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講座
1. 道德經主要講的什麼有何種用途
講的是根據事物發展規律看問題,是以修身為本,來感悟宇宙最終達到提高個人胸懷以及境界的書籍。
現今全球國學熱,道德經倍受追捧,被譽為兩千多年以前最早的度人的一本書。
教義
道法自然,無為而治,天人合一 等
告訴人們應練習以宇宙的角度看待人生。達到真豁達,真涵養,真正大的胸懷來包容世事 用一顆洞察事物發展規律的心,來通天道,明商道,了人道。可以滿足人生各個方面的需求
2. 講老子 道德經的視頻!!誰知道謝謝!
http://www.youku.com/playlist_show/id_4931355.html空海講《老子道德經心聲》很棒,如果喜歡佛學,那麼這內23集視頻就是最容好的
3. 百姓怎樣解讀《道德經》。名家講座和書籍都可以推薦一下!
《道德經》和文言抄文沒襲有任何關系。
也沒有什麼真正意義上的名家,要是有都成仙了。
就文字層面來說,可讀性很強,朗朗上口。
《道德經》5000來字,建議樓主有空看看,不用太執著於如何看,平時關注一下就可以啦。
過於執著然後反彈容易產生倦態反而會遠離你當初的目標,況且容易暴殄天物。
因為太執著的讀《道德經》反而會誤導你對他的理解。
《道德經》:「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注意最後那句「不笑不足以為道」這句話的含義。
4. 道德經是誰寫的核心講什麼
在我腦子里有個影響,不記得什麼時候聽 易中天教授講課,易教授說過一個觀點:《道德經》的核心講的是軍事。
很長時間以來,每當看一次《道德經》原文,總要想起易教授的這個觀點,因為我從心裏面感覺到,易教授的這個看法是不對的。你不能說胳膊是人一部分,就說胳膊就是人吧?可是我確實記不清楚是在哪一次講座里聽易教授這么說起過的。
今天,我在網上搜索,看到了易教授的這一段文字:「《老子》一書的精華是什麼呢?我認為就是辯證法。而且,我比較贊同李澤厚先生的觀點,即《老子》的辯證法,是由軍事辯證法而政治辯證法,由政治辯證法而哲學辯證法,最後在中國人長期的社會實踐中,逐步變成了一種生活辯證法(《中國古代思想史論》)。而且,依我看,這種生活辯證法還是屬於弱勢群體的。」
這段文字,是從易教授的新書《先秦諸子百家爭鳴》里摘出來的。這一點清楚了,可以在這個基礎上說我的觀點了。首先,我還是要說,易教授這樣說是錯的,我不贊成,原因是:
1、易教授認為:「《老子》一書的精華是辯證法」,我認為這一看法是錯的。「辯證法」確實是《道德經》的亮點,但不是《道德經》全書立論的根本。
2、易教授認為,《老子》是以軍事辯證法為基礎,而後政治辯證法,而後生活辯證法。我以為,易教授的這個排列次序有問題。如果把「軍事辯證法」作為《道德經》的基礎,那麼,就把這樣一部曠世奇書降低了檔次,是對這部奇書的誤解。
3、易教授認為,《老子》是屬於弱勢群體的書。這一觀點,我更不同意,我認為易教授有些不負責任的信口開河了。《老子》一書,不僅適用於弱勢群體,更適用於強勢群體,是一部適合所有人修身養性的生存哲學。
我以為,《道德經》的核心就是一句話:「人要為人必須律己」。《道德經》的主題,就是要人們修身養性、達到「自我臻至善」的人生境界的修行書。俗話說:「人道成天道成」,只有自我的修養達到「至善」的境界,那麼,不管你從事什麼樣的行業,都能在你所在的行業里做出貢獻,你可以順理成章地成為軍事家,也可以成為哲學家、醫學家、文學家、養生家等等等等。《道德經》里的許多語言,說的都是為什麼要「為人」,如何「律己」。前半部分《道經》,講的就是如何「人要為人」;後半部分《德經》,講的就是如何「自律」。「人要為人」,這不是個人意志的優劣,不是厲害的選擇,不是命運的好壞,不是生命的任務,而是人要在人的社會里生存,所必須具備的前提條件!這種必備的「前提條件」,就是老子筆下千叮嚀萬囑咐的「道」,就是宇宙之間的大規律。「律己」,不是學而知的故意的模仿和學習,不是人的出發點能夠完全左右的,不是人的文化理論能夠說得清的,而是說,人就只能在「人」的框架里生存,離開這種框架,就不是人。「律己」,既是對「人」的訓練的一般的要求,更是對靈魂力量的約束,不論你的靈魂有多大的力量,必須在人性的軌道上運行,不能脫離人性亂為。這也是孔子這位前所未有的大聖人不談「性與天道」的根本原因。易中天說,「孔子不是聖人,只是一個教書匠」。易中天的這一觀點,起碼說明他根本就沒有讀懂孔子。
所以,「律己」,既是在教育我們如何修行,同時也是在管魂。全部《道德經》的含義,不論從哪個角度去講,就是說的「人」的固有的陰陽屬性,也可以說,是講人性理論的「經」。
5. 曾仕強道德經的奧秘 全集多少集
一共十八集
第一集鹿邑現場講座:《道德經》與人生
第二集老版子傳道
第三集上士聞道權
第四集人生的價值
第五集究竟何為道
第六集反者道之動
第七集智慧與陰謀
第八集柔弱勝剛強
第九集無為無不為
第十集知識與知道
第十一集無中生有
第十二集人生有三寶
第十三集有道必有德
第十四集以德治國
第十五集無知無欲
第十六集如何明道
第十七集上善若水
第十八集為人類謀福
6. 道德經正解誰講的好去哪裡聽
個人感覺羅大倫老師講解的不錯,通俗易懂。手機下載喜馬拉雅FM,收索每天聊點道德經。聽聽看。
7. 《道德經》國內哪位先生講的好一些
你可以參看道一書院近期陸續推出的道德經研修班系列視頻講座,有些新意,這是第一講的土豆網視頻地址: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wv71KX7iXyo/
8. 求《道德經》主題講座的心得
開篇伊始,老子就指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說作為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語言來形容的,但並不是永恆的。「名可名,非常名。」說的是可以稱呼的名不是恆常的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是說天地剛剛呈現時是沒有名的,萬事萬物逐漸出現時才有了各自的名。
