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治互聯網

法治互聯網

發布時間: 2022-07-21 04:47:42

『壹』 互聯網 是建立在( )為基礎之上的法治經濟

互聯網應用不僅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同樣,它也極大地影響著經濟發展的速度與質量,是經濟轉型發展和改革的重要載體。黨的十八大五中全會報告、十三五規劃建議以及《國務院關於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均指出,「互聯網+」是把互聯網的創新成果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推動技術進步、效宰提升和組織變革,提升實體經濟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創新要素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態。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法治化是經濟轉型前提。如何設計「互聯網+」的頂層制度,這不僅關系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否能夠實現,同時,也關系著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而頂層制度設計,首先應該明確其制度的基本理念與可能採取的主要進路。
一、從「+互聯網」到「互聯網+」:開放創新的法治理念
互聯網建立在當代信息技術發展的基礎之上;而信息技術的產生、完善及其應用,被認為是人類社會繼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後的重大技術變革。人們將信息技術發展的不同階段對人類生產方式的影響,稱之為第三次、第四次工業革命。
自20世紀70年代中葉起,可編程邏輯控制器的使用,電子和信息技術讓自動化程度更高的工業發展階段,被認為是第三次工業革命。[1]在這一階段,隨著聯網的計算機終端逐漸增多,而以分類互聯網信息協議為核心的技術發展,促使互聯網基本成型,並逐步發展成為一種非常重要的商業模式,在通信、資料檢索、客戶服務等方面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被稱之為Web 1.0的時代誕生了。[2]Webl.0也被人們稱之為「+互聯網」的商業模式,其重要的體現便是利用互聯網發現消費者需求,通過互聯網向消費者銷售產品、傳播信息,在本質上屬於傳統工業部門將互聯網作為基本的營銷手段。電子商務平台提供了類似於傳統超市或行業市場的作用;但是,它極大地降低了各種產品的銷售成本,也降低了產品消費者的搜尋成本,對傳統產業造成了深遠影響。在我國,各類企業基本實現了「+互聯網」。依據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於2015年2月發布的《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指出,我國企業互聯網基礎設施普及工作已基本完成,在辦公中使用計算機的比例基本保持在90%左右的水平上,互聯網的普及率也保持在80%左右,在使用互聯網辦公的企業中,固定寬頻的接入率也連續多年超過95%。[3]
隨著信息技術的進一步發展,以雲計算、物聯網、移動網路技術、大數據收集技術、數據挖掘與分析整合技術以及智能感應技術的發展為基礎,新的互聯網模式出現了,這些被稱之為web2.0或工業4.0的新業務體系和新商業模式,便是「互聯網+」的新經濟發展形態。在這些新技術的支持下,聯網不再局限於傳統意義上的計算機,而是一切具備萬維網介面的所有設備。它打開了人們之間互動的大門,也形成了任意多人組成的社交網路;特別是無線傳輸技術建立了機器之間數據交換,從而使得智能生產、智慧城市建設成為可能,並逐漸成為一種現實。[4]在我國,2014年4月21日出版的《人民日報》刊載了馬化騰對互聯網的觀點與看法,馬化騰還於2015年在人大提案中明確提出:「互聯網+」是以互聯網平台為基礎,利用信息通信技術與各行業的跨界融合,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並不斷創造出新產品、新業務與新模式,構建連接一切的新生態。[5]2015年7月,國務院發布《關於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同年10月,中共中央十八大五中全會報告中明確將「互聯網+」作為我國經濟轉型發展、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基本組成部分,這正式標志著「互聯網+」的經濟發展模式得到了政府的首肯。
「互聯網+」不是互聯網與傳統產業的簡單結合,而是以信息的互聯為前提,以信息的獲取、開發和利用為中心,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是消費領域和生產領域有機聯系與融合,屬於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態。如同五中全會報告所指出的,「互聯網+」經濟發展應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開放創新範式成為「互聯網+」經濟最重要的特徵。開放創新範式,包括用戶創新模式、累積創新模式等,共同特點是:關注公司之外的創新來源的多樣性,因而被概括為跨組織創新。跨組織創新模式下,創新不是來自於流線型的創造性,而是來自於合作網路,一種廣為分散的社會網路。產品的啟發、選擇和開發等所有進程都是自發、同步,許多人通過該網路而做出重要貢獻[6]
「互聯網+」極好地體現了現代社會正在經歷一場創新範式的轉變,即企業將知識轉化為產品的模式正在改變。[7]在20世紀的絕大多數時間里,形成良性循環的內部創新模式運轉良好。內部創新模式即封閉式創新模式,其主要觀點是成功的創新需要有強有力的控制。公司必須有自己的點子,然後進一步開發、研製新產品,推向市場,自己分銷、提供服務和資金以及技術支持。自20世紀晚期起,外部創新(開放式創新)模式開始積極涌現並逐步取代封閉式創新的位置。在現代社會,企業內部的創意可以通過外部渠道實現市場化,其原因是有用的知識、技術得到了廣泛的傳播。

