持突出國際旅遊島建設相關法
律法規的學習宣傳,組織開展「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全民法治觀念,服務全面深化改革」等系列主題法治宣傳教育活動,為法治海南建設營造
良好的法治氛圍。
2012年,為貫徹落實省六次黨代會精神,省司法廳、省普治辦在全省開展為期6個月的「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海南大學習大討論活動」。組織開展全
省巡迴宣講活動,組建了由15名專家學者組成的宣講團,在全省18個市縣組織開展了以「法治政府的基本內涵和實現途徑」、「推進依法行政化解社會矛盾」、
「加強基層民主法制建設推進社會管理創新」三個專題為重點的巡迴宣講活動。宣講活動在市縣開展法制專題講座57場次,科級以上幹部聽課率達80%以上,聽
課人數達3萬多人次。省直單位舉辦法制講座近40場次。
堅持普治結合
普法依法治理初見成效
近年來,省司法廳、省普治辦扎實開展法治城市、法治縣(市、區)創建活動。海口、瓊中和海口市龍華區先後獲評「全國法治城市、法治縣(市、區)創建活動先進單位」;海口市美蘭區演豐鎮塔市村等6個村委會獲評第五批「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
據了解,2011年至2014年6月,海南省各級各類人民調解組織共排查調處各類矛盾糾紛89814宗。通過宣傳相關法律法規、依法調處矛盾、化解
糾紛,成功調解矛盾87588宗,防止民間糾紛轉化為刑事案件1049件,制止群體性械鬥747宗,制止群體性上訪1301宗33021人次。
『肆』 首例!儋州一男子因盜竊電能被判7個月,偷電也會被刑事問責嗎
“破除竊電的陋習,增強依法用電意識,是構建誠信社會、改善營商環境必須邁出的一步。”儋州供電局法律顧問李婧律師告訴記者,“供電企業在查處竊電的工作中,無論是執法過程還是宣傳過程,應加強與相關職能部門的聯動,共同打擊違法竊電行為,切實保護企業合法權益,營造全社會守法、合法、有序的用電秩序和氛圍,堅決杜絕此類不正之風肆意滋長。”
去年以來,該公司堅持“人民電業為人民”的宗旨,深入落實電網三年行動計劃,不斷優化營商環境,大力整治竊電違法行為,一方面開展廣泛教育引導,利用聯建的方式聯系地方村委會引導村民合法用電,另一方面加大內部巡視巡查,堵住竊電漏洞,加大對性質惡劣竊電行為的打擊力度。
儋州供電局在16個鄉鎮、5個農場、3個工業園區開展打擊竊電專項行動57次,拘留竊電人員11人,竊電查處及計量裝置故障追補電量194.25萬千瓦時。東方供電局對竊電嚴重的4個鄉鎮、1個農場的偷竊電戶進行查處,共發現違法改表446戶,追補電量79.77萬千瓦時。
『伍』 蘇軾的現實意義
蘇軾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
蘇東坡
蘇軾的現實意義:
林語堂說過蘇東坡是本性不改的樂天派,我覺得他把這個性格特點貫穿他整個一生,在烏台詩案被貶後,他變成美食家,研究東坡肉,寫了豬肉頌:「早上起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隨後他到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在儋州的時候,已經是九死一生了,但是他和人寫信他還擔心別人來和他搶生蚝,他無論在什麼境遇,在現實遇到多大的困難都積極向上,熱愛生活,懷著一顆對生活的赤子之心,這是很值得我們現代人學習借鑒的,也是蘇軾的最大的現實意義,在不開心的時候,讀讀蘇東坡,就會收獲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