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與道德的關系
❶ 道德、宗教對藝術發展產生的影響
宗教對藝術發展的影響
在階級社會,宗教與藝術雖然有分道揚鑣地短暫時刻,更多地是互相滲透、共存共榮。在東方和西方的歷史上都曾有一個宗教藝術的時代。宗教對藝術只能起影響作用而不是決定作用。
(1)宗教阻礙藝術的發展
從根本上說,宗教是對藝術的否定。宗教之所以否定藝術,因為宗教與藝術確實存在根本對立的方面:
①宗教是對社會生活的歪曲的反映;而藝術是對社會生活的真實的反映。
②宗教要求對彼岸世界的心靈感悟;而藝術要求對現實世界和世俗感情的形象表現。
③宗教的對象是神,是人的本質力量的異化,人們在神面前感到自己的渺小;藝術的對象是全面的社會生活,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人們在藝術面前感到自身的力量、智慧和美。
④宗教是麻醉人民的鴉片,勸人到彼岸世界去尋求精神的慰藉,它是對人的心靈的麻醉;藝術是生活的教科書,鼓舞人們在現實生活中去實現自己的自由創造的本質,它是對人心靈的凈化。
⑤宗教相信自己的對象超自然實體即神靈的真實存在;而藝術卻不相信自己創造的對象的真實存在。
(2)宗教促進藝術的發展
①都是對社會生活的形象反映。
②都蘊含了感情與幻想的成分。
③都是對社會生活的全面反映。
④都能使人的精神得到撫慰,產生愉悅與希望。
(3)宗教推動藝術的發展表現在
①宗教促使藝術突破教義的局面從而得到發展。宗教為了自身的存在和發展,就必然要利用藝術營造膜拜的氛圍;從感情上感染信徒,也就必然要求藝術表現世俗的情感。
②為藝術提供題材。
③是藝術生產的組織者。
(4)宗教對藝術來說,是一柄雙刃劍
既有阻礙、否定的一面,又有促進、肯定的一面。「宗教藝術」突出地表現了宗教對藝術既促進又阻礙、既滲透又排斥的復雜關系。一切宗教藝術都包含著不可解決的內在矛盾:一方面,宗教要求藝術根據教義創造膜拜對象,如果這樣,宗教就扼殺了藝術;另一方面,藝術要求創造具有審美價值的、表達內心情感的、具有鮮明個性的藝術形象,如果這樣,藝術就否定了宗教。所謂宗教藝術是游離於此岸性與彼岸性之間、介乎宗教與藝術之間的精神產品,兼而具有宗教與藝術兩種因素。
道德給藝術的發展以巨大的影響
道德與藝術既不是絕對對立的,也不是完全同一的。它們既有本質區別,又相互影響。
(1)動力:當藝術作品表現進步的道德准則和高尚的理想情操時,往往產生持久的、強烈的藝術感染力,促進藝術的發展。共產主義道德是最先進的道德准則。崇高的、進步的道德准則是藝術發展的強大動力。
(2)阻力:落後的、腐朽的、丑惡的道德准則會阻礙藝術的健康發展。
❷ 藝術與政治,哲學,宗教,道德,科學的關系[藝術概論】這課的作業。who koow
關於藝術在人類文化中的地位。藝術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形態或文化現象,在整個人類文化大系統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藝術的起源同人類文化的起源一樣古老,從那時起,藝術作為文化的獨特組成部分,就始終參與和推動著人類文化的歷史發展進程,體現和反映出人類文化的各個歷史發展階段。作為文化的獨特組成部分,從另一方面來講,藝術又必然受到文化大系統的制約。藝術作為文化大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它只是整個文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是一種獨特的社會文化范疇。文化系統的整體性決定了它所屬的子系統,必然從屬和依附於文化大系統。對於藝術來講,社會文化大系統作為一種總的文化氛圍或文化條件,直接制約著作家、藝術家和讀者、觀眾、聽眾等每一個人「文化心理結構」的形成,從而間接對藝術的合作與欣賞產生巨大的影響。從屈原的《離騷》、《九歌》,到李白、杜甫膾炙人口的詩篇;從關漢卿的《竇娥冤》,到王實甫的《西廂記》;從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到曹雪芹的《紅樓夢》;從琵琶古曲《十面埋伏》,到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台》;從東晉畫家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到清代畫家石濤的《黃山圖》等等,從這些不同時代、不同種類的藝術作品中,我們都可以強烈感受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對這些作家、藝術家和他們創作的作品所產生的巨大影響。
人類文化大系統從文化結構來看,物質文化是基礎,制度文化是中介,精神文化是核心。物質文化和制度文化,決定和制約精神文化。所以,經濟、政治對於包括藝術在內的精神文化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僅僅從精神文化內部來看,藝術同哲學、宗教、道德、科學之間,也是相互關聯、彼此作用的。藝術與它們之間的這種相互關系表現在:一方面,藝術要受到哲學、宗教、道德、科學等其他精神文化的影響;另一方面,藝術也反過來影響著它們。
下面分別介紹一下藝術同哲學、宗教、道德、科學的相互關系。
( 1 )哲學與藝術的相互關系。哲學作為人類理性認識的最高形式,要對作為人類感性認識最高形式的藝術產生影響,必然經過美學這一中介。黑格爾將美學稱之為「藝術哲學」,明確指出美學在藝術與哲學之間的橋梁作用。當然,美學的范圍和對象絕不僅僅限於藝術,美學的研究對象既包括藝術美,又包括自然美和其它一切現實美,以及審美主客體關系和審美意識等更具普遍性的一般規律。盡管美學的范圍和對象非常廣泛,它包括客觀世界的美和人對客觀世界的美反映的全部領域,但作為審美意識的集中表現,藝術畢竟是美學研究的主要對象。哲學對藝術的影響,往往要經過美學這一中介來進行。
