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商事立法
❶ 中國古代有沒有時效制度
現在絕大多數國家的民法都採納了時效制度,包括物權的取得時效與消滅時效(中國現行民法並不承認「取得時效」),但如果說到時效制度的淵源,許多法學學者還是堅持相信「時效制度起源於古羅馬,中國本來沒有時效制度,因為它和中國傳統的道德觀念是不相容的」。殊不知,宋朝的民商法已經充分注意到物權的取得時效與消滅時效。
南宋初年,由於沿江拋荒的田地很多,宋政府便「募民承佃」,並立法約定:「蠲三年租,滿五年,田主無自陳者,給佃者為永業」(《宋史•食貨志》)。意思是說,農人承佃這些荒田,可蠲免三年田租,如果五年內不見田主前來主張權利,那麼承佃人便自動獲得荒田的產權。這便是宋政府對於物權取得時效的一項立法。
紹興三年(1133),宋政府又訂立了一項涉及取得時效的立法:「人戶拋棄田產,已詔三年外許人請射,十年內雖已請射及撥充職田者,並聽理認歸業。官司占田不還,許越訴。」(《文獻通考•田賦考》)換言之,如果一塊拋荒田產的原業主在十年內不提出復業,那麼承佃人便可以永久佔有這塊田產。佔有十年,是宋代比較常見的不動產取得時效。
《宋刑統》中也有一條規定:「諸公私竹木,為暴水漂失,有能接得者,並積於岸上,明立標榜,於隨近官司申諜。……限三十日,無主認者,入所得人。」人民撈到不知主的漂流物,需要報告政府,由政府貼出「失物招領」的公告,以三十日為限,若三十日後沒人認領,則漂流物歸所得人。「三十日」便是漂流物的取得時效。
宋朝還在民商法中詳細規定了物權的消滅時效,即今日我們常說的訴訟時效。《名公書判清明集》所收集的民事訴訟判詞中,有好幾位法官都援引了時效制度的立法條文來處理相關訴訟,如在判決一起田產交易糾紛引起的訴訟時,法官引用法律稱:「准法:諸理訴田宅,而契要不明,過二十年,錢主或業主死者,不得受理。」這一法條列出了田產糾紛訴權消滅的三個條件:一、契要不明;二、過二十年;三、錢主或業主死亡。其中「二十年」與「錢主或業主死亡」均構成權利消滅的時效,兩者居一即喪失了訴權。
計算訴訟時效的起始時間點,宋代法律也已有明晰的規定:「諸典賣田宅,……其理年限者,以印契之日始,或交業在印契日後者,以交業日為始。」(《名公書判清明集》卷四)訴訟時效以交易合同加蓋官印之日起算(如果是加蓋官印後才交割產業,則從交付日起算)。也就是說,在宋代,一份田宅交易的合約正式生效之後,從生效日計算起的二十年內,如果發生糾紛,可以提起訴訟。這二十年為訴訟時效。超出二十年,訴權消滅。隨著土地交易的日益頻繁,南宋的訴訟時效實際上又出現了逐漸縮短的趨勢,這也有利於政府盡快確認土地佔有者的產權,保持社會經濟關系的穩定。
在南宋另一起涉及家產紛爭的訴訟案中,法官引用法條作出「駁回訴狀」的判決:「分財產滿三年而訴不平,又遺囑滿十年而訴者,不得受理。」(《名公書判清明集》卷五)根據這一立法,宋人在分析家產時,如果認為析產不公平,可以提起訴訟,但如果過了三年才起訴,則訴權消滅。而遺囑繼承的訴訟時效則放寬至十年。
宋代商業發達,交易繁多,宋政府在田宅買賣、錢物借貸、典當取贖、親鄰權爭端諸領域都設立了訴訟時效。有意思的是,宋朝的民商事立法還出現了類似今日民法中「時效中止」的規范,如《宋刑統》規定了收贖典當物的訴訟時效:「經二十年以上不論」,即二十年為訴權消滅的時效。但同時《宋刑統》又規定,「有故留滯在外者,即與出除在外之年。」「留滯在外」的時間,不計入時效。
我們完全可以說,宋代的時效制度已相當發達,怎麼可以輕率斷言「中國本來沒有時效制度,因為它和中國傳統的道德觀念是不相容的」?許多中國的法學學者言必稱羅馬法,卻對本土的優良法律傳統視而不見。如果這不是無知,那一定就是偏見。
❷ 宋太祖趙匡胤做哪些立法活動
公元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奪取後周政權,建立了宋朝?
