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道德
① 你如何理解道德
道德是在最少二個人之間的互動基礎上,別人對你的評價,或自己對自己的評價;只要你不傷害別人,就是有道德,否則就有失德;道德也是一個規則,是人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必然遵守的規則;道德也是一個度,當你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保持了一個合理的度,達到了雙贏,這說是有道德,當你突破了道德底線,可能說是失德。
道德是道和德的合成詞,道是方向、方法、技術的總稱;德是素養、品行、品質。道德雙修是人生的哲學。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與規范。
② 道德的正確解釋是什麼
道德,是由思想行為所表現的,有一定標準的,社會、風俗,習慣。道版德是道和德的合成詞,道zhuan是方權向、方法、技術的總稱;德是素養、品性、品質。道德雙修是人生的哲學。
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與規范。道德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起判斷行為正當與否的作用。道德是指以善惡為標准,通過社會輿論、shu心信念和傳統習慣來評價人的行為,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相互關系的行動規范的總和。
(2)如何理解道德擴展閱讀
「道德」一詞出自老子《道德經》。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
③ 道德的本質是什麼怎麼理解道德
道德是社會抄意識形態之一,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道德通過社會的或一定階級的輿論對社會生活起約束作用。
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並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抑何以立言行樹道德。作禁戒之堤防。出世之根本也哉。故四分戒本為正法關鑰。諸佛以之同證。菩薩以之同修。眾生以之同具者。以戒為體。以戒為用。
(3)如何理解道德擴展閱讀:
道德的准則
既然道德是一種良好的選擇習慣,像射箭一樣有一個標靶,即人的幸福,所以也像射箭一樣,需要在實踐中根據感覺來調整和提高它的命中率。因此,說道德的准則是感覺當不為謬誤。
有人說道德的准則是自由,而把自由又定義為既不壓迫人,也不受人壓迫。這話一半正確,一半不正確。因為相同人的幸福是相同的,不同人的幸福是不同的。對幸福一概而論,是智力不成熟的表現。人的性格是有多樣性的,有的人愛好思考,有的人愛好運動。
④ 什麼是道德道德的本質是什麼
道德,是由思想行為所表現的,有一定標準的,社會、風俗,習慣。美德,美就是美的事物;德,古稱之為得;合起來解釋就是,美的事物可以吸引和得到社會中的一切。
道德是道和德的合成詞,道是方向、方法、技術的總稱;德是素養、品性、品質。道德雙修是人生的哲學。
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與規范。道德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起判斷行為正當與否的作用。道德是指以善惡為標准,通過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和傳統習慣來評價人的行為,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相互關系的行動規范的總和。
道德作用的發揮有待於道德功能的全面實施。道德具有調節、認識、教育、導向等功能。與政治、法律、藝術等意識形式有密切的關系。中華傳統文化中,形成了以仁義為基礎的道德。
道德本質
道德本質就是指道德作為道德而區別於他事物的根本性質,是道德基本要素的內在聯系和道德內部所包含的一系列必然性、規律性的總和。
一、道德的一般本質是一種社會意識 道德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式,歸根到底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是社會經濟關系的反映。
首先,社會經濟關系的性質決定著各種道德體系的性質。其次,社會經濟關系所表現出來的利益決定著各種道德的基本原則和主要規范。再次,在階級社會中,社會經濟關系主要表現為階級關系,因此,道德也必然帶有階級屬性。最後,社會經濟關系的變化必然引起道德的變化。
道德對社會經濟關系的反映不是消極被動的,而是以能動的方式來把握世界,引導和規范人們的社會實踐活動。
⑤ 如何理解道德
⑥ 「道德」的定義是什麼
