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道德論文
❶ 以道德為話題的議論文(一千五百字)
以道德為題的作文
外貌美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心靈的美;華麗的外衣並不是真正的美,道德才是最純朴的美。
美在於心靈。一個人如果沒有道德,就如一個人沒有了靈魂,他心中只有仇恨,生活從此而改變;一個人如果擁有了道德,就擁有了一切,關愛、溫暖、快樂……生活因此而更加完美;人生就如一顆寶石,如果用道德鑲邊,就會更加燦爛奪目,光彩耀人。
在班裡發生了這樣一件事:在其中測試那天,我們都被緊張的氣氛淹沒著,空氣也凝固起來,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第二場考英語時,監考老師發現自己坐的凳子上不知誰吐了痰。是誰?這個同學失去了最純朴的美——道德,他丟失了一切。也許他沒在乎這件小事,隨意的,可從這件小事中卻反映出了大道德。他不單單毀壞了自己,也丟失了一顆無價珍珠——道德。
美在於心靈。道德在人生旅途中是至關重要的:人生就像是一隻船,道德便是船槳,只要擁有道德的人,船就會有前進動力,一步步到達成功的彼岸,到達人生的最巔峰;如果一個人沒有了道德,船也就沒有了前進的動力,慢慢地往後滑,越滑越快,最終回到原點,這個人的一生就沒有任何意義、任何價值,彷徨一世,暗淡而平靜,溫飽而平庸;如果我們要想成功,就要有奮斗目標,就好好拿穩這塊無價寶石,掌好這只船槳,不應該隨意虛擲,稍不留神它就離你而去,但重新找到它卻很難,就如大海撈針。
有這樣一位60多歲的農場主,他種了600多公頃土地,盡管平時非常忙碌,但他堅持參加贊助青少年眼疾患者協會。除了每年捐款100美元外,還參加義務募捐活動,收入用來為青少年治療眼玻「人們最大的快樂來自於對別人的幫助。」這位老人既快樂了自己,也快樂了別人,這也是一種偉大的精神,更是一筆無法比擬的財富。擁有道德是快樂的,是美好的。
小行為,大道德。的確,從一個人的言行舉止就能看出這個人的品質、思想如何,他是怎樣一個人。講道德是一種美,最純朴的美,它會給我們人生添加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我們每一個人都想完美,道德就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環,擁有道德眼前一片晴空;從生活的小事做起,從身邊的點滴做起,你會快樂一生,終身受用。
我聽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名店錄取員工,又許多大學生都來應聘,卻意義淘汰了。當輪到一名沒有大學生文化高、學歷偏低的年輕人時,他看到地面上有許多廢紙,便順手拿起扔進垃圾桶里。然而,正是因為這看似平凡的舉動是他被錄取,其他大學生看不起這小事,把道德遠遠拋在了一邊。從中我們看到了道德有時也會使你邁向成功的大門。看一個人並不是看他取得了什麼,而是看他品質如何、道德如何,這樣的人才會成功,如果再有文化與知識,沒有道德的支撐也是沒有用的。
永遠記住:美在於心靈,道德才是最純朴的美。
❷ 怎樣寫好一篇論文,關於社會道德的,3000字左右
論文的格式跟議論文差不多,就是多了兩個:關鍵詞,摘要。關鍵在你的論點,然後什麼論證你的論點,你的論文內容需戰國時期"公","私"由人指向社會觀念的拓展
甲骨文中已有"公"字,其義僅指"先公"或地名,"私"字則未見.西周時期的"公"的使用逐漸廣泛,從人指而擴展到屬於公的物指和事指,並開始發展為有政治公共性含義的抽象概念.
所謂人指,即人的身份和個人.公是高級爵名,五等爵之首就是"公"(天子是否是爵名,有爭論,這里不論).同時又是最高的官階,《易·小過》:"公弋取彼在穴."王弼注:"公者,臣之極也."有些小官也冠以"公",如"公路","公行"等,是為公侯服務的小官."公"指個人則是以官爵稱人,如周公,召公 ,魯公等等.
物指是說屬於"公"的各種事物,這類的名稱頗雜,如"公族","公邑","公田","公廷","公堂","公所","公甸"等等.
事指是指與"公"相關的事情,行為,社會關系等.如"公事",《詩·召南·小星》:"肅肅宵征,夙夜在公."此處的"公"字即指"公事".《詩·召南·羔羊》:"退而自公,委蛇委蛇."此處的"公"指朝廷,國家,細究,也還有公侯的含義.
"私"在西周是一個表示身份,所有與個人情性的概念.
作為身份,指與"公"相對的人,可以是貴族,如卿大夫,大凡說到"私家",即指這些人;也可以是底層的一般人,如私屬,僕役.《詩·大東》說:"私人之子,百僚是試."《詩·嵩高》:"王命傅御,遷其私人."毛注:"私人,私家人也."孔穎達疏:卿大夫"稱其家臣為私人".
"私"的另一含義是"屬於己"之謂.《詩·大田》:"雨我公田,遂及我私."這里的"私"指"私田".《詩·七月》:"言私其,獻於公."《周禮·夏官·大司馬》載打獵的收獲,"大獸公之,小獸私之".此處的"公","私"都是名詞作動詞用,即"公有","私有".
私又指私情,私恩.《詩·小雅·楚茨》:"諸父兄弟,備言燕私."毛注:"燕而盡其私恩."
西周時期的公,私基本是社會身份為主,大體在具象范圍內,到春秋戰國時期"公","私"的含義像連續乘方一樣大擴張.
先說"公".
就人的社會身份而言,"公"已從西周時期貴族的專稱普及於社會.上層的諸侯貴族可泛稱"公","王公","公侯","公卿","公大夫"等.中下級官僚的官名與爵位帶"公"字的也多多,如"縣公","公吏","公乘","公士"等;國家的編戶民稱為"公民","公徒"等;一般家庭的家長可稱之為"家公",妻子稱丈夫為"公",子稱父為"公",人與人之間的敬稱可稱之為"公".
在社會事物上與"公"相連的詞彙遍及各個方面.大致說來又可分為三種情況:一是與公侯主體相關的事物,如"公家","公室","公門","公宮","公所","公館","公國","公財","公邑","公社","公席"等;二是與公侯有關聯的國家,朝廷事物,如"公法","公舉","公事", "公倉","公貨","公馬","公幣","公錢"等;三是社會公共事物,如 "公壤","公作","公器"等等.
這個時期最有新意的是由"公"字為核心組成的一系列社會價值和道德概念,諸如"至公","奉公","為公","徇公","用公","貴公","公道","公正","公直","公平","公心","公識","公理","公義","公信","公審","公察","公議","公是","公忠","公利","公功","公患","公過","公然"等等.
與"公"的含義擴張的同時,以"私"為核心的片語也同樣成系列地被創造出來.諸如:
與"公家"相對的有:"私家","私門","私館","私自","私利","私財","私藏","私屬","私卒","私族"等.
表達個人情慾的如:"私慾","私心","私意","私好","私情"等.
表達個人道德與行為的如:"私善","私德","私廉","私恩","私惠","私道","私義","私榮","私為","私勞", "私怨", "行私","私行","私事","私求"等.
表達個人政治行為的如:"私奸","奸私","私黨","私人之黨","私朝","私威","私曲","私交","私請"等.
表達個人認識的如:"私言","私視","私聽","私智","私慮","私議","私意", "私名", "私詞","私術"等.
