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與憲政
Ⅰ 法治,憲政的區別
法治可以是一切以政權利益為導向來治理國家,就是統治階級是一個政黨或者一個組織,是少部分人,他們是管理者,犯錯沒有罪,被統治階級是廣大老百姓,只要犯錯就要治罪。憲政的概念就是排除特權階級的概念,每個人都有權利參與國家管理,每個人犯了錯誤都要依照法律進行懲罰。
以此同時憲政與法治具有雙重關系。一方面,法治是憲政的一部分,也是憲政的必要基礎,並捍衛著憲政體制的生存和穩定;另一方面,憲政反過來又保證了法律的內容和形式的公正,維持法治與人治之間的平衡。
憲政是建立在憲法至上、分權、制衡、司法獨立、憲法司法、司法審查及保障個人權利基礎上的政府體制,而法治則是以法律的至上性和公正性為基礎的一種法律體系;在一個法治國家,法律對政府權力構成透明的、穩定的和理性的約束。
Ⅱ 憲治與法治有什麼區別和聯系
憲法是一個國家的最高法律和根本大法,其他的法律不得與憲法相抵觸。
憲政的意思以憲法來治理國家。簡單來說就是有憲法的國家就是憲政國家。
法治意思就是依法治國,憲政和憲法是法治的重要基礎和前提,但不是說有了憲法和憲政就是法治國家了,不過只要是法治國家必然就有憲政和憲法。
Ⅲ 民主與法治,憲政的關系
民主與憲政並非一致,民主是一種形式,而憲政則是一種制度;
憲政的核心版價值在於權個人自由,而民主則著重於政權歸屬。
憲政的精髓是「有限政府」,即政府應當受到約束,以避免侵犯民權;這並不涉及政府是否經過民主程序產生,例如17世紀立憲時期的英國。只有民主而沒有憲政,則民主往往淪為「多數暴政」或民眾被少數人引導操縱。
憲政的存在,在制度層面上最大程度減少民主的無序性和盲目性,並保護少數群體的人權,使得民主不被扭曲。
有關民主與憲政之間的關系,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著名政治學者讓·布隆代爾(Jean Blondel)曾經分析過人們對民主與憲政之間的關系的三種看法:
1、聲稱民主與憲政之間互相依賴、密不可分,伊利(Ely)和霍姆斯(Holmes)就持這種觀點。霍姆斯認為民主主義者與憲政主義者應被視為互相支持的力量;
2、包括盧梭、潘恩、傑斐遜等在內的經典作家認為民主與憲政這兩個概念完全背道而馳,在他們看來,憲政是死者統治活人的工具;
3、存有一種中間觀點,即所謂的「立憲民主」,弗里德里克(Friedrich)持這種觀點,他認為民主與憲政之間存在著一個交叉的領域。
Ⅳ 什麼是憲政憲政是什麼意思
憲政又稱立憲主義,是西方政治學和法學中的一個概念,至少包括兩層含義:
第一層含義是指導憲法制定或推動憲法實施的實踐;
第二層含義是建立並推動特定類型政治制度的實踐,這類制度一般包含了有限政府、權力分立、代議民主、司法獨立等政治原理。
「憲政」只是一個名詞,資本主義也可以用,社會主義也可以用;既然資本主義有憲政,社會主義也可以有憲政。
(4)法治與憲政擴展閱讀
中國之所以不能搞西方憲政,有著充分的理由。首先,是基於西方憲政本身的階級局限性和暴露出的問題。它本質上是以私有制為基礎的,資本決定著社會政治機器的運轉,實質上是資產階級的政治統治。西方發達國家搞了幾百年,其政治制度模式依然弊端叢生、沉痾難除。
甚至一些西方有識之士也承認,近年來西方制度正面臨深刻危機。美國學者弗朗西斯·福山認為,美國當前陷入一種惡性均衡,由於傳統制衡制度不斷根深蒂固且越來越僵化,有很多政治制度日漸衰敗。
英國國際問題研究所認為,今天的西式民主制存在三個突出問題:即民主選舉「游戲化」,民主運作「資本化」,民主決策「短視化」,阻礙了國家治理。
英國《經濟學人》雜志發表文章認為,西方民主正在經歷艱難時世,民主常常與債台高築、運作失靈等聯系在一起,金錢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政治影響力。
其次,是基於一些發展中國家盲目移植西方憲政的慘痛教訓。一些發展中國家在西方國家的策動下,都曾試圖通過西式民主之路來實現繁榮發展,結果畫虎不成反類犬,非但沒有解決需要解決的問題,反而陷入了無休止的動盪與混亂。
Ⅳ 怎樣理解憲政與民主、法治、人權的關系
法治與人權
狹義的法治認為法治本身並不提供「公正」,但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尋求公正的法律框架和程序;而實質的法治擴展了狹義的概念,包括某些與此相關的個人的實質性權利。這個擴展則在法理上承認天賦人權,也為憲政國家的憲法最終包括了人權法案建立了法理依據。也因此,只有在有法治的國家,人權才能獲得保障。就人權保障而言,法治則使普世價值的人權和各國憲法或基本法上的基本權利不受來自他人或政府的非法侵犯。目前,狹義法治比實質法治獲得更廣泛的認可。