道德,是由思想行為所表現的,有一定標準的,社會、風俗,習慣。美德,美就是美的事物;德,古稱之為得;合起來解釋就是,美的事物可以吸引和得到社會中的一切。丑德不稱其為德,所以,道德僅僅是一種表現形式,屬於中性。
(6)如何理解道德擴展閱讀
在歷史和生活里,迫於道德壓力而「自殺」者並不少見。道德雖不是生活必需品,可它對人的修養和身心健康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文明的人類是靠道德的建立來作保障的。道德的傳承也同樣離不開家庭、學校、社會、勞動和創造,以致分門別類地產生各自的要求和水準。——選自葉千華《心靈夜語》第348頁「淺說道德法律愛情」。
「道德」離開了人類的群體性「公共」活動,也就不成其為「道德」。 「道德」是針對「人類整體」而言的; 「道德」是針對各個國家和民族而言的;「道德」是針對各個國家內部的政府、政黨、行業、企業、家庭等各層級組織和其人民等的「人群集聚體」而言的。
耿閣認為:「若能較為全方位系統的徹悟老子的思想理論的話其結論大慨(這里只能用「大概」一詞)就是這樣的,即:「說到永恆的這個「道」它常常是以與同時無間的德無間結合的方式表現為「有大行大為」的這個大德的道德之功能的同時而既所本然又所必然的所能達到的無所不能為無所不可為的那種地步或之境界的。」
這一句話的意思說的是:「道」和「德」之間的關系的問題。」「道」和「德」之間是一體的。「道」和「德」之間是不可分割的。「道」和「德」之間是整體無間的。無道是無德的。有道是有德的。無德是無道的。有德是有道的。「道」和「德」之間是「無間整體」「整體無間」之一體的。
⑦ 道德怎麼解釋
《論道德》
「道德」二字,經常被人們提及。古今中外,與此相關的書籍,可謂多如牛毛。其內涵之豐富,可見一斑——我也略微談談。
雖然辭典里有現成的定義,但我仍想改弦更張,另作闡述。人道,即為人處世之道,指個人或群體同外界聯系時,應當具備的方法、原則及態度。而道德,可定義為:人與人相處時,應當具備的方法、原則及態度。
顯然,嚴格說來,道德僅在人與人聯系時起效;在人與非人的事物聯系,以及非人的事物互相聯系時,並不適用。所以,我們不可戴上「道德」的眼鏡,看待人類的殺生與動物的弱肉強食。
由定義,不難得知:道德有利於維持人類的穩定。所以,究其本源,可認為道德,是人類為維持自身穩定,而自我約束的產物。進而可知,對維持人類穩定的作用大小,是評判道德高低的核心依據。
談到作用,也不可不提利益。為更多的人,謀得更大的利益,所展現的道德便越高尚;令更多的人,受到更大的損害,所展現的道德便越低劣。
而展現,須有合適的時機——畢竟道德存之於心,而見之於行。若不得馳騁,便無法區分馬匹的優劣;不得施展,便難以判斷才能的高低。
人生的舞台:愈是狹窄和隱秘,對外人利益的影響,便愈為微小,也愈難於展現道德與才能;愈是寬闊和明顯,對外人利益的影響,便愈為重大,也愈易於展現道德與才能。
要想更為深入地了解道德,必須將其拆分而單論。「道」與「德」的內涵,原本並不相同。隨著時間的推移,兩者被連用,且「道」的分量逐漸下降;「道德」一詞,幾乎成為「美德」的代稱。
所謂的「道」,即道品,指吻合於中庸之道的德行。德盛,則道不達;道高,則德不厚。唯有庸德庸行,方才符合中庸之道。
道德有別,根源便在於兩者的評判依據,存在差異。前者立足於延長人類的存在時間,後者著眼於提升人類的生活質量與種群數量。須知人類的生活質量與種群數量提升得越快,人類的存在時間便會越短。——舉此一例,更容易理解:長勢越快的樹木,往往天年越短;天年越長的樹木,常常成長越慢。
對人類(非指個人)而言,存在時間,與生活質量及種群數量,都能影響自身的穩定;且前者的影響,顯著大於後者。
換而言之,只要存在時間延長,人類便更趨穩定;若縮短,便更不穩定——此時,生活質量及種群數量的變化,所帶來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而生活質量及種群數量的提升,雖原則上有利於人類的穩定,但若使人類的存在時間縮短,反不利於自身的穩定。
顯然,道高於德,這是不爭的事實。所以《道德經》有雲:「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道高,則無拘泥於德;德厚,則無執著於仁;仁深,則無糾結於義;義重,則無束縛於禮。
當然,前文可謂玄之又玄,並不容易理解。判斷道與德孰高孰低,還有更為直觀的標准——智慧的大小。莫問智當何處尋,去其濁者水自清。寡慾靜心,而人自明。所以,道德越高,智慧越大。
道之高,莫過於老聃、莊周、洪應明;德之盛,莫過於孔丘。今人大可靜心咀嚼與比較儒道經典,通過兩家對世事人生的感悟,從而判斷出智慧的大小。
要想提高智慧,必須提升道德。而道德之路,頗為漫長與艱辛。古人雲:「逆以煉心。」不能忍受錘煉的痛苦,與長期的煎熬,必不會擁有高深的道德。
道德之本,在於自愛;進德之本,在於自省。若能堅持寡慾匡過,定可不負此生。
⑧ 道德的通俗解釋
道德
dàodé
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道德通過社會的或一定階級的輿論對社會生活起約束作用。
⑨ 「道德」如何理解
《論道德》
「道德」二字,經常被人們提及。古今中外,與此相關的書籍,可謂多如牛毛。其內涵之豐富,可見一斑——我也略微談談。