哲學對藝術的影響,首先表現在對藝術家的影響。藝術家在從事創作活動時,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受到特定哲學思想的影響,並通過自己的藝術作品表現或流露出來。李白的審美理想,深受莊子美學推崇天然之美的思想影響,他不但大力倡導「自然」、「清真」的風格,贊賞「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天然之美,並且自覺地把這種美學境界作為畢生的追求。杜甫的美學理想,則受到儒家美學的極大影響,他將「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抱負融入詩中,以強烈的憂患意識傾訴了對當時統治集團腐朽統治的不滿和對勞動人民深受苦難的同情,產生了《三吏》、《三別》等代表作品。哲學對藝術的影響,還表現在出現一批哲理性的藝術作品。
哲學對藝術的影響,更表現在它能起到促進藝術潮流形成的作用。法國唯心主義哲學家柏格森把所謂「生命沖動」當作世界萬物的主宰,宇宙間的一切似乎都是由這種神秘力量派生出來的,他從唯心論和神秘論的立場出發,認為只有人的夢幻世界或直覺領域才能達到絕對真實,即所謂的「超現實」。於是,20 世紀 20 年代的歐洲文藝界,形成了一個遍及文學、美術、電影等領域的「超現實主義」流派。文學上出現了布勒東的散文《動物與人》,阿拉貢的散文集《巴黎的農民》等;美術界出現了西班牙畫家達利的油畫《記憶的永恆》等典型的作品;電影界也出現了西班牙導演布努艾爾拍攝的《一條安達魯狗》等超現實主義影片。
( 2 )西方現代哲學與西方現代派藝術。西方現代哲學是指 19 世紀中葉以來,為數眾多的歐美哲學思潮和流派的總稱。西方現代哲學在本體論上,大多具有唯心主義色彩,在認識論上大多具有非理性主義色彩,在人生哲學上大多具有悲觀主義色彩。西方現代哲學對西方現代文學藝術產生了極大影響,如果沒有西方現代哲學作為理論基礎,就不會有所謂西方現代派文學藝術。尼采、柏格森、克爾凱郭爾、海德格爾、薩特、加繆等人,都曾經寫過文學藝術作品,他們的作品不僅具有濃郁的哲學意味,在現代文學史中也佔有重要地位,其中柏格森、薩特、加繆曾獲諾貝爾文學獎。另一方面,西方現代派文學藝術由於擁有眾多的讀者和觀眾,又反過來擴大和深化了西方現代哲學的影響。
西方現代派藝術是象徵主義、表現主義、超現實主義、意識流、未來主義、迷惘的一代,存在主義文藝、荒誕派、新小說、抽象派、立體派、未來派、達達派、「黑色幽默」等數量繁多的西方文藝流派的總稱。這些流派的影響,幾乎遍及藝術的各個種類和體裁,包括詩歌、小說、散文、戲劇、電影、美術、音樂、舞蹈、雕塑、建築等。其思想根源是各種現代主義的哲學思潮,尤其是克羅齊「直覺說」為代表的表現主義、尼採的超人哲學、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學、柏格森的生命哲學、薩特存在主義哲學等,與後現代為西方現代派藝術從美學思想到創作方法上提供了理論根據,對現代派藝術與後現代藝術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西方現代派藝術在內容上,大多表現西方現代社會的深刻社會危機和精神危機,以及由此而引起的人異化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對資本主義的懷疑和絕望,反映出危機社會中人的異化,物質生產越發達,人的精神生活越空虛越苦悶,失去了人的價值也就失去了自我的本質等等。西方現代社會中的各種深刻矛盾和病態的社會關系,對於人們觀察資本主義社會現狀有一定認識價值。但是,現代派藝術的不少作品在揭露西方社會種種病態現象的同時,也宣揚了對人生、對歷史、對人類前途和命運的悲觀絕望,宣揚非理性主義、虛無主義和神秘主義,尤其是一些作品中暴力和色情的內容更是直接宣揚腐朽沒落的社會人生觀。
西方現代派藝術在形式上大多標新立異,追求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法的創新,其中一些藝術技巧和手法具有借鑒意義,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藝術的表現能力,擴大了藝術的表現空間,增加了藝術的表現手段。但是,現代派藝術常常一味追求形式的新奇,否定和排斥傳統的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法,把一些藝術主張推向極端,使得作品怪誕離奇、隱晦費解、抽象混亂,有時達到了極端荒謬的程度。
從哲學與藝術的關系看,西方現代哲學成為現代派藝術的思想根源,現代派藝術又用藝術的方式宣傳了西方現代哲學各流派的思想。有一定的西方現代哲學流派,就會有相應的西方現代藝術流派。
藝術與宗教在認識、掌握世界的方式上有某些共同之處。感知、想像、聯想、情感等諸多心理因素,在藝術與宗教領域中都佔有同樣重要的地位。審美感情與宗教感情一樣,往往都是超脫日常生活的感情,追求精神愉悅而不是物質滿足,具有不少相似之處。馬克思認為藝術的、宗教的方式都同屬於一個領域,它們在掌握世界的方式上與科學有著本質的不同。或許,這也就是藝術與宗教具有密切聯系的內在認識論根源。
藝術與宗教的密切聯系,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對文藝的利用。尤其是中世紀的歐洲,宗教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其影響遍及當時社會物質生活與精神文化生活的各個方面,宗教藝術幾乎取代了世俗的藝術,直接影響著各種藝術的發展。宗教對藝術的利用,不僅在西方存在,在中國也同樣存在,尤其是佛教傳入中國後,對中國各門藝術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僅僅從敦煌、雲崗、龍門、麥積山這四大石窟,就可以看到佛教對繪畫、雕塑、建築、文學的巨大影響。
宗教影響藝術,首先表現在利用各門藝術來宣傳宗教,為藝術提供了宗教題材和內容。對後世歐洲文化發展起過巨大作用的「荷馬史詩」,正是在神的故事和關於特洛伊戰爭的英雄傳說的基礎上產生出來的。從建築藝術來看,從古埃及的金字塔和古希臘的神廟,到中世紀遍布歐洲的哥特式教堂,從佛教的廟宇到伊斯蘭教的清真寺,都可以看到宗教的巨大影響。敦煌、雲崗等石窟中大量宗教題材的繪畫、雕塑,更是直接以造型藝術的方式,講述了「捨身飼虎」、「割肉貿鴿」、「五百強盜剜目」等佛經故事,塑造出佛、菩薩、天王、力士等宗教人物形象。
宗教對藝術的影響,尤其表現在它具有促進藝術發展和阻礙藝術發展兩種相反的作用上。由於宗教常常利用藝術來形象地宣傳教義,在人力、物力和財力上促進了藝術的發展,為許多藝術家提供了藝術實踐的天地和舞台,在客觀上起到了推動藝術發展的實際促進作用。與此同時,宗教又在一定程度上阻礙著藝術的發展,如中世紀歐洲的教會文學,其基本主題是宣傳基督教教義,宣揚「原罪」,禁慾主義和宿命論思想,產生了大量藝術低劣的福音故事、贊美詩、宗教劇,使這個時期的藝術淪落為替宗教服務的「神學婢女」,受到嚴重的破壞,極大地阻礙了中世紀歐洲文藝的發展,導致了中世紀藝術的普遍衰落。