法治與憲政
憲政是西方政治思想史上一種主張以憲法體系約束國家權力、規定公民權利的學說、理念和政治實踐。這種理念要求政府所有權力的行使都納入憲法的軌道,並受憲法的制約,使政治運作進入法律化理想狀態。憲政是民主制度的基礎和保障,同時也是對民主政治的制衡,在憲政國家,政府和公民的行為都是有邊界的,不能互相僭越,政府所代表的行為世界是公共部門,相對來說公民的行為世界稱作公民社會。憲政的根本作用在於防止政府(包括民主政府)權力的濫用(即有限政府),維護公民普遍的自由和權利;傳統上,憲政本身並不直接涉及到政府是否通過民主選舉產生,但現代憲政理論往往與民主的概念密不可分。
憲法強調法律具有凌駕於包括政府在內的一切的法治的必要性。沒有法治也就沒有憲政。
法治與民主
法治原則要求法律對政府權力與對人民具有普遍拘束力,要求政府權力與人民共同尊重和遵守法律。因為如果不是透過民主機制所制定的法律,往往淪為政府權力對人民的統治工具,不能有效拘束政府權力,這並不符合完整、正確的法治。因此民主也可說是法治的必要前提和實質內涵之一。
民主制度的具體表現之一是在人民能直接或間接(透過民選的議員、代表)制定各種法律,如果法律不被尊重或遵守(特別是不被政府所尊重或遵守),民主制度也形同虛設。因此民主制度的內涵也包含了落實法治原則。
法治對民主的保障與人權一樣是通過實質法治體現的。狹義法治並不包括民主內涵。
就民主制度而言,法治是使民主制度能發生實際效力的方法。
Ⅵ 什麼是憲政
關於憲政概念,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看法,先給你看幾種:
美國政治家薩托利將憲政的要素概括為: 1 有一部叫做憲法的高級法 ,不管其是否成文; 2 存在司法審查; 3 有一個獨立的法官組成的獨立的司法機關; 4 存在基本性的正當法律程序; 5 存在有約束力的立法方式上的程序規定 ,可以作為赤裸裸的法律意志進行有效控制機制。
路易斯•亨金認為 ,憲政意指「成立的政府要受到憲法的制約 ,而且只能根據其條款來進行統治受制於其限制」 。還有學者認為「憲政是這樣一種理想 ,正如它希望通過法治來約束個人 ,並向個人授予權利一樣 ,它也希望通過法治來約束政府並向政府授權。」
美國華盛頓大學教授丹•萊夫也以憲政蘊含的法治要義來闡述憲政 ,認為「憲政意指法律化的政治秩序 ,即限制和鉗制政治權力的公共規則和制度。憲政的出現與約束國家和官員相關。」
中國學者提出的不同的觀點如下:
學者劉軍寧認為:「憲政的本質的確是而且必須是限政。在憲政主義看來 ,不論一個政府的組織形式如何 ,都不得存在不受限制的最高權力。」
學者賀衛方認為 ,憲政大致上是指憲法條文得以在生活的現世中兌現的狀態 ,但是以更寬泛的意義上說 ,憲政的要義乃是將一切專橫的權力納入規范軌道的事業 。
有的學者認為 ,憲政就是國家依據體現民主法治精神的憲法進行活動 ,以充分維護和保障公民的權利和自由為目的 ,以科學規范國家權力的運作為保障 ,以憲法精神的充分貫徹為樗的政治形態或政治過程 ,它是由憲法所確認和規定的民主政治法治化的整個過程。簡言之 ,就是以憲法來治理國家 ,即所謂「憲法治」。
概括來講就是:以憲法為前提,民主政治為核心,法治為基石,人權保障為目的。
Ⅶ 依法治國為什麼不是西方的憲政
一、理論基礎和憲法理念上的差異
一般來說,自由主義和個人主義是「憲政」思潮的理論來源。這就意味著,鼓吹西方「憲政」就必然要否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按照一些西方憲政國家認可的所謂「憲理」,將個體基本權利保障條款確定為憲法的核心條款,這就需要邊緣化乃至廢除我國現行憲法的核心內容和關鍵性條款。這事實上等於意圖用曲解或者修改憲法的方式,重新「制憲」和「立憲」,進而改變國體和政體,實現憲法、法律、政治機構乃至軍隊的中立化。憲政思潮的一系列主張,如司法獨立、三權分立、全面修改憲法、取消人民民主專政、軍隊非黨化、多黨競爭制,等等,由淺入深、由邊緣而核心地推進其改旗易幟的政治圖謀。