以公,私為核心組成的片語,其內容覆蓋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說明公,私的極端重要. 要查閱一些關於秦國的資料了,否則你很難寫出漂亮的論文。
❸ 關於社會公德的議論文
我找了好多處,,沒有合並就全給你了,,你自己加工加工吧
人之立身,所貴者在德。在我們當今以德治國、依法治國的形勢下,發揚助人為樂,扶貧助困,愛護公物,保護環境的社會公德更是每個公民義不容辭的責任。
但是在高度發達的現在社會里,不注重社會公德的人卻比比皆是。在一些景區,很多遊人都嫌麻煩,隨手把垃圾丟在地上;一些居民區的居民們習慣地將垃圾棄在馬路旁,他們想反正有清潔工打掃,又何必多此一舉呢!假如,社會中的每個人都抱著這樣的態度,那麼我們的社會還能美好嗎?我們還能在這樣的社會里生活嗎?還記得這么一個事實:有一個城市的一個負責某條街道的清潔工生病請假了三天,結果,街道旁,;垃圾堆積如山,發出陣陣臭氣!這可真叫我們心寒。我想只要每人都能自覺那麼一點,我們就會擁有整潔的環境,也可呼吸到新鮮的空氣,而不是污濁的空氣,臭臭的垃圾。
如果每一個企業如果都能改善廢水處理和廢氣污染,他們就不僅會獲得大家的信任,而且產品也暢銷。如果發揚社會公德已蔚然成風,我們的祖國定會是人們互幫互助,生活美滿幸福,環境整潔清新,風景優美怡人的國家。
從現在開始,大家彎下腰撿一點垃圾,伸出手幫助一下弱小,只要發揮這么一點公德心,我們的明天定會更美好
清晨,人們在這呼嘯的寒風的急促催使下,經不住那急切探鄉的深情的呼喚,在這天寒地凍的日子裡,車站里熙熙攘攘地擠滿了一個個回鄉心切的叔叔阿姨,一顆顆火熱的赤子之心在任何一處角落都無時無刻不在強烈地跳動著。而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在「母子上車處」的地方竟出現了一道令人目瞪口呆的獨特風景。
幾位身強力壯、滿臉清閑的大男人有「規矩」地站在「母子上車處」,這個顯人耳目、清晰可見的牌子下,有的悠閑地閉目養神,有的則慌張地漠視前方。而真正的主人——婦女與小孩則如被遺棄的小貓,雙腳像套了鉛似的,立在牌子外邊喝著西北風,心中的怒氣,委屈之火在明亮的眼睛中燃燒;手中的嬰兒則眼睛紅腫,眼眶飽和的眼淚,有如夏天早晨花瓣上的露珠,那麼輕輕一碰就會掉下來似的。那幾位「文盲」卻仍舊視而不見、置之不理,任賃虛偽與公德心在心海「搏鬥」,任憑憤怒、無奈的目光如魔鬼纏綿身似的,攪得自己心神不寧!
難道這些青年真的是目不識丁、以這幾個大字「素不相識」?顯而易見,他們各個身穿豐厚的外袍,腳套華貴、名牌的皮鞋,一看一定是博學多才的達官貴人。而那對母子,卻衣著單薄,冷得鼻青臉腫、面紅耳赤……然而,這些假文盲卻對那極為醒目的站牌視若無睹,對那名副其實的母子不聞不問?要知道,他們不僅占據了這個小小的位置,同時也抹黑了自己的公德心呀!
常言道:「勿以惡小而為之。」社會上,有多少人戴著「假文盲」的頭號到處逍遙法外、胡作非為。這種行為則數不勝數,瞧!那刻著「愛護花草、人人有現」的牌子下為何是一枝枝被折斷了的枯草?那「保護環境」這幾個金燦燦的大字下,為何是一堆發臭的紙屑?那……難道這就是中國人的公德心嗎?再想想,社會上那些有錢人,仗著位高權重,就高高在上,一臉「安閑」如「鄙夷」,而無錢人,則要滿天大汗吶喊?因為有錢,就可傲慢無禮、目中無人?要知道,「一屋不掃,可以掃天下?」
寒風如千萬根鋼針般刺骨,使人感到一陣陣冷清。此時的我,盼望下一場大雨,去沖醒人們的腦海,同時沖來社會的新道德、新風尚,迎來人們的公德心。我堅信「大雨」一定會來的!
回答人的補充 2009-10-08 15:52 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發展和社會主義法制制度的逐步建立及完善,社會對個人的要求越來越高,法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依法辦事,已成為人們的共同信念。一個國家的法律體制完善與否也日益成為衡量這個國家現代化程度高低的標志。我國法律法規也日趨完善,只要留意不難發現我們身邊無處不存在法律的氣息。《未成年人保護法》、《教育法》、《教師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現代社會是一個法制社會,作為一名青少年要學習法律知識,學法才能知法,知法才能守法,知法才能用法,知法才能護法,只有全體人民的法制意識加強了,才能實行依法治國,我們的國家才能不斷強大。
然而,根據管家有關數據表明:我國青少年犯罪率呈大幅度增長趨勢,可見增強法律意識、提高法制觀念對我們來說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青少年違法犯罪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法律意識淡薄、受社會不良習氣的影響。比如在社會不講社會公德,惹事生非、打架斗毆、偷竊敲詐。在學校不遵守中學生守則、違反校紀校規。這些青少年學生雖然也知道自己所作所為是違法違紀的,但他們無法真心地體會到事態的嚴重性。因此校園中違紀的現象屢見不鮮。有的同學認為違紀與違法是兩碼事,違反校規校紀大不了被老師批評,沒什麼大不了的,殊不知習慣成自然,違紀就會逐步成違法,以後到社會就有可能作為法的事。有的同學認為如今是追求個性化的社會,如果被學校這個規那個矩束縛,不利於自己發展,作了違紀的事才能體現自己的瀟灑,但是,設想一下,如果學校沒有了校規校紀,那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如何保障?一個從小沒有遵紀守法的意識與習慣的人,長大了很難說他能成為一個守法的公民。
有人說「掌握電子計算機應用技術是跨入21世紀的名片,而具備法律知識和法制觀念才是跨入21世紀的通行證」。我國社會主義法律是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共同意志的體現,是促進生產力發展,實現人民民主專政的工具,它的根本任務是保障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現。公民的生活離不開法律,學法才能明確哪些是可以做或必須做的,哪些是不該做或禁止做的,用法律來規范自己的行為,維護自身和他人的合法權益。
青少年學習法律知識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是四化建設的生力軍。青少年學法、知法、守法的狀況如何對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關系極大,青少年要通過學習法律知識,接受法制教育逐步把自己培養成四有新人。
青少年學習法律知識是自身健康成長的需要。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是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廣大青少年都想成為有用之才,而要成才首先必須健康的成長。由於青少年年齡小,閱歷淺,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易受不良風氣的影響,青少年容易沖動,特別是當自尊心受到傷害或自己的利益與他人利益發生沖突時,容易失去理智,導致違法犯罪。因此,為了保護青少年健康成長,預防和減少犯罪,就需要對青少年進行正面的法制教育,正確引導、讓他們能懂法、守法、自覺約束自己的言行,養成守法習慣,培養守法意識,提高守法能力。
青少年學習法律知識是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同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的需要。維護合法權益不受侵害,同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是法律賦予公民的權利,要運用好這個權利,只有學法懂法,才能認清和揭露違法犯罪行為。
