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綁架議論文

道德綁架議論文

發布時間: 2022-07-27 17:30:30

A. 有哪些常見的道德綁架我們應該怎麼做

寫議論文,要觀點明確,有理有據。首先你要解釋什麼是道德綁架。然後舉出一些道德綁架的例子,然後提出自己的觀點,最後以對社會現狀的關懷做結尾

B. 作文 莫讓道德綁架善良

這是一篇議論文,按照議論文的要求,第一段提出論點,本文標題就是論點.然後先議論「為什麼」,比如遵守課堂紀律是學習的需要,遵守課堂紀律可以培養自己的責任心,遵守課堂紀律將來才能遵守社會法律等.再議論如何做,比如嚴格要求自己從小事入手,經常對課堂紀利進行總結表揚先進尋找不足等.下文可以作為參考.主要講的是如何做.
遵守課堂紀律 提高學習效率
課堂是學生最為重要的學習場所.遵守課堂紀律,保持良好的學習環境,一方面是對老師的尊重,另一方面是為了提高學習效率.
上課鈴響以後,學生們利用一兩分鍾的時間進行短暫休息,平靜一下課間激動的情緒,取出課本、文具,准備上課.老師進教室後,師生互相問好後,學生才能迅速坐下.坐下時,不要太猛,以免弄得桌椅發出響聲.
如果上課遲到了,應特別注意舉止的文明和禮節的周到.遲到是違反校紀的行為,如果遲到者冒冒失失往教室里闖,既不尊敬老師,也打攪了其他同學的學習,影響了正常的教學秩序.因此,遲到後,進教室前要用老師能聽到的聲音喊「報告」,徵求老師同意後,才能歸位,歸位時,一定要小心謹慎,動作快,腳步輕,以免再次影響他人.回到座位,要立刻拿出書本,認真聽講,不要左顧右盼.如果老師當時沒有問遲到的原因,下課後一定要找老師講明情況並致歉.
要聚精會神地聽講,不要左顧右盼,交頭接耳,不做小動作,更不能跑離座位.積極參與課堂活動,積極舉手發言回答老師的提問,身體要站直,說話聲音要洪亮,吐字要清晰.別人回答問題時,不要交頭接耳.別人回答錯了時,不要起鬨.
當老師講課進度快了,導致學生沒有聽懂、老師講的與學生平時看的有出入或老師講漏題,學生要提示時,可以採用舉手發言的形式向老師反映問題,而不要大聲喊「我沒聽懂」、「你講錯了」、「你講漏題了」.向老師指出問題時,要有禮貌,如「老師,您講的××問題,我沒聽懂」、「老師,××書上是這樣講的」、「老師,您講漏題了」等.老師肯定會接受你的意見,改正教學中的問題.上課提示老師講課存在的問題時,可能會影響講課進度,最好下課後個別找老師商討效果更佳.
討論是學校教學活動中最常見的形式之一.討論時要注意發言的藝術性,陳述自己的觀點,一定要聲音洪亮、吐字清晰,讓別人聽清自己的觀點.陳述的觀點只是一家之言,切忌氣勢咄咄逼人,目空一切.表明自己的立場時,要有禮有節.如果別人不同意自己的觀點,提出異議,應虛心聽取,不可出言不遜.
遵守紀律,做合格的中學生
徐生龍
什麼是紀律?紀律就是規則,是指要求人們遵守業已確定了的秩序、執行命令和履行自己職責的一種行為規范,是用來約束人們行為的規章、制度和守則的總稱.
自從有了人類社會,人們為了共同勞動和生活,維護社會正常秩序,要求建立相應的行為規則,用以調整人們之間的關系,這種行為規則,就是最初的紀律.沒有這種行為規則,人們就無法協同活動,無法同自然抗爭,也無法有秩序地生活下去.
任何一個社會、一個國家、一個政黨、一個軍隊都有維護自己利益的紀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前蘇聯著名將領蘇沃洛夫有句名言:「紀律是勝利之母.」革命戰爭要取得勝利依靠鐵的紀律,而今天,我們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偉大事業的進程中,同樣需要強調紀律.這是建立正常的經濟秩序維護安定團結,使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能夠順利進行的重要保證,也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
一個工廠如果沒有勞動紀律,工人們各行其是,這個工廠就會亂亂糟糟,生產就會陷於癱瘓.一個城市如果沒有交通紀律,居民們在街上隨心所欲,你騎自行車亂闖紅燈,我駕汽車橫沖直撞他步行隨意穿越馬路,那麼這個城市的交通狀況必然是一片混亂,交通事故帶來的不幸就會降臨在許多人的頭上.
青年人都嚮往自由,而紀律又是以約束和服從為前提的,因此有些青年人便產生了誤解,認為遵守紀律和個人自由是對立的,要遵守紀律就沒有個人自由,要個人自由就不該有紀律的約束.
紀律和自由,從表面上看,二者好像是不相容的,實際上卻是分不開的.遵守紀律,才能使人們獲得真正的自由;不遵守紀律,人們就會失去真正的自由.
凡是紀律,都具有必須服從的約束力.任何無視或違反紀律的行為,都要根據性質和情節受到程度不同的批評教育甚至處分,就是說,紀律是嚴肅的,它帶有一定的強制性.同時,紀律又需自覺遵守.只有自覺紀律才是鐵的紀律.這是因為,紀律同法律、道德雖然同屬行為規范,但它們的作用范圍不同,紀律介乎於法律和道德之間.紀律與道德的不同之處,在於紀律具有強制性的要求,但這種強制性又比法律弱些,而自覺性的要求則比法律強些.所以,遵守紀律還需建立在自覺的基礎上.
紀律屬於道德的范疇.一個人如果不遵守紀律或無視紀律的約束,那就是沒有道德.一個人的紀律性如何,能夠直接反映出他們的思想道德水平.惟有思想道德高尚,對紀律的重要性具有深刻的理解,且具有執行紀律、維護紀律的高度自

C. 面對道德綁架我們應該怎麼做。我想寫一篇議論文,講得書面具體一點

寫議論文,要觀點明確,有理有據。首先你要解釋什麼是道德綁架。然後舉出一些道德綁架的例子,然後提出自己的觀點,最後以對社會現狀的關懷做結尾

D. 高考議論文 如何做一個體面的人

為什麼你不能體面地做自己,教你如何做一個體面人?
你強迫自己干一份並不喜歡的工作,你無奈地被許多人逼婚,你身不由己地做出背離自己意願的選擇。你突然意識到,越長大越孤單,越長大越不能做真實的自己。可你並不知道,你經濟獨立、思想獨立、四肢健全,卻為何不能體面的做自己?

