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認識
『壹』 談談你對民主法治的認識
發展民主,健全法制,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內在要求。構建和諧社會,最重要的是加強民主法制建設,促進社會公平正義。重點是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加快中國特色的民主政治建設;擴大基層民主,保證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權利;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加強政府立法工作;繼續推進司法行政體制改革,維護司法公正。
『貳』 什麼是法治
360網路
目錄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法治
漢語詞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回5個義項
展開
法治,顧答名思義,法治就是"法的統治"。法治是一種貫徹法律至上、 嚴格依法辦事的治國原則和方式。它要求作為反映社會主體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的法律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 並在全社會得到有效的實施、普遍的遵守和有力的貫徹。法治作為一種先進的治國方式, 要求整個國家以及社會生活均依法而治, 即管理國家、治理社會, 是憑靠法律這種公共權威, 這種普遍、穩定、明確的社會規范;而不是靠任何人格權威, 不是靠掌權者的威嚴甚至特權, 不依個人意志為轉移。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當代中國,"法治"和"依法治國"這兩個概念是根本一致的,依法治國實際就是法治的另一種表述,二者之間是一體兩面的關系。 要全面認識法治的內涵,必須對法治與法制、法治與人治、法治與德治的概念做一下辨析,搞清楚它們之間的關系
『叄』 談一談你對法治的理解和認識
1996年3月17日 ,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批准了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確立了「依法治國 ,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的治國方針 ,為我國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的目標和要求.這一方針的確立 ,必將對我國政治、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產生深遠的、全方位的影響 ,從而極大地推動我國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明確提出並精闢闡述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治國方略與法制建設目標.這標志著社會主義依法治國理論日益走向成熟,社會主義依法治國實踐邁入更高階段.對於我們切實實行和堅持依法治國,實現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偉大理想,無疑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社會主義依法治國方略的確立. 依法治國,作為一種先進的治國方略與法律文化,是社會進步、社會文明的重要標志.依法治國不是從來就有的,而是一種與市場經濟、民主政治、相當發達的社會文化共存亡同興衰的社會現象. 社會主義國家不僅應當是人民真正當家作主的民主國家,而且也應當成為真正實行依法治國的法治國家.社會主義的依法治國必然是而且應當是人類歷史上全新的、最高歷史類型的依法治國.
二、社會主義依法治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作為一種理想的治國手段,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國家與資本主義國家都可運用的治國方略.但作為一種現實的政治制度,社會主義依法治國與資本主義依法治國有著根本的不同.社會主義依法治國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依法治國,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法律保障.社會主義依法治國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的依法治國,是實現人民民主的基本保證.
三、社會主義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 (一)具備完備的法律體系. 有法可依,是立法方面的要求.這是依法治國的法律前提,也是依法治國的首要環節.有法可依是指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需要法律調整的領域和方面都有良好的法律可以依據和遵循. (二)有法必依.有法必依是指一切政黨、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公民都必須依法辦事.這是依法治國的中心環節.(三)執法必嚴. 依法治國的關鍵是執法,難點和重點也在執法.執法必嚴,是指執法機關和執法人員嚴格依照法律規定辦事,堅決維護法律的權威和尊嚴.另外司法獨立是法治社會的內在要求,對保證司法裁判的公平、正義,維護社會秩序,滿足社會成員對效益的需求,真正做到依法治國具有重要的意義.(四)違法必究.違法必究,就是要嚴格追究違法犯罪行為人的法律責任.這是依法治國的必要保證,是法律威嚴的重要體現.當前,在違法必究這個問題上,我們要堅決反對幹部搞特權、有責不究、重犯輕罰.鄧小平同志曾強調:「越是高級幹部子弟,越是高級幹部,越是名人,他們的違法事件越要抓緊查處,因為這些人影響大,犯罪危害大.」
求求你,打字挺累的!望採納,謝謝!嘻嘻!thanks!