藝術影響宗教,首先表現在參與宗教活動。早在藝術誕生的初期,原始的歌舞、表演、繪畫、雕刻等,在當時也是一種巫術或宗教活動,遠古的圖騰歌舞本身就是一種狂熱的巫術禮儀活動。這種原始圖騰歌舞有如痴如狂的舞蹈,也有狂喊高呼的咒語,還有敲打奏鳴的器樂,更有類似繪畫作品的圖騰面具,以及帶有戲劇性的原始宗教祭祀儀式等,只是到後來,這種圖騰歌舞才衍變分化為歌、舞、詩、樂、繪畫、戲劇等等。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以後,藝術仍然參與著宗教活動,從音樂來看,基督教有唱詩班,有多聲部的宗教歌曲,有管風琴彈奏的音樂,還有專門的彌撒曲、安魂曲等宗教音樂,用於基督教各種不同的宗教儀式或宗教活動。藝術與宗教的關系,還表現在宣揚宗教思想上。
藝術與宗教有著本質的區別。馬克思指出:「宗教里的苦難既是現實的苦難表現,又是對這種現實的苦難抗議。宗教是被壓迫生靈的嘆息,是無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沒有精神的制度精神一樣。宗教是人民的鴉片」。馬克思這段經典式的論述,深刻揭示了宗教產生的社會歷史根源、階級根源和認識論根源。從根本上講,宗教是人的自我意識的喪失,藝術卻是對人的自由創造本質的確證;宗教勸人到天國去尋求精神安慰,藝術卻鼓勵人們熱愛並珍惜現實生活;宗教作為鴉片麻痹人的精神,藝術卻是培養全面和諧發展個性的必要手段。因此,雖然宗教由於利用藝術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藝術的發展,但從本質上講,宗教也阻礙、束縛和限制著文藝的發展。
關於形形色色的宗教藝術的介紹和辨析。所謂宗教藝術,是相對於世俗藝術而言的,它是指在宗教影響或控制下,為宗教活動或宗教宣傳服務的藝術。
宗教藝術中,建築佔有相當大的比重。
繪畫在宗教藝術中也佔有重要的地位。
雕塑在宗教藝術中也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在宗教藝術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宗教文化特有的石窟藝術,它集建築、繪畫、雕塑於一身,保存了大量古代的藝術珍品。我國現存的石窟遺跡約有 120 多處,其中最負盛名的有敦煌石窟、雲崗石窟、龍門石窟、大足石窟、麥積山石窟等。這些石窟大多始於北魏,盛於隋唐五代,延續至元明清朝。敦煌莫高窟,俗稱千佛洞,現存歷代洞窟 490 多個,壁畫 45000 多平方米,彩塑 2400 多身。
音樂、戲曲等在宗教藝術中也佔有相當的地位。作為對神的情感宣洩,基督教音樂藝術一直受到教會的重視,公元 6 世紀時,當時的羅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花費了 10 多年時間,親自選出了許多典型的歌調和制訂出不少演唱規則,形成歐洲音樂史上有名的無伴奏齊唱樂「格里高利聖詠」,成為當時最有影響的音樂作品,這可以稱得上是歐洲音樂史上,有詳細記錄的最早音樂作品。
佛教的輸入,更是對中國戲曲的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中國古代最早的正式劇場,就是佛教的寺廟,在此之前則多是露天或野地。尤其是唐代寺院中的俗講發達,本來始自以說唱佛經故事的方式傳經,但後來演化成百戲雜陳的戲場和變場,為中國戲曲的發展在文學和表演上鋪平了道路。
宗教文學在世界文學史上的地位和影響不能低估。西方基督教文學的代表性著作就是《聖經》。《聖經》分為《舊約》和《新約》兩大部分,除了宣揚宗教教義外,也廣泛輯錄了古希伯來人的民間傳說、故事、諺語、哲理詩、愛情詩等,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聖經》對歐洲文學藝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4世紀英國詩人喬叟的代表作品《坎特伯雷故事》、 16 世紀英國著名戲劇家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 17 世紀英國詩人彌爾頓的傑作《失落園》等許多文學作品,都取材於《聖經》。歐洲許多作家,如但丁、拜倫、普希金等,也都曾經利用《聖經》提供的素材,寫出著名的文學作品。佛教文學的代表性著作自然就是佛經。除了宗教說教性質外,佛經中也包含有許多民間故事和傳說,這些故事和傳說早在釋迦牟尼傳教時就被用來宣傳佛教教義,廣為流傳。佛經中這些故事和傳說,對中國文學的發展有深刻和影響,中國的變文、小說、傳奇和戲曲都曾從中吸取素材,一些著名的神怪小說如《西遊記》、《封神演義》等,也明顯受到宗教文學的影響。
關於藝術與道德的關系。首先對「道德」予以界定:指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形成的關於善與惡、是與非、正義與非正義等倫理觀念和行為規范的總和,它包括道德意識、道德關系、道德活動等內容。道德是社會的道德,它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而產生,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變化。
( 1 )道德與藝術的相互關系。東方美學比起西方美學來,更加重視道德與藝術的聯系。從總體上看,如果說西方美學史上大多是「哲人」對藝術的思考,那麼,中國美學史上多數則是「賢人」對藝術的要求。在先秦典籍中美即善,善即美。但在孔子看來,「善」比「美」更加重要,是更根本的東西,非常重視藝術的社會倫理道德功能。對於音樂,孔子就反對鄭聲,因為「鄭聲淫」;他認為《武》樂雖「盡美矣,未盡善也」,仍然不算上乘之作;只有《韶》樂,才達到了「盡美矣,又盡善也」的境界,堪稱上乘。