一、面對世俗觀念,你要成為自己的勇士
中國人,從小就被「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等這些孝道所束縛。於是,我們的父母擅長為我們做好許多選擇,面對任何抉擇,我們只有知情權卻很少有選擇權。
這樣的狀態大概持續到你成年,你有了自己的是非觀、人生觀,你本以為可以做自己,可你仍然會發現,你被無數的世俗觀念包圍。
首先來聊一聊我們的工作。身為一個80後,我們的父母仍然相信體制內的工作旱澇保收、穩定安逸。但凡有點關系,他們都會竭盡全身解數給我們找一份體制內的工作,但從來沒有人真正在意過,你到底適合做什麼。
我有個朋友是典型的工科男,他喜歡與數字、公式打交道,但卻不擅長言辭,也應付不了稍微復雜一些的人情世故。畢業那年,他在父母的殷切期盼中考取了當地的公務員,於是,面對設計院向他拋來的橄欖枝,他只能無奈地選擇放棄。
別人眼裡本應該生活安逸的他,其實並不快樂。他不會寫公文,不知道如何面對頗有心計的同事和說話喜歡繞很多彎的領導。於是,工作七年的他沒有任何晉升的機會,還沒到三十的他便開始掉頭發。
當然,他過得安逸卻不開心,他放棄了當科學家的夢想,而一個沒有了夢想的人生會變得了無生趣。他常在喝醉酒的時候,抱著自己獲得全國奧數比賽一等獎的獎牌大哭,可酒醒後,他只能繼續在機關里夾著尾巴做人。
「學而優則仕」的觀念影響著無數輩的中國人。面對不適合自己的穩定工作,很多人都選擇像我這位朋友一樣繼續隱忍。於是,一輩子碌碌無為、抑鬱寡歡,他們活在無數人的目光里,,他們活在這些並不合理的世俗觀念里,他們的生命並不屬於自己,他們不敢遵從內心,義無反顧,他們只會嘆息。
「山窩里出金鳳凰」是對鳳凰男、孔雀女最大的肯定了吧。生活在山窩里的父輩們,一輩子含辛茹苦地養大自己的兒女,一旦他們的子女飛出了山窩,他們便希望他們能一飛沖天,直到光耀門楣再回來祭祖。
即便是二三線城市的父母,也常常希望將子女送到大城市裡去工作和生活。父母們從小就拿「好男兒志在四方」的古語教導我們。當然,大城市並非不好,比起小城市,我們更能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醫療資源還有遍地的美食、燈紅酒綠的夜生活。大部分人打破頭皮往大城市裡擠的同時,並沒有考慮過你是否能接受來自於大都市的壓力。
大浪淘沙留下來的總是生活的勇者,留在大城市裡的他們勤勤懇懇、執著努力,在幾年後,他們買了房、有了車,組成了屬於自己的三口之家,這樣的結局當然是皆大歡喜。但不可否認的是,有更多的人背負著各色各樣的壓力——居高不下的房價,競爭日益激烈的工作,處處謹言慎行的生活,很多人的夢想都在現實面前湮滅。他們常常報喜不報憂,偶爾向父母們抱怨大城市的生活,表達想要回到小城市的意願時,仍會被他們的父母無情的否決。他們會批評你們怕吃苦,他們並不知道,你拿著微薄的工資,啃了一個月的麵包;他們會教育你不懂珍惜留在大城市的機會,他們並不知道,你周圍多的是比你有心計、有人脈的同事;他們會抱怨你不懂討人歡喜,他們並不知道,你做了你師傅一個月的跟班。
所以,感同身受這個詞,永遠都只是停留在表面,沒有經歷過你經歷過的人生,每個人都可以用冠冕堂皇的理由勸你留下來、留下來,你只好努力再努力一點,直到你已經精疲力竭,慣性地重復著你的生活。
最可怕的是面對愛情,你越來越沒有追求的勇氣。二十歲的時候遇到喜歡的人,你可以不管不顧地去追求,三十歲的時候遇到一見鍾情的人,你都會猶猶豫豫、瞻前顧後。
你不僅怕輸,你更怕不夠門當戶對。門當戶對,我們說了這么多年的詞,可惜對它的理解也不過還是停留在表面。真正的門當戶對是彼此價值觀、人生觀、消費觀的一致,而不是彼此的家庭擁有同等的地位與財富。
細細想來,你為什麼一邊抱怨遇不到真愛一邊接受父母安排的相親?因為在尋找真愛這條路上,你同樣不夠果敢,你怕來自於外界的壓力,你根深蒂固的覺得,被剩下是可恥的,沒有婚姻的人生更是難堪的。於是,你選擇妥協,與一個父母認可你也不討厭的人共度一生。若是此生你再未心動也就罷了,可一旦婚後的你遇到一見鍾情的人,你要怎麼辦呢?當然,世俗觀念仍會用責任去約束你,你只能與他或她笑忘於江湖,但沒有人能體會,那個人無數次出現在你的夢里的時候,你醒來那一刻的辛酸與無奈。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當你有思想、有靈魂的時候,本不應該急著上路,而是在上路之前,好好想一想,你的人生到底是為了誰而活。你也不應該因為年紀太大而著急婚嫁的事,對的人總有一天會出現,而就算孑然一身,懂得經營自己的生活,我同樣覺得比沒有愛的平凡婚姻更顯得幸福。