宋太祖趙匡胤為了鞏固統一,維護封建秩序,開始了一系列立法活動?以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防止割據分裂為立法指導思想,崇文抑武,儒道兼用,大度兼容,強調慎法,實施輕刑?同時,宋朝調整經濟的法律法規,在我國經濟立法史上形成了較完備的經濟法律體系,使宋朝成為我國古代民商事及經濟立法最為活躍的朝代,對商人給予了較往常更多的尊重,對後來的經濟法制建設具有重要意義,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宋太祖趙匡胤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建立北宋政權?為了鞏固統一,加強中央集權,維護封建秩序,宋太祖在即位後不久,就命工部尚書兼判大理寺竇儀等人修訂法律?
竇儀是前朝元老,懂得如何修訂法律?
他和蘇曉?奚嶼?張希遜?陳光父?馮叔向等人,在總結唐朝和後周立法經驗的基礎上,編纂了宋朝第一部刑法典《宋建隆重詳定刑統》,簡稱《宋刑統》,共30卷?
《宋刑統》修成後,宋太祖於963年下詔刻版印刷頒行全國,成為我國法制史上第一部刻版發行的封建法典?
《宋刑統》頒布後,中經宋神宗?宋哲宗?宋高宗幾朝數次修改?但由於它是宋朝開國以來第一部法典,繼承皇位的幾代君主都不敢輕易修改,所以,每次改動都很小?
從法律形式上看,宋朝的敕書應用極為廣泛,經常使用敕書來處斷案件,從而使敕逐漸成為一種重要的法律規范?
敕發布多了,時間一長,前後敕有抵觸,必須進行匯編整理,刪去過時的,保留現有用的,這就是「編敕」?把散敕中一事一例的判例,經過匯編整理上升為具有普遍意義的原則,通行於全國的法律條文?可見,編敕是宋朝立法活動中一項非常重要的法律形式?
宋朝編敕極其頻繁,每逢新皇帝即位,同一皇帝改變年號,都要重新編敕?宋朝皇帝改元多,編敕也就多,以至於到底有多少部編敕,實難統計?
編敕實質上是對《宋刑統》的重大修改?而且,與刑統相比,編敕可以隨時發布,運用起來靈活得多,統治者隨心所欲地經常編敕來滿足自己的需要?這就形成了律敕並行,即在保持《宋刑統》的應有法律效力的情況下,提高敕的地位,在審斷案件時加以引用?這是宋朝立法的特點?
宋朝在刑事法方面有盜賊重法?折杖法,以及刺配和凌遲?
為加強中央集權,穩定社會秩序,宋統治者開始對一些重要地區盜賊犯罪論以重法,以嚴懲窩藏盜賊的行為?
隨後,出於京畿地區安全的考慮,將京城開封及諸縣劃為「重法地」,規定凡在「重法地」內犯賊盜罪者,適用比《宋刑統》重的處罰?後來重法地的范圍擴大到一些非重法地?
宋朝首創折杖法?折杖法就是將笞?杖?徒?流等四種刑罰折抵為一定數量的杖刑的刑罰制度,其總體趨向是使刑罰減輕?