『貳』 我國規范互聯網秩序的法規有哪些

我國目前關於互聯網的法律和行政法規主要是國務院發布的《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

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292號)
《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已經2000年9月20日國務院第31次常務會議通過,現予公布施行。

總理 朱鎔基 二零零零年九月二十五日

第一條為了規范互聯網信息服務活動,促進互聯網信息服務健康有序發展,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從事互聯網信息服務活動,必須遵守本辦法。 本辦法所稱互聯網信息服務,是指通過互聯網向上網用戶提供信息的服務活動。

第三條互聯網信息服務分為經營性和非經營性兩類。 經營性互聯網信息服務,是指通過互聯網向上網用戶有償提供信息或者網頁製作等服務活動。
非經營性互聯網信息服務,是指通過互聯網向上網用戶無償提供具有公開性、共享性信息的服務活動。

第四條國家對經營性互聯網信息服務實行許可制度;對非經營性互聯網信息服務實行備案制度。 未取得許可或者未履行備案手續的,不得從事互聯網信息服務。

第五條從事新聞、出版、教育、醫療保健、葯品和醫療器械等互聯網信息服務,依照法律、行政法規以及國家有關規定須經有關主管部門審核同意的,在申請經營許可或者履行備案手續前,應當依法經有關主管部門審核同意。

第六條從事經營性互聯網信息服務,除應當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條例》規定的要求外,還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有業務發展計劃及相關技術方案;

(二)有健全的網路與信息安全保障措施,包括網站安全保障措施、信息安全保密管理制度、用戶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三)服務項目屬於本辦法第五條規定范圍的,已取得有關主管部門同意的文件。
第七條從事經營性互聯網信息服務,應當向省、自治區、直轄市電信管理機構或者國務院信息產業主管部門申請辦理互聯網信息服務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以下簡稱經營許可證)。
省、自治區、直轄市電信管理機構或者國務院信息產業主管部門應當自收到申請之日起60日內審查完畢,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準的決定。予以批準的,頒發經營許可證;不予批準的,應當書面通知申請人並說明理由。
申請人取得經營許可證後,應當持經營許可證向企業登記機關辦理登記手續。
第八條從事非經營性互聯網信息服務,應當向省、自治區、直轄市電信管理機構或者國務院信息產業主管部門辦理備案手續。辦理備案時,

應當提交下列材料:

(一)主辦單位和網站負責人的基本情況;

(二)網站網址和服務項目;

(三)服務項目屬於本辦法第五條規定范圍的,已取得有關主管部門的同意文件。 省、自治區、直轄市電信管理機構對備案材料齊全的,應當予以備案並編號。
第九條從事互聯網信息服務,擬開辦電子公告服務的,應當在申請經營性互聯網信息服務許可或者辦理非經營性互聯網信息服務備案時,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提出專項申請或者專項備案。

第十條省、自治區、直轄市電信管理機構和國務院信息產業主管部門應當公布取得經營許可證或者已履行備案手續的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名單。

第十一條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應當按照經許可或者備案的項目提供服務,不得超出經許可或者備案的項目提供服務。
非經營性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不得從事有償服務。
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變更服務項目、網站網址等事項的,應當提前30日向原審核、發證或者備案機關辦理變更手續。

第十二條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應當在其網站主頁的顯著位置標明其經營許可證編號或者備案編號。

第十三條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應當向上網用戶提供良好的服務,並保證所提供的信息內容合法。

第十四條從事新聞、出版以及電子公告等服務項目的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應當記錄提供的信息內容及其發布時間、互聯網地址或者域名;互聯網接入服務提供者應當記錄上網用戶的上網時間、用戶帳號、互聯網地址或者域名、主叫電話號碼等信息。
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和互聯網接入服務提供者的記錄備份應當保存60日,並在國家有關機關依法查詢時,予以提供。

