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的道德
『壹』 如何理解個體無律他律自律自由的道德發展過程
道德的他來律就是一種道德規源范的外在約束力,指道德主體賴以遵循和 行動的道德標准,受制於外力,受外在的根據支配和節制。道德他律的含 義:確認了應遵循的道德行為規范、道德行為主體按照道德行為規范實施 自己的道德行為、道德行為主體的內心意志與外在表現不相一致。道德他 律的特點:具有普遍的外在的社會約束性、具有外在的社會導向性、具有 實然性與應然性的統一、具有過渡性。 道德的自律,就是道德主體藉助於對自然和社會規律的認識,藉助於 對現實生活條件的認識,自願地認同社會道德規范,並結合個人的實際情 況踐行道德規范,從而把被動的服從變為主動的律己,把外部的道德要求 變為自己內在良好的自主行動。
『貳』 道德自由在於順從什麼
我認為,道德自由應該順從客觀事實!
道德自由是指人們獨立自主地進行道德選擇和決定的意志和能力。亦指道德修養所達到的一種高度完滿的境界。道德選擇和決定的向由或意志自由,是道德責任的前提。許多多唯心主義思想家把道德由看做不受客觀必然性制約的絕對意志自由。康德認為作為人的實踐理性表現的善良意志是必然性支配的超感性的道德律令。存在主義者薩特認為人的本質是自由的。人的選擇就是「自己給自己規定動機'決定作惡的是我自己,想去行善的也是我自己。「這個選擇永遠是無條件的」。唯心主義者肯定道德選擇的自由,肯定人的責任,有合理之處,但把道德自由看成脫離社會規律的隨意選擇,導致唯意志論和個人主義。
『叄』 康德哲學里,自由對現實道德意味著什麼請怎樣評價這種觀點
康德認為自由是道德活動的先決條件;唯有自由的人才能自主自覺地而不是被迫的行善,唯有自主自覺地行為才有道德價值;被迫做出的事既不是善也不是惡。康德關於自由的敘述是他對於道德標准問題的闡述的鋪墊
『肆』 道德的自由法則
一切不侵犯非己自由的自由都應受到保護,也就是說不能刻意欺壓別人,也不能回讓別人故意欺壓自答己。
這條法則是自由主義者提出的檢驗一切道德規范的標准,不符合這條規則的道德就是不平等的、迫害弱者的奴隸道德。換句話說,只要是與他人無關亦未侵犯他人自由和利益的行為,不應該被認為是不道德的、邪惡的、可恥的,不應該受到任何暴力干涉或輿論譴責。
『伍』 從道德與法律兩個角度談談對自由的理解
康德說:「在這個世界上,有兩樣東西值得我們仰望終生:一是我們頭頂上璀璨的星空,二是人們心中高尚的道德律。」星空因其寥廓而深邃,讓我們仰望和敬畏;道德因其庄嚴而聖潔,值得我們一生堅守。
某雜志刊登了一份關於青少年價值觀的報告,其中的一些數據顯示有相當一部分青少年對「在公共場所大聲喧嘩」,「在公共汽車上不讓座」,「過馬路闖紅燈」,「競爭可以不擇手段」,「誠實意味著吃虧」等明顯不文明、不道德的行為表示「難以評價」。為什麼會這樣呢?我想,這正是我們當中一部分同齡人對社會公德和個人品德的認識模糊甚至錯誤所致,正說明他們沒能堅守住心中的道德律。
不得不承認,有些青少年,在花花綠綠、充滿誘惑的現實生活中,喪失了心靈的純潔、放棄了道德的底線,最終迷失自我、走向罪惡。原因雖然很多,但最重要的,還是他們缺乏正確的價值觀,沒有守住心中的道德律。比如網上那對最近迅速竄紅的「90後賤女孩」孿生姊妹——包包與阿紫,不就是以惡俗博出位、靠犯賤換成名的典範么?
要知道,一個人的真正價值並非取決於其容貌、衣著、金錢、地位等外在的東西,而取決於他的頭腦、觀念、精神、品格、愛心、氣度等綜合素質和內在修養,取決於他的軀殼里到底裝了一副怎樣的靈魂,取決於他是否堅守住了心中的道德律!
1979年度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德蘭修女說:「人們不講道理,思想謬誤,自我中心;不管怎樣,總是愛他們。如果你做善事,人們說你自私自利,別有用心;不管怎樣,總是要做善事。你耗費數年所建設的,可能毀於一旦;不管怎樣,總是要建設。你所做的善事,明天就被遺忘;不管怎樣,總是要做善事。將你所擁有的最美好的東西獻給世界,哪怕你會被踢掉牙齒。」德蘭修女用自己的一生,將愛心撒向世界,用善良普渡眾生,用微笑去撫平人們心中的傷痛。她的善行,她的義舉,使她被譽為窮人的聖母,善良的天使,並成為世界人民心中的女神、天主的化身。這都是因為她始終堅守著自己心中的道德律!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這次汶川大地震中那麼多年輕而偉大的老師和同學,災難猝臨,生死瞬間,不約而同,毅然決然的選擇了捨己救人!他們心中那崇高偉大的道德力量,感天動地、驚鬼泣神,高山仰止,日月同輝!
「不論是黃昏,還是晨曦初露,茉莉花,總是潔白的」。正如希臘詩人喬治·賽福斯的這首小詩所說,我們青少年要想有所成就,就一定要堅守住自己的潔白,堅守住自己的芳香,堅守住自己心中的道德律!