遵紀守法,學法護法是一種被人們公認的美德。國有國法,家有家規,校有校紀,遵紀是守法的基礎,青少年時代是處在長身體、長知識的黃金時代,我們青少年學生要認真學習《中學生守則》、遵守校紀校規,遵紀守法,嚴以律己,從小事做起,從自己做起,自強、自尊、自重、自愛,爭當一個文明的新時代青少年。
《談社會公德》寫作題材
把社會公德教育作為德育的基礎
工程社會公德是指人類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逐步積累起來的全體社會成員必須共同遵守的、簡單的、最起碼的公共生活准則。它的使命是保護人們的公共生活,防止影響和威協人們公共生活的現象發生。遵守社會公德是我國憲法規定的公民的應盡的義務。學校以育人為根本目的就應當把社會公德教育作為德育的基礎工程,常抓不懈。
對廣大青少年學生進行社會公德教育,要不斷探索和尋求教育的最佳途徑。
採取正面灌輸和自我教育相結合,規范教育與環境教育相結合,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相結合的措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1、正面灌輸和自我教育相結合
對青少年學生進行社會公德教育,首先必須使青少年學生弄清什麼是社會公德,其內容、性質、范圍如何,然後再弄清為什麼要遵守社會公德,怎樣執行社會公德。只有這樣,才能使青少年知道在遵守社會公德方面應該怎樣做,不應該怎樣做。教育上可以採取正面灌輸與自我教育相結合的做法。
首先大力加強對學生尤其是新生的《中學生守則》《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中學生禮儀常規》教育,並制訂了《一日常規》《宿舍文明公約》《班級衛生標准》《衛生區衛生標准》《食堂就餐文明公約》等一系列制度公約,因為這些「守則」「公約」中就包含看社會公德的各個方面,用這些「守則」「公約」來規范學生的行為,其實就是在進行社會公德教育。其次,通過社會公德系列主題班會對學生進行全面、系統的社會公德教育,強調遵守社會公德,做文明學生、文明公民的重要意義,提高學生對社會公德的認識。第三,在政治課教學中,我們把社會公德教育納入教學計劃,把傳授知識同陶冶情操,養成良好的社會公德行為習慣結合起來,不僅豐富了政治課的內容,也從理論上向學生指出了遵守社會公德的必要性。
2、規范教育與環境教育相結合
對青少年學生進行公德教育光靠正面說教,理論灌輸是不夠的,在學校里,教師的表率作用有著無形的教育功能,學校優美環境的營造也對學生起著無形的規范作用,這就要在規范教育的同時,結合環境教育。
教師不僅是科學文化知識的傳播者,同時也是精神文明的傳播者,在學生的眼中,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化身,也是眼前現實中的行動榜樣。因此,我們大力加強教職工的師德教育,使全體教職工具有良好的社會公德素質,在上課、辦公、社交以及日常生活等場合,言語文明,行為端正,熱情關懷學生,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從而德高為范,對學生產生很好的示範性和強烈的感召力。
學校通過加大投入,綠化、美化校園,努力創造優美、雅靜、宜人的育人環境,團委會、少先隊通過組織學生建立以班級為單位的「護綠小組」,積極參與學校的綠化活動,培養學生日覺保護環境的社會公德。優美的自然環境教育,不僅陶冶了學生的性情,凈化學生的心靈,起到於無聲處育桃李的教育功能,而且激發學生強烈的保護環境意識。
3、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相結合
對學生進行社會公德教育,僅靠學校教育這一主陣地是不夠的,家庭、社會這些校外力量不容忽視,因此,學校在社會公德教育上努力調動社會力量開展教育活動。
一是調動家庭力量,?我校以年級為單位,每學年家長學校都要舉辦1-2期的專題學習,通過家長學校促進家長家庭行為優化,以良好的家庭環境影響學生,並通過建立「家庭·學校聯系卡」制度,全面了解學生在家庭里的表現,如孝敬父母、珍惜勞動成果,參加家務勞動等方面的表現,促進學生社會公德的養成。
二是各界參與。我校通過建立「三結合」委員會,邀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同志參與學校管理,調動社會各方面的力量,齊抓共管,共同做好社會公德教育。比如邀請離退休老同志作有關報告,請公檢法系統同志作普法講座,介紹不遵守社會公德的反面教訓,從反面對學生敲響警鍾,等等。
❹ 社會公德 論文750字
社會公德是指人類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逐步積累起來的全體社會成員必須共同遵守的、簡單的、最起碼的公共生活准則。它的使命是保護人們的公共生活,防止影響和威協人們公共生活的現象發生。遵守社會公德是我國憲法規定的公民的應盡的義務。
社會公德是維持社會公共生活正常、有序、健康進行的最基本條件。因此,社會公德是全體公民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應該遵循的行為准則,也是作為公民應有的品德操守。《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用「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二十個字,對社會公德的主要內容和要求作了明確規范。
1、文明禮貌
文明禮貌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是人們在日常人際交往中應當共同遵守的道德准則。在人們的互相交往中,和悅的語氣、親切的稱呼、誠摯的態度等等,是相互尊重、友好的表現。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因此,講文明禮貌能促進人們的團結友愛,是溝通人與人之間情感的道德橋梁。
講文明禮貌是社會文明和個人道德修養的標志之一。人的行為舉止最能反映一個人的道德修養和文明程度。每一個自尊自愛的人都應當把講究個人禮儀當作獲取成功的素質去培養。
2、助人為樂
當一個人身處困境時,大家樂於相助,把別人的困難當作自己的困難,給予熱情和真誠的幫助與關懷,這就是助人為樂。
在現實社會中,每個人都在一定的人際交往中生活,每個社會成員都不能孤立地生存,而在生活中人人都會遇到一些困難、矛盾和問題,都需要別人的關心、愛護,更需要別人的支持、幫助。如果在社會生活中,每個人都能主動關心、幫助他人,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使助人為樂在社會上蔚然成風,那麼,你就能隨時隨地得到他人的幫助,感受到社會的溫暖。從這個意義上講,「助人」也就是「助己」。因此,人人都應該發揚助人為樂的精神,積極主動地愛護他人,幫助他人。
3、愛護公物
公共財物包括一切公共場所的設施,它們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使大家享有各種服務和便利的物質保證。對待公共財物是愛護、保護,還是浪費、破壞,是一個公民有沒有社會主義道德的反映。每個公民都應該自覺遵守社會公德,愛護公共財物。
公共場所的設施有很多,因此,如果每個人都愛護公物的話,那麼國家在這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財力都會有所減少,這樣還會有助於減輕政府的負擔。因此,愛護公物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
4、保護環境
環境問題,是當前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近年來,黃河的長時間斷流,沙塵暴的頻頻發生等一系列環境問題所帶來的危害,使人們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環境和資源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能不能有效地保護環境,關繫到每個公民的生活質量和切身利益,關繫到人們的安居樂業,關繫到我們的子孫後代能否持續發展。保護環境,就是保護我們自己。保護環境不僅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也是社會公德的一項基本要求。
