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法學評論
Ⅰ 西部法學評論是中文核心期刊嗎
Ⅱ 西北政法大學行政法學院的科研成果
1 褚宸舸 論立法語言的語體特點 非立項成果 論文 人大復印資料《法理學、法史學》2009年第7期(原載《雲南大學學報》(法學版) 2009年第2期) 獨著,人大復印資料轉載
2 褚宸舸 「憲政」與「民主」的表達(1940—1947)——基於資料庫統計的中國憲法思想史研究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 論文 《杭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1期 cssci和北大版核心,獨著
3 褚宸舸 中國憲法學說史研究的難題與對策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 論文 《山東社會科學》2009年第4期 cssci和北大版核心,獨著
4 褚宸舸 中國式「憲政」的概念發展史 非立項成果 論文 《政法論壇》2009年第3期 cssci和北大版核心,第二作者
5 褚宸舸 憲法學教學如何適應國家司法考試?——以西北政法大學憲法學教學改革為例 陝西省教研重點課題 論文 《西部法學評論》2009年第1期 第一作者,與張佐國合作
6 褚宸舸 立法語言中的兩對矛盾 非立項成果 論文 浙大公法所編《公法研究》(第7輯)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年10月版。 第一作者
7 褚宸舸 董必武人民司法理論述要 非立項成果 論文 載孫琬鍾主編:《董必武法學思想研究文集(第8輯)》,人民法院出版社2009年10月 第一作者
8 褚宸舸 立法監督三題 非立項成果 論文 俞榮根主編《天憲》(第四輯),西南大學出版社2009年10月 獨著
9 褚宸舸 網路政治化是不可避免的 非立項成果 學術評論 《二十一世紀》(香港)2009年第6期 獨著
10 褚宸舸 臨潼信訪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 專著 人民出版社2009年11月版 合著 個人負責全書35萬字統稿
11 褚宸舸 立法學 非立項成果 合著教材 法律出版社2009年2月
12 褚宸舸 為什麼要同情「史上最牛抄襲者」 非立項成果 文章 《中國青年報》2009年6月3日「青年話題」欄目
13 褚宸舸 《懲罰吸毒的根據——〈禁毒法〉(草案)引發的思考》 省市自治區社科研究項目 論文 2009年6月9日陝西省教育廳「陝西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三等獎
14 褚宸舸 《「憲政」與「民主」的表達:以1940-1947 中國社會政治運動為視閾 非立項成果 學位論文 2008年12月31日獲重慶市教委、重慶市學位委員會「2008年重慶市優秀碩士學位論文」表彰
15 褚宸舸 《中國禁毒立法三十年——以立法體系的演進與嬗變為視角》 論文 2009年4月獲中國法學會中國法學法律網合作機制舉辦「中國法治三十年網路徵文」三等獎
16 錢錦宇 一個法律人眼中劉少奇 非立項成果 論文 《博覽群書》2008年11月 獨立成果
17 錢錦宇 清代刑案審讞的法律發現 非立項成果 論文 《法律方法》2009(第九卷) CSSCI獨立成果
18 錢錦宇 規范性語詞的法理意義與范圍 非立項成果 論文 《西北大學學報》(哲社版)2009年第5期 CSSCI第一作者
19 錢錦宇 國家法與民間規則互動的必要性及其實現方式 論文 《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09年第6期 CSSCI第二作者
20 尹權 我國政府信息公開的問題與對策 非項目成果 論文 《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09年11月 一般刊物
Ⅲ 吳澤勇的發表論文
1. 阿什特里德·斯達德勒爾、吳澤勇:德國法學院的法律診所與案例教學,載《法學》,2013年第4期。
2. 吳澤勇:中國法上的民事訴訟證明標准,載《清華法學》,2013年第1期。
3. 王晨光、吳澤勇:以案說法:辦理銷售非法煙絲網路案,載《湖南煙草》,2011年第5期。
4. 吳澤勇:證明疑難案件的處理之道——從「彭宇案」切入,載《西部法學評論》,2011年第5期。
5. 吳澤勇:建構中國的群體訴訟程序:評論與展望,載《當代法學》,2012年第3期。
6. 吳澤勇:論善意取得制度中善意要件的證明,載《中國法學》,2012年第4期。
7. 吳澤勇:德國團體訴訟的歷史考察,載《中外法學》,2009年第4期。
8. Dieter Leipold、吳澤勇:德國民事訴訟法50年:一個親歷者的回眸,載《司法》,2009年。
9. 吳澤勇:集團訴訟在德國:「異類」抑或「藍本」?,載《法學家》,2009年第6期。
10. 吳澤勇:《投資者示範訴訟法》:一個群體性法律保護的完美方案?,載《中國法學》,2010年第1期。
11. 吳澤勇:論德國《反不正當競爭法》上的撇去不法收益之訴,載《當代法學》,2010年第3期。
12. 吳澤勇:瑞典的群體性糾紛解決機制分析,載《法學》,2010年第7期。
13. 吳澤勇:論荷蘭的群體性糾紛解決機制,載《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5期。
14. 吳澤勇:論德國法上的團體不作為之訴——以《不作為之訴法》和《反不正當競爭法》為例,載《清華法學》,2010年第4期。
15. 吳澤勇:群體性糾紛解決機制的建構原理,載《法學家》,2010年第5期。
16. 彭浩晟、吳澤勇:法官獨立的具體制度,載《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6年第2期。
17. 吳澤勇:清末修訂《刑事民事訴訟法》論考——兼論法典編纂的時機、策略和技術,載《現代法學》,2006年第2期。
18. 吳澤勇:清末修訂《法院編製法》考略——兼論轉型期的法典編纂,載《法商研究》,2006年第4期。
19. 吳澤勇:《大清民事訴訟律》修訂考析,載《現代法學》,2007年第4期。
20. 吳澤勇:《民事刑事訴訟暫行章程》考略,載《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1期。
