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制度
1. 法治中國的法律制度
中國把消滅貧窮落後,讓每個人享有充分的人權,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作為不懈的奮斗目標。中國發展人權事業的基本立場是:堅持生存權、發展權的首要地位,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同時不斷發展公民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努力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以憲法為根本依據,中國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保障人權的法律制度,人權保障事業不斷法律化、制度化。
生命權的法律保障。中國重視對公民生命權的保障。《憲法》、《刑法》、《民法通則》等法律對保障公民生命權作了基本規定。《安全生產法》、《職業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規,對保護勞動者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作出規定。根據本國情況,中國在法律上保留了死刑,但堅持「少殺、慎殺」的政策,嚴格控制和慎重適用死刑,確保死刑僅適用於極少數罪行極其嚴重的犯罪分子。犯罪的時候不滿18周歲的人和審判的時候懷孕的婦女,不適用死刑。中國《刑法》還規定了有利於嚴格控制死刑適用的死刑緩期二年執行的制度,以減少實際執行死刑的人數。
人身自由、人格尊嚴的法律保障。《憲法》規定,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任何公民,非經人民檢察院批准或者決定或者人民法院決定,並由公安機關執行,不受逮捕。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剝奪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護,禁止非法檢查公民的通信。《刑事訴訟法》明確禁止刑訊逼供,對於拘留、逮捕、搜查取證等涉及人身自由和安全的強制方法和手段,規定了嚴格的法律程序。《刑法》對於司法人員的刑訊逼供罪也專門作了規定。《立法法》和《行政處罰法》還規定,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均不得設定限制人身自由的處罰;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和處罰,只能由法律設定。國務院於2003年頒布《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同時廢止了《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收容遣送辦法》。《憲法》規定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對公民進行侮辱、誹謗和誣告陷害。《民法通則》規定了公民的姓名權、名譽權、肖像權等各種人格權。
平等權的法律保障。中國憲法確立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則。任何公民都平等地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同時平等地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在適用法律時,對於任何人的保護或者懲罰,都是平等的,不因人而異;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一切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行為都必須予以追究。《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規定,各民族一律平等,國家保障各少數民族的合法權利和利益,禁止對任何民族的歧視和壓迫。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的語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風俗習慣的自由。《憲法》和《婦女權益保障法》等法律規定,婦女在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社會的和家庭的生活等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權利。
政治權利的法律保障。《憲法》規定,國家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立法法》規定,只有法律才能設定對公民政治權利的剝奪。選舉權是公民重要的政治權利。憲法和法律規定,年滿18周歲的中國公民,除依法被剝奪政治權利外,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財產狀況、居住期限,都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根據《選舉法》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的規定,選民或者代表10人以上聯名,可以推薦代表候選人,並與政黨、社會團體推薦的代表候選人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主任和人民政府副職領導人員,一律由差額選舉產生。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主任、人民政府正職領導人員、法院院長和檢察院檢察長也由差額選舉產生;如果提名的候選人只有一人,也可以等額選舉。憲法和法律還保障公民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遊行、示威的自由。《選舉法》、《集會遊行示威法》等法律以及有關出版、社團登記管理方面的行政法規,為公民的政治權利和自由提供了法制保障。國務院頒布的《信訪條例》,通過強化政府信訪工作責任來依法保障公民的批評、建議、申訴、控告、檢舉權利。
