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精細
A. 如何發揮人大在立法中的主導作用 推動科學立法民主立法精準立法
堅持人大在立法中的主導地位,推動科學立法、民主立法、精準立法,提高立法的針對性和精細化水平,是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立法工作的一個重要著力點,也是充分發揮立法引領和推動作用的必然要求。按照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關於地方人大立法的工作要求,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作為法定的立法機關和立法機構,在立法過程中應進一步明確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立法主體地位,彰顯主要的、導向性的主體功能,充分發揮人大及其常委會在地方立法中的主導作用。
一、要注重發揮人大在立法選項中的主導作用
法律法規立項工作是體現人大立法主導作用的關鍵,是立法主導性的第一道關口;制定立法規劃,選擇確定好立法項目,決定著地方立法的價值取向,關系著立法工作的成敗得失。一般法規立項要經過立法預測、立法徵集、調查研究、分析比較和科學論證。在立法選項階段,地方人大一定要牢牢把握主動權,不斷健全立法項目公開徵集制度,堅持立法公開、開門立法。首先要通過各種媒體,向社會廣泛徵求立法項目,積極引導公眾提出立法項目,廣納民聲民意,克服以往那種以行政部門申報為主、受制於行政部門立法積極性的不良現象。其次立法選項要體現人民意志。立法選項涉及具體應該立什麼法?需要立什麼法?要根據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的需求,按照輕重緩急、成熟與否的原則進行逐項論證。應注意堅持問題導向,從服從服務於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考量、且急需解決的事項中選取立法項目,而對那些涉及有關行政執法方面的立法項目、或一些立法條件不成熟、條件不具備、需要不迫切的問題,堅持能不立就不立,能緩立的就緩立,要加強重點領域立法,把保障公民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保障公民人身權、財產權、基本政治權利,保障公民經濟、文化、社會等各方面權利作為立法重點,實現公民權利保障法治化。再次要做好立法項目的統籌協調,做好立法選項的審查工作。一方面應積極探索立法協商的方式、方法和途徑,建立健全立法決策咨詢制度,加強人大及其常委會與政府的整體協調,通過召開立法徵集座談會、論證會、聽證會,充分聽取社會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對初選立法議題進行逐一篩選,從而使立法選項既能充分反映民意,又能體現各方利益平衡;另一方面立法計劃編制要注重長遠規劃和年度計劃相結合,長遠規劃要進行預測和頂層設計,注重前瞻性、戰略性,注重法律法規體系的科學性和完整性。年度計劃要以問題為導向,注重解決社會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防止受部門提議立法權的誘導,努力改變「政府提什麼,人大立什麼」的傳統慣例,從而為立法決策更加充分體現各方面、各領域對立法引領和推動作用的呼聲和期盼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要注重發揮人大在立法起草中的主導作用
立法的起草工作直接關繫到法律的質量,也決定著立法工作的成敗。因此,立法計劃由誰來編制? 法規草案由誰來起草? 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立法的質量和水平。目前,關鍵是加強人大的主導作用,明確立法權力邊界,切實改變過去那種法律法規草案文本由政府部門起草、再提交人大審查,向社會徵求意見提請人大審議通過的錯誤做法,從體制機制和工作程序上有效防止部門利益和地方保護主義法律化。地方人大在具體的立法實踐中,不能當「甩手掌櫃」,要敢於勇於挑起立法計劃編制和主導法規草案起草的重擔,推進立法主體多元化,一些立法事項,既可以聘請相關法律顧問、由人大專門委員會或常委會相關工作機構負責起草法規草案,也可以委託大專院校、專家學者、社會團體、科研機構或者公民起草,還可委託市轄區(縣、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在廣泛徵集民意、認真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地方性法規草案的建議稿。