21. 吳澤勇、劉新生:《民事訴訟法》修改與再審程序的變遷,載《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4期。
22. 吳澤勇:群體性糾紛的構成與法院司法政策的選擇,載《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08年第5期。
23. 吳澤勇:清末修律中的民事訴訟制度變革,載《比較法研究》,2003年第3期。
24. 吳澤勇:動盪與發展:民國時期民事訴訟制度述略,載《現代法學》,2003年第1期。
25. 江偉、吳澤勇:論現代民事訴訟立法的基本理念,載《中國法學》,2003年第3期。
26. 吳澤勇:論我國民事訴訟庭審程序的正當化建構,載《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04年第3期。
27. 吳澤勇:從程序本位到程序自治——以盧曼的法律自治理論為基礎,載《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2004年第4期。
28. 吳澤勇:民事訴訟審前准備程序的正當化,載《法學》,2005年第1期。
29. 江偉、吳澤勇:現代訴訟理念與中國民事訴訟制度的重塑,載《訴訟法論叢》,2003年。
30. 韓長印、吳澤勇:公司業務執行權之主體歸屬——兼論公司經理的法律地位,載《法學研究》,1999年第4期。
31. 章武生、吳澤勇:律師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研究,載《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1期。
32. 吳澤勇:新民主主義革命根據地的民事訴訟制度,載《煙台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4期。
33. 江偉、吳澤勇:證據法若干基本問題的法哲學分析,載《中國法學》,2002年第1期。
34. 章武生、吳澤勇:論我國缺席判決制度的改革,載《政治與法律》,2002年第5期。
35. 熊躍敏、吳澤勇:民事訴訟中的誠信原則探究,載《河北法學》,2002年第4期。
36. 章武生、吳澤勇:司法獨立與法院組織機構的調整(上),載《中國法學》,2000年第2期。
37. 章武生、吳澤勇:司法獨立與法院組織機構的調整(下),載《中國法學》,2000年第3期。
38. 吳澤勇:論我國職業法官培養機制之完善,載《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2期。
39. 章武生、吳澤勇:簡易程序與民事糾紛的類型化解決,載《法學》,2002年第1期。
40. 章武生、吳澤勇:法律援助若干問題研究,載《法學家》,1999年第5期。
41. 章武生、吳澤勇:論我國法院調解制度的改革,載《訴訟法論叢》,2000年第2期。
42. 江偉、熊躍敏、吳澤勇:2000年民事訴訟法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載《法學家》,2001年第1期。
43. 吳澤勇:歷史、文化、社會中的司法制度——評《司法制度的歷史與未來》,載《訴訟法論叢》,2002年。
44. 吳澤勇:民事訴訟程序保障的歷史與未來——評莫諾·卡佩萊蒂的民事訴訟程序保障比較研究,載《訴訟法論叢》,2002年。
45. 章武生、吳澤勇:論我國律師收費制度改革,載《南京大學法律評論》,1999年第1期。
46. 章武生、吳澤勇:論訴訟和解,載《法學研究》,1998年第2期。
47. 章武生、吳澤勇:論民事訴訟的目的,載《中國法學》,1998年第6期。
Ⅳ 馮玉軍的代表性成果
自1992年參加工作以來,已正式出版學術專著4部,譯著4部,普法類專著2部,主編教材、雜志和論文集6部;主持2008年度司法部法治理論重點項目1項(《宗教活動法律化研究》)、北京市優秀人才培養資助項目1項(《北京市地方立法的民主化和科學化問題研究:以實證分析與成本效益評估為中心》),主持完成國際橫向交流課題2項(《中國欠發達地區農民法律意識調查》和《邯鄲市電子政務和信息法制研究》)、2005年度國家社會科學項目1項(《全球化背景下的東亞法治問題研究》)、中國人民大學亞洲研究中心委託科研課題1項(《東亞法學研究和法治問題初探》)、中國人民大學2004年度青年科研課題1項(《法律與全球化一般理論研究》、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中青年課題1項(《法經濟學課題體系與案例教學》),參與完成國家級課題6項、省級課題5項;在《新華文摘》、《中國法學》、《法制與社會發展》、《中國人民大學學報》、《法學家》、《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理論版)等國家和省部級核心刊物上發表論文70餘篇,參編教材和入選論文集10餘部。 《法經濟學範式》(個人專著),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年4月版。
《法律與經濟推理:尋找中國問題的解決》(個人專著),經濟科學出版社2008年4月版。
《全球化與中國法制的回應》(個人專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8月版。
《法律的成本效益分析》(個人專著),蘭州大學出版社2000年4月版。
《朝陽法律評論》第一期(主編),中國華僑出版社2009年4月版。
《法經濟學應用研究》論文集(主編),法律出版社2006年10月版。
《法律碩士學位論文範例》論文集(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5月版。其中收錄本人文章《中國法律碩士教育培養模式的改革》、《法律碩士學位論文寫作筆談》。
《美國法學經典論文選:以最高引證率為依據)》(編選),法律出版社2008年5月版。
《美國法律思想經典》(編選),法律出版社2008年5月出版。
《公平與福利》,【美】路易斯·卡普洛 斯蒂文·沙維爾/著 馮玉軍、塗永前/譯,法律出版社2007年10月版。
《發展進程中的國家與法律》,【美】安·塞德曼 羅伯特·塞德曼/著 馮玉軍、俞飛/譯,法律出版社2006年9月版。
《銀行法律基礎知識》(主編),金融出版社2004年11月版。
