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治中國第二集觀後感

法治中國第二集觀後感

發布時間: 2020-12-17 11:29:18

① 大家幫我思考一下讀後感 有關中國法制史的文著,記住哦 跟中國法制史有關的文著,然後真心找不到的話。

首先你的提問的確是有難度的,如果你學習法律專業,這事情不該交由別人做內---你會失去學習的機容會。

其次,中國根本沒有真正的法制史,如果你讀過中國通史和世界通史,你就會明白真正法制的內涵(如果你不認同我這句話,你這幾年的法律是白學的)。如果你改題,世界法制史會非常的輕松。

我給你一個主旨,中國所謂的法制史是斷代和受歷史背景限制的,所以他的法制,是出於對人民的管束,是偽法制。 」亂世用兵,治世用法,處世宜墨」-----這三句話你可明白,你如果明白,就從統治中國的儒學思想下手。

好在讀後感還不是論文,不過都是詭辯而已。所以如果你聰明的話,其實你已經可以寫完了。

② 讀中國夢的法治追求的讀後感

「中國夢」,很熟吧?是的,隨著我國新一屆領導人上任以來,中國夢就成為了時下最火的「官方詞語」,成為最廣泛的中國網民討論最多的片語,「夢」也成為2012年國內年度漢字。如是在中華大地上開始了一段尋夢、追夢之旅,在各個地方也開始了以「中國夢」為主題的各類活動,以喚醒國人心中的中國夢。

2012年註定成為不平凡的一年,並不因瑪雅預言2012是地球末日,不因國際時局動盪不安,風雲涌動;而是因為人民關注的奧運夢、飛天夢、航母夢、諾貝爾獎夢都在2012年一一實現,因新任領導人帶來大刀闊斧體制改革新風。「中國夢」應該是融合國家與個人的中國之「夢」。
中國夢」就是中華民族的百年圖強復興之夢,就是中國人要努力擺脫近代以來積貧積弱的民族生存狀態之夢。

夢想是希望,夢想是信仰,夢想是指引前進的明燈,夢想是前進的動力,夢想是堅信自己的執著信念,完成理想的慾望和永不放棄的堅持,是擁有者最偉大的財富。夢想是人生旅途中那永遠不會熄滅的亮光,無論是風雨飄搖還是霧靄彌漫,無論是身在崎嶇泥濘的路上還是身在不知前路的沙漠中,無論你是身心俱疲還是摔的全身酸痛,它將帶給你無限希望和無盡的動力。

提起「中國夢」,不得不讓我想起上個世紀在全球引領風潮的「只要經過努力不懈的奮斗便能獲得更好的生活」(意味著『平等、自由、民主』)的「美國夢」。前不久讀了《歷史深處的憂慮》,這是一位美籍華人以書信的方式撰寫的關於美國社會的故事性書籍。在這本書里,他以獨特的視角和敏銳的洞察力,用生活中鮮明生動的事例,輔以深入淺出的語言,向我們全面、細致、客觀的展示了一副美國民主政治體制,尤其是司法制度的精美畫卷,讓人感覺在美國,法律就是身邊發生的每一件事,法治是一種生活方式、是一種常態,矯正了常人從看電影大片中產生的想當然的常識性的錯誤,將好萊塢大片帶來的不實的「美國夢」打碎。

美國在大多數人的心中是一個令人嚮往的自由民主法治國度,生活在那裡的人們擁有著至高自由,可以自由發表自己的觀點,無論是對還是錯;可以向世界展現自己的人生態度,無論是否能被人接受;可以斥責當權政府,尖刻而大膽;甚至可以對總統提出意見,無論是否被採納。美國召喚著全世界嚮往自由的人去美國尋夢、圓夢。但「美國夢」的前提是:人必須享有自由。美國有位叫蘭德·保羅的參議員曾說
「自由一旦被剝奪,美國夢就會枯萎、死亡。」

