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法學創新網
Ⅰ 蘇州大學的法學專業怎麼樣
1、蘇州大學的法學專業還不錯,畢竟學校是211重點大學。
2、蘇州大學法學專業的主要課程專設置有:法理學屬、中國法制史、憲法學、行政法學、民法學(含總論、物權法、債權法、婚姻與繼承法)、知識產權法學、商法學、刑法學(含刑法總論、刑法分論)、經濟法學、環境法、民事訴訟法學、刑事訴訟法學、行政訴訟法學、國際經濟法學、國際公法學、國際私法學、勞動與社會保障法等。
3、蘇州大學法學專業就業前景: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公安、檢察院、法院等政法機關,律師事務所,銀行、會計師事務所、企業單位等。
Ⅱ 王文華的學術成就
王文華教授將審判工作經驗融於教學,並對法學教育教學進行深入研究,教學成果優異,深受學生喜愛。學術成果豐碩且多項成果被轉載、引用、獲獎,在本專業領域內具有一定影響。主要成果包括個人學術專著2部(《加拿大與中國經濟詐欺犯罪比較》,中國檢察出版社2003年版、《歐洲金融犯罪比較研究——以歐盟、英國、義大利為視角》,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年8月版)、譯著2部、合著6部、教材1部(副主編),在《中外法學》、《政法論壇》、《法學家》、《法學評論》、《比較法研究》、《光明日報(理論版)》等刊物上發表了60餘篇學術論文,其中CSSCI論文近30篇,CLSCI論文7篇。其中14篇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人民檢察》、中國法學創新網轉載。成果多次獲得國家級、省部級和校級表彰獎勵,論文《刑法學教科書60年回顧與反思》獲得法學研究成果的全國性最高獎項「中國法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第二屆,2011年),論文《侵犯著作權罪新探》、論文《社會沖突、社會管理創新與刑法理念的發展》分別獲得中國法學會優秀刑法論文(2000-2005)二等獎、(2006—2011)三等獎。
王文華教授主持、參與完成了6項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包括:主持完成司法部國家法治與法學理論研究項目「中國傳統復仇文化與當今和諧社會建設中的仇恨犯罪研究」、主持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群體性暴力事件與『仇恨犯罪』抗制研究」,並參與完成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中歐金融犯罪比較研究」。2011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兼任中國刑法學研究會理事、中國歐洲學會歐洲法律研究會理事、北京師范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兼職研究員。
座右銘:不求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
附:
Ⅲ 王鍇的介紹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德國弗賴堡大學訪問學者(2013-2014)。現任院學位分委員會委員、法學院憲法與行政法研究中心主任、標准化與產業監管研究所所長、北航航空法律和標准研究所副所長。1997年9月至2001年7月,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學士;2001年9月至2004年7月,中國人民大學法學碩士;2004年9月至2007年6月,中國人民大學法學博士。2007年6月開始任教於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2009年晉升副教授,2014年晉升教授,2015年晉升博士生導師。曾榮獲中國人民大學研究生學術新星一等獎、北航「藍天新秀」、「藍天新星」(科研)、中國法學創新網「法學新秀」、第六屆中青年憲法學者優秀科研成果論文類三等獎、第七屆中青年憲法學者優秀科研成果論文類二等獎、第十屆中國青年法學論壇主題徵文一等獎、北航優秀教學成果教材類二等獎。兼任中國憲法學研究會理事、中國財稅法學研究會理事、董必武法學思想研究會理事、北京市法學會憲法學研究會理事、北京市法學會教育法研究會理事、北京市法學會比較法學研究會理事、中央民族大學法治政府與地方制度研究中心客座教授、中國法學會食品安全法治研究中心研究員。
