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事情

道德事情

發布時間: 2022-08-21 04:34:01

⑴ 關於道德的事例

這個就很多了,古時候的摘錄幾個:
01.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谷倉倉頂時,從谷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事後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厲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幹,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後,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並封象為諸侯。
02 親嘗湯葯
漢文帝劉恆,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後所生。高後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
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葯,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
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03 嚙指痛心
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
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於是接見客
人,以禮相待。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
04 百里負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
親。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鍾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
「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裡能夠再得呢?」孔子贊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孔子家語·致思》)

05 蘆衣順母
閔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淵並稱。孔子曾贊揚他說:「孝哉,閔子騫!」(《論語·先進》)。他生母早死,父親娶
了後妻,又生了兩個兒子。繼母經常虐待他,冬天,兩個弟弟穿著用棉花做的冬衣,卻給他穿用蘆花做的「棉衣」。一天,父親出門,閔損牽車時因寒冷打顫,將繩子掉落地上,遭到父親的斥責和鞭打,蘆花隨著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方知閔損受到虐待。父親返回家,要休逐後妻。閔損跪求父親饒恕繼母,說:「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繼母聽說,悔恨知錯,從此對待他如親子。
06 鹿乳奉親
郯子,春秋時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飲鹿乳療治。他便披鹿皮進入深山,鑽進鹿群中,擠取鹿乳,供奉雙親。一次取乳時,看見獵人正要射殺一隻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獵人敬他孝順,以鹿乳相贈,護送他出山。
07 戲綵娛親
老萊子,春秋時期楚國隱士,為躲避世亂,自耕於蒙山南麓。他孝順父母,盡揀美味供奉雙親,70歲尚不言老,常穿著五色綵衣,手持撥浪鼓如小孩子般戲耍,以博父母開懷。一次為雙親送水,進屋時跌了一跤,他怕父母傷心,索性躺在地上學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08 賣身葬父
董永,相傳為東漢時期千乘(今山東高青縣北)人,少年喪母,因避兵亂遷居安陸(今屬湖北)。其後父親亡故,董永賣身至一富家為奴,換取喪葬費用。上工路上,於槐蔭下遇一女子,自言無家可歸,二人結為夫婦。女子以一月時間織成三百匹錦緞,為董永抵債贖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蔭,女子告訴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幫助董永還債。言畢凌空而去。因此,槐蔭改名為孝感。
09 刻木事親
丁蘭,相傳為東漢時期河內(今河南黃河北)人,幼年父母雙亡,他經常思念父母的養育之恩,於是用木頭刻成雙親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議,每日三餐敬過雙親後自己方才食用,出門前一定稟告,回家後一定面見,從不懈怠。久之,其妻對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針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蘭回家見木像眼中垂淚,問知實情,遂將妻子休棄。
10 行佣供母
江革,東漢時齊國臨淄人,少年喪父,侍奉母親極為孝順。戰亂中,江革背著母親逃難,幾次遇到匪盜,賊人慾殺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邁,無人奉養,賊人見他孝順,不忍殺他。後來,他遷居江蘇下邳,做僱工供養母親,自己貧窮赤腳,而母親所需甚豐。明帝時被推舉為孝廉,章帝時被推舉為賢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將

