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讀後感道德

讀後感道德

發布時間: 2022-08-17 07:36:02

Ⅰ 老子道德經讀後感範文 老子道德經讀後感怎麼寫

道德經讀後感在圖書館借了一本《道德經》,看完後雖然覺得不能完全地讀懂老子的思想,但是心中還是感覺一片坦盪,覺得此書對我們深有益處。《道德經》這部著作是老子所寫,但不是介紹老子生平事跡,而是講道論德,所以叫做《道德經》。《道德經》全書原本分為上下篇共五千多言,上篇一章至三十七章主要講「道」,下篇三十八章至八十一章主要講「德」。老子說的道,是天道,就是自然的規律。我對《道德經》的理解是無為而治和尊重自然規律。人的一生有得意和失意的時候,有時候人們不能再其中好好的把握自己,以至於身敗名裂,不能保全。因此,怎樣才能在得意或失意的時候保全自己,是自己的心智足夠清醒,不至於陷入泥潭而不能自拔?這就需要人生的大智慧,而《道德經》就給了我們這方面的啟示。人在得意的時候,家庭、事業順風順水,此時的人容易目空一切,不可一世,狂妄自大。這樣做的後果就是招人嫉妒,也會樹敵太多,甚至招來殺生之禍。在老子看來,福氣來臨時,我們要提醒自己禍根也來臨了,自己不要那麼盛氣凌人,要懂得謙恭,否則失意時就會走投無路。還有不能狂妄自大,不要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天下無敵,強中自有強中手,肯定有人比你會更厲害,更出色。但我們達到目標時也不能到出炫耀,不能自負,不能驕傲,要有謙虛之心。老子說「是以聖人出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夫為弗居,是以不去。」老子認為,我們應該用順其自然的「無為」的態度去處理世間事務,這就是不言的教導;只有任憑萬物生長而不加干涉,而生養的萬物又不據為自己所有;為萬物的生長盡力而為卻不認為是自己的能耐,有功勞而不居功自傲。正因為一個人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功績總是不會失去,而是永存。無為是一種心境,是一種修養。假如我們能夠做到無為,那麼我們的國家就會更加的穩定。如今社會物慾橫流,許許多多的人在利慾面前迷失自我,假如我們能夠做得到無為,那麼我們也將活得更輕松、更快樂。《道德經》不愧是我們中華文明的瑰寶,其中道理還得我們親自閱讀才能理會,《道德經》是一部值得永遠學習,永遠研究的經典之作。

Ⅱ 老子道德經讀後感300字

老子道德經讀後感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意思是,禍是造成福的前提,而福又內含禍的因素。也就是說,好事和壞事是能夠互相轉化的,在必須的條件下,福就會變成禍,禍也能變成福。老子說的這句名言,是很有道理的。
老子是中國,也是全世界最早具有辯證法思想的哲學家之一。關於老子其人、其書及其「道論」歷來有爭論。根據司馬遷在《史記》一書中給他寫的一個簡單的傳記來看,他是春秋時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縣)厲鄉曲仁里人。「老子」是人們對他的稱呼,「老」是年高德重的意思,「子」是古代對男子的美稱。他的生卒年月不詳。
老子做過周朝的「守藏室史」(相當於此刻的國家圖書館館長或歷史博物館館長),所以他諳於掌故,熟於禮制,不僅僅有豐富的歷史知識,並有廣泛的自然科學知識。
公元前520年,周王室發生爭奪王位的內戰,這年4月,周景王卒,大夫劉耿立王子猛為悼王。王子朝殺悼王自立。晉人攻王子朝,立王子匄為敬王。這次內戰達5年之久,公元前516年,王子朝失敗,席捲周室典籍,逃奔楚國;老子所掌握的圖書亦被帶走。於是,老子遂被罷免而歸居。形勢的變化,使老子的地位發生變化,使他的思想起了大轉變,由守禮轉向反禮。
老子由於身受奴隸主貴族當權者的迫害,為了避免禍害,不得不「自隱無名」,流落四方,之後,他西行去秦國。經過函谷關(今河南靈寶縣西南)時,關令尹喜明白老子將遠走隱去,便請老子留言。於是老子寫下了5000字的《老子》。相傳老子出關時,騎著青牛飄然而去。
老子的思想主張,大都保存在《老子》一書中。《老子》共81章,分上下兩篇,共5000多字。因為它所講的是道與德的問題,之後人們又稱它為《老子道德經》。此刻我們所見到的《老子》一書,並不是老子的原著,因有戰國時人增益的文字,但其中的主要思想卻是屬於老子的。
《老子》一書,文詞簡短,艱深難懂,因此後人作了許多註解。最通行的有西漢時道學家河上公(姓名不詳)注,三國時魏國哲學家王弼注,還有清朝時魏源的《老子本義》,等等。下方我們就透過《老子》這本書,來了解老子的哲學和政治思想。
「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老子是我國第一個力圖從自然本身來解釋世界,而不求助於超自然的主宰——天帝的意志的哲學家。在老子之前,人們以為宇宙間的萬物都有神在統治著,最高的神就是天,又稱天帝。這種觀念,到了社會大變革的春秋時期才開始了變化。老子就是較早的從哲學方面有意識地、明確地否認天帝的思想家。他在《周易》的基礎上,進一步闡明「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老子「道論」的中心思想是:「道即自然,自然即道」。他說,「道」是萬物之母:「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無,名天地之始。
有,名萬物之母。」(《第一章》)這就是說,作為宇宙的本源就是道,它是永遠存在的。道的運行是自由的、必然的,即按其自身的規律而運行。天地萬物都是由它產生的,它是宇宙的母體。
老子認為,道產生了天地,德是道的性能,天地生養著萬物,萬物各成其形,各備其用。所以萬物沒有不尊道而貴德的。道的尊崇,德的貴重,不是有誰給它爵位,而是自然而然的。所以道產生天地,德畜養萬物,長育萬物,成熟萬物,覆蓋萬物。他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
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爵,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蓋之覆之。」(《第五十一章》)這樣,老子遂把自然創造的根源歸於自然本身,從而摧毀了一切超自然的主宰,一切宗教和唯心論的基礎。因此,老子的天道自然觀,在當時有很大的進步好處,它打倒了宗教的天帝,否認了鬼神的威靈。當然,老子的「道論」剛從傳統的宗教解放出來,還未能完全擺脫宗教的影響;他的自然決定論,使人完全聽命於自然,輕視了人對自然界的反作用。之後有的哲學家把它發展為定命論,為害頗大。