《證券法律基礎知識》(主編),金融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保險法律基礎知識》(主編),金融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中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研究:概念、體系、結構》論文集,副主編,60萬字,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09年2月版。
《中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前沿研究》論文集(副主編),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05年8月版。
《正說明清九大奇案》(個人專著),黃山書社2009年1月版。
《衙門里這些事兒——法律大講堂》(個人專著),法律出版社2007年12月版。 1.《單雙號限行與公民社會中的權利沖突及其解決》,載《法學家》2008年第5期。
2.「中國都市住宅立退問題に関する法律的経済的分析」(日文),載日本國《山梨大學法學院學報》2008年第3期(2008年7月出刊),西村幸次郎、格日樂合譯。
3.「法律全球化的可能之道與東亞法治的建構」,載中國人民大學亞洲研究中心編《亞洲學術》(2007),人民出版社2008年7月版。
4.「法律與發展的中國經驗」國際研討會綜述,載《河南省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8年第5期。
5.「在改革發展中體現中國特色——法律與發展的中國經驗學術研討會述要」,載《人民日報》(理論版)2008年6月30日07版。
6.「西法東漸與學術自覺:中國移植外國法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載《甘肅社會科學》2008年第3期。轉載於復印報刊資料《法理學·法史學》2008年第9期。
7.「保障人民的表達權是依法治國的重要環節」,載《青年記者》2008年3月。
8. 「論東亞共通法的建構」,載《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8年第2期。
9.「全球化背景下的公民文化與法治秩序」,載《社會科學研究》2008年第1期。
10.「讓人說話,天不會塌——解析『表達權』」,載《人民日報》(理論版)2008年1月30日。
11.「中國城市房屋拆遷問題與物權法的完善」,載《學術研究》2008年第2期。
12.「公平還是福利?這是一個問題」,載《西部法學評論》2008年第1期。
13.「如何走出拆遷糾紛的法律困境」,載《新華文摘》2007年第19期(10月5日)。
14.「權利、權利與利益的博弈——中國城市房屋拆遷問題的法律與經濟分析」,3萬字,載《中國法學》2007年第4期。
15. 「加強基礎理論研究,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載《法制日報》2007-10-21。
16.「借鑒國際法治文明成果,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載《光明日報》2007年12月17日第九版「法治」,15000字。
17.「如何走出拆遷糾紛的法律困境」,載《光明日報》2007年5月26日。
18.「當代美國法律思想的研究譜系」,載《法學家》2007年第6期。
19. 「歷史」的幻象與超越——「法治」的歷史闡釋及其對亞洲的啟示」,載《中美法律評論》2007年第2期。
20.「政府信息公開尚存幾大盲區」,載《人民政協報》2007年6月4日,B4版,2000字。
21.「奧林匹克標志的知識產權保護初探」,載《法學論壇》2007年第4期。
22.「法律發展理論的論證及其應用」,載《中國法學文檔》第二輯(2006年)。
23.「論體育法與人權保護」,載《華僑大學法學論叢》2006年第1卷。
24.「略論全球化理論的研究語境」,載《法學家》2005年第2期(總第89期)。
25.「法經濟學範式的知識基礎研究」,載《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5年第4期。
26.「論體育法與人權保護」,載《西北師范大學學報》2005年第3期。
27.「懲罰性賠償制度的法經濟學分析」,載《首都師范大學學報》2005年第4期。收錄於《人大報刊復印資料·經濟法學》2005.11。
28.「加強基礎理論研究,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載《光明日報》(理論版)2005年1月5日。
29.「略論法學研究範式的歷史類型」,載《成人高教學刊》2005年第1期。
30.「權利、權利與利益的博弈——《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的法經濟學分析」,載《洪範法律評論》2005年(總第3期)。
31.「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發展報告:法學理論2005」,編入《中國人民大學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發展報告:精品與評價》,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32.「法經濟學範式研究與理論闡釋」,載《法制與社會發展》2004年第1期。
33.「法律與全球化的實現途徑芻議」,載《求是學刊》2004年第1期。
34.「主權與知識產權全球化」,弗萊德.H.凱特/著 馮玉軍/譯 周靜/校,收錄《法律與全球化:實踐背後的理論》,朱景文主編,法律出版社2004年4月版。
35.「『法律與全球化——實踐背後的理論』研討會紀要」,收錄《法律與全球化:實踐背後的理論》,朱景文主編,法律出版社2004年4月版。
36.「略論法學研究範式的歷史類型」,載《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04年第5期。收錄於《人大報刊復印資料·法理學法史學》2004。
37.「法律經濟學研究的理論回顧」,載呂景勝等主編《法學理論前沿》,中國檢察出版社2004年版。
38.「『法治』的歷史闡釋及其對現實的啟示」,載《法學家》2003年第4期(總第79期)。