⑵ 關於道德的故事有哪些

三個道德小故事
其一: 19世紀末美國紐約有某大富翁,翟華仆一個,名丁龍.數年後將之辭退但該富翁居室不慎失火,翁幸名於難.丁龍聞訊後即自動返回侍候在側,翁不勝感致動,因問日:"我早將辭退,為何自願重返?"丁龍答日:"家父早有明訓;親鄰有難,必助之?"翁聽後又問:"令尊是否讀過孔孟這賢書有以教之?"龍答日:"家父乃草莽農夫,不識字"公繼問日:"令祖父心讀過書?"龍又道:"吾家世代皆未讀過書,非書香子弟."翁聞後驚嘆不止.
丁龍在富翁處又工作多年,辛勞致病而死,死前對翁日:"余多年來所獲薪金未嘗多用悉數積存於此,有一萬余元,不如奉還."翁大慟遂又捐贈十餘萬美金,加原數總共約20萬美金,在哥倫比亞大學設立"丁龍漢學講座"以資紀念這位目不識丁,但積中國倫理道德於一身的華丁.
其二: 我們都知道在廈門附近有一個小島,叫鼓浪嶼.1949年前乃西人聚居之地,美國在此皆設有領事館,這可能是因為鴉片戰爭後吧!廈門得通商風氣之先的結果,其中當然有美國領事館,在解放前就僱用本地人看家門.
而解放後,西人都撤館歸國了,美國領事館也只剩下空屋一幢,矗立山頭.妙的是該館有一個看門人,在解放後照舊上班,每天看門,夜晚關門,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像一個忠實的守門犬一樣,也許對他的稱呼有過於離譜,但是他這個人物做出了一個別人做不了的事,這個看門的後來怎麼了,在40年來竟然也相安無事,直到20世紀70年代中美再度建交,美國人回來以館了,此時就面臨一個不大不小的問題,這個守門人多年來欠奉的薪水,到底應該由誰來付?怎麼付法?據說些事一路拔到美國國務院,各部門官僚經多次爭論後,竟然沒有人願意受理.最後只好由浪嶼約的美國領事館務同仁自願捐款,湊成一筆錢,算是這位官運亨通門人的薪金,這件事就這樣告一段落了.
其三:據我所知,到西安去玩的遊客,必經的景點之就是碑林.這個碑林倒真是中國文化的寶藏.劉遵義教授早在1980年就去過那裡,西安這個古都現在已位屬一個"廢都"了,到處都是亂七八糟的東西,有許多去參觀碑林的遊客都是在一種滿目瘡痍的廢墟中誤闖入"碑林"的,只見在一塊破亂不堪的荒地上胡亂擺著各種大大小小的石碑.從我叔叔那了解,他那次去那旅遊時看到了以下的情形.他隨著導游等在人在"林"中漫步時,附邁卻圍著一堆堆的本地人,他們在幹嘛呢?個個衣履不整,蓬興垢面,令他們看的人有種不覺生厭的感覺."叔叔還告訴我:"在那時分看到了一塊石碑,通過他的敘述才知道,這塊石碑在中學課本上早已讀到"大唐景教碑"?可悲啊!這些群眾之中雙有多人知道這些碑都是中華文化的無階之寶?也許這些寶物剛剛出土,也許一些看來生厭的"無知"群眾之中就有不少人是"埋寶"的英雄.
這三個小故事帶給我們的教訓是什麼?
中國文化的延續不見得完全由書本得知而是與生俱來,還有生活中的一些很小的鎖事,它們的種種都是由習慣的最基層滋養出來的.

⑶ 名人道德故事

1、左公與曾公的胸懷

曾國藩和左宗棠都是晚清的重臣,兩人名氣都很大,朝廷一般多以「曾左」並稱他們兩人。曾國藩要比左宗棠大,並且曾經對左宗棠予以提拔。但左宗棠為人非常自負,從沒有把曾國藩放在眼裡。

有一次,左宗棠很不滿地問身旁的侍從:「為何人都稱『曾左』,而不稱『左曾』?」一位侍從大膽直言:「曾公眼中常有左公,而左公眼裡則無曾公。」侍從的話讓左宗棠深思良久。

2、漢武帝的胸懷大度

漢武帝劉徹,是個胸懷大度、思賢如渴的皇帝。他剛一即位,就發出了一個很不平常的求賢詔書,指出不管一個人出身貴賤,只要有特殊才能,就可封為將相。他說到做到,破格錄用了許多下層出身的人才。