Ⅲ 六篇道德經讀後感八百字左右😊

道德經讀後感800字(一)
「無為」就是合道之為。通行本《道德經》第一章,老子就把天地未分之前的混沌狀態稱作「無」(無,名天地之始)。天地未分之前,世上什麼也沒有,只有「先天地生」的道在「周行而不殆」地運行,布生天地和萬物。可見「道」就是世界產生、發展、變化的本原,是天地萬物的母體,也就是現在所稱的事物運動的客觀規律,「無」是道的根本屬性。「無為」即是根據事物的客觀規律而採取的管理對策,是在對天地萬物的運行規律有透徹理解後而採取的最簡單而又最有效的管理手段。「無為」是一種管理理念,更是一種境界。
那麼怎樣才算是「無為」?怎樣實施和推行「無為」?由於現階段對世間萬物及其客觀規律的認識還很有限,對這些問題也許還沒有準確一致的答案。但個人認為「無為」必有以下特點:
一、「無為」以平等為基礎。雖然用現代科學的眼光看,天下萬物因進化程度或組成的不同,有高等和低等、植物和動物、有機物和無機物等的分別,但在老子看來,天下萬物都是由道產生的,它們既沒有高低之分也沒有貴踐之別。在天地和聖人的眼裡它們都是草狗(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都是一樣的、平等的。從人類社會的角度看,天下萬物有些是我們生活所必須的,有些是不直接需要的,有些從某種角度看是有害的甚至是致命的,但它們都是道安排給我們的朋友,它們有各自存在的理由,作為天地萬物一員的人,不能也不應該根據自己的喜好來決定其它萬物的生死。比如細菌會使人類致病,許多人都討厭它,但現代科學已證明如果地球上沒有細菌,動植物的殘體將無法分解,綠色植物將因缺乏養分而死亡,人類將無法從食物中得到營養,最後地球上的生命將會全部消亡。又比如,若地球上沒有土壤等無機物,植物就沒了食物來源無法繼續生存,若沒了植物,食草動物就沒了食物,也不能存活,沒了食草動物,食肉動物也無法繼續存在。由此可見地球上的萬物是一個生命鏈條,每一個都是同等重要,不可替代的。所以人們只能按道的要求與萬物平等共處。人和人之間也一樣,雖然膚色不同、語言各異、所從事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有區別,但在道這個母體面前都是兄弟姐妹,都是這個世界的平等一員。
萬物是平等的,也是自由的和多樣的。平等是前提,自由和多樣是必然的結果,因為萬物是平等的,它們各自有自己存在的理由、生存方式和生活規律即有各自的「德」。誰也不屬於誰,誰也不能命令別人該怎樣生活。世間萬物是平等的、自由的和多樣的,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真心地按道的要求採取無為策略,讓萬物按各自的「德」自由平等也生長、生活。
在一個合道的社會里,因為人人都是平等的,所以它們在世間享有的權益(陽光、空氣、財富、權勢、自由、親情、健康、病痛、快樂、痛苦等的總和)也是均衡的。比如,你若捐出了財富,你佔有的財富是少了,但你卻得到了別人的尊重和感激,享受了快樂,你的權益並沒有因此而減少;你搶劫得了許多錢,你的財富多了,但你得天天防著警察,天天受到心靈的譴責而痛苦,你的權益也並沒有增加。如此等等。如有人想要改變這種均衡性,這是不符合道的准則的,長期看也是肯定辦不到。只有採取切實的措施來保護這種平等的權利,保障均衡的權益,才是社會長治久安的最優選擇。「聖人」正是透徹地理解了這一點,才順勢而為,採取「無為」的策略。
二、「無為」以加強個人修養和以身垂範為手段。「無為」就是按客觀規律辦事,就是不妄為、不胡為。因此,要推廣和實行「無為」就必須加強對客觀規律的研究和探索,以增加所採取對策的目的性和准確性。同時,更為主要的是要加強個人修養,做到以身垂範。要秉持「道德三寶」――慈、儉、不敢為天下先。「慈」就是平等對待天下所有人,不分善、惡、美、丑都要照顧和關懷,象水一樣「善利萬物而不爭」;「儉」就是不甚、不奢,不佔有別人的資源和權益,天下人的資源天下人共享,天下人的權益天下人均分。要做到少私寡慾,多予少取。少私寡慾是前提,只有做到少私寡慾了,才可能多予少取;「不敢為天下先」就是在一定的范圍內不提倡什麼,也不反對什麼,即不幹涉別人的自由,同時,不爭名、不爭利、不爭功。有了這樣的修為,對客觀規律的認識就會更深入、更全面,採取的管理措施才會更合道。
道布生了天地,衣養了萬物,但道並不佔有萬物,也沒有從中獲得一點私利,因為他不謀私利,所以道成了世間萬物的母體,它的功勞和功用才永遠不會失去。受此啟發,創建和管理一家公司也不能僅僅為了本公司的利益而巧取豪奪,所採取的管理措施必須要以有利於公司員工和合作夥伴的成長為前提,只有這樣才能成為百年老店;同理「聖人」治國也不是為了個人或為某個小團體獲取私利,而只是為了保護萬物的平等權利,維護社會的公平和正義,是為了民眾生活得更自由幸福。只有以此為目的而採取的措施才是符合廣大百姓利益的措施,才是合道的「無為」政策。
三、「無為」以達至和諧為最終目標。實行「無為」就是為了達到人和人、人和環境、各環境因素之間的全面和諧。要實現這樣的全面的和諧。領導者除了前述加強個人修養外,在目前對客觀規律的認識還很有限的條件下,尤其要做好以下二點:一是善於傾聽百姓的心聲。「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在對客觀事物的認識上,處於第一線的「百姓」對客觀事物的接觸最直接,認識也最清楚,他們總結出的經驗往往也最接近客觀規律,他們也最清楚自己是不是得到合道的對待,他們的心聲往往也就是「道」的要求,「以百姓心為心」就容易按客觀規律辦事,是實行「無為」的捷徑。二是要當好調和萬物矛盾的「氣」。「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這個世界充滿各種各樣的矛盾,不光人和人之間,人和物、物和物之間都充滿著各種各樣的矛盾(陰陽),矛盾本是對立的、不可調和的,但因為(道向陰陽之間)沖填了「氣」而實現了和諧,由此可見「氣」是調和矛盾、實現和諧的關鍵。

