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治理法治化
1. 如何才發揮法治在基層善治中的作用
一、發揮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幹部的關鍵作用
堅持以進一步牢固樹立憲法法律觀念,加強領導幹部自身法治建設,不斷增強領導幹部法律素養,引導幹部群眾加強學習憲法法律力度,營造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環境為宗旨。加強領導幹部依法決策、依法行政的意識,弄明白法律規定我們怎麼用權,什麼事能幹、什麼事不能幹,心中高懸法律的明鏡,手中緊握法律的戒尺,知曉為官做事的尺度。通過自身學習領導幹部要深刻認識法治建設的重要性,要始終堅持依法治鎮的根本政治方向,正確認識和把握黨與法的關系。不斷深化法治實踐,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法治信仰,把法治理念、法治精神融入工作和生活。
二、健全鄉村社會法治工作機制
推進鄉村社會治理法治化要與創新鄉村社會治理相合提升預防、化解社會矛盾的水平。積極推進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不斷健全矛盾糾紛排查調處機制,充分發揮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的綜合作用,堅持做到「事前預防、事中處置、事後救濟」,努力實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堅持以法治建設為基石,建立健全社會矛盾預警機制、利益表達機制、協商溝通機制、救濟救助機制,暢通群眾利益協調、權益保障法律渠道,保障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同時,積極推廣「黨政動手、依靠群眾、預防糾紛、化解矛盾、維護穩定、促進發展」的楓橋新經驗,堅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創新矛盾糾紛排查調處模式,構建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大調解」體系。
三、加強鄉村社會法治文化建設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指引行動前進的方向。僅有健全的法律法規是不夠的,只有人民群眾真正信仰法治,法律法規才能被真正地貫徹落實。加強鄉村法治文化建設,要堅決摒棄人治觀念,積極運用新媒體加強法治宣傳教育,樹立先進法治人物,尊重法律權威,蘊育良好的法治環境。培育鄉村社會法治思維,健全鄉村普法宣傳教育機制,將法治宣傳教育通過制度的形式確立下來。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指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必須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加強公民道德建設,實現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增強法治的道德底蘊,在全社會形成崇德向善、遵法守法的良好氛圍。
2. 我國基層治理法治化存在的哪些問題
存在拉皮筋的現象,也就是彈性執法,導致很多法律無法落實。
3. 如何發揮黨組織在基層治理法治化中的核心作用
基層組織是黨的全部工作和戰鬥力的基礎,也是提高基層治理法治化水平最基本、專最直接、最有效的屬力量。管長遠要靠制度,要向制度要長效。必須把握依法治國的總目標,創新基層治理法治化制度,把法治建設落實到基層和群眾。一要充分發揮黨的理論優勢、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制度優勢,把基層黨組織的多種優勢轉化為推進基層治理法治化的重要資源,推進基層治理法治化的制度創新。二要加強和改進基層黨組織建設,圍繞基層法治建設,確立工作目標、工作內容、工作方式、工作制度,著力解決制約法治建設的突出問題,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在基層治理法治化中的領導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把抓基層、打基礎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三要健全基層黨組織對各類組織黨建工作的引領指導和統籌協調制度,完善黨組織和黨員幹部服務群眾的工作機制,推動街道社區黨員服務中心等服務網路建設,形成開放式、綜合性、互通式服務體制。健全黨員幹部宗旨教育、廉政教育和法治教育制度,增強基層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鬥力。
4. 如何推動鄉村治理的法治化
日前有媒體評論來稱自,農業生產方式變革,農村社會結構分化,鄉村精英人才外流,傳統宗法觀念影響……鄉村是國家治理體系的「末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同時要加快立法,推動鄉村治理法治化。
分析人士表示,「村霸」背後很多都有宗族惡勢力,要消除宗法社會的負面影響,讓宗族惡勢力難成氣候,大學生村官與當地沒有宗族糾纏,接受過系統的高等教育,知識水平較高,有利於強化農村基層組織隊伍。
希望鄉村可以早日實現法制化治理!
