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聖人
1. 「與國咸休安富尊榮公府第;同天並老文章道德聖人家」對聯有什麼典故
這副對聯口氣之大自不待言,發人深省的是上聯「安富尊榮」的富字內,下聯「文章道德」容的章字。
原來,對聯中的「富」字少了上面一點,而文章的「章」字,下面「早」字的一豎一直通到上面的立字。這是怎麼回事?難道學貫古今、知識淵博的紀昀會犯如此低級的錯誤?這倒不是。
據解釋,富字上面少一點,叫做富貴無頂。章字下面早字的一豎一直通到上面的立字,叫做文章通天。孔子及其學說「德侔天地、道冠古今」,聖人之家的「禮樂法度」,也就能天地並存,日月同光。
可見,這副字美文佳的奇特對聯,概括出孔府千百年來不同凡響的公府第和聖人家的氣派。
2. 道德經中的聖人指的是誰
沒有特指,憨山大師《莊子內篇注》一書中寫的很明白,老子只是以道自樂:原文「至人、神人、聖人,只是一個聖人,不必作三樣看。
此說能逍遙之聖人也。以聖人忘形絕待,超然生死,而出於萬化之上,廣大自在,以道自樂,不為物累,故獨得逍遙,非世之小知之人可知也。
道德經中的聖人是指聖明的人,這與儒家專指孔孟不同。比如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道家講道法自然,自然沒有什麼仁義,有用就供奉起來,沒用淘汰。這章最後強調就是「多言數窮,不如守中」,這個中,我認為就是河南話中用。人想長壽也是如此,一旦沒用了,你就老的快。道家思想與儒家思想是中國炎黃文化與東夷文化,很多事情的認識上對立。孔子雖然說過,「吾從周」但他的春秋筆法卻用的殷商的文化。董仲舒就說孔子損周文用殷質,主要是指殷商的親親,孔子講的父子相隱。儒家文化是殷商對我炎黃文化的臣服而形成的。東夷,北狄,西戎,南蠻,都已經融入華夏文明也在於我們炎黃文化的強大。周朝800年一個朝代的長壽就在於聖明。今天的文化是周禮是名殷商之實。
3. 道德經裡面的聖人都是指誰
一般都是先賢古人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所著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五千言》等,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被譽為「萬經之王」。 該書原文分上篇《德經》和下篇《道經》,不分章,後分1到37章為《道經》,38到81章為《德經》。它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
4. 為什麼說慎獨是一個人具有很高道德素養的體現
因為對於人來說,無論有沒有他人或外界的監督都能夠做到自覺自律這是很難得的。許多人在一些事情上面往往會受別人牽制,但是自己一個人獨處的時候就毫無原則了,想怎麼來就怎麼來。
5. 《道德經》中的聖人是什麼樣子
道德經文中,聖人出現32次如下:
第一:聖人(心)清凈無為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故【聖人】雲:「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
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第二:聖人愛護眾生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
【聖人】在天下怵怵,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
【聖人】皆孩之。
第三:聖人有德但謙卑而不爭
【聖人】亦不傷人。
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
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
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
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是以【聖人】披褐而懷玉。
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智慧不割(抱一就是不割,道之用為器就是割,能用來控制萬物,不用則任其生滅是為智慧)
【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
第四:聖人無我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第五:聖人無妄語
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第五:聖人即傳法也護法。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度可度者,不可度者即棄之如用過的芻狗)
第六:聖人來到人間為積累功德。
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輜重即功德,輜重是行軍的保證,功德是升天的本錢)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功德就是糧食,積累功德就是提高靈魂能量)
第七:聖人好施捨而願受一切苦,忍一切辱!
【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是以【聖人】雲: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
6. 與國咸休,安富尊榮公府第; 同天並老,文章道德聖人家。
聯語高度評價了古代偉大的先哲孔子的「文章道德」,與天不老。並說孔子的後人,同享福祿,世代尊榮。據傳「富」字上沒有一點,是寓意富貴無頂之意。
7. 海瑞為什麼餓死自己的女兒呢
海瑞(1514~1587)是明朝中期的清官,和宋朝的包拯有得一拼。
“兩袖清風、剛直不阿、嫉惡如仇、愛民如子、不畏權貴”等溢美之詞用在他身上恰如其分。
其一生經歷了正德、嘉靖、隆慶、萬曆四朝,是人們心目中完美官員的化身。
然而,近代人們對海瑞餓死女兒之事頗有爭議,可以說是“褒貶不一”。
道好的說他是聖人,罵他的指責他枉為人父,是冷血動物。
政敵就會從人性的角度來攻擊海瑞,“虎毒尚不食子”,海瑞能餓死自己的女兒,為了政績和名聲,他比老虎都毒!政敵會用“易牙烹子獻君王”的故事詆毀海瑞。政敵會質問海瑞:對待親人如此,你如何能有慈悲之心善待沒有任何親情的老百姓?
從上面兩種截然不同的立場來看,正反雙方說得都有道理。是攻擊、是贊揚就看統治階級的需要了。
值得一提的是,“海瑞餓死女兒”之事,正史上和《明史》上沒有任何記載。這個故事最早出自明代姚叔祥的小說《見只編》,作者的初衷是歌頌海瑞嚴於律己的好門風,到了清朝,統治階級也把這件事當成正面教材來宣傳。
隨著歷史的發展,現代人對這件事有了新看法,多數人認為海瑞不應該這樣做,畢竟五歲的女兒認知還不全面,如此求全責備有點過分,海瑞應該諄諄善誘,而不是粗暴地用“去死”來對待女兒。
8. 什麼叫做道德聖人
有本書叫《道德經》是老子寫的
老子就是聖人。
道,指的是宇宙運行的一規律。
德,指的是按照道去做。
聖人,指的是參透了道,了悟了宇宙人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