5、遵紀守法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對一個公民來說,是否自覺維護公共場所秩序,紀律觀念、法制意識強不強,體現著他的精神道德風貌。遵紀守法同時也是保護社會健康、有序發展的基礎。
遵紀守法,首先要知法。隨著「三五」、「四五」普法活動的不斷深入,公民的法制意識普遍提高。但是,普法工作還要進行。
在這些社會公德要求的背後,我們看到的,卻是違反社會公德的,甚至是違反法律的現象,如一些人常常出言不遜、惡語傷人,失禮不道歉,無理凶三分,騎車撞倒人後揚長而去,乘車爭先恐後,在公共汽車上見老人或抱小孩的婦女不讓座……這些是不文明,不禮貌的。而在別人身處困境,甚至是生命垂危時,有能力,卻不出手相救,這便沒有做到助人為樂。在公共設施上亂塗亂畫,在公園里折花踏草,這就屬於沒有愛護公物。最普遍的還是亂丟垃圾,破壞環境和浪費的現象。最近出現的多起惡傷兒童事件,嚴重違反了遵紀守法這一規定,並嚴重違反了我國法律,給社會帶來了嚴重危害。如此種種,都在告訴我們,我們做的還不夠,還差很遠。
當然,我們不能只看到這些陰暗面,在這方面,人性的善良在許多人的身上得以體現,我們的小學生在上課下課以及平時見到老師總是問聲「老師好」;汶川地震,西南乾旱,玉樹災難,我們的國人都伸出了援助之手,這些大家有目共睹;大學生志願者在周末去公園等公共場所去擦健身器材,去海邊或是旅遊景點撿垃圾;而生活中違法亂紀的只是少數人,大部分的公民都是遵紀守法的……
社會公德不是一個人的力量所能維護的,它需要我們每個人都時刻銘記在心,並付諸實踐。在日常生活中,從點點滴滴的小事做起,為他人樹立榜樣,並鼓勵他人去做,這樣,一個人帶動一個群體,一個群體帶動一個社會,就這樣發展下去,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會生活在一個更加美好、和諧的社會中。
❺ 求一篇關於社會道德倫理觀的論文,2000字左右
1、伯納德·巴伯《科學與社會秩序》
2、羅素《幸福之路》
3、聶文濤《馴服血糖》
4、皮亞傑《人文科學認識論》
結合新時代榮辱觀。從個人成就感、人生意義、工作的社會意義,來闡述有道德的廣告同樣可以獲得成功。
❻ 有關於道德的論文
關於社會道德冷漠的論文
摘要;當前社會道德出現的冷漠現象,與我們社會處於轉型期的某些特殊性有關,也與一些公眾缺乏社會公德意識有關。要處理好「勇」為和「智」為的關系;嬌正道德冷漠現象,開展全社會愛心培育工作。
對社會而言,道德是保證人們有一個平靜、安寧、愉快、和諧社會環境的必要條件,也是一個社會經濟繁榮、文明健康的必要條件。然而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我們的社會卻出現了一些與社會公德不和諧的東西。
關鍵詞:社會道德冷漠的現狀 道德冷漠原因 理性分析 對策
一.社會道德冷漠的現狀
1.感恩缺失。在現代社會中,人們對於別人給予自己的幫助,越來越不懂感恩。例如現在較為常見的,許多受到資助的學生,對於那些社會各界資助過他們的人,感到十分的理所當然,並沒有一種知恩圖報的心理;大學生對於父母也沒有一種感恩和孝順的意識。
2.助人為樂意識的淡漠。在當今社會中,人們變得越來越冷漠,不再以幫助別人作為一種樂趣或義務。我們不難看到一下幾種狀況:公交車上不讓座,看到老年人過馬路不太會上前幫助,撿到別人遺失的財物不主動歸還等。
3.英雄缺失。現今的社會里人性冷漠,曾經被我們所稱頌的英雄人物也越來越少。現在見義勇為者甚至抓到嫌疑人交給警察,因為怕被犯罪嫌疑人受傷賴上自己,而不願作證,更不願做什麼見義勇為者;老人摔倒在地,路人怕被冤枉上是自己撞到的,而不敢上去摻扶,即使好心人做好事,也要報警備案或是讓多人作證後才敢去幫助老人。社會「凈化」到這種地步,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
4.災難性捐款冷淡。在這幾年中,中國災難不斷,面對災難,我們看到了同胞們團結起來度過難關的信心以及行動。但是,我們也很痛心的看到,面對名人的捐款,許多人沒有看到積極的一面,而是懷疑著是否假捐或是抱怨捐款的金額和其身份地位的不協調。雖然確實有一些假捐事件的發生,但我們不能否定了所有人的愛心。而更多的人則是面對捐款,抱有事不關己的心態,認為自己沒有捐款的責任與義務,而把全部的責任推向政府。以懷疑政府私吞捐款公共款,而不願意伸出援助之手。
5.鄰里冷漠。以前常說「遠親不如近鄰」,「千金買宅,萬金買鄰」,可在高樓林立的都市中,隨著那一道道冰冷的鐵門,鎖住了都市人的心靈,更隔斷了毗鄰而居的歡樂,鄰居之間變成了看似近在咫尺卻又相隔天涯的陌生人。
揚州大學社會發展學院的同學們曾經做過一次隨機調查,結果發現:許多市民手機里存了一百多個號碼,卻沒有一個是鄰居的。
也有很多社會新聞中,報道許多人幾乎不串門,更有甚者,住了幾年都不知道鄰居是誰。
而也正由於鄰里之間的不了解和不理解,生活中常常會引發諸多的矛盾。
6.職場冷漠。許多職場新人都在抱怨職場的冷漠,每個人都那麼的無情,你有難,不幫忙就算了,更有甚者,還會對你落井下石一番,除此之外,職場新人們還會吃閉門羹,一股熱情的工作勁即刻被潑冷水。而對於職場老手來說,則有另一番見解。他們認為,首先,人在職場身不由己,利益之下,憑什麼要求人人都與你方便,攜手並進?再者,冰冷無情有時並非不好,在某種狀態下,它也是專業敬業的代名詞。職場如戰場,冷漠似乎也成了自我保護的盾牌。
二.社會道德冷漠的原因
1.對道德本質的誤解。「道德冷漠」源於對「道德功利性」這一本質屬性的誤解。從古至今,我們的教育一直故意誇大道德的超功利性,以至於道德的功利性被隱而不談。事實上,從古至今,都沒有完全否認利的存在和價值,只是更多時候,我們斷章取義,片面誇大了道德的超功利性,讓人誤以為要道德就不能談利益。也正因為此,道德問題層出不窮。盡管說道德有超功利性的一面,但歸根到底,道德本質上還是功利的。完全超出功利性的道德是不存在的。
2.對道德原則的沖擊。所謂正義,最一般地說就是對社會權利和義務的公平分配或者安排,以及與此種分配或安排秩序相適宜的道德品質。隨著通訊技術的發達,這些負面影響擴散開來,從而根本上動搖和威脅到整個社會的正義秩序。同時,社會正義要求善惡與獎懲相對應,但現實生活中,在一些范圍內對那些不正義行為實行特殊保護,反而對抵制者進行打擊報復,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這就造成很多人明哲保身,不敢出頭。
3.心理機制影響。首先,消極的情緒體驗導致道德冷漠。人的本質是社會性,交往活動是人的基本活動,在交往中產生移情效應是人類最基本的情緒體驗。其次,從眾心理導致「看客」行為。再次,人格缺陷導致道德冷漠。
四.理性分析
1.公家缺乏公德意識,導致社會公德冷峭。當前,社會道德呈現必然的冷峭現象,也與公家缺乏社會公德意識有關。當前,在社會公共糊口中,一個凸起問題就是部門社會成員對社會公德規范在思惟熟悉上不正視,在步履遵守上不自覺。有人認為,社會公共軌則給自己的行為帶來必然的未便,可以把它視為對自己的不需要約束,從而不願意自覺遵守。這樣一來,原本是約束所有人的軌則最後卻可能成為只約束自覺遵守公德的人的軌則。有人認為,社會公德既然是社會公共糊口中人們選擇行為時具有的普遍性和配合性的規范,那麼,當道德冷峭成為某個事務當事人及其目擊者普遍心態的時辰,我們小我即使不情願看到這樣的現象發生,也會力有未逮或趁波逐浪。否則,主持正義者就可能要承擔全數的風險和道德成本。從人的成長的角度看,缺乏道德良知的人,雖然逃避了在某種奸細作形面前自己應盡的道義與責任,避免了個體可能承擔的風險與道德成本,可是,從久遠來看,必然會使白己釀成具有隻顧自己不管他人,缺乏熱情、愛心、社會責任感和正義感的冷峭心態的人。
2.社會正義力量是主流。可以必定地說,非論什麼國家、什麼處所,城市有見死不救的人,也城市有臨危不懼者。在任何社會中,社會成員因為思惟境界分歧,價值判定尺度分歧,道德涵養的水準分歧,他們在措置碰著的問題時的立場和步履也分歧。所以,社會上呈現一些有悖於社會公德的現象並不奇異。我們沒有需要因為社會上存在一些負面的或消極的工具,就對社會失蹤去抉擇信念,對社會公德的培植失蹤去抉擇信念。