『肆』 大學生怎樣理解法治
一、 樹立依法治國的觀念。這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核心內容。要求大學生必須不斷 提高法律素養,切實增強法制觀念,堅持嚴格執法,模範遵守法律,自覺接受監 督,時時處處注意維護法律的權威和尊嚴。二、 樹立執法為民的觀念。這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要求。要以鄧理論 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 益,作為大學生搞好學習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在各項學習工作中真正做到以 人為本、執法為民,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三、 樹立公平正義的觀念。這是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價值追求。 公平正義是 政法工作的生命線,是和諧社會的首要任務,是社會主義法治的首要目標。要求 大學生必須維護公益、摒棄邪惡、弘揚正氣、克服己欲、排除私利,學會堅持合 法合理原則、平等對 待原則、及時高效原則、程序公正原則,維護社會的公平正 義。四、 樹立服務大局的觀念。 這是社會主義法治的重要使命。 要求當代大學生, 必須緊緊圍繞黨和國家大局開展工作, 立足本職, 全面正確學習貫徹科學發展觀, 致力於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 努力創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和公正高效的 法治環境。五、 樹立黨的領導的觀念。這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保證。要自覺地把堅持 黨的領導、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和維護社會主義法治統一起來,把貫徹落實黨的路 線方針政策和嚴格執法統一起來, 學會把加強和改進黨對政法工作的領導與保障 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職權統一起來,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立場,忠實履行黨和 人。
『伍』 個人對法治觀念的認識300字
通過前一點時間的學習,本人對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有了新的認識。
理念是行動的指南。建設法治社會,必須牢固樹立和始終堅持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以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指導法治社會建設,
就要深刻理解和把握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本質要求,
堅持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這五個方面相輔相成,體現
了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
堅持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就要堅持依法治國。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核心內容。
依法治國就是把社會主義民主與社會主義法制緊密結合起來,
實現民主的制度化、
法律化,
從而保障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的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
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維護和實現人
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要確立和實現以憲法和法律治理國家的最具權威價值的取向,堅持法
律面前人人平等,樹立和維護法律權威,確立法律是人們生活的基本行為准則的觀念,嚴
格依法辦事,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依法治省是依法治國基本
方略在我省的具體實踐。建設法治社會,必須不斷推進依法治省,把依法治國的理念體現
在各個方面、貫穿於各個環節、落實到各項工作。
堅持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就要堅持執法為民。執法為民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要求。
這是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和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在法治上的
體現。要確立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來自於人民的理念,把實現、維護和發展廣大人民群眾
