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大學生網路道德

大學生網路道德

發布時間: 2020-12-16 17:23:55

1. 大學生應當如何合理使用網路並遵循哪些網路道德

1、不得非法侵入計算機系統。

2、不得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功能。

3、不得破壞計算機數據、程序。

4、不得製作、傳播計算機破壞性程序。

5、不得利用計算機實施其它犯罪。

6、遵守《互聯網電子公告服務管理規定》。

(1)大學生網路道德擴展閱讀:

互聯網電子公告服務管理規定:

(信息產業部2000年10月8日第4次部務會議通過)

第一條為了加強對互聯網電子公告服務管理(以下簡稱電子公告服務),規范電子公告信息發布行為,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法人和其他組織依照本法在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提供電子公告服務和使用電子公告發布信息,適用本規定。

本規定所稱電子公告服務,是指通過電子公告欄、電子白板、電子論壇、網路聊天室、留言板等互動形式,向互聯網用戶提供信息發布條件的行為。

第三條開展服務活動,電子公告服務提供者應當遵守法律、法規,加強行業自律,並接受監督檢查由信息產業部電信管理局組織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和其他有關主管部門依法。

第四條。使用電子公告服務系統的互聯網用戶應當遵守法律法規,對發布的信息負責。

第五條從事互聯網信息服務和計劃提供電子公告服務,特殊應用或特殊備案時應當申請電信監管機構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或信息產業部授權的商業互聯網信息服務備案的或非商業性互聯網信息服務。

的的信息產業部電信管理局機關或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應當經檢驗,批准或備案的互聯網信息服務在指定的時間內,特別是表明營業執照或備案文件;對不符合條件的,不予批准或者不予備案,並書面通知申請人並說明理由。

第六條電子公告服務的發展應當遵守《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

2. 大學生應該遵守的網路道德與法律規定有哪些

大學生作為新的一代,與互聯網的聯系最為密切,在日常的網路生活中應該遵守的專網路道德與法律屬規定有以下幾點:

1、不得非法侵入計算機系統;

2、不得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功能;

3、不得破壞計算機數據、程序;

4、不得製作、傳播計算機破壞性程序;

5、不得利用計算機實施其它犯罪;

6、遵守《互聯網電子公告服務管理規定》。

(2)大學生網路道德擴展閱讀:

網路道德要求最終只能通過個人的自律才能真正落到實處。

所有的網路道德規范要實現其價值性,成為有實效的東西,變為實際的道德風尚,只有通過廣大「網民」的思想和行為轉化為道德的自律,即道德主體藉助於對自然和社會規律以及現實生活條件的認知,自願地認同網路道德規范,並結合個人的實際情況加以踐行,從而把被動的服從變成主動的律已,把外在的網路道德要求變為自覺的行動。

因此,我們在強調建設完善的網路道德規范體系和法律法規等他律機制的同時,又必須注重發揮自律機制的作用,引導大學生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通過其自身的道德修養提高道德認知,堅定道德信念,升華道德人格,從而在自律的基礎上遵守和踐行網路道德規范。

3. 求一篇5000字大學生網路道德論文

一篇5000字大學生網路道德論文,這里也打不下呀,建議你自己上知乎查找。

4. 大學生網路道德問題原因的分析有哪些

文分析了目前互聯網上存在的道德失范問題的具體表現,並從心理學的角度內分析了引起道德失范容的原因:互聯網的不太友好及自由;網路身份和現實身份的分離及去個性化。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針對道德失范問題的對策:制定出網路法律、培養網民自主道德意識和改變的道德教育等方式。

5. 大學生應有哪些網路道德

所謂網路道德,是來指以善惡自為標准,通過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和傳統習慣來評價人們的上網行為,調節網路時空中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網路道德是時代的產物,與信息網路相適應,人類面臨新的道德要求和選擇,於是網路道德應運而生。網路道德是人與人、人與人群關系的行為法則,它是一定社會背景下人們的行為規范,賦予人們在動機或行為上的是非善惡判斷標准。
網路道德作為一種實踐精神,是人們對網路持有的意識態度、網上行為規范、評價選擇等構成的價值體系,是一種用來正確處理、調節網路社會關系和秩序的准則。網路道德的目的是按照善的法則創造性地完善社會關系和自身,其社會需要除了規范人們的網路行為之外,還有提升和發展自己內在精神的需要。
網路道德的基本原則:誠信、安全、公開、公平、公正、互助。
網路道德的特點是:自主性 、多元性 、開放性