雖然辭典里有現成的定義,但我仍想改弦更張,另作闡述。人道,即為人處世之道,指個人或群體同外界聯系時,應當具備的方法、原則及態度。而道德,可定義為:人與人相處時,應當具備的方法、原則及態度。
顯然,嚴格說來,道德僅在人與人聯系時起效;在人與非人的事物聯系,以及非人的事物互相聯系時,並不適用。所以,我們不可戴上「道德」的眼鏡,看待人類的殺生與動物的弱肉強食。
由定義,不難得知:道德有利於維持人類的穩定。所以,究其本源,可認為道德,是人類為維持自身穩定,而自我約束的產物。進而可知,對維持人類穩定的作用大小,是評判道德高低的核心依據。
談到作用,也不可不提利益。為更多的人,謀得更大的利益,所展現的道德便越高尚;令更多的人,受到更大的損害,所展現的道德便越低劣。
而展現,須有合適的時機——畢竟道德存之於心,而見之於行。若不得馳騁,便無法區分馬匹的優劣;不得施展,便難以判斷才能的高低。
人生的舞台:愈是狹窄和隱秘,對外人利益的影響,便愈為微小,也愈難於展現道德與才能;愈是寬闊和明顯,對外人利益的影響,便愈為重大,也愈易於展現道德與才能。
要想更為深入地了解道德,必須將其拆分而單論。「道」與「德」的內涵,原本並不相同。隨著時間的推移,兩者被連用,且「道」的分量逐漸下降;「道德」一詞,幾乎成為「美德」的代稱。
所謂的「道」,即道品,指吻合於中庸之道的德行。德盛,則道不達;道高,則德不厚。唯有庸德庸行,方才符合中庸之道。
道德有別,根源便在於兩者的評判依據,存在差異。前者立足於延長人類的存在時間,後者著眼於提升人類的生活質量與種群數量。須知人類的生活質量與種群數量提升得越快,人類的存在時間便會越短。——舉此一例,更容易理解:長勢越快的樹木,往往天年越短;天年越長的樹木,常常成長越慢。
對人類(非指個人)而言,存在時間,與生活質量及種群數量,都能影響自身的穩定;且前者的影響,顯著大於後者。
換而言之,只要存在時間延長,人類便更趨穩定;若縮短,便更不穩定——此時,生活質量及種群數量的變化,所帶來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而生活質量及種群數量的提升,雖原則上有利於人類的穩定,但若使人類的存在時間縮短,反不利於自身的穩定。
顯然,道高於德,這是不爭的事實。所以《道德經》有雲:「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道高,則無拘泥於德;德厚,則無執著於仁;仁深,則無糾結於義;義重,則無束縛於禮。
當然,前文可謂玄之又玄,並不容易理解。判斷道與德孰高孰低,還有更為直觀的標准——智慧的大小。莫問智當何處尋,去其濁者水自清。寡慾靜心,而人自明。所以,道德越高,智慧越大。
道之高,莫過於老聃、莊周、洪應明;德之盛,莫過於孔丘。今人大可靜心咀嚼與比較儒道經典,通過兩家對世事人生的感悟,從而判斷出智慧的大小。
要想提高智慧,必須提升道德。而道德之路,頗為漫長與艱辛。古人雲:「逆以煉心。」不能忍受錘煉的痛苦,與長期的煎熬,必不會擁有高深的道德。
道德之本,在於自愛;進德之本,在於自省。若能堅持寡慾匡過,定可不負此生。
⑩ 道德的含義是什麼
道德的含義: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與規范。順理則為善,違理則為惡,以善惡為判斷標准,不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道德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起判斷行為正當與否的作用。
道德是指以善惡為標准,通過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和傳統習慣來評價人的行為,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相互關系的行動規范的總和。道德作用的發揮有待於道德功能的全面實施。道德具有調節、認識、教育、導向等功能,與政治、法律、藝術等意識形式有密切的關系。
道德的特徵:
1、共同性:
道德有一定的共同性,指同一社會的不同階級,甚至不同社會的不同階級的道德之間,由於類似或相同的經濟條件、文化背景和民族心理而存在著某類相似或相同的特性。
2、民族性:
民族性是一個民族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個性特徵,包括民族的精神、氣質、心理、感情、性格、語言、風俗、習慣、趣味、理想、傳統,以及生活方式和理解事物的方式等諸多方面。不同民族間道德的原則標准亦有所不同。
3、階級性:
它指階級社會的各種道德都是為特定的階級利益服務的,因而都具有特定的階級屬性和特徵,可也要以和諧為目的。
4、歷史繼承性:
道德與其它觀念一樣,既有發展的一面,又有繼承的一面。
5、自律性:
道德主體藉助於對客觀世界的認識,藉助於對現實生活條件的認識,自願地認同社會道德規范,並結合個人的實際情況踐行道德規范,從而把被動的服從變為主動的律己,把外部的道德要求變為自己內在良好的自主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