趙匡胤
❸ 為什麼說宋代已出現了近代化
宋朝城鎮化率非常高。有學者認為北宋城市人口率達到 20.1%,南宋達到 22.4% —— 這是什麼水平呢?你要知道,新中國到 1957 年,城鎮化率也只有15.4%。而跟宋朝同時期、差不多是公元十一世紀的歐洲各國,城鎮化率普遍都在 10%以下,大多連 1% 都不到。歐洲大多數國家到十九世紀的城鎮化水平都不如宋朝。
宋朝的城市居民有高度的自治權。中央政府鎮派的官方機構主要負責收稅和消防,日常治理主要靠民間的自治秩序。比如宋真宗時代,有官員認為嶺南的市場太熱鬧了應該加強管理,真宗皇帝說那不是擾民嗎?讓人們自己交易即可。
宋人可以自由結社,而且社團非常發達。有各種各樣的行會,稱之為「市」、「行」、「團」,南宋時杭州有414 個行。還有各種非營利性的組織,稱為「社」。比如最著名足球協會就是「齊雲社」,每年都組織全國性的蹴鞠邀請賽。
宋人婚姻雖然也重視父母的認可,但已經正在脫離包辦婚姻。男女雙方有一定的自主權,可以以媒人為中介搞「相親」,不滿意可以否決。宋人可以離婚,女性可以主動提離婚,社會不歧視女性再嫁,而且盛行男子怕老婆。宋人的婚姻也不再特別重視家庭出身,社會流行「不問閥閱、只問資財」,甚至有的富戶人家直接用「榜下捉婿」的方式跟士人結親。
宋人有基本人權,不分什麼良民和賤民,講人人在法律地位上平等,叫做「齊民」。士農工商之間也沒有嚴格壁壘,農民可以進城做工人,商人可以讀書做官。宋人沒有什麼「奴婢」。大戶人家的僕役也都有完整人權,都是通過家政中介服務 —— 稱為「行老」、「牙人」 —— 介紹僱傭的。政府為了保障人權,還特別規定主僕關系合同不能超過十年。大宋嚴格禁止人口交易。
宋朝農民如果沒有自己的土地,也是像歐洲自由民一樣租別人家的地種,稱為「佃戶」。佃戶跟地主之間只有經濟關系,沒有人身依附關系,而且合同非常規范。
宋人打官司的系統很發達,有職業律師和律師組織,稱為訟師、訟社、訟學。宋朝有專門的商業法規,而且政府制定法規的時候還會邀請商人參加討論。宋朝已經有了幫人管理財富的信託機構,有信託經理人。宋朝有相當現代化的政府采購制度,甚至有招投標制度。宋朝政府要修建一個什麼工程,不會像明朝、清朝那樣直接抓人攤派,而是搞個相當嚴密的項目招標,出錢向合適的私人公司購買服務。
宋朝讀書人做官是以平民為主。雖然也有官二代「恩蔭」的特權,但是社會輿論比較鄙視。甚至科舉都有個官二代不能當狀元的潛規則。
宋人對陌生人的信任度非常高。買酒可以從酒店借走銀質酒器,丟了東西有失物招領處,窮苦農民進城想做個小生意,相關的行會會提供各種幫助。
宋朝政府甚至給人民提供了一套相當說得過去的福利制度。孤兒有孤兒院,五十歲以上孤寡老人有養老院,每人每月的經費有標准。然後還有一定的醫療保障……
❹ 中國宋代刑法有哪些
中國宋代刑法有《宋刑統》。
宋太祖建隆四年(公元963年),時任工部尚書判大理寺竇儀主持立法,是年7月制定完成了《宋建隆重詳定邢統》,簡稱《宋刑統》,由宋太祖詔令頒行全國。
唐宣宗大中七年(853年)頒布《大中刑律統類》, 將《唐律疏議》的條文按性質拆分為121門,然後將「條件相類」的令、格、式及敕附於律文之後。這種將律、令、格、式、敕混為一體,分門編排的體例,改變了自秦、漢以來的法典編纂的傳統,開辟了新的立法形式,後人簡稱該形式為《刑統》。
《大中刑律統類》的立法模式為後世效法,五代至宋,「刑統」取代「律」,成為主要的法典,如《同光刑律統類》《大周刑統》。
宋朝沿用該立法模式,頒布了《宋刑統》,並由大理寺刻板印刷發行全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刻板印行的法典。
《宋刑統》和唐律一樣也是十二篇,除了個別要避諱的字外,內容和唐律基本一致,可見唐律對於《宋刑統》巨大影響。除了大量本朝的詔敕外,也收錄了唐朝的一些法令和詔敕,作為參考。
五刑制度也沿用了唐律的規定,其他有關定罪量刑的規定如議、請、減、贖等也和唐律相同。但宋朝的刑罰也有了一些變化,如凌遲刑的開始合法化就是在宋仁宗時期。
❺ 宋朝法律制度特點
(1)《宋刑統》作為宋朝的基本法典,有關民商事立法的內容比唐律大為增加。內
(2)隨著民事權利主體容範圍的擴大,立法內容也大為擴展。立法涉及到所有權、債、財產繼承、婚姻嫁娶、檢校析財等內容,多為唐律所不及。
(3)私有權觀念深化,保護財產繼承權及促進海外貿易的單行法規增多。
3.版權保護首次在宋朝出現。在經濟、文化發達地區,開始以法律手段保護作者的著作權,官府多次出榜嚴禁盜版印行。
❻ 請評價一下宋朝(經濟富裕,國力較弱)
被歪曲的宋朝歷史
羅馬被哥特蠻族所滅,宋朝為蒙古所滅.西方人以羅馬自豪,中國人卻崇拜野蠻的蒙古人,令人懷疑究竟是漢族漢化了"少數民族"呢,還是"少數民族"蠻化了漢族.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最開明最光輝的朝代,不僅在經濟,文化,科技上創造了光輝的成就,也是軍事強國.下面妄言評點.