6. 如何提高大學生的網路道德素質論文範文

網路道德是信息網路社會的時代產物,是指以善惡為標准,通過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和傳統習慣來評價人們的上網行為,調節網路時空中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網路道德是人們對網路持有的意識態度、網上行為規范、評價選擇等構成的價值體系,是一種用來正確處理、調節網路社會關系和秩序的准則。伴隨網路的迅速發展,我國網民數量急劇增加,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已經成為網路的生力軍,上網已經成為當代大學生的一種生活方式。互聯網已成為大學生獲取信息和休閑娛樂的重要方式,網路生活直接影響大學生的認知、情感、心理和學習生活,也影響到大學生的理想信念、道德素養、行為規范。互聯網在帶給大學生積極影響的同時,也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其直接後果就是網路道德失范問題在大學生群體中不斷顯現,已經成為當前大學生德育建設所面臨的重要課題。
網路具有虛擬性、匿名性、開放性等特點,正處於人生觀、價值觀形成期的大學生的網路活動往往缺乏外部監督和社會規范的制約,容易受到外在環境的負面影響,上網成癮、沉浸聊天、痴迷網游、瀏覽黃站、扮演黑客等問題已是司空見慣,近年來因沉迷於網路游戲而不能正常學習或被勒令退學的現象普遍存在;學術欺騙、侵犯他人知識產權的行為在高校時有發生;社會不良現象與西方消極文化通過網路對一些大學生的思想觀念產生直接影響。針對網路對大學生道德觀念和行為帶來的消極影響,必須採取有效對策化解網路道德缺失現象。
1 強化網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面對網路及網路文化對大學生思想觀念與行為帶來的挑戰,必須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校德育工作,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堅持以科學的理論引導、教育學生。在充分發揮德育工作的傳統優勢的同時,利用網路技術拓展新的領域,實現德育工作的科學化、現代化,把網路建設成為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教育的新平台。各高校應著力建設積極健康的校園網路思想政治教育系統,通過建設思想政治教育主流網站,以及就業指導、心理咨詢等服務類網站,在校內形成全方位的德育工作網,通過 BBS 、聊天室、互動式界面、聯網點播直播等各種網路技術手段,對大學生進行網上正面教育,潛移默化地影響大學生的網路道德素養。
強化網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努力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培養學生高度的道德責任感。不斷充實德育的內容,注重加強道德責任教育,提升大學生的道德修養,積極預防網路道德失范,有效避免學生出現孤僻、固執和不合群等網路心理障礙。加強大學生的主體性教育,使其充分樹立網路道德主體和社會主體的主體性意識和責任觀念,明確網路只是自己掌握和利用的技術工具,而不是沉迷其中不能自控,明確自己所擔負的社會責任,為自己的網路行為負責,不得損害他人和社會的利益,否則就要為自己的行為承擔相應的責任,接受道德的譴責與法律的制裁。
網路社會多元價值共存,各種信息充斥,要提高大學生對網路信息的科學甄別和道德選擇能力,使其主動獲取自己所需要的正面信息,不傳播、不製造有害信息,為綠色網路、文明網路建設作出貢獻。要培養大學生的網路自律精神,加強大學生的網路自控能力,使其自覺抵制網路有害信息的誘惑,主動承擔維護網路秩序的重任,形成健康有序的網路道德環境。
在德育工作中,要引導大學生加強自我調適,塑造健全人格,正確處理網上與網下的人際關系,正確對待虛擬空間和現實空間的區別,避免雙重或多重人格等人格異常的發生;在發生心理沖突時作出合理的判斷和選擇,採取理智的應對方式,防止受到網路犯罪的侵害或自身走向犯罪;正確認識網上情感問題,以積極健康的心態處理網戀問題,避免道德失范和情感失調。
課堂是培育大學生網路道德的重要平台,一些西方國家已經開設「倫理學和互聯網」、「網路道德」和「網路法律」等專門課程。國內高校可以借鑒有關經驗,開設類似的課程供學生選修,在「兩課」中融入網路道德教育的內容。充分發揮大學課堂的整體德育功能,將網路道德教育貫穿於相關課程,如在計算機技術課程中,加入網路道德教育內容,讓學生在學會技術的同時,樹立自覺遵守網路道德規范的意識和習慣。
2 加強校園網路文化建設
建設健康的校園網路文化,是優化校園網路環境、加強大學生網路道德建設的重要保障。校園網路文化具有開放性、互動性的特徵,對大學生的影響極為深刻,要將其納入校園文化建設的總體規劃。要不斷將黨的方針政策和文明健康的文化信息輸入網路,充分利用網路的吸引和集聚效應,針對大學生身心特點開展一系列健康的校園網路文化活動,努力提升學生的文化修養和審美情趣,增強辨別和抵制各種不良信息及消極思想的能力。高校可以充分發揮團委、學生會及其他學生社團等組織的作用,開展主題鮮明、內容豐富的網路道德教育活動,如組織各類以網路道德教育為主題的報告會、研討會、演講賽、辯論賽、徵文等活動,加強網路道德知識的傳播,引導學生開展廣泛的網路道德的交流與討論,通過活動促進大學生確立正確的網路道德觀念,在思想上增強網路自律意識,在具體的網路行為中自覺抵制不文明行為。引導學生參與校園網路文化的建設和管理,讓學生以管理者的身份來對待和評判各種網路問題,通過親身參與,強化大學生的網路自律意識和道德觀念,提高網路的自我教育功能。
高校要及時向大學生推薦好的網址,指導學生正確上網,用科學、文明的信息感染學生,營造大學生健康的網路學習環境,為學生提供發揮聰明才智、開展創造性學習的舞台;提倡讀書、上網相結合的學習方式,組織學生針對當前社會熱點問題進行網上討論。學生可以通過網路自由選擇點擊名師和精品課程,進行學術探討、思想交流、知識獲取;教師可以通過網路進行信息引導、啟發、釋疑、解惑。加強校園網路信息資源的開發,在校園網中充分體現學校的宣傳文化規劃與活動部署,設立權威性的專業學術站點的鏡像,設置內涵深刻、形式豐富的專業學術主頁,開發集思想性、知識性、娛樂性、易操作性的中文軟體,豐富大學生的課外生活,提升其理論素養與文化品位。
3 加強校園網路管理
大學生在網路社會中自我控制能力較弱,自我表現慾望強烈,法制觀念淡薄,往往在不知不覺中陷入網路道德失范。同時,由於網路社會缺乏有效的法律制約,大學生相應地缺少法律的保護,個人隱私、人身安全、心理健康容易成為網路犯罪的侵害對象。因此,要加強網路管理工作,為大學生營造健康的網路環境。2004年教育部的《關於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校園網路管理工作的意見》中要求:「校園網BBS是校內網路用戶信息交流的平台,要嚴格實行用戶實名注冊制度。要加強對校園網BBS的規范和管理,及時發現和刪除各類有害信息。對有害信息防範不力的要限期整改,對有害信息蔓延、管理失控的要依法予以關閉。」此後,國內許多高校校園網BBS開始按照實名制進行操作,並取得了積極成效。高校要結合本單位實際,進一步探索對校園網進行規范和管理的有效途徑與方式。
高校要建立和完善與網路有關的規章制度,進一步規范校園網路的運行。要明確網路監管的責任部門和相應的責任人;切實加強對學校BBS、個人主頁、博客及其鏈接的審查和管理,並落實實名登記制;對涉及政治、宗教、民族、外交和易引發社會爭議的焦點問題要及時進行審查;對違反法律的內容要盡快清理並對相關責任人進行嚴肅處理。

