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道德的論語
A. 論語中關於品德的名句
1. 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篇第十二》。
自古以來人總是要死的,但如果人民對政府不信任,國家政權是立不住的。
2. 眾怒難犯,專欲難成。——《左傳·襄公十年》
眾人的憤怒是不可以觸犯的,專權的慾望是很難取得成功的。此話反映了子產鮮明的民本思想。子產認為,如果觸犯了眾人的憤怒,政權就無法維持穩定,若想專權獨裁,實在是難以實現。
3. 制國有常,利民為本。——西漢司馬遷《史記·趙世家》
講述的是只有以民為本才是最為根本的治國方略。「制國」即治理國家的意思,「常」則是不變的原則。這句話的大意是,治理國家有著一定的原則,即以有利於人民為根本。
4. 雨順風調百穀登,民不飢寒為上瑞。_宋·蘇軾《荔支嘆》。
登,豐收。瑞,祥瑞、吉祥。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老百姓不飢不寒,這就是最大的祥瑞。此言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就是最大的成就,也是上天垂示給統治者最大的祥瑞。這句話表現了強烈的民本主義思想。
5.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道德經》第四十九章
其中,「常」是固定不變的意思。這句話的意思是,即便是聖人也沒有固定不變的想法,他們總是以百姓的意志為轉移。這是老子規勸君王的話,意在告誡統治者一切決議,均應從民意出發。
6. 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曠也。——《孟子·離婁上》
說明了百姓對仁政的迫切嚮往之情。所謂「走曠」即在曠野上奔跑的意思。百姓對仁政的嚮往,就像是水總是往下流、野獸喜歡在曠野上奔跑一樣。
7.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
這是孟子提出的一個重要思想,即民貴君輕,並闡明了國家的一切政治權力與政治制度,都是人民賦予的,人民應當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與權力。「社稷」指的就是國家,而「君」指的就是國君。這句話的意思是,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接著是國家的利益,最後才是君王的利益。
8. 失民心而立功名者,未之曾有也。——《呂氏春秋·順民》
能夠在失去民眾擁護的情況下而建立功名的人,這在以前從來就沒有出現過。此語講述的是民心向背對國家發展的重要性。也就是說,任何人要想建功立業,沒有大眾的支持是不可能成功的。
B. 論語中有關」道德修養」的句子
1、《論語·學而》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論語·學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3、《論語·子張》
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4、《論語·子罕》
三軍可奪帥也 匹夫不可奪志也。
5、《論語·子罕》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6、《論語·述而》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7、《論語-顏淵》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8、《論語·學而》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9、《論語·里仁》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10、《論語·述而》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C. 《論語》中的道德(句子)
【原文】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譯文】 孔子說:「早晨得知了道,就是當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評析】 這一段話常常被人們所引用。孔子所說的道究竟指什麼,這在學術界是有爭論的。我們的認識是,孔子這里所講的「道」,系指社會、政治的最高原則和做人的最高准則,這主要是從倫理學意義上說的 【原文】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1),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2),知者利仁。」 【注釋】 (1)約:窮困、困窘。 (2)安仁、利仁:安仁是安於仁道;利仁,認為仁有利自己才去行仁。 【譯文】 孔子說:「沒有仁德的人不能長久地處在貧困中,也不能長久地處在安樂中。仁人是安於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則是知道仁對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評析】 在這章中,孔子認為,沒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長久地處在貧困或安樂之中,否則,他們就會為非作亂或者驕奢淫逸。只有仁者安於仁,智者也會行仁。這種思想是希望人們注意個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環境下都做到矢志不移,保持氣節。 【原文】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譯文】 孔子說:「富裕和顯貴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就不會去享受的;貧窮與低賤是人人都厭惡的,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去擺脫它,就不會擺脫的。君子如果離開了仁德,又怎麼能叫君子呢?