3.社會道德冷漠是支流。無須諱言,在我們的社會還有這樣那樣不盡人意的處所,在踐行根基社會公德方面也經常呈現令人失蹤望的現象。面臨現實,正確的立場理當是不掩飾問題、不迴避矛盾、不用極悲不美觀,積極介入社會公德培植,鼎力弘揚社會正氣,正確把握主流與支流的關系。
五.對策
1需要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和良好的道德氛圍。有些時候,人們的本性還是那麼的淳樸,但是,社會上發生的很多的有關違背道德良心的事情,在給人們敲響警鍾的同時,將人們樂於助人的熱情同樣澆滅了,由此導致了人們的冷漠性,不敢再去助人為樂,於是,社會上的人都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來對待社會上發生的事情。關於乞討內幕的揭露,是的人們對於弱小者不再抱有同情心。所有的事情都被人們蒙上了懷疑的面紗。我們已經「被冷漠」。每一年,央視的《感動中國》不錯,但是,媒體在做公益廣告和宣傳時應該更加註重平民化,亦需要注重宣傳的多樣化,在社會上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使人們在耳濡目染之下,自覺凈化心靈,不做一個道德淪喪者。
2.國家必須加強對於法律的完善。要多角度、全方位的去看待社會的問題,更加不能再做「馬後炮」必須在事情未發生使進行約束和管制,使其防患於未然。並且必須加強嚴懲,始終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違法必究、執法必嚴。建造完善的行政監督體系。同時,要加強防腐工作的整治,使政府官員真正做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中國有一句古話叫:上樑不正下樑歪.這是有道理和依據的。所以,黨員、國家官員必須首先加強自己的個人品德的修養,做一個有責任心的人。這就要要求國家在選撥人才的時候做到真正的任用有才有德之人。要求國家在政治管理上加大力度,加強管理。
3.要提高公民的辨別能力和認識水平。孟子曾說,性本善。中國多年沿襲下來的文化傳統,在尊老愛幼、愛國主義等方面的還是可以的,但是,在社會大浪潮的沖擊下,在不良社會風氣的引誘下,不少人已經開始動搖曾經的價值體系,開始出現動搖。所以,國家有必要採取合適的措施,進一步提高公民的認識水平,增強公民辨別是非的能力。能根據自己的價值觀做出正確的判斷,而不是人雲亦雲,隨波逐流。我們這個社會缺少特立獨行,不同流合污,不願被世俗同化的人。所以,從根本上,必須提高公民的意識水平,提高他們看待問題的能力和鑒別能力。
4.必須加強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之前鬧出的端午節之爭,讓我們看到,重視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傳統文化中積淀著我們中華民族優良的傳統,一個傳統文化代表著一種民族精神,是我們丟棄不得的。對於傳統文化,我們要學會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為我所用。用傳統的力量從源泉上凈化社會不良的風氣。教育的功能在不斷地強化,國家在教育方面必須統籌考慮。學會選擇適當的教學材料來教育我們祖國的下一代。前段時間,就魯迅的文章要不要加入教科書鬧得紛紛揚揚,於我看來,魯迅的批判精神同樣適用於這個社會。魯迅對冷漠、自私,麻木的看客的痛恨照樣警惕著我們不能做新一代的看客。魯迅關於國民革命的批判和經驗總結,同樣告訴我們要懂得群眾的重要性。魯迅是在用血的事實告訴我們應該怎麼去做。所以,教育工作者必須在教學方面引領好祖國的下一代,至此,我們的民族才會強大,才會具有凝聚力,才會不斷進步。只有少年強了,我國才會強
六.總結
綜上所述,「道德冷漠」現象的出現並不是偶然的,其背後有深層次的社會原因和個人原因。對「道德冷漠」現象的矯治,必須透過現象看到本質。棄絕冷漠,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營造互相幫助、互相關懷的溫暖氛圍,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要求,也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
❼ 關於道德論文
市場經濟與道德的關系
摘要:當今社會,隨著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人們的道德觀也有了極大的改變。那麼究竟市場經濟與道德有什麼樣的關系呢?二者相互矛盾?還是相互聯系,相輔相成?本文旨在闡述當代市場經濟與道德的關系,運用理論思維模式及實證分析方法,主要著眼於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社會意識對物質的反作用、人類歷史的發展實況三個不同的視角,通過在個人道德領域以及社會制度的范圍內,分析市場經濟的機制規律和基本特徵層面、市場經濟的實際運行的層面考證市場經濟活動與道德的「實有」關系、經濟活動的個人出發,研究從事經濟活動的人應具有的道德素養的三個不同的層面,分析得出市場經濟與道德之間相互聯系與補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關系。
關鍵詞:市場經濟;道德;相輔相成;共同發展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對物質追求的要求在逐漸提高。於是,為了達到某種物質滿足,人們開始動搖著最初所堅守的道德原則,腳尖踩踏著的道德的紅界,一步步混淆著市場經濟與道德的關系。要想市場經濟快速發展,就必須得舍棄道德嗎?二者之間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嗎?不是這樣的,在新經濟發展日新月異的背景下,我們更應該恪守社會道德,將市場經濟與道德緊密聯系起來。只有我們認識到他們之間相互輔助、相互作用的關系後,才可以在市場經濟發展的大潮中,自覺的堅守道德底線,從而促進市場經濟更好的發展。
當下,市場經濟在以著驚人的速度飛快的發展,而道德,作為人們約定俗成並且遵守的行為規則,它的發展卻令人堪憂,這是市場經濟發展中一個不可逃避的問題。市場經濟與道德是什麼樣的關系?是否二者相互矛盾,相互制約?還是相互補充,相互作用?
從理論思辨的邏輯上來推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講到,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首先,在市場經濟運作發展中,市場要求經濟活動必須是自由和秩序的,在秩序過程中,秩序所凝結的規范不僅有強制的政策和法律,也有道德的自律,在無形中制約著人們的經濟行為;其次,市場經濟活動是由消費者、自然環境和社會秩序共同組成的社會性行為,需要道德對它進行調節,進一步完善在此社會行為中所存在的不足與空缺;再者,人,作為市場主體,要完成好自己的職責任務,就必須擁有正確的價值觀,要遵守職業道德規范及社會條約,因而,市場經濟活動的參與者遵守道德准則就成為市場經濟運行的一種客觀要求,經濟倫理道德諸如投資道德、生產道德、銷售道德、服務道德等一系列經濟道德名詞已經自發產生。同時,道德對社會經濟也具有的一定的反作用。在經濟運行的倫理模式中,經濟運行方式都是在遵循一定的倫理原則。市場經濟作為一種資源配置的方式,其所固有的運行機制、規律和特徵是通過企業的經濟活動顯現的,企業是市場經濟運行的具體承擔者、活動者,而企業活動的主體又是人,經濟活動的個人的道德價值觀念會在無形中過濾著經濟因素,這使得在經濟構成要素未進入市場經濟活動之前,經濟構成要素已經成為被規范的東西,從而減少不規范行為對市場運行秩序的破壞。這種所謂的倫理經濟,在經濟運行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反之,如果市場經濟活動中,道德淪陷,欺詐行騙無窮盡,人們都懷有損人利己的價值觀,那麼市場經濟的發展步伐還會是這么的迅速么?