化解大學生網路道德缺失,需要利用現代高科技手段凈化網路環境,完善網路相關技術,包括網路社會交往中的登錄、交往行為以及信息發布等方面的技術。通過建立與IP地址的關聯等手段防止網路身份欺詐;利用網路防火牆等技術對黑客等攻擊性行為進行嚴格控制,防止盜取信息現象的發生;在信息的發布與傳播方面,通過加強內容審查或安裝過濾軟體等方式加以控制。要嚴密監控互聯網入口,從源頭上控制不良信息的傳播,及時填補網路漏洞,最大限度地剔除和限制色情、犯罪等不健康的內容和信息,努力營造積極向上、健康有序的網路環境。
4 健全網路道德規范體系
網路道德規范是網路道德建設的基礎。在建設有效的網路道德規范過程中,必須結合網路社會的本質特徵,依據現實與虛擬相結合的原則,立足於現實社會道德,運用遵循既有道德的一般原則並適用於網路實踐的道德規范,形成統一的網路道德體系。加大網路道德的宣傳力度,引進現實社會道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指導大學生在多元道德體系中遵守適合我國國情和社會發展要求的道德規范,發展和弘揚既有道德的優勢。高校應在法律規定和一般性道德規范之外,根據大學生的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建立相應的網路道德規范,制定網路道德約束機制,通過明確具體的道德准則來規范和約束大學生的網路行為,制定包括《大學生網路道德規范》、《校園網文明公約》、《大學生網路違紀處理條例》等規章制度。為充分發揮校園網路道德規范的約束作用,可以將網路道德指標納入大學生德育考核體系,使大學生的網路行為表現直接與學分掛鉤,促進大學生良好網路行為習慣的養成。
5 完善網路法律法規制度
遏制網路道德失范和網路犯罪現象,必須依靠強有力的法律法規。在當前公眾的網路規范意識普遍缺乏的情況下,可以通過適當的道德立法來提高人們遵循道德規范的自覺性。在網路道德建設中,應把重要、基本的網路道德規范納入法律,融入管理制度,對那些嚴重違背網路道德的行為和現象,應制定出相應的懲罰措施。面對我國網路建設的嚴峻形勢和迫切需要,各種網路法規、條例相繼出台。目前,我國與互聯網相關的法律法規主要有:《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計算機網路國際聯網安全保護管理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條例》、《關於網路游戲發展和管理的若干意見》、《信息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互聯網著作權行政保護辦法》、《互聯網IP地址備案管理辦法》、《非經營性互聯網信息服務備案管理辦法》、《計算機軟體保護條例》等,對網民的行為作出嚴格的規定,對凈化網路環境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從總體上看,隨著網路技術的不斷發展,現有的法律法規還難以對眾多的網路違規行為進行全面的約束。因此,要加快網路法律法規建設,完善與網路道德相關的法律制度,盡快制定出更加細致與更具操作性的相應法規,防止和打擊相應的網路違規行為。同時,對利用網路進行詐騙、盜竊、煽動、傳播色情、製作病毒等違法犯罪行為,加大打擊和懲治力度。