大多數中國人,前半生是為父母而過,下半生又為子女操勞,我們沒有過多的時間為自己而活,因此,每一個能讓你自己做主的間隙,你都應該為自己勇敢地做些選擇,比如,你要選擇在哪個城市生活,你想選擇怎樣的工作,你更願意與誰共度餘生。這些選擇應該是遵從內心意願的,這些與你將來幾十年息息相關的決定,不是做給任何人看的,你的生活不是一場秀,你在人前笑的有多燦爛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每當太陽升起,你能夠滿懷欣喜地迎接這一天,當夜幕降臨,你能問心無愧地入眠。
二、面對道德綁架,切勿選擇委曲求全
中國人習慣性地被道德綁架,我們從小被教育「尊老愛幼」,於是乎,面對倚老賣老的老人、狗仗人勢的小孩,我們更多地選擇了隱忍。
有關公交車是否要給老人讓座的問題,就曾經引起無數媒體的關注。甚至還發生過這樣的事:因為身體不舒服沒給老人讓座的年輕人,遭到老人暴打。這是多麼奇葩、可怕的道德綁架?我們當然應該「尊老愛幼」,但這必須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前提下。有時候,你的委曲求全只是助長了某些邪惡之風的囂張氣焰。
我們推崇百年好合,一定終身的婚姻觀。於是,面對婚姻的變故,我們選擇硬撐,彼此心力交瘁地去維系著已經沒有了愛情的婚姻。
我阿姨便是這種婚姻觀的受害者。我外婆有四個女兒,個個出落地美麗、大方,五阿姨更是艷壓全芳,獲得他們那個年代眾多男神的青睞。五阿姨與五姨夫結婚不久後,便發現五姨夫喜歡酗酒,喝醉了便開始對她動粗。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媽媽半夜接到五阿姨打來的電話,這次,她被五姨夫打地很慘,我們一家趕到醫院的時候,我看到她蜷縮著身子躲在醫院大廳的小角落裡,衣服上都是血,我媽媽當時就蒙了。我們都不知道五姨夫是用怎樣殘暴的方式打了她,她的左邊嘴巴的塞肉被撕出了一個大大的傷口,值班的醫生整整絞了七針才勉強將傷口縫合。
我們全家人都開始勸她離婚,可她卻在傷好後又默默地回家了。她寧願在這段錯誤的婚姻里接著逃避家庭暴力,也不願意離婚。她恐懼離婚,她怕離婚後一無所有,可事實上,繼續維系這段婚姻,她不僅僅一無所有,身體和精神都在受著折磨;她擔心離婚對她的兒子造成不利的影響,可曾有人做過試驗,一個受到良好教育的單親家庭的孩子遠比一個在遭受家庭暴力的雙親家庭中成長的孩子更健康;她最怕的仍是離婚後所會遭受的冷嘲熱諷。改革開放這么多年,許多人思想並未真正的與時俱進。
我有個好哥們,與女朋友談了七年的戀愛,可就當他們准備結束愛情長跑的時候,這哥們對另外一姑娘一見傾心。哥們最終未能超越道德的限制,經過無數的掙扎後,他選擇向七年的女友求婚。
若終能收心並且心甘情願地進入婚姻也不失為一樁美事,只可惜,咳嗽和愛都是無法掩飾的。無論是選鑽戒還是婚紗,他無一不在想像,他深愛的那個姑娘會選擇哪一款鑽戒、哪一件婚紗。這樣的精神越軌不停地折磨著他,婚後的生活不免要與柴米油鹽醬醋茶打交道,他對他的妻子因為沒有了愛情也不像以前那樣的包容和忍耐。最後,在一場激烈的爭吵之後,妻子拆穿了他愛上另一個姑娘的事實,有些事一旦拆穿了彼此也就過不下去了。而他深愛的姑娘不敢背負「小三」的罵名,並未選擇與他重歸於好。
在這場草草收場的婚姻里,可以說是兩敗俱傷。若一開始便能理智地去面對,不被道德所綁架,我想,即便是向對方坦白,也會隨著時間和年歲的增長,得到對方的諒解。可太在意旁人目光的他選擇心裡放著另外一個姑娘,草率地走入婚姻,最終只能同時摧毀了七年的恩情。
我們的行為應該受到道德的約束,可我們要理解清楚約束和綁架的不同。道德約束我們遵紀守法,做個對社會對家庭有益的好公民,但道德本身從未想過要通過綁架的方式去攔截你的人生。如果明明知道走下去只會導致更壞的結果,你就不是遵從道德而是被道德綁架。你忍氣吞聲,你委曲求全,你虛偽地表達著自己的感情,你以為這是對別人最好的成全,卻不知你只是給別人帶來更大的傷害而已。
三、你來人間一趟,你要看看太陽
海子的《夏天的太陽》里有這樣一段:你來人間一趟,你要看看太陽;和你的心上人,一起走在街上。我們的人生應該是熾熱、熱烈伴隨著激情的,你要感受生命的美好,毫不掩飾現實的骨感;你可以身處繁華與喧鬧,也不害怕置身於孤獨;你會貪戀愛人柔軟的手掌,也同樣可以果斷地送走不愛你或者你不愛的人。
前段時間讀A4紙上看人生,才突然間意識到生命原本來的如此倉促,你看似漫長的歲月實際上轉眼即逝。現實告訴你,任何的感同身受都是不靠譜的,你的眼裡別人風光的生活實則是冷暖自知的。不要被世俗觀念所誘導,更不要被道德所綁架,你有限的人生需要太多遵從內心的選擇,你短暫的歲月並不是一場為了滿足別人的show,無論一路走來是欣喜還是悲涼,只要是體面的做自己,你的人生都是美好而完美的。