道德經讀後感800字(二)
天地無名:天尊地卑,天虛地實,虛則至賤,實則至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此天之道,地之德。故曰:天道清,地德寧。天無以清而貴實將恐裂,地無以寧而貴上將恐發,侯王無以貞而貴高將恐蹶。是故尊當以守卑,貴當以守賤。天尊以虛故清,地實以卑故寧,侯王居高而自謂孤、寡、不轂。
治國無執無為之妙可用射箭之道來闡述。弓身(天子)制定執政方向要跟手(百姓)的需求相合一。雖然是弓身(天子)制定方向,而實則手(百姓)在執弓,故弓身攘無臂,執無執。
方向對了,弓弦(三公、諸侯)、箭(百官)的施政目標手(百姓)自然願意去實施完成,弓、箭(百官)無執而手(百姓)執箭拉弦盡其力去完成目標。手(百姓)執弓、箭是為民主;若弓、箭執則為非民主,是專制。弓者為道己日損而善用箭者之才能,弓者為無為,使箭者發揮才幹射中目標。故弓身弓弦無執無為,箭者無執有為,手者有執有為。弓、箭、手三者不可缺一,若有一失,自然之道不行也。
弓者有為,事倍功半,則施政目標難以達到,為者必敗之。若弓者有執,則執政方向與百姓需求相背,執者必失之,民心必亂,百姓畏勢不畏死而重物質享受而多遠走他鄉他國(遠徙)。故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必敗之,執者必失之。
無為者必無執,無執者未必無為。
治國有以下六者:道者、德者、上仁、上義、上禮、前識者。
(1)弓身無執無為(道者),弓弦無執無為(德者),下知有之。
道生之,德畜之,候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德者可謂貞臣,道者宜為下,故名德道經。
聖人損有餘而補不足,藏富於民,民用充足,消除了因百姓購買力不足而產生的難得之貨(不貴難得之貨)。
上位者儉己而不奢,不鋪張浪費,則能漸除奢華浪費之風。
聖人不欲見賢,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是以下知有之。
功成事遂,聖人功成而不居並歸功於下,聖人使己無功,下欲親譽之而無能名焉。百姓都說:我只是做了理所應當做的事,而不爭功(我自然)。上下皆不爭功,故老子曰:聖人不尚賢,使民不爭。
以其不爭,不居功,故道者德者無為而無以為。上功成不居,則民不爭。天人合一之道。
候王居上位而當自謂孤、寡、不轂,守之以下守之以柔;國大民眾而守之以寡小(小國寡民),則大國能兼畜小國,大國小國各得其所欲,則有核彈、導彈等百倍於人的軍事武器而不必使用(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百姓不在因民用不足生活不安定而去使用車船等工具遠走他國他鄉以求豐厚的物質生活,車船不再因民大逐私利、生活不安定、缺乏安全感而使用,百姓能安居樂業。百姓歸於純朴,結繩記事以立約而民不會不守信。
(2)弓身無執有為(上仁),為者必敗之;弓弦不能盡其才,下親而譽之。
上仁之君執政方向與百姓需求相合一,無執也。無為者必無執,無執者未必無為。
上仁之君施政目標有所達到,則功成而居,使己有功,百姓親而譽之,下亦必爭功之大小。有功之君有為也,用人有誤,不能盡用人之才能,勤政為民,敗於有為而不能無不為,施政目標有所不能達到。施政目標未能達到,故民無以為。故曰:上仁為之而無以為。
(3)弓身執者(上禮),執者必失之,弓弦無執有為(上義),下畏之。
執者之昏君用無執之能臣,故為上禮。執政方向與百姓需求相背,故上禮為之而莫之應。
與上禮進行對比,弓弦能勸諫上禮之君,有所調整而無執為民,故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上禮執者之君高稅食於民,損民之不足。民知其惡而畏其勢,民畏勢而賄,長此以往,天下人多用私權謀利貪腐(民多利器),而全民皆腐敗。故國君不可用私權使百姓畏(國之利器不可示於人),魚脫於淵則失水,君使民畏則失民。大國不可恃強使小國畏,大國宜為下。
民用不足,民觀上奢華,必追逐豐厚的物質生活,製造各種假冒偽劣產品以圖利(奇物滋起),偽造各種民用不足產生的難得之貨,偷盜成風,法律多因執者之官太多而難以執行,百姓畏勢不畏死,雖有諸多律法但百姓已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故曰:上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4)弓身執者攘臂而扔之(前識者),弓弦執者,下侮之。
執者之君強推與民需相背之政,無執之臣必不能久存,故上禮為之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為前識者。前識者自見自是攘臂而扔之,故曰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也。夫使眾畏以至於惡貫滿盈,則下侮之。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失德,失德而後失仁,失仁而後失義,失義而後失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也。是以大丈夫處其厚,而不居其薄;處其實,而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大道廢,焉(安)有仁義?智慧出,焉(安)有大偽?六親不和,焉(安)有孝慈?國家昏亂,焉(安)有貞臣?絕智棄辯,民利百倍。絕偽棄詐,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另有所囑:見素抱朴,少私寡慾,絕學無憂。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試解:芻狗者,敬而用之於祭祀,天地當愛萬物為本,敬而用之。天地無名不以己仁,致虛守中之道。故以此可知:大道非恆道,廢之而無道。無名非恆名,失之而有名。(無執無欲不以己有德謂無名)。
老子三寶:夫盜跖為盜以圖利,多欲也,多欲而奢,舍儉也。夫勇有三勇:慈勇不敢為天下先而為是謂義勇,慈勇敢為天下先而亂為是謂亂勇,舍慈而勇是謂盜勇。入先出後以盜財物,舍慈而勇也,盜勇也。分均,圖結黨也,結黨以使眾畏而為強梁者,結黨以謀私利而使眾畏而失眾,不知也。為盜而自以己有功自誇己聖是為敢為天下先也,夫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夫為盜而舍三寶,是謂不知常,大凶也。
老子:弓身無執無為,弓弦無執無為。孔子:弓弦無執無為,箭無執有為。墨子:箭無執有為,手有執有為。

道德經讀後感800字(三)
作為充分體現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神韻的《道德經》,用不多的字數,闡述了道家對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產生、發展、變化的規律及社會觀、人生觀的基本思想。雖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詩體的語言,有些晦澀難懂,但用「博大精深」來形容它絲毫也不過分。我對《道德經》的理解主要是講求「無為」,「尊重規律」。
第一段「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是說作為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語言來形容的,但並不是永恆的。「名可名,非常名。」說的是可以稱呼的名不是恆常的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是說天地剛剛呈現時是沒有名的,萬事萬物逐漸出現時才有了各自的名(但並不永恆)。「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意思是之所以經常在沒有欲求時來探究它的奧妙,有的時候探究它的倪端。「此兩者,同出而異名。」是說有和無這兩方面都同出於道卻有不同的名稱。「同謂之玄」都同樣可以被認為深遠微妙,難以把握。「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里指的是這種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奧妙的門徑。
這一段作為《道德經》的起始,詳細闡述了老子對規律的理解。在《道德經》里,道指的就是規律。而道家思想對規律的最根本的見解就是「規律是自然的,變化的,不為人所控制的。」對待規律的根本態度是「充分尊重規律,然後才是利用規律。」這是一種非常樸素的辯證思想。全面體現了我國古代人民對大自然的探索與思考,而這種探索與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計劃、有科學根據的,它不僅對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影響也遠遠超出了中國的范圍。
老認為堅持按規律辦事,一切都會順利,而違背規律會得到大自然的懲罰。在第三十九章中,他是這樣闡述的:「昔之得一者」古來大凡按規律辦事的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這句話承接上句舉了很多例證明尊重規律的好處。上天尊重規律可以清澈,大地尊重規律可以安寧,神靈尊重規律可以帶來安寧,河流尊重規律可以水滿,自然界萬事萬物尊重規律就可以生生不息,君侯大王尊重規律就可以得到天下。「其致之」推而言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正,將恐蹶。」說的是天空不清澈就可能會爆裂,大地不安寧就可能會塌陷,神明不顯靈就可能會消失,河流沒有水就可能枯竭,萬事萬物不能生長就可能滅亡,君王不能統治天下就可能顛覆。「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所以富貴以窮賤作為根本,高貴以低下作為基礎。「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X,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這局是舉例說明上面一句,意思是所以說侯王都用孤、寡、不X這類貶義詞自稱。這難道不是以賤為根本嗎?難道不是嗎?「故致數輿與輿。世故不XX欲如玉,XX如石。」這是對上面的申論與例證的總結,說的是所以最高的榮譽就是沒有榮譽,於是不要要求像美玉那樣美麗,像石頭那樣堅硬。
由此可見,以老位代表人物的道家學派對規律是十分尊重的,這在幾千年前的中國是很難能可貴的,這種辯證法雖然很不健全,但卻具有非常強的科學性,這對現在我們的唯物論十分有幫助,為後來人們對唯物論的更深一步的研究奠定了一個十分堅實且廣泛的基礎。而且,從這一段中,我們也可以體會到老對無為的崇拜。
在現實和一些文藝作品中,我們常常會看到雲游四方的道人,他們虛幻而飄渺,空靈且高傲。從他們身上我們看到的是飄逸,感受到的都是那種無為。
老說:「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智。」所以說聖人的治理方法是讓人謙虛,讓人博學,減弱人的志向,增強人的體魄,讓百姓沒有知識和慾望,所以智者也不敢滋事妄為,以自然無為的態度治理天下便沒有做不好的事。
關於無為老在《道德經》第七篇里舉了一個例。「天長地久。天地所以長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說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是因為它們不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長久。所以說聖人把自己置於後,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這不正是由於聖人不自私嗎?所以才能構成就了他自己。
無為是一種心境、一種修養,是辯證的。站在老的角度,向社會推廣無為,有助於國家的穩定,但如果站在歷史發展的高度,片面的無為是無助於人類的進步的,所以對於當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的無為論應該以辯證的方法,一分為二的看待,「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對待競爭,我們要敢於去迎接挑戰,對待失敗和不平等我們要報以一種平常心,用合適的方法去改變或適應,而不去盲目的爭魚死網破。這樣有助於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終的成功,只有厚積才會勃發。同樣,「無為」用在當代待人處世上就是要對人寬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慾則剛。」
《道德經》是一部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的啟蒙巨著,拉開了從古至今幾千年來人類對自然規律進行探索的序幕。辯證的去看待它,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對我們人生的指導是大有裨益的。