39.「法律全球化與本土化之爭及其超越」,載《雲南大學學報法學版》(季刊)2003年第1期。收錄於《人大報刊復印資料·法理學法史學》2003.7。
40.「世界法的研究進路及其歷史檢討」,載《金陵法學評論》2003年春季卷(總第5期)。
41.「法理情深 終生求索」,載《高校理論戰線》2003年第4期(總第79期)。
42.《法律與全球化一般理論述評》,載《中國法學》2002年第4期。
「『法律與全球化——實踐背後的理論』研討會紀要」,載《法學家》2002年第6期。(第二作者)收錄於《人大報刊復印資料·法理學法史學》2003.4。
43.「法律的交易成本分析」,載《法制與社會發展》2001年第6期。收錄於《人大報刊復印資料·新興學科》2002年第4期。
44.「法律市場論略」,載《煙台大學學報》2002年第4期。
45. 「法律與全球化一般理論述評」,載《法哲學與法社會學論叢》(五),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出版。
46.「世界法的學說史研究」,載《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02年第4期。
47.「愛國與守法」,載2001年12月25日《光明日報》(理論版)
48. 「法律供給及其影響因素分析」,載《山東大學學報》(哲社版)2001年第6期。
49.「合同法的交易成本分析」,載《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1年第5期。
50.「後現代法學理論述評」,載《現代法學》2001年第2期。
51.「西部大開發的法制研究視野」,載《發展》2001年第12期。
52.「法制改革及法治化過程的成本效益分析」,原載《天府新論》2000年第2期,收錄於.《人大報刊復印資料·新思路》2001年第3期。
53.「論法律均衡」,《西北師范大學學報》2000.4。
54. 「法律經濟分析的理論前提」,載《甘肅理論學刊》2000年第3期。
55. 「合同法的經濟學透視」,載《天水行政學院學報》2000年第1期。
56.「論西部經濟發展的法制促進」,載《法學家》1999年第3期。
57.「物權法的經濟學透視」,載《甘肅政法學院學報》1999年第4期。
58.「國家法與民間法的經濟分析」,載《甘肅社會科學》1999年第2期。
59.「法律經濟學論略」,原載《西北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1999年第4期,收錄於《人大報刊復印資料·新興學科》1999年第4期。
60.「法律的成本效益分析導論」,載《甘肅社會科學》1999年第5期。
61.「論西部法律文化與區域法制創建」,載《甘肅政法學院學報》1999年第1期。
62. 「西部法律文化的概念界定和研究方法」,載《天水師專學報》1999年第1期。
63.「論經濟法律效益的實現」,原載《蘭州大學學報》1998年第1期,收錄於《人大報刊復印資料·經濟法學》1998年第4期。
64.「論經濟法律成本函數及其降低方略」,《西北師范大學學報》1998年第5期。
65.「中國西部社會法律意識變遷及其特徵」,原載《現代法學》1998年第5期,收錄於《高校文科學報文摘》1999年第1期。
66.「西部法律文化的地緣特徵」,載《發展》1998年第11期。
67. 「『蘭州市禁止燃放煙花爆竹規定』的經濟分析」,載《發展》1998年第8期。
68.「中央法與地方法的經濟分析」,載《發展》1998年第7期。
69.「『嚴打』的經濟學分析」,載《蘭州大學學報》1997年第4期。
70.「融資租賃的經濟法律分析」,載《發展》1997年第7期。
71.「試論經濟立法與節約交易成本的關系」,載《科學、經濟、社會》1997年第3期。
72. 「論經濟立法中的交易費用規律」,載《甘肅政法學院學報》1997年第3期。
73.「經濟法律的效益功能分析」,載《蘭州學刊》,1997年第6期。
74. 「當前的受賄和挪用公款犯罪初探」,載《發展》1997年第3期。
75.「中國亟需建立特色法律援助制度」,載《發展》1997年第9期。
76. 「市場經濟法制建設與效益法律觀的確立」,載《甘肅政法學院學報》1997年第2期
77.「典當業的法律思考」, 《發展》1996年第7期,收錄於《人大報刊復印資料·民商法學》1996.7。
78.「法律經濟學方法論研究」,載《蘭州學刊》1996年第3期。
79. 「經濟立法的效益淺論」,載《法律與社會》1995年第6期。
80. 「抗日戰爭時期的中美日三國關系評析」,載《奇觀、壯舉、偉業》,蘭州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
81. 「民主社會主義理論特徵分析」,載《挑戰、機遇、改革》,甘肅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參編馬長山主編《法理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三章。
參編朱景文主編:《法理學》(「十一五」規劃教材),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兩章。
參編呂世倫主編《西方法律思想源流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一章
參編徐孟洲主編:《實用法律基礎》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前三章,並擔任電視播講。
參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兩課」示範教材《法律基礎》(專科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一、三章。
編寫「法律碩士考試法理學測試題解」,載曾憲義總主編《2003年法律碩士專業學位聯考自測試題題解》,法律出版社2002年11月出版。
編寫「法律碩士考試法理學串講講義」,載曾憲義主編《2003年法律碩士專業學位聯考考試大串講》,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11月出版。
參編石天傑主編大學用馬列原理教材《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甘肅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論文「法律與全球化一般理論述評」、「主權與知識產權全球化」(譯稿),載入朱景文主編《法律與全球化——實踐背後的理論》,法律出版社2003年1月出版。