給予美國人這樣至高自由的正是所有美國人兩百多年來一直小心翼翼的遵循著的《權利法案》,正是它保護著所有美國公民的權利,是它確立了美國法律和生活秩序的基本,無論心懷叵測的人怎麼乘間抵隙,也絲毫不能撼動它。美國的憲法凝聚了美國人的理性和智慧,在生活中無處不在的體現美國憲法對每個人的平等和自由表達情感的保障。法律賦予了人人平等的權利,讓無家可歸的人吃得飽穿得暖;讓貧窮的人有著平等受教育的機會;讓失業的人及時獲得社會救助,順利的度過難關;讓權利受到侵犯的人,不會因沒錢而打不起官司,而無法捍衛自己的權力,因為法律規定在民事案件中免費為他聘請律師。法律也保障著美國人自由的表達情感,與此相關的行為大多不受限制,但請不要認為美國人大多放盪,因為他們行為在生活中還有很多禁錮、很不「自由」。憲法還保障個體的利益,維護著個體的尊嚴,如在法庭上,被告只能作為嫌疑犯,不穿囚衣,大多身著筆挺西裝。如果檢方證據不充分,即使一個人有罪,陪審團還是會以「罪名不成立」將其釋放,但他們認為「罪名不成立」絕不等同於「無罪」。
絕大多人美國接受
「寧可放也不能錯殺」思想,因為他們為了自由付出了血的代價,他們不願破壞立憲的初衷。由此可見,沒有法律保障的自由只是精神上的空想自由;而美國的自由、民主、法制是在法律的保障下的自由、民主、法制最大程度的體現。

追求自由的真諦是法律的價值理想之一,但法律的本身並不是自由。先哲柏拉圖說過「法律是自由的保姆」,很好的表明了法律與自由的關系。眾所周知法律具有強制力的特徵,但法律的強制力並不是限制和阻礙人的自由的發展;相反,人的自由得以維護和發展正是源於法律的強制力。法律的普遍適用性使每個人在適用法律上都具有平等性,而自由也具有平等性特徵。法律在保護每個人自由的同時,也都在約束限制著每個人的行為。曾經,我認為只要讓更多的人理解和每個人能有一點點的改變,就能達到自由民主,直到讀完這本書,我才幡然醒悟,這種想法是多麼膚淺可笑,同時也對「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

毫無疑問,自由是實現美國夢的基礎,自由也當仁不讓的成為美國夢的核心,至今仍在自由島上屹立的自由女神像依然是美國夢的象徵。如果說「美國夢」就是追求個人極致成功,那「中國夢」
就是具有民族整體意識和群體特色、追求民族的偉大復興、國家最大限度的發展,是中華民族面對未來的夢。中國夢比美國夢更注重個體全面自由的發展、整個社會的和諧幸福、整個民族的振興、整個國家的富強。

正如《歷史深處的憂慮》中的一句話「美國不是一個善於遮羞的國家,它投出一片陽光,就落下一片陰影。」是的,美國的自由、民主、法治都是屬於美國的陽光,可是陽光總是伴隨著陰影的隨行,這些陰影是罪惡的、醜陋的。不僅是在美國,同樣在中國,我們也無法消除這些陽光後的陰影,正好像我們無法停下追尋美好"陽光"的腳步一樣。近現代中國社會的演變實質上也是法治對傳統中國進行改造的過程。中國的法治之路雖然是西方社會沖擊下形成的文明力量,但其從來不是照搬西方模式,而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路途中不斷摸索、改進形成的。良好的法治環境,是以符合人和社會的科學發展規律與正當訴求的規則體系來保障人的權利,促成發展過程中各類主體的協調與和諧,把自由、正義、平等、權益保障等美好的夢想,逐步變成現實,即人們看得見、摸得著的幸福生活狀態。沒有法治做後盾,做保障,利益就會處於不確定狀態,幸福就會打折扣,國家和社會就不能長治久安。作為法律人的我們畢生所追求的夢想可能就是通過我們不懈的努力、不停的追求、不斷的改變,通過我們每個人小小的進步推動法律向前發展的一大步,獲得更大范圍的自由,保證最自由的民主,提供最有力的法治,將罪惡、醜陋的陰影縮小到最小的范圍,為人民的幸福生活提供強有力的保障,為民族振興扶善遏過,為國家的繁榮富強保駕護航。

我也有一個夢想,即使它在光明燦爛的中國夢面前只能發出微弱的光芒,即使只是「中國夢」
中的滄海一粟;但仍然是我的信仰、目標,是我不斷努力的方向,是我前進的原動力。那就是我希望能給大家帶來真正的幫助,能讓更多的人能感受到自己得到了公平的對待、自身的合法權益得到了合理的保護,能為他人的自由帶來保障,能讓司法公正在我的工作中得到體現,能讓我的法律尋夢路走得更遠。我一直都知道實現夢想的路從來都是坎坷的,但貴在堅持,貴在實干,如今我也算是一個從事法律相關工作的工作者了,從進院的那一天起我就牢牢記著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及作為一名人民法院幹警的職責,在尋夢途中秉承「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精神,通過我每天努力的工作來實現我的夢想。