E. 以「逼捐」為題800字作文

自8月12日天津塘沽爆炸發生以來,各界人士發動愛心捐款對其進行援助,而馬雲動靜如何成為媒體和網友關注的焦點。目前,馬雲微博已淪陷,微博評論被清一色的「逼捐款」留言所覆蓋。不少網友指責馬雲「為什麼不給天津捐款」,「首富就應該捐1個億」,「你捐了就等於我捐了」,「你不捐款,我再也不淘寶了」…… 對此,有網友評論稱這些人是在道德上強奸馬雲,感嘆這種道德綁架在中國似乎越來越流行,痛斥這是一種勒索。
014年6月30日,成都市武侯區新希望大廈外,一名男子帶著14個人集體下跪,手舉標志牌向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暢借款100萬元治病。該男子名叫莫向松,21歲,四川宜賓人,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2011級學生。2013年11月,他被確診患急性白血病。他的行為引發了人們的熱議,有人同情其遭遇並支持他的行為,但也有不少人質疑他這樣做是道德綁架。很多媒體追問莫向松的行為背後是否有人策劃,他曾一度否認,後來卻公開承認,的確有一個幕後推手王某幫他策劃了裸曬和下跪事件。
針對莫向松的行為,中國社科院教授俞金堯說:「他得了白血病,希望生存,可以理解,畢竟沒有什麼比生命更可貴的,他有權利尋求他人的幫助和支持,但慈善應該是出於人的本意,而不是被公共輿論綁架。這種指名道姓的求捐款對被指的人來說是一種傷害,會將其強行推到公眾面前,逼入尷尬的境地,這實際上是一種軟暴力,我們的社會不能鼓勵這種行為,甚至可以說,這種做法對社會是有一定危害的。」
多維解讀
1.要讓慈善發自本心。自願是慈善的前提,「下跪」和「強捐」都違背了慈善的基本要義。慈善作為一種道德情感,是人類社會的潤滑劑,也是人類社會的黏合劑,它所表達的善意和愛心有助於消解社會的疏離和隔膜,使人際關系變得更融洽,從而增進社會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因此,捐與不捐、捐多捐少都是個人的自覺自願行為,發自本心的自願捐款是慈善事業能夠長遠、健康發展的前提和基石。
2.別用道德綁架慈善。在「跪求借款」事件中,試想,如果那位董事長不借款,是否會被貼上「為富不仁」的標簽?求生慾望並不是實施過激行為的理由,用道德綁架慈善的方式不可取。當慈善被道德綁架,留給人們的並不是慈善的大行大德,而是被演化成了掠奪的行為。
3.維護慈善中的尊嚴。21歲的莫向松身患白血病,求生的本能使他不顧一切去抓救命稻草,其情可憫。但想獲得幫助是否就有必要採取下跪這種有失尊嚴、不體面的方式?求助者不能因為「差錢」而失去尊嚴,做慈善者不能因為「不差錢」而傷害求助者的尊嚴,慈善應以維護雙方的尊嚴為前提。
4.營造慈善的健康環境。以出位、出格的行為引起輿論關注,然後獲得救助,莫向松的尷尬和無奈正在於此。現實生活中,人們一遇到事,首先想的不是向慈善機構求助而是向個人求助,可見國民對慈善機構是不信任的,這也從側面反映了普通人從慈善機構獲助之困難和機會之渺茫,這是我國慈善環境不健康的一個重要的表現。因此,要想營造慈善的健康環境,慈善機構必須重塑形象,使慈善事業走上良性發展的軌道。

在官方慈善機構遭遇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機的同時,民間慈善組織在輿論中獲得了大量的支持。可是好景不長。繼李亞鵬的「嫣然天使基金」被質疑侵吞善款後,2014年4月,李連傑的「壹基金」也遭到了公眾的質疑。4月22日,微博實名認證為「中國知名的時政思想評論類網站」的四月網發布微博,質疑「壹基金」在雅安地震中所獲捐款4億多元,目前只撥付4000多萬元,僅占捐款總額的9%。對此,李連傑回應:「錢在國家的銀行裡面,怎麼能轉到我的銀行戶頭里又不被人發現,誰能教教我?」
瘋狂點擊從中國紅十字會的信任危機到「嫣然天使基金」「壹基金」等民間慈善組織被質疑,這都是「不信任」惹的「禍」。慈善是靠信任維持的事業,公眾看不到應有的透明度,不知道捐贈的錢用到了哪裡,誰都有質疑的權利。在危機中反省,在質疑中反思,慈善組織只有靠自身制度的完善,才能重拾信任,否則只能與人心漸行漸遠。

F. 以老人強行讓別人讓座為材料寫一篇議論文

讓座「兇猛」

老人與小伙因讓座起爭執 打人後猝死

9日下午4時30分許,鄭州市一輛919路公交車行駛至中原路秦嶺路路口時,車上一名老人突然倒地猝死。車上乘客稱,老人之前曾因讓座問題與一名小夥子發生爭執,並動手打了小夥子四個耳光。老人家屬接受急救人員詢問時稱,老人患有心臟病。下午6時許,公交公司的技術人員趕到現場,並配合警方查看了監控錄像,錄像內容警方沒有透露,目前該事件仍待警方調查。
據以往案例來看,和老人爭執的小夥子很可能負有法律責任。根據法律規定,根據行為人的主觀過錯程度和性質,「氣死人」可能產生三種不同的法律後果:如果小伙明知老人有心臟病,可能會被氣死,而故意追求氣死對方的結果。那麼,其主觀上屬於故意,與受害人的死亡後果存在著必然的因果關系,即構成犯罪,須負刑事責任。若小伙主觀上存有過錯,但不具備追求對方死亡的目的,這種情況下的「氣死人」,本質上構成民事法律調整的侵權行為。若小伙本身並無過錯,對方被氣死純屬偶然則無需負責,不過從已知報道我們知道小伙和老人確實發生了爭執。