道德與藝術的緊密聯系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方面是道德影響藝術。這種影響首先表現在,一定時代和一定社會的倫理道德思想總是要通過藝術作品的主題、題材、情節、人物、思想性、傾向性、內在意蘊等體現出來。任何藝術,不管是文學、戲劇、電影、電視,還是建築、繪畫、音樂、舞蹈,總是一定時代的社會生活的反映,而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是人們的道德生活,因此,藝術作品常常包含有道德的內容,通過塑造典型形象的手法來反映人們的道德面貌。著名的「托爾斯泰三部曲」,即《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幾乎都深深觸及倫理道德問題。其次,道德對藝術的影響,尤其表現在作家、藝術家的世界觀和道德觀對藝術創作有重大的影響。藝術是社會生活在作家、藝術家頭腦中反映的產物,因而在描寫和表現人們的道德面貌與道德生活時,必然要融入作家、藝術家自己的道德評價和道德判斷。
另一方面是藝術影響道德。主要表現在藝術作品對人民群眾的道德教育作用上。由於藝術具有生動、感人的形象和特殊的魅力,因此,它對道德觀念的評價和道德行為的選擇都具有很大的影響。一部優秀的藝術作品,可以提高人們的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
藝術對道德的影響,還表現在對於社會道德意識和道德觀念的改變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例如,五四新文化運動和文學革命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它是一個以思想啟蒙為中心的文化革命運動。這場運動的主要內容就是宣傳科學與民主,反對舊道德和舊思想,提倡新道德和新思想,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它是一場徹底地反對封建文化的運動。針對當時尊孔讀經的逆流,陳獨秀、李大釗、魯迅等發表了大量文章,批駁了以三綱五常為中心的封建禮教,嚴斥儒家的所謂「仁義道德」是「吃人」的教條。文藝方面,以魯迅《狂人日記》為代表的一批藝術作品,不但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上劃出了一個嶄新的歷史階段,而且對社會道德意識和道德觀念的變化,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藝術與道德之間有著一種特殊的關系,但是,作為兩種不同的文化現象,它們畢竟有著本質的區別。從范圍來看,藝術不僅可以反映人們的道德關系,而且可以表現人們的政治關系、經濟關系、法律關系等等,所以,藝術是從更廣泛的范圍來反映人們的社會生活。從方式來看,道德是以概念、原則和規范來反映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藝術卻是以形象來具體地描寫、刻畫或表現這種關系。從評價標准來看,道德評價和審美評價之間也存在著差異,前者常常以「善」為唯一標准,後者往往以「真善美」的統一作為標准,形成對藝術作品的道德評價和審美評價的歧異。
還應當看到,並非一切藝術作品都必須具有道德內容,如風景攝影、花鳥畫、器樂曲等,許多都不涉及道德內容。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對於那些具有道德內容的藝術作品來說,也需要「寓教於樂」,也就是將道德內容有機地融合在藝術形象之中,使其化善為美,具有審美的教育作用,而不能夠乾巴巴地道德說教,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對欣賞者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 2 )藝術中的道德內容。道德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形成的各種倫理觀念和行為規范的總和,那些再現社會生活的藝術種類如文學、話劇、戲曲、電影、電視等,受道德的影響然更加明顯。文學作品在這方面的例子可以說是舉不勝舉。從戲劇來看,中外也有大量這方面的作品,尤其是19世紀挪威著名戲劇家易卜生的「社會問題劇」,包括《玩偶之家》、《社會支柱》、《國民公敵》等一系列作品,都是著力於再現挪威當時的現實生活,通過對愛情、婚姻、家庭、婦女地位等社會問題和道德問題的描寫,來剖析資本主義的道德墮落現象和種種社會弊病。
對於非再現藝術種類如建築、音樂、書法、實用工藝等也有道德因素的滲入。例如,雖然建築是一種實用藝術和表現藝術,但是中國建築藝術同其它藝術一樣,作為傳統文化體現出特定的倫理道德觀念。音樂作為一門表現藝術和聽覺藝術,不能直接地再現社會生活,但在音樂中也滲透著一定時代和社會倫理道德的因素,因此,中西方的歷代思想家們十分重視音樂的倫理教化作用。
關於藝術與科學的關系。
( 1 )藝術與科學的聯系和區別。從總體上講,藝術與科學二者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從人類文化史來看,藝術與科學之間早有聯系。早在公元前六世紀,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學派就提出了「美是和諧」的思想。並且將這些原則運用到建築、雕刻、繪畫、音樂等各門藝術中去。14世紀到 16 世紀的歐洲文藝復興運動期間,自然科學有極大的發展,哥白尼的「日心說」沉重打擊了幾千年來上帝創造世界的宗教傳說,哥倫布和麥哲倫等人在地理方面的發現,以及伽利略的數學物理學方面的創造發明,使人們對宇宙有了新的認識,形成了新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對藝術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這個時期的一些大藝術家,本身就是大科學家,他們把許多自然科學的方法和原理運用到藝術創造中,促進了藝術的完善和發展。
這些例子充分表明,科學技術對藝術的影響是廣泛和深刻的,除了將自然科學的成果直接運用到藝術領域之外,更重要的是以科學的思維方法來促進藝術家文化心理結構的改變,從而推動藝術創作觀念和創作方法的革新,推動藝術形態的發展。
當今社會中,科學技術正以從未有過的速度突飛猛進地發展,人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無不受到科學技術的影響。現代科學技術更是對藝術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不但為藝術提供了從未有過的大眾傳播媒介,而且創造出新的藝術種類和藝術形式,如電影藝術、電視藝術和計算機多媒體藝術等。在許多領域和許多方面,科學技術與藝術已經是如此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以至很難將二者區分開來。
