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立法工作
㈠ 河北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提高地方立法質量的若干規定
第一條為了使我省地方立法工作更好地服務於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加強和改進地方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質量,按照全面深化改革和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要求,結合我省地方立法工作實際,制定本規定。第二條地方立法工作應當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堅持以人為本、立法為民,把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作為立法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從本省實際出發,走群眾路線,不斷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提高法規的針對性、協調性、及時性、系統性和可操作性。第三條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應當在地方立法中發揮主導作用,加強對立法工作的統籌協調。
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應當選擇關系本省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建設大局、關系廣大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法規草案,提交省人民代表大會審議。
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應當發揮省人民代表大會各專門委員會在立法工作中的作用。各專門委員會每屆應當至少牽頭起草一部地方性法規草案,提請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審議。
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應當發揮省人大代表在立法工作中的作用,省人大代表依法聯名提出的法規案,符合列入立法規劃或者立法計劃條件的,及時列入立法規劃或者立法計劃。應當拓寬基層省人大代表、專家學者和人民群眾參與立法工作的渠道,並通過省人大網站設立人大代表立法網路平台。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有關工作機構要為省人大代表參與立法工作創造有利條件、提供服務保障。
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對綜合性、專業性較強的法規草案,可以責成有關單位和部門組織起草,或者採取委託、招標方式起草。第四條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應當完善地方立法體制、工作機制和立法程序。
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應當健全科學、民主、開放、包容的立法工作機制,細化和規范法規立項、起草、審議、表決、報批、公布、備案以及法規清理、立法前論證、立法後評估、公開徵求意見與立法調研等各個環節的制度和程序,完善立法技術規范,使之更加科學、合理、可行。第五條編制立法規劃和立法計劃,應當從本省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布局出發,堅持立、改、廢、釋和法規清理並舉,突出重點、統籌兼顧的原則,正確處理立法質量和立法數量的關系,廣泛徵求社會各方面的意見,通過省內主要新聞媒體公開徵集立法建議,可以通過召開專題論證會等方式對立法項目進行論證。第六條地方性法規草案應當符合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和立法規律,有利於促進科學發展和全面深化改革,不得有下列情形:
(一)超越立法許可權、違反上位法的規定,設置行政許可、行政處罰、行政強制措施;
(二)設置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社會組織的權利與義務、執法主體的權力與責任不科學、不合理;
(三)不從實際需要出發,缺乏地方特色;
(四)不符合立法技術規范。第七條地方性法規草案凡有重大分歧意見或者涉及政府部門職責許可權、經費保障等問題的,應當事先溝通協商,再提請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審議。第八條省人民代表大會有關專門委員會和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有關工作機構應當提前介入,指導和督促有關法規草案的起草,重點對法規草案的針對性、合法性和可操作性進行審議或者審查。第九條省人民代表大會法制委員會初次審議法規草案應當採取逐條審議的方式。對法規草案中的重點、焦點、難點問題進行專題立法調研,聽取社會各方面的意見,提高開門立法的實效。強化立法過程中的輿論引導,增強輿論引導的及時性、權威性與公信力、影響力。
法制委員會應當認真研究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組成人員、省人民代表大會有關專門委員會、省人大代表、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有關工作機構和社會各方面提出的意見,在充分溝通協商、對重大問題達成共識的基礎上對法規草案進行修改,並提出審議結果或者修改情況、修改意見的報告。
法制委員會應當建立和完善各方面意見反饋機制。
㈡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立法機關行政機關司法機關及全社會應該怎樣努力