最根本的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在立法、執法、司法的各個
環節上體現尊重和保障人權,做到為人民執法、靠人民執法,保證把「權為民所用、情為
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的要求落到實處。
堅持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就要堅持公平正義。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個基
本特徵,也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價值追求。在建設法治社會的實踐中,要把公平正義作為制
定法律和進行制度安排的重要依據,從源頭上防止社會不公正現象的出現與擴大,並在執
法、司法活動中堅持合理合法、及時高效、程序公正的原則,建立保障公平正義的防線;
把公平正義作為協調社會各個階層相互關系的基本准則,依法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
公平、規則公平、分配公平為主要內容的
『陸』 什麼是法治意識
法治意識是人們關於法治的知識、觀點和心理的總稱。
一個國家的法治發展程度決定著專公民屬法治意識的強弱,公民法治意識的強弱反過來也影響法治建設的質量和水平。法治意識很大程度上體現在人們對法律的尊崇和信任程度上。
法治意識的強弱不只體現在思想觀念上,更體現在處理矛盾和解決糾紛的實際行動中。在多年法治建設進程中,我們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斷完善社會公平正義法治保障制度,推動全社會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行為習慣。
(6)法治認識擴展閱讀:
如今,運用法治思維、法治方式來看待問題、解決矛盾,將問題矛盾放在法律框架下處理,已經成為越來越多人的自覺行動。法治意識逐漸植根於人們的頭腦深處,當遇到諸如合同糾紛、消費欺詐等時,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已經成為多數人的選擇和習慣。
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日益完善,尊崇和捍衛法治與保障人民切身利益更加一致,守法護法逐漸成為全社會的共同追求。
『柒』 怎麼理解法治
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依法治國」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不可否認法治存在著其強大的生命力,在當今有著其無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但純粹的法治是有缺陷的,也是空洞的,只有與德治的完美結合才能實現社會利益的最大化,才能真正降低社會治理成本。
一、 法治與德治的內涵
法治思想的歷史淵源可以追溯到西方古希臘與古羅馬時期。早在古希臘時期各城邦就實現了較為徹底的民主與「法治」,而古羅馬更將這一民主與「法治」的思想發揚廣大。德治更可以從古代中國儒家的「仁政德治」思想中找到其歷史原形。同時由於中西方對人性善惡的不同認識導致了對「法治」與「德治」地位和作用認識的巨大反差。西方人性惡的思想促使人們優先選擇通過法律而非內在的道德機制來調控人們的行為,而中國人性善的理論促使人們希望通過人類道德的自我調節來達到理想社會的實現。這兩種不同的社會治理模式導致了近代中西方法律發展的巨大反差。近代西方由人性惡的認識出發,認為任何權力的本質也是邪惡的①,因此任何權力都必須以有效的手段加以制約,而法律便是最佳之手段;同時由於資本主義的不斷發展以及社會關系的契約化,使得平等自由的理念深入人心,「分權制衡」以及「平等自由」的法律思想使得「法治」愈加完善。而近代中國由於儒家「為政以德」思想的根深蒂固使得「德治」愈加根基深厚。
但是從其本質上講,無論是資本主義的「法治」或是舊中國的「德治」都不是純粹意義上的法治與德治。首先,法是指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統治階級的意志。② 因此任何資產階級的法律都是資產階級利益的體現,都是為維護資產階級統治,實現資本家利益最大化而制定的,也就是說這種法律是一種「惡法」而非「良法」。而法律的優良性是法治的必備要件之一。③ 同時由於這種法律的壓迫性使得這種法律並非在全社會范圍內都能得到普遍遵守,因此這種法律本身也是缺乏普遍約束力的。其次,所謂道德是指由人們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關於善與惡、正義與非正義等觀念,以及同這些觀念相適應的由社會輿論和人們的內心信念來保證實現的人們行為規范的總和。④也就是說道德並非一個人或一類人的善惡評價觀念,而是全社會公認的價值取向。而舊中國的「德治」之「德」無非是統治者為維護其統治而提倡的君臣、父子尊卑有分之德,其雖於一定時間為特定社會群體所認可,但卻並非為人類社會所公認的正義平等之觀念。即使其中部分內容體現了正義平等,但其也是不完整的,也是狹隘的。