Ⅳ 做一個有道德的人讀後感

一、《做一個有道德的人》讀後感
讀了《做一個有道德的人》這本書,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心裡在想,如果每個人都能做到「道德」這兩個字那該多好啊!
讀了這本書後, 我突然想起一句話:「一個知識不齊全的人,可以用道德來彌補,而一個道德不齊全的人,卻難以用知識來彌補。生活中,缺乏道德的人無處不在。就像那次我在候車室的時候,有人明明看見了牆壁上的「禁止吸煙」四個大字,可他還是拿出了煙,若無其事地抽起來,弄得旁邊的人都不想再坐在他旁邊。還有一個事例,跟他人與眾不同,這兩個清潔工毫不避諱地端起垃圾箱,把裡面的垃圾倒入垃圾車中,好像絲毫沒有感覺到垃圾臭味,那時候,我便肅然起敬。
在很多人眼裡,道德就像一塊糖,開始很甜,但是又有誰能做到永遠不讓這塊「道德」糖融化?在我眼裡,道德是一杯苦咖啡,很苦很苦。所以需要大家做有道德的事,就像給這杯苦咖啡加了幾粒糖,感覺不那麼苦了……
《做一個有道德的人》這本書,寫了幾十個有道德的故事,不僅闡述了社會上的美好品質,也包含了許多不良行為,這些不良行為應引起我們的注意,我們不能忽視那些不良行為帶來的後果,也不能讓美好的品德在這個發達的社會中消失。讓我們行動起來,爭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二、
心靈美,道德美

——讀《做一個有道德的人有感》
生活中,有一種不可缺少的東西:它節制著大部分人們的種種行
動與思想,
是做為一個城市居民必需擁有的,
它讓這個社會變得美好,
那就是人類文明中的一顆明珠——道德。
通過了解得知「道德」一詞由來已久。早在兩千多年以前,我國
古代的著作中就出現了「道德」這個詞語。「道」表示事物運動變化的規
則;「德」表示對「道」認識之後,按照它的規則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處
理得當。從中國儒家的創始人,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開始,千
百年來人們就一直重視道德問題。
《做一個有道德的人》這本書,就宣傳了道德的定義,如何做一
個有道德的人。道德,是高尚的,在這其中包含了數不盡數的良好品
德。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就需要在做事前思考一番,經過大腦判斷把
握好自己生活中每一天的一舉一動。
做的事更要対得起良心,
對他人
有益或對社會有益,
不能為了一己私利而傷害別人。
所以要做一個真
正有道德的人是非常難的,是要決心、勇氣的。
記得看過的幾部電視劇中,
有一些人為了自身利益,
用不擇手段
的方法,最終就算達到了目的,盡管也許腰纏萬貫或才智過人,卻因
傷害了太多無辜的人,而受到鄙視,讓眾人憤怒、厭惡。而還有一些
人,有些只是農民、工人,雖然從小並沒有受到良好教育,但是他們
讀書筆記影視劇點評書評舞台藝術點評讀後感