5. 如何推進基層治理法治化
《決定》規定:推進基層治理法治化。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基礎在基層,工作重點在基層。發揮基層黨組織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中的戰斗堡壘作用,增強基層幹部法治觀念、法治為民的意識,提高依法辦事能力。加強基層法治機構建設,強化基層法治隊伍,建立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的法治工作機制,改善基層基礎設施和裝備條件,推進法治幹部下基層活動。
推進基層治理法治化是《決定》首次提出的法治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它是《決定》提出的「推進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要求的具體化。《決定》指出:堅持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提高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深入開展多層次多形式法治創建活動,深化基層組織和部門、行業依法治理,支持各類社會主體自我約束、自我管理。發揮市民公約、鄉規民約、行業規章、團體章程等社會規范在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
從我國目前政權結構組織形式來看,我國基層社會主要依靠的是城市居民委員會和農村村民委員會這兩種組織形式。現行憲法第111條對此也有明確的規定。該條規定:城市和農村按居民居住地區設立的居民委員會或者村民委員會是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的主任、副主任和委員由居民選舉。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同基層政權的相互關系由法律規定。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設人民調解、治安保衛、公共衛生等委員會,辦理本居住地區的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調解民間糾紛,協助維護社會治安,並且向人民政府反映群眾的意見、要求和提出建議。與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並行的還有各種基層社團組織、各種形式的自治組織以及行業協會、社區組織等等。
這些基層組織擔負著維護基層社會正常生產和生活秩序的重任,除了依靠基層組織所制定的自治章程、鄉規民約、行業規范等實行自我管理、自我監督、自我發展之外,也需要加大國家法律治理的力度,特別是涉及到公民的基本權利保障等領域,國家法律更是不可缺位。
要防止在基層治理的過程中,因為部分群眾或少數人的利益侵犯了社會公眾的利益,或者是為了實現少數人的特權而侵犯了大多數人的基本權利。因此,基層人民政府必須依法對基層社會進行嚴格的法律管理,要建立必要的執法渠道,注重基層政府與基層組織之間的溝通協同,要盡量使基層政權的執法力量下沉,要使法律進社區、進課堂、進居民家中,真正讓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各項法治工作落地實處,不留死角,通過基層依法治理,夯實依法治國的社會基礎,維護基層繁榮和穩定。
6. 如何理解推進基層治理法治化的意義
基層組織是黨的全部工作和戰鬥力的基礎,也是提高基層治理法治化水平最基本、最回直接、最有效的力量。管答長遠要靠制度,要向制度要長效。必須把握依法治國的總目標,創新基層治理法治化制度,把法治建設落實到基層和群眾。一要充分發揮黨的理論優勢、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制度優勢,把基層黨組織的多種優勢轉化為推進基層治理法治化的重要資源,推進基層治理法治化的制度創新。二要加強和改進基層黨組織建設,圍繞基層法治建設,確立工作目標、工作內容、工作方式、工作制度,著力解決制約法治建設的突出問題,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在基層治理法治化中的領導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把抓基層、打基礎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三要健全基層黨組織對各類組織黨建工作的引領指導和統籌協調制度,完善黨組織和黨員幹部服務群眾的工作機制,推動街道社區黨員服務中心等服務網路建設,形成開放式、綜合性、互通式服務體制。健全黨員幹部宗旨教育、廉政教育和法治教育制度,增強基層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鬥力。
7. 如何運用法治思維治理基層工作
推進基層治理法治化,要以嚴肅的法規制度體系規范黨組織和黨員幹部的行為。要堅持依章治理。緊緊圍繞黨章統籌推進黨內法規制度建設,下力氣做好法規制度的廢改立,維護法規制度的協調統一,夯實基層治理的良法善治基礎。要堅持壓實責任。狠抓法規制度執行責任落實,對法規制度的執行進行責任分解,形成責任明確、全面覆蓋的工作體系。要堅持獎懲分明。完善幹部考核評價體系,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辦事」作為考察、評價幹部的重要依據,大力選拔學法、尊法、守法、用法的黨員幹部,同時對落實法治責任不到位的幹部進行嚴肅追責。要樹立黨規黨紀嚴於國法的意識,促使黨員幹部以模範行為為公民遵守國家法律法規作出表率。