因此真正意義上的法治是指人們通過或主要通過法律對國家的治理而求理想社會的實現。⑤並且必須具備法的優良性以及法的普遍性兩個基本構成要件。而真正意義上的德治是指人們藉助或主要藉助道德的作用對社會進行調節和控制而求理想社會的實現。⑥並且這種道德是為全社會所公認的正義平等之觀念。
二、 法治與德治的關系
面對法治與德治的抉擇,有人認為法律是萬能的,只有在法律的完全掌控下,社會才會正常有序;又有人認為道德的作用是強大的,只有道德才能深入人們的內心世界中,才能治本,由此泛道德主義應運而生。但是現實告訴我們,純粹的法治是不可行的,而純粹的德治是不可靠的。
首先,在當今世界無論是純粹的德治或是純粹的法治都會造成社會資源的巨大浪費。就社會現實而言,不可能每個人都自覺的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事,不可能每個人都追求社會利益的最大化而寧願放棄個人利益。實際的情況很可能是:人們自然的認為他人都會依道德而行事,那麼自己一個人的違反並不會造成全社會范圍內的混亂,從而大部分人只期待他人依道德行事,而自己卻違背道德的要求去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最終使得少數遵循道德要求的人的行為也變的毫無意義。由此看來,在當今純粹的德治是一種巨大的冒險,其結果只能是社會的極度混亂,造成社會資源的巨大浪費。而純粹的法治必然要求有一種無時無處不在的監督工具,即採取「人盯人」的監督模式,那麼任何人每天都處於一種監督他人與被他人監督的狀態之中,這不僅造成社會生產的停滯,社會資源的浪費,從根本上講也是與平等自由的法治思想向違背的。
其次,任何法律從根本上講都是一種道德。法治之法應該有而且必然有道德性。⑦實際上法律都是人們對某種道德的確認,道德規范實際上構成了法律規范的源泉。人們將一種道德法律化,或是因為人們認為其極其重要,必須將其上升為法律以突顯其重要性,或是因為這種道德自覺遵守的程度極其不理想,需要用國家的強制力加以規制。而且可以說任何一部良法都是一部人類道德的薈粹集。只有具有道德性的法律才能為人們所普遍接受,才不是一部缺德的法律,才不會背上惡法的罵名。
同時人們也必須認識到法律的作用是有限的,法律本身並非是一個完美無暇,毫無缺陷的。法律的滯後性是法律的致命弱點,任何法律都不可避免的將這一致命弱點展現於世人之前。相比較而言道德就更具有時代性,其隨著社會的發展而及時應變,它能及時對社會發展中出現的新問題加以調整,並且這種調整也為日後的立法提供了豐富的實踐經驗。而且由於法律只能對人們的外部行為加以調整,無法深入人們的內心世界;而道德作為一種內心確信能夠彌補法律的這一不足,由人們的內心出發去規制人們的外部行為,從而使法律的調整更加高效。由此可見在當今的歷史條件下法治離不開德治,缺少法治的德治是有缺陷的。
最後,於現實之中德治的威力雖然在局部范圍是巨大的,但是其作用的范圍是極其有限的,並非任何人、任何行為都受其規制,或者說即使受其規制,但這種規制也是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的,任何一絲不良動機都可使其功虧一簣。過分依賴法治不僅將損害法治,而且最終將損害德治本身。假若每一個人都具有聖徒一樣的心靈與道德品質,政府也將失去其存在的意義,法律更無存在的必要。正是由於人們道德水準的巨大差異才必然要求運用法律規制少數不道德的人,強制其履行其應盡的義務,以維護他人的利益和社會的穩定。更重要的是,德治的實現最終還是要依靠法治。⑧任何道德規范受侵犯時,光有社會輿論的譴責是不夠的,只有對那些違反者施以必要的懲戒,才能有效維護這些道德規范的不可侵犯性。但並不是說違反任何道德規范都必須受到懲戒,只有違反最基本最重要的道德規范的行為才會受到制裁。由此可見於當今德治離不開法治,離開法治的德治是虛幻無力的。
綜上所述,在如今的歷史條件下,法治與德治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兩者缺一不可,只有兩者的完美結合才是當今社會的最佳治理模式。
三、 德治——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
任何社會個體都企求生活在這樣一種社會之中:在這個社會中,人們以一種高尚的情操無條件的自覺維護社會秩序,追求社會利益的最大化,甚至在某種情況下,願意犧牲個人利益以維護社會利益。有人會問,這不就是一種德治模式嗎?的確,這就是一種德治模式。但是既然純粹的德治是不可靠的,那麼這種理想的社會不是永遠都實現不了嗎?其實不然。這實際上涉及到了必然性和實然性的問題,即理想與現實的問題。就現實而言,人們的道德水平遠沒有達到那種可以純粹德治的程度,純粹的德治只能引起全社會的混亂,而純粹的法治又造成了社會資源的巨大消耗,因此於現實法治與德治的完美統一才是最佳的社會治理模式。而於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來看,德治是一種必然,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理想目標,是社會發展規律發揮作用的必然結果。
首先,馬克思主義法學家認為,法與國家是密不可分的一個整體,國家的消亡也意味著法的消亡。⑨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結果是全人類社會實現共產主義,而於共產主義社會中,階級的對抗已不復存在,而作為階級專政工具的國家也自然失去了其存在的基本依據,同時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法律也將消亡。共產主義社會雖然仍有「公共生活的起碼規則」,但它不是法,因為它沒有法所特有的階級性。⑩既然法已不復存在,那又何來法治之說呢?法治的最終命運只能是與法和國家一起消亡於共產主義社會的實現過程中。