不讓不行:老人坐到姑娘身上

因為在交通工具上,不給老人讓座而發生的辱罵爭執不在少數,更有甚者,老人坐在了「沒禮貌」的年輕人的身上。去年11月16日早上7時許,網友「該是時候」和另外一名女同事搭乘202路公交車上班,上車後她們順利找到座位。一名後來上車的老人向她們「索要」座位,因為覺得受到了侵犯,「該是時候」的同事並沒有向老人讓出座位,沒想到這位老人竟然口出臟話,並一屁股坐到了女孩的身上。隨後,記者和網友「該是時候」通過微博取得了聯系,她告訴記者,她的那位女同事因為受到了驚嚇,早晨到了單位之後就一直在哭,情緒也很不穩定。

讓也不行:女孩給老人讓座後抱怨遭打

也有人在讓座之後的的抱怨舉動,招來了巴掌。沈陽女孩小朱跟母親打算去中街購物,從215路蓮花街終點站上車,小朱和母親一前一後坐在橙色座椅上,由於還有一段距離,小朱習慣地拿著手機低頭玩著。10分鍾後,公交車到了解放軍第四六三醫院站,小朱突然聽到有人說,「老人有心臟病,你給讓個座唄?」小朱抬頭看了看,一位70多歲老大爺站在她左前方,於是緩緩站起來讓座,嘴裡嘟囔著,「怎麼這么多人偏讓我讓座呢,什麼意思?」這時老人已經坐下,一位女士(事後了解是老人的兒媳婦)反問:「怎麼的?讓你讓座你還不願意啊!」隨後伸手打了小朱一巴掌……無獨有偶,武漢公交車上好心讓座的小女孩也遭到責罵和推搡,不過她並沒有抱怨,而是在抱孩子的婦女和老人之間,選擇把座位讓給前者,隨後遭到老人的辱罵。

為何不讓座致老人如此"暴力"

當然,我們首先要強調的是,公交車上因為不讓座辱罵、打人的老人畢竟是少數,我們碰到的更多是和藹可親慈眉善目的老人,你讓座他絕對會對你說謝謝,如果只能一兩站,他們甚至會拒絕,更有80老人為公交讓座者發「好人卡」、「感恩卡」……那麼這些少數「暴力」老人出現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一些老人脾氣暴躁是和衰老有關

有些老人對讓座者的「不言謝」或是脾氣暴躁,並不完全是一種正常的健康心理,而與年紀增長和身體大腦的衰老有直接關系。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神經科主任醫師表示,老年人性情大變、經常莫名地大發脾氣等反應,多與病理性腦衰老有關,甚至意味著可能出現了腦梗塞、腦供血不足、腦萎縮、腦動脈硬化、老年痴獃等腦部病變,必須到醫院進行治療。
年輕人如果都能認識到這一點,對其不正常的言行一律抱著「不介意」的態度,見到老人能主動讓座就讓,不方便讓座對老人某些刺耳的話語權當耳邊風,這就如同家裡的老人,偶然的「發飆」可能讓晚輩無法接受,但不能因此就對老人的終身辛苦和善良全盤否定,更不能因此就不尊重甚至不盡贍養義務。

為老不尊背後的道德綁架

凡事都有兩面性,有的老人是因為客觀原因導致脾氣暴躁,也有確實有少數老人把自己歲數大的「弱勢」,當成綁架道德,反弱為強的資本,把自己年紀大當做自己不自重的借口。每個人都有老的時候,這不可否認,也毋庸置疑,但是,年紀大也不可以蠻橫不講道理,為所欲為,甚至胡作非為地侵犯他人的合法權益。
雖然我們倡導尊老愛幼,為老弱婦孺讓座,並把它當做一種社會文明而加以宣傳,但這畢竟只是一種道德,動手打人卻是違法甚至犯罪。法律應該為道德兜底,觸犯法律卻必須付出代價。所以你可以在心裡譴責未讓座者,注意,真正的法治社會只能在心裡譴責,因為你任何的道德討伐都可能是對對方人格的侮辱,而毫無疑問,侮辱別人是需承擔法律責任的。說到底,道德是一種自律,法律卻是他律。你可以用法律來攻擊別人,卻不能用道德來要求對方。

變老的壞人和變壞的老人

其實,「不是老人變壞了,而是壞人變老了」這個說法,在中國互聯網上流傳已久。那些打著年紀的幌子動粗的老人,可恨而不可敬。不是所有的老人都壞?這就像問所有的年輕人是不是都是壞人一樣,答案是否定的。上述幾個老人的行為固然有不自尊的惡劣之處,但讓全體老年人來背負罵名,這個太不公平。如果論證說經歷某個時代的老人就是「壞」,那這樣的論證未免草率了。

到底該不該給老人讓座?

無法律支撐,全靠道德引導

關於公交車上的讓與不讓,爭論由來已久,已經成為一個很小但很老的話題。而如果沒有戾氣、暴力加入,也許永遠不必說清,也說不清誰對誰錯,也許每個人都會說沒輪到我頭上我就可以漠不關心。
法律沒有規定必須給老人讓座,只能通過道德來實現。任何時候,道德只能出現於人們的自由選擇,只能產生於人們的主動擔當。在讓座問題上也是如此。如果沒有道德的引導,人們就會只看見選擇看不見責任,就會以權利作為冷漠的借口,接受自己的懈怠,認同社會的麻木,從而讓自己處於一個缺少道德與溫情的社會。

相互理解才能把座位讓給更需要的人

電影《搜索》中,高圓圓扮演的女主角因未給老人讓座,經媒體曝光並被網友人肉搜索後,被指責道德低下,但沒有人知道她在公交車上正因自己身患絕症而不知所措。實際上,很多時候冷漠是由於溝通不足造成的,如果年輕人有原因而不能讓座位可以跟老人溝通,消除誤解,而老人也應該盡力去體諒年輕人,因為人與人的關系是建立在互相理解的基礎上的。
北京安定門街道轄區100多位老人曾向全市老年人發出倡議:晨練,咱不和年輕人搶公交,讓出早晚高峰,和上班族錯峰出行。而鄭州市20多位老年人志願者走上街頭,發出「給年輕人讓座」的倡議,更像是一場行為藝術,表達一種「體諒」。尊敬、愛護長者,是一個年輕人應有的態度;而體諒年輕人的難處,則是一個長者應該有的態度。

