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法治
❶ 《公立高等學校如何走出法治真空
公立高等學校如何走出法治真空——學校與學生的關系維度
目錄
一、引論
二、法治真空的初步解封
(一)政治化教育與改弦更張
(二)母校情結、恩惠意識和權利觀念
(三)回應型司法之初興
三、公立高等學校的招生
(一)分工合作模式
(二)高度自主模式
(三)市場化運作模式
四、學校管理法律關系的定性
(一)公法和私法之爭
(二)為何而爭
(三)歐洲和美國的制度掃描
(四)公法、私法交錯與釐清
五、大學自治、司法介入和良法之治
(一)大學自治與法律保留
(二)中國語境下的困惑
(三)自治的生長:又一路徑?
(四)司法的尊重與干預
(五)懷孕被勒令退學?一個個案的分析
六、結語
一、引論
20世紀的最後幾年,中國大陸的公立高等學校,在經歷和實行國家有關教育管理、投資、招生、學校管理、教學科研、畢業就業等多方面改革措施之同時,面臨著主要由學生直接發起的法律挑戰。在一股令國人矚目的訴訟浪潮之中,公立高等學校,或者以民事訴訟被告身份,或者以行政訴訟被告身份,步入法庭應接著來自學生的質問。目前,訴訟案件涉及的領域,一般包括公立高等學校的招生、對學生的懲戒、頒授學歷和學位證書等。訴訟實踐的廣泛展開,亦引發學界與司法界紛紛就相關問題進行理論上的探討,以期釐定以往在學校和學生(進而學校與教師)之間模糊不清的法律關系,從而為方興未艾的此類訴訟奠定法理基矗
由於在大眾意識和法律文本之中,公立高等學校與國家行政機關是兩類不同的組織,而行政訴訟制度在確立伊始,為了促進廣大民眾之理解,又被一種民間流行的俗語即「民告官」所化約(在一定程度上形成認知的誤區),故而,針對現實中發生的學生告學校的行政案件,法院判決、學理議論,都就公立高等學校為什麼得以成為行政訴訟之被告問題,傾注了大量的解釋。與之關聯的,公立高等學校的法律性質與地位、[1]大學自治是否排斥司法干預、[2]受教育權的法律保護,[3]亦成為討論的熱點。另外,法院在田永訴北京科技大學案、劉燕文訴北京大學案中,破天荒地運用了實定法未明確規定的正當程序原則,正當程序原則又是法學者經過比較研究、從國外移植過來的一種理念,[4]這也導致論者們對正當程序原則的由來及在我國的適用、對法官在案件審理中擔當「立法者」角色的正當性等,給予了相當的關注。[5]而2002年發生的一起女大學生懷孕被學校勒令退學的事件,再度引起社會各界對高校現行管理制度、特別是高校自主權與學生個QQQ利之間關系問題的廣泛討論。
在當事人、媒體、學界以及司法界的共同努力之下,公立高等學校終於走出象牙之塔,開始接受法治的考驗。這個斷言並非意味著,在此之前,我國大陸的公立高等學校處於「無法無天」的境況。相反,高等教育領域不僅有《學位條例》、《教師法》、《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四部法律予以相應的規范,而且還存在大量的行政法規、規章及其他規范性文件。公立高等學校也基本上在按照這些規則辦事,並非沒有秩序可言。然而,有既定的規則只是法治的一個方面,任何組織和個人都必須為其違反規則的行為承擔責任,是法治更為重要的應有之義;有規則而無責任追究機制,實等同於無法治。就此意義而言,公立高等學校終於必須為其作出的一些管理行為而與學生對簿公堂,乃邁出法治真空的第一步。
可是,由於我國奉行民事訴訟和行政訴訟分野的制度,公立高等學校在法律上又享有「自治」的權利,[6]因而,高校在哪些事項上的處理行為所引起之糾紛有接受司法監督的必要性,其中,又有哪些糾紛得通過民事訴訟加以解決、哪些得通過行政訴訟加以解決,就成為上述追究機制完善、法治成為現實的關鍵問題。更進一步言,如果說追究機制之存在與改良可以促進「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那麼,這也只是反映了亞里士多德式法治理念的一層意義。而近來發生的案件還折射出更深層次的信息,即公立高等學校予以遵循的規則本身,存在是否制定得良好的問題,例如田永案曝露正當程序規則之匱乏、劉燕文案揭示學位論文「外行審內行」規則之弊並女大學生因懷孕而被勒令退學案反映學籍管理規則之滯後於個人受教育權的發展。於是,若要使法治之光真正眷顧大學殿堂,如何達到法治的另一層意義-良法統治,亦成為當前必須給予思考的問題。
古典的亞里士多德式法治模式,引領我們提出上述問題。不過,法治的實現既非一朝一夕之事,也非公立高等學校一家之事。公立高等學校以往偏安於法治沒有觀照的角落,而在上個世紀最後幾年被學生提出法律挑戰,這兩個事實都是在一定的制度條件之下由各種因素促成的。當這些內嵌於整個社會結構中的因素發生了歷史性變遷以後,公立高等學校以及承擔教育立法、教育行政和司法審判職能的國家機關,面臨著學生群體(乃至教師群體)自發的、強烈的權利與法治需求。也許,把思考置放在這樣一個社會變遷、轉型的背景之中,將更有助於我們尋求以上問題的解決方案。