君子沒有一頓飯的時間背離仁德的,就是在最緊迫的時刻也必須按照仁德辦事,就是在顛沛流離的時候,也一定會按仁德去辦事的。」 【評析】 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觀。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這一段內容,似乎孔子主張人們只要仁、義,不要利、欲。事實上並非如此。任何人都不會甘願過貧窮困頓、流離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貴安逸。但這必須通過正當的手段和途徑去獲取。否則寧守清貧而不去享受富貴。這種觀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價值。這一章值得研究者們仔細推敲。 【原文】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譯文】 孔子說:「士有志於(學習和實行聖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為恥辱,對這種人,是不值得與他談論道的。」 【評析】 本章所講「道」的含義與前章大致相同。這里,孔子認為,一個人斤斤計較個人的吃穿等生活瑣事,他是不會有遠大志向的,因此,根本就不必與這樣的人去討論什麼道的問題。 【原文】 子曰:「君子懷(1)德,小人懷土(2);君子懷刑(3),小人懷惠。」 【注釋】 (1)懷:思念。 (2)土:鄉土。 (3)刑:法制懲罰。 【譯文】 孔子說:「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鄉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評析】 本章再次提到君子與小人這兩個不同類型的人格形態,認為君子有高尚的道德,他們胸懷遠大,視野開闊,考慮的是國家和社會的事情,而小人則只知道思戀鄉土、小恩小惠,考慮的只有個人和家庭的生計。這是君子與小人之間的區別點之一。 【原文】 子曰:「道(1)之以政,齊(2)之以刑,民免(3)而無恥(4),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5)。」 【注釋】 (1)道:有兩種解釋:一為「引導」;二為「治理」。前者較為妥貼。 (2)齊:整齊、約束。 (3)免:避免、躲避。 (4)恥:羞恥之心。 (5)格:有兩種解釋:一為「至」;二為「正」。 【譯文】 孔子說:「用法制禁令去引導百姓,使用刑法來約束他們,老百姓只是求得免於犯罪受懲,卻失去了廉恥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導百姓,使用禮制去統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僅會有羞恥之心,而且也就守規矩了。」 【評析】 在本章中,孔子舉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治國方針。孔子認為,刑罰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恥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罰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規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恥之心。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國家時有不同於法制的特點。但也應指出:孔子的「為政以德」思想,重視道德是應該的,但卻忽視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國家中的作用。
D. 關於品德修養的名言論語
1、習慣之於靈魂猶如血管與脈絡之於血液,是它流動的道路。——布希納爾
2、虔誠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通過靈魂的最純潔的寧靜而達到最高修養手段。——歌德
3、習慣是一個人思想與行為的領導者。——愛默生
4、「特殊的人格」的本質不是人的鬍子血液抽象的肉體的本性,而是人的社會特質……——卡爾·馬克思
5、一個人的後半輩子均由習慣組成,而他的習慣卻是在前半輩子養成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6、有些老人顯得很可愛,因為他們的作風優雅而美。而盡管有的年輕人具有美貌,卻由於缺乏優美的修養而不配得到贊美。——培根
7、君子恥不修,不恥見污。——荀子
8、吾善養浩然之氣。——孟子
9、與其修飾面容,不如修飾心胸。——中國諺語
10、要評判美,就要有一個有修養的心靈。——康德
11、養心莫善於寡慾。——孟子
12、健全自己身體,保持合理的規律生活,這是自我修養的物質基礎。——周恩來
13、正心以為本,修身以為基。——司馬光
14、要想有教養,就要去了解全世界都在談論和思索的最美好的東西。——馬·阿諾德
15、君子反道以修德。——呂氏春秋
16、啊,有修養的人多快樂!甚至別人覺得是犧牲和痛苦的事他也會感到滿意快樂;他的心隨時都在歡躍,他有說不盡的歡樂。——車爾尼雪夫斯基
17、修養的本質如同人的性格,最終還是歸結到道德情操這個問題上。——愛默生
18、不修其身,雖君子而為小人。——歐陽修
19、一個好的習俗比法律更可靠。——歐里庇得斯
21、審美的感官需要文化修養,藉助修養才能了解美,發現美。——黑格爾
22、夫子溫良恭儉讓。——論語
23、天下之事,患常生於忽微,而志戒於漸習。——程顥
24、功莫大於去惡而好善,罪莫於去善而為惡。——賈誼
25、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就應該通過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種好的習慣。——培根
E. 論語道德修養有哪些大全
【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和【道德修養】
1【方法】
溫故而知新
吾日回三省吾身
學而不思答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學而時習之