宗教信仰自由的法律保障。《憲法》規定,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不得強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視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國家保護正常的宗教活動。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進行破壞社會秩序、損害公民身體健康、妨礙國家教育制度的活動。宗教團體和宗教事務不受外國勢力的支配。國務院頒布的《宗教事務條例》,依法保護宗教團體、宗教活動場所和信教公民的合法權益和正常的宗教活動。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得到了充分尊重和保障。為了尊重在中國境內的外國人的宗教信仰自由,依法保護和管理境內外國人的宗教活動,依法保護境內外國人在宗教方面同中國宗教界進行的友好往來和文化學術交流活動,1994年國務院還頒布了《境內外國人宗教活動管理規定》。
勞動者權益的法律保障。《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就業促進法》和《職工帶薪年休假條例》、《勞動保障監察條例》等法律法規,規范和促進了就業,合理界定了用人單位和勞動者的權利和義務,維護了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工傷保險條例》、《失業保險條例》、《社會保險費征繳暫行條例》以及《企業職工生育保險試行辦法》等法規、規章,保證了勞動者在養老、失業、患病、工傷和生育等情況下能夠享有必要的物質幫助。《殘疾人就業條例》、《女職工勞動保護規定》、《禁止使用童工規定》等法規和規章,對不同類型弱勢群體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權益給予特別保護。
經濟、社會、文化和其他權利的法律保障。《憲法》規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物權法》規定,國家、集體、私人的物權和其他權利人的物權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犯。《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母嬰保健法》、《未成年人保護法》、《殘疾人保障法》等法律,加強對特殊群體的保護。《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條例》、《農村五保供養工作條例》等法規,規定對城市貧困人口和農村無勞動能力、無收入來源又無人贍養、撫養、扶養的農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軍人撫恤優待條例》和《退伍義務兵安置條例》等法規,規定了國家對退役和傷亡軍人及家屬的撫恤優待制度。公民受教育的權利受憲法和法律保護。《義務教育法》強化了國家保障義務教育實施的責任,將義務教育全面納入財政保障范圍,保障所有適齡兒童、少年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憲法》還規定,公民有進行科學研究、文學藝術創作和其他文化活動的自由。
中國參加了22項國際人權公約,其中包括《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國際公約》、《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禁止酷刑和其他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公約》、《兒童權利公約》、《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國際公約》等核心國際人權公約。中國政府認真履行所承擔的相關義務,積極提交履約報告,充分發揮國際人權公約在促進和保護本國人權方面的積極作用。
2. 什麼是法治
法治是依據法律的治理.法治實際上包含了許多層面的含義,它是指一種治國的方略、社會調控方式,法治是與人治相對立的一種治國方略.法治強調以法治國、法律至上,法律具有最高的地位.
3.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治的制度建設包括哪些內容
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行法治,必須建設好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客觀需要的法律制度。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制度,是指調整有關市場經濟的民商事行為、經濟調控行為、行政管理行為、勞動和社會保障行為等法律規范的總稱。經過28年的努力,中國基本上建立起了自己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制度。為了更好地對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行法治,要在現有的基礎上進一步健全社會主義市場法律制度。
一、健全民事法律制度
民法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法律。它的調整對象是平等主體(市場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集中地反映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自願、平等、等價有償、自負盈虧、誠實信用等屬性的內在要求。民法屬於私法,民法的自治精神是市場經濟活力的不竭源泉。民法規定了自然人制度、法人制度、法律行為制度、代理制度、時效制度、物權制度、知識產權制度、債權制度、人身權制度、民事責任制度等市場經濟所必需的法律制度。它使市場主體的權利得以明晰化、法定化,為市場主體制定了行為規則,給法院裁判糾紛提供了依據。所以說,民法是市場經濟最為重要、最為基本的法律。我國已於1986年制定了民法通則。同時,先後制定了經濟合同法、涉外經濟合同法、技術合同法、城市房地產管理法、擔保法等民事單行法律。1999年,我國在原有三個合同法的基礎上制定了統一的合同法。此後,制定民法典的任務提上了日程。這不僅是進一步健全民事法律制度的需要,而且也是完成2010年建成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目標的要求。2002年12月17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在實際部門和學界的協助下,完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草案》的起草工作,並於同月底將該草案正式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我國民法典正式進入了立法機關的審議程序。