第十五條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不得製作、復制、發布、傳播含有下列內容的信息:

(一)反對憲法所確定的基本原則的;

(二)危害國家安全,泄露國家秘密,顛覆國家政權,破壞國家統一的;

(三)損害國家榮譽和利益的;

(四)煽動民族仇恨、民族歧視,破壞民族團結的;

(五)破壞國家宗教政策,宣揚邪教和封建迷信的;

(六)散布謠言,擾亂社會秩序,破壞社會穩定的;

(七)散布淫穢、色情、賭博、暴力、兇殺、恐怖或者教唆犯罪的;

(八)侮辱或者誹謗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

(九)含有法律、行政法規禁止的其他內容的。

第十六條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發現其網站傳輸的信息明顯屬於本辦法第十五條所列內容之一的,應當立即停止傳輸,保存有關記錄,並向國家有關機關報告。

第十七條經營性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申請在境內境外上市或者同外商合資、合作,應當事先經國務院信息產業主管部門審查同意;其中,外商投資的比例應當符合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

第十八條國務院信息產業主管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電信管理機構,依法對互聯網信息服務實施監督管理。
新聞、出版、教育、衛生、葯品監督管理、工商行政管理和公安、國家安全等有關主管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依法對互聯網信息內容實施監督管理。

第十九條違反本辦法的規定,未取得經營許可證,擅自從事經營性互聯網信息服務,或者超出許可的項目提供服務的,由省、自治區、直轄市電信管理機構責令限期改正,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處違法所得3倍以上5倍以下的罰款;沒有違法所得或者違法所得不足5萬元的,處10萬元以上100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責令關閉網站。
違反本辦法的規定,未履行備案手續,擅自從事非經營性互聯網信息服務,或者超出備案的項目提供服務的,由省、自治區、直轄市電信管理機構責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責令關閉網站。

第二十條製作、復制、發布、傳播本辦法第十五條所列內容之一的信息,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由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計算機信息網路國際聯網安全保護管理辦法》等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予以處罰;對經營性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並由發證機關責令停業整頓直至吊銷經營許可證,通知企業登記機關;對非經營性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並由備案機關責令暫時關閉網站直至關閉網站。

第二十一條未履行本辦法第十四條規定的義務的,由省、自治區、直轄市電信管理機構責令改正;情節嚴重的,責令停業整頓或者暫時關閉網站。

第二十二條違反本辦法的規定,未在其網站主頁上標明其經營許可證編號或者備案編號的,由省、自治區、直轄市電信管理機構責令改正,處5000元以上5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二十三條違反本辦法第十六條規定的義務的,由省、自治區、直轄市電信管理機構責令改正;情節嚴重的,對經營性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並由發證機關吊銷經營許可證,對非經營性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並由備案機關責令關閉網站。

第二十四條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在其業務活動中,違反其他法律、法規的,由新聞、出版、教育、衛生、葯品監督管理和工商行政管理等有關主管部門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處罰。

第二十五條電信管理機構和其他有關主管部門及其工作人員,玩忽職守、濫用職權、徇私舞弊,疏於對互聯網信息服務的監督管理,造成嚴重後果,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降級、撤職直至開除的行政處分。

第二十六條在本辦法公布前從事互聯網信息服務的,應當自本辦法公布之日起60日內依照本辦法的有關規定補辦有關手續。

第二十七條本辦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叄』 談談你對我國互聯網應用監管法律法規的看法

目前我國關於互聯網方面的法律法規有:

  1. 《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網路國際聯網管理暫行規定》
    2.《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網路國際聯網管理暫行規定實施辦法》
    3.《計算機信息網路國際聯網安全保護管理辦法》
    4.《計算機信息系統國際聯網保密管理規定》


    《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要加強互聯網領域立法,完善網路信息服務、網路安全保護、網路社會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規,依法規范網路行為,高屋建瓴為全面推進網路空間法治化規劃了藍圖。