默而識之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態度】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學而不厭
3【修養】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 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張》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述而》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
F. 十篇關於道德的論語
整部《論語》就是在談道德品質問題,只不過有的是直接論述,有的則是間接反映,有的是正面的,有的則是反面的,這里列舉一些。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倪,小車無杌,其何以行之哉!」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這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憲問恥。子曰:「邦有道,谷。邦無道,谷,恥也。」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G. 論語關於道德修養的名言
1、如果沒有德行,人類就是一種忙碌、有害和可憐的生物,不會比任何一種渺版小的害蟲更優越。權——培根
2、使自己快樂也使他人快樂,別傷害自己也別傷害他人,我以為這就是倫理學的全部意義。——尚福爾
3、道德中最大的秘密是愛。——英國
4、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行人。——劉備
5、德行的實際是由行為,不是由文字。——誇美紐斯
6、道德首先被要求的是支配自己——康德
7、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資治通鑒》
8、道德的基礎是人類精神的自律。——馬克思
9、如果你的道德觀念令你消沉,那它們就一定是錯誤的道德觀念。——史蒂文生
10、德行啊,你是純朴的靈魂的崇高科學。——盧梭
11、一個人最傷心的事情無過於良心的死滅。——郭沫若
12、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孔子
13、真誠才是人生最高的美德。——喬叟
14、美德有如名香,經燃燒或壓榨而其香愈烈,蓋幸運最能顯露惡德而厄運最能顯露美德也。——培根
15、我願證明,凡是行為善良與高尚的人,定能因之而擔當患難。——貝多芬
——來自於網路
H. 論語中關於品德的名句
1.君子不器。
【講解】君子不要像器具一樣(只有一種固定的用途,要在任何環境都能發揮君子的作用)
2.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講解】人格高尚的人不可用小事情考驗他,卻可以委以重任;人格低下的人不可委以重任,卻可用小事情考驗他。
3.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生以成仁。(殺身成仁)
【講解】有志之士和仁人,不會貪生怕死而損害仁,只會勇於犧牲來成全仁。
4.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講解】做不應該做的事從而做官發財,對我來說,好比是天空浮來浮去的過眼煙雲。
5.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講解】聰明的人不會疑惑,實行仁德的人會憂愁,真正勇敢的人,不會畏懼。
6.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講解】聰明智慧的人愛水,有仁德的人愛山。聰明智慧的人愛活躍,有仁德的人愛沉靜。聰明智慧的人快樂,有仁德的人長壽。
7.當仁不讓於師。
【講解】在實行仁德之事的時候對自己的老師也不要謙讓。
8.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講解】君子懂得的是義,小人懂得的是利。
I. 論語中品德修養的句子有哪些
1、《論語·學而》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論語·學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3、《論語·子張》
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4、《論語·子罕》
三軍可奪帥也 匹夫不可奪志也。
5、《論語·子罕》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6、《論語·述而》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7、《論語-顏淵》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8、《論語·學而》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9、《論語·里仁》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10、《論語·述而》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J. 論語中關於道德的名言警句
關於道德修養的論語句子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德不孤,必有鄰。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夫子溫、良、恭、儉、讓。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志當存高遠。
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
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
人背信則名不達。
人無忠信,不可立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