對綜合性、全局性、基礎性等重要法律草案,應當成立由人大及其常委會有關專門(工作)委員會牽頭、政府法制辦和有關部門、人大代表及專家學者共同組成的專項立法起草小組,積極探索立法機關主導、社會各方有序參與的立法途徑和方式,拓寬公民有序參與立法途徑,充分汲取各方智慧,廣泛凝聚社會共識;對部門間爭議較大的重要立法事項,由決策機關引入第三方評估,通過座談、咨詢和分析論證,並將法規規章草案向社會公開,充分聽取各方意見,最後協調決定。同時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規集中起草制度,積極探索開放式、多元性的起草機制,建立健全立法專家顧問制度、徵求人大代表意見制度、向下級人大征詢立法意見機制、社會公眾溝通機制,發揮好人大在立法起草過程中的統籌協調作用。
三、要注重發揮人大在立法審議中的主導作用
立法審議是立法的重要環節,法律法規草案的審議工作也是立法工作的最後一道關口,必須精雕細琢,細之又細,充分發揮常委會組成人員、人大代表的作用。首先,要嚴格遵守立法程序,依法行使立法權。立法審議法規草案是一項政治性、法律性、程序性很強的工作,決不能簡單省事走過場,必須嚴格按照法定的立法程序進行。提交人大審議的法規草案應有提案人、依法向本級人大提出法規案,先由專門委員會對法規草案進行審查,並向大會作出說明;列入大會議程的法規案印發會議,由人大及其常委會組織進行討論,提出修改意見,法規案在審議中有重大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可授權常委會相關機構根據代表的意見做出修改,提請下一次會議進一步審議;對法規草案涉及的一些重要問題意見分岐較大、爭執不下時,可暫緩審議。這里需要說明和強調的是審議法規案,應盡量採用「二審三表決」(即經過兩次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後不提交第二次會議表決,在召開第三次人大常委會會議時不再進行審議,直接提交第三次會議表決)或「三審」(即經過三次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後提交第三次會議表決)的審議模式。目前最常用的「二審」(即經過二次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後提交第二次會議表決)方式,普遍存在以下缺憾:草案在第二次會議期間審議提出來的許多意見,由於馬上要提交表決,時間緊迫,人大法制機構來不及仔細推敲,難於充分研究吸收。「二審三表決」的審議方式可以充分利用第二次和第三次人大常委會會議間隔的兩個月時間,解決以上缺憾。其次要保證充分的審議時間,充分汲取各方智慧。一方面,要克服直到人大常委會會議召開前一天才拿到法律法規草案的現象,敦促有關議案提前提交並送到審議者--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和有關人大代表手上,讓他們有足夠的時間進行審議前的研究、分析和論證,這是決定草案審議工作質量的前提。另一方面,在人大常委會會議期間,審議時間也要給足,讓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有充足的時間逐條甚至逐句審議草案條文,同時也給人大法制機構留足時間研究吸收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在審議中提出的修改意見。對立法中的重大問題和分歧意見,需要在深入調研基礎上,把握好各方利益訴求,平衡好各種利益關系,防止部門利益法制化,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第三,要明確各審次的審議重心,提高表決程序科學性和民主化水平。一審著重審議草案的體例、框架、結構和重點、焦點問題。二審要對草案的條文進行逐條逐句審議;三審重點看吸納公眾意見進行立法修改情況。同時應探索法規草案條文單獨表決機制,對經過修改後仍有重大分歧的個別條款,先實行單獨表決,然後才進行整體表決,從而真實反映審議者的意見。對涉及面廣、綜合性強,事關區域改革發展穩定和人民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項作出規定的法規草案,建議事先進行立法評估,進行科學論證分析,提請人代會審議通過,發揮好人民代表大會的立法功能作用,從而使地方立法上合國家法律政策規定,下合人民群眾的心願和要求,真正實現科學立法、民主立法、精準立法,推動全面實施依法治國的進程。
B. 十八大三中全會提出,深入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的措施有哪些
加強人大對立法工作的組織協調,健全立法起草、論證、協調、審議機制,健全向下級人大征詢立法意見機制,建立基層立法聯系點制度,推進立法精細化。健全法律法規...