質朴、善良,懂得為人處事,有道德,而受人愛戴敬重。道德可以彌
補自身其他的不足,卻不能用這些彌補道德上的缺陷!
作為小學生,我們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應當從小做起,做一個
有道德的人。孝敬長輩、關心他人、誠實有信,學會感恩,也要在學
習的過程中,踏踏實實學好每一課,認認真真完成每一次作業。
做一個有道德的嚴以律己的人,
勿以善小而不為,
勿以惡小而為
之,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用行動體現道德之美,心靈之美!
三、在我們現在所處的這一個社會上,在日常,有一種無形的東西在約束著我們的一舉一動。它是什麼?它就是道德,義大利詩人但丁說過:「一個知識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彌補,而一個道德不全的人卻難以用知識去彌補。」我們今天不去討論道德和知識誰更重要,但我相信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最需要的是具有道德高尚的知識者。
現在中央電視台、中國文明網、我們的文明等等網站都在宣傳關於怎樣做一個有道德的人,那什麼是道德呢?
對於我們來說:
在家:洗衣做飯,疊被掃地,自理自立;孝順父母、尊敬長輩,學會感恩;不挑吃穿,不亂花錢,艱苦樸素、勤儉節約。 在校:見面行禮,主動問好,尊敬師長,知禮重節;交流談心,節日聯歡,互幫互助,關愛他人;積極參加活動,認真完成任務,愛護公物,關心集體,增強集體觀念。
在社會上:幫助孤寡,做「愛心天使」;參與社區清潔衛生,做「社區義工」;參與「迎奧運、講文明、樹新風」,做「文明使者」。
道德,是最美麗的花兒,隱藏在人們的心底,散發出它那迷人的清香。
道德,是一種愛心,當別人在需要幫助時,給予最真誠的幫助。
道德,是一種美德,是一種財富,更是一種智慧。
道德有時是只是種誠信,踏踏實實地生活和做生意。
道德有時是渺小的,多做一個動作,多說一句話,你就已經獲得了道德。
俗話說言必信,行必果 滿招損,謙受益。
我們要做一個有道德的人,這是我們每個人一生的必修課,是需要我們一生去不斷學習的。
道德還能讓社會更加和諧,幸福,美滿。
但有些人卻說道德就是胡總書記提出的「八榮八恥」為具體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做到「八榮」要求就是有道德的人,高尚的人;有「八恥」言行的人就是缺德的人,是可恥的人。人是軀體和心靈組合而成的,沒有精神,沒有道德,沒有榮辱是非的人是一個殘缺的人。
現在的人太不道德{尤其是個別政府官員}從小媽媽就教育我們一定要做一個有道德的人但他們做到了嗎?現在的公款吃喝、吃完原告吃被告、貪污等等等等好像成了流行時尚,還有醫院、葯廠,我一個消化不良醫生給開了三種進口葯,一種美國的,一種德國的,還有一種澳大利亞的,花了500多元人民幣,現在誰還看得起病啊。
如果我是政府官員絕不會讓這種情況發生。
人無德不立,國無德不興。由此可知,行為品德無論對個人還是對整個國家、整個民族都是何等的重要。一個高素質、有教養的現代文明人,必須有良好的文明禮儀。文明是什麼?文明是路上相遇時的微笑,是同學有難時的熱情幫助,是平時與人相處時的親切,是見到師長時的問好,是不小心撞到對方時的一聲「對不起」,是自覺將垃圾放入垃圾箱的舉動,是看到有人隨地吐痰時的主動制止等等。文明是一種品質,是一種修養,是一種受人尊敬並被大家廣泛推崇的行為。有的同學認為,現代社會講個人自由,懂不懂文明禮儀沒關系,只要學習好、有真本事就行了。的確,現代社會尊重個人的選擇,自由度大了,然而,這並不意味著,現代社會對人的文明禮儀降低了要求。恰恰相反,現代社會對人的文明禮儀要求更高了,因為文明禮儀是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我們只要留心一下周圍人物,注意一下大眾傳媒,就不難發現,凡是事業有成的人他們都十分注重文明禮儀。事實上,越是懂文明禮儀的人,越能獲得自由發展的廣闊天地,因為他是受人們歡迎的人。相反,如果缺乏教養,不懂文明禮儀,人們採取不歡迎的態度,又怎麼能發展事業,立足社會?、
做文明之人,就要會用文明語,做文明事。再簡單地講就是要懂禮貌,明事理。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禮貌待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生活在幸福時代的我們,如果不能繼承和發揚這種優良傳統,就不能真正做一個快樂的人。「良言入耳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這句俗話大家要記住。文明禮貌是最容易做到的事,同時也是生活里最重要的事,它比最高的智慧,比一切的學問都重要。禮貌經常可以替代最珍貴的感情。同學之間也離不開禮儀,它就像潤滑油,使粗糙的摩擦消失,如果有矛盾,應該多進行自我反省,互相理解、寬容待人。
那麼,怎樣才能成為有教養的人呢?讓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努力吧。
首先,注重個人的儀容儀表、儀態舉止、談吐、著裝等。從儀容儀表說,要求整潔干凈:臉、脖頸、手都應洗得乾乾凈凈;頭發按時理、經常洗;指甲經常剪;注意口腔衛生,不當眾嚼口香糖;經常洗澡、換衣服,消除身體異味。
從儀態舉止說,要從站、坐、行以及神態、動作等方面嚴格要求自己,古人對人體姿態曾有形象的概括:「站如松,行如風,坐如鍾,卧如弓。」優美的站姿給人以挺拔、精神的感覺;坐姿要端正挺直、大方得體;走路要挺胸抬頭,肩臂自然擺動,步速適中;表情神態要表現出對人的尊重、理解和善意,面帶微笑;談吐要態度誠懇、親切,使用文明用語,簡潔得體。著裝要干凈、整潔、得體,符合學生身份,體現出新世紀學生蓬勃向上的風采。
其次,注意公共場所禮儀。公共場所禮儀包括在學校、教室、宿舍、影劇院等場所的禮儀,還有走路、問路、乘車、購物等方面。校園禮儀十分重要,在教室和宿舍,要遵守公共秩序,不能大聲喧嘩。課堂禮儀對老師的教學影響很大,它直接關系著一個班的榮譽與凝聚力,體現這個班的班風班貌。上課時要提前到教室進入准備狀態,課堂上要積極配合老師搞好教學活動,下課後的休息時間,不隨地吐痰、亂扔紙屑,不拿粉筆頭玩,上下樓梯一律右行,見老師和客人要用普通話主動問好,不能視而不見。另外,我們還應該愛護花草樹木和一切設施,不穿越綠化帶,愛護清潔衛生,服從老師管理和接受值周生文明監督崗及其他人的批評、勸阻。受到老師的幫助,應主動誠懇地說謝謝。
求人幫助之後,一定要說:「謝謝」。如遇他人求助,應盡力給予幫助,如不能解決時,應說:「很抱歉。」到商店購物,不可以「上帝」自居,要用禮貌語言,購物之後也應說謝謝。看他人演出,要尊重演員,適時禮貌鼓掌,不能提前退場。乘坐公共汽車、火車,要照顧老人、小孩和殘疾人,要保持車上衛生環境,不亂扔東西,上車不要爭搶座位。
同學們,文明禮儀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就在我們身邊。讓我們大家都提高自己的禮儀意識,重視禮儀,按學校要求堅持訓練,發現自己的不足,及時改正不講文明禮儀的行為。只有這樣,才能使自己逐步養成文明禮儀習慣,成為有氣質、有風度、有教養的現代文明人。
善,從不因微小而暗淡,做文明之人,永遠的呼喚!一生的追求!

《做一個有道德的人》讀後感
2009-06-19 為什麼說道德非常重要?一句名言可以告訴我們:「一個知識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彌補,但一個道德不全的人卻難以用知識去彌補。」
有一種道德叫敬業。文中的那位老師身體不舒服,但是為了給同學們上課,他堅持著悄悄的和病魔作戰,最終倒在了講台上,這為老師是多麼偉大。
有一種道德叫奉獻。5月12日,汶川大地震樓房劇烈的搖晃著,在這一瞬間老師不顧自己的安危,只想著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去保護他的每一個學生。在這一瞬間,老師就像我們的媽媽多麼偉大。官兵們也不顧自己的生命,在餘震不斷的廢墟上救人,在最危險的時候他們總是先想著別人,用自己的生命換取別人的生命。難道人們沒有感覺到一個偉大的靈魂在他們上空盤旋嗎?
有一種道德叫孝道。我們要孝敬自己的父母,如果你連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那你做的每一件事還有什麼意義?
還有一種道德叫誠信。在生活中,誠信是非常重要的。我們答應了別人的事情就一定要辦到,如果你沒有辦到,別人就永遠都不會相信你了。一個人連誠信都沒有,那麼他做任何事都不會成功。
今天我讀了《中國小記者報》上有篇好文章——《做一個有道德的人》,我覺得我們要做敬業的人,奉獻的人,講孝道的人,講誠信的人!
四、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在這個社會中,有許多行為規范約束著我們的一言一行,這就是道德。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其實很簡單,只要做每一件事都用心仔細想一想,多為他人考慮一點,道德就會伴隨在你的身邊。
有一次,我和媽媽到銀行存錢,銀行里人頭攢動,我和媽媽排了很長時間的隊伍才輪到我們。就在我們走向櫃台時,一位70多歲的老人忽然跌跌撞撞地走了過來。我開始還認為他是有什麼東西丟在那裡要拿回去,可他還沒站穩,就發話了:「請問一下養老保險怎麼取?」
我可不高興了,明明是我們先來了,怎麼讓他先辦起業務呢?而且這么大人了,先來後到這點道理不懂嗎? 可媽媽卻好像讓著他一樣,什麼話也沒說,而且還把身子往一邊讓了讓。 媽媽的舉動,更讓我驚訝和氣憤,難道媽媽也不懂這點道理嗎? 媽媽好象看見了我表情的變化,就悄悄把我拉到一邊,微笑著對我說:「你是不是有點不高興啊?」我用勁地點了點頭,氣憤地說出了我的想法。媽媽的臉色立刻變得嚴肅起來,對我說:「你這就不對了。雖然先來後到是規矩,但是他畢竟是位老人啊!而且他跌跌撞撞,必然有重要的事情。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也是一種道德的表現,所以我們必須要讓著他,尊敬他。」我這才點了點頭。媽媽的表情終於由嚴肅化為輕松,「如果你也是一位老人,你願意為這么一件小事而和別人爭吵嗎?」我不好意思地搖了搖頭。 這是,那位老人的事已經辦好了,正招呼我們過去。他這時向我們解釋:「剛才真對不起,我有點急事,讓你們久等了!」我笑著說:「沒關系!這不算什麼!」 同時,我也看見了媽媽贊許的目光。
可見,道德還能讓社會更加和諧,幸福,美滿。
但是社會上還存在一些不道德的事情。
最近,汶川發生了大地震,許多人為次慷慨解囊。但是,我在報紙上看見一條反面的新聞:「某地區奧運火炬手在繞過捐款箱後,把一隻空的手放在箱子邊,什麼也沒捐。」 這件事在社會上引起了軒然沒有錯,他們已經捐過了錢,只是幾位記者沒拍到照片,就讓他們空大波,指責聲,叫喊聲,責罵聲,不絕於耳。經事後調查,火炬手並著手再走了一邊。這件事讓火炬手很郁悶,人民很納悶,也讓社會充滿了疑問,這記者怎麼這樣呢!我則感到很氣憤,媒體本是為人民服務,讓人民更加了解社會,卻報道出這么一條消息,又和報假新聞有什麼區別呢!這是拿災區人們的利益開玩笑,是對火炬手的不尊重,是對社會的形象的嚴重損害!實事求是道德的基本表現,而這家媒體卻連這點道德都做不到,還怎麼再談自己的信譽呢?
這是道德負面的例子,通過這件事,給我們敲響了警鍾,做一個實事求是的人是道德的基本表現,我們要遵循它。
道德是做人的基本素質,我們要捍衛道德,宣傳道德,實踐道德,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累死我了!!!!!!!!!!!!!!!!!!!!!!!!!!!!!!!!!!!!!!