論文「現代法治的價值追求:公正與效率的最佳結合」(孫國華 馮玉軍),載入曹建明主編《公正與效率的法理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4月版。
論文「西部法律文化的培植」,載王文學等編《中國西部開發與法律制度建設》,蘭州大學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論文「論西部發展的法律促進」,載《宏觀經濟法制文集》(北京市法學會經濟法學研究會編),2001年1月。
論文「抗日戰爭時期的中美日三國關系評析」,載《奇觀、壯舉、偉業》,蘭州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
論文「民主社會主義理論特徵分析」,載《挑戰、機遇、改革》,甘肅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Ⅳ 西部法學評論的主要欄目
【專題策劃】根據期刊選題規劃,每期組織圍繞某一學科理論前沿和現實熱點問題展開專題討論。本欄目由編輯部特邀專家負責策劃組稿。
【法律史與法律文化】本欄目為特設專欄,刊發有關法律史、中國法律傳統文化、法律文化比較研究等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本欄目聘請著名法學家霍存福教授等擔任主持人。
【民族法制】本欄目為特設專欄,刊發民族地區傳統法律文化、少數民族政治經濟文化權利法律保障等方面的理論文章。
【法學專論】以刊發法學各學科基礎理論研究成果、前沿理論問題研究成果為主,兼顧學術書評。本欄目鼓勵對相關理論問題的爭鳴與探索。
【法律實務】刊發對法律實務層面各種熱點問題的研究成果,側重以法學理論應對各種現實問題與沖突的應用性研究成果。
【西部法治】突出區域特色和「本土意識」,刊發探討西部區域法制建設,反映西部法學本土資源和優勢、具有原創性的優秀成果。
【域外法學】注重從比較研究的視角,刊發介紹國外法學研究最新成果、國外相關法律制度經驗與借鑒等方面的學術文章。
【公安研究】刊發偵查學、刑事科學技術、治安學、公安管理等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法學教育】刊發探討高等法學教育的發展規律和途徑、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教育教學改革等方面的理論文章。
【社科縱橫】以「法商結合」為切入點,適當刊發對法學學科有支撐作用的經濟類、管理類、政治類文章,或法學交叉學科研究成果。
Ⅵ 西部法學評論的期刊信息
主管單位:甘肅省教育廳
主辦單位:甘肅政法學院
主編:史玉成
副主編:王宏瓔
ISSN:1674-3687
CN:62-1198/D
地址:甘肅省蘭州市安寧區安寧西路6號
郵政編碼:730070
Ⅶ 甘肅政法學院有哪些知名校友或者有影響力的人物
1、張亞洲
張亞洲尤其擅長代理知識產權訴訟領域的疑難復雜案件,並積累了豐富的執業經驗。多年來張亞洲律師代理了多起社會高度關注的熱點知識產權糾紛案件。
如「最高法院審理的騰訊訴奇虎不正當競爭糾紛案(3Q大戰、代理騰訊)」、「最高法院審理的『拉菲』商標糾紛案」(代理法國拉菲羅斯柴爾德)、「最高法院審理的江淮汽車確認商標不侵權案」(代理江淮汽車)、「湖南高院審理的『寶馬BMW』馳名商標糾紛案」(代理德國寶馬股份公司)等。
自2009年至今,張亞洲代理的知識產權糾紛案件已經有6件入選最高法院評選的當年度十大知識產權案件。
同年11月,榮獲世界武術錦標賽女子南拳冠軍。省委黨校研究生學歷,一級教練。現任甘肅省體育局副局長,黨組成員。
以上內容參考甘肅政法大學-丁慧茹
以上內容參考甘肅政府大學-許小東
以上內容參考甘肅政法大學-張亞洲
以上內容參考甘肅政法大學-王劍波
以上內容參考甘肅政法大學-史玉成
Ⅷ 關於青少年犯罪的參考文獻,我寫論文的,需要參考文獻。具體要作者,書名,出版地,出版社,時間
[1] 張應立.家庭缺陷與青少年犯罪.青少年犯罪問題,2002,1:47~50
[2] 姚向陽.青少年犯罪問題與家庭教育.東方論壇,1999,3:84~88
[3] Angenent H. Background factors of juvenile delinquency. NewYork.N.Y: Haworth Press, 1988.98~100
[4] 拉維斯.赫希等著,吳宗憲等譯.少年犯罪原因探討.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7.14~25
[5] Regoli R M, Hewitt J D. Delinquency in society. Boston:McGram-Hill, 2003. 12~13
[6] Ronald Blackburn著,吳宗憲,劉邦惠等譯.犯罪行為心理學.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0. 45~78
[7] Rutter M, Giller H , Hagell A. Antisocial behavior by young peopl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109~134
[8] Howard J. Children in trouble. New York: Pocket Books, 1970. 23~34
[9] Demuth S, Brown S L. Family structure, family processes, and adolescent delinquency: The significance of parental absence versus parental gender. Th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Crime and Delinquency, 2004, 41(1): 58
[10] 馬丁.R.哈斯克爾,路易斯.雅布隆斯基著,李建軍等譯.青少年犯罪.北京:群眾出版社,1987. 14~23