作者:市中級人民法院司法技術室 張靜

③ 12月4日全國法制宣傳曰觀後感

談到法律,我想大家都不會陌生,或多或少的對它都有一定的了解。21世紀是一個法制社會,所以我們一定要了解法律的重要性。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沒有了法律我們的生活將無法正常的運行。也許有些人對此會不以為然,認為人應該擁有自由,而自由是由自己來決定的。可是大家有沒有想過,在一個有規則、有規矩的社會中生活,你能不顧一切地去追求這樣的自由嗎?當然不能!做為一個社會人,你不能完全以自我為中心,不能隨心所欲、為所欲為。因為在這個社會里,並不是只有你一個人,我們所擁有的自由是在法律約束下的自由,如果沒有法律,或者不遵守法律,那麼我們也不會擁有自由。法律和我們生活息息相關,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離不開它的束縛。有了法律,社會才有和平和秩序,否則我們將生活在一個混亂的世界,想像一下就知道那是一件多麼可怕和痛苦的事情啊!既然法律是如此的重要,那我們就應該要遵守法律,遵守規則。

我想通過這么一說,大家都了解了守法的重要性了,那接下來就應該要學法了。

我們中國有句古話叫「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就是告訴我們凡事要講道理,如果我們人人不講理,那我們的國家將是怎樣一副場面,這個國家怎能還稱其為一個國家呢?所以我們一定要培養法律意識,提高我們的法律素質,這是非常有必要的。這就需要我們不但要好好學習它,還要合理的運用,才能更好的遵紀守法,維護自身的利益。

新中國成立以來,一直朝著建設民主法治國家的方向在努力。國家一直在開展普法宣傳教育活動,努力地在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識,教育公民自覺守法,並且學會使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利益。而對於執法機關,普法的意義則在於能促使執法者更公平、更公正、更合法的行使自己的工作職能,懲治違法犯罪份子,維護國家和人民的利益。

多年來,我們的普法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就好像電影《秋菊打官司》里的秋菊一樣,有很多原來對法律一無所知的人,如今都能運用法律來尋求一個說法。隨著普法宣傳教育工作在全國范圍內深入的開展,使得人民群眾逐漸接受了法律意識的培養,並自覺自願地運用法律。我作為一名社區工作者,並且從事著基層法制宣傳教育的工作,我沒有什麼更好的心得,我想普法宣傳教育之所以取得這樣的成效,總結其中的一條經驗,那就是大家都懂得了「學法用法,從我做起。」

