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解讀
『壹』 如何解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植根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實踐,同時也是中國法治建設的理論指引。那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意涵究竟是什麼?
從理論淵源來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是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對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體系的整個發展歷程有一個全面、系統的研究分析,才能總結、吸取馬克思主義法律思想中國化的基本經驗,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方向,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發展道路。所謂馬克思主義法學,是指「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下不斷豐富和發展起來的法學理論體系。一切符合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的利益,揭示了法律現象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對人們正確地認識法律現象有所幫助,對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實踐有指導意義和參考價值的法律思想、觀點和理論(不管它出自領袖的著述,還是出自普通學者的研究)均包括在這個博大精深的知識體系之中」。這樣的概念界定,對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體系的認識是科學包容的。筆者認為,馬克思主義法律思想及其理論體系的產生、傳播和發展的歷史過程和理論全貌有四條主線:一是馬克思、恩格斯及其同時代馬克思主義者的法律思想及其理論體系;二是列寧及其同時代的馬克思主義者法律思想及其理論體系;三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毛澤東、鄧小平、黨的歷屆領導集體及其同時代的馬克思主義者的法律思想及其理論體系;四是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從盧卡奇到後現代思想家德里達的法律思想及其法學理論。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是一個開放的動態發展的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與馬克思主義法學的關系是繼承和超越的關系,是一脈相承和與時俱進的關系。各國馬克思主義者都對這個理論體系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從學科歸屬來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一部分,屬於馬克思主義法學學科體系的一部分。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內部結構來看,它涵蓋基礎法學理論和應用法學理論;就應用法學理論而言,它涵蓋立法理論、執法理論、司法理論、法治監督理論、守法理論、黨的領導與法治發展的關系理論等等。就法律體系的結構來看,它包括憲法學理論、行政法學理論、民商法學理論、經濟法學理論、社會法學理論、刑法學理論和訴訟與非訴訟程序法學理論。因此,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要和法學學科體系、法學課程體系和法學教學體系的建設、完善結合起來。
從法治內涵來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是中國國情的特殊性與世界法治文明發展的一般性相結合的理論。建設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必須遵循現代法治文明,體現法治的一般規律、普適精神和普遍要求,反映人類社會法治文明的共同成果。法治作為與人治、專制相對立的一種文化現象,有其特定的意義、價值和目的。其中,追求社會的民主法治、公平正義、人權保障、權力制約、司法獨立,實現社會的良法善治和人類的「善業」,乃是其根本的意義和價值。中國有著歷史悠久而底蘊深厚的法律文化,但卻缺乏法治文化傳統。法治本身就是一個舶來品,中國近代以來的法制發展,移植和引進的主要是西方法律制度和法治理論體系。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西方法治文明在中國土壤的生存與發展,不是既有西方法治文化在中國的簡單延續或者文化替代,而是要讓法治這棵西方文化的種子,在中國土壤中茁壯成長、結出適合中國人生活需求的甜美果實,而不是一種苦澀酸果。為達此目的,我們既要對西方法治文化有深刻的反思與體認,又要對中國本土文化土壤特別是傳統法律文化有深刻的批判、過濾、傳承、轉換和創新。在反思中對中西方法律文化發展歷程、成長規律、利弊得失有精到的把握,從而達致主體的文化自覺。同時,對西方法治文明繼續持開放態度,既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法學的基本立場、基本觀點和基本方法,又要對各國先進的法治文化進行合乎理性地識別和選擇。這就要求我們,積極推進中國法學理論創新,破解中國的法學理論難題,汲取中華法律文化精華,借鑒國外法治有益經驗,不生搬硬套外國法治理念和法治模式,在此基礎上形成一整套符合中國實際、具有中國特色、體現中國社會發展規律的社會主義法治理論體系。
從理論功能的角度來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是法治實踐的先導。這是因為:社會主義法律制度是在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導引下建立的;法治理論的科學與先進的程度決定著法律制度的文明和良善程度,也指引著人的行為的自覺自由程度。中國法治實踐證明,法治理論的共識認同程度決定著法律制度的實施程度,也決定著人們對法治的信仰程度和守法的自覺程度。從法治價值依歸的角度來看,精神理念的價值與法律制度相比,前者處於更高的位階,因為制度主要體現的是一種工具性價值,而精神理念卻具有信仰性意義。所以,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建設,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體系,不僅對中國的法治實踐起著引領和指導作用,而且也有利於形成中國特色的法治話語體系,有利於中國在世界上逐步掌握法治話語權。