7. 大學生對網路道德的認識

網路社會需要青少年具有較強烈的自我控制能力,要做到能大膽地專走進網路,又能屬適時的走出網路,才不會被網路所吞沒。而中小學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普遍較差。因此現實生活中的情況也的確不容樂觀。許多中小學生或迷戀網路游戲、或熱衷於網路聊天等,以至於荒廢了學業。

針對這一情況,我認為學校一方面要加強思想教育,引導學生正確對待網路。另一方面要與家庭、社會密切配合,採用與孩子一起上網或其他技術手段,嚴格控制學生的上網時間。使用強制手段來逐漸培養學生的自我控制能力。

3、 加強自我保護意識與能力的培養。

在網路社會,一些品質低下,別有用心的人針對青少年好奇、抗誘惑力差、警惕性差的特點,往往把青少年作為侵害的對象。現實情況中這類事件也時有發生。

所以加強學生在網路世界的自我保護意識,非常重要。而這一點,也是我們所忽視的。在學校德育內容的發展嚴重滯後於網路道德教育發展需要的現實情況下,我們在平時的思想教育中應及時結合當時的媒體的報道,教育學生不要輕易的在網上公布一些有關自己的真實住處等基本操作規范,給學生補上這重要的一課。

8. 、、急需要「當代大學生如何加強網路道德自律」正文 1500百字左右、、

[摘要]網路在成為人們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社會成員互動的主要方式的同時,也帶來了各種道德行為失范和社會倫理問題。大學生網路道德缺失的根源極為復雜,涉及到網路自身、行為主體、教育環境等諸多方面。網路行為失范給社會和個人造成了極為消極的影響,探討有效的對策刻不容緩。
[關鍵詞]大學生;行為失范;網路道德

網路道德是適應調節當今網路社會里作為「網民」的人類個體之人際關系,規范其網上行為,以維持網路社會的良序運行之客觀需要而產生的,是維持網路秩序、保障網路社會有序運行的必要文化條件和行為規范。網路的迅速發展,一方面改變著社會、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為人類道德進步提供歷史的機遇,同時也給人們帶來許多道德倫理問題,對大學生道德觀念和行為也帶來一定的消極影響。研究探討網路社會發展所帶來的大學生網路倫理道德失范問題及其對策,有利於規范大學生網路道德倫理觀念及行為。

一、大學生網路道德缺失表現

道德是由社會經濟基礎決定並隨著物質條件的變化而變化的。21世紀人們物質生活條件發生的最大變化就是信息技術的發展以及相應的網路社會的出現,網路道德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和形成的一種新的道德形式。網路社會交往的超時空性、虛擬性和數字化等特點,使得人類有了逾越現實社會規范和鬆弛禁忌壓力的機會空間,「自我」有了更多伸縮自如地表達意見的空間,使得原本在現實社會中行之有效的包括倫理道德在內的諸多規范逐漸失去了原有的約束力,從而出現了網路道德缺失的新問題。

1、道德意識弱化。本我意識張揚
互聯網給人們創造了一種新的生存方式——虛擬存在。一旦進入由光纖、電纜和數據機構成的網路世界,人就變成了電子化的飛速運動的「符號」存在。在從人到機器再到人的轉換過程中,交往者的真實身份被掩蓋,身份虛擬化成為網路交往的一個極為普遍的現象,而且這種虛擬身份可以隨時創設或終止,網民不必承擔任何社會責任。同時,互聯網作為一個自發的信息網路,它沒有所有者,不從屬於任何人或機構,因而也就沒有誰可以左右它、操縱它、控制它。這樣,互聯網就成了一個「自由、平等」的世界,在這里沒有政府、沒有警察、沒有等級、沒有貴賤,是一個徹底「民主」的地方、一個可以濫用自由權利的地方,這就導致了道德虛無主義在網路社會的泛濫。在網路社會中,人人都把自己作為中心,反對任何約束,以滿足自己的生理和心理欲求而不擇手段。所以缺乏「熟人在場」的虛擬網路為人們的「本我」提供了一個暴露的舞台,使「本我」意識得以充分張揚,為所欲為、無法無天,這就加劇了大學生網路越軌行為的出現。