C. 如何完善立法機制
發揮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導作用。建立由全國人大相關版專門委員會、常權委會工作委員會組織有關方面參與起草重要法律草案機制,建立健全專門委員會、工作委員會立法專家顧問制度。加強立法工作力量,提高立法工作能力。
1、加強人大對立法工作的組織協調,健全立法機關主導、社會各方有序參與立法的途徑和方式。
2、更多發揮人大代表參與起草和修改法律的作用,廣泛徵求代表意見並認真研究採納。
3、貫徹加強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建設的精神,開展立法協商。
4、健全立法機關和社會公眾溝通機制,拓寬公民有序參與立法途徑,加強立法宣傳工作。
5、健全向地方人大征詢立法意見機制,探索建立基層立法聯系點制度。
6、增強立法針對性,推進立法精細化,不斷提高立法工作水平。
D. 中國人為什麼不注重細節 外國的法律也很精細,什麼雞毛蒜皮的小事都算犯罪。
首先法律有成文法和判例法兩種,成文法是立法者制定法律,司法者嚴格按照法律進行裁判。判例法(主要英美)中一個成功的判決裁定,也可以被當做法律,成為以後裁判的模板,所以被看做司法者的立法權。
我們國家是成文法國家,成文法有三大局限:1.不合目的性:法律是對各種情況的總結而進行規定,但每個案件又有各自的特殊性,類的調整有可能導致個案的不公。2.不周延性:立法者的理性是有限的,法律實際保護的范圍往往小於應該保護的范圍。3.滯後性:立法者一般無法預見未發生過的情況而加以預防,而是採取事發後亡羊補牢式的方法立法。
精細的法律,給司法者的自由裁量權就小了,容易導致不合目的性的問題,一樣是偷個包子,有的人是為了貪小便宜,有的人是因為太窮沒錢買東西給孩子吃,你能一樣判嗎?有個教授說得好,法律就像一張網,你織的越密,孔就越多,漏洞也就越多。反而你織的越疏,孔就越少,漏洞也就越少。
但如果法律規定的不夠詳盡,給司法者太多的自由裁量權(比如判例法司法者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權),對公平,不言而喻,對影響,同種案件各地判決不一,嚴重損害司法的威嚴,影響人們對法律的信仰 。
這個世界所有事情都是左右矛盾的,任何事都是平衡的藝術
最後,我們國家的法律規定了主要的東西,還有司法解釋、行政法規、規章進行具體規定,又形成了個類似原則性規定和具體性規定的關系。還有就是執法成本的問題,即使法律規定了禁止亂丟煙頭,違者罰款,有那麼多警察保證執行嗎?執行不了,人們就會覺得法律缺乏威嚴,而這對社會產生的危害,遠比亂丟煙頭的危害要大。法律要結合具體國情制定
E. 文明在多大程度上揭示了法治主導的政府
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在現代社會,法治是制度文明的基石和核心。權力不再是主導,其主要職能是為法律的制定和實現服務,其行動必須以法律為依據,並以實現法律為目的;法治不再是權力的配角和附屬,它是社會制度文明結構和職能的核心,已成為社會治理的最佳方式,所有其他社會治理的手段只能從屬於法律並在法律確定范圍內行使。
中國特色法治觀念、法治精神的培育和成長是思想建設的重要內容和主要任務,公民的法治思維水平高、法治意識強是精神文明程度提升的顯著標志。如果有了完善的法律制度,但缺乏具備法治思維的人去施法,謀劃工作不運用法治思維、說話做事不首先考慮是否合法,那麼再多的法律條文也不過是擺設,再完備的法律制度也不能作為社會文明程度高的表徵。
提高社會文明程度,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省。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法治中國的總體框架下,我省率先落實依法治國方略,加快構建全國法治建設先導區;從法治的內在規律出發,在體現法治質量和水平的內在要素和特質,以及法治所內蘊的價值追求等實現法治的所有環節和全部領域全面推進依法治理,全面加強法治江蘇內涵建設;為全國的法治建設開山引路,在法治水平上領先於全國,成為成功樣本與典型示範,實現從「過程領先」到「水平領先」,推動江蘇在科學民主立法、法治建設、公正廉潔、法治宣傳教育、社會治理法治化、法治工作隊伍建設等六個方面居於全國領先行列。
1.科學民主立法是前提。要深入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在提高立法質量上下功夫,充分發揮立法的引領作用,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為加快建設法治江蘇奠定良好制度基礎。按照「不抵觸、有特色、可操作」的地方立法原則,恪守以民為本、立法為民理念,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立改廢釋並舉,抓住提高地方立法質量這個關鍵,健全立法項目立項、起草、論證、協調、審議工作機制,健全立法機關主導、社會各方有序參與立法的途徑和方式,建立向下級人大征詢立法意見和基層立法聯系點制度,推進立法精細化,增強法規規章的及時性、系統性、針對性、有效性。
2.法律高效實施是重點。法律的生命力在於實施,法律的權威也在於實施。如果有了法律而不實施,束之高閣,或者實施不力、做表面文章,那制定再多法律也無濟於事。法律高效實施應該至少包含兩層意思:執法、機關嚴格實施法律,社會主體普遍守法依規。「高效」則體現在「執法、的高效率」和「實施後的好效果」這兩個方面。
3.法治文化培育是基礎。法治文化是成熟法治社會的標志。當前,必須著力建設充分體現法治精神的規范性、引領性法治文化,在法治江蘇建設中實現制度、機制、文化的有機統一。法治文化培育可以從如下幾方面入手:
首先,各級領導幹部要做尊法學法的模範。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中強調,各級領導幹部在推進依法治國方面肩負著重要責任,全面依法治國必須抓住領導幹部這個「關鍵少數」。領導幹部對待法律的態度,直接影響著廣大群眾對待法律的態度。如果領導幹部不按法辦事,群眾也就會對法律和法治不信任。因此,提高法治建設水平和社會文明程度,首先必須教育和約束領導幹部帶頭尊法學法,牢固樹立憲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權由法定、權依法使等基本的法治觀念,帶頭遵守法律、執行法律,帶頭營造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環境,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社會文明建設,守護公平正義,凝聚社會共識,強化廣大群眾對建設法治國家、法治江蘇的信心。