推進基層治理法治化,要把基層黨組織的工作重心切實轉移到服務群眾上來。要站在執政的高度統籌規劃工作。自覺審視我們的執政行為和服務方式,更好地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從群眾最反感的事改起,從群眾最需要的事做起,用群眾接受的方式做事。要促進群眾工作的科學化、規范化。將教育實踐活動中的零碎經驗做法系統化,從具體工作中抽出普遍規律以法規制度的形式固化,建立健全長效常態聯系服務群眾工作機制。要運用法治手段提升基層黨組織的服務能力。依法依規對基層黨組織賦權、增能、嚴管,建立「權隨責走、費隨事轉」的工作機制,下派任務的同時將相應的權力和資源下放給基層;在人力、物力、財力上向基層傾斜,落實服務群眾專項經費,強化基層基礎保障;嚴格依法監督管理,堅持公開透明民主,為基層黨組織開展服務、推進治理提供有力支持和良好條件。
推進基層治理法治化,要不斷加強基層黨組織的法治能力建設。基層黨組織要自覺樹立問題意識,直面社會深度轉型、矛盾多發易發、新老問題交織的新形勢,堅持以法治為核心,綜合運用經濟、文化、行政等多種手段,解決各種復雜矛盾和問題。要堅持開門抓基層治理,建立一套系統規范的民情民意收集、辦理、回應工作體系,把基層治理的決策實施過程轉化為爭取民心、集中民智的過程。要注重各類主體的協作,設計一套務實管用的體制機制,把各類主體的行為都置於法治框架下。要強化對黨政主體的制度約束,促使有序有度進行管理和調控;要積極培育各類市場主體和社會主體,讓他們更加有位有為,更好發揮作用。同時,要通過法治方式規范社會個體行為,使遵紀守法成為每個公民的自覺行動。
8. 如何建立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的法治工作機制
建立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的法治工作機制,關鍵是要將維護社會穩定關口前移,在源頭預防和化解農村矛盾。
加強源頭預防。建立健全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作為重要事項、決策、措施出台的前置條件、必經程序和剛性門檻,做到應評盡評,並重視運用評估結果,切實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不穩定問題發生。
加強源頭化解。要拓寬農村社情民意表達渠道,充分利用幹部聯系群眾的各種有效載體,變上訪為下訪,進村入戶,廣泛收集村情民意。建立村社情民意室,村兩委班子成員、大學生村官、聯村幹部共同組成接待組,輪流負責接待村民,及時受理訴求、解決問題。建立健全縣鄉村組四級矛盾糾紛排查調處機制,落實村小組隨時排查、行政村每天一排查、鄉鎮每周一排查工作制度;對排查出的不穩定因素進行分類梳理、建檔立冊,能解決的立即解決,不能解決的及時上報。 (賴麗娟)
讓村務監督實起來
有些地方設立了村務監督機構,但沒有真正發揮監督作用,實際上成了擺設;有的對監督什麼、怎麼監督沒搞清楚,工作效果不明顯。要充分發揮村務監督委員會的職能作用,完善工作機制、加大監督力度,使村務監督真正實起來。
明確職責方式,促進村務監督規范化。規范村監會工作職責,村監會通過事前介入、事中跟蹤、事後檢查公開等方式,把工作重點放在事前防範和事中監督上,使監督更加及時、有效。
建立完善制度,促進村務監督制度化。建立村務情況分析、村務監督工作報告、評議考核等標准化監督工作制度,制定村務監督委員會工作細則,建立村務監督管理工作記錄簿。
推廣清單模式,促進村務監督流程化。把村務公開、「三資」管理、村級工程項目建設等重點監督內容具體化為工程項目、債權債務、票據收支等監督事項,分別列出清單,逐項明確監督要點、關鍵環節和監督方式,並繪制監督流程圖,實現村務監督菜單式操作。(費晨亮)
專業人才下沉夯實基層法治力量
推動基層治理法治化,需要法律專業知識的有力支撐。加強基層法治隊伍建設、充實基層法治力量,應倚重和發揮法治專業人才隊伍的作用,打造一支正規化、專業化、職業化的基層法治隊伍。
要整合法治資源,引導政法機關幹部、法律志願者、退休政法工作人員積極參與基層法治建設,通過定期開展法律服務進村(社區)、送法上門等活動,普及日常生產生活涉及的法律知識,增強基層幹部群眾的法律意識,扎實培育基層法治土壤。要建立法治幹部到基層掛職幫扶長效機制,經常性深入到群眾中去,將專業知識與基層實際結合起來,建立便民化法律服務體系,為百姓排憂解難,推動問題解決回歸法治化軌道,讓人人講法治在基層紮根發芽。要大力推行基層法律顧問制度,採取政府兜底的方式,鼓勵基層直接購買法律服務,實現村村有顧問,在決策環節把徵求法律顧問意見作為必經程序固化下來,推動基層黨員幹部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管理公共事務。(呂繼剛)
下村設站建冊 讓法治建設深入基層
要實現基層由傳統管理向法治治理的轉變,可通過落實幹部聯村制度、設立專職指導員駐村工作指導站、創建村民誠信檔案冊等方式,推動法治建設更加深入基層。
堅持聯村幹部下村常態化,通過參與每周例會、開展民情走訪等活動,了解、掌握基層一線情況,宣傳法治理念,建立正確、合法、覆蓋面廣的訴求渠道,將矛盾、糾紛消滅在萌芽狀態。由專職指導員牽頭、村老幹部輔助、下鄉律師協助,設立專職指導員駐村工作指導站,將群眾反映、幹部走訪收集的問題登記備案,堅持「小問題工作站解決、大問題走流程」的原則,分類處理,向村、鄉鎮、部門遞轉,限期答復與跟進。根據駐村工作指導站登記備案的情況,針對「惡意」、「無理取鬧」的群眾上訪事件進行檔案記錄,形成本村村民誠信檔案冊,為農村信用貸款等優撫政策下放提供依據,情況極其嚴重的,交由相關法律部門處理。(葉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