2、道德人格扭曲,倫理情感冷漠
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人類都存在著「社交的需要」。在交往中,人際情感得以維持。而在網路虛擬社會里,網路改變了人際交往的方式,使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變成了人與機器之間的交流,傳統的人與人之間直接的社會交往關系逐步被人對網路的依賴關系所取代。一些大學生終日沉溺於網路世界中,逃避現實世界,使得家人之間、鄰里之間、同事、同學師生之間的感情聯系日漸淡薄,倫理情感日漸冷漠。在這樣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里,久而久之會導致道德心理的弱化、道德人格的扭曲。因為道德心理、道德人格的形成是一個社會化的過程,是環境和個體相互作用的結果。沉溺於網上交際使得大學生在現實生活中交往的機會大大減少,從而導致個體對現實社會中他人與社會的幸福漠不關心,造成道德人格的缺失或扭曲。

3、傳統道德規范受挫,道德行為失范
在現實社會生活中,倫理關系大多為面對面的直接關系。道德規范因而也主要藉助於社會輿論和人們的內心信念來發揮作用。然而,在網路社會中,人與人之間交往的間接化使得直接的道德輿論抨擊難以進行,從而使社會輿論作用下降。這樣,道德對人的約束越來越依賴於內心的道德信念。網路行為主體的匿名匿形而導致的模糊使規范所體現的倫理道德觀念已難以再放到傳統意義上的社會關系、社會實踐中加以認識、檢驗和適用。一方面,建立在現實社會基礎之上的傳統道德規范由於不適應網路運行的新環境而受到了巨大的沖擊,使其約束力明顯下降而形同虛設;另一方面,面對全新的網路領域,又一時沒有形成新的統一的道德規范,因此大量的網上行為處於既不受既有道德規范的制約又無新道德規范可依的狀態,從而造成了規范內容的沖突和銜接的脫節,並引發大量的失范行為。

二、大學生網路道德缺失的根源

任何社會道德包括網路道德都是一定社會群體的共同利益、要求和意志的價值凝結物,總是作為具有普遍性的社會指令而存在的。網路道德的基本原則、規范和要求只有轉化為公民個體自身內在的道德品質,成為公民個體置身於網路虛擬世界時所具有的特殊道德素質和道德應付能力,網路道德才能發揮其調控或規范的功能。解決大學生網路道德缺失問題,必須首先從根本上弄清其根源。當代社會網路道德缺失的根源較為復雜,涉及網路自身、網路行為主體自身及其外部社會環境等諸多方面,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1、網路系統的先天不足及發展中的弊端
作為近幾十年來才發展起來的新興事物,現有的網路系統自產生以來一直就處在逐步完善之中,當前網路技術的不完善是網路道德缺失的技術性根源。如前所述,網路的虛擬性、開放性、隱蔽性等特徵都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導致網路道德的缺失。另外,在網路迅速發展的狀況下,對於網路社會中各類行為的約束機制尚未完善。目前我國雖然已經制定了部分相應的網路法律法規,但是由於受到網路技術的限制,在實際的實施和執行方面並沒有做到對網路道德行為失范形成有效的監督,也沒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預防機制和懲罰措施,致使網路失信行為並沒有受到相應的制裁,這在一定程度上縱容了此類行為的泛濫。

2、大學生自身及其外部教育環境的影響
目前,青少年是上網的最大群體,而大學生又是這一群體的主力軍。大學生對網路的認識,普遍偏重於技術的掌握和運用,他們為網上所傳遞的豐富多彩的信息和自由交往的形式所吸引,充分地享受網路帶來的各種便利。對於網路對自身素質發展的影響、網路道德規范的真空、網路對人類生活的影響等深層次問題缺乏思考,對在網路社會生活中應持有的道德觀念、道德規范和道德行為難以把握。在日常的社會生活中,由於自我控制和自我約束能力不足,大學生的社會交往一般都處於學校以及家庭等相關群體的監督之下,社會規范對其行為也有著明確的約束。而在虛擬的網路空間中,由於相關的監督和約束機制的缺位,使得這些特殊的網民在網路中的行為得不到相應的控制和約束,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網路失信行為的出現。網路創設的虛擬自由的時空是實體社會的延伸,具有虛擬性、交互性、開放性等特點。它不但打破了實體社會中各種制度、機構、權威對大學生的約束,而且極大地超越了傳統物理空間的種種規限,在時空上延展了大學生活動的范圍。因此,教育視野已不再局限在傳統的物理意義上的班級、學校,教育時間也不再受限於學生的在校時間。這種教育對象活動時空的拓展,使網路道德教育環境的不可控性因素增加,也使教育成效面臨著不確定性。在網路技術的沖擊下,知識的迅速可得性使得通過控制知識來確立權威的傳統不復存在,以往憑借制度所賦予的權利也在無形中消解。這樣,學校和教師傳統意義上的教育權威在信息技術的沖擊下日漸弱化,傳統的「封閉式」的學校教育模式面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雙重現實日益呈現出滯後的一面。三、大學生網路道德缺失的對策思考

