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老人的道德問題
1. 辯題是扶不起的老人是道德問題還是法律問題
即是道德問題也是法律問題。
扶起摔倒的老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尊老愛幼是人人皆知的美德。包括扶起老人後,老人及其家人予以感謝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即使不感謝,這也都是屬於道德問題。
如果扶起老人後,老人及其家人不但不感謝反而訛上扶人者,這就涉嫌觸犯敲詐勒索罪了。
敲詐勒索罪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對被害人使用威脅或要挾的方法,強行索要公私財物的行為。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條 敲詐勒索公私財物,數額較大或者多次敲詐勒索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敲詐勒索刑事案件使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一條 敲詐勒索公私財物價值二千元至五千元以上、三萬元至十萬元以上、三十萬元至五十萬元以上的,應當分別認定為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條規定的「數額較大」、「數額巨大」、「數額特別巨大」。
第八條 對犯敲詐勒索罪的被告人,應當在二千元以上、敲詐勒索數額的二倍以下判處罰金;被告人沒有獲得財物的,應當在二千元以上十萬元以下判處罰金。
2. 老人摔倒扶還是不扶的問題是道德的問題還是社會的問題
我認為這既是一個道德問題,是一個社會問題。老人摔倒了,助人為樂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面對老人摔到無人扶的道德窘境,有人會感到氣憤,而一旦身臨其境,卻難免會選擇不扶。從道德角度來說,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去扶一把。
但是由於出現了一些扶老人被敲詐的事件後,每個人扶之前都會出現顧慮,這是一個社會問題。公民的良心是整個社會的良知,面對社會道德良知的淪喪,扶不扶摔倒的老人,怎能不讓人糾結。毋庸置疑,「彭宇案」之後,扶摔倒的老人已經成了社會難題。盡管公眾疾呼、輿論關注,卻難以改變道德與法律沖突的窘境。
3. 老人摔倒扶不扶反映了什麼社會問題
1、一方面反映了當今社會誠信缺失和國人道德滑坡。助人為樂的人得不到保護,蓄意訛詐的人得不到懲罰,這更加助長了訛人者的氣焰。
2、另方面也反映了當今社會」人人自危「,因為人心中太多的依賴,過於的依賴,病態的依賴。導致沒有人敢做好人,擔心被訛上。大多數人看到老人摔倒第一反應都會想著去幫扶,絕不會袖手旁觀,但是扶與不扶可能在每個人都會做一番心裡斗爭,不扶的原因歸結到底還是害怕惹禍上身,不敢扶,扶不起。
3、其實正常的依賴是正常的,只是很多人過於依賴,這就是病態。小孩子過於依賴是啃老;人們過於相信他人的道德水準,常常表現為「不致於吧」,於是或是上當,或是傷心,或是受騙。
4、這種現象總而言之是人們對於那些敗德人的行徑所嚇到了,好人不得好,於是不敢做好人了,這是世內引起的「道德恐慌」。
(3)扶老人的道德問題擴展閱讀:
2013年底,有報道稱,北京要推出「老人意外險」。對於這份老年人保險,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長李紅兵說,「如果確實存在訛人現象,也是因為老人出於自身保障體制不到位而不得已為之。他不知道自己這一跤要搭上多少錢」。我們的社會就需要這樣的老年人意外傷害保險,這不僅僅是社會福利提高的表現,能夠降低老人們的危機感,也能夠拯救正在滑坡的公共道德。
一個國家的福利制度也會影響該國的文明程度。如果福利制度中公平闕如,則難免會產生諸多因心理不平衡而造成的社會丑惡現象。一萬條誅心式的道德批判,也比不過一條能夠促進社會公平的制度建設。因此,在扶不扶老人這個問題上,我們當更多地去責備當下這個醫保不保和一半以上老人沒有養老保險的現實,然後不斷完善我們的醫療和養老體制。
4. 「扶老人」的爭議背後有深刻的社會道德因素
你病不起,摔不起,就在馬路上訛人?那最近我出國旅遊錢不夠,是不是也得想點歪點子搞點錢呢?實際上搶銀行也有它的「合理因素」就是缺錢!把違法或犯罪歸咎到基本的需求矛盾上,這顯然不是准確的思維方向。別的國家也有「摔不起」的人,但也不是都有「扶不起」的問題。
醫保再健全你也得掏錢,還要有人伺候。我們的職工醫保大約2000年才開始,居民的要滯後些住院才能報大概50%。所以就別說醫保不健全,乾脆說全民免費醫療豈不更好?