我們講的依憲治國、依憲執政的「憲」,與西方憲政民主的「憲」有著本質不同。依憲治國、依憲執政所依據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作為社會主義性質的憲法,它以國家根本法的形式,確立了國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務、國家的領導核心和指導思想,確立了國家的國體、政體及基本政治制度,確立了社會主義法制、民主集中制、尊重和保障人權等原則。這些制度和原則,反映了我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體現了社會主義民主的本質和內在要求。西方憲政民主之「憲」,是按照以「三權分立」為核心的資產階級憲法來進行統治,用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模式來管理國家,以達到維護和鞏固資產階級統治這一根本目的。
二、政治主體和利益主體上的差異
在自由主義和憲政理論看來,社會中並非由階級和人民構成,而只是諸多利益不同的群體、團體、階層或個體。為解釋個體權利的來源,自由主義不得不援引神權或自然法理,認為上帝或自然法賦予了每個個體不可剝奪的神聖權利。因為個體、群體之間的利益都是不同的,甚至是對立沖突的,這就需要多個政黨代表不同個體、集團的利益,實現自由競爭、輪流坐莊,以此保障個人權利——主要是私人財產——神聖不可侵犯。這種個人主義、自由主義的憲政理念,必然派生出多黨競爭制、三權分立、軍隊非黨化、司法獨立等制度架構。
在憲政模式中,執政主體實質上是占人口份額極少數的資產階級及其政黨,維護的是資產階級的權利。美國開國國父們在制定美國憲法、設計憲政模式時清晰地展示了這一點。美國首任財長漢密爾頓就坦承,設計美國憲法和憲政制度的目的在於:「使少數階級(富人和出身名門之士)在政治上享受特殊的永久的地位。」漢密爾頓和麥迪遜在《聯邦黨人文集》中指出,要防止多數窮人侵犯少數富人的利益,最好的辦法就是使「社會本身將分為如此之多的部分、利益集團和公民階級,以致個人或少數人的權利很少遭到由於多數人的利益結合而形成的威脅」。總之,憲政的首要目的就是保護少數資產階級的利益和特權不受多數人侵犯,其實就是資本專制。而對於占人口大多數的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組織聯合起來,建立無產階級政黨,反抗資產階級壓迫和剝削,卻被憲政理論及其憲法視為「多數人暴政」,即多數人侵犯了少數人或個人的人權,應受到國家機器按照資產階級憲法法律進行鎮壓。可見,在美國,「憲政」起初是反「民主」的,在本質上不過是資產階級的統治工具,其核心訴求是以保護個人基本權利的名義,保障資產階級財產權神聖不可侵犯,從而確保資產階級在經濟層面、政治層面的統治權力。
在社會主義國家,由於無產階級政黨團結、領導的勞動人民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擁有共同的、整體的、一致的根本利益,因此原則上必須只能有一個無產階級政黨來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這就是社會主義國家為什麼實行共產黨領導而不能搞多黨競爭的緣由。我國憲法作為根本大法,反映了黨帶領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取得的成果,反映了在歷史和人民選擇中形成的黨的領導地位,體現了人民當家作主,保證了社會主義國家政權性質。我們說的依法治國,是指黨領導人民,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在社會主義法治中,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本質上是一致的,都是為了維護和實現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要求,就是在黨的領導下制定並實施憲法和法律,把人民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把人民意志經過法律轉變為國家意志和主張,從而維護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權利。憲法和法律,是中國共產黨高高舉起的旗幟。然而,對於那些套用西方憲政概念和標准來看待社會主義法治的人而言,只要中國共產黨不放棄領導權,就不承認中國是法治國家,就認為中國還沒有真正的憲法,這實際上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就是要以「憲政」之名,否定和推翻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改變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
三、制度基礎和運行機制方面的差異