網路道德缺失不僅影響網路社會的正常交往和進一步發展,同時也會對大學生的社會化以及當前和諧社會建設造成極為消極的影響,其危害不可小視。因此,必須在深入分析大學生網路道德缺失原因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採取各種有效措施緩解網路道德缺失現象。

1、完善技術環境,發展相關的網路技術。從技術層面控制網路失范行為
盡管人們已經認識到依賴純粹的技術手段並不能解決當前網路所面臨的各種問題,但對網路相關技術的完善仍是當前緩解網路道德缺失的一種重要手段。這主要包括網路社會交往中的登錄、交往行為以及信息發布等方面。如通過推廣網路實名制和建立與IP地址的關聯等手段防止網路身份欺詐;利用網路防火牆等技術對黑客等攻擊性行為進行嚴格控制,防止盜取信息現象的發生;在信息的發布與傳播方面,則可以通過加強內容審查或安裝過濾軟體等方式加以控制。

2、建立完善的網路道德規范體系和法律法規制度
網路道德規范的建設是網路道德建設的基礎。在建設有效的網路道德規范過程中,必須結合網路社會的本質特徵,從網路社會是現實社會在網路中的延伸這一觀點出發,遵循現實與虛擬相結合的原則,立足於現實社會道德,運用既有道德的一般原則培養起來並在網路活動實踐中形成現實合理的網路道德規范,如誠信規范、公平規范、平等規范等都可以經過修改後成為網路社會重要的道德規范,形成統一的信息社會的道德體系。加大網路道德的宣傳力度,在大學生中明確現實道德規范在網路社會中的價值和意義,並引進現實社會道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指導大學生在多元道德體系中遵守適合我國國情和社會發展要求的道德規范,發展和弘揚既有道德的優勢。
法律是最低的道德規范。在當前人們的網路規范意識還普遍比較缺乏的情況下,可以藉助適當的道德立法來提高人們遵循道德規范的自覺性,達到網路道德建設的目的。在網路道德建設中,應當把那些重要的、基本的網路道德規范盡量地納入到法律中,融入到管理制度中,融入到公眾的各種守則、公約中,對那些嚴重違背網路道德的行為和現象,應制定出相應的懲罰措施,這對於促使社會成員養成對社會的高度責任感有著積極的意義。目前我國有關部門已經頒布了《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互聯網電子公告服務管理規定》和《互聯網站從事登載新聞業務管理暫行規定》等網路法規,對網民的行為作出了嚴格的規定,這對網路環境的凈化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從總體上看,由於網路環境的復雜性,現有的法律、法規還難以對眾多的網路違規行為進行比較全面的約束。因此,當前依然要將網路法律、法規的建設尤其是與網路道德相關的法律制度的完善作為一項重要任務,盡快制定出更加細致與更具操作性的相應法規,以防止和打擊相應的網路違規行為。

3、引導大學生加強道德修養,強化道德自律意識
網路道德要求最終只能通過個人的自律才能真正落到實處。所有的網路道德規范要實現其價值性,成為有實效的東西,變為實際的道德風尚,只有通過廣大「網民」的思想和行為轉化為道德的自律,即道德主體藉助於對自然和社會規律以及現實生活條件的認知,自願地認同網路道德規范,並結合個人的實際情況加以踐行,從而把被動的服從變成主動的律己,把外在的網路道德要求變為自覺的行動。因此,我們在強調建設完善的網路道德規范體系和法律法規等他律機制的同時,又必須注重發揮自律機制的作用,引導大學生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通過其自身的道德修養提高道德認知,堅定道德信念,升華道德人格,從而在自律的基礎上遵守和踐行網路道德規范。
總之,網路這種全新的生存方式正潛移默化地改變著大學生的認知、情感、思想與行為。大學生作為社會的一個特殊群體,大學生活是其個性的重要養成時期,也是思想觀念和道德品質形成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他們更容易接受網路這個第四媒體,也更易感受到網路的雙面作用。因此,我們必須結合網路社會的本質特徵,從網路社會是現實社會在網路中的延伸這一觀點出發,遵循現實與虛擬相結合的原則,一方面要從技術與制度等方面完善網路自身,另一方面也要從現實社會倫理體系的完善出發,建構合理的道德教育體系與文化環境,從而達到緩解大學生網路道德缺失的目的。