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是國家民主法治進步的重要標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條件,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依法治國應該做如下努力:
1、健全保證憲法全面實施的體制機制。
保證憲法的全面實施,要落實憲法解釋程序機制,推進合憲性審查工作,特別要加強法律法規和規范性文件的備案審查制度和能力建設,依法撤銷和糾正違憲違法的文件,使憲法全面實施具有堅實的體制機制保障。
2、完善立法體制機制。
要堅持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完善黨委領導、人大主導、政府依託、各方參與的立法工作格局,立改廢釋並舉,不斷提高立法質量和效率,加強重要領域立法,以良法保障善治,重點解決立法的針對性不足、操作性不強、立法不及時等問題。
3、健全社會公平正義的法治保障制度。
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本質上都是為了保障社會公平正義。為此,必須加強人權法治保障,保證人民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承擔應盡的義務。堅持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規范執法自由裁量權,加大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重點領域,如食品葯品、生態環保。
深化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實司法責任制,完善律師制度,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確保司法公正高效權威,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4、加強對法律實施的監督。
加強對法律實施的監督,就是要保證行政權、監察權、審判權、檢察權得到依法正確行使,保證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得到切實保障,堅決排除對執法司法活動的干預。尤其要支持新形式的法律監督制度,拓寬公益訴訟范圍。
加大對嚴重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嚴格刑事責任追究,讓違法者付出應有的代價,遏制各領域的違法行為。各級黨和國家機關以及領導幹部要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應對風險的能力,確保法律有效實施。
5、切實增強領導幹部的法治和制度意識。
各級黨委和政府以及各級領導幹部要切實強化制度意識,帶頭維護制度權威,做制度執行的表率,帶動全黨全社會自覺尊崇制度、嚴格執行制度、堅決維護制度。只有各級領導幹部這個「關鍵少數」以實際行動帶頭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才能營造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
要將法治觀念和制度意識強不強作為衡量幹部德才的重要標准,推動各級領導幹部從內心深處信仰法治、認同法治,尊崇制度、執行制度、維護制度,樹立制度的權威,把制度運行好、執行好,將制度優勢轉化成治理效能,最終實現建設現代化強國的目標。
㈢ 1.政府為什麼要加強立法工作等
立法,是指特定國家機關依照一定程序制定或者認可反映國家和人民意志,並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行為規范的活動。政府立法,通常是指國家行政機關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制定行政法規、規章和起草法律草案、地方性法規草案的活動。九屆全國人大第三次會議於2000年3月15日通過的《立法法》,是規范立法活動的基本法律,對政府立法活動作了原則規定。國務院根據《立法法》於2001年11月16日制定的《行政法規制定程序條例》和《規章制定程序條例》,專門就行政法規、國務院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的制定程序進一步作了具體規定。這些法律、行政法規的根本要求,就是明確立法許可權,規范立法程序,提高立法質量,維護法制統一。
明確政府立法在我國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利於進一步提高我們對做好政府立法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增強責任感,而准確把握政府立法的特點,則是進一步提高政府立法質量的前提條件。
政府立法,除了具有一般立法活動的特點如普遍性、確定性、公開性、平等性、規范性、不溯及既往性等之外,還有其自身固有的特點。
一是,從權力來源上看,政府立法包括職權性立法和授權性立法。
二是,從依據、許可權和效力上看,政府立法具有從屬性。根據我國的政治體制,政府由人大選舉產生並對人大負責;下級政府必須服從上級政府的領導。與我國的政治體制相適應,政府立法具有從屬性的特點
三是,從程序上看,政府立法具有及時性、靈活性。一般來說,權力機關的立法程序比政府的立法程序更加嚴格。
四是,從內容上看,政府立法具有執行性、補充性。
改進政府立法工作方法,創新政府立法工作機制,是提高政府立法工作質量的重要途徑。
㈣ 如何加強人大對立法工作的組織協調
一是注重發揮人大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導作用。重要法律由全國人大有關版委員會牽頭起草權。二是堅持立改廢釋並舉。統籌考慮立新廢舊、法律間協調完善和銜接等問題。加強法律解釋工作,審議通過關於刑法、刑事訴訟法有關規定的7個法律解釋,就民法通則、婚姻法有關公民姓名權的規定作出解釋。三是完善立法工作方式。完善法律草案出台前評估工作,加強立法項目論證,健全常委會立法工作機構聯系人大代表機制,邀請代表參加立法調研、審議等工作。認真研究和吸收公眾意見建議,並及時作出情況說明和反饋。