其實一個社會的風氣正不正,和這個社會能不能懲惡揚善有直接的因果關系。其中,懲惡更重要,在惡沒被治住時,善是揚不起來的,你再怎麼揚就是沒人聽你的!這就是「扶不起」的真正原因。這時候問題就出來了,誰能懲惡?你?我?你到街上去試試,恐怕你得輸到流血又流淚。然而對於國家機器這是小菜一碟的事,這是它們的職能。我們的權力職能部門只要有一點心繫社會和民眾,把為正義做主當作自己的追求,無論在法庭,在派出所,更在出警的馬路邊,隨時隨地就能懲惡揚善。當公民的正義行為受到鼓勵,惡意行為受到打擊,社會風氣會怎樣?這後果是不言而喻的,而這些誰能辦得到也是明擺著的。最近一些城市實行「車讓人」一開始是靠交管部門的嚴厲處罰來推行的,但後來已經變成司機的自覺行為了。每當有人橫過馬路,汽車就停在那裡等候,文明風貌令人贊嘆。就從這一件事,你就看出來文明是怎麼來的。
跑題了半天回歸一下提問,建議第一個空用:折射 ; 第二個空用:窘境。 最後想說一句,語文的很多「標准答案」常常受到詬病(批評)說來話很長,到此吧。
5. 河南鄭州一位老人摔倒無人敢扶,從此事中暴露出了哪些問題
河南鄭州的一位老人,坐在早餐店面前,有一些暈乎乎的,隨後就倒在了地上,路過的十幾個人,沒有一個人敢上去扶,這位老人,直到被兩個社區巡邏的人發現後,才被扶了起來,並且把老人送去了醫院。
後來才得知,這個老人躺在地上很久,有些人看了兩眼,但是,沒人有勇氣上去幫扶老人,大家雖然很氣憤,但是,也能夠理解那些人的行為。這件事情一出來之後,引起了廣大網友的關注,畢竟,這不是第一次發生這樣的事情了,很多老人因為年紀的原因,暈倒在路上,其實這些老人,他們自己是很難站起來的,但是,無一人敢出手去幫扶老人。
可怕的不是這件事情本身,而是這件事情給社會帶來的不好的影響,原本懷揣著一顆救人的心,卻最終被人訛了很多錢,沒有人願意這么做。所以,我國應該對這樣的事情進行嚴抓嚴打,不要讓那些真正救人的人寒了心,讓這個世界不再冷漠。
6. 扶老人事件的背後:道德的缺失該用什麼拯救
到了今天為什麼還要用道德這個廣闊的名詞來概括這件事,道德是什麼?道德沒有大小,沒有多少,它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積累。
這個問題現在不是道德層面了,是責任,如果社會福利到位,老人跌倒了,有錢看病,她會去訛人嗎?出了這樣的事情,為什麼相關部門剛開始不積極解決,而是調節,調節不好打官司,,沒有證據的官司各打五十大板,那麼多次了,人們只關心被冤的好心人多慘,從來都是不主動去解決問題,為什麼,這是道德問題嗎?不是,一個人不會因為扶了一個老人道德就多麼高尚,一個老人訛了一個無辜的人,也不能說老人多無恥,他們都是想要更好的活著,醒醒吧,那是應該扶起的責任。
7. 老人摔倒扶還 是不扶的問題是道德的問題還是社會的問題
社會問題與道德問題同在。
一方面,社會的法律不健全,維權途徑的不完善。另一方面,部分老人及其家屬道德的缺失。
我覺得,老人摔倒一定要扶。
首先先聚集部分群眾並報警。然後在簡單救助的同時請人拿出手機拍攝,找人證明你的"清白"。一舉兩得,既幫助了別人,也樹立了你的道德。
8. 老人摔倒要不要扶請從法律和道德的角度說明其應該扶的理由。
扶不扶則是道德問題,而《指南》則是建立在決定要扶,該如何扶的問題,它從技術層面解決如何扶的問題。(扶不扶----道德問題,如何扶----技術問題)
老人摔倒無人攙扶的現象輪番上演,則說明的是道德問題,說明現在社會的信任基礎非常脆弱,而不是人們缺少救助技術能力。
9. 老人摔倒扶不扶
「尊老愛幼」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如果遇見到老人在路邊摔倒時,我們每個公民都有義務幫助和救助老人。但確實是近幾年老人被救助後反過來冤枉救助人員的案例也出現過幾例。自2021年1月1日起,我國正式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之日起,如果我們再遇到這些幫人反而被訛詐的事件就無需恐慌。因為《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四條已明確規定:因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
參考資料內容如下: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法律)
第一百八十三條 因保護他人民事權益使自己受到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民事責任,受益人可以給予適當補償。沒有侵權人、侵權人逃逸或者無力承擔民事責任,受害人請求補償的,受益人應當給予適當補償。
第一百八十四條 因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
10. 老人扶不扶的道德思考
文章摘編如下:
跌倒老人扶不扶?這是個爭論經年的話題。今年5月發生在四川達州的「三名兒童扶老人後被索賠」事件,終在5個多月後經警方調查確認,老人系自行
摔倒。老人也因涉嫌敲詐被處以行拘。而還在近期,廣東汕頭高中生也因扶老人反被索賠,終在報警找到目擊證人後,還己清白,老人上門道歉。
在大陸的社會道德問題屢被討論之時,不少道德缺失事件中的主角老年人群體也進入公眾視野。在西安,一位老人索座不成,坐在少女腿上;還有在樓道里亂堆東西、在公共花園開菜圃等不文明現象,似乎給人一種印象:一些老人道德水準偏低。
在現實生活中一些人展示出的特徵為:法制觀念淡漠,對個人權利的邊界沒有清醒的認識,進而導致公共意識的缺乏。正如已故社會學者費孝通所指出,
在個人權利伸張的社會,是有如一捆捆筷子組成的,整齊有序而人人平等,有著個人權利還有對等的公共義務。而當個人對自身權益缺乏約束,就只剩下人性中的自
私,不顧他者。再在各種運動驅使之下,法制觀念的缺失,社會的無序,又使得人們的惡性缺乏約束,敲詐、好佔便宜、以怨報德,等等。
個人道德與體制機制不是相互隔絕的,人類發展史證明,從生態系統到社會系統,每一個要素間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甚至是互生共生的關系。以一些老年人為例,缺乏法紀約束導致了非理性,乃至社會失范。而司法執行機構的判斷失誤,又誤導了社會心理和行為。
今日大陸一些人的法律意識欠缺,加上某些地方法律機構的判處失當,給社會道德投下陰影。「跌倒老人扶不扶」這不是簡單的道德問題,更是社會治理的綜合問題。(鍾海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