9. 如何加強當代大學生網路道德教育

一、加強大學生網路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一)網路給大學生倫理道德教育帶來了機遇
網路拓寬了高校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渠道和手段,為高校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方法的創新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主要表現在:(1)大學生藉助網路可以及時獲取豐富的知識,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成為適應新時代需要的高素質人才。(2)開拓大學生的思路和視野,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互聯網的迅速發展有助於拓寬大學生的思路和視野,加強大學生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增強大學生的社會參與度,開發大學生內在的潛能。這對於當代大學生來說既開闊了思路和視野,又提高了綜合素質。
(二)網路給大學生倫理道德教育帶來了挑戰
網路是一張無邊無際的「網」, 內容雖豐富卻龐雜,良莠不齊。而在校大學生的思想道德觀念還沒有成熟,還沒構成一個較完整的體系。主要表現在:(1)網路的個性化,易導致道德冷漠現象的產生和人際情感的疏遠。(2)網路的虛擬性易使其成為學生逃避現實的場所,並沉溺於其中。對於學習壓力相對較輕,有較多的自由支配時間的學生,以及由於學習基礎差,缺乏學習興趣和積極性的大學生來說,他們往往選擇在網路的虛擬社區中尋找位置,以期得到精神上的滿足。這無疑加劇了大學生沉溺於網路的客觀原因。
(三)新時期加強大學生網路道德教育勢在必行
大學這個時期正是大學生處於人生觀、價值觀、民族文化意識形成的階段,辨別能力比較弱,而網路正以極快的速度走入我們的日常生活,越來越成為大學生獲取知識和各種信息的主渠道,對大學生的學習、生活乃至思想觀念產生巨大的沖擊,對大學生的道德觀、價值觀以及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都帶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因此嚴峻的現實迫使我們必須重視與加強大學生的倫理道德教育,所以對大學生進行網路道德的教育和宣傳是必要的。
二、大學生網路道德教育的現狀
今天的互聯網正以超乎人們想像的速度向前發展,其中Internet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用戶最多,影響最廣的計算機互聯網路。而根據互聯網路信息中心的調查統計:18歲以下上網的學生佔17.6%,18歲至24歲年齡比例最大,而其主體則是大學生。
以上一系列數據和調查表明網路和現代的大學生活息息相關,而且其已經成為大學生獲取知識和各種信息的重要手段。但由於網路上的內容擁有多元化和多樣性,不同的民族觀、價值觀、宗教觀、道德觀強烈的撞擊在一起,以及部分不良的內容充斥在網路上,對大學生思想方面的突擊尤為嚴重。
(一)大學生網路道德教育取得的成績
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展,大學生群體已經成為網路活動的主力軍,其網路意識和行為對整個網路社會的道德規范將產生重大影響,但從整個社會來看大學生的網路行為和網路意識的主流是積極,並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主要表現在:(1)大學生網路道德教育得到了學校、家庭和社會的重視。網路的興起,使世界的溝通,信息的交流不再受時空限制,信息時代「地球村」已成為現實。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和普及,它既能促進了教育觀念的更新,改變學校傳統的教學模式,同時也能改變學生傳統的學習和生活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教育質量,極大地豐富學生的素質。(2)大學生網路道德失范現象有所減少,網路道德意識有所加強。社會媒體首先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既擔負積極宣傳的導向作用,又揭示網路生活中的非道德的危害性一面,也積極闡釋網路給人類帶來的便利及其長遠的發展前景。
(二)大學生網路道德教育存在的問題
大學生的網路道德教育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在當前的教育環境和教育體制之下還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1.大學生網路道德教育的觀念落後和意識的薄弱。網路行為由於其本身的隱蔽性和匿名性,很多人在網路上的行為變得隨意、放縱,缺少一種行為的責任感,缺少必要的理性思考和行為監督。另一方面是非標准淡化。在調查對網路黑客的態度時,有17%的大學生崇拜黑客,26%的大學生認為黑客不需譴責,這從側面上反映出隨意網路行為已影響了學生是非標準的判斷,使學生的言行缺乏約束和自我約束,削弱或喪失了道德行為、道德准則和法律意識。
2.網路教育機制的不健全和管理的滯後。就當前來說,開啟並加強網路道德教育的呼聲已越來越高,政府和社會各界也都高度重視並積極探索。但一個完善的教育機制並未真正形成,也就是說盡管社會、學校、家庭對加強網路道德教育的積極性很高,但還未真正形成政府牽頭,各部門和社會齊抓共管的局面,各自為政的狀態明顯,網路道德教育的合力未能體現。