Ⅳ 中華道德經典篇目讀後感400字

依傳統美德前行,收獲無限
——讀《論語》有感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依稀可記背這句話多難,寫這句話多難,更不用說理解了.
隨著時光流逝,知識儲備增加,如刻在腦海中的這句話又浮現出來.隨之一同出現的,還有許多感想.
我讀到18歲的林語堂離開鼓浪嶼,離開家鄉到遙遠的外地求學.後又到美哈佛和德留學.這兩句話概括的人生經歷,林語堂卻走了好多年,走過好多艱辛,好多辛苦.學了並思考,並求精到,這是他成功的方法.18歲,林語堂已經走了很長的一段路,始終沒忘「學」和「思」.
「學」,只能記取信息,「思」才可學到知識.知識才能使一個人有內涵,知識才能讓一個人擁有不平凡的世界觀,知識才能運用到實際生活中.這是這句名言的精妙之處,將「學」與「思」完美結合,成就一代代學者.
暢想神奇虛幻的未來,不禁想起《論語》中的「不義而富且貴,與我如浮雲」.細細琢磨,其中韻味無窮.
一樁樁貪污受賄案件翻過去,心中苦意難耐.權,錢,利,色,在種種誘惑面前,一個又一個身軀倒下了,沉浸於聲色利誘之中,他們的心靈是否已布滿塵埃,是否已被這些誘惑蒙蔽了雙眼.可當他們縱情於聲色時,當他們把大把大把的鈔票裝入自己的腰包時,是否忘記了什麼?沒有底線的靈魂是骯臟可怕的,沒有原則支撐的人是貪婪狠心的.忽視人民的血和淚,放縱自己,終被懲罰.盡管如此,貪官似乎「越抓越多」.
想想這些案件,想想那些受到傷害的人民:一邊是縱情娛樂,一邊是淚流滿面.「不義而富且貴」於他們到底是什麼?是奢華的享受嗎?
如果,如果心底始終設著一道防線,一直都記得孔子的話,「不義而富且貴,與我如浮雲」,這些不堪入目的事件會少一些吧,人們的靈魂會干凈一些吧.
想想於謙,想想文天祥,想想岳飛,慨嘆他們的勇氣,驚嘆他們的魄力,贊嘆他們愛國的誠意.心到,意到,神到,一腔赤誠;肝腦塗地,而無所畏懼.兮哉,古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想想朱總理,神情莊重而嚴肅,一身正氣,兩袖清風.他的清廉,該讓許多人害怕了吧?義正嚴辭,不苟且相和,按自己的原則活著.這樣的人生才有意義,才有價值.
人生一世,恍若一趟旅行.其實大家的終點都一樣,只是走的路不同,於是留下的痕跡也不一樣.有的人走過,留下清香,留下美名;有的人走過,留下惡臭,留下唾罵.一念之間,一步之間,可以鑄就一個人,也可以顛覆了一個人.只是這一瞬間,能把握的人太少,太少.
依傳統美德,已經應該是不容置疑的事實了.吾國千百年來,滌盪沉澱之後,僅留下這些精華,弘揚光大不是我們本該做的嗎?繼承我們生來固有的使命,不也是理所應當的嗎?怎麼反而需要「宣傳」了?褻瀆了傳統美德的人到底能走多遠?棄道德於不顧的人,到底有多成功?
依傳統美德,修養身心,滌凈內心的塵垢,指引未來的道路,人生這一路相伴而行,便不會失了心魂,迷了雙眼.
依傳統美德前行,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地走完人生這趟旅行.苦難並不可怕,困難也不可怕,可怕的是骯臟,太容易玷污了純潔的靈魂.
守住底線,留住傳統美德,人生這趟旅行,收獲無限.

Ⅵ 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讀後感(800—1200)

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道德——是一種文明的體現。一個有道德的人,必定是一個有文化的人。只有人們的道德意識提高了,才能讓社會變得跟美好。古往今來,「德」是一個永遠不變的品質,任何時代,只要具備了高尚的道德,就會得到別人的尊重,就會使人產生無盡的力量,能夠創造無盡的財富!其實,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其實很簡單,只要做每一件事都用心仔細想一想,多為他人考慮一點,道德就會伴隨在你的身邊。