    要依法治國,就必須依法治網。依法治網就要用法治的思維推動網路空間法治化,這至少包含依法辦網、依法上網、依法管網三個方面。


    依法上網不可「違法」。互聯網的虛擬性,給人一種網路是法外之地的錯覺。在應對網路熱點難點問題時,司法解釋、管理規定等確實起到了彌補網路法律缺位的良好功效,如關於網路謠言的認定與處罰,最高法出台信息網路侵權司法解釋明確「人肉搜索」等網路行為要承擔侵權責任,「微信十條」規范即時通信工具公眾信息服務等。但這不宜作為網路法治化建設的常態手段。只有推進和加強互聯網領域立法,完善互聯網法律體系,才能增強依法治網的力度、精度、信度,使用網者不敢、不能、不想去「違法」,也才能實現第14屆中國網路媒體論壇發表的《蘇州共識》,培養「守法的網民」,爭做「守法的網站」,勇當「依法治國的引領者」。


    依法辦網保護「隱私」。隨著互聯網技術應用的成熟,越來越多的網路企業將商家利益瞄向法律禁區。尤其是在雲計算、大數據時代,「數據失控」危機變得更為突出:虛擬社會中的每一個數據經過數據採集、存儲、分析階段,最後在應用階段必然會對接到現實社會中的每個人。不法分子肆意挖掘個人私密、家庭、健康等隱私信息,騷擾電話不斷、垃圾簡訊泛濫、「艷照門」事件層出,個人數據權如何保護,如何實現數據管理與開放……對這些內容我國在法律方面尚未能有效規范。這也導致我們既喪失了對數據的控制權,也無法管控這些數據會流向哪裡,更無法影響獲得信息的人將會對這些數據作何處理。因此,只有進一步完善網路信息服務,明確網路服務中對數據使用的規則和標准,才能對網路隱私保護有法可依。


    依法管網明確「責權利」。自互聯網進入中國以來,我國先後出台了多部法律、法規為依法治網提供依據,也在不同時期起到了關鍵作用。然而,我國現有的互聯網法律法規中有較強的行政監管色彩:現行的170餘部涉及互聯網的法律法規中,調整行政類法律關系的超過了八成;法律法規也多是從方便政府管理的角度出發,側重規定管理部門的職權、管理和處罰措施等內容;在管理方式上以市場准入和行政處罰為主,在規范設計上以禁止性規范為主,缺乏激勵性規范,多強調網路服務提供者和網路用戶的責任和義務,而對如何保護企業、網民在互聯網中的權利缺乏設計與考慮。這不僅使多個行政部門產生管轄重疊,也常忽略了權利與自由的邊界。因此,只有以互聯網立法協調網路治理權力,明確國家、企業、個人在網路使用中的責任,才能確保網路空間中的權利。才能在法治的環境下,建設具有強大公信力和影響力的新型科技公司、新型主流媒體,提升政府的現代化治理能力。


    規范網路空間的行為,離不開互聯網法律、法規的成熟與應用。互聯網立法是規范網路行為的關鍵保障。只有網路主辦者、網路使用者、網路管理者都樹立法律意識、依法規范行為,同心共智、同頻共振、同力共舉,才能建設出一個健康、有序、和諧的法治化網路空間,才能真正建立起網路強國。

『肆』 什麼是"依法治國"戰略在互聯網領域的集中體現

治理網路侵權是依法治國在互聯網領域的集中體現。

互聯網在推動社會經濟發展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由於缺乏規范和規則的約束,互聯網也引發了諸多社會問題,引發了廣泛關注。《規定》是我國規范互聯網行為的重要舉措,是最高人民法院針對互聯網的第三個司法解釋,適用范圍是一般的民事權益。針對互聯網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法律適用問題,2012年最高人民法院制定了《關於審理侵害信息網路傳播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2013年最高法和最高檢制定了《關於辦理利用信息網路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這三個司法解釋共同形成了有關互聯網法律問題的裁判規則體系,對於規范網路行為、建立良好的網路秩序,具有重要的意義。

從內容而言,《規定》有幾點需要引起我們特別注意。

1、《規定》對網路供應商和用戶之間的關系、應該承擔的相應責任作了明確規定。針對誰當被告,也就是起訴誰的問題,規定雙方可以當共同被告,一方被起訴時,可以要求另一方作為共同被告。