3.網路心理教育的缺失形成大學生亞健康網路心理。國際互聯網給教育帶來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基於現代教育技術的網路教育能為情感教育開方便之門。然而,歷史偏重於認知教育、忽視情感教育的傾向,在目前的網路教育中並未得到根本的改變。這種傾向對學生的健康人格和高尚情操的塑造是極其不利的,常容易形成大學生的亞健康心理。
4.網路道德教育的立法管理滯後,缺乏有效保障。我國的網路法律法規尚不健全,原來頒布實施的一系列網路法律法規,由於網路應用向縱深發展,已有部分明顯滯後。一些關於網路道德行為的認定過於原則或系統化,缺乏可操作性,且宣傳力度不夠,導致一些網路行為無法可依。
三、解決大學生網路道德教育問題的對策
(一)加強教育工作者的理論學習和研究,增加網路道德教育的科學性和系統性
1.教育者應加強大學生道德的規范功能。道德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調控力量,在網路文化的傳播和發展中所起的作用都是通過網路道德規范的宣示來進行的,都包含著規范性的意蘊。因此,教育者應以這種道德規范對學生進行調節,增強網路道德教育的科學性。
2.教育者應加強大學生道德的調節功能。在網路時代,網路與人類個體、社會整體等存在著錯綜復雜的關系和矛盾,它不僅需要運用正確的科技政策、法律和一些行政制度、措施來調節和處理,還必須依靠思想道德的因素來加以自覺地調節,增強網路道德教育的系統性。
(二)健全網路教育機制,加強網路教育,為大學生網路生活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
長期以來,評價大學生思想道德的主要依據是其行為表現,而實際上思想觀念是隱藏在人的內心深處,並且更具有隱蔽性。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在大學生情感和品性修養等方面的關注缺乏深入。網路道德教育是一項新課題,它涉及的面較廣,需要社會、家庭、高校、大眾傳媒共同努力,形成合力,齊抓共管,構造新的教育模式。
(三)做好大學生網路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學生自我管理能力。
培養大學生具有網路道德責任感和自我教育性。網路時代的大學生比其他人能更快地接受新信息,傳統方式的教育功能相對弱化,道德傳遞效果逐漸減弱,「見異思遷」的機會明顯增多。因此在網路時代增強大學生的倫理意識和道德責任感,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多做有利於社會進步的事,不去違背社會道德和褻瀆文明。同時,在網路時代,要善於進行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一種崇高的道德境界,大學生一定要做到自學、自護、自辨、自製和自省。
(四)加強網路管理體系,構築社會、學校、家庭「三位一體」的教育機制
1.充分發揮學校的主陣地作用。學校是道德教育的主要場所,它將隨著網路的發展而面臨著更為嚴峻的沖擊。學校教育者應及時關注網路發展的動態,不斷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綜合素質,積極轉變教育觀念,勇於創新,豐富教育內容和教育方式,形成一種良好的網路道德教育文化氛圍。
2.家庭也是開展網路道德教育的重要場所。大學生的閑暇時間主要是在家庭中度過的,上網的時間和地點也主要是在校外的家庭或網吧。因此,隨著網路的發展,家庭也將對網路道德教育發揮積極的作用。如家長要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駕馭互聯網的辦法,並主動改變觀念,與時代同步。
3.發揮社會作用。社會是教育的大環境。社會對於網路道德內容的建設、管理體制上的建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如何界定網路社會道德內容,實現未成年人自律,是社會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1)加強立法,完善我國的法律體系。根據現在存在的一些社會問題和法律制度不完善的現狀來看,我國有必要建立和健全有關信息保護法、通信法、軟體法等相關法律,及時完善法律條文,以保障互聯網安全、健康、高效地運行,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2)網路經營者也有責任和義務監督大學生上網,禁止他們利用網路查閱不健康的內容。這不僅有利於大學生科學地對待網路信息,而且還有利於凈化網路管理環境。
總之,網路世界豐富多彩,網路世界誘惑無限,我們對於網路世界只能勇敢面對。在五花八門的網站和網路資源面前,我們不僅要教會大學生應怎樣使用網路,還要教會他們具有辨別和控制自身行為的能力。大學生的網路道德教育要依靠學校、社會、家庭三方面的綜合力量,還要爭取社會各界對大學生網路教育工作的支持。一起攜起手來為網路道德教育的美好明天創造一個新天地。

熱點內容
刑法歷年版本 發布:2024-10-19 00:14:54 瀏覽:256
計劃免疫條例 發布:2024-10-18 23:29:28 瀏覽:542
學習貫徹黨組工作條例 發布:2024-10-18 23:25:43 瀏覽:659
幫人刷單違反了什麼法律責任 發布:2024-10-18 23:05:50 瀏覽:331
法治事件三 發布:2024-10-18 23:04:55 瀏覽:702
遺產可以法院 發布:2024-10-18 23:00:53 瀏覽:832
蘿崗區律師 發布:2024-10-18 22:50:04 瀏覽:267
2017年新新婚姻法 發布:2024-10-18 22:14:41 瀏覽:942
中國行政法治的趨勢 發布:2024-10-18 21:21:16 瀏覽:480
汝陽市人民法院 發布:2024-10-18 21:06:55 瀏覽: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