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法律化
㈠ 如何看待公民道德法律化的問題
法律與道德都是調整社會關系、穩定社會秩序的工具,它們應當實行最緊密的結合,共同攜手合作。但它們還必須尋找到給自身的定位,在各自的職責許可權范圍內各司其職、互動融合,優勢互補。道德是對人的行為規范的高尚要求,而法律是對人的行為規范的起碼要求。目前有很多人提出「以德入法」作為「以德治國」的社會主義建設的重點,換個通俗點說法就是道德法律。筆者從三個公開案例中發現了從民事行為和行政執法、司法審判等社會活動中表現出來的道德法律化問題。
從軍人劉波的父債子還案中,看出不合法的債務不應該由其子女負無限連帶責任,雖然輿論支持劉波的行為,但是法律角度上他不應去承擔不應該承擔的義務;從夫妻看黃碟被警方拘捕案中,對執法依據是道德還是法律產生了疑義,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的原則與道德存在了沖突,但是道德觀念不應該代替法律規定,成為執法的理由;從全部財產遺贈情人,而被法院依據民法通則的精神判為無效的案件中,對把道德與法律的問題混為一談,把道德的喜好作為判斷法律是非的一個標准,由此對審判的公正性產生了置疑。
因此我們在加強社會主義道德與法治建設(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今天,首先遵循法律而不是聽命於道德,把握法律的要求而不是道德的內涵,。「以德入法」也許會換得一時的贊嘆,卻會動搖法治的根基,最終使法治消於無形,尤其是在我們准備依法治國的時候,就更不要隨隨便便在適法的時候談道德,用道德的東西來左右法律的判斷。在對法律有足夠的尊重之前,千萬別把道德扯進來。因為法律就是最基本的道德,好只有首先維護好法律才能最終維護好道德。如果連已經有條文的法律都不遵守,卻去奢談什麼道德,這樣的道德又有什麼意義呢?又要置法律於何方呢?
道德法律化不應當成為社會主義道德與法治建設的重點!
㈡ 道德法律化的可能之處
我建議你看一下孟德斯鳩的《論法的精神》,裡面提到一個問題:人類之所以要制定法律,是因為人類社會的建立使得在原始狀態下人類的恐懼和畏縮消失,也就是社會力量和個人力量的覺醒,這使人類產生了相互攻擊和抵抗的動機,從而導致了一個社會和另一個社會的戰爭、一個人和另一個人的紛爭,於是人類制定國際法和人與人之間的法律(國內法)。而人類社會最原始的法律是從何而定的呢?孟德斯鳩的意思是在人為確定法律之先,已經存在了「公道」,此種公道是人類制定法律的基本框架。正如在畫圓之前如果沒有統一的半徑,那麼畫出來的圓肯定是大小不一的。但是人類制定的法律在基本構成上有驚人的相似,那就是因為在畫圓之前每人都被給予了一個相等的半徑,這就是造物主,或者說是生來就有的公道。
如果你硬要說道德和法律之間的關系的話,那麼這個公道就可以被認為是道德,也就是在制定法之前就存在著的,作為人們行為規范的一種無需制定的規則。此種規則是被人類廣泛接受的,而確認其為法律的一個主要目的就是使得這個規則有強制力的保障,這樣就能保障人類不觸及這些規則的底線。例如在原始社會中,假設殺害同部落的人是不被允許的,那如果有人觸犯了這條規則,人們怎麼對待呢?如果這條規則僅僅是每個人心中廣泛接受的條款,而那個殺人的人心中並不接受,人們不知道這種情況如何對待,所以就必須有一種更加准確的規定,如果這種情況發生,殺人者應當被處以什麼樣的懲罰。這就是最初形式的法律了,也是道德上升為法律的一個例子。
當然,道德跟法律之間存在著差異,最大的區別就是道德是緊隨著社會的變革而變化的,而法律則有一定的固定性和滯後性。例如在古代女性謹遵三綱五常道德界限,而到了現代,沒人覺得女人穿著黑絲走到街上去是不道德的,這也是某些道德不能作為法律規定起來的原因
㈢ 道德應否法律化
淺談道德法律化 近幾年來,
㈣ 為什麼說職業道德法律化是當前發展趨勢
自古以來,來法律和道德就是自約束人民行為的兩條准則,簡單來說,道德是最高標準的法律,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道德和法律二者在歷史長河之中是有互相轉化的現象的存在的,比如孝敬父母是自古以來的道德要求,而如今不撫養父母,遺棄父母是涉嫌違法犯罪的行為。所以說隨著我們社會的發展,有些道德是會往法律方向發展的,而職業道德法律化就是這樣一種現象,因為人們越來越發現僅僅靠著道德這一沒有強制力的規范來約束人們是遠遠不夠的,太多的利益會讓人們踐踏道德,摒棄道德,而損害到他人或者社會的利益,因此就只有讓職業道德法律化,使其具有強制力,具有強大的威懾作用才會讓那些人懼怕,而不敢輕易違反職業道德。
㈤ 道德究竟能不能法律化
喬新生 兩會期間,中國電力董事長李曉琳建議給每個公民建立道德檔案。這是一個非常具有建設性的意見。不過,道德不等於信用,信用反映一個公民的外在行為,而道德反映一個公民的內在品質。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道德是無法量化,也無法歸納整理成檔案的。 近些年來,世界各國存在道德法律化的趨勢———立法機關將一些道德准則寫進法律規范,形成具有一定強制力的法律規則。我國亦是。比如民法通則規定,民事行為必須遵守社會公德。反不正當競爭法規定,經營者必須遵守商業道德。執業醫師法以及相關專業技術法律明確規定,專業技術人員必須遵守職業道德。這些都是道德法律化的表現。但是,由於道德是內在的不斷變化的准則,因而將道德准則變成法律規范,不僅涉及到法律規范內在的本質問題,而且還涉及到道德規范的評判標准問題。 西方國家在使用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商業道德這些概念的時候,往往都有非常明確的界定,他們通常把商業道德與誠實信用、交易習慣、公序良俗結合起來,從而使道德規范具有可操作性。