其次,在全社會樹立法治信仰。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形同虛設。人民群眾信仰法治,是建設法治國家、法治江蘇的思想基礎。應當通過豐富多樣的宣傳教育及實踐活動,努力讓群眾感受到法律的存在和公正,從而自覺信法、護法、守法。用良法善治引導公民行為,樹立敬畏法律、崇尚法治的信念,使法治成為公民自覺信奉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公民規則意識和明辨是非能力,使依法解決糾紛成為化解社會矛盾的主要方式,使各種利益訴求在法治秩序下確認、分配和保障。把對青少年的法治教育當作百年大計來抓,將課堂教育與社會教育、普及法律知識與掌握法治精神結合起來,塑造青少年的法治信仰,為法治建設奠定長遠而堅實思想基礎。
第三,法治須與德治有機結合。提高社會文明程度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發揮作用。必須堅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培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既重視發揮法律的規范作用,又重視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體現道德理念、強化法律對道德建設的促進作用,以道德滋養法治精神、強化道德對法治文化的支撐作用,實現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在全面推進「誠信江蘇」建設過程中,要堅持以誠信文化建設為重點,通過選樹誠信典型等活動,著力營造守信光榮、失信可恥的濃厚氛圍。
F. 如何深入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
健全立法起草、論證、協調、審議機制,
健全向下級人大征詢立法意見機制,建立基層立法聯系點制度,推進立法精細化。
健全法律法規規章起草徵求人大代表意見制度,增加人大代表列席人大常委會會議人數,更多發揮 人大代表參與起草和修改法律作用。完善立法項目徵集和論證制度。
健全立法機關主導、社會各方有序參與立法的途徑和方式。探索委託第三方起草法律法規草案。
健全立法機關和社會公眾溝通機制,開展立法協商,充分發揮政協委員、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 派人士、人民團體、社會組織在立法協商中的作用,探索建立有關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專家學 者等對立法中涉及的重大利益調整論證咨詢機制。拓寬公民有序參與立法途徑,
健全法律法規規章草案公開徵求意見和公眾意見採納情況反饋機制,廣泛凝聚社會共識。
完善法律草案表決程序,對重要條款可以單獨表決。
G.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指出要堅持什麼主導立法
《決定》提出要完善立法體制機制,強調堅持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完善黨委領導、人大主導、政府依託、各方參與的立法工作格局,立改廢釋並舉,不斷提高立法質量和效率;強調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加強重要領域立法,加快我國法域外適用的法律體系建設,以良法保障善治。這是我們黨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總目標出發,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的新的歷史起點上對立法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對加強和改進立法工作,加快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發揮立法在全面依法治國中的引領和推動作用,具有重要意義。從《決定》闡述的具體內容看,完善立法體制機制主要有以下5個方面要求。
第一,健全黨對立法工作領導的體制。堅持和加強黨對立法工作的領導,完善黨對立法工作中重大問題決策的程序。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實踐,我們黨在這方面已形成了許多行之有效的制度機制,必須繼續堅持和不斷完善。凡立法涉及重大體制和重大政策調整的,必須報黨中央討論決定。黨中央向全國人大提出憲法修改建議,依照憲法規定的程序進行憲法修改。法律制定和修改的重大問題須由全國人大常委會黨組向黨中央報告,全國人大常委會依法將有關法律案列入立法程序。
第二,完善人大在立法中的主導作用的體制機制。立法是憲法賦予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的一項重要職權。應把人大在立法中的主導作用機制化、程序化,體現在法律法規的立項、起草、審議、修改、表決等各個環節。起草綜合性、全局性、基礎性等重要法律草案,由全國人大相關專門委員會、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組織有關部門參與,並形成常態化制度。依法建立健全專門委員會、工作委員會立法專家顧問制度。明確立法權力邊界,從體制機制和工作程序上有效防止將部門利益和地方保護主義法律化。加強法律解釋工作,及時明確法律規定含義和適用法律依據。明確地方立法許可權和范圍,依法賦予設區的市地方立法權。
第三,加強和改進政府立法制度建設。應認真落實立法法關於制定行政法規和規章的許可權、程序的原則要求,完善行政法規規章的制定程序。拓寬公民參與政府立法途徑,增強政府立法的公開性、透明性。加強政府立法機構的審查和協調作用。建立由政府立法機構組織起草法律法規的工作機制,既要注意賦予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的必要權力和手段,又要加強對行政權力的規范、制約和監督。