馬克思曾指出:「選舉是一種政治形式……選舉的性質並不取決於這些名稱,而是取決於經濟基礎,取決於選民之間的經濟聯系。」西方憲政盡管標榜「主權在民」,但是公民選舉、政策制定常常被金錢、財團等影響和操縱,成為「金錢的政治」。這種民主本質上是資本的民主,服務於以私有制為核心的資本主義經濟基礎,保障的是資產階級根本利益。比如,美國總統和議會由選舉產生,但是選舉的基礎是建立在生產資料資本寡頭所有制之上的,美國的主流政黨、媒體、智庫及教育和學術機構,都有鮮明的私人資本屬性,都由大資產階級嚴格控制,這就決定了美國政治選舉的整個過程也必然被資本所操縱。由此可見,西方憲政民主所標榜的三權分立和議會制,實際上是資產階級內部的一種權力分配、交換和平衡機制,普通民眾難以參與其中,在實踐中也暴露出議會議而不決、決而不行,政策短期化、功利化等種種弊端。
與西方憲政模式不同,我國國體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它建立在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的經濟基礎之上。政體是議行合一的人民代表大會制。人民代表大會作為國家權力機關統一行使國家權力,國家行政、審判、檢察機關由它產生、對它負責、受它監督。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作為我國的政體,體現了我國的國體,既能充分反映廣大人民的意願又有利於形成全體人民的統一意志,既能保證國家機關協調高效運轉又有利於集中力量辦大事。選舉及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一種民主形式;中國共產黨通過群眾路線,將人民大眾組織起來管理國家,則是民主的實質。前者為後者服務,後者決定前者的性質。黨將人民大眾組織和團結起來,通過人民代表大會,制定憲法和法律,管理自己的國家,這就是將「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三者有機統一起來的人民民主。
四、憲法解釋權和審查權上的差異
在美國憲政制度下,雖然憲法解釋權(即「違憲審查權」或「司法審查權」)至關重要,但這一權力卻被聯邦最高法院的9位大法官所控制。這9個大法官由總統提名而非民主選舉產生,既不對民眾負責,也不受議會控制。他們一般都是代表大資產階級利益的著名法學家和律師,少部分則是資深政客。20世紀美國著名大法官查爾斯·休斯任紐約州長時,曾在1907年發表過這樣的感慨:「我們生活在憲法之下,但這個憲法是什麼意思,卻是法官們說了算。」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的指責和抱怨更加嚴重:最高法院「在不間斷地開著制憲會議」。美國這些政要精英出於自身利益的抱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美國憲政的真相。美國所謂的憲政,本質上是由大資產階級挑選代理人來制定、修改和解釋憲法。主導美國法治如何運行的,其實是大資產階級的人治和專制。
無論如何,美國的議會民主性顯然要高於聯邦最高法院。然而,最高法院的司法審查,卻有權推翻議會的立法,這顯然是一種反民主的制度設計。美國建國者們設計這種所謂獨立的司法體制,主要目的就是保護少數資本權貴免受「多數人的暴政」。漢密爾頓和麥迪遜承認,按照民主和自由的原則,「所有行政、立法和司法的最高長官的任命,均應來自同一權力源泉——人民」,但是為了防止所謂的「多數人暴政」,他們著重強調「特別是在組織司法部門時,嚴格堅持這條原則是不利的」。即組織司法部門時,不能堅持民主原則。
我國憲法規定,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都由人大產生,對人大負責,受人大監督。人大則由民主選舉產生,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全國人大的職權包括修改憲法、解釋憲法,監督憲法的實施等等。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還提出,要「完善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憲法監督制度,健全憲法解釋程序機制。」與美國憲法的解釋權、審查權被少數壟斷寡頭的代理人控制不同,我國憲法的解釋權和審查權在全國人大,在黨和人民群眾,充分體現了人民利益的至上性。
五、司法機構政治屬性上的差異