藝術與科學之間確實又有很大的不同,並且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對立的現象。科學是人類認識客觀世界的知識總和;藝術是人類進行審美創造的最高形式。科學求真,揭示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藝術求美,滿足人們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審美需要。科學主要運用抽象思維,強調理性因素;藝術主要運用形象思維,強調情感因素。科學客觀冷靜地對待事物,准確地揭示事物的本來面目;藝術則是一種主觀色彩很濃的創造活動,除了反映生活外還應當評價生活與表現情感。科學理論具有普遍性,放之四海而皆準;藝術作品必須具有獨創性,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 2 )現代科學技術對藝術的滲透和影響。第一,表現在現代科學技術為藝術提供了新的物質技術手段,促使新的藝術種類和藝術形式的產生。第二,表現在現代科學技術為藝術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文化環境和傳播手段,為藝術提供了更廣闊的天地。第三,表現在藝術與技術、美學與科學的相互結合與相互滲透,對人類生活產生了深刻影響,也促進了科學技術與文學藝術自身的發展。第四,表現在科學領域的重大發現對藝術觀念和美學觀念產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響,例如系統論、控制論、資訊理論、模糊數學等觀點和方法,已經被運用到藝術創作和藝術研究之中,成為某些藝術理論和藝術批評的觀點和方法。
❸ 藝術與道德的關系
( 1 )道德與藝術的相互關系。東方美學比起西方美學來,更加重視道德與藝術的聯系。從總體上看,如果說西方美學史上大多是「哲人」對藝術的思考,那麼,中國美學史上多數則是「賢人」對藝術的要求。在先秦典籍中美即善,善即美。但在孔子看來,「善」比「美」更加重要,是更根本的東西,非常重視藝術的社會倫理道德功能。對於音樂,孔子就反對鄭聲,因為「鄭聲淫」;他認為《武》樂雖「盡美矣,未盡善也」,仍然不算上乘之作;只有《韶》樂,才達到了「盡美矣,又盡善也」的境界,堪稱上乘。
道德與藝術的緊密聯系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方面是道德影響藝術。這種影響首先表現在,一定時代和一定社會的倫理道德思想總是要通過藝術作品的主題、題材、情節、人物、思想性、傾向性、內在意蘊等體現出來。任何藝術,不管是文學、戲劇、電影、電視,還是建築、繪畫、音樂、舞蹈,總是一定時代的社會生活的反映,而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是人們的道德生活,因此,藝術作品常常包含有道德的內容,通過塑造典型形象的手法來反映人們的道德面貌。著名的「托爾斯泰三部曲」,即《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幾乎都深深觸及倫理道德問題。其次,道德對藝術的影響,尤其表現在作家、藝術家的世界觀和道德觀對藝術創作有重大的影響。藝術是社會生活在作家、藝術家頭腦中反映的產物,因而在描寫和表現人們的道德面貌與道德生活時,必然要融入作家、藝術家自己的道德評價和道德判斷。
另一方面是藝術影響道德。主要表現在藝術作品對人民群眾的道德教育作用上。由於藝術具有生動、感人的形象和特殊的魅力,因此,它對道德觀念的評價和道德行為的選擇都具有很大的影響。一部優秀的藝術作品,可以提高人們的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
藝術對道德的影響,還表現在對於社會道德意識和道德觀念的改變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例如,五四新文化運動和文學革命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它是一個以思想啟蒙為中心的文化革命運動。這場運動的主要內容就是宣傳科學與民主,反對舊道德和舊思想,提倡新道德和新思想,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它是一場徹底地反對封建文化的運動。針對當時尊孔讀經的逆流,陳獨秀、李大釗、魯迅等發表了大量文章,批駁了以三綱五常為中心的封建禮教,嚴斥儒家的所謂「仁義道德」是「吃人」的教條。文藝方面,以魯迅《狂人日記》為代表的一批藝術作品,不但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上劃出了一個嶄新的歷史階段,而且對社會道德意識和道德觀念的變化,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藝術與道德之間有著一種特殊的關系,但是,作為兩種不同的文化現象,它們畢竟有著本質的區別。從范圍來看,藝術不僅可以反映人們的道德關系,而且可以表現人們的政治關系、經濟關系、法律關系等等,所以,藝術是從更廣泛的范圍來反映人們的社會生活。從方式來看,道德是以概念、原則和規范來反映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藝術卻是以形象來具體地描寫、刻畫或表現這種關系。從評價標准來看,道德評價和審美評價之間也存在著差異,前者常常以「善」為唯一標准,後者往往以「真善美」的統一作為標准,形成對藝術作品的道德評價和審美評價的歧異。