近年來,全國人大常委會對作為民法典重要部分的物權法進行了審議。物權法律制度的建立有利於調動全社會創造、積累和保護財產的積極性,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促進社會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物權法草案業已經過全民討論,全國人大常委會四次審議,經過進一步斟酌修改後,將會予以通過。現在的主要任務應該是集中精力從整體上修改和審議民法典草案,力爭在2010年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置於堅實的法治基礎之上。
二、完善商事法律制度
商法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法律。它作為規范商事行為的法律,是民法的特別法,屬於私法范圍。我國實行民商合一的體制,不單獨制定商法典,而是分別制定包括公司法、票據法、保險法、海商法、證券法等在內的各項單行商事法律。商事法律的任務在於規范市場主體,規范交易活動的支付、信用手段,建立商業風險互助分擔機制,制定海上運輸共同規則,規范資本市場。20世紀90年代,我國已完成海商法、公司法、票據法、保險法、證券法、信託法、合夥企業法、獨資企業法等主要商事法律的制定。2005年,為了滿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我國對公司法和證券法進行了大幅度的修改。修改後的公司法降低了公司設立門檻,保障了投資創業自由,擴大了公司自治空間,加強了對股東特別是中小股東權益的保障,強化了公司大股東、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的責任,完善了公司治理結構,充實了對職工民主管理和保護職工權益的規定,確立了公司的社會責任和公司人格否定製度。這無疑有利於推動現代企業制度在中國的建設,大幅度提升公司的整體素質、誠信水平和競爭能力。修改後的證券法進一步完善了證券發行和交易制度,開辟了證券市場發展的新空間,加大了對中小投資者權益的保護,強化了證券監管措施和手段,增強了對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完善了監管執法機制和監管責任制度,為中國資本市場的繁榮發展提供了更為有效的制度保障。現在,我們還要根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中提出的新問題,盡快制定合作社法、商品期貨交易法、金融期貨交易法、商業信託法、破產法等商事法律,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中的新變化而進一步修改合夥企業法、保險法等現行法律,從而更好地完善市場主體法律制度,規范市場行為,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有序發展。
三、健全經濟法律制度
經濟法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法律。這里所說的經濟法不是我們平時所講的有關經濟的法律,也不是多數經濟法學者所說的對縱橫統一關系都調整的經濟法,而是各國都認同的作為一個法律部門的經濟法。它是國家從社會整體利益出發對市場干預、監管和調控的法律。就其性質而言,它是公法,也就是經濟調節法。現代市場經濟雖然應以市場主體的自主、自治為前提,但為了維護社會的整體利益、保障市場的健康發展,國家對市場的適度干預和宏觀調控是非常必要的。如果說民商法是允許市場主體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去創造最新技術、最新產品,奪取最佳業績,以促進生產發展和經濟繁榮,那麼,經濟法則是利用國家強制干預,克服市場經濟的消極因素,保障其沿著有利於全社會的方向發展。
經濟法大體可以包含三個部分:
一是創造競爭環境、維護市場秩序的法律,如反壟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廣告法、商業秘密保護法。現在反壟斷法和商業秘密保護法還沒有制定出來。反壟斷法是禁止壟斷和其他限制競爭行為的法律,其立法目的在於禁止限制競爭行為、創造公平競爭的良好環境進而使市場經濟得以健康發展。制定反壟斷法對於我們社會主義國家來說,還有一個維護社會主義宗旨的意義。因為任何企業不靠提供更優質的產品、更優良的服務的競爭獲取利益,而是通過壟斷撈取好處,實質上是以超經濟手段佔有他人勞動。這是與社會主義宗旨相悖的,必須予以反對。而且,反壟斷法並不與規模經營、強強聯合、組建企業集團相矛盾。它反對的只是限制競爭、扼殺經濟活力。反不正當競爭法也應根據發展了的新情況加以修改,以便更好地維護市場公平競爭秩序。
二是國家宏觀調控和管理的法律。我國是社會主義大國,人口眾多,發展不平衡。因此,這種法律非常重要。我們已制定了預演算法、審計法、中央銀行法、物價法、稅收徵收管理法、銀行業監督管理法等重要法律。下一步需要逐步制定規劃法、經濟科學增長法、地區經濟協調發展法、城鄉經濟協調發展法、循環經濟促進法、節能法等法律。應當適時修訂預演算法,以進一步健全公共財政制度,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細化預算科目,強化項目預算,增加預算透明度和可監督性。要進一步修改稅法,改革增值稅,統一稅制,完善稅收優惠制度,加大培育稅源力度。這些法律主要是擬定國家間接調控經濟的規則,但是也必須規定在特定的條件下依法採取直接行政調控和管理的手段,以維護經濟的穩定和社會的安定。
三是國家對重要產業和新興產業促進的法律。這方面,我們已經制定了農業法、電力法等法律。現在有必要制定諸如高新技術產業促進法、裝備製造業振興法、能源法、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法等重要法律,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產業升級。
四、完善行政法律制度
行政法是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正常運行的重要法律。它是調整政府與法人、自然人之間行政管理關系的法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與發展需要行政法的調整。因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與發展既需要政府的組織與推動,又要求政府職能的轉變、行政管理水平的提高、公共事務管理方式的改變。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政府對經濟的管理發生了從直接管理到間接管理、由經營性的具體管理到宏觀調控、從行政隸屬管理到依法定職能管理的轉變。政府對經濟的職能已經轉變為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這勢必對政府的工作從客觀上提出更高、更多而且嶄新的要求。因此,進一步健全行政法律制度以促進、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就顯得極為迫切與必要。