1.對內平亂宋表現最好
宋朝時期發生的農民起義有三百多起,是中國歷史上最多的朝代.在漢唐元明清的帝國時代,農民起義往往一經發起,即成燎原之勢,進而撼動整個帝國的根基.惟獨在宋朝時期,每次起義都只能局限在比較小的地域,時間短則數月,長不過四五年.宋軍隊在對內平亂的表現是中國歷朝之中表現最出色的.
2.對外戰爭"弱宋不弱"
宋朝很不幸,其時恰好處於歷史上的一個小冰河期。按照史書的記載是臨安年年下大雪。這樣在北方的苦寒地帶更不必說,可稱千年不遇的嚴寒期。氣候驟冷迫使無法在北方繼續生存的遼、金、蒙古游牧民族不得不全力向南拓展生存空間,從而造成了對宋的持久的軍事壓力.而且嚴寒的氣候更迫使一直處於鬆散的部落聯盟狀態的游牧民族團結成了組織化的軍事體制國家.它的特徵是"非部落化",在軍事上保留歐亞大草原騎馬民族的兇悍,但其轄地卻囊括文明地區的邊緣,統治大量的定居臣民和市鎮,因此在政教上又得採用文明制度和意識形態,遂兼有兩者之長。其戰鬥力和生命力遠非漢時匈奴和唐時突厥可比.
後世往往以現代戰爭的觀點來看古代戰爭.以宋朝舉國上百萬的軍隊不能征服外族而批其懦弱無能.焉知古代戰爭人力優勢只能次第鋪開,並不能如現代戰爭般傾全國之力於一擊.宋國軍隊最多時上百萬,能調到邊境的最多也只有一半.更何況往往要分兵抵禦兩個以上外族的作戰.以宋夏戰爭為例,與西夏的百年戰爭時期,宋國均處以兩面作戰的境地.宋國兵力最高峰時,北宋調集到西北邊境上的禁軍達二十萬人,而西北各州郡的鄉兵和廂兵總計也大約二十萬.而西夏軍隊在元旱建國時期已達50萬人。西夏每次會戰均能出動至少十萬的軍隊,後期會戰更是每次動員號稱30萬--80萬的軍隊進攻.
後世指責"弱宋",不能忽視這樣的事實.宋朝是中國歷代步兵裝備最好的朝代,宋朝是抗擊蒙古軍隊最久的國家.宋朝水師是世界最強的水師.宋朝的軍隊是中國歷代最忠誠的軍隊(崖山海戰時,南宋大勢已去,仍有二十萬軍民跟隨幼帝,十多萬軍民戰敗殉國).宋朝面對的金國是當時世界經濟總量第二的強國.宋朝的釣魚城之戰改變了世界形勢.
宋朝的軍事致命弱點在於馬匹的缺乏.自從中唐失去西北產馬地之後,唐宋軍隊編制逐漸轉為步軍為主.宋朝馬匹多為貿易得來,「計一騎之費,可贍步軍五人」.而岳飛之所以最受百姓愛戴,正因為其建立了一支強大的騎兵隊伍(在戰斗中繳獲大量馬匹),岳家軍可以與金軍主力騎兵硬碰硬決戰勝之,而不是困守孤城聽任金兵掠擄民眾.