④ 法治中國讀後感

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也是現代文明國家的重要標志。黨的十八大站在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戰略高度,作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科學決策部署,對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大意義。當前,世情、國情、黨情繼續發生深刻變化,經濟轉型、社會轉軌、利益多元、矛盾多發,對法治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必須正本清源,釐清法治要義,採取切實有力措施,推動國家和社會各項工作法治化。
一是著力制定善法,實現善法之治。王安石說:「立善法於天下,則天下治;立善法於一國,則一國治。」善法是法治的根基。如果法律是惡法,如同源頭活水遭受了污染,法治便無從談起。納粹德國在希特勒集權統治時期,法律在形式上較為完備,並且得到了近乎苛刻的執行,實現了「形式法治」,卻偏離了「實質法治」軌道,給人類社會帶來了一場巨大災難。判斷法之善惡的標准,關鍵在於是否尊重和保障人權。因為,人權是法治的第一要義,法治的真諦是人權,法治的魅力也是人權。只有人權得到法律的足夠尊重和保障,才具備了現代法治的主要品格和「實質法治」的基本精神。我國各級立法機關應當把人權作為一把標尺,重新審視立法思路,全面梳理既定法律,確保我國現有和即將制定的法律是善法,建設中的法治是善法之治,逐步實現「實質法治」。
二是加快推進立法,健全法律格局。通常法治化程度較高的國家,法律體系較為完善,無論國家還是社會的任何大事小情,都會被納入法律框架內,法律「定紛止爭」的目的能夠在社會很大范圍內得以實現。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立法快速發展,目前已有239部法律、690多部行政法規、8600多部地方性法規。全國人大十一屆四次會議庄嚴宣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如期形成,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成就。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國完成了全部立法,相反,今後的立法任務仍然艱巨而繁重。因為,社會立法較為薄弱,民生立法相對落後,法律沖突比較普遍,法律滯後現象較為明顯、法律可操作性不強等問題,還不同程度的存在,迫切需要我國要加快形成以憲法為基礎、部門法律齊全、配套制度完善的法律體系,為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提供支撐。
三是提升法律信仰,培育社會基礎。美國學者伯爾曼說:「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地深入推進,創造了舉世矚目的中國經濟奇跡,但也由於內在道德教育、外在法律制約、違法懲戒機制相對不完善,衍生了諸多嚴峻復雜的社會問題。有因強拆引發的血案,有因寶馬撞人後的毆打,有貪官污吏的巧取豪奪,有官二代、富二代的肆無忌憚,有弱勢群體的求救無門,等等,已數不清有多少這樣血淋淋的個案在刺痛世人逐漸麻木的神經,法律信仰到了喪失的邊緣。放任這種現象,法律就會退化成為僵死的教條,變成一紙空文,法治就會更加遙遠。建設法治國家,必須綜合運用經濟、政治、文化、法律等手段,著力使每一個公民都自覺做到,信仰法律、崇尚法律、敬畏法律、遵守法律、維護法律,絕不能遇到問題,「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甚至通過不法手段以實現利益最大化。
四是強化法律實施,保障法律權威。法律的生命力在於實施。再好的法律,如果得不到實施,其價值得不到落實,只能是文字的堆砌,毫無意義可言。公民自覺守法,是法律實施的基礎。蘇格拉底拒絕越獄的故事告訴我們,他著力把法律推定為人格化的存在,無論法律本身或其執行公正與否,都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每個人都有遵守法律的義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基本解決了有法可依的問題,但在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等方面,即守法方面,還存在很大差距。這不但推遲了中國的法治進程,也給政府威信帶來影響,必須採取有力措施,認真加以解決。加快推進法治國家建設,必須嚴格執行法律,切實做到違法必有責、違法必追究、加大違法成本,讓法律的陽光普照大地。
五是推動司法獨立,促進司法公正。司法獨立是我國憲法確立的一項基本原則,也是黨的十八大確立的進一步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的基本方向和主要目標。沒有司法獨立,就沒有公正司法,也就沒有現代法治國家。我國由於特殊國情決定,不可能實行西方三權分立意義上的司法獨立,必須立足於中國共產黨領導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一根本政治制度,著力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司法獨立制度。審判機關、檢察機關要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特別是要限制官員、限制權力,把權力置於有效控制之中,禁止任何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對司法妄加干涉,絕不允許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確保司法公正,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⑤ 法治中國讀後感

[《法治及其本土資源》的讀後感] 在中國經濟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國的內法律法治與社會現實容產生了巨大的沖突——法律移植不適應我國現狀,《法治及其本土資源》的讀後感。然而,在法學界強烈主張法律移植,要求引入西方法治文化的情況之下。蘇力老師在...

⑥ 提供一個原創的中國法制史讀後感

學習中國法制史要善於了解歷史背景中國法制史往往與一定的歷史事件和人物相聯系,這部分內容怎樣才能學好,能夠了解一些歷史背景就好記的多了。唐高宗李治,即位當年的八月,就在他安葬太宗李世民於昭陵的時候,河東地區發生強烈地震,晉州尤其嚴重,房屋倒塌,一次致死者5000人。這一年,天下諸州,水旱相繼,關輔之地,又遇蝗災,晉州地震竟然持續了二年多。這給以新君即位的高宗李治出了大大的難題。就當時的價值觀念與政治理念,自然會給剛剛當國的高宗帶來極大的壓力。他除了妥善安置善後外,第二年(650)五月,他還就此事在朝廷上公開與群臣交流,並表示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新君即位後的豐採在不經意當中顯示出來。高宗時期,全國人口從貞觀時期的不滿300萬戶到永徽三年(652)增加到380萬戶。永徽5年(654),糧食大面積豐收,洛州地區粟米每斗兩錢半,粳米每斗11個銅錢。國家疆城在拓展,國力在增強,民族關系在改善。 高宗即位伊始,就立即暫停了對遼東(高麗)的戰爭及土木工程的營造。他即位的第二年即永徽元年(650),召各地地方官問以百姓疾苦,鼓勵臣下就國計民生發表意見。並且,他也很善於聽從勸諫。有一次,他出外打獵遇雨,就問臣下,「用油布做的雨衣怎樣才能不漏一點水?臣下說:「要是用瓦做,就不會漏雨了。」言外之意,朕是不應出來打獵遊玩。高宗愉快地接受了批評。顯慶元年(656),高宗再次征詢如何能夠減輕百姓負擔,大臣來濟指出:過多的勞役是老百姓的一大負擔,出工則誤農時,出錢又花資很多,應改免除一切不急需的福役征發,高宗虛心採納。高宗時期對於法律建設十分重視。我國現存最完整的成文法典《唐律疏議》,就是在高宗永徽四年由長孫無忌等大臣修訂而成的,這一時期的執法狀況是寬平公正的。有一次,大理寺卿唐臨向高宗報告說:「監獄中在押的犯人只有50多個,其中有2人需要判死刑。這說明在高宗時期犯罪率較低的情況是與貞觀時期是一脈相承的