有一次,十七歲的漢武帝帶著隨從微服出訪,來到一個叫做柏谷的地方。晚上,他們住進一家客店。店主人見他們年紀輕輕,行動詭秘,以為是一夥盜賊。

漢武帝口渴了,想討點水喝。店主人腦袋一揚,沒好氣地說:「我這里沒有水,只有尿!」說完,就偷偷溜出店門,打算召集附近的老百姓襲擊這伙可疑的旅客。店主人的妻子是個精明女子,她猜出了丈夫的心計,連忙跟了出來,好言相勸說:「我看他們不像盜賊,那領頭的倒像個貴公子。

你千萬不能輕舉妄動,錯傷好人。」店主人有些猶豫了,妻子乘機把他拉回屋裡,花言巧語地勸他喝起酒來。不大一會兒,店主人就被灌了個爛醉。於是,女主人又是殺雞,又是宰羊,擺下酒席盛情款待了客人一番。

第二天一早,漢武帝知道了事情的經過。回宮之後,他立即召見店主人夫妻倆,先賜給女主人一千兩金子,接著又把目光投向男主人。頓時,大殿里的氣氛緊張起來,人們以為男主人一定會受到懲罰。誰知,漢武帝不但沒有降罪,反而稱贊他疾惡如仇,是個壯士,並當場拜他為羽林郎。

3、尊師重道終成大器

東漢末年,有一位名叫魏昭的人,當他還在童年求學的時候,看到郭林宗,心想這是一位難得的好老師,便對人說:「教念經書的老師是很容易請到的,但是要請到一位能教人成為老師的人,就不容易找到了。」而郭林宗汗牛充棟,熟讀各家典籍,乃是遠近聞名的大儒。

後來,魏昭到京城洛陽任官,毅然決定拜遠在南陽的郭林宗為師,並派奴婢侍奉老師。但是郭林宗體弱多病,有一次他要魏昭親自熬葯給他吃。當魏昭端著煮好的葯進來的時候,郭林宗便呵責他熬的葯太燙,而魏昭就再熬一次,送上後郭林宗又說葯太苦。

這樣一連三次,到了第四次,當魏昭再端重新熬的葯而又沒有不好的臉色時,郭林宗才笑著說:「我以前只看到你的外表,今天終於看到你的真心啦!」於是大喜,將畢生所學的都全部教給了魏昭,而魏昭也終成大器,成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儒家學者。

4、顧愷之

我國古代東晉,在南京建造了一座佛教寺廟叫瓦棺寺,寺廟落成後,和尚請眾人捐施。顧愷之來到寺廟,在捐款薄上寫了個「百萬」的數字,人們都有很驚訝。

因為數日來,在眾多捐施者當中,還沒有一個人捐款超過十萬的,大家以為這個小名叫「虎頭」的窮年輕人吹牛亂寫,所以和尚當即讓他把寫的數目塗掉,但是顧愷之卻十分有把握地說:「你們先給我找一面空白牆壁。」

於是,他就關起門來,在指定的空白牆壁上畫了一幅像唯獨眼珠沒有畫。他對和尚說:「第一天來看畫的人,每人要捐十萬錢給寺廟;第二天捐五萬錢,以後,捐助數目由你們規定。」

等顧愷之當眾點畫維摩詰眼珠時,寺門大開,如同神光顯耀,滿城哄動,人們爭相來寺觀畫。紛紛稱贊這幅畫畫得生動傳神。看畫的人絡繹不絕。沒有多久,百萬數目就湊足了。

5、房玄齡

唐代名相房玄齡,未做官時,有一次患重病,對他太太盧氏說:我若病死,你不要守寡,要再嫁.盧氏到房內,挖出一隻眼睛以示終身不改節.後來房玄齡病癒,一直升到宰相高位,始終對夫人極為尊敬。

⑷ 有關道德的故事

一:姜肱大被

漢朝時候,有個姓姜名肱的,表字叫做伯淮。和他的兩個弟弟,一個叫姜仲海,一個叫姜季江的,天性非常友愛。雖然他們兄弟三個人,各自娶了妻子,可是不忍分開了睡,所以他們做了很大的被,兄弟三個人一同睡著。