其實,在我國社會主義之中體系下發展市場經濟,經濟與道德的聯系更為緊密。人生活在一定製度下,這種制度本身結構的合理性以及其規章制度的完整公正性,直接影響著人們的價值取向。如果制度本身缺乏公正性,就會導致社會利益分配失衡,從而為投機鑽營的各種不道德的行為提供了可行的機會,所以,制度的一定缺陷對社會的文明和道德風氣,也有不利的影響。因此在社會主義制度中,社會分配分配製度的公正合理是社會和諧發展和個人道德完善的必要前提和基礎,人們要求公正,就會在市場經濟活動中尊尚道德,推崇道德。
理論與實際是緊密聯系的。在市場經濟的洗禮下,對市場經濟與道德關系的研究,不能僅僅是從市場經濟的理論出發,現實的市場經濟體制並不都是理論形態的完備的市場經濟,市場經濟的理論設定與實際的市場經濟運行存在著差距。所以,在《新教倫理和資本主義精神》中我們可以了解到,西方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發展市場經濟乃至亞洲的日本和新加坡等國家經濟的崛起的歷史經驗,有力度的證明著倫理精神和道德原則在市場經濟發展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向我們闡述市場道德是與市場經濟相伴而生的。假設在這個發展過程中,道德是不存在的,各國在經濟崛起之時人們都不擇手段謀取私利,為了一己之私而相互斗爭相互殘殺,那麼現在經濟全球化恐怕還要再推遲幾年,幾十年甚至十幾百年吧。所以可以推斷出,市場經濟完善和發展的動力,除了客觀的政治和經濟條件因素外,還有道德的作用。這足以讓人們認識到市場經濟的發展也同樣需要道德的依託,認識到道德的秩序性和規范性以及道德對經濟發展和提高經濟效益的精神價值。
理論與實踐共同證明,市場經濟與道德之間相互聯系與補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因此,在加快發展市場經濟的步伐的同時,必須要大力提倡道德文明,尊尚道德之風,壯大道德的力量,讓市場經濟在道德的澆灌下日益茁壯成長,而道德在市場經濟的烘托中,愈發璀璨耀眼。
❽ 大學生應當如何遵守社會公德 論文 1500字
社會公德是每個社會成員在公共生活中必須遵守的基本行為准則,是調整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相互關系的標准、原則和規范的總和。社會公德是人類社會生活中最起碼、最基本的准則,也是社會文明程度的體現,主要包括: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等內容。大學生是青年中受教育程度較高的群體,是文化教育的接受者和傳播者,又是社會文化的創造者,應該在社會公德方面體現出較高的素質。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社會公德教育,使他們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養成良好的文明行為習慣,對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全面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目標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戰略意義。
近年來,高等學校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社會公德教育逐漸重視,特別是《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頒布後,各學校積極宣傳、貫徹落實,取得了明顯成效。大學生社會公德問題現狀,從總體上看,當代大學生社會公德意識的主流是健康的、積極向上的。他們熱愛祖國、關心國家的前途和命運,並關注世界的發展變化,具有強烈的民族自豪感、歷史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他們熱心公益活動,開拓進取,勇於奉獻,能夠在行為層面上很好地踐行社會公德,表現出較強的社會公德觀念和社會公德意識。
但是,在目前復雜的環境中,一些不良的社會公德傾向在大學生中悄悄蔓延,形成一股暗流腐蝕著意志脆弱的大學生的心靈。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學習不夠努力,遲到、早退、曠課、考試作弊惡習,甚至抄襲剽竊他人論文成果;誠信意識淡薄,助學貸款久拖不還;不注意公共衛生,在教室里、校園內隨地吐痰,亂扔垃圾;不愛護公共財物和公共設施,隨意刻畫桌椅、踩踏牆壁、撕扯圖書資料、損壞公物的現象時有發生;不注意節約,浪費水電的現象嚴重;上課隨意接打電話,既不尊重老師,又影響他人聽課;公共場合學生情侶過分親密;集體主義觀念不強,不願意參加集體活動,缺乏集體榮譽感和責任感等等。 因此,加強大學生社會公德的正面引導和教育,對促進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社會公德的培育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當前,大學生社會公德意識缺失的主要原因對思想品德,道德修養等重視不夠,特別是對社會公德教育缺乏計劃性、長期性,加上課程設置等方面的原因。目前的大學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從小備受家長的溺愛,成長的環境往往一帆風順,可謂是「溫室里的花朵」,由此造成了他們自私、冷漠、懶惰、目中無人、我行我素,缺乏公德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同時,近年來大多數家庭教育所看重的是孩子們的成績,重視智力開發,忽視了對孩子們思想品德、心理素質等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導致部分學生人格不健全,出現了「有知識缺教養」等現象。而多數學校也存在公德教育內容重理論、輕實踐,教育目標理想化,教育過程抽象化,學生中普遍缺乏道德實踐,道德行為能力不強,進而造成「知行相悖」的現象。
對於大學生應當如何遵守社會公德問題,涉及兩方面:
1.作為當代的大學生怎樣增強社會公德意識,踐行社會公德規范?