我國憲法以及法律中所規定的社會公德,在傳統的法律語言學中實際上是特指執政者的道德准則。由於整個社會正在進入多元化狀態,因而反映執政者的道德准則,未必就是社會公德。職業道德也是如此,由於我國缺乏行業自律和行業自治的傳統,因而很難對一個行業的職業道德作出准確的概括。商業道德更是一個看得見摸不著的行為規范,一些經營者很善於利用違約獲取利潤,還有一些經營者善於營造特殊的經營機會,將他人置於別無選擇的境地從中獲取暴利。從法律上來說,這些行為都是典型的缺乏誠實信用的行為,但是,從商業道德的角度來說,一些行業並不排斥這種行為。因此,當我們把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商業道德作為衡量一個公民道德優劣的標准,並且試圖建立道德檔案的時候,我們實際上就已經陷入到進退維谷的兩難境地———我們既不知道所奉行的道德標準是否社會公認,我們也無法對所謂的社會公德進行科學量化分析。 所以,各國法律都明確規定,如果司法機關依據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商業道德作出裁決,必須說明具體的理由,並且在裁判文書中對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商業道德進行詳細的闡述,因為只有這樣裁判文書才具有說服力,也只有這樣才能把判決所依據的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商業道德變成具有可操作性的行為准則。 強調道德的教化作用非常有必要,但是,如果把個人的道德標准或者某些行業、階層的道德標准強行變成整個社會的道德標准,那麼,道德就會變成一種特殊的枷鎖,讓一部分人始終處於被評判、被道德約束的狀態。道德應該是一種社會的普遍共識,而目前中國社會恰恰缺乏這樣的共識,因此,我們在強調道德作用的時候,一定要對道德的局限性有充分的認識。防止道德懲罰泛濫化,盡可能地避免道德成為法律之外少數人干涉多數人行為的武器。 作者系中南財大教授
㈥ 如何理解道德的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
個人理解,道德法律化是指將道德要素進行強制規范後上升為法律條款,對違者的判決將不再是錯而傾向於罪。法律道德化是指立法時以道德要求和標准為基礎,對違者判決更傾向於錯而不是罪,其宗旨是使法律更加人性化。個人愚見,不對之處請閱者指正。
㈦ 如何看待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
(一)道德與法律的聯系 道德與法律是相互聯系的。它們都屬 於上層建築,都是為一定的經濟基礎服務 的。它們是兩種重要的社會調控手段,兩者 相輔相成、相互促益。其關系具體表現在: 1.道德是法律的評價標准和推動力量, 是法律的有益補充。沒有道德基礎的法律, 是一種「惡法」,是無法獲得人們的尊重和自 覺遵守的。執法者的職業道德的提高,守法 者的法律意識、道德觀念的加強,都對法的 實施起著積極的作用。 2.法律是傳播道德的有效手段。法律 的實施,本身就是一個懲惡揚善的過程,不但 有助於人們法律意識的形成,還有助於人們 道德的培養,法的實施對社會道德的形成和 普及起了重大作用。 3.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況下會相互轉 化。一些道德,隨社會的發展,逐漸凸現出來, 被認為對社會是非常重要的並有被經常違 反的危險,立法者就有可能將之納入法律的 范疇。反之,某些過去曾被視為不道德的因 而需用法律加以禁止的行為,則有可能退出 法律領域而轉為道德調整。 (二)道德與法律的區別 1.調整的對象不同。法調整的是人們 的外部行為,即意志的外在表現,因為法定首 要任務是要建立一種外在秩序。道德則不 同,它同時要求人們的外部行為和內在動機 都符合道德准則。它給人們提出並要求解 決的不僅是舉止行動,還包括動機和世界觀 問題,而且更注重後者。 2.表現形式不同。法是以「國家意志」形 式出現的,表現在政權機關所制定的憲法、 法律、法規、決議、條例、指示等規范性 文件中。道德則是以「社會意志」形式出現 的,作為「社會意志」,它有多種多樣的表現形 式,如醫務道德、政治道德、商業道德、社 會輿論、社會公約等。 3.調節人們行為的方式不同。法是通 過為人們確定在社會生活中的權利和義務, 通過建立法律關系來調節人們之間的關 系。而道德則主要是通過為人們指出在社 會生活中的義務,在人們中間建立起以義務 為紐帶的道德關系而調整人們之間的關 系。
㈧ 法律的道德化和道德的法律化的含義
法與道德屬於抄上層建築.法律屬於制度的范疇;而道德則屬於社會意識形態的范疇。法律規范的內容主要是權利與義務,強調兩者的衡態;道德強調對他人、對社會集體履行義務,承擔責任。法律規范的結構是假定、處理和制裁或者說是行為模式和法律後果;而道德規范並沒有具體的制裁措施或者法律後果。法由國家的強制力保證實施;而道德主要憑借社會輿論、人們的內心觀念、宣傳教育以及公共譴責等諸手段。法是按照特定的程序制定的,主要表現為有關國家機關制定的各種規范性文件,或者是特殊判例;而道德通常是潛移默化的。法必然要經歷一個從產生到消亡的過程,它最終將被道德所取代,人們將憑借自我道德觀念來實施自我行為。 所謂「道德的法律化」,是指納道德因素到法律中,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質,維護社會穩定,形成良好的社會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