[11] Coughlin C, Vuchinich S. Family experience in preadolescenc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ale delinquency.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1996, 58(2): 491~501
[12] Hollin C R, Browne D, Palmer E. Delinquency and young offenders. Oxford. UK.OK; Malden. MA: BPS Blackwell, 2002. 14
[13] Videon T M. The effects of parent-adolescent relationships and parental separation on adolescent well-being,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2002, 64 (2): 489~503
[14] 陳秀麗.我國青少年犯罪與家庭環境研究綜述.中國青年研究,2004, 3:15~22
[15] McNulty T L, Bellair P E. Explaining racial and ethnic differences in adolescent violence: Structural disadvantage, family well-being and social capital. Justice Quarterly, 2003, 20(1): 1~31
[16] Walsh F. Normal family processes. 3rd Edition. New York:Guilford, 2003. 514~547
[17] Patterson G R, DeBaryshe B D, Ramsey E A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on antisocial behavior.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89, 44: 329~335
[18] Murray C. Risk factors, protective factors, vulnerability, and resilience. Remedial and Special ecation, 2003, 24(1): 16~26
[19] El-Sheikh M, Buckhalt J A. Parental problem drinking and children』s adjustment: Attachment and family functioning as moderators and mediators of risk.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2003, 17(4): 510~520
[20] Gil A G, Wagner E F. Acculturation, familism, and alcohol use among Latino adolescent males: Longitudial relations.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2000, 28(4): 443~458
[21] Ruchkin V V, Eisemann M, Koposov R A, et al. Family functioning, parental rearing and behavioural problems in delinquents. Clinical Psychology and Psychotherapy, 2000, 7: 310~319
[22] 羅大華,何為民.犯罪心理學.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56~68
[23] Bank L, Burraston B. Abusive home environments as predictors of poor adjustment ring adolescence and early althood.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2001, 29(3): 195~217
[24] DeCourville N H. Testing the applicability of problem behaviour theory to substance use in a longitudinal study. Psychology of Addictive Behaviors, 1995,19(1): 53~ 66
[25] Goldstein M, Heaven P L. Perception of the family , delinquency, and emotional adjustment among youth. Personality and Indivial Differences, 2000, 29: 1169~1178
[26] Shears J, Robinson J, Emde R N, et al. Fathering relationships and their associations with juvenile delinquency. Infant Mental Health Journal, 2002, 23(1–2): 79~87
[27] Clark R D, Glenn.Shields. Family communication and delinquency. Adolescence ,1997,32(125): 81~92
[28] Anderson A L. Indivial and contextual influences on delinquency: The role of the single-parent family. Journal of Criminal Justice, 2002, 30: 575~587