還應當看到,並非一切藝術作品都必須具有道德內容,如風景攝影、花鳥畫、器樂曲等,許多都不涉及道德內容。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對於那些具有道德內容的藝術作品來說,也需要「寓教於樂」,也就是將道德內容有機地融合在藝術形象之中,使其化善為美,具有審美的教育作用,而不能夠乾巴巴地道德說教,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對欣賞者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 2 )藝術中的道德內容。道德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形成的各種倫理觀念和行為規范的總和,那些再現社會生活的藝術種類如文學、話劇、戲曲、電影、電視等,受道德的影響然更加明顯。文學作品在這方面的例子可以說是舉不勝舉。從戲劇來看,中外也有大量這方面的作品,尤其是19世紀挪威著名戲劇家易卜生的「社會問題劇」,包括《玩偶之家》、《社會支柱》、《國民公敵》等一系列作品,都是著力於再現挪威當時的現實生活,通過對愛情、婚姻、家庭、婦女地位等社會問題和道德問題的描寫,來剖析資本主義的道德墮落現象和種種社會弊病。
對於非再現藝術種類如建築、音樂、書法、實用工藝等也有道德因素的滲入。例如,雖然建築是一種實用藝術和表現藝術,但是中國建築藝術同其它藝術一樣,作為傳統文化體現出特定的倫理道德觀念。音樂作為一門表現藝術和聽覺藝術,不能直接地再現社會生活,但在音樂中也滲透著一定時代和社會倫理道德的因素,因此,中西方的歷代思想家們十分重視音樂的倫理教化作用。
❹ 道德與藝術之間的關系
1、何為藝術?藝術就是人們生活的升華,是人生命的延續。最初的藝術都是來源於人們的生產生活的。例如西班牙原始洞穴壁畫,中國最早的詩歌《詩經》,都與生產生活息息相關。也許有一句話國內藝人很愛說「藝術要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然也!梵高有一句名言:「只要活著的人還活著,我就不會死。」這不是對他自己的贊美,而是對偉大藝術的贊美,是藝術完美了生命。
中西文化藝術的分別就更難說了。圍繞這個話題可以寫一部書、可以講一堂課, 甚至可以開一門學科、辦一所大學!我實在無法回答你了,因為中西文化有根本性的差別,從形式到內容完全不一樣,當然也可以找到共性。我只能很不負責任地、極概括地說一句中國文化較之西方更含蓄更內斂。
2、道德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規范自己行為的一種思想意識。當然,並沒有這么簡單,它的形成受社會文化、歷史、宗教背景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並且是長期積淀下來的。
我認為中西道德的差別沒有文化之間的差別那麼大。從目前的一些社會現象來看,彷彿西方國家比我們要開放一點,某些地方人們受道德約束少一些。其實並不代表道德規范的差別有多大。更多的社會現象的發生是受國家體制和社會制度影響的,而人性的本質是一樣的。也就是說,我們厭惡的東西他們也厭惡,我們喜歡的東西他們也喜歡,沒有本質上的區別。
但是,人們的價值取向的分別更體現在他們把什麼事物看得更重要一些,對人生生命的理解。我認為這點中西道德的差異與宗教信仰有著極大的關系,你可以在這方面深入研究一下。例如中國人信佛教,相信輪回轉世;西方人信基督,希望主免去他們的罪惡。這就構成對人生理解的極大差別,從而道德區性也發生變化。
3、當然道德更重要了。實際上,我認為藝術與道德不構成絕對的矛盾,在實際生活中也是較少對立的。所以似乎不太存在「為了道德而放棄藝術,還是為了藝術而不理會道德」的問題。但我想指出這樣一個問題:在封建道德下尤為突出,某些藝術家的藝術有超前性,甚至超出了他所生活的年代,不被人們理解,不被道德接受,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然們認識到了他的價值,自然而然矛盾也就不存在了。而這種受到歷史考驗的藝術往往是人類藝術史上的精華,即所謂傳世之作。這種現象在繪畫及音樂領域尤為常見。我想在每個社會時期都有一些藝術現象與社會輿論格格不入,但過一段時間後,它消逝了,不存在了,這樣沒有經受住歷史考驗的,談不上有什麼超前性,也不是真正的上乘藝術,它與道德的矛盾也就不能算是藝術與道德的矛盾了,你說對嗎??
❺ 如何理解藝術與哲學,宗教,道德,科學等彼此的相互關聯作用
哲學主要通過美學這一中介對藝術產生巨大的影響.最突出的例證,便是西方現代哲學對於西方現代派藝術所產生的巨大影響.
宗教對藝術的產生與發展都有過直接的影響,與此同時,形形色色的宗教藝術幾乎遍及各個藝術門類,成為世界藝術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道德與藝術的相互關系既體現在道德影響藝術,也體現在藝術影響道德.道德題材(家庭、 婚姻、倫理等等)成為各門藝術永恆的主題.
藝術與科學之間既有密切的聯系,又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對立.現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更是對藝術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❻ 如何理解藝術與哲學、宗教、道德、科學等彼此間的相互關聯作用
答:哲學主要通過美學這一中介對藝術產生巨大的影響。最突出的例證,便是西方現代哲學對於西方現代派藝術所產生的巨大影響。
宗教對藝術的產生與發展都有過直接的影響,與此同時,形形色色的宗教藝術幾乎遍及各個藝術門類,成為世界藝術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道德與藝術的相互關系既體現在道德影響藝術,也體現在藝術影響道德。道德題材(家庭、 婚姻、倫理等等)成為各門藝術永恆的主題。
藝術與科學之間既有密切的聯系,又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對立。現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更是對藝術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❼ 藝術教育的主要特點有哪些與道德教育的根本區別是什麼
藝術教育是培養人的感知美和鑒賞美的一種審美教育,目的是促進人的身心發展,藝術教育生動形象,呈現善良美好的情感,藝術教育為學前教育,基礎教育等都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教育條件,那麼藝術教育的特點有哪些?