❼ 什麼是商事立法體例
有代表性的商法立法體例有三:大陸法系的商法典形式;英美法系的商事習慣法、判例法與商事成文法並存的形式;中國的商事單行立法的形式,如公司法、海商法、票據法等。
❽ 《宋刑統》與《唐律疏義》的區別是什麼
1、刑罰制度不同。在刑罰制度上,《宋刑統》創制了「折杖法」,即用決杖來代替《唐律疏義》中的笞、杖、徒、流這些刑罰。
2、民商事法律制度不同。《宋刑統》中的「戶絕資產」門、「死商錢物」門、「典賣指當論競物業」門、「婚田入務」門,都是唐律中未有規定,予以新增的。
3、內容側重點不同。《宋刑統》的內容側重於刑事法律、民法等,《唐律疏義》側重於禮教與法治的的結合,帶有濃厚的封建等級色彩。
(8)宋代商事立法擴展閱讀:
《宋刑統》是宋代的基本法典,即《宋建隆詳定刑統》。宋朝初年沿用後周《顯德刑統》,後因其「科條浩繁,或有未明」,詔令竇儀等人重新修訂。
建隆四年(963年)完成,刊版印刷,頒行全國:《宋刑統》在體例上模仿了唐末《大中刑律統類》和後周《顯德刑律統類》,採取律敕並重,令格式合編的體例。
是秦漢隋唐以來法典編制體例上的一大變化,《宋刑統》從《顯德刑統》中刪除令式宣敕一百零九條,重新恢復原《唐律疏議》的律疏全文,並在此基礎上,擴展了很多內容。
但原篇首回顧歷史沿革的文字仍刪去不錄,《宋刑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刊版印刷的法律。
❾ 商事法的基本原則
商事法的基本原則,是反映一國商事法律的基本宗旨,對於商事關系具有普遍性適用意義或司法指導意義,對於統一的商法規則體系具有統領作用的某些基本法律規則。這些基本原則不但是商事立法的靈魂,而且對商事審判同樣具有重要指導作用,並且也是進行司法解釋的基本依據。無論是在民商分立模式下的商法中,還是在民商合一制國家的實質商法中,都存在著貫穿商法規范始終的一些基本的原則。這些基本原則主要包括規制商人因素的基本原則和規制商行為因素的基本原則兩大類,其功能是為了保障各類商事法律關系基本要素的穩定性和統一性,以及保護商事交易公平、迅捷完成和實現效率與安全的要求。商法的基本原則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
(1)提倡和保護正當的商業活動,允許通過合法經商獲取利潤。
(2)恪守商業道德。即買賣公平、誠實、等價交換,禁止弄虛作假、投機取巧、抬高市價、欺行霸市。
(3)禁吃重利飛放高利貸或變相的放債取利。
(4)一切交易必須成立契約,契約雙方必須踐約,不得單方面撕毀合同。
(5)一切債務必須按期清償。借貸必須履行手續,寫清債券、證人和償還日期。
(6)禁售未成熟的果實和以黃易青,禁售豬肉、死肉和含有酒精的飲料,禁售偶像、占卜品。
(7)作為宗教活動基金的義地、義產(即瓦克夫),禁止出售、轉讓和交易。
(8)商業收益必須按規定交納天課。
❿ 宋朝立法的主要特點是什麼
宋代是中國古代發展歷史上值得永遠銘記的時代。宋代在經濟、政治、文化、科技等方面都比前朝有長足的發展和顯著的變化。河南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博士楊高凡認為,宋代不僅在政治、經濟方面得到發展,法制建設也表現出與其經濟、政治、文化相適應的時代特色。調整商品經濟關系,維護私有權益的經濟立法和民事立法更加詳密完備,具有無與倫比的時代特徵。