我國憲法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產生最高人民法院院長,並對其有監督權、罷免權。我國的司法制度堅持黨和人民對司法機構的領導、監督,從而確保司法公正。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指出,「堅持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要求,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題中應有之義」。黨對司法機構的領導、人民群眾對司法機構的監督都要公開化、透明化、制度化、法律化。當前司法領域出現的一些問題,例如司法幹部的腐敗變質、一些官員非法干擾司法機構的運轉等等,在根本上都是黨的領導及人民的監督沒有得以落實的結果。要解決這些問題,除加強制度建設杜絕一些領導幹部非法干預外,還須強化司法幹部和律師隊伍的自律性,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質,以確保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地位。這些在《決定》中都有明確規定。假如走西方憲政道路,使司法獨立於黨和人民,不僅會導致更多的司法腐敗和不公,更可能顛覆整個社會主義制度。通過輸出憲政理論和憲政模式,控制他國「獨立」的司法機構進而控制該國政權,是一些西方國家屢試不爽的顛覆戰略。
在美國憲政模式中,司法機構的確獨立於人民,但是並不獨立於大財團。美國建國以來,聯邦最高法院要麼被大資本要麼被奴隸主所控制(如1836年—1864年的《托尼法案》就公開判定美國的自由黑人不是憲法中所言的公民),以保障個人權利為名維護少數人利益。南北戰爭以後,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就一直是大資本的代理人。即便是從壟斷財團內部來說,聯邦最高法院也並非政治中立和獨立的機構,其基本規律是壟斷財團中哪個黨派派別勢力大,它就傾向於誰。
Ⅷ 憲政與法治的關系
憲政是一切來以政權利益為自導向來治理國家,就是統治階級是一個政黨或者一個組織,是少部分人,他們是管理者,犯錯沒有罪,被統治階級是廣大老百姓,只要犯錯就要治罪。法治的概念就是人人當家做主,每個人都有權利參與國家管理,每個人犯了錯誤都要依照法律進行懲罰。
Ⅸ 什麼是憲法與憲政它們與法治之間有何聯系與區別
1、關系不同
憲政含義是指導憲法制定或推動憲法實施的實踐,所以憲政是制定憲法的基礎。
2、含義不同
憲政含義是建立並推動特定類型政治制度的實踐,這類制度一般包含了有限政府、權力分立、代議民主、司法獨立等政治原理;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
(9)法治與憲政擴展閱讀:
近代資本主義國家建立後,將憲政從政治口號變成了政治制度,但在不同國家有不同的表現方式。例如,英國推崇議會至上,擁有不成文憲法,到2010年才設立最高法院;美國在1787年即制定了《美利堅合眾國憲法》;
具有成文憲法、剛性憲法等特點,突出總統權力,是較徹底的「三權分立」國家。
長期以來,某些西方國家為實現和平演變和顏色革命目的,單方面將自己的政治模式宣布為憲政典範,將自己的民主形式包裝為憲政民主,據此指責、攻擊與其政治制度存在差異的國家,並試圖採取多種方式進行文化傳導和價值輸入。
建設符合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不能簡單套用「憲政」這一概念。我國是中國共產黨執政並長期執政,不能用所謂「憲政」架空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在我國,堅持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堅持依法執政首先要堅持依憲執政,這同西方所謂「憲政」有著本質區別。黨領導人民制定憲法和法律,黨自身也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
堅持依憲治國、依憲執政,就包括堅持《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確定的中國共產黨領導地位不動搖,堅持憲法確定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不動搖。
Ⅹ 如何理解法治、憲治之間的關系
法治:由統治者通過強制性的法律來治理國政,管理社會。
(一)法治的涵義