【附】
日本人為何不給老人讓座
佚名
大凡去過日本的人,都會贊賞日本人的禮貌。但盡管如此,當他們看到日本電車車廂內,年輕人大大咧咧地坐著,老年人規規矩矩地站著時,還是忍不住心生疑惑:「日本人那麼講禮貌,為什麼在電車里遇到老年人卻不給讓座?」

禮貌的日本人為什麼不讓座?的確,剛來日本時這個問題也一樣令我困惑。但在日本生活了十多年之後,我發現:在日本讓座,並不是個「禮貌問題」,而根本是個「技巧問題」。

例如我認識的一位大學老師A子,年近六十,因為滿頭白發,目測年齡比實際年齡似乎還要年長一點。平時A子老師性格蠻開朗的,但有一次卻遇到她在不停地嘆氣,不由得問:「A子老師,您怎麼啦?遇到什麼不開心的事了?」結果A子老師答:她早晨乘電車時,居然有人給她讓座了!

「唉!難道我已經老到要被人讓座的地步了?」A子老師撫摸著自己的白發,滿目憂傷地說。因為被人讓了個座,那一整天A子老師都悶悶不樂,她第一次感覺自己被人提醒:「你老了!」也許對於A子老師這類人的郁悶,同文化背景下長大的日本人似乎大都心靈相通,不言亦明。因此,在日本的電車上,像A子老師這樣年齡的人,基本上是無人讓座的。但我曾在電車上給一位抱著嬰兒的媽媽讓座,結果也依舊不理想:那位抱著孩子的媽媽在連聲道謝之餘,卻怎麼也不肯坐下來,並說她只有兩三站就到了,用不著坐。後來我的一位日本朋友告訴我:即使你好心讓座,但並不意味著別人就必須接受你的好心。有些日本人怕給人「添麻煩」,不願意接受別人的人情,還有些日本人性格好強,不願意成為「被照顧的人」。

因此,在日本的電車上,讓座現象的確比較少。除了日本人的「敬老」意識比較淡漠,沒有攙扶老人、給老人讓座的習慣之外,還因為在高齡化社會的日本,許多日本人對「年齡之老」有與中國人截然不同的認識。例如我認識一位在麵包房工作的日本太太,每次我去買麵包時,都看到她高舉麵包托盤,在麵包店內健步如飛,便忍不住誇她「您真是很元氣(精神)啊」!那日本太太就很驕傲地回答:「我才62歲,還年輕得很呢,當然精神好!」一開始聽到這位日本太太的回答,還覺得這是她的一份樂觀,但仔細想一想就會發現:對於動不動就活到100歲的長壽日本人而言,60歲還真是個年輕得很的數字。難怪日本女作家宇野千代在年滿88歲之後,才終於意識到自己已經「步入晚年了」。

所以,對於「不服老」「不願意給人添麻煩」且「不願被照顧」的一些日本人而言,在乘電車時,對方是否真正需要讓座,若沒有足夠良好的心靈閱讀技巧,有時的確很難做出判斷。所以,在日本讓座時,你絕不能像雷鋒叔叔那樣,從座位上激動地跳起來,殷勤地攙扶著對方的手,熱情地說:「老大娘,您請坐。」這會令人悲痛欲絕的。在日本最好的讓座方法是:你可以假裝你馬上要下車,扭頭走到車門,或者乾脆走去另一節車廂,總之你只需一聲不吭地站起來,走開,將座位空出來就好。對方如果需要那個空座位,他或她自然會走過去坐下來。

讓座糾紛別光想著法定義務
馬鈺朋
【核心提示:維系社會和諧秩序不能沒有道德力量推動,讓座糾紛中別只想著這是否屬於法定義務。因為法律只是行事的底線,並不是社會向好的唯一衡量。】

9月9日下午4時30分許,鄭州市一輛公交車上,一名老人突然倒地猝死。車上乘客稱,老人之前曾因讓座問題與一名小夥子發生爭執,老人讓小夥子讓座,而小夥子沒讓。兩人在爭執中發生了辱罵,老人還動手打了小夥子四個耳光,不過小夥子並未還手。老人家屬接受急救人員詢問時稱,老人患有心臟病。(9月10日《大河報》)

近兩年,公交車讓座糾紛的小插曲越來越多。不過這個小插曲不是協奏曲,而是文明的雜音。翻看過去新聞可見,讓座糾紛一直都發生在我們身邊。就在讓座糾紛越來越普遍、人們見怪不怪之時,這次又現悲劇,長者已逝,不由得讓人嘆息。因為一次出行、一個座位就發生這樣的事,是不應該,無論是誰都不會希望這樣的悲劇發生。

雖然沒有哪一部法律明確提出公交車上年輕人必須為老年人讓座,但我們都知道,讓座也是一種道德義務,雖然沒有法律強制性,但卻有倫理約束力。每個人都會有老的一天,也需要別人的關愛和幫助。只有從自我做起讓美德傳遞,讓這個社會不斷向好、更加文明進步,才不會讓冷漠凝結成冰,等自己老的那天才不會面對拒絕讓座的寒意。

現在公交車上,有些年輕人不夠自覺,面對老幼病殘孕乘客,冷眼旁觀不讓座的情況很常見,霸佔愛心專座「兩耳不聞窗外事」假裝睡覺、玩手機的也大有人在。也因此,在道德上佔了優勢的老人就看不下去了,拳頭和巴掌像病毒一般傳染起來。盡管這次我們又看到了爭吵、巴掌,但一個巴掌拍不響,年輕人多些自覺,少些自以為是,既不會產生糾紛,也不至於釀成如此悲劇,給自己惹麻煩。很多人都在說「老人變壞」,但「變壞」的老人又何嘗不是起因於長幼之間的無序?