在《道德經》里,道指的就是規律。而道家思想對規律的最根本的見解就是「規律是自然的,變化的,不為人所控制的。」對待規律的根本態度是「充分尊重規律,然後才是利用規律」。這是一種非常樸素的辯證思想。全面體現了我國古代人民對大自然的探索與思考,而這種探索與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計劃、有科學根據的,它不僅對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影響也遠遠超出了中國的范圍。由此可見,道家學派對規律是十分尊重的,這在幾千年前的中國是很難能可貴的,這種辯證法雖然很不健全,但卻具有非常強的科學性。從小了說,對我們的生活、工作、學習具有指導意義;從大了說,對自然、對社會、對國家的整體建設,具有非常久遠的指導性。現在全球環境災難的普遍,就是人們不注重自然規律的發展,人為地破壞環境所造成的。
對《道德經》的學習,感受不僅如此。細細品來,啟發很多。《道德經》有言:「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水性柔弱,決之則流,壅之則止。且善於變化,能隨著容器的不同而自由地改變形狀,能隨遇而安,能隨對方的強弱作適當的調整和應對。水往低處流的特性,顯示出沒有好高騖遠的惡習,反而能穩扎穩打,由滴水、小溪、而大河,最後終能匯聚成大海。剛開始的時候,它很弱小,小石頭能阻住它,小土堆能擋住它,似乎毫無力量,軟弱可欺,甚至連小孩兒都可以使它改道。可是等聚集到一定力量的時候,它洶涌澎湃,一瀉千里,就可以開山劈石,裂岸崩堤,勢不可擋。一些深藏不露的人,地位低微時,貌不驚人,看不出有什麼過人之處;可等到一有機會,他就可以出類拔萃,大展宏圖,如飛龍在天,不可遏制。水值得人學習的地方太多太多了,善為人者,必須具有水的性格。一個單位、一個集體、一個企業,在市場競爭中,也應該具有水的性格。由小到大,由弱到強,最後形成驚人的力量。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善德。」不管別人是善是惡,都能一視同仁這是一種美好的品德。而要做到「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需要何等的勇氣!老子的眼光不僅在於教善人和聖人如何不與不善人同流合污,而是要教善人和聖人如何教化不善之人使人改惡從善,最後達到人人向善修道,天下太平。以前,我與別人交往時,總是以自己的原則判斷別人,然後決定是否與之交往。現在學了《道德經》,明白了自己的錯誤作法,我開始以新的態度來交朋友。現在,我周圍有了更多新朋友。朋友多了,交往多了,心情也好多了。
老子對人生的認識有個三寶:慈、儉、不敢為天下先,對每個人都有反省的必要。人,都是社會的產物,對社會環境的適應和理解,必須經過一段漫長的人生經歷。所謂「慈」,就是要有一個博愛之心,愛自己這是第一,一個不愛自己的人無從談及愛社會、愛他人,反過來講,過分的愛自己,就是自私。在這里,老子給我們指明了一條通天大道,只是他沒用語言說明,愛,不但愛好人,也要愛壞人,世人都愛,這是「慈」的基本內涵。有了一顆無限愛心的人,接下來就是要用反省功夫去認識世界上的種種事物。用一顆純正無邪的心去感悟世間的萬物,從諸事物的表現去發掘其根本的內涵,這就是「儉」的功夫。「不敢為天下先」,並不是不能領先的認識事物,對客觀事物的認知總得有個先後,在認識上不能人人都在一個起跑線上,那樣社會不會有發展,老子的教誨也不是這個意思。我們認識事物,不能標新立異的只是一味的教條,只有參考了不同的認識論,將眾人的思想融會到自己的思維中,才不至於片面和教條。
對《道德經》一書的理解還很膚淺,但是認真學習,能讓我受益的地方多之又多,會影響到各個方面,要不斷地揣摩,慢慢地體會。
9. 道德經第二十章怎麼理解
碎花鉛筆來褲620:你好。自
《道德經》第二十章: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
美之與惡,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獨泊兮,其未兆;
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
傫傫兮,若無所歸。
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
我愚人之心也哉!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
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澹兮,其若海;
飂兮,若無止。
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
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老子此篇是講【價值取向】:貴、賤、善、惡、是、非都是相對形成的。人們對於價值的判斷,經常隨著時代的不同而變換;隨著環境的差異而更改。世俗的價值判斷極為混淆。眾人所戒忌的,也正是自己不必觸犯的。
本章旨在說明老子與世人不同之處。世人都表現聰明有能,而老子卻表現愚蠢鄙陋;殊不知老子的愚蠢,正是他聰明的地方。而眾人的聰明,正是他們的糊塗處。只是一般人思想淺薄,眼光短近,僅能看到表面,而看不到深處。於是就把「愚公」,當做愚人。而把「河曲智叟「當做智者了。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這是人們學習《道德經》後。經常念叨的。願與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