⑦ 法志讀後感五年級300字

在中國經濟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國的法律法治與社會現實產生了巨大的沖突——法律移植不適應我國現狀,《法治及其本土資源》的讀後感。然而,在法學界強烈主張法律移植,要求引入西方法治文化的情況之下。蘇力老師在本書中從社會實證分析的角度出發,主張挖掘本國「民間法」的法治資源,構建本土化的法律體系,探索有本國特色的法治之路。

蘇力老師在本書中所舉的例子大多立足於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西北等落後地方,並試圖從中找出某些啟發,這種從實際出發,關注相對弱勢群體的精神大概是我們現在和未來的法律人應學習的。

本書談論到法律規避的問題,正是從農民身上得到啟發的。在中國農村裡,人們一旦發生了法律糾紛,他們通常都會避免利用法律途徑而採取「私了」的方式來解決,如此的現象並非少數。蘇力用一個私了未成的案例來闡述這個問題:一對處於感情萌芽期的男女青年見面,男青年強奸了女青年。事後,男青年利用法律規避,和受害人達成協議——男青年賠錢並迎娶該受害人。在本案中,受害人選擇接受私了,在某種程度上保護了她的名聲,也使她承擔了較少的風險,另外她還可以拿到一筆賠償金,再加上她對違法者有感情。因而這事的解決方法無疑是兩全其美的——雖然它違反了法律的規定。所以,「私了」有時也是理性的。這就牽涉到私了的優點了——避免了法律程序上的繁雜,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雙方的利益(試想如果受害者接受法律的保護,在傳統觀念的束縛下,她以後的生活會好過嗎?或許遭人白眼受人唾棄就是她以後生活的常態了,這樣她的利益不就收到更大的傷害嗎?)。所以,有時候「私了」是「成本最低而效益最高」的解決糾紛方法。或許我們會為此感到悲哀,但這就是國家制定法的某些不完善。

另外,法律規避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推動著人們進一步了解國家制定法,因為人們想要更有效的規避制定法,他們就要更了解制定法,換言之,法律規避也是一個了解和學習國家制定法的過程!

在本書第一編變法與法治中,蘇力老師還通過文學藝術作品《秋菊打官司》和《被告山杠爺》向我們展示了兩個問題:一、秋菊層層告狀想討個說法,到最後卻不懂為什麼村長被捉警察走了,這反映我國許多邊遠地區法治依舊落後。二:近現代以來,一味的法律移植與我國現實不相符合——長久以來,我國以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為主,「在農村這樣一個人際關系緊密、人員較少流動的社區中,村民必須相互依賴、相互幫助才能克服一些無法預料的事件」「因此他們並不是如同近代以來西方文化中占統治地位的學說所假定那樣,是分離的、原子化的個體。」這啟示我們一要加強法律知識普及——不僅僅是在沿海地區,更應該關注西北等邊遠地區。二要注重民間法,融合西方法和習慣法,制定出一套適合我國國情的國家制定法。而這,如蘇力老師所言,是我們現在乃至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的努力方向,讀後感《《法治及其本土資源》的讀後感》。

當前,我國正在努力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作為法律人,我們該考慮「市場經濟需要什麼樣的法律」,我們也該從「市場經濟中的犯罪違法現象」中找到一些「市場經濟對立法的啟示」。在本書中,對這幾個問題,蘇力老師都有很精闢的見解和精彩的論述。