2、自媒體時代,轉發可能會承擔民事責任,嚴重的甚至會承擔刑事責任。責任的判定會根據具體過錯、危害的程度,以及可能出現情形來進行。

3、僱傭、組織的網路水軍發布、轉發網路信息侵害他人人身權益時,組織者和幫助者都要承擔責任。僱傭者和被雇傭人的合同、協議,法律不予認定其有效性。

4、人肉搜索時,用戶和網站都可能承擔連帶責任。如果在信息當中泄露了他人情況,比如家庭住址、病情、收入等,除非是當事人同意或者免責的情況,用戶和網站都要承擔責任。這樣的搜索和發布即使是隨意的,也是有底線的,不能隨意地發布這些,即使信息是真實的,也要受到限制。

5、網購中的惡意差評,損害經營主體的社會評價,也要承擔責任。因而,網路用戶或者網路服務提供者不能採取誹謗、詆毀等手段,損害公眾對經營主體的信賴,降低其產品或者服務的社會評價。

《規定》目前還是籠統的,並不具體。一般用戶根據自己的判斷給予差評,很難構成責任。但如果購買一次,卻多次甚至是僱傭別人給予差評,可能就會承擔相應責任。

在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下,《規定》的出台是網路法治化的重大進步。近兩年來,國家加強了對互聯網本身的治理。通過對具體個案的解釋,能夠使網路秩序網路規則盡快建立起來。《規定》明晰了網路當中侵犯他人的民事權益需要承擔的責任,無論是網站還是其他相關人員,都要受這個規則約束,使得大家對自己行為有一個更明確的標准。從整體來看,這是我們依法治國在這個領域當中的具體化,是在網路秩序中邁出的重要一步。

人肉搜索在任何一個國家都有一定限制。《規定》並沒有限制個人利用互聯網監督官員。但同時,我們不能為達到別的目的而逾越界限。所以,這次就明確提到,人肉搜索是有底線的,不能借反腐之名把別人個人信息(甚至家庭乃至更廣的范圍)隨意發布。但如果自然人同意公開,或者為了促進公共利益的需要而在必要的范圍內開,或者科研機構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而從事學術活動。

那麼,互連網使用者或者互聯網服務提供者不需要承擔法律上的責任。楊偉東最後強調,《規定》的出台雖然將個人利用互聯網發布信息限定在一定范圍,但並不影響個人參與反腐的效果,同時也有利於保護公民的隱私權,制止違法犯罪。

