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道德
⑴ 有關利益與道德統一的名言有哪些
1、真理和美德是藝術的兩個密友。你要當作家,當批評家嗎?請首先做一個有德行的人。——狄德羅
2、在世界上一切道德品質之中,善良的本性是最需要的。——羅素
3、優良的品性是真正的財富,而襯顯這品性的是良好的教養。——洛克
4、應該熱心地致力於照道德行事,而不要空談道德。——德謨克利特
5、因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縱然使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處。——陶行知
6、意志來自道德感和自身利益這兩個因素。——林肯
7、一種美德的幼芽蓓蕾,這是最寶貴的美德,是一切道德之母,這就是謙遜;有了這種美德我們會其樂無窮。——加爾多斯
8、一種美德的幼芽、蓓蕾,這是最寶貴的美德,是一切道德之母,這就是謙遜;有了這種美德我們會其樂無窮。——加爾多斯
9、一個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這點精神,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毛澤東
10、養成他們有耐勞作的體力,純潔高尚的道德,廣博自由能容納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沒的力量。——魯迅
11、我所謂共和國里的美德,是指愛祖國也就是愛平等而言。這並不是一種道德上的美德,也不是一種基督教的美德,而是政治上的美德。——孟德斯鳩
12、我深信只有有道德的公民才能向自己的祖國致以可被接受的敬禮。——盧梭
13、問心的道德勝於問理的道德,所以情感的生活勝於理智的生活。——朱光潛
14、同情是一切道德中最高的美德。——培根
15、順境的美德是節制,逆境的美德是堅忍,這後一種是較為偉大的德行。——培根
⑵ 在當今社會上到底是道德重要還是利益重要
說到道德問題,現在的人為了利益簡直把他個人的道德完全放到腦後去了。都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就是說利益和道德都是需要的,不要只顧利益做了傷天害理的事情肯定不可以的。在不違背道德的情況下所得的利息才是真正的利益,才對得起良心。在我個人看來,道德是必須要的,一個人道德都沒有了那就不是一個正常的人。所以我覺得還是道德比利益重要。
⑶ 道德與利益是怎樣的關系
道德與利益並不是完全對立的,有時是統一的。
在一些國家通過立法實現了倫理的制度化。日本的法律就規定:如果有人拾到東西歸還失主,無論失物是金錢還是物品,失主須按照失物價值的5%至20%支付酬報。如果不支付這筆酬金,就無法領回失物。當然,如果拾物者可以不接受酬金,但如果接受了也是應該的,任何人都不應說他貪心,這只是他平衡了道德與利益的關系。這樣的規定會鼓勵更多的人行善,同樣也讓人們學會先義後利,學會感恩,學會細心。
當然,我們不能見利忘義,應該正確看待和處理道德與利益的關系。「焦點訪談」一則報道說,有年輕人在一家醫療美容診所花了一萬多元做了增高手術後,不僅沒有達到診所承諾增加的高度,連正常的走路也成了問題。像這樣見利忘義的事情在現在的社會中幾乎成了常事,38元一隻的青島大蝦,「天價魚」,3。8萬元一次的理發店。此之謂失其本心,他們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惜損害顧客的利益,最終得到應有的懲罰。
75歲老人沈兆驊,先後資助了13位貧困學子,後來老人生病了,被資助的學生不是境況不好無力照料老人,就是因為資助中斷而再不跟老人聯系。在現在的社會中,又有多少人能像老人這樣呢,而像學生這樣見利忘義的卻不少。人們總說這個社會很現實,確實,在利益面前什麼都願意,沒有了利益就形如路人,他們曲解了道德和利益的關系。在現在,社會更多需要的是像老人一樣的人。更需要的是懂得處理道德與利益的關系,做好事應該抱著不求回報的想法,事後就算得到回報也是心安理得的。
人生路漫漫,你或許會不經意地幫助了別人,也許在你的眼裡這只是舉手之勞,但是在他人的眼裡卻是天大的恩情。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或許他們會在茫茫人海中苦苦尋覓,想盡千萬百計來報答你,彌補心中的那份愧疚。既然你已幫助了他們,何不再幫一次,完成他們的心願呢?那就坦然接受他們對你的報答吧。
⑷ 「利益與道德共存」的素材有哪些
1、孟子所說:「二者不可得兼,捨身而取義也」,那是指當二者一定發生沖突的時回候,但是答孟子並沒有說「二者總是沖突,捨生取義者也」。
2、《論語·泰伯篇》:「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3、《燈小平文選》:搞社會主義一定要使生產力提高,貧窮不是社會主義。
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敗,因為明天會再來。
如果你失去了金錢,你不算失敗,因為人生的價值不在錢袋。
