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雲

道德經雲

發布時間: 2022-08-04 00:23:23

A. 《道德經》與《金剛經》有哪些關系

《道德經》復---「老子」的處事,制以朴救文,以退為進。缺乏光明磊落的剛健。所以末流而重於用世的,成為權謀的一流。重於自修的,成為葆真全我的一流,末流而托於「老子」的,而不免「索引行怪」,在中國文化中,是不能不成為旁流了。
《金剛經》---是佛經。釋迦牟尼佛,出生於二千五百年前的印度,由大徹大悟的自證,樹立了偉大精神的佛教---正覺的宗教,一直提供與人類新生的最佳方法。對於宇宙人生的見解,從佛心正覺而流露出來的。到現在,永遠是嶄新而進步的---平等、民主、與自由的;合情合理的。我從佛法來研究,認為佛法是宗教,但是宗教中最高的宗教。而不能以神教的眼光去看他。希望宗教同人,對宗教有確實的信解,從本身的充實凈化做起,唯有人類自身的新生凈化,才是宗教的真實意義;才能促成社會的真正進步,實現宇宙的庄嚴清凈!
佛教講:六道輪回(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三世因果: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自作自受!五戒、十善、四聖諦、八正道、六度、四攝。
有什麼關系嗎?《道德經》的道理不究竟,《金剛經》講的道理究竟!

B. 道即物質世界的客觀規律。 老子雲,大道無親,唯於善人。 客觀規律是不與任何人有親屬私情,只有遵

很多的言論都是牽強附會的。大道無親,不是道德經的原話。這一定是某個讀了道德經自以為把握真諦的人自行對道德經進行的概況。
道德經有雲:「道生之,德畜之……」又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還言「道常無名」。「大道汜兮,其可左右」開篇更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萬物皆是「道生之,德畜之」如何無親?既然無親何必生之,育之,又何必言「功身退,天之道?」再者既然大道無親,也就無所謂唯於善人了。
更何況唯於善人本身在道德經中並沒有體現,道德經有雲: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怎麼可能還唯於善人。

C. 關於《老子》的「動靜」的問題。。。。。。

剛好這幾天我看了一些這樣的東西,
說一下下吧
道德經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有人把道叫做太極或無極,或太虛等等,所謂道生一即太極生兩儀,如何生呢,便是動靜,動為變,為有為,為正面的向上的東西,也就是所說的陽,而陰與之相對。
這是一個常規的分法,歷來君子都是積極用世,推動世界的發展,這是動的力量,而隱者便要無欲,無為,以至靜,不過動列、靜都是達到天人合一境界的兩種不同的方式罷了。
這樣說明不明白?

D. 因無所住,而生其心,是什麼意思

這句話准確的說法,應該說成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才對,不是「因無所住」。出自著名的佛教經典《金剛經》。簡單地來說,這是一種「養心」的要訣或方法論,比我們現在日常從互聯網媒體上獲得的各種「心靈雞湯」要管用得多。這是兩千五百多年前,佛陀教給他的學生須菩提,安住自心,降伏自心的一種非常好的能根本解決問題的辦法。

E. 道德經雲,九尺高台起於壘土,何為壘土,圭也。什麼意思

台,用土築成的方形的高而平的建築物。
壘,把磚、石等重疊砌起來。

全句的意思是:
道德經說,九尺那麼高的土台,也是在土上面堆砌土而建立起來的。
什麼叫做壘土?就像【圭】這個字形,是在【土】上面堆砌【土】。

F. 學習道德經的感悟是什麼

1、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一條船,裝載多與少取決於駕馭這條船的人的境界。

2、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所謂不爭,就是皮不與毛爭。一個是整體,一個是局部,有什麼好爭的?