在學校,我們一樣要講文明、講道德。在學校,我們不能在樓道里追跑打鬧。如果樓道里有許多的同學,那必然會撞到其他的同學。以前,在上小學時,我就經常在樓道里追跑。一不注意,就會撞到老師或同學。在升入中學,我要改掉追跑打鬧的毛病,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在學校,我們還應該,節約用水、用電。上操之前,應先把燈關掉。不說臟話,見了老師就向老師問好,這些都是在學校應該做的。
在家裡,要尊敬父母。在家中,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這家人減輕一些負擔。如果父母叫你拿杯水,拿個東西這種小事應盡自己全力去做。古人有許多尊敬長輩的事。黃香九歲時,就懂得孝順父母。冬天,他用自己身體將父母的枕席溫暖後再請父母安寢。在家尊敬父母也是一種有道德的體現。
道德是做人的基本素質,我們要捍衛道德,宣傳道德,實踐道德,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道德是發展先進文化,構成人類文明,特別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內容。我們通常講的道德
是指人們行為應遵循的原則和標准。道德的定義可以概括為:道德是一定社會、一定階級向
人們提出的處理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社會之間各種關系的一種特殊的行為規范。
這一概念說明,道德是以善惡為標准,調節人們之間和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
范。道德總是揚善抑惡的。道德與法律不同,它是依據社會輿論、傳統文化和生活習慣來判
斷一個人的品質,主要依靠人們自覺的內心觀念來維持。
道德一詞由來已久。早在兩千多年以前,我國古代的著作中就出現了「道德」這個詞
語。「道」表示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則;「德」表示對「道」認識之後,按照它的規則把人與人
之間的關系處理得當。從中國儒家的創始人,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開始,千百年來.
人們就一直重視道德問題。

我們播下一個動作,使收獲一個習慣;播下一個習慣,使收獲一個品格;文明已被人們放在心裡的一個重要位置,時時刻刻在與文明交談,千萬不要把文明行為習慣看作小事。每個人的舉手投足之間都傳遞著豐富的文明信息,讓我們從現在做起,從自己做起,從點點滴滴的小事做起,養成良好的文明習慣,做文明學生,管住我們的口,不隨地吐痰;管住我們的手,不亂扔垃圾;管住我們我們的腳,不踐踏花草。

一個人只要活的誠實,守信用,就等於有了一大筆財富。

我對這篇課文里的「一個人只要活得誠實、有信用,就等於有了一大筆財富 」這句話的感受很深。眾所周知,誠實是人和人之間交往的一把鑰匙。你誠實的對待別人,別人也將會對你多一分信任,也將誠實的對待你;而你對別人說了謊言,別人也不會輕易的相信你,你也就難能得到別人的幫助。《狼來了》這個故事我相信誰都聽過,文中放羊的小男孩不就是因為失去了誠信才讓狼把他的羊吃掉了嗎?如果放羊的小男孩不愚弄別人,他的羊也絕對不會被狼吃掉。
讓我們下定決心從現在起,用誠實去待人。

一個人要誠實,守信用,不貪圖本不屬於自己的東西。人生最重要的是誠實,講信用,這是比物質財富更加珍貴的財富。

所以,我們要在生活中誠實、守信,這樣才能得到別人的信任。

做一個有道德人
義大利詩人但丁說過:「一個知識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彌補,而一個道德不全的人卻難以用知識去彌補。」崇尚道德我們中華民族歷來的傳統美德。從古至今,百家爭鳴,道德為大,皇家百姓,道德為首。可見,道德早已深入人心。
言必信,行必果
怎樣做一個有道德的人?我們首先要將誠信。比如,學校一再強調,借錢及還。這,就是要求有誠信。借錢事小,還之為大,這不僅僅是誠信的問題,積跬步,以至千里;匯小溪,以成江海。我們要善於由大及小,從大處著眼,從小處著手,決不要以微小而不足道,細小而不足為。從小養成良好的誠信習慣,才能有所作為。
滿招損,謙受益
中國並不缺故作謙虛的君子,缺的是銳意進取、狂瀾突進的勇士.也不缺圓滑世故、明哲保身的交際家,缺的是開拓創新、積極進取的實幹家.。作為一個新世紀的中學生,我們不僅要謙虛學習,還要去展示自己。我校剛舉行的藝術節,就是一個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故作謙虛,只能慢慢的滋生內心的驕傲自負。謙虛,也是道德的一部分,也是發展國家的一部分。
律己宜帶秋風,處事宜帶春風
同學間相處,要寬容,不僅要以禮相待,還要寬容互助,對別人要寬容厚道,善於推功攬過,平等待人,這會有利於同學間關系的進一步友好發展。但是,對自己要嚴格要求,善於約束自己的行為,剋制自己的慾望,解剖自己的靈魂。只有這樣嚴於律己,才能將我們的思想進一步的提升。
做一個有道德的人,是我們每個人一生的必修課,是需要我們一生都要不斷學習的。

比如說,在家裡我們給勞累了一天的爸爸和媽媽端上一杯熱茶,在學校里我們幫助同學解決一道難題,在公交車上我們主動為年邁的老人讓個座,在上學路上我們扶正一顆被風吹歪了的小樹,在廣場上我們彎腰撿起一片廢紙屑等等。我相信,只要我們能夠從這些小事做起,那麼我們每做一件事情,我們的道德水平就會得到一次升華。長此以往,我們一定能夠成為一名有道德的好少年。

親愛的同學們,黨和政府在關心著我們的成長,爸爸媽媽在期待著我們成才,我們在為現代化建設而努力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我們還要明白自己在道德建設中所肩負的重要使命。讓我們從今天開始,從現在開始,從自己開始,自覺地做道德建設的宣傳者、實踐者和捍衛者,逐漸具備良好的公民道德,長大後成為一個具有高尚的道德修養的響當當的中國人!

9月20日定為「公民道德宣傳日」

我們要立即行動起來,從身邊的事情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踐行道德規范,增強道德意識,養成良好習慣,培養高尚品質,爭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給你材料,自己寫寫吧!加油!

Ⅶ 讀《中國傳統道德》後有感

中華傳統道德文化知識,深刻讓我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還有安份守己的做好自己的本份。 讓我深刻的認識到自己的不足,與無知。使我更加堅定的要學習好中華傳統道德文化知識,並且把中華傳統道德文化知識學習掌握好,自己以身做到,還有言行做到,並且廣為講說,讓更多人學習中華傳統道德文化知識,使自己的家庭和諧興旺,使社會和諧,國家和諧,世界和諧。 現在的人很多追求自由民主,開放享受,但是卻不懂得如何規范自己道德品行的修養,其中很大的根源就是沒有學習過中華傳統道德文化知識,不知道什麼是道德,也不知道如何規范自己的言行舉止。 中華傳統道德文化知識講的好,沒有羞恥心,什麼事情都敢做。這個是為什麼?大家想過了嗎? 沒有羞恥的心,也不知道什麼是羞恥的事情,那麼就不知道如果規范自己,就什麼事情都敢於去做。 為什麼現在很多人接受高等教育,卻在日常生活中行為舉止不端正,缺少道德的規范做錯了很多事情,也給社會,也給人類,造成了很多毀滅性的災難,很多人沒有學習中華傳統道德文化知識,卻根本沒有看到這些引發災難的根源。
現在的人,沒有學習中華傳統道德文化知識,不懂什麼是價值觀念?美國和西方國家的思想觀念是現在人追求的,也是很多人想要的夢想。 因為他們主張民主,自由,開放,但是他們卻沒有講道德規范。
中華傳統道德文化知識,古聖先賢,主要講言行規范,說到就要做到。以身做則履行中華傳統道德規范自己的行為。廣為人說,為別人講解和宣說,普及道德文化知識,做個有道德,品行端正,心態善良,人人尊敬的人。

Ⅷ 《道德經》讀後感是什麼

讀後感:

在如今這個喧鬧的社會,一切都是那麼的瞬息萬變。比起像大眾一樣的隨波逐流,我更願意在一個愜意而又安靜的下午,喝著親手沏的茶,手捧著一本《道德經》,去感受古人那時隔千年的智慧。