的確,不讓座只是道德瑕疵,不該用拳頭和巴掌解決。況且暴力也打不出讓座自覺,可能還會因此承擔法律責任。一種良好社會風氣培養,需要法律發揮作用,尤其是產生糾紛、權益被侵犯的時候更需要法律登場亮相。但維系社會和諧秩序不能沒有道德力量推動,讓座糾紛中別只想著這是否屬於法定義務。因為法律只是行事的底線,並不是社會向好的唯一衡量。因此,希望更多年輕人能夠自覺承擔起敬老扶幼的責任,讓美德傳播起來,用關愛化解老人的戾氣。

同時,也要強調公共交通工具運營者的責任。特殊專座設置合不合理?交通運力有無保障?甚至是司機、乘務員有沒有及時在老人上車後對年輕乘客作出提醒,這些都必須是要考慮的。一個座位不僅考驗著乘客的美德,也反映出公共管理者的責任心。巴掌打不出讓座自覺,激發讓座自覺需要教育和引導,一次廣播、一個眼神或許就能解決問題,千萬不要在讓座問題上讓年輕人和老年人「放手一搏」。

G. ""作文:學校應該如何解決道德綁架這個問題「」要怎麼寫

這是一篇議論文,按照議論文的要求,第一段提出論點,本文標題就是論點.然後先議論「為什麼」,比如遵守課堂紀律是學習的需要,遵守課堂紀律可以培養自己的責任心,遵守課堂紀律將來才能遵守社會法律等.再議論如何做,比如嚴格要求自己從小事入手,經常對課堂紀利進行總結表揚先進尋找不足等.下文可以作為參考.主要講的是如何做.
遵守課堂紀律 提高學習效率
課堂是學生最為重要的學習場所.遵守課堂紀律,保持良好的學習環境,一方面是對老師的尊重,另一方面是為了提高學習效率.
上課鈴響以後,學生們利用一兩分鍾的時間進行短暫休息,平靜一下課間激動的情緒,取出課本、文具,准備上課.老師進教室後,師生互相問好後,學生才能迅速坐下.坐下時,不要太猛,以免弄得桌椅發出響聲.
如果上課遲到了,應特別注意舉止的文明和禮節的周到.遲到是違反校紀的行為,如果遲到者冒冒失失往教室里闖,既不尊敬老師,也打攪了其他同學的學習,影響了正常的教學秩序.因此,遲到後,進教室前要用老師能聽到的聲音喊「報告」,徵求老師同意後,才能歸位,歸位時,一定要小心謹慎,動作快,腳步輕,以免再次影響他人.回到座位,要立刻拿出書本,認真聽講,不要左顧右盼.如果老師當時沒有問遲到的原因,下課後一定要找老師講明情況並致歉.
要聚精會神地聽講,不要左顧右盼,交頭接耳,不做小動作,更不能跑離座位.積極參與課堂活動,積極舉手發言回答老師的提問,身體要站直,說話聲音要洪亮,吐字要清晰.別人回答問題時,不要交頭接耳.別人回答錯了時,不要起鬨.
當老師講課進度快了,導致學生沒有聽懂、老師講的與學生平時看的有出入或老師講漏題,學生要提示時,可以採用舉手發言的形式向老師反映問題,而不要大聲喊「我沒聽懂」、「你講錯了」、「你講漏題了」.向老師指出問題時,要有禮貌,如「老師,您講的××問題,我沒聽懂」、「老師,××書上是這樣講的」、「老師,您講漏題了」等.老師肯定會接受你的意見,改正教學中的問題.上課提示老師講課存在的問題時,可能會影響講課進度,最好下課後個別找老師商討效果更佳.
討論是學校教學活動中最常見的形式之一.討論時要注意發言的藝術性,陳述自己的觀點,一定要聲音洪亮、吐字清晰,讓別人聽清自己的觀點.陳述的觀點只是一家之言,切忌氣勢咄咄逼人,目空一切.表明自己的立場時,要有禮有節.如果別人不同意自己的觀點,提出異議,應虛心聽取,不可出言不遜.
遵守紀律,做合格的中學生
徐生龍
什麼是紀律?紀律就是規則,是指要求人們遵守業已確定了的秩序、執行命令和履行自己職責的一種行為規范,是用來約束人們行為的規章、制度和守則的總稱.
自從有了人類社會,人們為了共同勞動和生活,維護社會正常秩序,要求建立相應的行為規則,用以調整人們之間的關系,這種行為規則,就是最初的紀律.沒有這種行為規則,人們就無法協同活動,無法同自然抗爭,也無法有秩序地生活下去.
任何一個社會、一個國家、一個政黨、一個軍隊都有維護自己利益的紀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前蘇聯著名將領蘇沃洛夫有句名言:「紀律是勝利之母.」革命戰爭要取得勝利依靠鐵的紀律,而今天,我們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偉大事業的進程中,同樣需要強調紀律.這是建立正常的經濟秩序維護安定團結,使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能夠順利進行的重要保證,也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
一個工廠如果沒有勞動紀律,工人們各行其是,這個工廠就會亂亂糟糟,生產就會陷於癱瘓.一個城市如果沒有交通紀律,居民們在街上隨心所欲,你騎自行車亂闖紅燈,我駕汽車橫沖直撞他步行隨意穿越馬路,那麼這個城市的交通狀況必然是一片混亂,交通事故帶來的不幸就會降臨在許多人的頭上.
青年人都嚮往自由,而紀律又是以約束和服從為前提的,因此有些青年人便產生了誤解,認為遵守紀律和個人自由是對立的,要遵守紀律就沒有個人自由,要個人自由就不該有紀律的約束.
紀律和自由,從表面上看,二者好像是不相容的,實際上卻是分不開的.遵守紀律,才能使人們獲得真正的自由;不遵守紀律,人們就會失去真正的自由.
凡是紀律,都具有必須服從的約束力.任何無視或違反紀律的行為,都要根據性質和情節受到程度不同的批評教育甚至處分,就是說,紀律是嚴肅的,它帶有一定的強制性.同時,紀律又需自覺遵守.只有自覺紀律才是鐵的紀律.這是因為,紀律同法律、道德雖然同屬行為規范,但它們的作用范圍不同,紀律介乎於法律和道德之間.紀律與道德的不同之處,在於紀律具有強制性的要求,但這種強制性又比法律弱些,而自覺性的要求則比法律強些.所以,遵守紀律還需建立在自覺的基礎上.
紀律屬於道德的范疇.一個人如果不遵守紀律或無視紀律的約束,那就是沒有道德.一個人的紀律性如何,能夠直接反映出他們的思想道德水平.惟有思想道德高尚,對紀律的重要性具有深刻的理解,且具有執行紀律、維護紀律的高度自覺性、堅韌性和堅強的意志品質,才能經得住紀律的考驗,甚至視紀律比自己的生命還珍貴.
事實表明,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和高度文化素養的人,有著高度自覺的紀律性;而道德品質低下、沒有文化素養的人,往往是一個不能自覺遵守紀律的人.
遵守紀律,就需要加強自己的道德修養和文化修養,從思想上認識到遵守紀律的重要性,增強自己對社會的義務感.同時,要自覺地遵守紀律,不論大事小事,凡是紀律要求做到的,就堅決去做;凡是紀律所禁止的,就堅決不做;在沒有人監督和別人不知道的情況下,同樣遵守紀律,養成遵守紀律的習慣,使遵守紀律成為我們的自覺行動.
學校的基本紀律規范是為了維持學校正常的教學工作和生活秩序,使學校的教育管理工作規范化、秩序化,同時也為了給廣大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成才環境,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促進德智體諸方面發展而制定的,這是每一個學生必須了解和必須遵守的行為准則.
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在校期間