總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是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法治建設和法學學科建設的新理論。這個新理論,是既立足中國國情又體現世界法治文明一般規律的科學的理論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理論基礎和觀念指引。建設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必須立足中國國情,從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必須把握和平發展的時代特徵,把中國的法治發展之路與中國和世界各國廣泛合作、互利共贏的和平發展道路結合起來;必須立足於社會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實踐,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偉大實踐,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不斷發展的、永不枯竭的動力源泉。
『貳』 如何理解解讀法治精神
如何理解和把握好法治精神,學習和踐行法治精神,我認為應主要在五個層面下工夫:
一、法治精神對依法執政理念提出了更高要求
黨的十七大報告把堅持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作為提高領導幹部執政本領,改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的根本要求,表明了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對法治建設的規律把握得越來越透徹和准確。
依法執政,就是要求執政黨維護憲法和法律在國家政治生活、經濟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的權威;黨的執政行為也要符合法治精神、法治原則和法律規范,懂得運用憲法和法律來治理國家和社會。依法執政,就是要求執政黨的各級黨組織和全體黨員要自覺地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黨對國家政權機關的領導在程序和手續上都應符合法律的規定。黨員領導幹部要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不允許有任何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更不允許以會代法、以權壓法。只有執政黨自覺弘揚法治精神,憲法和法律的權威才能在國家的政治生活、經濟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真正凸顯出來,才能實現和確保依法決策,依法執政才能真正落到實處。
二、法治精神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巨大動力
黨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國方略,至今已有十年時間。確立和實施依法治國方略,是改變人治,走向法治,從法律制度的層面深入到法治精神的內涵,從法制體系的構建升華到法治文化的培育,從經濟建設的環境提升到整個法治環境。法治精神是依法治國的支撐點,是一股巨大動力。弘揚法治精神既是全面落實依法治國方略的價值追求,又是體現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精神面貌。顯而易見,「弘揚法治精神」對於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一是深入推進依法治國方略,需要進一步增強全社會的法治觀念,進一步提高全民法律素質;二是倡導弘揚法治精神,可以用先進、科學、文明的法治精神引導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全面落實。
三、法治精神是社會主義價值體系的核心
和諧社會靠什麼去支撐?如何豐富和完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十七大報告提出的「法治精神」這個新理念就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豐富和完善,明確了法治精神的內涵。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在法治建設領域的具體表現,法治所追求的正義、公平、民主、自由、人權、秩序、和諧、安全等價值也就是法治建設所遵循的基本價值觀。學習和踐行法治精神,就是要以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為核心,突出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社會和諧。法治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集中體現。時代不同、社會不同、法治精神的核心亦不同。在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的目標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諧精神凸現為法治精神之核心。將和諧精神作為法治精神的核心,關鍵是用和諧精神統領法律價值體系,將和諧精神融入法律規范體系,用和諧精神指導法律運行實踐。從這個意義上說,弘揚法治精神的提出和踐行,從法的價值觀角度豐富和發展了社會主義的共同價值觀,進一步豐富完善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事業提出了更高的價值要求。
四、法治精神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體現
十七大報告中提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這為新時期的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提供了指導思想和精神動力,為提高社會主義法治文化「軟實力」建設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導向。
以法治精神為內核的法治文化也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我國封建社會歷史較長,「人治」封建思想有一定影響,注重綱常倫理使中國社會具有「關系社會」、「人情社會」的色彩,這都成了法治建設的歷史和文化障礙。例如,當前,對一些社會矛盾和糾紛,人們往往習慣於藉助「上訪」的途徑,而不選擇法律解決方式,這都折射出當前「人治」與「法治」、司法公正與司法權威的矛盾和沖突。這不僅僅是出於歷史文化的影響,更重要是反映出政府依法行政、司法機關公正司法的某些缺陷。因此,要努力提高和充分運用國家的軟實力,真正樹立起法律的權威,對於提升綜合國力具有重要意義。
五、法治精神是開展法治宣傳教育的力量源泉
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要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弘揚法治精神,形成自覺學法、守法、用法的社會氛圍。這是黨對新時期法制宣傳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務、新目標,擔負法制宣傳教育職能的司法行政機關應不辱使命,不斷深化和改進法制宣傳教育。在構建和諧社會的背景下,通過法制宣傳教育與人民調解相結合,運用「軟解決」和「軟處理」的方式,預防和化解各類社會矛盾和利益沖突。以法制宣傳教育為主渠道的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和諧因素,不斷促進社會和諧。
『叄』 你是如何解讀依法治國的
是不是要1000字左右啊?下面的給你參考!