『陸』 你認為道德與自由是不是沖突的
道德和自由不是沖突的。自由是一種相對范圍的自由,並不是沒有限度的自由。有道德的人一般都很好的,能把握自由的度,但是沒有道德的人,卻能放縱自己。想干什麼就干什麼,把自由無限的放大。
『柒』 談談如何處理好道德與自由的關系
堅持道德是內心的法律,注重道德的非法律化和教化功能。道德與法律畢竟是兩種不同的社會行為規范,在一個國家或者一個社會的大多數道德已經或可以法律化的同時,也必須承認少數或者某些道德是不能法律化的。
例如男女之間的戀愛關系、同事之間的友愛關系、上下級之間的關愛關系、孝敬父母的倫理要求以及公而忘私、舍己為人、扶危濟困等道德追求,一般是很難納入法律調整和強制規范的范疇而使之法律化的。在某些道德不能或不宜法律化的情況下不要隨意使這些道德問題成為法律問題。而是應該加強道德建設,注重道德的約束力和教化能力。
(7)自由的道德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道德是引導人們追求至善的良師,教導人們認識個人,對家庭、對他人、對社會、對國家應負的責任和應盡的義務,教導人們正確地認識社會道德生活的規律和原則,從而正確地選擇自己的生活道路和規范行為。
道德是社會矛盾的調節器。人生活在社會中總要和自己的同類發生這樣那樣的關系,因此不可避免地要發生各種矛盾,這就需要通過社會輿論、風俗習慣、內心信念等特有形式,以善惡標准去調節社會上人們的行為,指導和糾正人們的行為,使人與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臻於完善與和諧。
『捌』 康德哲學中,道德和自由是什麼關系啊 康德主張有限制的自由,但是為什麼他說自由是道德的基礎
1、第一問:道德和自由是什麼關系?在你的第二問中有答案:即自由是道德的基礎。
2、為什麼自由是道德的基礎?因為只有自由意志,才能成為道德責任的主體。舉例來說,如果主體沒有自由,就像在自然界中一樣,只能遵從自然律,比如餓了就要吃、渴了就要喝,那麼此時,那個餓了、渴了的人搶了別人的食物和飲料,就沒有什麼可以指責的,因為他沒有自由、沒有辦法,只能遵從自然律,像一架機器,他怎麼能為他的行為負責呢?
3、但是,人在實踐(康德哲學中說的實踐通常指道德行為,與馬克思主義哲學所謂的實踐不同)中,雖然有像第二條所說的那樣的人,但卻永遠也會有相反的例子,就是當他餓了、渴了時,不但不會搶別人的食物、飲料,相反,往往還能將食物和飲料讓給更需要的人。這個時候,這種人顯然不是遵從的自然律,而是遵從自由律,或者說道德律。一般來說,道德似乎有強制的意味,但康德認為這種道德律是自己選擇的、自己立法的,因而同時又是自由的。只有在自由的前提下,他的行為才有道德意義。否則,即使他做了好事,但是如果一個人生來就註定只能做好事,那麼,他的所有善行又有什麼道德價值呢,只不過是只能如此、沒有辦法罷了,說不定他不想做好事,但無法反抗,僅此而已。正是因為如此,康德才說自由是道德的基礎。
4、其實,第2條和第3條中的人,都是生而自由的(這是當時啟蒙主義運動的共識)。也就是說,第2條和第3條中的人都既有行善的自由,又有作惡的自由。但前者最終服從的是自然律,沒有表現出真正的自由;而後者對於自然律卻並非被動地服從,因而才能將其擇善而行的自由實現出來。
5、因此,在康德看來,第2條所說的那種人,只知道服從自然律,是不自由的,其表現不足以配得上一個真正的理性存在物。只有像第3條那樣,才是自由的人,真正的理性的人。
『玖』 簡述自由主義的道德權利
自由主義為堅持個人主義而削弱了人們的共同體歸屬感;為堅持權利優先立場而淡化了人們對美德的追求;為堅持國家的道德中立性而抑制國家在道德中的教化作用。一味堅持前一方面的價值有可能導致道德平庸、甚至道德滑落的社會狀況,這不是自由主義的初衷。自由主義面臨道德兩難困境。
面對保守主義和共同體主義者的批評,美國的自由主義者開始反思自由主義與道德的關系,許多人呼籲重視傳統價值和美德教育。但是,自由主義並沒有擺脫道德兩難困境。自由主義的內核是防止對個人權利的侵犯,若是抬高以致優先考慮善道德,就有可能侵犯個人權利,走向道德強加以致思想專制。這是一個無解的處境,不可能克服。所能做的是保持一個必要的張力,防止固執於一端,在自由的對話討論中解決此一困境。
『拾』 怎樣解釋康德的"自由是道德的前提,道德是自由的保障" <<實踐理性批判>>
你思抄考一下:
沒有道德,人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自由行事,今天我恨你要殺了你是我的自由,被殺死的人,他的自由呢。你可能會說我有自由就行了,那麼有一天,你又被別人殺了,你還有自由嗎?
你看過蝙蝠俠:黑騎士的崛起嗎?
想想電影裡面,嬉皮文化,無政府主義給人類文明帶來的災難,這樣的自由就是建立在道德之外的,這樣的自由人類必定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