應該切實實施公務員法,以強化公務員考核與管理,提高公務員的素質.應當制定行政組織法,合理分工、科學配置行政權力,使我國國家機關的設立、職權、編制、工作程序法定化,保證國家行政體制的穩定,提升專業化水平,提高行政效率,從根本上發揮機構改革的作用。要制定行政程序法,以保證行政工作的公正、公開、合法。要制定國有資產管理法、國有自然資源管理法、國有行政和公用財產管理法、外匯儲備管理法,把作為公權力的政府和作為國有財產所有者代表和國有公司出資人代表的政府分開,強化對國有財產的行政監管,保證國有財產所有權有效行使和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加強對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采礦權出讓、國有股權轉讓和國有公司資產轉讓的規范,防止國有財產被侵佔和國有資產流失。要更好地實施行政許可法、行政處罰法,制定行政強執法,進一步規范行政行為,防止行政權力濫用。要進一步完善經濟行政監管法律制度,以加強、改善國家對環境保護、自然資源、安全生產、基礎設施建設、醫葯衛生、海關等方面的監督管理。要加強廉政法律制度建設,用法律把高級公務員的財產申報制、任期制、迴避制等制度規定下來,從制度上防止公職人員以權牟私、貪污腐敗現象的發生。總之,要對我國的行政法律制度進一步加以完善,使政府對經濟工作的行政管理高效、廉潔、合法,從而保障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
五、健全社會法律制度
社會法是規范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一種必不可少的重要法律,主要是保障勞動者、老人、失業者、喪失勞動能力的人和其他需要扶助的人的社會權利的法律。社會法作為一個法律部門主要是20世紀60年代以後的事情。其目的在於,從社會整體利益出發,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維護弱勢群體利益,保證社會公正,實現社會安定,保障市場經濟健康發展。
社會法律制度主要包含三類法律:第一類是勞動法;第二類是社會保障法;第三類是社會救濟法。我國勞動法作為勞動法律制度的基本法已於1994年頒布,但是相關的配套法律至今尚不健全。應當抓緊制定勞動合同法、集體合同法、勞動安全衛生保障法、勞動就業促進法、職業培訓法、就業歧視禁止法、勞動爭議處理法,建立比較完善的勞動法律體系,把我國的勞動關系盡快納入法治軌道,切實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構建和諧的社會主義勞動關系,充分調動勞動者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我國雖然已經制定了一系列關於社會保障的條例,初步建立起社會保障體系,但社會保障立法還相對滯後。應當盡快制定養老社會保險法、醫療社會保險法、失業社會保險法、工傷事故社會保險法等強制性的社會保險法律。在社會救濟法律制度方面,我們已經制定了公益事業捐贈法,現在應該將行之已久、卓有成效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法律化。要加快城鄉特殊困難群眾社會救助體系的建設。要制定慈善事業促進法,鼓勵捐助,弘揚義舉,營建扶弱濟困、互助和諧、共享改革開放成果的社會風尚。
4. 什麼是法治
法治是人類社會進抄入現代文明的重要標志。法治是人類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現代社會的一個基本框架。大到國家的政體,小到個人的言行,都需要在法治的框架中運行。對於現代中國,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才是真正的法治。
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才是真正的依法;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進,才是真正的法治。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既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客觀要求,也是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確保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保障。
(4)法治制度擴展閱讀
必要性——
在中國這樣一個14億人口的大國,要實現政治清明、社會公平、民心穩定、長治久安,最根本的還是要靠法治。法治建設推進得越持久、越深入,其成效就會成倍放大。政法機關是黨領導下的執法司法力量,
行使的是國家權力,服務的是人民群眾,在建設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進程中發揮著特殊重要作用。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不動搖,緊緊圍繞建設法治中國的總目標,以構建公正高效權威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為重點,切實將加強法治建設貫穿於政法工作全過程。
5. 法制制度包括
1、指法律和制度,也有指法律制度的。 2、是指動態意義上的法制,即指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和對法律實施的監督,也包括法律宣傳教育在內。 3、是指「依法辦事」的原則,即指「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違法必究」。 法制釋義 「法制」一詞,我國古已有之。然而,直到現代,人們對於法制概念的理解和使用還是各有不同。 其一,廣義的法制,認為法制即法律制度。詳細來說,是指掌握政權的社會集團按照自己的意志、通過國家政權建立起來的法律和制度。 其二,狹義的法制,是指一切社會關系的參加者嚴格地、平等地執行和遵守法律,依法辦事的原則和制度。其主要特點是強調法律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崇高地位,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要求公民普遍守法,國家機關依法行使權力,限制國家機關公職人員的專橫,確保公民的合法權利和自由。 其三,法制是一個多層次的概念,它不僅包括法律制度,而且包括法律實施和法律監督等一系列活動和過程,是立法、執法、守法、司法和法律監督等內容的有機統一。 