3、研究國學從道德經入手,就是走捷徑了。因為研究來研究去,也逾越不了道德經,而且高手都在民間呢。出名的那些都是:言者不知;高手絕對都是:知者不言。

4、聖人抱一為天下式,這一句我覺得就是聖人與道合而為一,天人合一。1=100%,抱一,抱1.一就是全,無所不包。而失去了一,則天恐裂,地講恐發,神將恐歇,萬物將恐滅,侯王將恐蹶。

5、生活在二維世界的「毛毛蟲」,如果它能知曉化蝶後的三維世界,或許這就叫得道吧。

6、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易經: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到這里都是相通的。他們的區別在後面,是二而三,還是二而四,這個值得商榷。

7、由三而二,二而一是由復雜到簡單的過程,由一而二,二而三是由簡單到復雜的過程,簡單是本,復雜是末。兩個方向,任君選擇。我們現在為什麼會覺得悟道比較難,正因為我們走在一條從復雜到簡單的路上。如果我們走在從簡單到復雜的道路上,就會比較簡單。

8、有人將道德經與易經來比較誰高誰低。如果A比B要高,那A爭沒必要爭;如果A不如B,那麼爭也爭不過B。道德經與易經流傳了這么久,可以說兼容性相當好。你玩電腦如果兩個軟體不兼容,很快系統就崩潰了。

9、所謂不爭就是雙方都知道彼此的斤兩,所以不爭。爭的情況只有一種情況:有且只有一方不知深淺,一定要爭。是有人一定要跟聖人爭,聖人不爭不是爭不過,而是沒必要。

10、人作為天地宇宙的一分子,他也一定是符合道的。域中有四大,而(王)人居其一。道德經把人的因素看的相當重要,甚至於道,天,地,相提並論占據四分之一。如果一個人與道合一,則應該是一種生活狀態。每天走在路上,抬頭看天,則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低頭看地,則知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中間看人則知天人合一。

11、道德經雲:聖人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我覺得這種聖人就是已經達到天人合一的狀態。只有這一種情況(天人合一),才可以寄天下與托天下。該聖人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被褐懷玉。

12、關於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我是這樣理解,該你說的時候你不說,這叫懦弱;不該你說的時候你亂說,這叫愚蠢。說話關鍵在於說什麼,什麼時候說。恰到好處就是最好的,。

13、關於語言,文字,不知是什麼時候才有。在道德經沒有誕生之前,道德經所說明的道理就存在,只不過被老子最先發現。

14、道德經中說:其出彌遠,其知彌少。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孔子問他:我讀這么多的書怎麼還是沒開悟。老子跟他說: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大家都知道老子是當時圖書館館長,誰都沒他讀的書多,這叫近水樓台先得月嘛,他才是真正的博學。但是後來他發現不讀那麼多書也一樣能悟道的時候,他就告訴世人: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所以不要因果倒置,把老子的經驗直接來用是不會得道的,學習是必要的。

15、「不逾矩」的境界,我覺得也是聖人的境界。這種境界在聖人那裡是通的。所以孔子從根本上說,他到了70是悟道的人。孔子之前問道於老子,老子不可能直接告訴他:「不逾矩」就是我的境界。孔子到70悟道以後,才知老子的境界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16、人類不管有多少發明、科技有多發達只能說明人類能做什麼。當人類找到了他們不能做什麼的時候,那才是人類的真正騰飛之時。

17、自勝者強。把握自己,控制自己是最重要的。不管世界怎麼轉變,只要把握了自己,就有無限可能。正所謂把握了自己就把握了世界。

18、我們不能只是為了學道德經而學道德經,不能為了人前炫自己的學問而學道德經,而是往小了說為了指導自己的實踐,往大了說是為了普度眾生而學。這樣就會悟道快點。

19、關於視之不見名曰宜。我舉個例子:唐僧師徒西天取經。唐僧肉體凡胎,所見的妖怪都以為是好人。你是啥都無所謂,因為我唐僧有一顆向善的心,人和妖魔鬼怪都要普渡。這種功夫是其三個弟子無法比的。這才是大境界。