Ⅳ 蘇州大學法學院的科研成果
王健法學院擁有高端的科研平台和豐厚的法學研究成果。
蘇州大學法學學科為江蘇省高等學校品牌專業和江蘇省一級重點學科。「憲法學與行政法學」為江蘇省重點學科,「法理學」為國家精品課程,「法學理論」為省級優秀課程群,「公法研究中心」為江蘇省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並建有江蘇省知識產權(蘇州大學)培訓基地,東吳公法與比較法研究所為蘇州大學校級科研機構。學院內部還設有比較法研究所、英美法研究中心、人權研究中心、政府法制研究中心等十餘個院級研究機構。法學院教師具有較強的研究能力,積極為法治國家建設獻計獻策。新世紀以來,先後承擔了包括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在內的國家級科研項目20餘項,省部級項目60餘項,發表各類學術論文上千篇。根據中國法學創新網統計,王健法學院教師2011年度發表的法學類核心刊物(CSSLI)他發數數量位居全國法學類院(系、校)第12位。
Ⅳ 金可可的主要成就
金可可於2005年2月至2007年4月、2008年7月至2009年12月期間,分別獲得德國DAAD獎學金、德國聯邦總理獎學金。
兩次赴德國漢堡大學法學院、德國科隆大學德國近代私法史研究所進行學術訪問交流。
項目主持
主持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項目一項
主持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項目
上海市曙光學者項目二項
主持上海市教委重點項目一項
主持上海市浦江人才計劃資助課題一項
榮譽獎項
獲上海市浦江計劃資助學者(2007)、上海市曙光學者(2008)稱號
2008年7月獲得德國洪堡基金會「聯邦總理獎學金」
受聘為華東政法大學韜奮學者(2007-2009)
2009年9月獲第四屆「上海市十大中青年法學家」稱號
2009年入選中國法學創新網「新秀100」
2009年被增選為中國法學會民法學會理事
2009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計劃」
2010年獲霍英東教育基金會第十二屆高等院校青年教師基金基礎性研究課題資助
2011年獲上海市第二屆「社科新人」稱號。2012年獲上海市育才獎、中金緣法獎教金。
2008年度華東政法大學第十四屆「我心目中的最佳教師」稱號
2009年度華東政法大學第十五屆「我心目中的最佳教師」稱號
2010年度華東政法大學第十六屆「我心目中的最佳教師」稱號
2011年度華東政法大學第十七屆「我心目中的最佳教師」稱號
2012年度華東政法大學第十八屆」我心目中的最佳教師「稱號
《論債權物權區分說的構成要素》(《法學研究》2005年第1期)獲「上海市第八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論文類二等獎)
《論債權與物權的區分--以德國法的學說史為中心》獲得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2004年度唯一的優秀博士論文稱號、獲得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6年度的優秀博士論文稱號
《私法體系中的債權物權區分說――論薩維尼的理論貢獻》,獲華東政法大學校級科研成果獎(2006-2007年度)一等獎,獲第五屆全國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三等獎/2009年)
Ⅵ 我國民法典的編纂是如何體現立法自身的規律性的
1、秉持「當時而立法,因事而制禮」的程序法理。
2、立法步驟上,先制定單行民版事法律。
3、立法模式權上,採取「民商合一」、「民知合一」、「民行銜接」。
民法典在民法和商法這一部門法中,處在最為基礎、最為核心和最為關鍵的地位,但絕不只靠一部民法典包打天下。民法典之外,調整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等法律關系的單行法,公司法、海商法、票據法、保險法、破產法等商事領域的單行法,都會在民法典之外繼續存在。而且,即便民法典正式施行,我們仍然可以根據社會生活發展的需要,制定一些單行法律,去回應那些需要去做出回應的具體問題。
(6)中國法學創新網擴展閱讀:
這部民法典具有中國自己的鮮明特色,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的法治表達。不論是體例、結構還是具體內容,都不同於任何一個國家的民法典。這是改革開放至今積累的經驗總結,遵循了民事立法的基本規律。
改革開放之後,如果沒有及時制定民法通則,就不能保證有今天的社會進步。而民法典是社會、經濟和生活的法治基礎,沒有民法典,就無法進一步實現法治社會。所以民法典正式出台,必將開啟法治社會建設的新篇章。依我所見,我國民法典是最具有時代精神特徵的民法典。
Ⅶ 東南大學的法碩實力如何呢
東南大學法學學科源於1928年中央大學法學院,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學界、政界著名人物韓忠謨、錢端升、楊兆龍、梅仲協、史尚寬、范馨香、韓德培等,或曾任職或曾就學於中央大學法學院,締造了東南法學數十年的輝煌。東南大學1995年恢復法學專業、成立法律系,並於2006年恢復設立法學院,周佑勇教授為首任院長,現任院長為劉艷紅教授。
經過近20年的快速發展,法學院辦學規模不斷壯大,辦學質量與學術地位持續上升,已成為學校重點發展學科與「985工程」重點建設的人文社科創新基地,並形成鮮明的學科優勢與特色:
師資隊伍結構合理、實力雄厚。法學院現有專任教師45人,其中教授12人、博導7人,具有高級職稱教師比例達70%,45歲以下青年教師比例達78%,教師博士比例近100%,海外經歷教師約43%。擁有「百千萬工程」國家級人才1人、「全國十大傑出青年法學家」2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4人、全國優秀教師及省級教學名師2人、江蘇省「333工程」高層次人才、「五個一批」人才、突出貢獻專家、優秀青年法學家、「六大高峰人才」等8人、美國福布賴特學者及德國洪堡基金學者2人、校特聘教授2人、二級教授2人。
科研成果顯著,核心競爭力持續上升。近年來獲教育部第五屆中國高校人文社科成果獎、司法部、江蘇省人民政府等重要標志性成果獎10餘項,獲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及省部級重要項目60餘項,發表CSSCI論文300餘篇、出版著作和教材50餘部。據中國法學創新網對2014年各科研單位CLSCI他發數及三大刊物數統計排名,我院進入全國第13名。2011年周佑勇教授作為首席專家,獲國家社科基金首批跨學科重大項目,2013年劉艷紅教授榮獲教育部第六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法學著作類一等獎,成為我院近年來取得的標志性重大突破。
學科交叉集成,特色發展。學院現有憲法學與行政法學、刑事法學、法理學與人權法和民商法學等4個國內領先、優勢明顯的傳統學科方向。以法學與理工醫優勢學科的交叉融合與集成創新建立的「醫事法學」、「工程法學」等特色交叉學科方向,被列入學校「985」重點支持。「現代城市交通發展的制度平台與法律保障機制研究」作為國家社科基金跨學科研究重大項目,涉及法學、交通工程、城市規劃、土木工程、管理學等多學科的深度整合,開創建立了「跨學科研究、交叉學科建設與復合型人才培養」三位一體的創新平台。
人才培養體系完整,呈「交叉性、團隊式、實務型」鮮明特色。法學院現已形成法學本科、法學碩士、法律碩士和法學博士四位一體的多層次人才培養體系。法學院首創在法學碩士點中獨立設置「醫事法、工程法」兩個專業方向,同時在法律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上實施法學與工學(醫學)雙專業交叉性的「4+3」模式,以培養符合中國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高層次復合型法律人才。基於復合性人才培養的需要,法學院除了建有法學學科的教學科研團隊外,還建立了有理工科教師參與下的「工程法」、「醫事法」等交叉特色創新團隊;構建了包括模擬法庭、法律診所、7個特色研究機構、11個教學實習基地及2個「產學研用」校外聯合基地(江蘇省交通法治與發展研究中心、東大—東南司法鑒定聯合研究中心)在內的多環節、多層次的實踐教學體系,從而開拓形成了一條「交叉性、團隊式、實務型」的特色人才培養之路。
Ⅷ 王鍇的個人簡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德國弗賴堡大學訪問學者(2013-2014)。現任法學院憲法與行政法研究中心主任、標准化與產業監管研究所所長、北航航空法律和標准研究所副所長。