第四,完善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機制和程序。應健全人大對立法工作的組織協調機制,完善立法機關主導、社會各方有序參與立法的途徑和方式。健全立法起草、論證、協調、審議機制,完善立法項目徵集和論證制度。推進立法精細化,增強法律法規的及時性、系統性、針對性、有效性。健全法律法規草案徵求人大代表意見制度,更多發揮人大代表參與起草和修改法律的作用。健全立法機關和社會公眾溝通機制,開展立法協商,探索建立有關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專家學者對立法中涉及的重大利益調整的論證咨詢機制。完善公民有序參與立法制度,健全法律法規草案公開徵求意見和公眾意見採納情況反饋機制。完善法律草案表決程序,對重要條款可以單獨表決。
第五,加強重要領域立法。及時反映黨和國家事業發展要求、人民群眾關切期待,對涉及全面深化改革、推動經濟發展、完善社會治理、保障人民生活、維護國家安全等方面的法律法規抓緊制定、及時修改,並根據形勢發展需要加快我國法域外適用的法律體系建設,不斷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切實做到以良法保障善治。
H. 從德治與法治的關系角度,談談為什麼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依法治國基本
關於進一步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的指導意見》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靈魂。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是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的必然要求,是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重要途徑。
在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關系日趨多元的社會轉型期,僅僅依靠道德建設自身難以解決棘手的治理難題。只有依靠法律制度的支撐和保障,以法的制度優勢引導揚善懲惡,以法的原則共識強化道德認同,才能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地生根。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通過立法、執法、司法、守法、普法等機制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轉化為剛性的法律約束和柔性的法理指引,形成有利於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法治環境,可以更好地構築中國精神、彰顯中國價值、凝聚中國力量。
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我們黨要加強重點領域立法。深入分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立法需求,把法律的規范性和引領性結合起來,堅持立改廢釋並舉,積極推進相關領域立法,使法律法規更好體現國家的價值目標、社會的價值取向、公民的價值准則。加快完善體現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的法律制度,依法保障公民權利,維護公平正義。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制度,加快形成保護產權、維護契約、統一市場、平等交換、公平競爭、有效監管的體制機制,促進社會誠信建設。推進民法典編纂工作,健全民事基本法律制度,強化全社會的契約精神。加強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社會治理體系創新方面的立法,完善法律法規。注重把一些基本道德規范轉化為法律規范,把實踐中行之有效的政策制度及時上升為法律法規,推動文明行為、社會誠信、見義勇為、尊崇英雄、志願服務、勤勞節儉、孝親敬老等方面的立法工作。提高立法精細化水平,促進社會文明建設。加強互聯網領域立法,完善網路信息服務、網路安全保護、網路社會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規。不斷完善有效約束開發行為和推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生態文明法律制度,推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加強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制度和能力建設,建立健全法律法規定期清理機制,對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不相適應的,依照法定程序及時進行修改和廢止。
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我們黨要強化公共政策的價值目標。制定經濟社會政策和重大改革措施,出台與人們生產生活和現實利益密切相關的具體政策措施,要充分體現公平正義和社會責任,注重政策目標和價值導向有機統一,注重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有機統一,形成有利於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良好政策導向和利益引導機制。完善政策評估和糾偏機制,防止具體政策措施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背離,實現公共政策和道德建設良性互動。