一九九六年三月召開的八屆人大四次會議明確提出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的構想;而在黨的十五大則更加明確的指出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偉大目標。一時間,許多專家學者紛紛對依法治國問題展開了激烈的討論。筆者認為依法治國首先應該是依憲治國。「依憲治國就是充分地正確地實施憲法,使憲法真正成為全國各族人民、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社會團體、各企事業組織的根本的活動准則。」①憲法「規定了國家的根本任務和根本制度,是國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②它是其他法律制度的基礎,是依法治國的根本和首要內容,離開了它,依法治國就會摸不著方向。而依憲行政則是依憲治國的最重要的一個內容,是依法治國的靈魂和精髓所在。
依憲行政,就是說國家行政機關其他行政公務組織和行政公務人員在行使行政權力、管理行政事務以及組織行政工作時,必須依照憲法的條文和精神來辦。其所強調的是作為行政主體和行政行為人的行政行為的合憲性准則。這里所講的行政主體是一種組織,即國家行政機關、其他行政公務組織和行政公務人員。依憲行政作為政府治理國家的有效方式,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也是行政權得以有效運作和正確使用的必然。行政權是三權中最重要的一種權力,因此他的運作是否正確、有效是極為關鍵的。所以,依憲行政關繫到一個法治國家的法制建設成功與否,也是對行政權在運行過程中防止走偏、走歪的有力保障。
依憲行政是憲法執行和實施的必然要求。依憲行政要求國家行政機關其他行政公務組織和行政公務人員依照憲法行使職權,這必將有利於建立有效貫徹執行憲法和保障憲法實施的憲法運行體系。下面,筆者就僅從憲法學的角度對依憲行政進行一下具體的分析。
首先,在我國,由於受幾千年封建等級觀念的影響,在行政問題上,現在有許多幹部存在相當嚴重的模糊認識,在行政權的使用上往往出現中國古代的「衙門」作風,甚至沒有弄清權力與職責、權利與義務的基本內涵,法制意識相當淡薄,以致出現了獨斷專行,行政命令呈現地區化、區域化、各地方政府保護主義盛行,難以達到一致;政令五花八門和行政權的混亂不堪等行政上的弊病,導致了行政權的嚴重失衡。要解決這種弊病和行政權的失衡,就必須加強對行政公務員的憲法教育。這是因為,從憲法的角度講,憲法的基本功能是保障公民權利、限制和規范政府權力。而限制和規范政府權力,就是要權力達到一種平衡狀態。對於憲法的制衡,有的學者認為「各種各樣的憲法形式都能夠輕易地適應正在變化著的對權力的社會制衡」,「憲法之所以殘存下來,只是因為他不斷的受到調整,以符合正在變化著的對對權力的社會制衡」。 而要達到這種制衡,掌握著實際權力的行政公務員沒有高度的憲法意識和對憲法制衡原理的清楚認識是不行的。
再者,就行政公務員本身來說,既是行政活動的具體執行者,同時又是國家的公民,又有其個人的特殊利益。由於手中的行政權力使其個人目標的實現更加容易,這種權力的極易腐蝕性就會促使私慾的膨脹。如果沒有高度的法律意識,那麼手中的權力就會變質,從而導致行政權腐敗的出現。鑒於行政公務員這種雙重身份的性質,就必須加強行政公務員的法制教育,特別是憲法教育,提高憲法意識。因為作為國家根本法的憲法有著以根本性為重心的概括性的法律價值,一切法律制度都蘊於在他的精神之中,並且憲法還明確規定了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國家機關的職責與權力等方面的內容。這樣加強行政公務員的憲法教育,勢必有利於行政公務員明確自己的身份與職責、明確個人與集體、國家之間的關系,並依照憲法的精神行使職權,這便有效的防止私慾的泛濫,造就行政公務員的清廉形象,起到了憲法示範的作用,因而在無形之中也就推進了依憲行政的步伐和保證了依憲行政的真正運行。
依法治國首先應當是依憲治國,而依憲治國又要特別重視依憲行政,使國家行政機關、其他行政公務組織和行政公務員嚴格依照憲法的規定行使職權,這是極為正確與重要的。從憲法學的角度講,依憲行政使行政權在憲法的制衡下受到規范與控制,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這與憲法保障和維護公民的權利的功能是極為相稱的。再者,依憲行政強調憲法的最高法律地位,在實際生活中對憲法的條文及精神進行推廣,勢必有利於其他法律法規的制定與完善,這對於我國的法制建設和建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不無裨益的。
哈哈,就這么多啦,字數應該差不多了吧!
『肆』 民法典解讀及法制思維能力建設
法律分析:民法典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時代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重大成果。我國即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正處於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之時,民法典的頒布實施,對於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更好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傢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條 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伍』 如何理解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自由:社會主義社會的價值追求