20、唐僧的三個徒弟都有神通,只有唐僧是肉人一個。如果沒有唐僧,三師兄弟1天就到靈山了。唐僧能成佛,因為他是肉身取經,最難,沒他不行。

21、前幾天看一本書,介紹了一個故事。說一個國家從來沒有過災禍。這個國家的國王聽說有一個叫禍母的東西,想看看什麼是禍母,結果後來釀成悲劇,亡國亡民。後果是自取滅亡。關於亂想問題的朋友,我給你舉個例子。比如天地之間有一個擎天柱,我們只需要享受這樣的美滿結果。但是有的人就會想:這個擎天柱怎麼來的,他怎麼就能夠擎天的,把他打斷會有什麼後果呢?享受道。享受一,享受天地給我們的一切,就是我們需要做的。絕學無憂就是我們所追求的。

22、實際上即使你不做到絕學無憂也是沒有關系的。老子告訴我們要絕學無憂,那就是他已經試驗過了,大家都不要浪費感情庸人自擾吧。

23、有時候道理很簡單的:吃飯是吃飯,睡覺是睡覺。悟到這就成了。反正實證實修的,永遠是自信有把握的,光是理解還是遠遠不夠的。難者不會,會者不難。行路難開路更難。老子的時代沒有道德經,老子是一個開路人,前人開路,後人行路。路開都開好了,我們還不能夠很好的走,這就是差距。

24、有的好人比我們想像中的還要好,有的壞人比我們想像中的還壞。

25、有時候是這樣,比如鄧提出的理論是前人沒有過的,先不要去議論對錯。能走出來,這樣的就是很難得。別人都是站著說話不腰疼,換自己上去估計不行。我們將來每個人面前的道路肯定有很多都是沒有經驗可循的,需要智慧去判斷。有些地方,一點都不能有差錯。有些地方可以通融。關鍵是要有眼光發現,哪些地方是需要一絲不苟的,哪些是可以靈活運用的。

26、有些人犯罪違法就是因為他們是迷惑不解的,看不到看不透。看透了,那就是解脫者了。之所以不解脫,是因為有障礙。即使有佛菩薩隨身,他們也是愛莫能助,關鍵靠自己領悟。法律不會因為一個人不懂法而違法不究。也不會因為一個人不信佛而違反了佛道而不受因果。

27、翟鴻燊說:好德如好色,德高鬼神驚。我覺得不好,如果說: 好德超色,德高驚鬼神。還可以。

28、道德經與九陰真經。九陰真經里第一句就是: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估計是從道德經里借鑒的,弄懂了道德經,估計九陰真經也不學自通了吧。

29、拿到動槍的不是高手,通過語言交流的不是高手,高手都是通過「無」來交流。

30、倒連九陰真經的後果就是「歐陽鋒-變成歐陽瘋」。修道德經也一樣,要邊證邊學,如果把老子的道德經當做果實直接使用將不會有任何發現。

31、站在第一名的位置來爭第一名,而絕對不要保第一名。

32、聰明的人制定規則,簡單的人遵守規則,愚蠢的人違反規則。如果你做不到聰明,但是你可以做到簡單。現在的人都是因果顛倒,人家佛陀和老子是在親自證悟到道之後才有了佛經和道德經,現在的人卻直接享用了果實,但是沒經過修證。所以,連半個果位證到的都不多。

33、我看到到處都在說感恩,但是我們真正有過感恩嗎?先說中國是製造大國而不是創造大國。產品的絕大部分利潤都被外國拿走了,最後我們工人剩下的只有一點點。但是我覺得。我們首先就要有一個端正的態度,雖然拿的少,但是還是要感恩原創。因為沒有人家的創造,你連著一點點都不會有。而大家都能看到的是,我們不僅不能創造,而且會對別人的創造嗤之以鼻。端正態度,創新才是超越的唯一出路。

34、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大多數人都是把生存當成了生活,懂生存容易,懂生活不容易。