[29] Davalos D B. Effects of perceived parental school support and family communication on delinquent behaviors in Latinos and white Non-Latinos. Cultural Diversity and Ethnic Minority Psychology, 2005, 11(1): 57~ 68
[30] Palmer E J, Hollin C R. Sociomoral reasoning, perceptions of parenting and self-reported delinquency in adolescents. Applied Cognitive Psychology, 2001,15: 85~100
[31] Palmer E J. Perceptions of parenting, social cognition and delinquency . Clinical Psychology and Psychotherapy, 2000, 7: 303~309
[32] Geismar L L, Katherine W. Family and delinquency.: resocializing. The Young Offender, 1986. 21~23
[33] Jenkins J M, Rasbash J, O』Connor T G, et al. The role of the shared family context in differential parenting.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03, 39(1): 99~113
[34] Sokol-Katz J, Dunham R, Zimmerman R. Family structure versus parental attachment in controlling adolescent deviant behavior: A social control model. Adolescence, 1997, 32(125): 199~215
[35] Singer M I, Flannery D J, Miller D, et al. Exposure to violence,parental monitoring, and television viewing as contributors to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trauma.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2004, 32(5): 489~504
[36] Kumpfer K L,Alvarado R. Family-strengthening approaches for the prevention of youth problem behaviors.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3, 58(6/7): 457~465
[37] Morrison G M, Robertson L, Laurie B, et al. Protective factors related behavior trajectories.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2002, 58(3): 277~290
[38] Sheidow A J, Tolan P H, Henry D B, et al. Family and community characteristics: Risk factors for violence exposure in inner-city youth.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2001,29( 3) :345~360
[39]. Van Leeuwen K G, Mervielde I, Braet Caroline, et al. Child personality and parental behavior as moderators of problem behavior: Variable- and person-centered approache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04, 40 (6): 1028~1046
[40] Stormont M. Externalizing behavior problems in young children: Contributing factors and early intervention.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 2002, 39(2): 127~138
[41] Brennan P A. Biosocial risk factors and juvenile violence. Federal Probation, 1999, 63(2): 58~60
其他【中文文獻】:
1、論我國青少年犯罪社區矯正制度之建構,作者:張立群 秦冠英,來源期刊:《西部法學評論》2006年 第1期;
2、網路對青少年犯罪的影響及防治對策研究,作者:金誠,所在機構:浙江省公安高等專科學校,來源期刊:《公安大學學報》2001年 第3期;
3、傳媒暴力:青少年犯罪的重要誘因,作者:呂剛,來源期刊:《中國青年研究》2001年 第1期;
4、從控制理論看轉型期我國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作者:劉應君 泰國文,來源期刊:《青少年犯罪問題》2004年 第2期;
Ⅸ 史際春的部分論文
《經濟法與經濟法治》(史際春、馮輝),西部法學評論2008年第6期
《論價格法》(史際春、肖竹),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6期
《中國還做「世界工廠」嗎?》,《法律書評》(第7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反壟斷法與我國法治的進步、完善》,《經濟法學評論》第八卷(2007),中國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