有一次,兄弟們一同到府城裡去,晚上碰著了強盜,就要殺他。他們兄弟三個人都搶著死,強盜也就把三個人都釋放了,只搶了一些衣服和金錢去。

到了府城裡,別人家看見姜肱兄弟們都沒有了衣服,就問姜肱這是什麼緣故。姜肱就用別的話來支開了,終究不肯說明,碰著強盜這一回的事。強盜們得知了,覺得很感激,並且很懊悔,就到了姜肱那兒,叩頭謝罪,把以前搶去的物件,統統都還了他們。

二:許武教弟

漢朝時候,有個姓許名武的,他父親是早已死了,剩下兩個弟弟,一個叫許晏,一個叫許普的,年紀都還很小。許武每每在耕田的時候,叫他兩個弟弟立在旁邊看著,晚上許武自己教他兩個弟弟讀書。如若弟弟不聽他的教訓,他就自己去跪在家廟里告罪。

後來許武舉了孝廉,但是他因為兩個弟弟都還沒有名望,就把家產分做了三份,自己取了最肥美的田地,和廣大的房屋,所有壞的統統給了弟弟。所以當時社會上的人,都稱許他的兩個弟弟,反而看輕許武了。

等到兩個弟弟都得了選舉,他就會合了宗族和親戚們,哭著說明當時要給他弟弟顯揚名聲的緣故,並且把所有的家產,都讓給了兩個弟弟。

三:趙孝爭死

漢朝時候,有一個人姓趙,單名叫孝的,表字常平,和他的弟弟趙禮,很是友愛的。有一年,年成荒歉得很,一班強盜占據了宜秋山,把趙禮捉去了,並且要吃他。

趙孝就趕緊跑到了強盜那裡,求懇那班強盜們說道,趙禮是有病的人,並且他的身體又很瘦,是不好吃的。我的身體生得很胖,我情願來代替我的弟弟,給你們吃,請你們把我的弟弟放走了。強盜還沒有開口說話,他那弟弟趙禮一定不肯答應。他說道,我被將軍們捉住了,就是死了,也是我自己命里註定的,哥哥有什麼罪呢。兩兄弟抱著,大哭了一番。

強盜也被他們感動了,就把他們兄弟倆都釋放了。這件事傳到了皇帝那裡,就下了詔書,給他們兄弟兩個都做了官。

四:親嘗湯葯

漢文帝劉恆,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後所生。高後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 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葯,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五:嚙指痛心

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 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於是接見客 人,以禮相待。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

⑸ 生活中的一些有道德的小事

尊老愛幼,講衛生,節約能源之類的

⑹ 中國古代18個道德故事有哪些

1、孔融讓梨:孔融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他年幼時,每次和哥哥一起吃梨.總是拿一個最小的。父親問他原因,他說:「我是弟弟,年齡最小,應該吃小的」。後來,「孔融讓梨」成為團結友愛的典範。

2、曾子避席: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孔子要向他傳授高深的理論,曾子本來坐著,聽了便從席子上站起來,走到席子外面站立,表達了他對老師的充分尊敬。

3、千里送鵝毛:唐朝時,雲南一少數民族的首領派特使緬伯高向太宗貢獻天鵝。在路上,緬伯高不小心讓天鵝飛走了,只剩幾根鵝毛。到長安後,緬伯高拜見唐太宗,奉上鵝毛並附詩「禮輕情意重,千里送鵝毛」。這個典故比喻禮物單薄,情意卻異常濃厚。

4、三顧茅廬:東漢末年,劉備為求諸葛亮出山輔佐自己,三次到其住處請他,最後才等到諸葛亮。」三顧茅廬」後來成為形容求賢若渴的著名典故。

5、車胤囊螢:車胤是晉朝人,自幼聰穎好學卻家境貧寒,常無油點燈。於是他夏夜就捕捉螢火蟲,用以照明夜讀,學識與日俱增,成為知名學者。「車胤囊螢」也成為勤奮學習的典故。