35、追求幸福和富貴無可厚非,取之有道即可。如果為了追求財富而放棄了對身心的修煉,那就大錯特錯了。

36、如果《道德經》第八十一章,搞懂了。其他章節不讀而通。第八十一章搞不懂,其他章節通了也是假通。如果你在讀《老子》的過程中,覺得老子是一個歷史人物,那我覺得理解的還不夠。老子就在我們身邊。

37、罵我的,前世我一定也罵過他;打我的,前世我一定也打過他;殺我的,前世我也一定殺過他。坦然的承受現在所得到的一切,微笑面對人生,不失為一種人生的灑脫與自然。

38、如果你逆道而行,你將不會得道;如果你順道而行,則會證得大涅槃。

39、阿基米德說,在宇宙中給我一個支點,我將撬起地球。

笛卡爾說,我要做宇宙的主人。

休謨說,我要教導人類。

康德說,給我物質,我將重新構造一個宇宙。

中國現代沒有思想家,因為他們的內心沒有偉大的格局。而偉人的出現或許只需要1句話,我們有嗎?

40.一通萬通,但是一要求必須是精品。

41.懷著感恩的心態來學習。老子把這么好的感悟心得《道德經》來跟大家分享而無所求,可以說做到了生而富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42.第一句話:世智辨聰。第二句話:未見言見是大妄語。第三句話:道法自然

43.大象戰勝螞蟻給獅子老虎看會得道嘲笑;螞蟻打死大象給獅子老虎看會得到的尊重。

44.學習的過程是一個不斷的沉澱的過程。學習沉澱空杯再學習再沉澱再空杯。一遍一遍又一遍,直到養成好習慣。這就是空杯心態的習慣,以空杯心態來生活和學習的朋友,幾乎是不可戰勝的。

45.當你超越別人的高度的時候對他還是要保持一顆尊重的心,因為你如果你以後掉下來,還要經過那個地方,聰明人都知道要給自己留條後路。

46、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一個劇本,在各自的生活中大家都是響當當的男一號和女一號。幹嘛要給別人當配角呢?別人的劇本可以看,但是千萬不要演。演好自己就好。比如《道德經》是老子的劇本,別人能演嗎?大家看明白就好了。

47、聖人被褐懷玉。什麼才是價值。買櫝還珠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每個人的外面都有一個櫝,其內在有一個珠。具體珠子重要還是盒子重要,不言自明。所以雖然聖人被褐,但是他們才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你用汽車洋房去跟他換,那好比用石頭跟黃金換差不多。蓋茨可以富可敵國,但是聖人富可敵天下。不可同日而語。

48、聖人解決掉用錢無法解決的問題。而富人解決用錢能解決的問題。而用錢解決的問題不是問題。

G. 老子的《道德經》是如何論道與德的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版以權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摘自--老子的《道德經》第三十八章

===========================================================
據我理解為:老子的理想狀態為:據已為道,道法自然,道在善利萬物而不爭。實在是實行不下去了,就只有求德、修德以化之;再其次是,求仁;再次是,行義;再再次是,克已復禮。但這都不算作是完全擁有道了。有道,不必講:德、仁、義、禮的。道為上,德在下。

熱點內容
刑事訴訟法駁回迴避申請 發布:2025-01-21 13:49:11 瀏覽:929
先學刑事訴訟法還是刑法 發布:2025-01-21 13:42:47 瀏覽:168
學歷證明書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1-21 13:42:40 瀏覽:88
北京司法鑒定機構名冊 發布:2025-01-21 13:12:56 瀏覽:7
年薪百萬律師 發布:2025-01-21 13:12:55 瀏覽:818
太原市法院網 發布:2025-01-21 13:05:50 瀏覽:752
楊祖國律師 發布:2025-01-21 12:31:00 瀏覽:984
疫情防控法治同行主題手抄報 發布:2025-01-21 12:00:46 瀏覽:373
食品檢驗的法規 發布:2025-01-21 11:49:43 瀏覽:643
民法總則考試答案 發布:2025-01-21 11:37:25 瀏覽: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