法治包含兩重意義: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這就是說,所謂法治,即良法與守法的結合。
(二)法治的具體體現
1.立法方面:亞氏強調立法必須遵守以下原則:一是反映中產階級的利益;二是研究國家的情況;三是考慮對公民尤其是青少年加強教育;四是靈活性與穩定性相結合。
2.執法思想。國家執政人員要嚴格執行法律。法律有明確規定的,應嚴格依法執行;法律規定不同詳的或沒有規定的,必須按照法律的原則來公正地處理和裁決案件。
3.守法思想。守法是法治的關鍵。國家必須加強對公民守法觀念的培養和訓練。
(三)法治的優越性
法治的優越性是相對於人治而言的,而這種優越性主要體現在:第一,法律是集體智慧和審慎考慮的產物;第二,法律沒有感情,不會偏私,具有公正性;第三,法律不會說話,不能象人那樣信口開河;第四,法律藉助規范形式,具有明確性;第五,實行人治容易貽誤國家大事,特別是世襲制更是如此;第六,時代要求實行法治,不能實行人治;第七,實行一人之治較為困難,君主的能力和精力畢竟有限;第八,一人之治剝奪了大家輪流執政的權利。
(四)法治缺陷的彌補
在法律有所不及的地方可以採取三種補救措施:以個人的權力或若幹人聯合組成的權力「作為補助」;對某些不完善的法律進行適當的變更;加強法律解釋。主要是指法律的精神(法意)來對案件作出公正的處理和裁決。
---------------------------------------------------------------------------
法治是指在某一社會中,任何人都必需遵守法律,包括制訂者和執行者本身。國家機關(特別是行政機關)的行為必需是法律或法規許可的,而這些法律或法規本身是經過某一特定程序產生的。即,法律是社會最高的規則,沒有任何人或組織機構可以凌駕於法律之上。
法治的重要性
現代大部份國家都認同法治的重要,雖然他們產生法律、立法代表的方法不太相同。法治的好處在於能防止有特定的個人凌駕法律而傷害其他大多數人的利益。
法治,是以民主政治為前提和目標,以嚴格依法辦事為理性原則,表現為良好的法律秩序,並包含著內在價值規定的法律精神的一種治國方略。
法制與法治的區別和聯系
法制和法治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兩個概念,不容混淆。二者的主要區別在於:
1、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簡稱,屬於制度的范疇,是一種實際存在的東西;而法治是法律統治的簡稱,是一種治國原則和方法,是相對於「人治」而言的,是對法制這種實際存在東西的完善和改造。
2、法制的產生和發展與所有國家直接相聯系,在任何國家都存在法制;而法治的產生和發展卻不與所有國家直接相聯系,只在民主制國家才存在法治。
3、法制的基本要求是各項工作都法律化、制度化,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而法治的基本要求是嚴格依法辦事,法律在各種社會調整措施中具有至上性、權威性和強制性,不是當權者的任性。
4、實行法制的主要標志,是一個國家從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到法律監督等方面,都有比較完備的法律和制度;而實行法治的主要標志,是一個國家的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包括國家最高領導人在內,都嚴格遵守法律和依法辦事。
二者的聯系在於:法制是法治的基礎和前提條件,要實行法治,必須具有完備的法制;法治是法制的立足點和歸宿,法制的發展前途必然是最終實現法治。
清末的憲政有以下幾個特點。
1在實行憲政之前,慈禧太後為保證其權力捏造出了「預備立憲」這一過程,理由是大清臣民不具備民主意識,需要用很長時間培養。顯示出憲政具有很強的欺騙性。
2憲法極其保守:a憲法由封建統治者制定,從名稱《欽定憲法大綱》就可看出。
b欽定憲法大綱是參照當時世界上最保守的大日本帝國憲法制定的。
c從內容上看,憲法完全是為維護封建統治階級利益制定的。欽定憲法大綱共23條,前十四 條是君上大權,後面的是臣民的義務。將人民稱為臣民,就是封建殘余,而且竟然沒有規 定人民的權利。
3建立內閣制後,第一屆內閣大多數是皇室貴族,被稱為「皇族內閣」,政權完全被清朝皇室把持。
清末實行的憲政雖然在客觀上促進了民主思潮的傳播,但具有很強的欺騙性,可以看作清王朝維護其封建統治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