我很慶幸自己是一名中國人,出生在這么一個有底蘊的文明古國,這意味著我有更多的傳統文化可以去感受,有更多的文化精華可以去吸收,有更多的歷史可以去領略。讀書無疑是一種感受歷史和文化的好途徑。

比起現當代的這些科幻大作,以及互聯網上如此眾多的小說,我更傾心於古典文學。畢竟那才是真正有營養的作品。這個日新月異的社會難免使人們的心變浮躁了,於是人們無法靜下心來去吸收那沉澱的文化,反而熱衷於一些不切實際的科幻網路小說。可是我們青少年不能隨波逐流,我們應該先了解自己的文化,然後才能幹出一番新的事業。

有一段時間,我也沉淪了,開始盲目追求一些沒有內涵的書。直到那次去新華書店,首先映入我眼簾的便是那本厚厚的《道德經》,我輕輕拿起它,便不想再放手,從此,我便沉浸在智慧的海洋里。歌德說:「讀一本好書,就像和一個高尚的人在對話。」可這本書在我的生命里起到的是引路人的作用,讀著它時,彷彿時間靜止了,一段慢節奏的時光便產生了。

這本書給我帶來了很深的影響,不僅是因為書中的智慧,還有那智慧帶給我的心理的變化。以前的我,也許太年輕了,敢想敢做,沒有目的地橫沖直撞,結局總是頭破血流。現在,我依然帶著年輕的激情,依然是敢想敢做,但不同的是,我已懂得了什麼叫腳踏實地,懂得了一步一個腳印,而不是一步登天。

夢想,對於現在的我來說,還是太遠了,遠得連在夢里都看得不真切。可人的一生,不就是不斷地朝著夢想前進嗎?在這條路上,難免會孤獨寂寞,難免會浮躁,我們應該找到那個照亮夢想道路的指明燈,讓它指引著你,不斷前進,一步一步地,執著地前進。所幸的是,我已經找到了,那就是蘊含著千年智慧、為我及時照亮遠方的經典著作——《道德經》。

時隔千年的智慧,令我感動。我很慶幸有這么一本書,在我的成長中及時的出現,為我照亮通向夢想的道路。我相信它會一直陪著我,直到我到達那個夢寐以求的理想的彼岸!

Ⅸ 道德經讀後感

老子在《道德經》中寫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天尤。」上善若水,當屬人生的最高境界。
水是無私奉獻的。古有雲:「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哪裡有水,哪裡就會有生命,水作為生命之源,無私地像萬物獻出它晶瑩的身軀,卻不索取一分一毫。當酷暑籠罩著大地萬物,當連片的土地相繼裂開,水幻化成另一種身姿,從天而降,化為甘霖,滋潤著生靈。
水是淡泊名利,與世無爭的。莊子曰:「君子之交淡如水。」淡如山中清泉,自然而純潔;淡如涓涓細流,清澈而透明;淡如一畝方塘,平靜而清幽。水,以其低身的姿態,穿行在崎嶇的土地之間,從不與人爭高下,只默默地,悠閑地開墾出生命之園,流出一曲又一曲的佳謠。它沒有虛名浮利,只懂得寧靜致遠,悠悠地流向遠方。
水有其寬廣的胸襟。因為寬容,才有了浩瀚無垠的大海;因為寬容,才有了那山林深處的溪流;因為寬容,才有了那波濤滾滾的江河。包羅萬象,影布水面,給日月星辰一個夢幻的世界。河水不擇細流,故能成其深,水不擇優去劣,而是以有容乃大的胸懷,接受萬物,洗凈除塵。
水是謙虛,虛懷若谷的。水以其最低的姿態,穿行逶迤於土地山川之中,俯身親吻著那一方土地,即使到最高處,也會找個罅隙縱身跳躍,然後摔個粉身碎骨,回到它賴以生存的寄居所,也就形成了一道美麗的風景——瀑布。水從不居高自傲,即使用它的身軀喂養了人們所需的大米,也默默地流淌著,教會稻穀即使豐碩也要垂下頭顱,謙虛地飽含鮮食等待人們的豐割,才造就了人們的一日三餐。
水,不僅是我們的生命之源,也是我們為人處世的榜樣。人心亦如水,於淡泊以名志,寧靜以致遠的淡然中,陶醉於雲卷雲舒的人生境界里,漫步於水流低吟的閑情雅緻中,臨溪側畔,靜聽流水嘩啦,細思人生哲理。
上善若水,以其無私奉獻,淡泊名利,有容乃大,虛懷若谷的精神,詮釋人生的品質,它將永遠是人的最高境界,也是我們難以迄及的高度。

Ⅹ 道德八書讀後感徵文550字

每個人的良知就是為他引航的最好向導。
良知在每個人的心靈深處。或許你看不見他。成就偉業的勇氣由內心的良知推動,內心的良知,是人們內心深處最美好的東西,哪怕是撒一個小小的謊,哪怕這個謊一點都不重要,也是應當禁止的。純潔的良知比任何東西都可貴,哪怕是金錢。如果有人問我:「要良知,還是要金錢。」毫無疑問,我會選良知。當然,我相信,你的答案會和我一樣。雖說如此,但利潤與良知也是可以並肩而行的,不過,人們總是被利益蒙了眼,讓我們錯誤地認為利潤與良知不可以並肩而行。自然,良知具有善良的本質,是使人向善的內在品質,一個人若是沒了良知,會遭天譴的。良知是引導人類走向尋求真理的智慧活動,學會讓良知永遠在心,是多麼美好的一件事。良知始終與正義結伴而行,與邪惡乃是敵人。正義是人類良知的「聲音」,是光明的象徵。良知是實現公平正義的前提,所以我們不能昧著良心說話。
良知的覺醒就是靈魂的偉大。良知覺醒使人愛憎分明,嫉惡如仇,使我們有了道德這個多麼好的詞。在這個世界上,良知被分配得最為公平,一位拾荒阿婆為我們堅守住了道德的底線,令人肅然起敬。正所謂,愛心和慈善無處不在,孤兒院的孤兒有人關愛,有人照顧。當然,只要每個人的心裡都有良知在,人人都可以成為聖人、偉人。傾聽並按照內心良知的聲音指示去做,不要猶豫,相信自己。良知即「呼喚」,「一聲呼喚,不期而來」,一件小事,體現了良知。當然,按照良知的聲音去做,也是有可能能走向光明美好的人生前程。那麼,讓我們把良知,徹底的裝進我們的心吧!!

熱點內容
泰國國立法政大學排名 發布:2025-01-21 04:33:05 瀏覽:894
敖漢旗法院院長 發布:2025-01-21 03:57:20 瀏覽:622
法院執行經驗 發布:2025-01-21 03:51:29 瀏覽:809
石家莊律師查詢 發布:2025-01-21 03:32:42 瀏覽:108
具有法律效力的購房合同模板 發布:2025-01-21 03:23:46 瀏覽:142
舊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一十三條 發布:2025-01-21 03:14:08 瀏覽:167
法國民法典離婚 發布:2025-01-21 02:18:53 瀏覽:992
承諾製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21 02:14:31 瀏覽:444
廣告公司法 發布:2025-01-21 02:11:33 瀏覽:751
民法通則83條內容 發布:2025-01-21 02:03:26 瀏覽: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