中國共產黨自創建之日起,就將實現和維護人民的「自由」作為己任。黨的七大將「建設一個獨立的、自由的、民主的、統一的、富強的新中國」作為奮斗目標.新中國成立後,《憲法》規定了公民享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等自由,以及宗教信仰自由,通信自由等諸多自由。
平等:社會主義社會的重要准則
中國共產黨自創建之日起,就將建立人人「平等」的新社會作為己任.黨的一大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綱領》就提出消滅 「社會的階級區分」。《中國共產黨對於時局的主張》鮮明地提出保障人民的各種民主權利,承認婦女平等權利等.抗日戰爭時期,各抗日根據地政府制定的一系列條例法規,都規定人民在法律上、政治上一律平等.新中國成立後制定的憲法,規定「各民族一律平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公正:社會主義社會的內在要求
中國共產黨自創建之日起,就將實現和維護社會「公正」作為己任.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同志提出「公私兼顧」、「勞資兩利」以及「城鄉兼顧」等思想。鄧小平同志認為,「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消除資本主義和其他剝削制度所必然產生的種種貪婪、腐敗和不公正現象.」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 「社會公平正義是社會和諧的基本條件,制度是社會公平正義的根本保證.」黨的十八大強調「必須堅持維護公平正義,加緊建設對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
法治:社會主義社會的重要保障
中國共產黨自創建之日起,就將實現國家和社會的「法治」作為己任。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建立了憲法、土地法、組織法、行政法、選舉法、刑法、婚姻法、經濟法、勞動法等一系列的法律體系,以及較為系統的司法體制和機構。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將馬克思主義的法治思想與我國的法治實踐相結合,奠定了新中國法治建設的基礎.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同志強調,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黨的十五大正式提出「依法治國」方略。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依法執政」的要求。黨的十八大強調「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
總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一貫價值追求,集中體現了社會主義的基本社會屬性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社會價值追求,它們一定會內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動力,一定會外化為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積極行動。
『陸』 如何理解新法治16字方針
依法治國的(老)十六字方針,內容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回、違法必究答。
黨的十八大提出依法治國新十六字方針的內容是: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1、涵蓋了從立法到守法的全過程,而且富含法理。 2、新十六字方針的出台,充分表明中國共產黨能夠以史為鑒,准確把握中國發展趨勢,堅定法治信念,堅持建設法治國家的目標不動搖。 3、「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提出,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高貴品質。 4、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四者之間是四位一體、不可分割的關系,只談其中一點而不及其餘,都是不科學、不全面的。
『柒』 如何正確理解社會主義法治理念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馬列主義關於國家與法的理論同中國國情和現代化建設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是中國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實踐經驗的總結。其內容可以概括為五個方面: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
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法制的核心內容。要求政法機關和政法幹警必須不斷提高法律素養,切實增強法制觀念,堅持嚴格執法,模範遵守法律,自覺接受監督,時時處處初一維護法律的權威和尊嚴。
執法為民是社會主義法制的本質要求。要義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政法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在各項政法工作中真正做到以人為本、執法為民,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