宋代是一個商品經濟高速發展、私有制佔主導地位的封建王朝。這一時期,不僅讓人們的義利觀念和私有權觀念發生變化,也促進了民事法律關系的發展,使以維護私有權為主要內容的民事法律規范更加完備。因而,民法成為宋代法律內容中最豐富,最能反映宋代法律特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首先是民事權利主體的變化。在租佃制、僱傭制盛行的宋代,不僅官戶、地主、平民依法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資格,就是唐代的「賤民」,即宋代的客戶、工匠、機戶乃至私家僱傭的人力和女使等,在宋代亦成為國家的編戶齊民,依法享有權利主體的資格,這些「賤民」法律地位的提高,是宋代民事法律體系、關系變化的重要表現。另外,宋代出現的義庄、祭田、學田及寺院等都有獨立的財產、完備的管理制度,是受到法律保護的社會團體。在法律上,它們具有財團法人和綜合法人的性質。
第二是物權法的詳備。宋代是一個私有制高度發展,所有權觀念深化的朝代,所以調整物權關系、維護私有權利益的法律也相當詳備。盡管宋代沒有現代概念上的動產與不動產的明顯區別,但在內容上已有財物與產業之分,無論是私財還是官物,私產還是公業,都是法律積極維護的對象。宋代法律對動產物權的原始取得(先佔、遺失物、漂流物的揀獲、埋藏物的發現等)和繼承取得(買賣、贈與、繼承等)及添附物的處理等都作了詳細的規定。對以動產物權作為借貸擔保的質、當、典押等亦有明確的立法。凡私自移走支配他人所有財物,在刑法上則構成了盜竊罪,並規定了嚴厲的處罰。此外,宋代法律對以田宅為主要內容的不動產所有權的取得、使用、收益和處分的規定更加詳密。
由於宋代統治者對土地的佔用、開墾、典賣採取了自由放任的政策,為土地所有權的取得帶來了新的特點。在商業資本,高利貸資本的沖擊下,土地以商品形式進入流通領域,使土地所有權的轉移相當頻繁,買賣成為取得土地所有權的主要途徑。宋代租佃制、典賣制的盛行,又使土地的佔有權、使用權、收益權開始分離,宋代法律不僅承認這種分離的合法性,亦允許佔有權、使用權獨立有償轉移,並受到法律的保護。永佃權在宋代土地所有權中是一種強有力的物產權,既可以世代相承,亦可以典押轉讓使用權和收益權。宋代物權法的內容十分豐富,對維護國家、集體和個人權益起了積極作用。
第三是債權法的發展和契約關系的發達。債是指特定當事人之間請求特定行為的民事法律關系。宋代商品經濟發展,商品交換關系復雜化,在買賣、借貸、典當、租佃等契約關系中,因侵權行為、不當得利 、無因管理等法律事實,產生了人與人之間的債權、債務關系。為維護債權人的利益,宋代在法律中對債的發生、債的履行、債的擔保、債的免責、債的強制效力及債權人的權利、債務人的義務都作了詳細規定,以至於出現了「違契不償,官為理索」的說法,以維護債權人的利益。在契約關系方面,宋代的契約作為商品交換關系的法律形式,是為適應私有制和商品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而發展起來的,是維護所有權利益的重要法定依據。宋代的契約種類繁多,主要有買賣契約、借貸契約、典押契約、租佃契約,但無論哪類契約,凡經官府印押,交納契稅的,官府都承認其法律效力。為了維護所有權人的利益,宋代法律對契約的訂立、履行、變更、解除、擔保責任、時效、損害賠償等都作了嚴格規定,明確了立約雙方的權利和義務。
第四是婦女在婚姻家庭關系中權利的擴大。宋代商品經濟發展,婦女的社會性勞動進一步增強。婦女經濟地位的變化帶動了婦女在婚姻家庭中地位的變化。在婚姻關系中,宋代婦女的法定離婚權沖破了「七出」「義絕」的范圍,離婚的主動權有了明顯增大。隨著人們對婦女貞節觀認識的變化,社會各階層對婦女的再嫁表現出積極的支持態度。在法律上表現為維護婦女再婚自由權的立法相應增多。宋代規定,寡妻既可以另適,也可以招來接腳夫,婦女再嫁在宋代已成為一個普遍的社會現象。在家庭關系中,特別是夫亡妻在的家庭中,法律確定了寡妻的戶主權,在戶絕家庭中,寡婦依法享有立繼權和代位繼承的權利。因此,宋代婦女在婚姻家庭中地位的變化,也是宋代法律變化的重要表現。同時,宋代在財產繼承法等方面的制度也非常完備,這反映了宋代對私有權維護的深化程度和法制特色。