其次,共產主義社會的實現是社會發展規律的必然,而共產主義社會實現的標志之一便是人們道德水準的空前提高。共產主義道德本質上是以集體主義為核心的,因此於此情形下人們會自覺維護社會秩序,會力求實現社會利益的最大化,在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相沖突的情況下,人們會自覺選擇社會利益的實現。這樣便為德治的實現提供了巨大的生存土壤,德治的生命力也將更加強盛。
總而言之,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決定了德治的必然性,德治的實現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理想目標。在這樣一個理想社會之中,人們和諧共處,社會井然有序,不必要的社會消耗也降低到最低點,人類的文明將得到巨大的發展和進步。
『捌』 談談你對依法治國的認識
依法治國就是依照體現人民意志和社會發展規律的法律治理國家,而不是依照個人意回志、主張治理答國家;要求國家的政治、經濟運作、社會各方面的活動通通依照法律進行,而不受任何個人意志的干預、阻礙或破壞。
簡而言之,依法治國就是依照憲法和法律來治理國家,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顯著標志,還是國家長治久安的必要保障。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人民當家作主根本保證。
(8)法治認識擴展閱讀:
基本內容
依法治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
1、依法治國的主體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群眾;
2、依法治國的本質是崇尚憲法和法律在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的權威,徹底否定人治,確立法大於人、法高於權的原則,使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和法律不受個人意志的影響;
3、依法治國的根本目的是保證人民充分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利,維護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依法治國是一切國家機關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
『玖』 什麼是法治,法治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法治,顧名思義,法治就是"法的統治"。法治是一種貫徹法律至上、 嚴格依法辦事的治國原則和方式。它要求作為反映社會主體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的法律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 並在全社會得到有效的實施、普遍的遵守和有力的貫徹。
法治作為一種先進的治國方式, 要求整個國家以及社會生活均依法而治, 即管理國家、治理社會, 是憑靠法律這種公共權威, 這種普遍、穩定、明確的社會規范;而不是靠任何人格權威, 不是靠掌權者的威嚴甚至特權, 不依個人意志為轉移。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當代中國,"法治"和"依法治國"這兩個概念是根本一致的,依法治國實際就是法治的另一種表述,二者之間是一體兩面的關系。 要全面認識法治的內涵,必須對法治與法制、法治與人治、法治與德治的概念做一下辨析,搞清楚它們之間的關系。
法治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一、法治在民主政治建設中的必要性
(一)法治與民主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法治與民主具有十分密切的聯系,民主促進法治,法治保障民主。法治強調用法律治理國家,而法律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超然於政治體系之外的法律是不存在的,法律需要民主以保證其合理性和有效性;
與此同時,法治通過規范政治行為、協調政治關系、解決政治問題等方式,保障民主在政治中的參與性以及民主權利的實現,促進民主政治生活的良性運行。
(二)法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必由之路。
法治,對於限制政府公權力,保障公民私權利具有重要意義。
二、建設法治中國是我們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法治在中國的推行具有重要意義
(一)法治是保障公民權利奠基石
(二)法治是市場經濟的護航員
(三)法治是社會和諧穩定的「安全閥」
(四)法治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守護神
(五)法治是實現中國夢的助推器
(9)法治認識擴展閱讀