轉載
❷ 如何依法治校,打造法治校園
高校法治復文明建設中存在的制主要問題:學校整體法治文明意識比較淡薄。很多學校的法律體系 不夠完善。加強高校法治文明建設的途徑:加強法制教育,增強依法治校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高校自覺、主動依法治校是法治文明的基本要求,也是高校法治文明程度的主要表現。加強高 校法治文化建設,文化是文明的起點,大學文化是育人的重要手段, 應把法治文化納入到大 學文化的建設范圍內。完善法規體系,健全學校各項制度,我國的高校是社會的縮影,涉及教 育行政管理人員、教師、學生等多元主體。他們構成高校法治的主體,其權利與義務關系構成 高校法治的對象。這幾個 多元主體彼此相對獨立、 彼此依賴、彼此互相制約而又彼此合作, 權利與權力的相互關聯,關於高校的法制與法規應有針對性地對此加以調控和制約,以實現高 校各主體之間的和諧共進,共同發展。增強聯動力度,密切高校與司法部門的聯合,規范高校 活動依賴於外部的國家法律與高校內部各項制度,這些法律與制度的制定是為了高校有法可依 ,但要做到高校內部的規章制度與國家法規之間不沖突,制定的制度要根據學校外部環境與高 校自身 發展情況,不脫離實際情況的需要。
❸ 大學生開展法制教育的意義
學生復具備了一些法制律知識了,不僅懂得知法守法更要懂得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或者幫助別人維護合法權益,不懂法不小心犯法了或者中了圈套也不懂用法律維護合法權益那就虧了。
你們用排斥的心理去學習法制教育當然會收獲甚小,還要質問法制教育的意義。
❹ 依法治校是黨的十幾大提出的
依法治校是黨的十六大提出的。
依法治校是貫徹黨的十六大精神,推進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必然要求,是教育事業深化改革、加快發展,推進教育法制建設的重要內容。
推進依法治校有利於推動教育行政部門進一步轉變職能,嚴格依法辦事;有利於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提高國民素質;有利於保障各方的合法權益。
(4)高校法治擴展閱讀:
依法治校是高校管理變革的必然趨勢,是高校管理走向科學化、制度化的必由之路。同時,依法治校是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具體實踐,是全面貫徹黨和國家教育方針的客觀需要,更是完善現代大學制度的內在要求。
高校法治觀念與依法管理意識還較為薄弱,依法治校的制度與措施尚不健全,依法治校還未成為高校自覺行為,與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要求尚有一定的差距。
❺ 如何培養大學生法治思維
培養法律思維並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而是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大學生可以通過學習法律知識、掌握法律方法、參與法律實踐等途徑,在日常生活中逐漸養成從法律的角度思考、分析、解決法律問題的思維習慣。
學習法律知識。學習和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識,是培養法律思維方式的前提。一個對法律知識一無所知的人,不可能形成法律思維方式。法律知識通常包括法律、法規方面的知識和法律原理方面的知識,這兩部分法律知識對於培養法律思維方式都很重要。只有既有了解法律、法規在某個問題上的具體規定,又了解法律的原理、原則,才能更好地領會法律精神,養成法律思維,並運用法律思維思考和處理各種法律問題。
掌握法律方法。法律方法是人們從法律角度思考、分析和解決法律問題的方法。法律方法構成法律思維的基本要素,法律思維的過程就是運用法律方法思考、分析和解決法律問題的過程。我們要培養法律思維方式,必須掌握法律方法。應當指出,法律工作者使用的法律方法相當復雜,有法律解釋的方法、法律推理的方法、填補法律漏洞的方法、認定事實的方法等。每一種基本方法又包括一系列的具體方法。大學生有必要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法律方法。