法制泛指法律和制度的總稱。統治階級以法律化、制度化的方式管理國家事務,並嚴格依法辦事的一種原則,也是統治階級按照自己的意志通過國家權力建立的用以維護本階級專政的法律和制度。其基本含義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任何國家都有法,但不一定有法制。法制在不同國家其內容和形式不同。在君主制國家,君主之言即為法;在資本主義國家,雖然排除了奴隸制、封建制國家法制的專制性質,但資產階級受階級本性的局限,當有的法律規定不符合本階級的利益時,就加以破壞,因此,不可能有真正法制。只有徹底消滅剝削制度,實現人民民主的社會主義國家,才能真正實現社會主義法制。 法治與法制既有聯系也有區別。聯系在於實行法治需要有完備的法律制度。區別在於:法制相對於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法治則相對於人治;法制內涵是指法律及相關制度,法治內涵則相對於人治的治國理論、原則、方法。
6. 法治政府四項制度具體內容
1、重大決策聽證制度;
2、重要事項公示制度;
3、重點工作通報制度;
4、政務信息查詢制度。
7. 什麼是法制
法制是一個多層次的概念,它不僅包括法律制度,而且包括法律專實施和法律監督等一系列屬活動過程。
1、狹義的法制,認為法制即法律制度。詳細來說,是指掌握政權的社會集團按照自己的意志、通過國家政權建立起來的法律和制度。
2、廣義的法制,是指一切社會關系的參加者嚴格地、平等地執行和遵守法律,依法辦事的原則和制度。
(7)法治制度擴展閱讀
法治與法制既有聯系也有區別。
1、聯系在於:實行法治需要有完備的法律制度。區別在於:法制相對於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法治則相對於人治;法制內涵是指法律及相關制度,法治內涵則相對於人治的治國理論、原則和方法。法制一詞,中外古今用法不一,涵義也不盡相同,通常在兩種意義上使用:
2、區別在於:法制相對於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法治則相對於人治;法制內涵是指法律及相關制度,法治內涵則相對於人治的治國理論、原則和方法。
8. 什麼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法治體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專貫徹中國特色屬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
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8)法治制度擴展閱讀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意義:
1、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是在法治領域為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增添總體效應的重要舉措。
2、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是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骨幹工程。
3、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是在法律體系形成後實現法治建設重心戰略轉移的必然要求。
9.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基本內容是什麼嗎
內容:
一、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需要充分的規范供給為全社會依法辦事提供基本遵循。一方面,要加快完善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體系;另一方面,也要完善包括市民公約、鄉規民約、行業規章、團體章程在內的社會規范體系。
二、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
要特別注意法律規范的可操作性、實施資源的配套性、法律規範本身的可接受性以及法律規范自我實現的動力與能力。其次,要研究法律實施所必需的體制以及法律設施,國家必須為法律實施提供強有力的體制、設施與物質保障。再次,要認真研究法律實施所需要的執法和司法人員的素質與能力,要為法律實施所需要的素質和能力的培訓與養成提供必要的條件和機制。
又次,要研究法律實施的環境因素,並為法律實施創造必要的執法和司法環境。最後,要研究如何克服法律實施的阻礙和阻力,有針對性地進行程序設計、制度預防和機制阻隔,針對我國現階段的國情,有必要把排除「人情」「關系」「金錢」「權力」對法律實施的干擾作為重點整治內容。
三、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
對公共權力的監督和制約,是任何法治形態的基本要義;公共權力具有二重性,唯有法律能使其揚長避短和趨利避害;破壞法治的最大危險在一般情況下都來自公共權力;只有約束好公共權力,國民的權利和自由才可能安全實現。
四、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
完善規范性文件、重大決策合法性審查機制。建立科學的法治建設指標體系和考核標准。健全法規、規章、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制度。健全社會普法教育機制,增強全民法治觀念。逐步增加有地方立法權的較大的市數量。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
五、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
黨內法規既是管黨治黨的重要依據,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在對現有黨內法規進行全面清理的基礎上,抓緊制定和修訂一批重要黨內法規,加大黨內法規備案審查和解釋力度,完善黨內法規制定體制機制,形成配套完備的黨內法規制度體系,使黨內生活更加規范化、程序化,使黨內民主制度體系更加完善,使權力運行受到更加有效的制約和監督,使黨執政的制度基礎更加鞏固。
(9)法治制度擴展閱讀
這個概念是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提出的,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要求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