法治與人治是根本相對立的,是不同的治國理念。人治強調個人權力在法律之上,而法治理念正好與其相反。要法治就不要人治,要人治就沒有法治。
但要強調,國家依靠法治並不是不要依靠人的力量和人的作用,因為再好的法律與制度都需要人來實現與執行。但是,不可以將「人的作用」與「人治」相等同,兩者是根本不同的概念。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法治包含兩個部分,即形式意義的法治和實質意義的法治,是兩者的統一體。形式意義的法治,強調「以法治國」、「依法辦事」的治國方式、制度及其運行機制。
實質意義的法治,強調「法律至上」、「法律主治」、「制約權力」、「保障權利」的價值、原則和精神。形式意義的法治應當體現法治的價值、原則和精神,實質意義的法治也必須通過法律的形式化制度和運行機制予以實現,兩者均不可或缺。
法治是以民主自由為基礎,需要民主的力量,而我們的法治卻看上去好像是官方在發動和推進,民眾似乎處在旁觀者的地位而表現出「被動」和「冷漠」。在理論上如何印證現行法治推行方式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在現實的法治實踐中確實存在缺少政府和民眾的有效「互動」。
冷靜地思考分析和對「依法治理」現狀的觀察,我們不難發現缺少這種「互動」的現實表現,主要原因在於:民眾對於自身的權利不知道,知道不執行,執行不徹底,導致了21世紀初的這個結果。民眾們在經歷義務教育之後,依舊對於介紹法治的課程並不重視,法治觀念、理念很難進入民眾內心。
使得法治推動成為看似官方在發動和推進,民眾似乎處在旁觀者的地位而表現出「被動」和「冷漠」。
法治是依據法律的治理。
法治實際上包含了許多層面的含義,它是指一種治國的方略、社會調控方式,法治是與人治相對立的一種治國方略。法治強調以法治國、法律至上,法律具有最高的地位。亞里士多德就明確提出「法治應當優於一人之治」。
法治還是指一種法律價值、法律精神,一種社會理想,指通過這種治國的方式、原則和制度的實現而形成的一種社會狀態。
總的來說就是法治包括實質意義上的法治和形式意義上的法治,也就是強調兩者的統一,形式意義上的法治強調「依法治國」、「依法辦事」的治國方式、制度及其運行機制。實質意義的法治強調「法律至上」、「法律主治」、「制約權力」、「保障權利」的價值、原則和精神。
『拾』 談談你對法治與人治的認識
人治與法制的根本區別是治國方式的不同。人治是領導人治國,法治是法律治國。
法制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縱觀中國歷史,從奴隸制的夏朝到封建制的秦朝一直到清朝無一不是人治,直到民國時期才開始依法治國。
歷史上早就有關於法治與人治的爭論.(1)儒家和法家關於法治有不同見解,爭論的核心是實行人治還是法制.儒家主張人治,或稱德治,禮治,認為國家要由具有高尚道德品質的賢明君主或聖人賢人通過道德感化和約束進行治理.為此,儒家的代表人物進行了充分論證,如說:"道之以政,齊之以邢,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意即,法使人民無廉恥之感,而禮則使人們不僅知道廉恥,而且有了規矩.相反,法家主張要由掌握國家權力的人,通過制定實施強制性的法律,才能夠治理好國家,如韓非要求統治者應該"不務德而務法","聖人之治國,不恃人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為非也".(2)古希臘思想家關於法治與人治也有爭論,爭論的核心是是否實行"良法"之治.他們關於法治的論述,主要是與自然法,良心,公平,善良等哲學政治學倫理學觀念聯系在一起的,法治思想只是其龐大的政治思想,哲學思想,倫理思想的組成部分.其中,柏拉圖是積極主張人治的代表人物,他以為,如果沒有"賢人政治",使哲學家成為國王,則人類永無寧日;同時,他較為藐視法治的作用,反對將法律的約束強加於"優秀的人".與柏拉圖相反,希臘最為著名的思想家亞里士多德認為,"法治應當優於一人之治",其理由是,法治體現著理智的因素,並且免除了一切情慾的影響;而人治不能排除獸性的因素,雖然有最好的賢人,也不免會有執政的偏見.在古希臘,還進行了世界歷史上比較早又相對發達的法治實踐,這就是確立了雅典奴隸制民主政體,從梭倫立法改革到伯里克利"憲法",都維護雅典民主制度,它和專制相區別,是由人數較多的統治者共同掌握國家權力的體制.(3)近代以來,法治與人治之爭,在政治制度領域主要表現為實行民主還是專制之爭,法治思想的核心是權力分立與權力制衡.由於人治將國家治理寄託於一個賢明的君主之上,實際是擁護君主制或寡頭政治,而主張法治的思想家則對於君主專制進行了抨擊和批判.亞里士多德曾指出:"在君主政體下,如果繼任的後嗣是一個庸才,就必然會危害全邦,而在實行法治的情況下,就不會發生這一問題."他還說:"多數群眾也比少數人為不易腐敗".17,18 世紀,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總是把實行法治還是人治與政治制度,國家體制聯系起來.美國思想家潘恩宣稱:"在專制政府中國王便是法律,同樣地,在自由國家中法律應該成為國王."法國著名思想家盧梭,更高高地舉起了民主共和國的旗幟,反對封建專制制度,他說:"凡是實行法治的國家——無論它的行政形式如何——我就稱之為共和國;因為惟有在這里才是公共利益的統治者,公共事務才是作數的".正是在這些啟蒙思想家思想的支持下,美國等國的憲法,首先將法治原則體現在憲法之中,使該原則真正通過法律而貫徹到民主政治的國家生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