6、身無長物:王恭當官後回家,同族的一個長輩去看到他坐在一張竹席上便說,你從東邊回來,應該有不少這種東西,可不可以給我一張。王恭將席子送給他,自己之後卻只能坐草席了。那人聽說後非常驚訝說,我本來以為你還有多餘的竹席。王恭回答,我為人從來沒有多餘的東西。

7、樂善好施:李士謙是北朝魏齊時人,他家中十分富有。有一年他把幾千石糧食借給鄉親,但當年災荒,借糧的人無力償還,他.便將借契全部燒掉。第二年莊稼豐收,借糧的人來還糧,他仍然堅決拒收。這也成為樂於助人的典範。

8、張良拜師:張良在成為劉邦軍師以前,有一天在橋上散步,碰到一個老人故意把鞋子掉到橋下,讓張良把鞋撿上來給他穿上。張良照做後,老人高興地稱他孺子可教,並給他一本《太公兵法》。張良仔細研讀,終於成為一代軍師。這個故事後來成為尊老敬老的著名典故。

9、崔樞還珠:崔樞是唐代人,他趕考時曾和一個商人住在一起。後來商人得了重病去世,送給他一顆價值萬貫的寶珠。崔樞埋葬了商人,卻沒有收下寶珠,而是將其一同葬進墳墓。他的不貪錢財後來傳為美談。

10、捨身救友:荀巨伯是東漢桓帝時的賢士。一次他去探望重病的朋友,恰逢胡兵圍攻城。他不肯獨自逃跑,甘願用自己的性命代替朋友的性命。胡兵大受感動,率軍撤回,全城都得救。荀巨伯對友情的忠誠也流傳千古。

11、管鮑之交:春秋時,鮑叔牙是齊桓公的謀士,他的好友管仲曾經在齊桓公敵人的門下做事,失敗後被俘虜。齊桓公讓鮑叔牙做相國,他反倒大力推薦管仲。最終管仲做了相國,鮑叔牙則成為其手下,這段友誼在歷史上傳為美談。

12、許衡不食無主之梨:許衡是元代理學家。有一次他在盛夏時走路,十分口渴,遇到路邊有一棵梨樹,別人都爭著搞梨來吃,唯有許衡獨自端坐。有人問他,他說,梨樹沒有主人,我的心卻有主人。別人所遺失的東西,即使有絲毫不合乎道義也不能接受。

13、晏子朝總是乘弊車駑馬:春秋時,齊國國相晏子上朝總是乘弊車駑馬。齊景公多次派人送給他豪華大車,他都謝絕了,認為自己管理百官,應該從自己做起、勤儉節約,為百官和百姓作出表率。

14、程門立雪:宋代時,程頤的學生楊時、游酢某次一同前往程頤家求教問題,來到老師家時卻發現程頤睡著了,他們不忍打攪,就靜靜地侍立門外等候。當時天寒大雪,當老師醒來時他們的腳下已積雪一尺深。「程門立雪」後來成為廣為流傳的尊師典範。

15、交友誠信:東漢時,張劭和範式一同住在太學里讀書,是很好的朋友。學成離別時,兩人約定兩年後的中秋節中午在張劭家再見。兩年後中秋,張劭殺雞備飯,正午時範式果然從數千里外趕來。兩人交友誠信的典故也由此流傳。

16、緹索救父:西漢時,官吏淳於意被判肉刑被押送上京。他的小女兒淳於緹索堅持一路隨父親進京,為救父親向漢文帝上書,最終令漢文帝廢除肉刑,成為著名的孝順典故。

17、孟母三遷:孟子幼年時,家附近的環境不好,其母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多次遷居。「孟母三遷」後成為父母用心良苦培育孩子的典故。