1997年9月至2001年7月,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學士;
2001年9月至2004年7月,中國人民大學法學碩士;
2004年9月至2007年6月,中國人民大學法學博士。
2007年6月開始任教於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2009年晉升副教授,2014年晉升教授,2015年晉升博士生導師。曾榮獲中國人民大學研究生學術新星一等獎、北航「藍天新秀」、「藍天新星」(科研)、中國法學創新網「法學新秀」、第六屆中青年憲法學者優秀科研成果論文類三等獎、第七屆中青年憲法學者優秀科研成果論文類二等獎、第十屆中國青年法學論壇主題徵文一等獎、北航優秀教學成果教材類二等獎。兼任中國憲法學研究會理事、中國財稅法學研究會理事、董必武法學思想研究會理事、北京市法學會憲法學研究會理事、北京市法學會教育法研究會理事、北京市法學會比較法學研究會理事、中央民族大學法治政府與地方制度研究中心客座教授、中國法學會食品安全法治研究中心研究員。
Ⅸ 何其生的個人榮譽
2004年以來先後前往英國、荷蘭、奧地利、法國等國的法律院校和一些國際組織進行學習和訪問。2005年7月作為中國政府代表團成員之一參加了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第三十八屆年會,參與了《國際合同使用電子通信公約》等的談判。
目前已出版專著3部,主編著作1部,在國內外的刊物上發表中英文文章數十餘篇,為國家立法、司法和政府部門提供了10餘份咨詢報告。在科研方面,2004年以來,科研經費達100餘萬,以教育部、司法部的縱向課題為主,兼有跨國、跨校、跨院系、跨學科的合作研究。先後獲得各類教學、科研獎勵10餘項,其中省部級獎勵5項,包括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司法部第二屆全國法學教材與科研成果二等獎、第二屆錢端升法學研究成果三等獎、霍英東教育基金會第十屆高等院校青年教師基金獎(研究類)等。目前主要研究領域為國際私法、國際商法、電子商務法等。
中國法學創新網最近推出了「當代法學家省籍大盤點」,何教授入選河南籍法學家。
何教授的人生格言(座右銘):「厚德博學、敬業樂群」,即2009年仙逝的韓德培教授曾經給武漢大學國際法研究所題寫的所訓。
Ⅹ 栗崢的介紹
栗崢,男,山東濟南人;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校學術委員會委員、校科學研究委員會委員;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檢察委員會委員;國家「2011計劃」司法文明協同創新中心教授;法學博士、哲學博士、文學博士,清華大學法學博士後;中組部「萬人計劃」(「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青年拔尖人才」;美國國務院「國際領袖訪問項目」訪問學者,中央電視台第7頻道特邀專家,曾掛職北京市人民檢察院第二分院、北京市人民檢察院第一分院;中國民事訴訟法學研究會理事、中國刑事訴訟法學研究會會員、海峽兩岸關系法學研究會會員。先後獨立發表論文60餘篇,其中在《中國法學》、《法學研究》等CSSCI期刊獨立發表論文40餘篇,多篇被《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轉載;著有《超越事實》等專著及合著共計14部。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地重大項目、中國博士後科研特別資助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後期資助項目等省部級項目及其他項目12項,參與國家級或省部級重大或重點項目9項。獲得霍英東基金會高校青年教師獎一等獎,並且在全國人文社科類排名第一,是人文社科類唯一一個一等獎獲得者。先後獨立獲得山東省文化藝術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中青年刑事訴訟法學優秀科研成果獎一等獎等各類省部級獎項9項。先後入選北京市高等學校「青年英才」、中國政法大學「優秀中青年教師培養支持計劃」、中國法學創新網「新秀100」、香港中文大學「內地及台灣優秀訪問學者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