在《市場經濟需要什麼樣的法律?》一文中,蘇力老師引入韋伯的「形式理性的」和「實質非理性的」兩個概念。相對於「沒有確定的成文法律,法官依據社會上的一半公正觀念未准則,依據它個人對世態人情的洞察、他個人化的知識積累斷案」的「實質非理性」,韋伯認為「重視原則和形式(法律的內在邏輯關系和整體關系),不注重個別案件直接實質結果」的「形式理性才是現代市場經濟的。而我們社會缺乏的正是這種理性」。作為我們法律人,我們的任務正是使我們的法律制度擁有更多的「形式理性」。

本書中蘇力老師論述完大的方面「變法與法治」後,回歸到當前我國「司法問題研究」。「論法律活動的專門化」告訴我們「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道理。告訴我們「必須加強法律隊伍和法律機構的專業化建設」——不但要提高法律人的文化專業知識,也要關注和培養他們的行為方式和心理素質。

目前,中國的司法審判中引入了抗辯制。這無疑引起了法學界的重大反響。抗辯制沖擊這「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的原則,在審判過程中,法官更注重「以證據為主「,而不是「以事實為主」,這使得有許多隱含的問題浮現出來:例如收集證據的財力不均,於是財富不均可能會造成對富有訴訟方的有利,而對資財不足的一方不利,辯護律師會有意無意壓制對其不利的重要證據,導致「錯案」數量不斷上升。而且抗辯制的社會成本很高,使得國家承擔的費用很大。還有,隨著市場經濟的日益發展,民事和經濟沖突糾紛不斷增加,行政機關處理和解決能力也逐漸下降,國家司法制度也滿足不了社會需求。盡管抗辯制有其不足,但中國也在試點當中,它在中國還是有其意義的!抗辯制,一方面可以一定程度上減少司法機關的「私人」成本,使司法機關能夠集中財力處理更多重大的案例;另一方面又可以適度阻隔市場對司法程序的干擾,減少司法人員的腐敗,增強法院的專業性。我們應該將中國的抗辯制變得更有自身的特色!

本書的第三編是關於「法學研究的規范化」。在《法學研究的規范化、法學傳統與本土化》一文中,蘇力老師提出「交叉學科」的問題,認為我們應當「以一個多方面手或者通才的眼光來研究中國的法律問題」,因為「世界是一個整體」,「各學科之中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這就啟示我們——特別是當代大學生,未來的法律人,要在大學中廣泛涉獵,讀不同學科的書以豐富自我、提升自己的知識儲備。用以改造我國現在西方化的知識體系結構、學科劃分方法,並「形成中國的學科,提出中國的學術命題、范疇和術語,形成中國的學術流派」。

在第三編中,我很驚訝地發現蘇力老師有好幾個論題都是從讀書中得到啟示並形成自己的見解的。或許這就是蘇力老師要教給我們的:讀法學需要讀一些大家的著作,汲取其中的營養成分;獨立思考、分析中國的法學現狀,形成自己的見解,並找出解決的方案。

法治是我們社會所需要的一個共識,為了我們的社會,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奉獻出自身的力量。在文章的結尾,蘇力老師說道,「本文沒有、不可能也不打算勾勒一條中國法治之路」,「中國現代法治的建立和形成最需要的也許是時間,因為任何制度、規制、習慣和慣例在社會生活中的形成和確立都需要時間」。的確,要構建屬於我們中國的法制道路,我們需要的是時間,需要一代代法律人的不斷努力。《法治及其本土資源》給我的不僅僅是思維的拓展,知識的增長,更多的是責任感的加強!所以,「路漫漫兮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未來的法學學習道路上,將以如蘇力老師那樣優秀的法律人為榜樣,永遠「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熱點內容
民商法學者 發布:2024-11-10 18:34:28 瀏覽:52
法治和人治的分水嶺在於 發布:2024-11-10 17:09:44 瀏覽:354
社會與法頻道的一線欄目 發布:2024-11-10 16:47:44 瀏覽:69
法院凍結了銀行卡怎麼辦 發布:2024-11-10 16:42:56 瀏覽:197
法院推翻人 發布:2024-11-10 16:34:43 瀏覽:877
社會與法入室搶劫面具 發布:2024-11-10 16:06:29 瀏覽:685
法律援助中心怎麼援助 發布:2024-11-10 16:01:28 瀏覽:333
勞動法關於體檢規定 發布:2024-11-10 15:57:17 瀏覽:223
道德上喪屍 發布:2024-11-10 15:45:57 瀏覽:86
勞動法怎麼規定上班時間 發布:2024-11-10 15:09:05 瀏覽: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