藝術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倫理道德教育和行為規范教育一樣,互相配合又互相滲透,對於人的心理和精神素養方面發揮著一定的作用,藝術教育蘊含著豐富的情感,特點表現在:
1從本質上面來看,藝術教育同樣也是一種情感教育,以情感人,理在輕重也就是說,由於藝術蘊涵著豐富的情感因素在裡面,會引起審美主題的情感運動能夠,會讓心靈對美和藝術產生一種激情。
2藝術和其他意識形態區別也就在於藝術的審美價值,這是藝術最主要也是最基本的特徵,藝術家通過藝術來表達自己的審美意識和感受,欣賞著通過藝術的欣賞來獲得感知,同時也獲得了審美的需要,藝術教育是具有潛移默化的特點的,通過藝術活動,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潛移默化的引起了思想感情和人生態度的改變。
3藝術教育的特點還在於寓教於樂,在藝術教育的指導下,主要通過藝術的欣賞活動,使人們的審美得到了滿足,獲得了精神的享受和審美愉悅心情,還通過藝術欣賞得到了滿足,有了積極向上的想法。
藝術教育與德育的關系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藝術教育與德育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而是相互融合的關系
自古以來,美與善就被看著是融為一體的。在我國,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周時期,就有了指向心性修養的「禮樂」活動,禮樂教育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禮」是指道德倫理教育活動,「樂」是指具有審美性質的藝術教育活動。這種禮法、技藝相結合的教育實際上是融德育和美育於一體的教育。在我國的早期音樂專著《禮記•樂記》中也明確指出:「凡音者,生於人心者也;樂者,通倫理者也。」作為古代美育的樂教,就是一種以社會的道德關懷為內核的綜合性的藝術教育。在西方,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就說過「善就是美」,亞里士多德也說過:「美是一種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是因為它善。」 [3](p41)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則認為,「審美教育同人的思想面貌的形成,同兒童和青少年審美和道德標準的形成,密不可分地聯系在一起」。[4](P179)這些都充分說明了藝術教育與德育之間的相融關系。
在現實教育中,一方面,美育和德育都是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的區別本來就只有相對意義,他們的教育對象和教育目的是同一的,因而它們也是以相融的關系而存在;另一方面,教育對象的審美判斷和道德判斷往往也具有一定的相融性。前蘇聯心理學家就曾對3000名不同國家的兒童作過調查,要求他們畫出最丑和最美的事物,並對自己的畫作出解釋。其中有這樣幾則寫在畫下面的說明:「消防隊員最美:他的頭盔是紅的,他整個人都是美的。消防隊員美是因為他勇敢,他搶救人。」(7歲)「最丑的是機器人:它身上什麼都不是人的。最美的是大自然,可以在草地上開心地玩,作游戲,還可以在河裡劃船。」(11歲)[5](p252)這個調查說明,從心理角度看,人的審美心理和品德心理在主體身上是可以完全相融合同一的;從客體角度看,人們對於美的物體和善的物體的判斷也完全可以是相融合同一的。同樣,在藝術教學中,我們也經常可以發現審美情感和道德情感在審美主體上產生共鳴的現象。比如學生在欣賞以英雄人物為題材的藝術作品時,會同時產生對藝術形象之美的贊嘆和對英雄人物的敬佩。也就是說,在同一過程中欣賞主體同時產生了審美情感和道德情感。因此可以說,藝術教育和德育並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而是相互融合、不分你我的關系。
2、藝術教育與德育不是從屬的關系,而是相輔相成的關系
藝術教育與德育的相輔相成關系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藝術教育能夠促進德育的發展;另一方面,德育也能確保藝術教育發展的正確方向。在藝術教育中,因為審美活動本身具有儲善、導善和立善性,自然也就具備德育的附帶功能。「有了審美能力,一個人的心靈就能在不知不覺中接受各種美的觀念,並且最後接受同美的觀念想聯系的道德觀念」。[6](P557)這是被人們所廣泛認同的一面。
而實際上,不僅藝術教育能夠促進德育的發展,而且德育同樣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藝術教育的健康發展。自古以來,藝術創作都是與當時社會的公德和倫理觀念相適應的。沒有了道德倫理維度,藝術很可能會起到消極的、不健康的作用。就比如喪失倫理道德之維的行為藝術,以藝術的名義在人身上烙印、放血,或割人肉、食人肉甚至玩屍體。這樣的行為是毫無藝術性、毫無美感可言的,更無益於教化和人倫。如果將這種所謂的「藝術」搬上課堂,無疑只會加深青少年的道德危機,使教育陷入萬劫不復的深淵。所以,任何國家、任何時代的藝術創作都應該考慮作品的道德功能和社會責任,同樣,藝術教育只有在德育的正確指引下,才能更加健康地走下去。