《法治建設與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經濟法學評論》第八卷(2007),中國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
《〈反壟斷法〉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學家》2008年第1期
《論公司社會責任:法律義務、道德責任及其他》(史際春、肖竹、馮輝),《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2期
《論物權關系的法律調整——以經濟法與民商法的功能協同為視角兼評《物權法》及其相關條款》(史際春、馮輝),《經濟法學評論》第八卷(2007),中國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
《市場和政府誰更聰明/公司監管的真諦:呵護與維護資本市場的自發性》,《法制日報》2007年12月23日
《論和諧社會語境下的地方經濟法治》(史際春、張揚、馮輝),《法學家》2007年第5期
《關於行政和經濟法治的完善》,《經濟法學評論》第七卷(2006),中國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
《公益與消費者保護法制》,《經濟法學評論》第七卷(2006),中國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
How Chinese enterprises live in freedom, competition under the rule of law--on the current changes of Corporate Law and Competition Law in China,Frontiers of Law in China, Volume 2, Number 2 (April 2007)
《規劃、監管與中國經濟法》(史際春、宋彪),《法學家》2007年第1期
《非營利組織的法學概念與法治化規范》(史際春、張揚),學術月刊2006年9月號
《論規劃的法治化》,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4期,《新華文摘》2006年第21期摘轉、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經濟法學、勞動法學》2006年第12期轉載
《論分權、法治的宏觀調控》(史際春、肖竹),《經濟法學評論》第六卷(2005),中國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
《法的部門劃分與法治一般——從行政審判遭遇尷尬談起》,《經濟法學評論》第六卷(2005),中國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
《北京市農業執法問題調研報告》(史際春、闞珏、李湘、肖竹、楊子蛟、佘曉曦、方蔚煒、盧恩泳),《經濟法學評論》第六卷(2005),中國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
《2005年經濟法學學術研究回顧》(史際春、朱大旗、楊子蛟),《法學家》2006年第1期
《反壟斷法適用除外製度的理論和實踐依據學海》(史際春、楊子蛟),2006年第1期;
《金融安全立法:法制與法治·從官員到金融流氓人人可被問責》,《團結報》2006年1月21日
Ⅹ 環境公益訴訟最早起源於20世紀70年代的什麼國家
一、環境公益訴訟最早起源於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後成為許多發達國家所採用,成為保護環境、實現環境權益重要手段。環境公益訴訟包括環境公益民事、行政和刑事訴訟。公益訴訟是一個泊來詞,起源於羅馬法:除法律有特定規定外,市民均可提出的旨在保護社會公共利益的訴訟。20世紀60年代,伴隨著美國公益運動的展開「公益訴訟」這一術語被廣泛使用。公益訴訟的提出,打破了傳統訴訟法中以「利害關系」為適格當事人的限定。
二、1970年,美國《清潔空氣法》中最早規定了環境公益訴訟的原告資格問題,其中著名的公民訴訟條款中規定了任何人都可以對(包括美國政府、行政機關、公司、企業、各類社會組織及個人)污染空氣的行為提起訴訟,而對公民未作任何利益關聯的限制規定,即不需要原告證明有任何法律上的利害關系或利益受到了侵犯。除了美國,英國也是建立環境公益訴訟較早的國家,上世紀八十年代,英國的《污染控製法》就有「對於公害,任何人均可起訴」的規定。為加強國家對環境公害訴訟的干預,英國還建立了由公共衛生監察員代表公眾利益進行群體訴訟的制度。
三、伴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環境污染問題日益突出,環境和生態遭受到嚴重的破壞,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環境危機。這種危機不僅危害到了民眾的生命健康,還嚴重製約了中國經濟的健康發展,影響了社會的穩定。雖然目前我國尚未形成「環境公益訴訟」的統一概念,但《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五條已有規定:對污染環境、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人民檢察院在履行職責中發現破壞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食品葯品安全領域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在沒有前款規定的機關和組織或者前款規定的機關和組織不提起訴訟的情況下,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前款規定的機關或者組織提起訴訟的,人民檢察院可以支持起訴。
以上內容參考資料:
維普網,王亞林.《環境公益訴訟之我見》;
《湖北警官學院學報》2013年第12期 ,《對我國環境公益訴訟原告資格的探討》;
《西部法學評論》2011年第4期,《我國環境公益訴訟的地方實踐及制度啟示》;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