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是徹徹底底的失敗,因為你已經失去了做人的真諦。 文明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個人道德完善,一是維護公眾利益、公共秩序。
⑸ 利益及道德的定義還有兩者有什麼關系
(一 )利益的概念
⑴利益就是好處,或者說就是某種需要或願望的滿足。
⑵利益的分類
⒈由於利益存在於不同領域而有物質利益、政治利益、精神三種利益之分。
⒉從計算角度不同來劃分,利益可分為:多數利益與少數利益;長遠利益與眼前利益;整體利益與局部利益。
⒊從利益主體不同而有個人、群體和社會三種利益之分。
⒋另外,還可以將利益劃分為:合法利益和非法利益。
(二) 什麼是道德
道德(moral)是一種社會現象,屬於社會的上層建築。人不能離開群體而孤立地生活。一個人生活在社會中,其行動必須顧及別人或自己所屬群體的利益,否則就會引起糾紛或沖突。早在原始社會中,人們為了維護部落成員的共同利益,協調彼此的關系,就產生了一些約定俗成的、調節各人行為的准則。遵守這些准則,便稱之為善,就會受到輿論的贊許或使個人感到心安理得;否則,便稱之為惡,就會受到眾人的譴責或使個人感到內疚而力求改正。這些由輿論力量與人們的「良心」所支持的行為規范及其施行的總和,就是道德。道德規范(moralnorm)是一種分辨善惡的尺度,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隨著社會經濟基礎的改變而改變。自從社會出現了對立的階級,道德就成了各階級內部協調關系和維護本階級利益的手段。在階級社會中,各階級對於善與惡往往有各自的標准與看法,除了公德外,道德從總體上說也就有了階級性,而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道德也總是統治階級的道德。在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社會里,盡管舊道德並沒有完全退出歷史舞台、還有一些影響,但占統治地位的是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工人階級的道德。在工人階級看來,凡是有利於人類徹底解放事業的行為都是善行;凡是損害廣大人民利益的行為都是惡行。工人階級的道德正是我國現在所提倡的道德,這是用來維護社會的安定團結、推動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促進社會走向共產主義的道德,所以也叫社會主義的或共產主義的道德。
((三 ))道德 與利益的關系 http://www.gjmy.com/gjmywz/paper/paper_econ/200601/7853.html
⑹ 在利益和道德面前,你是會咋樣抉擇
我會選擇道德,因為做人必須要有底線,不能為了利益而做出不道德的事。
⑺ 理智看待利益與道德
道德與利益是相抄輔相成的,只有在道德與利益兼並的的條件下才能發揮他們最大的功效。社會公德是每個人應該遵守的道德是人們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遵守社會道德能讓社會更加和諧更加美好,合法的取得個人利益而不超過道德底線才可以說道德
⑻ 如何正確看待道德與利益的例子
林回棄千金之璧,負赤子而趨--------道德優於利益
魯國之法,魯人為人臣妾於諸侯,有能贖之者,取金於府.子貢贖魯人於諸侯而讓其金.孔子曰:「賜失之矣!夫聖人之舉事,可以移風易俗,而教導可施於百姓,非獨適己之行也.今魯國富者寡而貧者多,取其金則無損於行,不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魯人必多拯溺者矣.」——呂氏春秋.察微篇----------------做好事要求適當利益,讓更多人做好事,利益道德並重。
以上兩個事例得出:危急時刻,道德重於利益;正常情況下,應該利益道德並重(有利於更多的人做好事)
⑼ 利益與道德含義
利益是指人類用來滿足自身慾望的一系列物質、精神需求的產品,某種程度上回來說,答包括:金錢、權勢、色慾、榮譽、名氣、國家地位、領土、主權乃至於幫助他人所帶來的快感,但凡是能滿足人類慾望的事物,均可稱為利益
道德,指衡量行為正當的觀念標准,是指一定社會調整人們之間以及個人和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不同的對錯標準是特定生產能力、生產關系和生活形態下自然形成的。
⑽ 為什麼說利益是道德的基礎
一般說來,道德是調節人與人關系的一種特殊的行為規范的總和」。我們可以這樣認為,道德是人們在社會中生活實踐中,根據人與人之間的實際關系的內在要求而形成的一系列行為規范,以及以此來調節的能夠用善惡標准來評價的,依靠社會輿論、傳統習慣來維持的這一類社會現象。馬克思認為,人是社會的人,人在社會中必然形成了各種各樣復雜的社會關系和倫理道德關系。人形成的社會關系是基於利益(包括經濟利益和非經濟利益)行成的,所以說利益是道德的基礎。這句話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裡面的一句話,上面有比較完整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