H. 堵塞的道德作文議論文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種事,因為很累迷迷糊糊的在公交上坐了個座位,被人指責你沒孝心,不給老人讓座,而其實你根本沒看到老人,女明星在大閱兵那天沒有發閱兵的照片,被網友痛批不愛國.....諸如此類的道德綁架,讓人無辜又無奈,下面上學吧作文網帶來關於道德綁架的作文,道德綁架的作文欣賞。
我一個七年的閨蜜拉黑了我,原因是我拒絕參與她組織的「救助流浪狗」活動。
閨蜜是個不折不扣的愛狗人士,這些年我看著她為一個又一個動保活動搖旗吶喊,「攔車救狗」有她,「反對狗肉節」有她,「給流浪狗一個家」也有她。
我並不是沒有同情心,看到虐狗棄狗的新聞會心痛氣憤,對於閨蜜在愛狗道路上的滿腔熱情也打心眼裡佩服。
只是我從小怕狗,遇到大狗會自動保持安全距離,就算是小狗朝我跑來都會戰戰兢兢。
在幾番推辭後,她很生氣的說:狗狗那麼可愛,有什麼好怕的?你不要找借口,你就是冷血。
我想不通我怎麼就冷血了,在微信上發了條消息找閨蜜理論,卻發現她已經把我拉到了黑名單。

女明星因為在閱兵日發兒子照片,瞬間被罵上熱門。
微博里過十萬的評論里充斥著匪夷所思的愛國情懷:「你居然不發閱兵的照片,真是對國家沒有感情」;「都不表達下自豪, 你不配做中國人」;「這么重要的日子你還要秀小孩,趕快滾出中國」.......
大商人這些年慈善做的不少,卻因為一場災難沒有做出表率被逼捐,一大波人用著逼債般的口氣指責他有錢不捐款就是為富不仁。
曬娃就不愛國,有錢就該捐款,這是哪門子的強盜邏輯。
如果是個人行為實屬可恨,如果是群體行為,那就只能說是可悲了。
說到「道德綁架」,就不得不提歷史上「阮籍喪母」的典故。
魏晉時期的大名士阮籍秉性孝順,但聽聞母親去世臉上卻沒有悲戚之情,靈堂上其他兄弟都痛苦流涕,他連一滴淚都沒有掉。
阮籍的冷漠遭到了眾人的不滿,紛紛指責他薄情寡義。到了母親快要下葬的時候,他卻因為悲慟過度吐血數升,幾乎死去。
中國自古以來講求禮法,悲傷有很多種形式,淚水往往是最直接的演繹。
但內心的感受才是最真實的,喜怒哀樂只是表情,不是表演。
從小老師就教育我們要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可是有的人花了大半輩子也沒弄明白什麼是真的道德。
道德是用來約束有錯的人,不是用來禁錮無辜的人。
制定自己的准則,綁架別人的道德,這是一種畸形的價值觀。
每個人的成長方式不一樣,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權利,就像我不愛狗不代表我冷漠無情,我不讓座不代表我不懂孝道,我不發朋友圈不代表我不重視友情.......
而站在所謂道德據點的你們大可不必咄咄逼人,慷別人所慨,強別人所難。
請停止道德綁架,世界不是法庭,而你也不是法官

I. 關於道德綁架議論文,起一個好聽的文題

  1. 別人幫你是情分,不幫你是本分。

  2.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3. 未有法治之前——別讓道德綁架法律

  4. 「良心」尚未泯滅

  5. 畸形的價值觀

熱點內容
催收死人承擔法律責任不 發布:2025-01-22 08:45:33 瀏覽:591
中醫有關道德 發布:2025-01-22 08:23:28 瀏覽:570
司法廳孫 發布:2025-01-22 08:04:06 瀏覽:225
張亞坤法院 發布:2025-01-22 07:32:36 瀏覽:519
大學經濟法企業法試題 發布:2025-01-22 07:10:59 瀏覽:487
伊斯蘭法系法官 發布:2025-01-22 06:07:59 瀏覽:472
公司法合同法關系論文 發布:2025-01-22 06:07:23 瀏覽:943
鍾律師說法 發布:2025-01-22 05:55:49 瀏覽:785
反恐怖法院 發布:2025-01-22 05:52:20 瀏覽:248
民事訴訟法第二章第二節 發布:2025-01-22 05:50:49 瀏覽: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