參與法律實踐。法律思維方式是一種在法律實踐中訓練、培養和應用的思維方式。脫離具體的法律生活和法律實踐,不可能養成法律思維方式。只有通過參與各種法律活動,在法律實踐中運用法律知識和方法思考、分析、解決法律問題,才能養成一種自覺的法律思維習慣。隨著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進程的不斷推進,法律對社會生活的調整范圍將越來越廣泛,人們面臨的法律事務必然會越來越多。這既對培養法律思維方式提出了迫切要求,也為培養法律思維方式提供了良好條件。
❻ 如何加強校園法制文化建設
1、通過牆壁上繪描大標語,宣傳欄定期法制專欄,教室懸掛宣傳橫幅和標專語牌給學生提供一個校園法屬制文化建設氛圍。
2、每星期開設一堂法制教育課。
3、要求教師在教授文化課時滲透有關法律法規內容。
4、每學期請公檢法系統人員上一堂法制教育課。
❼ 依法治校是黨的什麼
堅持黨對高校工作的全面領導,是新時代高校依法治校的本質要求。
高校承擔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務。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有利於全面推進依法治校,推動實現教育領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加強黨對高校的領導是高校治理歷史經驗的總結。從新中國建立一直到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黨對高校工作的領導經歷過不同的階段和方式,高等學校治理也隨之經歷了不同的發展階段。高等學校領導體制在不同時期有不同形式。
黨對高校的全面領導,是新時代黨的建設的重要要求。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唯有強化高校黨委對本校工作的全面領導,才能切實保障高校使命的有效實現,才能凸顯黨在高校的核心地位,體現新時代黨在高等教育領域的建設要求。
(7)高校法治擴展閱讀
推進依法治校的法治要求:
把「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寫入憲法《總綱》,這是黨的全面領導在法律領域的集中體現。無論是黨內法規,還是行政部門的規范性法律文件、部門規章、行政法規,乃至憲法、法律都以法的形式確認黨對高校工作的領導。
國家以法律和法規、規范性法律文件明確黨對高校工作的領導。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都明確強調黨的領導。比如,高等教育法明確規定「國家舉辦的高等學校實行中國共產黨高等學校基層委員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此外,教育部發布的《全面推進依法治校實施綱要》,也明確了黨的領導在依法治校中的極端重要作用。
依法治校是貫徹依憲治國重要要求的具體體現,是依法治教的重要內容。依法治校要求學校內部要通過制定內部的規章制度,細化、具體化有關法律法規,把黨對高校工作的全面領導做到細處、落到實處。
❽ 論述大學生如何提升法治素養
如何提升法治素養?
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需要堅持從小事做起、加強自我修養、具備正確的價值觀等,具體如下:
1、堅持從小事做起。無論是在學習還是在生活中,都要注重知行合一,堅持從自身做起,從小事做起,在實踐中加深對「知」和「德」的理解和認識,不斷提高思想道德境界,完善自我。
2、加強自我修養,培養高尚的人格,認真學習校開設的思想道德修養課程,將道德理念融入到自己的生活習慣中,養成樂於助人,團結協作,關心他人的美好品德,修身律己。
3、具備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自覺抵制懶散、消極的生活態度,與具有良好修養的人交朋友,學習他人身上的優點,摒棄自己身上的缺點,不斷提高個人修養。
4、豐富知識儲備。中好好學習專業知識,在空閑時間學習其他知識領域的內容,學習法律知識,端正法律觀念。只有心懷學問,心懷法律,才能提升個人的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意識。
5、提升思想素質和法律素質需要明白高素質需要具備哪些特質,然後以此為目標,不斷自我培養,自我強化,讓這些特質逐漸內化到我們靈魂深處,成為我們自己美好的素質。
6、要把自己放入到高素質環境,團體之中,相互感染,培養提高自己的素質。需要不斷學習,不能夠只停留在一個層次,只有不斷學習,不斷進取,才能夠不斷提高自身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