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價值追求。公平正義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線,是和諧社會的首要任務,是社會主義法治的首要目標。
服務大局是社會主義法制的重要使命。要求各級政法機關和政法幹警,必須緊緊圍繞黨和國家大局開展工作。立足本職,全面正確履行職責,致力於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努力創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和公正高效的法治環境。
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保證。要自覺地把堅持黨的領導、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和維護社會主義法治統一起來,把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嚴格執法統一起來,把加強和改進黨對政法工作的領導與保障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職權統一起來,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立場,忠實履行黨和人民賦予的神聖使命。
『捌』 專家解讀法治對推進全面深化改革有怎樣的作用
依法治國,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實現國家治理專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屬要求,事關我們黨執政興國,事關人民幸福安康,事關黨和國家長治久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我國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定性階段,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國際形勢復雜多變,我們黨面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風險挑戰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國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我們黨要更好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更好維護和運用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更好統籌社會力量、平衡社會利益、調節社會關系、規范社會行為,使我國社會在深刻變革中既生機勃勃又井然有序,實現經濟發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會公正、生態良好,實現我國和平發展的戰略目標,必須更好發揮法治的引領和規范作用。
『玖』 結合工作實際談談對你「講法治」的理解,在實際工作中如何落實這一要求
要加強自身的法治教育,也要接受群眾的監督等內容。
在實際工作中,即要加強回自身的法治教育,也要接答受群眾的監督。定期走訪居民,從群眾中了解自身的不足,將群眾反映的意見和問題,進行自我修正,加強法治信念,保持黨性修養和政治紀律。
增強黨員 「四個自信」。遵紀守黨,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寶貴經驗。要對自己從嚴要求,做「信念堅定、為民服務」的好黨員、好群眾。通過法制講座活動,向黨員幹部宣傳解讀國家法律法規,這種針對性教育和提醒活動可以優化黨風政風。讓黨員幹部將法治觀念內化為守法的動力。
(9)法治解讀擴展閱讀:
「講法治」的相關要求規定:
1、組織黨員幹部認真學習新《黨章》、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發動黨員幹部參加法律知識的學習。認真學習法律准則、黨內監督條例、黨紀處分條例等黨內法規。
2、將會引導黨員幹部強化黨性意識、紀律意識和責任意識。不斷增強黨員幹部遵守黨的紀律,永葆黨的規則。
『拾』 說說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理解
「自由、平抄等、公正、法治襲」,是對美好社會的生動表述,也是從社會層面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理念的凝練。它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屬性,是我們黨矢志不渝、長期實踐的核心價值理念。 自由是指人的意志自由、存在和發展的自由,是人類社會的美好嚮往,也是馬克思主義追求的社會價值目標。 平等指的是公民在法律面前的一律平等,其價值取向是不斷實現實質平等。它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權,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參與、平等發展的權利。 公正即社會公平和正義,它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平等權利的獲得為前提,是國家、社會應然的根本價值理念。 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它通過法制建設來維護和保障公民的根本利益,是實現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的制度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