『伍』 如何實現依法治網,依法管網,依法開展互聯網宣傳管理工作

原標題:依法辦網 依法管網 依法上網 用法治撐起網路的藍天
月23日,十八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這份新時期指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法治中國的綱領性文件,點燃了所有中國互聯網發展進程參與者的激情。依法治網,成為四中全會的延伸熱詞。 10月24日至26日,中央網信辦連續舉辦三場「學習宣傳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 全面推進網路空間法治化」座談會。座談會上,有來自全國各省區市的網信辦主任,有來自中央政法委、最高法、最高檢、國務院法制辦等中央機關的代表,有來自人民網、新華網等重點網站的負責人,有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高校的專家學者,也有來自北京居民社區的大爺大媽。 3天,上百名各界代表,主題只有一個,正如中宣部副部長、中央網信辦主任、國家網信辦主任魯煒所言,認真學習宣傳和貫徹落實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依法管網、依法辦網、依法上網,全面推進網路空間法治化。 網民之痛虛假信息等充斥網路,依法治網勢在必行「你對網上什麼樣的行為比較痛恨?」魯煒問。「我最痛恨的就是虛假信息,最厭惡的是黃色信息和無聊段子,最反感的是彈出來的廣告窗口。」北京西城區廣內街道的居民趙繼亭脫口而出。 座談會上,一位普通網民的上網之「痛」,道出了依法治網的民心所向,反映出網路空間的秩序構建迫在眉睫,依法治網勢在必行。 「網路空間與現實空間,網路社會與現實社會,已經融為一體。」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副主任彭波說。 今天的中國,有6億多網民、5億手機網民,有400萬家網站,每天在網上流動的信息有200億條。我國成為了全球最大的互聯網市場,也迎來了最為復雜的網路輿論生態,面臨著最為艱巨的網路治理難題。 與互聯網蓬勃發展、飛速壯大的現實形成鮮明反差的是,網路空間規則與秩序、法律與法治的欠缺滯後。上海市網信辦副主任趙彥龍認為,「當前網路輿論生態的復雜局面,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法治不彰,治網法律依據存在許多空白」。 網路信息時代的迅猛發展,讓人們享受到空前的快捷便利,但由於網路管理制度的相對滯後,一度造成網路空間里充斥著亂象與負能量。 最為讓人詬病和頭疼的是,虛假信息、網路侵權、跟帖評論、虛假廣告、淫穢色情、標題黨、負面新聞扎堆、新聞信息刊播源頭混亂等九大亂象。而一些利用網路實施的違法犯罪行為不僅危及到網路系統的安全,擾亂了網路秩序,也影響到網民以及廣大普通民眾的工作和生活,甚至影響到社會的和諧與安寧。公眾對互聯網認知的日益成熟讓依法治網的呼聲愈發強烈。 迎來春天從「法律體系」到「法治體系」折射理念深刻變化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從「法律體系」到「法治體系」,一字之差,卻反映出認識和目標的深刻變化。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副主任任賢良認為,如果說「法制」是法律條文的制定,是「坐而論道」,那麼「法治」更多在於「做而行之」。 依法治網是依法治國的題中應有之義。然而,對於來自全國的網信辦主任們來說,依法治網也是依法治國中最大的短板、最基礎的工程和最艱巨的任務。四中全會的精神,有如一針強心劑,讓這些互聯網的管理者振奮不已。北京市網信辦主任佟力強說,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的勝利召開,標志著我國迎來了依法治網的春天。 安徽省互聯網宣傳管理辦公室副主任范榮暉說,全會對今後加強網路立法、網路執法、全網守法,全面推進網路空間法治建設,實現網路健康發展、網路運行有序、網路文化繁榮、網路生態良好、網路空間清朗目標,提供了根本保證。浙江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網信辦主任來穎傑則認為,堅持法治思維和法治理念才能不斷提高互聯網治理能力。 事實上,近幾年,我國在推動網路法治化上,已經做了大量的工作和努力。最高人民檢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處長盧宇蓉介紹,在中央網路信息化領導小組辦公室領導下,最高法和最高檢於2013年9月份聯合發布了《關於利用信息網路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今年2月又發布了《關於辦理利用互聯網、移動通訊終端、聲訊台製作、復制、出版、販賣、傳播淫穢電子信息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今年5月份,對於網路犯罪案件如何適用刑事程序問題作出了專門的規制。這些司法解釋為嚴懲網路犯罪提供了必要的法律依據。 在各方努力下,我國已經制訂了不少涉及互聯網的法律、行政法規和規章。從領域上講涵蓋了電信、互聯網、計算機、信息系統等各個領域,從內容上講涉及到了行業准入、安全保障、產業發展、信息內容管理、權益保護和監督檢查等。國務院法制辦教科文衛司司長王振江認為,監管好發展好互聯網空間,特別是加強好網路法治建設,關繫到國家安全、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 同力共舉建設健康、有序、和諧的網路空間依法治網包含了三重含義:依法辦網、依法上網、依法管網。實現依法治網,需要互聯網的管理者、網站主辦者以及廣大網民的共同參與、建設和努力。與會者一致認為,只有三方同心共智、同頻共振、同力共舉,才能建設出一個健康、有序、和諧的網路空間。 對此,魯煒做了精闢的詮釋:網路空間法治化要義是發揮法治對引領和規范網路行為的主導性作為,重點是按照科學立法的要求加強互聯網領域的立法,關鍵是嚴格執法,基礎是按照全民守法的要求引導網民尊法守法做中國好網民。 如何抓好互聯網領域立法這個重點?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盧海君提醒,互聯網立法要兼顧保守性和前瞻性。既不可操之過急,以防阻礙創新;也要立足長遠,為新技術的發展留下足夠空間。工信部電信研究院政策與經濟研究所法律研究部副主任王融認為,網路空間的立法工作還應堅持科學立法和民主立法的原則。 如何抓好嚴格執法這個關鍵? 清華大學法學院院長王振民認為,首先需要網信辦等相關主管部門加強頂層設計,從立法、執法、守法等各方面總體考慮,提出建設法治化網路的總目標、總任務,制定時間表、路線圖。中國社科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周漢華建議,進一步理順執法手段,提高執法能力,規范執法行為,加強執法效果。 如何築牢全民守法這個基礎? 一方面,需要企業、社會組織的自覺自律。全國人大法工委經濟法室副主任楊合慶認為,網路空間的法治關鍵在於從法律上界定互聯網企業的義務和責任。北京大學文化資源研究中心主任張頤武建議,應充分發揮社會組織的調節功能,通過社會自我監督、自我調節的力量來管理互聯網。 另一方面,要讓法治走入每個網民的內心。「光碟行動」發起人徐俠客是微博上的紅人,「我在網上發了五萬五千條微博,沒有一條是造假的。作為有一定影響力的草根,應該更多地自覺引領和引導網路環境」,徐俠客說。 作為一名普通網民代表,北京市民政局主任科員李婧對未來的網路提出了自己的希望:「願法治成為根植於每個人內心的修養,網路成為傳播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載體。網民不需再反復提倡應該怎麼樣,而是自然而然依法上網。」 誠如「子曰師說」公眾號負責人曹雅欣所說,「依照法治觀念行使公民權利,同時,也應該用法治維護他人應得的自由。網路空間的清朗需要我們共同努力」。