2.如何在實踐中增強社會公德意識,踐行社會公德規范 。
高等學校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陣地和輻射源。大學生具有較高的文化知識和科學素質,對宣傳、維護社會公德負有義不容辭的責任。社會公德與人們在公共生活中的實踐活動有著緊密的聯系。因此,大學生應該培養社會公德意識,努力做社會公德規范的傳播者和踐行者。
1)積極參與各種社會活動,在實踐中培養社會公德意識和責任意識。參加志願者服務等公益事業和社會實踐活動對大學生了解社會、拓展實際工作能力,尤其是增強社會責任感有極大的幫助。大學生培養社會公德意識的實踐活動有很多具體方式,既可以參加社會公德的宣傳活動普及社會公德規范、傳播文明新風,也可以結合自身的專業特點服務社會、回報社會;既可以參加學校的各種社會公益活動也可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加入各種社會公益組織。大學生參與社會公德實踐活動本身就是一種學習,可以從實踐中體會到什麼是符合社會公德規范的言行,什麼是不符合社會公德規范的言行,從而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自身的社會公德素養,並帶動他人,影響社會。
2)從小事做起,從小節改起,帶頭踐行社會公德規范。社會公德所規范的行為包括社會公共生活中最微小的行為細節,這些細節極容易被人們忽略,而它一旦被社會群體中的大多數人所忽視,往往就可能形成不良的社會風氣。因此,社會公德意識要在點點滴滴的日常小事中培養,古人雲「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其實,踐行社會公德並不難,提升敬人禮讓的境界同樣不難,比如,見到老師長輩主動問候是講社會公德;乘坐公交車主動為老幼病殘乘客讓座是講社會公德;在銀行、郵局等公共場所排隊時自覺站在「一米線」外是講社會公德;最後離開教室時隨手關燈是講社會公德;外出旅遊時不在景點設施上隨意刻畫是講社會公德,等等。社會公德的境界,就是在這些不起眼的一舉手一投足間慢慢升華的。
❾ 如何提升中國社會道德風尚 論文
對當今中國社會道德問題的反思
一、何謂 「道德」
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道德,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與規范,具有認識、調節、教育、評價以及平衡五個功能。道德由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所決定,並為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服務。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具有不同的道德觀念。道德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起判斷行為正當與否的作用。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一定的生產關系和社會輿論的影響而逐漸形成的。道德教導人們認識自己,對家庭、對他人、對社會、對國家應負的責任和應盡的義務,教導人們正確地認識社會道德生活的規律和原則,從而正確地選擇自己的行為和生活道路。道德使人以自己的善惡標准去調節社會上人們的行為,指導和糾正人們的行為,使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關系臻於完善與和諧。道德培養人們良好的道德意識、道德品質和道德行為,樹立正確的義務、榮譽、正義和幸福等觀念。 道德作為一種評價系統,是一種巨大的社會力量和人們內在的意志力量,是人以評價來把握現實的一種方式。
中國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 「禮儀之邦」之稱,中國人也以其彬彬有禮的風貌而著稱於世。禮儀文明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社會歷史發展起了廣泛深遠的影響,其內容十分豐富。禮儀所涉及的范圍十分廣泛,幾乎滲透於古代社會的各個方面。
在中國古代,禮儀是為了適應當時社會需要,從宗族制度、貴賤等級關系中衍生出來,因而帶有產生它的那個時代的特點及局限性。時至今日,道德缺失在已成為普遍現象的現代社會,對道德提出了挑戰對。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社會道德水平下降?除了社會轉型期帶來的社會負面影響、家庭道德教育的缺失外,更關鍵的是當前人們自身道德觀的缺失。
二、對典範事例的思考
老人摔倒無人攙扶並非慣例,然而近年來,這樣的事件卻頻繁發生。那麼這樣的現象發端於何時?又為何在近幾年越來越泛濫?
著名的南京「彭宇案」可謂揭開了老人摔倒無人扶起的序幕。2006年11月20日,南京老人徐壽蘭趕公交車時跌倒,到醫院驗傷,發現需要更換人造股骨頭之後,咬定在車站把她扶起並陪同她前往醫院的彭宇是肇事者,彭宇因此被徐壽蘭告上法庭,最終被判賠償徐壽蘭45876.6元。 此後,類似案件在國內屢屢發生。2009年10月21日,天津市民許雲駕車經過紅旗路時,發現67歲的王秀芝老人跨越馬路中間的護欄後摔倒,他隨即停車叫來120並將老人送往醫院,不料老人事後一口咬定是其撞傷了自己。隨後,天津市紅橋法院一審判決:許雲鶴承擔40%的責任,賠償費10萬余元。 2011年8月28日,江蘇南通大巴司機殷紅彬駕車時發現一位摔倒老人後對其進行幫扶,老人也感謝他做了好事。就在殷紅彬駕車離開後交警接到群眾報警,稱一輛大巴撞倒一名老人後逃逸,而老人也堅稱被大巴撞傷。最後大巴監控系統所拍攝錄像證明才為殷紅彬確系助人為樂。廣東肇慶,攙扶摔倒老人者竟遭到老人女婿毆打;遼寧朝陽,因交警出具了證實攙扶者無責的監控錄像,老人兒子竟沖進交警隊毆打交警,打砸辦公室;北京,兒子將父親背到攙扶者的家迫使對方替他交了住院押金...... .不是老人摔倒後從來就無人攙扶,而是在眾多被人攙扶的老人紛紛「倒打一耙」後,攙扶老人,似乎變成了一個高風險的行為。
三、路在何方
(一)法律保障
2006年的南京 「彭宇案」已經過去了6年。這起爭議極大的民事訴訟案件如今留下了兩個影響深遠的的後遺症。一是路倒老人無人敢扶,二是受傷路人反咬救助的陌生人。這兩種症狀最近在全國各地都有所呈見。
是的,在人性之惡面前,身在現場的人,譬如漢陽路倒老人的圍觀者,或許都有同樣或許都有同樣的問題:如果沒有攝像頭,誰來證明我的清白?老人路倒鬧市卻無人施救,這是社會道義的塌陷,這將讓普通人尤其是弱勢群體陷入不安。然而,挽救的途徑,卻不能止於對當事者良心的譴責,對普通人善心的呼籲,它首先需要的是法律的正確示範。南京彭宇案,天津許雲鶴案,除開法律公義受到人情牽扯因素外,更對司法提出拷問。法律條文是否嚴謹?而在執行中,無論案子大小,被告原告身份如何,司法工作者是不是堅守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是不是能夠排除人情干擾,能夠放棄左右逢源,片面追求局部和諧?因為短期的 「和事原則」,可能在長遠上動搖法律公義。在「彭宇案」的宣判詞中,有這樣一段話:「從常理上分析,其(彭宇)與原告相撞的可能性較大,如被告是見義勇為做好事,更符合實際的做法應是抓住撞到原告的人,而不是僅僅好心相扶。如被告是做好事,根據社會情理,在原告家人到達後,其完全可以在言明事實經過並讓原告家人將原告送往醫院,然後自行離開,但被告未做此等選擇,其行為顯然與情理相悖。」不是你撞的你為什麼扶?不是你撞的你為什麼送醫?不是你撞的你為什麼墊付醫葯費?難道只有你撞了人才能去扶、才能送醫、才能墊付醫葯費?難道所謂的「見義勇為」「樂於助人」都不可能無故發生,都只可能是做了「虧心事」後才有的反應?這樣的判決,即使不談是否否定了中華民族兩千多年來「尊老愛幼」的基本道德理念,單單從邏輯上來看,也已經傷透了天下願做好事的人的心——「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幾乎是變相地得到了法律層面的肯定。同樣「許雲鶴案」的宣判詞寫道:「根據天津市天通司法鑒定中心出具的情況說明『不能確定HAK206號小客車與人體接觸』的含義為『不能確定HAK206號小客車與行人王秀芝有接觸,也不能排除HAK206號小客車與王秀芝沒有接觸』。」不能肯定有,也不排除沒有,那麼就要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就要承擔高達10萬的賠償——如此判決,怎能讓人信服?這樣的法律漏洞又怎會使更多摔倒的人不反咬一口以騙取經濟利益?又怎會讓更多的人敢於放心做好事?