㈤ 加強什麼隊立法工作的組織協調,健全立法起草,論證,協調,審議
加強人大對立法抄工作的組織協調,健全立法起草、論證、協調、審議機制,健全向下級人大征詢立法意見機制,建立基層立法聯系點制度,推進立法精細化。健全法律法規規章起草徵求人大代表意見制度,增加人大代表列席人大常委會會議人數,發揮人大代表參與起草和修改法律作用。完善立法項目徵集和論證制度。健全立法機關主導、社會各方有序參與立法的途徑和方式。探索委託第三方起草法律法規草案。健全立法機關和社會公眾溝通機制,開展立法協商,充分發揮政協委員、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人民團體、社會組織在立法協商中的作用,探索建立有關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專家學者等對立法中涉及的重大利益調整論證咨詢機制。拓寬公民有序參與立法途徑,健全法律法規規章草案公開徵求意見和公眾意見採納情況反饋機制,廣泛凝聚社會共識。完善法律草案表決程序,對重要條款可以單獨表決。
㈥ 如何加強法制建設
一是加強基層民主政治建設。以基層民主政治制度建設為重點,圍繞保證人民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制定和完善法規規章,健全各項民主管理制度,完善廠務公開、村務公開等各項辦事公開制度,改進工作機制,依靠制度保證人民群眾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權利。
二是堅持科學民主決策。進一步改革和完善政府決策機制,堅持把科學決策、依法決策、民主決策作為政府決策的基本准則。
三是全面推進依法行政。按照《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確定的目標和任務,加大法治政府建設力度。抓好貫徹落實《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的監督檢查工作,推進依法行政和執政為民。加強政府立法工作,重點是發展社會事業、健全社會保障、加強社會管理、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等方面的立法。創新政府立法工作機制,改進政府立法工作方法,進一步提高政府法制建設質量。
四是加強對行政權力的監督。圍繞規范行政權力運行,結合行政管理體制及其審批制度改革,進一步完善政務公開制度,把涉及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各類權力運行過程作為政務公開的內容,方便群眾監督。健全對行政權力監督的體制機制,推行行政問責制度,抓緊建立政府績效評估制度。進一步加強行政監督。
五是完善司法行政體制和工作機制。堅持司法為民、公正司法,推進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改革,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發揮司法維護公平正義的作用。認真總結我國司法實踐經驗,從人民群眾反映的突出問題和影響司法公正的關鍵環節入手,完善刑罰執行、教育矯治、司法鑒定、刑事賠償等制度。
㈦ 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立法工作要著重把握和遵循哪些原則
在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立法工作,要著重把握和遵循以下重要原則:
1.堅持黨的領導。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法治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黨的領導必須依靠社會主義法治。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治國安邦的總章程,它賦予黨治國理政的責任和使命。黨章作為黨內根本大法、管黨治黨的總章程,規定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黨員必須模範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它以執政黨的綱領保證憲法和法律的實施。
2.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充分反映人民意願、充分實現人民權利、充分保障人民權益,是法治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是新形勢下完善法律體系、加強和改進立法工作的根本目的。
3.堅持從中國國情和實際出發。法治建設和立法工作要同改革開放不斷深化和現代化建設不斷推進相適應。根據內外環境、條件和情況的發展變化,及時進行立改廢釋。汲取中華法律文化精華,吸收人類法治文明成果,借鑒國外立法有益經驗,但絕不照抄照搬。
4.堅持改革決策和立法決策相銜接。要努力把改革決策和立法決策更好地結合起來,對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要及時上升為法律;對實踐條件還不成熟、需要先行先試的,要按照法定程序作出授權;對不適應改革要求的法律法規,要及時修改和廢止。
5.堅持憲法的核心地位,通過完備的法律推動憲法實施。要在法治的實施、監督、保障等各方面工作中堅決維護憲法法律權威,樹立「維護憲法法律權威就是維護黨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權威,捍衛憲法法律尊嚴就是捍衛黨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嚴,保證憲法法律實施就是保證黨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實現」的觀念。
㈧ 如何加強經濟立法,做到有法可依
依法行政首先要解決有法可依的問題。要按照有利於調動人民群眾積極性創造性、激發社會活力和競爭力、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維護公平正義、規范權力運行的要求,加強和改進政府立法和制度建設。