『陸』 如何理解互聯網讓生活更美好道德與法治

互聯網的確給人們工作生活帶來
了巨大方便,雖遠隔千里,如近
在咫尺。
但也會有不道德之人,混水摸魚,
利用網路之便利,贏取私利,要
嚴加警惕,對違法者要堅決懲處。

『柒』 什麼是互聯網+法制稅務建設信息報道

省國稅局將「互聯網+」與納稅服務、稅收征管、行政管理等進行全面融合。一是「互聯網+納稅服務」,使納稅人辦稅如同網上購物一樣便捷。要以納稅人需求為導向,以金稅三期系統為基礎,著力打造多渠道、多層次、立體化、全方位的電子稅務局,構建線下自助式、線上全覆蓋的辦稅格局,使納稅人不再頻繁地往返稅務機關,降低納稅成本,同時也減輕辦稅服務廳工作負擔。二是「互聯網+稅
收征管」,使稅收征管從傳統的手工化、紙面化操作向電子化、無紙化轉變。要提高稅收征管數據質量,深入挖掘電子數據中隱藏的信息,充分利用數據優勢,通過
對宏觀經濟、區域經濟稅源特徵等因素的分析研判,發現經濟與稅收發展中的深層次問題及走勢,有針對性地強化稅收征管,提高稅收征管效率。三是「互聯網+行政管理」,使稅務機關日常工作管理實現敏捷化、智能化。通過對公文處理系統和行政辦公內網的整合,實現稅務人員隨時、隨地處理工作事務。同時,通過節點管理、日常監控,實現組織績效、個人績效的動態考查和評估。

『捌』 網路法治是什麼

應該是指 依法從事網路活動。

『玖』 法制對互聯網金融發展有哪些意義

互聯網金融本身並不神秘,本質上就是金融,只是利用互聯網技術、思維和業務模式讓金融交易效率更高、成本更低。互聯網金融同樣具有信息不對稱、風險性、公共性等金融的基本特徵,並且這些特徵無論運用何種先進技術都無法改變。因此,對於互聯網金融而言,首先應當運用法治的思維審視互聯網金融發展中的合規與風險,其次才是以互聯網的思維去創新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模式和路徑。
而在發展的過程中有一些朋友就鑽了其中的空擋,做了一些有損顧客的利益的事情,這就不得不用法制的手段來維護顧客的權利,而且,有法制的約束,可以使眾多的互聯網金融有規矩可循,不至於隨性的發展,從而使整個的互聯網金融行業更好的發展。

『拾』 如何利用互聯網更好地開展法制宣傳教育

要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和各種有效的大數據系統,構建法治宣傳教育資料庫,建立規模化、集約化的法治宣傳教育平台,實行全國范圍內的法治宣傳教育信息共享。

熱點內容
九江法院位置 發布:2025-01-22 15:45:06 瀏覽:734
聯考法律碩士國家線 發布:2025-01-22 15:38:07 瀏覽:508
公司法電影 發布:2025-01-22 15:10:56 瀏覽:871
審理法官是什麼 發布:2025-01-22 15:05:27 瀏覽:74
員工辭退賠償勞動法 發布:2025-01-22 14:46:58 瀏覽:51
道德公民圖片 發布:2025-01-22 14:31:53 瀏覽:392
自然法學派概念 發布:2025-01-22 14:31:14 瀏覽:688
自考2017年4月勞動法答案 發布:2025-01-22 13:58:25 瀏覽:196
道德宣誓 發布:2025-01-22 13:41:20 瀏覽:692
2016年福州市幹部法律知識統一考試 發布:2025-01-22 13:40:36 瀏覽: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