缺乏有力的法律保障,在法律中,更缺乏對道德的人文關懷。沒有以人為本理念的法律的約束,只會讓更多的人忘記道德的底線,只會讓更多無視人性、踐踏生命的悲劇發生。回顧近年來發生的突發公共事件,從三聚氰胺到上海「11·15」火災,從「7·23」甬溫線特別重大交通事故到甘肅正寧縣校車車禍,食品安全、交通安全、醫療衛生安全......類似事故層出不窮,生命安全的保障一次又一次地挑動我們的神經。如果我們的社會道德足夠健全,食品製造商又如何會置人身體健康於不顧,一次次植入令常人匪夷所思的化學成分?如果我們的社會道德足夠健全,又怎會有人為了背後龐雜的經濟利益鏈條而置人生命安全於不顧,以致各類安全事故頻頻發生?過於鬆懈的監管、過多的法律空白,使犯罪成本變得如此之低!法律,就是要把某些心存惡念的心強行引到正途上來。沒有健全的社會道德體系,更沒有相關的法律能夠約束道德,甚至扶一位老人還需事先拍照存證、還需找周圍旁觀者證明,難道這不是社會的悲哀?我們該更清楚地意識到,沒有健全的法律提供保障,即使是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會變得如此無力。 法律是道德的後盾,沒有法律的支持與提倡,道德的底線只能一降再降。為什麼老人摔倒後有那麼多人圍觀卻鮮有人去攙扶?不是道德已經真正地在現代人心中死去,而是「彭宇案」「許雲鶴案」等等事實讓人寒心地發現,法律,並沒有提供給我們對道德的支持與保障。如果連老人摔倒做出上前攙扶這樣幾乎本能的反應都變得如此困難,那麼在其他領域,會有更多人無懼道德的審判、無懼法律的制裁。缺乏人文關懷的法律顧及不了道德。缺乏人文關懷的法律甚至保障不了道德高尚者的基本權益。 法律,是維護道德的最後一棵救命稻草。
(二)社會保障制度完善
為什麼會有老人摔倒後反誣救助者?為了得到高額的賠償——盡管他們通常打著「錢不是目的,關鍵是要為自己討回公道」的旗號。為什麼老人又會需要如此高額的賠償?如果他們本身有很穩定的收入、有完善的醫保社保,他們還會不會昧著良心鋌而走險,與幫助過自己的人對簿公堂?未必。當前社會的城鄉差距、貧富差距、東西差距如此懸殊,多少人自顧不暇。當生存都覺得缺乏保障時,又有多少人還能考慮到道德?如果誠實勞動合法經營就會有合理收入,又有多少人還會制假售假?如果公平競爭優勝劣汰就能夠在社會立足,又有多少人還會用不正當手段屢屢製造潛規則?同樣,如果老人的醫療都有所保障,他們還會因為害怕承擔數額巨大的醫療費,而把責任推卸到別人身上嗎?礦難、詐騙、交通事故、制假售假、食品安全問題、天價醫葯費......種種問題,暴露的是其中錯綜復雜的利益鏈條和早已被金錢扭曲的人性。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如果我們有健全的制度,有對每一個人平等和尊重。如果每個人能夠通過正當手段為自己謀得幸福。那麼那些為了金錢而產生的不道德行為,想必會大大減少。試想,攙扶一個摔倒的老人都有可能承擔經濟賠償,那麼在目睹別人遭遇困難甚至危險的時候,也必然會有更多的人會選擇冷眼旁觀。在廣東佛山的「小悅悅事件」中,18個路人的漠然走過。難道他們就真的是鐵石心腸,可以對一個渾身是血的小生命視而不見嗎?不,是制度的缺陷使他們不知道如果救人是否會被被訛詐,是否會被其家屬要求承擔責任。救助老人反被誣告,這樣「東郭先生與狼」的故事頻頻上演。我們不禁要問,是不是我們並不健全的社會保障制度,把一些為生活所迫的人真正逼上了邪路?助人為樂、見義勇為、尊老愛幼、舍己為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這些美德是否真的會因為沒有健全社會保障制度,而變成當今社會的奢侈品?
(三)教育為本
從毒奶粉到兒童用品違規使用添加劑,再到頻發的校園安全事故,孩子們是社會道德缺失的受害者。而無論我們的社會道德令人擔憂的狀況已經達到了何種地步,未來社會道德進步的希望,依然在下一代。當一個十二歲的廣州小男孩說出他的理想是要當一個貪官時,震撼我們的,恐怕不僅僅是這個孩子驚人的「成熟」。反觀當前的教育,我們交給孩子們的除了應付考試,在德育上,我們做了些什麼樣的努力?有德無才是殘次品,有才無德則是危險品。學校交給孩子們知識,卻鮮有學校重視如何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很多孩子小小年紀便多才多藝,甚至在家庭的教育下學會了算經濟賬、算人情賬。經濟的騰飛、傳媒業的發展,使很多幼小的心靈早早成熟、童真不再。如果缺乏正確的引導,任由社會上道德敗壞的案例侵蝕孩子們的內心,那麼所謂的「社會道德滑坡」必然難以避免。而在攙扶摔倒老人反被誣告的事件頻頻發生後,更有為數不少的家長教導孩子「少管閑事」。2009年10月,重慶市萬州區分水中學初二學生萬鑫在趕場途中扶起摔倒老人,竟被老人告上法院。這樣的事實的確讓所有想做好事的孩子寒心。而在這樣的事實下,我們又該拿怎樣的事實教育孩子,讓孩子知道助人為樂、尊老愛幼這樣的原本樸素的道理呢?人之初,性本善。試想,如果連孩子都有很重的防人之心、如果連孩子都會以懷疑的眼光打量這個世界、如果連孩子都不願意相信這世界還有真善美,那麼,我們的社會、我們的道德,還有什麼希望?我們的國家與民族還有什麼未來?加強傳統文化的教育顯然是培養孩子道德品質的有效方式。而傳統文化教育除了現有的經典閱讀以外,更重要的是全社會形成一種敬老愛老、助人為樂的社會風氣,這樣的風氣又與成人的示範與楷模作用密不可分。不要讓孩子們真的連攙扶一個摔倒老人的勇氣都沒有,更不要讓攙扶老人的孩子受到莫大的傷害。道德,是一種品質,更是一種大愛。愛己及人,是最樸素也最珍貴的道德品質。
總結
「那最神聖恆久而又日新月異的,那最使我們感到驚奇於震撼的兩件東西,是天上的星空和我們心中的道德律。」康德這樣說。老人摔倒無人攙扶,或是攙扶老人反被誣陷,都不能證明我們的社會道德已經大滑坡。雖然在法律上,在社會保障制度上,在對下一代的教育培養上,我們還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我們依然要相信真善美,相信良好道德的品質能夠引領我們個人和民族走得更遠。
❿ 跪求:關於社會道德的議論文及相關事例.thank you very much
我上網查的哈、
第一個事例是關於一個得了心臟病的司機的故事。當他在開車送乘客的時候,心臟病突發,在他生命的最後一分鍾,他緩緩地把車停在了路邊,讓乘客們安全下車,然後把車熄火,確保交通正常運行。做完這些之後,一個人靜靜地趴在方向盤上,就這樣失去了自己寶貴的生命。那個司機姓黃,這個模範的名字已經被廣大群眾牢牢記在了心裡。
還有一份資料,內容是一個清華大學的學生用「化學武器」燒熊。在北京的一個動物園里,已經發生了好幾次「燒熊」事件了,有的是棕熊,有的是黑熊,而令人感到費解的是,「燒熊殺手」都是一個人--- 一個清華大學的學生。這又是一篇關於社會公德的事例,卻與上一篇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以上兩個正反事例都說明了一個社會公德的問題。那個司機的品質很好,為了不發生危險事件,在他寶貴生命即將結束的最後一分鍾里做了三件事,保證了那些乘客的安全;而第二個事例中的那個學生令人發指,難道他與熊之間有著血海深仇嗎?可那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呀,怎麼能說燒就燒了呢?難道這個學生就沒有想到燒熊的後果嗎?為了燒熊而犯法,這樣值得嗎?這可真是一個有著八九十年歷史的清華大學的恥辱啊!
摘錄的:
由此我又想起了一年前在網上流行的「虐貓事件」,我覺得,我們公民的社會公德意識還有待提高,做為學生,我想我們也可以做很多,隨便舉幾個例子,比如在公交車上給老、弱、病、殘、孕讓座;比如見義勇為抓小偷,制止暴力;比如拾金不昧、幫難助困;等等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