18、趙柔賣梨:趙柔是北魏人,一次他上街去賣犁,有個人要買趙柔的犁,趙柔要價二十匹絹,另一人見他要價太低,於是要出三十匹絹來買,趙柔卻說,與人交易,一言便定,豈可以利動心,還是賣給了原來那個人。

⑺ 關於道德品質的故事

1 趙孝爭死

漢朝時候,有一個人姓趙,單名叫孝的,表字常平,和他的弟弟趙禮,很是友愛的。有一年,年成荒歉得很,一班強盜占據了宜秋山,把趙禮捉去了,並且要吃他。

趙孝就趕緊跑到了強盜那裡,求懇那班強盜們說道,趙禮是有病的人,並且他的身體又很瘦,是不好吃的。我的身體生得很胖,我情願來代替我的弟弟,給你們吃,請你們把我的弟弟放走了。

強盜還沒有開口說話,他那弟弟趙禮一定不肯答應。他說道,我被將軍們捉住了,就是死了,也是我自己命里註定的,哥哥有什麼罪呢。兩兄弟抱著,大哭了一番。

強盜也被他們感動了,就把他們兄弟倆都釋放了。這件事傳到了皇帝那裡,就下了詔書,給他們兄弟兩個都做了官。

2 親嘗湯葯

漢文帝劉恆,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後所生。高後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 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葯,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3 嚙指痛心

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 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

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於是接見客 人,以禮相待。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

4為生命畫一片樹葉

只要心存相信,總有奇跡發生,希望雖然渺茫,但它永存人世。

美國作家歐;亨利在他的小說《最後一片葉子》里講了個故事:病房裡,一個生命垂危的病人從房間里看見窗外的一棵樹,在秋風中一片片地掉落下來。病人望著眼前的蕭蕭落葉,身體也隨之每況愈下,一天不如一天。她說:「當樹葉全部掉光時,我也就要死了。」一位老畫家得知後,用彩筆畫了一片葉脈青翠的樹葉掛在樹枝上。

最後一片葉子始終沒掉下來。只因為生命中的這片綠,病人竟奇跡般地活了下來。

溫馨提示:人生可以沒有很多東西,卻唯獨不能沒有希望。希望是人類生活的一項重要的價值。有希望之處,生命就生生不息!

5飛翔的蜘蛛

信念是一種無堅不催的力量,當你堅信自己能成功時,你必能成功。

一天,我發現,一隻黑蜘蛛在後院的兩檐之間結了一張很大的網。難道蜘蛛會飛?要不,從這個檐頭到那個檐頭,中間有一丈余寬,第一根線是怎麼拉過去的?後來,我發現蜘蛛走了許多彎路--從一個檐頭起,打結,順牆而下,一步一步向前爬,小心翼翼,翹起尾部,不讓絲沾到地面的沙石或別的物體上,走過空地,再爬上對面的檐頭,高度差不多了,再把絲收緊,以後也是如此。

溫馨提示:蜘蛛不會飛翔,但它能夠把網凌結在半空中。它是勤奮、敏感、沉默而堅韌的昆蟲,它的網製得精巧而規矩,八卦形地張開,彷彿得到神助。這樣的成績,使人不由想起那些沉默寡言的人和一些深藏不露的智者。於是,我記住了蜘蛛不會飛翔,但它照樣把網結在空中。奇跡是執著者造成的。

(7)道德事情擴展閱讀:

道德,是由思想行為所表現的,有一定標準的,社會、風俗,習慣。美德,美就是美的事物;德,古稱之為得;合起來解釋就是,美的事物可以吸引和得到社會中的一切。丑德不稱其為德,所以,道德僅僅是一種表現形式,屬於中性。

道德是後天養成的合乎行為規范和准則的東西。它是社會生活環境中的意識形態之一,它是做人做事和成人成事的底線。它要求我們且幫助我們,並在生活中自覺自我地約束著我們。假如沒有道德或失去道德,人類就很難是美好的,甚至就是一個動物世界,人們也就無理性無智慧可言。