宋代在完善法律制度的同時,重視程序建設也成為其訴訟法的時代特色。訴訟法是保證實體法正確實現的程序法,依據案件的性質,訴訟法又分為刑事訴訟和民事訴訟。宋代的法典和前代一樣不僅實體法和程序法不分,刑訴法和民訴法也不分。其司法機構設置、訴訟活動原則、訴訟程序、審理方式、判決方法等雖多借鑒唐代的制度,但以程序制約司法權的濫用是其突出的特徵。在宋代,隨著中央集權的加強,君權的強化,表現在司法上是皇帝越來越廣泛行使審判權,當時的審刑院就成為皇帝審斷案件的顧問機關。宋代中央的中書、樞密、三司等行政機關直接干預司法審判活動。在地方,強調州縣行政長官必須親自審問案件,既加重了他們的司法責任,也擴大了他們的司法權力。這都是皇帝加強對司法權控制的表現,也是宋代司法中的一個重要特點。
制度正義是宋代刑事審判最突出的亮點。為了保證實體法的有效實施,宋代構建了完備的審判、復核、監督檢查機構體系,規定了詳細的起訴形式,建立了收集、辨別、運用證據的制度。為防止司法官吏在審判活動中濫用職權、徇私舞弊等造成刑獄冤濫,從制度層面對審判權進行了限制。首先是確定了「鞫讞分司」體制,使審理權與判決權分離;其次是規定了「長官躬親」制,以防司法審判中的吏奸之弊;其三是推行「親嫌迴避」制,以保證審判的公正;其四是確立了「據狀勘鞫」制,以防狀外別生奸獄;其五是限制濫施刑訊,防止冤案滋生。在司法制度中,審判程序規定的尤為嚴密。從刑案現場勘驗、取證、審訊到結案,都規定了嚴格的程序和標准,防止官吏在各個環節中借機生奸。在審理結案之後,檢法議刑之前,創立了必須的錄問程序,即對徒刑以上大案,另外安排官員提審錄問案犯,進一步核查犯罪事實,以防審理中的差誤,這是其他朝代審判中沒有的程序。錄問無枉錯之後,由檢法官根據案情檢出適用法條,這就將定罪量刑限制在法律范圍之內。其後則由幕職官根據案情和法條草擬初判意見,交由通判及幕職官集體審核簽押後,呈知州定判。如此嚴密的審理和判決程序,在中國法律史上獨樹一幟。試圖通過制度正義實現法律正義,也是宋代法律建設趨向文明的突出表現。
在宋代,隨著民事權利主體的擴大,有關民事訴訟的法律也更加完備和具體。宋代不僅明確規定了受理民訴的「務限」,案件「結絕」的時限,審結後官府給予當事人「斷由」,而且對民事訴訟審理不當的案件准許當事人上訴。更值得一提的是,南宋初為了寬恤民力、恢復生產、鉗制官吏違法害民,廣開越訴法,這不僅豐富了宋代民事訴訟法的內容,擴大了民事訴訟權,也彰顯了宋代民事訴訟法的發達。
中國古代的司法中,既沒有律師也沒有辯護制度,百姓的訴訟全憑官吏決斷,被冤之民無法得到法律幫助。至宋代,由於人們私有權觀念的深化,人身權利相對擴大,要求運用法律維護自身權益的願望日漸強烈。基於社會的需要,在江南民間產生了「教引訟理」「教授辭訟文書」的訟學。同時也出現了專門指教詞訟、替人辯理為業的訟師和以佣筆為業的寫狀代書人。訟學的產生,訟師和佣筆代書人的出現,是中國封建訴訟史上的一個重大變化,也反映出宋代訴訟活動十分活躍。
同時,為維護國家經濟利益,宋代雖然沒有現代意義上的經濟法,但隨著商品經濟發展、中央集權制度加強,調整經濟關系,維護國家利益方面的法律內容相當豐富:如商事法、專利法、礦冶法、財政法、稅收法、錢法、鈔法等,宋代經濟立法盡管是為了維護國家利益,但也是宋代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對促進商品經濟發展產生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總觀宋代的法制建設,不僅規范詳備,內容豐富,亦表現了突出的時代特點。民事法規和經濟法規完善表現出宋代私有權的發展和商品經濟的發達;從訴訟法的完備和民間訟學的產生表現出宋人對程序法的重視。可以說,宋代法制在法的階級性和社會性兩方面表現十分突出。宋代法制雖有因襲舊制的方面,但也有自己鮮明的時代特點,在中國封建法律史上仍然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