一是著眼於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加強重點領域的立法工作。下一階段立法工作重點要在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方面取得更大進展。在經濟體制方面,完善財稅、環保、土地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在改善民生和發展社會事業方面,完善收入分配、就業、社會保障、教育、醫療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加強應對突發事件、預防化解社會矛盾糾紛等方面的制度建設。在政府自身建設方面,進一步加強規范政府行為方面的立法,完善行政權力運行規則,堅持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強化民主監督機制,切實提高行政效能。
二是健全立法機制,提高立法質量。要堅持依法立法,政府立法工作要符合法定的許可權和程序。在我國,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行使國家立法權,負責制定法律,但法律草案可由國務院提出。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規,部門根據法律和行政法規制定規章。省級人大及其常委會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要堅決克服立法過程中的部門利益化傾向,堅決克服借立法之機謀取私利、損害公民和市場主體合法權益的行為。要堅持科學立法,正確認識和把握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律,順應時代變遷和形勢變化的要求,增強法律制度的科學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立「新法」與改「舊法」要並重,對出台時間早且長期沒有修改、社會反映強烈的法律法規及時進行分析評估,對確實不符合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的,要及時修改或者廢止。要堅持民主立法,立法的過程應當有人民群眾廣泛參與,保證人民群眾的意見和建議得到充分表達,合理的訴求、合法的利益得到充分體現。近些年來,我們在「開門立法」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許多直接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法律法規草案都向全社會公開徵求意見,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這些好做法要繼續堅持和完善。
三是堅決維護法制統一,確保政令暢通。國家的法律制度和中央的重大決策,體現的是全體人民的意志和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性部署。要正確處理好局部與全局的關系,防止政出多門、政令不一和各行其是。現在,有的地方和部門出台的一些規章制度和政策性文件,違法增設許可項目、處罰種類和強制措施,違法規定地區封鎖和部門壟斷條件,違背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損害了國家法制的統一性和權威性,損害了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嚴重影響了黨和政府的形象。今後,各級行政機關要嚴格遵守憲法和立法法的規定,按照法定許可權及程序立法和出台規范性文件,加強合法性審查,做到下位法與上位法不矛盾、不抵觸,政策之間「不打架」。各地方和部門都要顧全大局,維護國家整體利益,自覺執行中央決策和國家法律,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要加強對規章和規范性文件的備案審查,發現問題堅決糾正,該修改的修改,該廢止的廢止。要及時受理和處理人民群眾提出的審查有關規章和規范性文件的建議。同時要注意保持法律制度和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
㈨ 《決定》提出要加強哪些重點領域立法工作
《決定》提出要加強哪些重點領域的立法?
答:要回加快完善體現權利公平答、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的法律制度。
健全以公平為核心原則的產權保護制度。
加強企業社會責任立法。
完善激勵創新的產權制度、知識產權保護制度。
加強市場法律制度建設,編纂民法典。
加強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法治保障。
加強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制度建設。
加快推進反腐敗國家立法。
建立健全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文化法律制度,制定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制定文化產業促進法。
制定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法。
加強互聯網領域立法。
加快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社會治理體制創新法律制度建設。
依法加強和規范公共服務方面的法律法規。
加強社會組織立法。制定社區矯正法。
加快國家安全法治建設,抓緊出台反恐怖等一批急需法律。
建立健全自然資源產權法律制度,完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方面的法律制度。
㈩ 加強國家立法和法律實施工作實現國家各項工作什麼化
加強國家立抄法和法律實施工作實現國家各項工作法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