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道德的驅使才建立了人類的和諧社會;道德的要求才有了社會群眾團體組織;道德的體現,使人們自尊自重自愛;是道德的鞭策,營造人與人的生活空間。一個不懂得道德和沒有道德的人是可怕的。

道德不像刀槍傷人肢體,它也能要人性命。在歷史和生活里,迫於道德壓力而「自殺」者並不少見。道德雖不是生活必需品,可它對人的修養和身心健康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文明的人類是靠道德的建立來作保障的。

道德的傳承也同樣離不開家庭、學校、社會、勞動和創造,以致分門別類地產生各自的要求和水準。——選自葉千華《心靈夜語》第348頁「淺說道德法律愛情」。

一切不侵犯非己自由的自由都應受到保護,也就是說不能刻意欺壓別人,也不能讓別人故意欺壓自己。

這條法則是自由主義者提出的檢驗一切道德規范的標准,不符合這條規則的道德就是不平等的、迫害弱者的奴隸道德。換句話說,只要是與他人無關亦未侵犯他人自由和利益的行為,不應該被認為是不道德的、邪惡的、可恥的,不應該受到任何暴力干涉或輿論譴責。

⑻ 生活中道德的小事

記得還有一次,在放學回家的路上,我看見一位老人,弓著身子吃專力得騎這一輛裝滿蔬屬菜的三輪車。那是一段上坡的路,路很陡,老人騎得很費勁。盡管他竭盡全力,車子仍像蝸牛一樣慢悠悠的向前移動,甚至將要滑下來。這時,他已經累得滿頭大汗。眼看他力不從心,我急忙跑過去,幫他推車。老人頓時感到輕鬆了一些,三輪車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爬上了坡。我的臉上也憋得紅紅的。老人轉過頭來,用感激的目光看著我說:「謝謝你,你真是個好孩子。你叫聲么名字?在那上學呀?」我抹著臉上的汗水自豪地說:「我叫少先隊員。」老人笑了,我也笑了,天邊的晚霞也笑了。如果人人都獻出一點愛,那麼世界將會變得多麼美好!

⑼ 生活中有哪些有道德的事例

孔融讓梨。

孔融,字文舉,東漢時期山東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高祖父孔尚當過鉅鹿太守,父親是泰山都尉孔宙 。

孔融別傳記載:孔融四歲的時候,和哥哥吃梨,總是拿小的吃。有人問他為什麼這么做。他回答說:「小孩子食量小,按道理應該拿小的。」

寓意: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凡事應該遵守公序良俗。這些都是年幼時就應該知道的道德常識。

是中國古代東漢末文學家孔融的真實故事,教育人們凡事應該遵守公序良俗。《三字經》中「融四歲,能讓梨」即出於此。

⑽ 求關於道德的名人小故事!!

1、有次,蘇格拉底在街上行走,有人用棍子打他的背,痛得他無法站立而蹲下去,但很快的,他又若無其事的站起來。目睹整個經過的旁人,看見他沒有任何的反應,好奇的問他:你挨打,為什麼不還手?蘇格拉底微笑地回答:當一隻發野性的驢踢你時,你會還它一腳嗎?

熱點內容
浙江導司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01-20 21:35:58 瀏覽:697
法律責任的特點是 發布:2025-01-20 21:13:14 瀏覽:172
多措並舉開展法律援助 發布:2025-01-20 20:13:22 瀏覽:955
法院凍結汽車 發布:2025-01-20 19:39:02 瀏覽:447
鄭州名律師 發布:2025-01-20 18:42:13 瀏覽:519
中級經濟法只看郭守傑 發布:2025-01-20 18:40:48 瀏覽:501
新疆司法拍賣網 發布:2025-01-20 18:27:06 瀏覽:509
噪音擾民法律法規 發布:2025-01-20 18:10:15 瀏覽:906
刑事案件法院旁聽 發布:2025-01-20 17:42:50 瀏覽:486
職業衛生法律知識櫥窗資料 發布:2025-01-20 17:37:23 瀏覽: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