我們認為,德育對藝術教育的這種影響主要表現在道德觀對於教育對象的審美、立美觀念的影響上。對於藝術教育來說,如何讓學生樹立正確的、積極向上的審美觀顯得非常重要。黃濟先生就曾這樣論及「審美觀」:「從美的發展歷程來看,審美教育不外創作和欣賞兩大方面……實現這些任務的前提,又不能離開正確的審美觀的樹立,因為沒有正確的審美觀,不僅談不上欣賞,也不可能有正確的美的創造。」[7](382)而正確的審美觀的確立,除了與良好的藝術學習和藝術修養有關,還與審美主體的人生觀和道德修養有關。正確的人生觀和良好的道德修養能夠幫助審美主體建立起健康向上的審美觀,而消極頹廢的人生觀和惡劣低下的道德品質不僅不能幫助審美主體建立正確的審美觀,相反會使審美主體離美越來越遠,從而走向丑惡甚至是罪惡的深淵。這樣的人是永遠不可能真正理解審美的含義的。正如同樣一座維納斯雕像,猥瑣的人看到的是性感,而有教養的人看到的是藝術形象之美一樣。班華先生就說過:「一個庸俗的、品質低下的人,是不可能作出很好的審美判斷的。」 他進而指出:「美育的任務之一,是糾正不良的趣味,引導學生同各種低級的、庸俗的審美趣味作斗爭。」[8](p340)所以,在藝術教育中適當地滲透德育的內容,不僅不會使藝術教育失去審美的本質,反而能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積極向上的審美觀,從而進一步加深他們的審美體驗。
3、審美既是道德人生完成的手段,又是道德人所追求的最高目標
長期以來,人們都認為審美是實現道德的手段,「以美輔德」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藝術教育也從來都是作為德育的配角,起著在旁邊敲敲邊鼓的作用。而實際上,審美既是促成品德形成的工具和手段,又同樣是道德或理性的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和目標。席勒曾在他的《審美書簡》中,一方面指出:「我們為了在經驗中解決政治問題,就必須通過審美教育的途徑,因為正是通過美,人們才可以達到自由。」「要使感性的人成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為審美的人,沒有其他途徑。」[9](p39,116)而另一方面他也指出審美自由是人的精神解放和力量和諧的最高狀態。席勒的這一觀點值得我們深思。在以往,人們都認為,人的發展過程是從自然的人到審美的人,再到道德的人。也就是說,成為有德性、有道德修養的人是人們所追求的最高目標。而藝術和審美一直都是充當著一個中介和橋梁的作用,從而也就使藝術教育成為了德育實現過程中的「手段」。實際上,我們仔細一想就不難發現,通過非功利的審美活動,能夠使人獲得超功利的主體自由,從而使道德得到凈化和提升,幫助人成為道德的人。而道德的人追求的目標又是什麼呢?毫無疑問,道德的人追求的自然是道德自由和精神解放,自然是人生終極的幸福感和價值體驗。而這一目的顯然又直接指向了審美,因為「只有審美的心境才產生自由」[9](p147)現代哲學家卡西爾曾指出,這種審美的自由「意味著我們的情感生活達到了它的最大強度,而正是在這樣的強度中它改變了它的形式。因為在這里我們不再生活在事物的直接的實在之中,而是生活在純粹的感性形式的世界中。在這個世界,我們所有的感情在其本質和特徵上都經歷了某種質變過程。情感本身解除了它們的物質重負,我們感受到的是它們的形式和它們的生命而不是它們帶來的精神重負。」檀傳寶教授也曾肯定地指出:「至境人生和德育的審美特性並非自然的事實,而是道德主體、道德學習主體和德育工作者所要追求的最高境界。」 [10](p175)只是,與從「自然-審美-道德」相比,從「自然-審美-道德-審美」中的審美是更高一階段的審美。這種審美不僅能給人以情感的慰籍,不僅能起到道德倫理的教化作用,更能激發人們對生存意義的感悟、理解、追問,並通過這種形式獲得一種精神的升華,達到人性自由的境界。這種精神上的升騰就如柏拉圖所描繪的當人們見到美時的那種喜悅的感受一樣:「給我們看的那些完整的、單純的、靜穆的、歡喜的,沉浸在最純潔的光輝讓我們凝視的偉大景象,它會在我們心裡產生一種虔敬,敬它如神,這是一種達到最高境界的神仙福分!」[11]p126這就是藝術所具有的獨特的終極關懷的價值和功能。因此,我們可以說,審美既是道德人生完成的手段,又是道德人所追求的最高目標。
綜上所述,我們從對美育和德育關系的探討中進一步廓清了藝術教育與德育之間的緊密聯系,並指出它們是一種相融、相成的聯系。因而,確認藝術教育的育德功能既不會導致藝術教育「德育化」,也不會使藝術教育成為德育的「附庸」,更不會讓藝術教育演變成道德教育。相反,只有理清了它們之間的聯系,才能將它們看成一個整體,才能讓它們最大可能地發揮各自的優勢,為對方,為整個教育做出應有的貢獻。當然,有一條基本准則我們必須堅守,即真正的藝術教育是作為一種審美的教育,而不是作為一種道德的教育或是德育的附屬教育而存在的。藝術教育要真正發揮出其育德功能,必須通過審美這個中心環節來完成,使學生在獲得審美體驗的前提下同時得到道德的提升。正如斯托洛維奇所說,雖然藝術教育「具有道德意義和政治意義,但是,無論藝術的道德影響還是政治影響,只有當它們有機地編織進藝術的審美效用和藝術效用中,才有可能產生。」[12](p246)也就是說,通過藝術教育育德的過程是間接的、潛移默化的,而不是直接的道德知識的灌輸和說教。只有把握好了這個「度」,才能使藝術教育的育德功能得以正確、有效的發揮。
再者,強調聯系並不能忽略區別,我們既不應認同絕對道德主義的觀點,也不能認同絕對唯美主義的主張。我們說,藝術教育和德育首先是作為各自獨立的學科領域而存在,它們有著自身特有的規定性,無論在教育內容、教育手段還是教育目標上都有著根本的區別。因而,即便我們再多麼強調藝術教育的育德功能或是德育的育美功能,但那畢竟是有限的。他們的區別和局限性表現在:藝術教育的主要功能和目的在於「育美」,而德育的主要功能和目的在於「育德」;藝術教育的核心在於「情」,而德育的核心在於「信」;藝術教育用「形象」來表達,其精神內涵具有不確定性和多義性;而德育注重用「概念」去說話,對道德實踐的指向性直接而鮮明;藝術教育由整體人格的達成走向道德角色的完成,而德育通過道德角色的實現完成整體人格的組件;等等。藝術教育育德無法像德育那樣將道德內容概念化和系統化地傳授,同樣,德育育美也無法做到如藝術教育般的形象和生動。所以,任何有關藝術教育萬能論或是德育神話論的現象都是虛妄的、不存在的。
❽ 藝術同政治道德的關系
1.藝術反映政治,同時藝術家通過自己的創作表達自己對政治的觀點與態度.
2.政治影響藝術.
政治是社會基礎,藝術是上層建築.二者關系密切,但絕不是一個完全左右另一個,而是通過經濟、政治工具等間接作用於藝術家,從而影響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